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皇帝不是突然死亡,为什么没有指定继承人?
关于提问者所说的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确不是暴毙,他死前有足够的时间指定继承人。而且,明武宗并没有像提问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指定继承人。虽然明武宗的遗诏是杨廷和等人奉旨草拟的,但是不要忘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奉旨”!换言之,遗诏虽然是杨廷和等人捉刀代笔,却是明武口述的,是明武宗本人的意愿,而不是杨廷和等人。彼时的杨廷和虽然位居内阁辅臣之位,却不是“权臣”,上有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下有宦官集团的制衡和文官集团的内部矛盾,杨廷和等人还没有能力跨过明武宗私自指定皇位继承人!
明武宗遗诏“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从史籍所载的明武宗遗诏来看,明武宗是明确指定了皇位继承人的。他就是“朕皇考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这位兴献王长子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因此,提问者所谓明武宗没有指定继承人纯属子虚乌有,明世宗就是明武宗明确指定的继承人。那么,明武宗为什么要指定自己这位叔伯兄弟继承皇位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明武宗绝嗣明武宗虽然号称“风流天子”,与李凤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还被改编成了《龙凤店》等影视作品。但是,无论明武宗多么“风流”,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明武宗一生也没有生出儿子来!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绝嗣明武宗绝嗣也就算了,可偏偏他这一死,他的父亲明孝宗也绝嗣了!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尊奉“一夫一妻”制的皇帝,请看清楚,是“一夫一妻”不是“一夫一妻多妾”!换言之,明孝宗只有一个老婆,那就是后来的张太后。因此,明孝宗虽然有生育能力,却只有两个儿子。而且,小儿子蔚悼王朱厚炜还死在了长子明武宗之前,同样没有留下子嗣。也就是说,明孝宗也绝嗣了!
这种情况如果是在其他朝代,通常会给皇帝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皇位。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下,过继嗣子等同亲子,过继了就必须与生父断绝父子关系,以嗣父为亲父。原本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也是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让潜邸时期的明世宗先继嗣,再继统——先过继给三大爷明孝宗为嗣,再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
但是,初抵北京的明世宗却不干了,坚持不以皇太子身份从东华门进紫禁城!甚至不惜以不当这个皇帝相威胁,宣称自己是来继统而不是继嗣的!而这也为后来的“大礼议”埋下了伏笔。那么,明世宗的底气何在?难道他真的不怕被换掉吗?对,不怕!他的底气就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太祖在开元建国伊始便在苦心设计一套避免宗室相残、祸起萧墙的皇帝传承规则。最终,他制定出了一套比历朝历代都更为严苛的“嫡长子继承制”,个人更喜欢称之为“嫡长房继承制”。这一制度与历朝历代普遍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一房一房地轮,而不是一子一子地轮!
简单说就是,皇位、爵位由嫡长子一房承袭,嫡长子已故则由嫡长孙继承,继而是嫡长曾孙。直到嫡长房绝嗣,才轮到嫡次房。如果无嫡次房、嫡三房等等,才轮到庶长房,以此类推。或许有人要说了,明朝没有任何官方史料提及所谓“嫡长房继承制”。诚然,的确没有白纸黑字。但是,人数众多的皇太孙、亲王世孙、郡王长孙,甚至亲王世曾孙在史籍中却是事实存在的!如果嫡长子去世了,转由嫡次子或者庶长子担任继承人,要这些皇太孙和亲王世孙、世曾孙干什么?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封号!明太祖一生都在尽力避免宗室相残、祸起萧墙,此举岂不是自相矛盾,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根据这一原则,明孝宗一房绝嗣了,自然应该由“嫡次房”继承。但是,明孝宗本身就是庶出,即便在其生母被追谥为皇后之后,明孝宗拥有了嫡子身份。但是,并没有“嫡次房”存在。那么,理所当然,就应该由庶长房继承。因为明孝宗的两个庶出的哥哥都夭折了、没有子嗣,他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便成了唯一的候选人!彼时虽然朱祐杬不在了,但是他并没有绝嗣,皇位理所当然应当由他的继承人——时任兴王的明世宗继承。这就是明世宗敢于公开拒绝先继嗣、后继统的底气所在和法理依据!因为她的皇位既不是堂兄明武宗赏赐的,更不是张太后、杨廷和等人施舍的!是依据《皇明祖训》合法取得的。明武宗临终前之所以指定明世宗为继承人,也不是因为什么“兄弟情深”,仅仅是因为明世宗本身就是合法继承人。
既然是合法的,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想要换下明世宗那就是“非法”的!因此,明世宗以拒绝继承皇位相威胁时,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只能妥协。最终,明世宗得以直接以皇帝身份进入紫禁城而不是皇太子或皇子,此即所谓继统不继嗣——我大爷还是我大爷!
