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北洋时代离我们很近,但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真的了解。

例如冯玉祥杀害徐树铮,其中内幕少有人能说透,黑哥原先的看法也很简单,直到查到这份珍贵的北洋时期史料——

民国十三年,直(以吴佩孚为首)奉(以张作霖为首)两系开战以前,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即秘密成立了一个三角联盟,三方约定,合力倒吴,事成之后,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张作霖所辖的奉军仍退回山海关以外,不再过问关内之事。北洋大政,均有执政主持,军人不得干预。

不料,直系吴佩孚败北后,奉军长驱而入。张作霖首命李景林为直隶督办,同时命令张宗昌在天津四郊收集直系溃兵,大事扩张部队。

冯玉祥见张作霖野心勃勃,在天津会议上面责张作霖不应背约寒盟。但张作霖不予接受,并且反唇相讥地说,直军之败,全是奉军力战之功,裂土酬庸,理所应当。你冯某人不过投机取巧,因人成事,今日能分得一杯残羹,即应知足,何必多事。

因此事,双方闹得剑拔弩张,大有兵戎相见之势。

其实,此时的冯玉祥,羽翼未丰,外强中干,此番向张作霖发难,只是虚张声势,想以此达到讨价还价的目的罢了。

但刚刚上台,实为傀儡的段祺瑞,却误以为真,甚恐双方果真打起来,那样刚到手的执政,非随之垮台不可。为了避免此种情况,于是段祺瑞极力从中调停,答应任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允许其部向西北各省发展。作为平衡,之后段祺瑞又答应张作霖的奉军,可以沿津浦路向南发展。

此番议定之后,冯玉祥立即任命心腹鹿钟麟为京畿卫戍司令,控制京城,布下一个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局面。与此同时,冯玉祥又命其国民二军胡景翼南据河南,其国民三军孙岳占据河北保定以南和大名一带,紧接着又派嫡系大将张之江、李鸣钟、马福祥、刘郁芬以及孙连仲等,分据察、绥、宁、甘等四个省区。

张作霖自然也不肯甘居人后,与之对应,他命令张宗昌、杨宇霆、姜登选等分兵南下,相继占领了山东、江苏、安徽三省。

以上就是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后至民国十四年八月以前的军事态势,也就是冯、张争雄所布的棋局。

然而,表面的平衡之下,却是暗流涌动。

奉系几员大将南下之后,因为所率奉军多属骄兵悍将,地方口碑极差,加之浙江督军孙传芳联合苏、皖地方势力,乘机而入,向奉军发动了突然进攻,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看似合情合理却又十分诡异的景象,杨宇霆、姜登选率领的七八万奉军,居然丝毫不加抵抗,即偃旗息鼓地将皖苏地盘拱手让给了孙传芳,迅速向北逃撤了。

一般的看法认为,奉军此番败北,一来是因为杨宇霆、姜登选之流不善统兵征战,加之太过狂傲,失了地方民心,自然不堪一击;二来是因为孙传芳太过狡猾,趁奉军尚未站稳脚跟,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杨宇霆、姜登选真的如此无能吗?

当以下内幕浮出水面时,有些人这才感到,真相远比想象的复杂。

原来,早在孙传芳举兵攻奉之前,冯玉祥与奉军中的野心家郭松龄已暗中勾结到一起,并且制定了合力倒张的计划。当时双方约定:假如江、浙发生战事,冯即出兵冀、鲁,截断姜登选、杨宇霆两军归路,将之聚歼于江淮之间;同时郭松龄挥师出关,一举占领东三省。

试想一下,倘若此谋得逞,冯玉祥必将称雄一时,无人可敌。

然而,乱世枭雄张作霖并非徒有虚名,奉军南下后,他即嗅到了其中凶险,识破了冯玉祥的诡计,于是姜登选、杨宇霆南下之时,他就发出了密电:倘若孙军大举进犯,即刻全师北归,切勿与之力战!

因为有张作霖的这一道密电,孙传芳打来时,姜登选、杨宇霆才会显得那般狼狈,其实此番狼狈的背后藏着确保奉系大局的深谋。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些与冯玉祥杀害徐树铮有何关系呢?

说来也巧。正当孙传芳酝酿功苏之前,徐树铮突然从国外发了一道:“反对杨宇霆督苏”的通电。

徐树铮的通电看似是反奉,但细细品读电文中的字句,例如“悬军远戍,得不偿失;变声肘腋,噬脐何及”,则大有以半公开的方式,暗中向杨宇霆预警的意思。

杨宇霆与徐树铮,两人是老同学,都好称小诸葛,一向惺惺相惜,这一道通电实则是徐树铮挽救知己、坏冯玉祥大事的一声惊雷。

苏、皖两省的奉军安然北返之后,冯玉祥终于回过味来,对徐树铮是恨之入骨,遂起了杀心。

除了这一道通电,冯玉祥杀害徐树铮,北洋圈中人还曾有过三种推测:一、徐树铮访问意大利时和墨索里尼订有一项军火借款,他曾把这个消息向段祺瑞、冯玉祥、孙传芳透露过,冯玉祥怕他有了这批资本,如虎添翼,于是产生了杀之以除后患的想法;二、徐树铮抵京后,不但对人表示过反赤态度,而且曾向段祺瑞建议,要段下令讨赤。而这时候的冯玉祥已经赤化,所以他要杀徐;三、民国七年,徐树铮在天津杀了冯玉祥的舅父陆建章,冯玉祥杀他,有替父报仇的成分。

