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说到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杀了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的第五年,刘邦准备对功臣论功行赏。很多功臣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很久都没有一个头绪,不过在这件事上刘邦很有主见,他把第一功臣的殊荣给了萧何。这个时候的刘邦还没有对萧何动杀心,在他眼里萧何的第一功臣当之无愧。
不争不辨,得益最多萧何是功臣中没有主动邀功的人之一,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个搞后勤工作的,并没有冒着生命危险冲在前线,自己有多少封地,被封为什么官员,都是刘邦的事情和自己争与不争没有什么关系。从这点见识上,萧何就比很多整天在刘邦面前喋喋不休的人高明的多。萧何知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自己干了什么,关键在于刘邦,在于刘邦对于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这挣不来抢不到,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刘邦对待自己人的手段从他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了。
萧何在所有侯爵中得到的封邑最多,文官们大多没有意见,因为他们清楚这是刘邦的选择,不是能挣得到和改变的。但是刘邦身边的武将们大多不懂得这个道理,这些大老粗就开始抱怨满口牢骚。并说我们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和陛下您一起平定天下,身上受了不知道多少伤,我们的功劳为什么没有萧何一个在后方舞文弄墨做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功劳大呢?
刘邦知道这些武夫是比较直接的,不过也是让自己很放心的,这些大老粗好对付,用道理说通就好了。于是说到你们知道猎人狩猎吧?猎狗之所以能捕获猎物,是应为有人的指挥,你们就是猎狗,而萧何就是指挥的猎人,况且你们都是自己跟随我平定天下,而萧何是把整个家族的人都带来辅佐我,你们中的很多人也是萧何发现和举荐给我的,你们的功劳怎么能和萧何相比呢?
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列侯分封完毕,现在是需要把侯爵们定个顺序的时候了,大家都建议把平阳侯曹参放在第一位,原因是曹参为了刘邦身受各种刀剑之伤有七十多出,很多时候还是为了救刘邦的性命,大家众口一词认为应该把曹参放在第一位。
其实在刘邦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但是大家都说曹参,自己不太好犯众怒,但是他希望能有个人站出来把自己想说又不能说的话说出来。还是有很多聪明人的,提到聪明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张良,但是这次没有轮到张良登场,替刘邦解围的是关内侯鄂君。
鄂君说大臣们都错了,他们只是看到了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没有看到战略层面。曹参的作用是冲在第一线冲锋在前,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功劳在大不过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萧何则不同,正是他的合理调度和安排才能保证兵源和粮草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这是我们能够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大局全局战略层面的作用,这不是曹参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
大臣们只能看到战术层面突出的曹参而看不到战略层面突出的萧何,曹参的是一时之功,萧何的是万世之功,他两个之间是不能比的。大臣们看不到正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和视野远远不及您(刘邦)的缘故。
刘邦很是受用,鄂君的话说到了刘邦的心坎上,于是把萧何排在了第一,曹参排在了第二。鄂君也被刘邦封赏了,因为他不仅帮助刘邦解决了问题,还顺带着把刘邦大大的恭维了一番,这个功劳是其他人不能相比的。
刘邦对萧何动了疑心和杀心,是从平定陈豨造反开始的,人太出色了也会让人不太放心。汉十一年陈豨反,刘邦自己亲自征伐,在没有平定之前就听到了韩信被诛杀的消息,理由是韩信和陈豨勾结准备里应外合搞颠覆活动。下手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老婆吕雉,一个就是丞相萧何,萧何是出谋划的,吕雉是具体执行的人,就这样汉初三将中最牛的韩信被收拾了,消除了刘邦最大的隐患。但是从这一刻起,也加重了刘邦对萧何的疑心,同行的未必能同富贵,刘邦身边的功臣勇将一个个造反,让刘邦心有余悸,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敌人,就算是萧何也不例外。
第一次危机 拒赏散财刘邦为了表彰萧何除掉韩信,同时为大军做好后勤保障的功劳,加封萧何为相国,并封给他五千户还排了五百人的私人卫队给萧何使用。萧何的门客和大臣们都来道贺,只有门客召平和大家不一样,他披麻戴孝,对萧何说到您大祸临头了,天子给您安排卫队可不是信任你,现在他在外面征讨,您在长安留守,他最不放心的就是您和韩信一样也造反,因此才会派卫队对你进行监视,这证明天子对您已经产生了怀疑,并不像以前那样信任您了啊!