自嘉靖元年起,明世宗便因为“生父问题”与群臣展开了拉锯战,史称“大礼议”。形势终究比人强,一边是现任皇帝,一边是已故皇帝和过气“宰相”,群臣重新站队在所难免,甚至连九品观政张熜这样的微末小官都加入了站队的行列之中,公开支持明世宗。最终,明世宗成功把杨廷和等人逐出了朝堂,为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争来了“皇考”身份,一步步把朱祐杬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睿宗献皇帝!而明孝宗就只能委屈委屈,继续当“皇伯考”了。“大礼议”以明世宗完胜收官,“我爹就是我爹,我大爷还是我大爷!”
明朝正德皇帝不是突然死亡,为什么没有指定继承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有国二百多年,曾经几次遇到过皇权危机,最后是在兄弟之间完成皇权的交接。比如土木之变,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获,而他还没有册立皇太子,而且他只有一个弟弟,就是明代宗。另一次是明熹宗早早死去,没有儿子,也是只有一个弟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还有一次更为极端,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明武宗朱厚照,这位皇帝早早把自己玩死,没有儿子,而且更绝的是,没有兄弟。
一个人没有儿子,自己多少都有一些责任,但如果没有兄弟,那应该负责的就是他的爹妈。
明武宗的父亲是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对自己的皇后张氏极为宠爱、专一。史书上说,张皇后给明孝宗生过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朱厚照,次子名叫朱厚炜,比哥哥小三岁,但在三岁时夭折。
二儿子朱厚炜夭折之后,张皇后再没有生育,所以当时有人怀疑这两个儿子究竟是不是张皇后生的,还闹出了案子,最后也没有定论。
不管怎么说,张皇后牢牢抓住了明孝宗的心,擅宠专房,不给别的妃嫔任何机会,明孝宗也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专情的皇帝。
但朝中的许多大臣和一些亲王都认为,皇帝子嗣稀少,提醒皇帝广纳妃嫔,明孝宗表面答应,似乎并没有采取行动。
朱厚照不到一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五月,明孝宗去世,他的独苗儿子朱厚照即位,就是明武宗,张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按理说,明武宗的后宫中有一大群女人,如果他能够生下几个甚至十几儿子,不愁没有自己的继承人,也可以多少弥补一下父皇当年的错误。但明武宗在位十六年,折腾了十六年,做了许多荒唐事,宫廷内外宠幸了不少女人,奇怪的是没有生出一个儿子,也是老天要绝了明孝宗这一枝。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反叛,七月,明武宗决定御驾亲征,讨伐宁王。此后宁王迅速被擒,但明武宗却留在江南,迟迟不肯返回北京。到了正德十五年底,明武宗终于从南京动身,返回北京,结果在途中乘船打渔时,翻船落水,让他染上重病。
正德十六年三月,三十一岁的明武宗死在豹房中。
从明武宗落水生病,到最后去世,中间有四个月的时间,完全来得及选定自己的继承人。问题是,明武宗没有一个儿子,没有一个兄弟,无人可选。
另一方面,明武宗此时刚刚三十出头,没有致命的硬伤,得的又不是绝症,说不定哪天就会好起来,所以大家很忌讳谈起他死后的事。对于明武宗来说,将来让谁来做这个皇帝,都对他毫无妨碍了,还是由活着的人斟酌,更为妥当。
所以他临终前对身边的太监们说:“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他所说的天下事,就是皇位的继承人,他让皇太后与内阁大臣们商量。这种事其实很简单,只能到明孝宗的兄弟中去寻找,明孝宗最大的弟弟是兴王朱祐杬,此时已经死了,他的继承人是朱厚熜,从亲疏、长幼的顺位来看,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张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商议之后,派太监谷大用、大学士梁储等人前往荆州,迎立朱厚熜。朱厚熜即位,就是很难缠的明世宗。
明朝正德皇帝不是突然死亡,为什么没有指定继承人?