可如果仔细深究,这三种说法基本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先说第一点,如果徐树铮跟意大利墨索里尼之间真有那么一笔军火交易,徐树铮断不可能将此机密大面积地告诉他人,尤其是冯玉祥,因为徐树铮是皖系中坚,而冯玉祥屡次与皖系作对,两人之间没有交情,只有积怨。

再说第二点,此时的段祺瑞手中无一兵一卒,只是夹在张作霖、冯玉祥之间的傀儡,即便徐树铮想讨赤,凭他的智谋,断不可能去做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事。

第三点流传很广,也是冯玉祥杀害徐树铮之后,勉强摆在桌面上的说法,但如果了解冯玉祥的为人,便可知道替舅父报仇就是一个幌子。

北洋人都知道,冯玉祥不是一个正常人,他做过太多背离常理的事,例如先拥吴佩孚而后又倒吴佩孚,先拥曹锟而后又囚禁曹锟,先联张作霖而后又倒张作霖——冯玉祥行事,从来是只论利害,不顾道义。而此时的陆建章,早已死去多年,毫无利用价值,他怎可能为了这么一个远房死舅父,甘冒杀人的罪名呢?

如果他真是替陆建章报仇而杀害了徐树铮,以他当时的权势地位,尽可以在杀徐之后,挺身自承,昭告与国人:“玉祥母舅故将军府将军陆建章,因公道经天津,被当时伪奉军副司令徐树铮挟嫌杀害,迄已沉冤七载,未得昭雪,长此下去,则个人之生命无所保障,尊严之法律失去效用。玉祥为维护国家纪网计,并为母舅伸冤计,爰不惜身冒显戮,于徐犯路经廊坊时,要而杀之。恕我罪我,悉听公裁。”(以上这一段是北洋老人为冯玉祥假拟的。)

北洋老人们认为,如果冯玉祥真的如此一来,不但当时的执法者无奈他何,甚至还会受到部分人士的同声赞许。

但事实上,冯玉祥对此却是遮遮掩掩,不敢向人提及此事。他之所以不如此做,并非他知不及此,实则因为他在杀徐之前,根本就没想到替陆建章报仇,直到决意要杀的那一刻,他才突然想到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然后才叫他来承当冒名凶手。

所以说,冯玉祥杀害徐树铮,归根结底是因为徐树铮坏了他联合郭松龄倒奉的大计。对冯玉祥而言,趁奉军南下,他负责拦腰截断,郭松龄负责直捣奉张老巢,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哪知道,被徐树铮半公开地点破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冯玉祥也十分忌惮,那就是徐树铮对段祺瑞的影响力。做傀儡执政时,段祺瑞已英雄老矣,没有了主心骨,而徐树铮归国回京,让冯玉祥看到了不利,一旦徐树铮强力影响了段祺瑞,再想轻松控制这个傀儡,就难了。

还有一点,那阶段,徐树铮与五省联军孙传芳来往密切,关系不错,郭松龄反奉败死,张作霖势力重振后,冯玉祥隐隐又看到了另一种可怕的景象:徐树铮在京与段祺瑞已有了默契,出京之后,他极有可能以拥段之名,北结奉张,南联宁孙,共同对付自己。

到那时候,他冯玉祥不但逐鹿中原的希望要断送,就连在西北恐怕也难得立足之地。

所以说,徐树铮之死,是死于残酷博弈。

在冯玉祥的虎视眈眈下,他一不该再露锋芒,二不该回京。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徐树铮是江苏萧县人,北洋军阀时期,孙中山也确实对徐树铮很赏识和重视。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北洋军阀各有打算,南方的孙中山力倡革命,关外的张作霖虎视眈眈,一时间风云骤起,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时代。

诸多军阀中,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既是皖系首领,也是袁世凯及其继任者黎元洪时代的大权在握者。

多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被称为段祺瑞的“小扇子”,甚至被认为是段祺瑞的灵魂,可以说段祺瑞的很多举措,都出自徐树铮的谋划。

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冯玉祥为什么要派人杀他呢?