《明史武宗本纪》和《明武宗实录》我都看过,可以很明白地说,真的皇帝朱厚照这个人绝不是笨蛋,但是也绝不是正常人。即位后,正德皇帝有一次在奉天殿这么庄严的地方,他让猴子骑在狗身上,然后燃放鞭炮,受到惊吓的猴子和狗,落荒而逃,真是好不快活。
内阁首辅刘健等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频繁上书规劝真的儿皇帝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说最近天灾不断,老天都发怒了,劝皇帝敬天保民,以便让上天息怒。历朝历代,如发生天灾之类的事情,皇帝一般会检讨自己,或者吃斋几天,有的还会下罪己诏,向老天爷表个态。正德皇帝怎么回复大臣?他说:这天灾和我有什么关系?尧舜之时也有天灾。大臣们惊得呆若木鸡。这回答完全符合唯物主义精神。
在刘瑾等太监引诱下,正德皇帝接下来开始了更大的离谱。在宫中模仿街上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服务员、群众,正德皇帝自己扮做大老板消费。正德还觉得不过瘾,又模仿妓院,让宫女扮做妓女,正德皇帝去嫖娼。后来干脆住在豹房,不回宫里办公了。
正德十二年开始,26岁的正德皇帝再也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他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带着手下武官沿着长城一直玩到了山西太原,这一出门就是一年半,直到正德十四年春才回到北京,一个月后又要下江南,群臣死谏,甚至有人破腹自杀,阻止正德皇帝南巡,后来有14名大臣被廷杖打死,正德皇帝这才放弃了南巡计划。
到这年九月,封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造反,正德皇帝南巡有借口了,他御驾亲征,走到半途,宁王就被王阳明抓住了。即便这样,正德皇帝还是要坚持继续南巡,说要把宁王放了,自己再抓一次。到了南京一住下来,就住到正德十五年底才回到北京,又是一年多。回北京三个多月后去世。
正德皇帝玩的这样嗨,但是一直没有生小孩,难过吗?肯定难过。普通人家生不出小孩都急的团团转,何况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皇帝呢!但是当年医疗条件不发达,生不出 就生不出,没别的办法。但是,皇位继承问题是大事情啊,如果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前没有确定继承人,按照《皇明祖训》,正德皇帝死后,皇位应该由四叔兴王朱祐杬的儿子继承,可是朱祐杬只有朱厚熜一个儿子,如果把朱厚熜过继给明孝宗朱祐樘当儿子,那兴王朱祐杬就绝嗣了。
为此,当时有大臣向正德皇帝提议,皇上的五叔益王朱祐槟家里男孩多,可以从益王家找一个后辈作为武宗的继子,养在宫中,如果将来正德皇帝生了亲儿子,就把养子送回去,哪怕给他封个亲王也可以,如果一直生不出儿子,届时就让他继位。这真是个好建议,可是正德皇帝贪玩,一直没有重视这个事。
正德十六年三月,30岁的正德皇帝驾崩,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只好按照祖训要求,把老五兴王朱祐杬家的独子朱厚熜接到北京继承皇位,这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正德皇帝的堂弟,两人同一辈,因为朱厚熜是独子,所以后来引发“大礼仪之争”,君臣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影响了明朝后世的政局。
如果当初接受大臣的建议,从武宗朱厚照的五叔益王朱祐槟的孙辈中找一个“载”字辈作为正德皇帝的继子,将来继承皇位,顺理成章,继嗣继统,都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大礼仪之争”,明朝的政治格局将彻底改写。
朱厚照对这样的大事不提前布局,也说明他确实是玩心太重,做事没有章法,心思不缜密,轻重分不清楚。从叔叔家过继个孙子过来给自己当继子,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嘉靖皇帝朱厚熜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把伯父孝宗朱祐樘培育的良好君臣关系彻底破坏,把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欺负的以泪洗脸,把正德皇帝的两个亲舅舅都杀了头。
明朝正德皇帝不是突然死亡,为什么没有指定继承人?