首先,这还得从陆建章被徐树铮诱杀说起,而冯玉祥又是陆建章的侄女婿
  • 当年,倾向冯国璋的部属陆建章,前往天津,希望与曹锟接触,徐树铮为阻止陆建章的活动,在奉军驻津司令部内,诱杀了陆建章。

徐树铮在幕后策划组织“安福俱乐部”,凭借这个俱乐部,他们赢得了新国会的选举,新国会也称安福国会,他们将徐世昌推上了总统宝座。

本来徐树铮已内定选曹锟为副总统,但因研究系与旧交通系的强烈反对,副总统选举流产。

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开始成为徐世昌、段祺瑞、徐树铮为首的皖系军阀的政治对手。

他们处处与皖系唱对台戏,徐树铮主张武力讨伐南方,来实现国家统一,而陆建章却主张和平统一,还四处奔波联络各方势力,反对武力统一的政策。

陆建章由上海到了天津的时候,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主和派的幕后主要活动者,和各省北洋军阀都有一些关系,冯玉祥的主和,就与他有关,皖系早已把他当作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

当时,各省的督军团在天津开会,这个会议有不利于主战派的一种趋势,因此冯国璋暗中让陆建章到天津来,其目的是要利用陆建章,来说服曹锟重新与李纯合作,把督军团会议转变为反对武力统一的会议。

因此,陆建章到天津后,徐树铮就立马写信请他到驻津奉军司令部。

徐树铮没有任何防备,就来到奉军司令部。

这时的徐树铮直截了当地对陆建章说:你为什么要替南军游说,东奔西走,动员议和,破坏内阁新政策”。

陆建章觉得无辜,反驳说:“同胞相残,主和也不是什么坏事,再说了主张议和的又不止我一个人,凭什么只怪我一个人”。

这个时候,徐树铮已经懒得跟他废话,直接叫人把他绑在树上,陆建章觉得他这是要来真的了,就连忙求饶,希望他放过自己,但是徐树铮杀他的心意已经很坚决,掏出腰里的手枪,对着脑门就是一枪,便送这位陆将军见阎王去了。

此后,徐树铮还说陆建章在安徽、陕西等处,勾结土匪,煽惑军队,希图倡乱,还在沪勾结乱党,死有余辜。

事件发生后,李纯、陈光远都发电报质问北京政府:陆建章未经审判而被杀,死后又夺去官勋,此后军官都人人自危,从何取得保障?

其实,陆建章也不是什么好人,因为他杀人如麻,有人就给了他个外号叫“屠夫”。

这次,徐树铮诱杀他,虽然有点冤屈,但终究也是为民除害,他算是遭到报应了。

徐树铮诱杀陆建章,出了一口恶气,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却因此得罪了一个重要人物,也就是陆建章的部属和侄女婿冯玉祥。

再则,徐树铮的靠山段祺瑞已经失去往日的权威,而冯玉祥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怕段祺瑞了!

曾经不可一世的段祺瑞,在复出后居然沦为冯玉祥的傀儡。徐树铮一心想将段祺瑞推上总统宝座,重掌大权,打算劝说张、孙两家息兵,共同对付有“赤化”之嫌的冯玉祥。

冯玉祥得到这些情报,自然感到芒刺在背,再加上七年前,徐树铮杀死他舅父陆建章的仇恨,他就对徐树铮萌生报复的想法。

与此同时,段祺瑞重新出山,被奉为执政。而徐树铮却反对段祺瑞当执政,强调这只是一个傀儡地位,但段祺瑞还是在1924年末出任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徐树铮便决定将外游计划由长期改为短期。

1925年末,徐树铮自上海乘轮船进京,此时北京局势日益险恶,冯玉祥打败了奉系李景林,张作霖处死了叛将郭松龄。

冯、张双方势必有一场恶斗,因此段祺瑞劝徐树铮早早离京。

等到徐树铮启程时,有人在段祺瑞办公桌上放了纸条,上面写道:“徐树铮万不可南去,去必死”,段祺瑞又连忙派人将纸条递给徐树铮,徐树铮却毫不介意,笑道:“何人阻我,我岂信此谰言?”

后来,徐树铮乘火车离开北京赶赴天津。冯玉祥的心腹,也就是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冯玉祥,并请示该如何处置。

冯玉祥对徐树铮的新仇旧恨一时涌上心头,指示鹿钟麟将徐树铮逮捕枪毙。

鹿钟麟让冯玉祥的第五师师长张之江执行,他们在廊坊截住徐树铮所乘列车,穿着睡衣的徐树铮被“请”出列车,并挟持他进入张营,随即徐树铮遭到枪杀。

与此同时,冯玉祥将陆建章之子,陆承武接到廊坊,让他出现在徐树铮的随从面前,声言该事件是他为父报仇所为。

但事后的各大报纸,都披露了冯玉祥杀死徐树铮的真相。

而段祺瑞虽然对徐树铮的被害,感到痛不欲生,惊呼:“断我股肱!断我股肱!”。

但是,事实上,段祺瑞处于冯玉祥的控制之下,而无能为力,徐树铮之死,也就没人敢追究了。

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徐树铮诱杀了陆建章,而陆建章对冯玉祥有知遇之恩和救命之恩,冯玉祥当年没有报复,仅仅是隐忍而已,他在等待报仇的机会

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改为第六镇,冯玉祥任司务长,他深得协统陆建章的器重。

不久,冯玉祥成为了陆建章的内侄女婿,得到了陆的提拔和帮助就更多了。

后来,冯玉祥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第80标第三营管带,就是陆建章提拔的。

北方革命军政府成立后,冯玉祥为总参谋长,王金铭为大都督,不久,起义军因张建功叛变,王金铭、施从云等人,遭通永镇总兵王怀庆杀害。

冯玉祥得到陆建章搭救,才幸免于死。

袁世凯编练备补军之时,陆建章任左路备补军统领,与此同时,他立马任命冯玉祥为前营营长。

后来左路备补军改编为“京卫军”,冯玉祥升任第一团团长。不久,冯玉祥又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

可以看出,从营长、团长、旅长一路晋升,都是陆建章一手提拔和照顾,冯玉祥才能够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诸侯。

冯玉祥对陆建章的死,也是憋了一肚子气,隐忍不发而已。

综上所述,陆建章被政敌徐树铮诱杀,而冯玉祥又是陆建章的侄女婿。

再则,徐树铮的靠山段祺瑞已经失去往日的权威,而冯玉祥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怕段祺瑞了!

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陆建章对冯玉祥有知遇之恩和救命之恩,冯玉祥当年没有替其报仇,仅仅是隐忍而已,他在等待报仇的机会。当段祺瑞势力削弱之后,徐树铮已经成为待宰羔羊,所以冯玉祥的势力才敢于动手替其报仇。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徐树铮这个名字赫赫有名,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是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

徐树铮在1919年10月,率西北边防军第一师进入外蒙古,于11月17日取消外蒙古自治,将外蒙古收回中华民国版图。

孙中山电贺其成就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

在清末时期,沙俄借助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实际已经控制了外蒙古。

外蒙古这个地方对于中俄都非常重要。

他是中国版图秋海棠的顶部,恰好顶入了沙俄领土的内部。

如果外蒙古控制在中国手中,中国就可以轻松向北进攻,一举切断西伯利亚铁路,那么沙俄的远东地区分秒就完蛋了,东西伯利亚也肯定不保。

相反,如果沙俄控制外蒙古,从中蒙边境到北京最近只有四百多公里。

中苏对立时期,苏联计划装甲洪流1天100公里,只要5天就可以打到北京城下。

由此,中国北方出于沙俄的威胁下。

而此时沙俄陷入内战中,白军将领谢苗诺夫强迫外蒙古王公贵族交出军队和权力。

外蒙古统治者走投无路,被迫邀请中国出兵,让外蒙古回到中国。

按照满清的管理,以及内蒙古的现状,外蒙古还会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不至于彻底沦为俄罗斯人的奴仆。

徐树铮借助这个有利时机,率部进入外蒙古,没有受到军事阻拦,随后通过武力威慑,将外蒙古彻底收回中国版图。

至于冯玉祥为什么要杀徐树铮,第一,1918年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他把冯玉祥姑父陆建章抓住枪毙了。

为什么枪毙陆,主要是他是直系大佬冯国璋派来做说客,反对段祺瑞和徐树铮的皖系。

第二,徐树铮在第二次之奉战争中,被迫出国考察,回来以后试图继续支持大哥段祺瑞。当时段祺瑞和冯玉祥是政敌,段祺瑞被冯玉祥架出来做傀儡。谁都知道徐树铮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尤其可以掌握军队。此次徐树铮到段祺瑞那里,肯定是来对付冯玉祥的。于是,冯玉祥杀了徐树铮,段祺瑞就等于减少了大部分能力,从此一蹶不振,1年后就被冯玉祥彻底赶走。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徐树铮的一生有两件事情最长脸。

一是反对帝制。早在辛亥革命时,他就是北洋军中,坚定的反帝主义者。为了逼迫宣统帝退位,他曾扬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这里的“与王公剖陈利害”,是委婉说法。

说白了,就是你八旗子弟别给脸不要。如果再不退位,别怪我对你们不客气了。

后来袁世凯称帝,他也是坚决反对。

尽管袁世凯是他的大哥大,但原则问题,他不妥协。为此,他还被袁世凯“逐出师门”。

第二件事,就是收复外蒙了。不过,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说起来比较复杂。

尽管孙先生当年对此是曾有很高评价。把徐树铮比作当世之班超、傅介子。

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徐树铮)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归复,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

现在有很多人对其评价也很高。

但是,徐树铮在收复这件事上的贡献,其实真没那么大。他应该属于功过参半的人物。

民国元年,北洋政府成立。一直蠢蠢欲动的外蒙古王公拥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博克多汗,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