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历史上最会玩的皇帝,没有之一。作为皇帝,此人玩出了绝对的高度,甚至可以用“荒唐”二字形容他的行为,在皇帝当中,真正是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正德皇帝的“荒唐”,不仅体现在豹房里进行各种匪夷所思的娱乐活动,还体现在对外事务上,他曾经任命自己为大将军,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叫朱寿,在前线和蒙古小王子打得不亦乐乎,据说,上了战场的的朱厚照手刃一人,那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么一个荒唐的皇帝,在1521年4月20日,离开了人间,换了地方去潇洒了,连继承人都没有指定。
一般皇帝在临死前,都是要指定继承人的,而正德没有做这事。是因为他死的太突然?还是有其它原因?
死的并不突然,因为病了不少时间。说起正德的病,源自于一场出门在外的意外。
1、
(剧照:明武宗)
说起这场意外,不得不说“宁王之乱”了。
当1519年宁王造反后,朱厚照非常兴奋,告诉群臣自己要再次御驾亲征。臣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拦其不住,于是只能任由朱厚照肆无忌惮地胡闹了。
那年的8月,正是桂花开的季节,明武宗朱厚照带着大军一路南下,在行进途中,这家伙也没闲着,看美景,上青楼,一样也没耽搁。
行至途中,前方来报:宁王之乱已经平息,是被王守仁快速平定的。
按理来说,对于内乱已平,皇帝应该高兴,但朱厚照偏不。他不开心,是因为自己错失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没有理由继续南下游玩了。
于是,他做了一个非常隐密的决定,把战报压了下来,然后继续南下,边玩边走。一路上晃晃悠悠,好吃的,好玩的,都一一体验了。
一晃八个月后,到了南京,立了功的王阳明已经来了6个月了。王阳明想着把宁王交给皇帝后,自己就可以走人了。但朱厚照就是不接受宁王这个俘虏。
无奈的王阳明重新改了奏疏,声言是在朱寿大将军的英明指导下,才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于是,朱厚照见了王阳明,并把宁王接收了。不过,同时他给下属们出了个主意:把宁王放回去,自己再抓一次。
这样的言语,把众臣子们吓了一大跳,这不是找事吗?宁王回去后,万一造反成功呢?前景不可想象。
2、朱厚照北返途中,掉入水中。
(明武宗巡游图)
大家听到朱厚照说把宁王放了,着实一阵紧张。看到大家面面相觑的表情,朱厚照再没有胡闹,同意北返。
北返途中,朱厚照还是闲不住,在金山登高望远,在镇江看尽风景,在瓜州过了长江。
1520年的农历9月,经过清江浦时,水上优美的风景完全吸引了朱厚照的眼睛,湖面之上碧波荡漾,清澈水中鱼儿畅游,那一刹,朱厚照想当一次渔夫,感受渔家之乐。于是,他自驾小船,头戴斗笠,捕鱼玩耍。
正当朱厚照玩得开心之时,渔网捕鱼过多,收网时气力不够,朱厚照在慌忙间掉入了水中。但是,这家伙是个旱鸭子,根本不会游泳,于是一阵手忙脚乱,连连呛水,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
等到下属们把明武宗朱厚照救上来的时候,因为呛水太多(估计伤了肺了),再加上心理上的恐惧,朱厚照就此病了。
3、朱厚照病情越发严重,最后死在了1521年的农历三月。
(剧照)
从南方一路回到北京时,已经是1521年的正月了,一路的颠簸,让朱厚照的病情没有一丝减缓,反而加剧了。
在当年的正月十四,有朱厚照主持祭祀大典时,结果现场出现惊人一幕,朱厚照吐出大口鲜血,并且瘫倒在地,爬都爬不起来,很是狼狈!