外蒙古就此脱离出了中国版图。

后来,由于北洋政府坚决反对。同时,沙俄因为已经得到了在外蒙的特权,对外蒙古独立一事,缺乏支持动力。(希望维持现状)

因而,外蒙伪政权在外部压力下,最终于1915年,与中俄签订了《中俄蒙协约》。

这个条约明确规定:外蒙古放弃独立,承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国对外蒙古拥有宗主权。外蒙古在中国版图内,以高度自治区的形式而存在。

所以也就是说。外蒙主权早在1915年,北洋政府通过谈判,就收回来了。后来,徐树铮出兵外蒙,并不存在收复主权的问题。

他后来做的,是收复外蒙的实际统治权。

插一句。当时在谈判桌上,收回外蒙古主权的人叫陈箓,他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解决了法统问题。为后来徐树铮出兵外蒙,创造了先决条件。因为如果没有宗主权,北洋政府后来就没有干涉外蒙古内政,出兵外蒙古的法理。只是后来陈箓当了汉奸,遭军统暗杀,受时人所唾弃。所以关于他的事迹才不怎么被宣传。

图|1938年3月28日,梁鸿志在日本的扶持下于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二排右三为伪外交部长陈箓。

收复外蒙主权后,没两年,俄国内战。沙俄政府垮台。新的苏俄政府宣布,废除一切对外不平等条约,并断绝对外蒙的一切外援。

再插一句。苏俄能有如此高风亮节,并不是其领导人真有这么高的觉悟。而是因为当时的外蒙古由效忠于白俄的官员控制。苏俄对其并没有实控权。此举,显然是一招以退为进。苏俄并不吃亏。反正出卖的,都是白俄军的利益。

断了奶后,外蒙很快就陷入了财政困难,社会混乱,内忧外患的境地。

外蒙高层为了维持统治。同时,驻外蒙的白俄官员也为了保命,不想被苏俄干掉。于是他们便放弃了《中俄蒙协约》中,关于中国政府不能在外蒙古驻军的条款,分别开始向北洋政府发求援电。请求其迅派重兵保护外蒙古。

对于这种事,北洋政府当然是不会拒绝了。

1918年9月,绥远骑兵第四团高在田部抵达外蒙库伦。

强调一下,这次出兵与徐树铮无关。

因为绥远驻军亲直系。而且徐树铮当时正在与直系搞内斗。在内斗期间,他杀了北洋元老陆建章。对此,很多直系将领纷纷通电骂他。比如吴佩孚就曾骂道:(徐)以借款杀同胞,何异饮鸩止渴。

而枪杀陆建章一事,也为后来徐树铮被冯玉祥反杀,埋下了伏笔。

等到搞完内斗,皖系段祺瑞政府执掌北洋大权后。1919年6月,由于日本人扶持的谢苗诺夫集团在外蒙古搞独立,外蒙古王公不想被谢苗诺夫拉下水,主张与中央政府合力抵御白俄军的军事威胁。段祺瑞表示会顶力支持外蒙古。

于是,徐树铮这才跟收复外蒙统治权,扯上了关系。

1919年7月,中国军队收复了被白俄军占据的唐努乌梁海。

同年9月,隶属于北洋皖系的西北边防军第三旅的一个团抵达库伦。10月,剩余部队也纷纷抵达外蒙。总计约3000余人。

当时筹办这些事的人,都是徐树铮。

袁世凯曾评价徐树铮,说“又铮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轨,可期远到。但傲岸自是,开罪于人特多”。

徐树铮要是不受约束,他能上天。

段祺瑞对此,也是深有体会。所以,徐树铮带兵到外蒙前,段祺瑞就特意交待“筹边使所部军队对蒙方并无直接责任,蒙事仍由都护使完全负责”。

也就是说。段祺瑞给徐树铮的授意,是带兵去镇场子。外蒙古那摊子事,交由政府任命的都护使全权负责。禁止他掺和其中。

去之前,徐树铮答应得好好的。但到了外蒙之后,天高皇帝远,他又有兵权。所以很自然,他就忘了嘱咐,开始插手外蒙事宜。

他先是将外蒙古的最高领导人博克多汗给软禁了起来。

后来,他又不顾外蒙议会的反对,直接以武力胁迫外蒙“内阁大臣”贡齐格扎尔赞吉·巴德玛多尔济、巴林·车林多尔济,以及博克多汗签订《改善蒙古未来地位六十四条》,逼迫外蒙放弃自治权,将一切权力上交到中华民国政府。

图|徐树铮与外蒙古王公合影

关于徐树铮在外蒙的所作所为,后来人的评价呈两极分化。

批评他的人,说他操之过急。操作手法不够圆融,过分侵辱外蒙人自尊,使得中国在外蒙僧俗高层心里留下不良记忆。不仅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支持他的人则说,当时那个情况,外蒙高层首鼠两端,武力解决是最有效的手段。徐树铮抓住有利契机,迅速地完成撤治使命,原则上并没有过错,值得表扬。

另外还有人说,北洋政府恢复在外蒙古的驻军权和实际统治权,当时担任外蒙古都护使的陈毅(同名同姓),功劳占了一半。没有他的努力,徐树铮连出兵的机会都没有。可现在的时人却把功劳都算在徐树铮头上,这毫无道理。

总之,这个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过,虽然收复外蒙实际统治权这个事,很难对徐树铮给出合理评价。但丢掉外蒙,大家对徐的评价却是一致的。即,认为徐应该要负间接责任。

因为,外蒙没多少人。用武力逼迫外蒙王公放弃自治权,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两点。

一,如何能让外蒙人民心服口服。起码,明面上要归顺。

二,如何顶住外部压力?也就是来自日本和俄国的压力。

解决这两个难点,也别无他法。唯有一招。

增兵外蒙!靠实力维护中国对外蒙的主权。

然而当时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

派系林立,军阀混战。有实力的大佬,没人关心外蒙古问题。增兵外蒙,不可能的事。

这种情况,徐树铮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

他明知道,却还是做了。这属于明知故犯。

这就相当于卖家只想着卖货,没想过售后。

这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徐树铮靠雷霆手腕把外蒙古人得罪了,这没关系。只要中国军队能把外蒙古置于控制之下即可。但问题是这个事,徐树铮做不到。

他不仅做不到。而且,他对当时中国的军阀混战,从而间接导致中国在外蒙古的军事防御空心化,还要负直接责任。

因为1920年,直皖矛盾激化,是徐树铮在背后推波助澜。

后来,鼓动段祺瑞杀张作霖,导致皖奉矛盾激化的人,也是徐树铮。

袁世凯说他“傲岸自是,开罪于人特多”。真是一点也没有说错。

他总是闲不住,要搞点事。当时的他,貌似嫌国内不够乱似的,到处煽风点火。

而他煽风点火的结果之一,就是1921年蒙古上层王公配合白俄军趁着中国内乱,向中国驻外蒙驻军发难时,北洋政府早已经四分五裂。大佬们忙于混战,均无暇顾及外蒙。

外蒙独立时,白俄军只有几百人。即便外蒙王公和喇嘛动员蒙古民众加入白俄军后,其兵力也不过一万人左右。

而当时在外蒙古的中国驻军,有四千。他们背后还有十几万奉军十几万直系军队。倘若这些大佬拿出五分之一的兵力,对付如丧家之犬的白俄匪帮和实力本来就不强的外蒙古军,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可结果,不管是奉系的张作霖,还是直系的曹锟(段祺瑞的皖系已经垮了),他们为了消灭对方,纷纷以缺乏军费军械相推托,故意保存实力。这就使得最后,驻外蒙的中国军队竟然被区区一万多匪军给赶出了外蒙。

从此之后,中国军队再也没有进入外蒙古。

在这件事情上,中国可谓是赔大了。既丢了对外蒙的实际统治权,还丢了宗主权。

这就好比,没实力的商家以次充好,既没赚到钱,还丢了品牌口碑。双输,惨赔。

当然,当时的徐树铮已经下野了。外蒙丢失这个事,与他没有直接关系。因此,说他对外蒙政策走向有多大消极影响,这是高抬他了。但纵观徐树铮在其中的作用,要说他是多么的英雄,也谈不上。

至于冯玉祥为什么要杀徐树铮。这其中的前因后果跟徐树铮喜欢煽风点火的性格,有直接关联。

当年徐树铮用鸿门宴杀死的陆建章是冯玉祥的老恩公。没有陆建章,就没有后来飞黄腾达的冯玉祥。徐杀陆时,冯只是区区的湖南省镇守使。他实力不行,报不了仇。但仇恨还是记在了他的心里。

1920年7月3日,就在徐树铮刚刚镇压外蒙独立势力不久,鉴于徐的所作所为,对他咬牙切齿的曹锟、张作霖、李纯等奉系、直系大佬发表联名电,以“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破坏统一”、“以下弑上”、“以奴欺主”六大罪状,要求段祺瑞罢免徐树铮。

对此,段祺瑞当然是不答应。于是,这个事就变成了直皖战争的导火索。

7月14日,直皖战争正式开打。最终,以直系完胜皖系,吴佩孚吊打徐树铮结束。吴佩孚占领北京后,咬牙切齿的通缉徐树铮。

以吴佩孚的性格而言,宰了徐树铮,估计他做不到。但把徐关起来,不给他好脸色。折磨一番后,再放掉,是有可能的。

徐树铮也知道自己是直系眼中钉,所以他在战败后,藏在了一口戏箱子里,乘马车逃出北京城。从此,就变成了闲人一个,到处考察,直到1924年,直系政府垮台。

1924年,北京政变后。段祺瑞被冯玉祥和张作霖请出山,担任北洋政府执政。

他是由冯、张联手扶上来的,没有实权。所以徐树铮很反对段祺瑞出山。但后来,段祺瑞还是出山了。

徐树铮听说后,就想凭自身本事,替段祺瑞弄点实际权力,不再受制于冯、张。

段祺瑞很清楚这么干的后果,就任命徐树铮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组成一个十几人的考察团,访问欧洲。