此时,如果朱厚照安排继承人的话,来得及吗?完全来得及,但朱厚照什么也没有做,继续病恹恹地打发着不多的岁月,而死神却渐渐靠近了。
农历三月初,明武宗朱厚照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于是,对司礼监太监说:“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啥意思?我不行了,有事让皇太后和内阁大臣们商量吧!仔细想想,以前的我确实有些混蛋,误事了,那些事并不是你们所能预料并处理好的。
这些话说完,朱厚照就一命呜呼了,死时31岁,没有后人。
从朱厚照临死前的近两年时间看,他不是突然死亡,而是游戏人间,然后在南方落水导致身体有恙,最后因病去世。
如果朱厚照想要确定继承人,他的时间是大把的有,只是他选择了无视,一是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真地会挂了,毕竟那么年轻。二是他并不是那种忧国忧民之人,他相信太后和内阁大臣们能把事情处理好。
(朱厚照剧照)
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很短暂,虽然没有辉煌,但不缺丰富。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喜欢享受人生,喜欢冲杀疆场,进而建功立业。
一句话,上天把朱厚照放在皇帝位置上,实在是放错地方了,可是,出生在哪里,谁又能选择得了呢?
明朝正德皇帝不是突然死亡,为什么没有指定继承人?
明武宗在临死前指定了继承人,那就是后来的明世宗朱厚熜。武宗无子,在生前也没有听从左右近侍的意见从宗室中领养一个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在武宗心里,估计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生孩子不是什么难事,早晚会有自己的儿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31岁就因为落水后引发的肺部感染而挂掉了,从而让大明王朝陷入了暂时的危机之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度,朱厚熜是当仁不让的继承人,他的老爹是武宗老爹明孝宗的老弟,既然孝宗除了武宗之外再无儿子,那么,朱厚熜就是在血缘上最近的宗室子弟,他有资格继承皇位。明武宗在死期将至之时,按照宗法和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要求,指定了朱厚熜为自己的继承人,也为大明王朝迎来了最善权谋,最会当皇帝的朱厚熜。
明朝正德皇帝不是突然死亡,为什么没有指定继承人?
正德皇帝,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最喜欢玩的一位皇帝,他的死不突然,但也属意外,本来好好的,带着姑娘们去划船,不小心掉水里呛着了引发了肺炎,不久就齁死了,时年31岁。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肺炎在现代发病了都要住院治疗,古代没有现在的医学条件,伤了内脏还是肺部只能慢慢拖着,明武宗撑了4个月才闭眼的,死前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但平时只顾着玩只没留个后啥的,皇位传给谁,依照祖宗家法这套繁琐的程序,他是没时间和精力主持了,所以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但是他把这事交给了他亲妈来办。
皇位交替之际的内阁首辅正是杨廷和,可这老头和嘉靖尿不到一个壶里,最后被削为平民,他有个儿子杨慎更悲剧,图为杨廷和画像。他妈就是张太后,《明史》记载遗言为“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意思是找皇位继承人的事,由他妈来主持,阁老们协办。但明武宗去的太意外,论谁都没个准备,只能依照祖宗之法来挑选继承人了,而祖宗之法正是朱元璋确定的嫡长子制与宗法制结合的传承制度。
当年的张皇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唯独儿子生少了,晚年失去依靠,比较凄凉。嫡长子制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宗法制就是血脉最亲的,朱厚照玩的个昏天黑地,没种,只能到他兄弟里找,可他爸孝宗也就朱厚照一个种,独子,那就只能到爷爷辈里找,嫡生最大的就是兴献王朱祐杬,选择范围敲定了,朱祐杬刚好就一个儿子朱厚熜,无论嫡长还是宗法,又与朱厚照同辈,只有这一个小子,郁闷的张太后选都没得选,只能是他了。
朱厚照这孩子太喜欢打仗,死后群臣给他上庙号“武宗”,算是圆了他的梦。朱厚熜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天然的,独有的,旁人无法撼动的,所以明武宗死后,皇帝传承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当下就确定朱厚熜为皇帝,也没人有异议,当时的朱厚熜正在给他父亲兴献王服丧,他父亲也死不到三年,朝廷赶紧来旨说停止服丧,来北京当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嘉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