这个所谓的访问,名为考察,实际就是保护徐树铮。怕他闲不住,在北京闹出事来。

结果徐树铮到了欧洲,还是闲不住。他跑到意大利,受到墨索里尼接见,然后对外号称得到了墨索里尼的武器支持,准备回到国内后,大干一场。

段祺瑞看到徐树铮如此不安分,简直要替他擦碎了心。

1925年底,徐树铮从欧洲考察回来后,没有立即到北京,而是先到了上海,会见东南王孙传芳。然后徐、孙二人一起到南通,拜见张謇,准备拥戴张謇为新总统。

按照徐树铮的计划,他并不是真心拥戴张蹇取代段祺瑞,他只是想借机搞乱时局,助段祺瑞获得实权。

但问题是,这个事情,动静闹得太大了。让很多人不得不怀疑徐树铮有异心,认为老段是不是没用了,要赶他下台?当时,包括段祺瑞也有这种猜测。

至于冯玉祥,他对徐树铮的意见就更大了。

徐树铮跟直系孙传芳勾勾搭搭,而冯玉祥跟直系又有矛盾。如果孙传芳打到北京来,他冯玉祥不得滚蛋?

所以当徐树铮准备回北京前,冯玉祥就起了杀徐树铮的念头。一来,他要报当年徐树铮杀陆建章的一箭之仇。二来,他也不能继续坐视徐树铮煽风点火了。

值得一提的是,杀徐树铮前,冯玉祥曾经把想法告诉给了段祺瑞。段听后,并没有表示出反对。他只是偷偷派人告诉徐,说有人放出风来要杀你,别回来啊。

结果,徐树铮不听老段的。一意要回,等到他回到北京,拜见完段祺瑞,接着又准备到南方继续煽风点火时。阴沟里翻了船。被远在张家口的冯玉祥下令逮捕。当天他在廊坊被捕,当天就被处决了。

事后,张蹇痛心疾首。写诗称赞徐树铮是民族英雄,骂冯玉祥是大盗。张蹇的评价,也成了很多人对冯玉祥杀徐树铮的评价。

图|张蹇

可其实,张蹇在这起事件中,是徐树铮被杀的受害者。徐要是不死,他就有一圆总统梦的希望。他说的话,根本不能算客观公正。

其实,冯玉祥杀徐树铮,真的谈不上是杀害忠良。以徐树铮的为人,他离忠良貌似还差点距离。至于说他是民族英雄,就更谈不上了。这件事的性质,其实就是军阀内斗。

是的,北洋系确实有传统。自己人内斗,绝不下死手。

但是,是徐树铮先坏了规矩。

而且,自己人内斗不下死手,前提是输家要服输。纵观北洋史,下野的军阀,哪个不是低调做人。像徐树铮这样,下野之人,明知道自己与冯玉祥有私仇,明知道自己暗中在拆冯玉祥的台,却还大大咧咧,像个没事人一样跑到冯的地盘上瞎晃悠。他就是属于典型的作死了。

这种事换谁,都会干掉他。只不过,这个人是倒戈将军冯玉祥。然后这个事,就被贴上了倒戈将军杀害民族英雄的噱头。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1925年12月29日,段祺瑞收到一张纸条:又铮万不可南去,去必死。

段祺瑞令人将这条信息转达徐树铮。

徐树铮笑言:何人阻我,我岂信此谰言。

12月30日凌晨2点,穿着睡衣的徐树铮被请出列车,旋即被枪杀。

尽管一位叫陆承武的将军发电对此负责,但是,次日各大报纸仍然纷纷报道:冯玉祥,杀了徐树铮。

当代“班超”

徐树铮一生非常精彩。

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治理外蒙古了。

1919年10月,徐树铮率领一支军队,进入库伦。

他抓住俄国十月革命后,外蒙古王公既失去靠山又担心被革命波及的微妙局势,加速解决外蒙古问题。

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国总统,呈请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

1920年,徐树铮完成外蒙古撤治事宜后,孙中山致电盛赞:我们国家很久没有陈汤、班超一类的人物了!徐树铮,建此大功,也是班超这类的英雄!

治蒙过程中,徐树铮展现出的魄力、谋略,确实不在汉代班超之下。

遗憾的是,当时混乱、羸弱的中国实力有限。

北洋政府不但无法如徐树铮要求的,派出军队控制要点,更是为了内斗权力斗争的需要,早早召回了徐树铮。

徐树铮走后,外蒙还是丢失了。

那么,这位可称为英雄的徐树铮,为何后来又死于冯玉祥呢?

结怨冯玉祥

冯玉祥的贵人,是陆建章。

早在北洋第六镇担任下级军官时,冯玉祥就得到了时任协统的陆建章赏识、提拔,还迎娶了陆的外甥女。

滦州起义失败,冯玉祥被捕,又是陆建章多方维护还幸免于难。

此后,冯玉祥追随陆入陕西,由团长提拔为旅长,在陆的提携下一步步发展起来。

1918年,在直皖斗争中,陆建章站在了直系一方。

陆建章不但指示冯玉祥反对段祺瑞向南方用兵,还受冯国璋的委派,去作曹锟的工作。

于是,1918年6月14日。徐树铮邀请陆建章会晤,并在一片“友好”的气氛中,突然让人杀掉了陆建章。

随后,徐树铮还安上罪名:陆建章勾结土匪,煽动谋反,已被枪决!

冯玉祥、徐树铮,两雄由此结怨!

不过,当时的冯玉祥,还没有实力报仇,徐树铮也似乎不必担心冯玉祥的仇恨。

直到···7年后。

冯玉祥的心腹大患

1924年,冯玉祥驱逐曹锟,控制了北京,并邀请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

此时的段祺瑞,已形同傀儡,已有离职打算。

此时,徐树铮再次企图施展其谋略。

他在张作霖、孙传芳等人中开回活动,企图促成反对冯玉祥的联盟,并让段祺瑞出任总统,执掌大权。

当年,在直皖竞争中,就是这个徐树铮,纵横捭阖,扭转局势。

徐树铮,已成为冯玉祥的心腹大患!

“孝义复仇”破“大张旗鼓”

1925年12月,徐树铮完成访问,回国。

段祺瑞深知危险,劝徐树铮不要北上,徐树铮仍坚持北上。

徐树铮全程十分高调,盛装出席各种活动,大张旗鼓。

或许,徐树铮大张旗鼓,正是为了扩大影响,反而更安全吧。

徐树铮虽然已失实权,但毕竟仍很有影响力,此次出游列国,又与墨索里尼等各国政要建立不错的关系,你冯玉祥敢在自己的防区公然杀他吗?

“谁敢阻我”,正是徐树铮得意之言。

可是,冯玉祥,还是动手了。

冯玉祥,找到了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

接下来,就是文章开头的一幕:徐树铮被杀。

随后,陆承武发布通电,对此负责:“手加诛戮,以雪国人之公愤,并报杀父之深仇···”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孝义复仇”有着一定的合理、合法性。

冯玉祥假陆承武之手,杀害了徐树铮。

后记

又过了8年,恩怨情仇似乎又要转过来了。

当时,冯玉祥下野,居住在泰安。

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派人找到徐树铮的儿子徐道邻:要不要报仇?

徐道邻答“不愿做陆承武,做一个冒名的孝子”。

循环,就此打住。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冯玉祥要杀徐树铮,主要还是因为此时他和张作霖矛盾激化,担心徐树铮会给自己带来威胁。至于替陆建章报仇则只是顺带目标,或者说是借口而已。

1925年12月30日,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临时执政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在赴京面积段祺瑞以后,坐火车离京时,在廊坊被冯玉祥手下大将张之江劫持,并最终被杀。随后陆建章之子陆承武发出通电,宣布是自己杀了徐树铮,目的是为父报仇。

陆建章是冯玉祥的老长官,也是他妻子的姑父。应该说冯玉祥能在北洋军中从一个大头兵扶摇直上,陆建章的扶持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冯国璋和段祺瑞争权,陆建章支持冯国璋,站在了段祺瑞的对立面。徐树铮为了压制冯国璋,在天津诱杀了陆建章。因此很多人认为冯玉祥此举是为了给陆建章报仇。不过实际上冯玉祥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消除隐患。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冯玉祥因为和直系骨干吴佩孚矛盾激化,最终在段祺瑞的拉拢下倒向了张作霖。在大战期间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兵变,囚禁了贿选大总统曹锟,直系因此大败。

战后张作霖和冯玉祥共同扶持段祺瑞重新出山,出任临时执政。不过此时的段祺瑞手中无兵,其实是张作霖和冯玉祥手中的傀儡而已。段祺瑞只能利用张作霖和冯玉祥的矛盾从中渔利,这临时执政做的也是有些无趣。

随着张作霖和冯玉祥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逐步开始撕破脸,都在准备和对方展开一战。就在此时,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突然来到北京,外界都传言徐树铮是得到了意大利等过的援助所以才进京,想帮助段祺瑞东山再起。

此时控制北京的是冯玉祥,他自然不愿意在和奉系对峙的情况下北京城内再出现一支态度不明的军事力量。而且徐树铮也是一个胆大妄为之人,冯玉祥担心他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因此冯玉祥才会利用陆承武为父报仇的名义直接杀了徐树铮,以清除隐患。至于为陆建章报仇,这个只是顺带目标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