萧何这才明白刘邦的用意,于是拒绝了刘邦的赏赐,并把自己的家财都拿出来用于志愿前线的不对作战,刘邦才暂时打消了收拾萧何的想法。没有召平这个明白人,这次萧何就已经成了刘邦的阶下之囚,刀下之鬼了。
第二次危机 自污保身汉十二年英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出征,不是他不想派其他人去,是其他人去了不顶用,英布作为汉初三将之一其他人根本就对付不了他,刘邦尽管带病但还是要亲自出征讨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这个时候刘邦每隔几天就派人到长安问询萧何的情况,使者都说萧何在长安组织粮草和后勤保障深得民心,同时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筹措资金支持前方军队作战。
召平听闻后大哭,对萧何说大祸临头了,您要被灭族了,您到了关中十几年深得民心,天子是怕您造反危及他的统治。我看您还是不要对百姓太好,多购置私田强征土地搞点贪污活动,让百姓对您有所怨言,这样就算皇帝处罚您,也比掉脑袋要好得多,对您比较有利。萧何听取了召平的建议,强占百姓土地,扮演了一次贪官污吏的角色。
第三次危机 屈身求怜,以情动人刘邦听说萧何强占土地,贪污腐败,起初并不相信,后来有人将相关的文书递到了他的手上,刘邦勃然大怒。用这个借口把萧何关了起来,萧何还是做了刘邦的阶下之囚。如果这个时候,萧何也来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话,估计我们的萧相国就可以去和韩信作伴了,这个时候萧何选择了沉默,不争不辨认罪伏法,杀剐存留是非功过,由刘邦定夺。
刘邦到监牢之中去探看萧何,初衷是要把他干掉的,不过在看到萧何的一瞬间,刘邦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主意。面前的人已经不是和自己多年相知的中年男子,而是一个蓬头垢面,白发苍苍,满脸沧桑,神采全无的垂暮老者。监牢的身心折磨,心里的重压之下,萧何已失去了相国的神采,他强打精神也没有力气说出话来,只能对着刘邦点了点头。
看到蓬头垢面两鬓斑白的萧何,刘邦实在下不去手,此刻他想到了多年来萧何任劳任怨,不争不怨的辅佐自己一步步夺得天下,此刻还活在自己身边的人已经不多了,萧何老矣,就放他一条正路吧。而且自己的儿子刘盈还需要萧何辅佐,吕后吕雉还要有人去制约,天下还不能少了萧何。于是刘邦就把萧何释放了,萧何也躲过了最凶险的一次杀身之祸。
望着刘邦远去的背影,萧何挺起身来,用手擦去头顶的冷汗,连连暗道:“好险!好险!”,自己听取了召平的建议,用自己的可怜相激起了刘邦的怜悯之心,躲过了这次的杀身之祸。
“拒赏散财、自污保身,屈身求怜,以情动人”,靠这十六个字,萧何保住了自己的有用之身,也让我记住了一个智者的名字召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特别是要同时伺候刘邦和吕后这一对儿都不是善茬儿的主子,萧何也算是操碎了心,萧何真的好难!
一疑——刘邦眼中的「萧跑跑」(萧何 剧照)公元前 206 年,项羽分封诸侯,本应被封为关中王的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刘邦虽有不甘,但实力不济,与萧何,张良等不得已退居汉中。
当时各路诸侯王的很多人都跟随刘邦,韩信也从楚营中逃出来投奔刘邦。但到了刘邦那里,也只做了一个管理粮食的小官,并未得到重用,后来干脆跑路了。
萧何得知韩信跑了,连忙放下手中的公事,也来不及给刘邦请示,便骑马追韩信而去。三天后追到韩信,与夏侯婴等一起返回刘邦大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的前半句。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何跑了,刘邦大惊。是啊,连萧何都跑了,这事儿还咋整?等萧何回来向刘邦解释,刘邦十分愤怒,说现在跑的人这么多,将军都跑了十几个,也没见你去追谁,偏偏要去追韩信。大家想想,萧何可是刘邦的同乡好友,一起喝酒吃肉吹牛打屁多少年?刘邦到这个时候还是不信任老萧,哎。
萧何于是解释了自己此行的目的,称韩信是国士无双,难得的人才,建议刘邦重用。于是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后来也正是采用韩信张良等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成功进入关中而最终夺取天下。
这一次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怀疑萧何,而萧何却是为了刘邦的长远计策和自己慧眼识珠的能力为刘邦追回了一位卓越的军事统领。这还算是件小事儿,后面刘邦对萧何的怀疑,才让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二疑——后勤部长转眼间成「孤家寡人」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荥阳附近相持 28 个月,留萧何在关中总理后方事务,安抚百姓,筹措兵员粮草,供应前方。
萧何在关中一改秦朝时苛捐杂税和严刑酷法的局面,发展生产,颁布法令,为刘邦经营了一个十分稳定可靠的后方基地。但萧何干的越好,刘邦心里就越不得劲儿,疑心病又犯了。
刘邦与项羽作战多次失败,几次单人跑路,军队溃散。都是萧何从关中补充兵员供应粮草,才让刘邦重新稳住战局。
萧何也深知刘邦对自己的猜忌,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好计策,让刘邦十分欢喜。
萧何在关中,家眷子侄等都在后方。于是趁给刘邦前线供应兵员和粮草之机,将家中的子侄辈都送往军中,说是要侍奉刘邦,实质上是做人质。这一招果然高,你老萧一个人在后面好好搞你的,这些兄弟姊姊我刘邦给你看得好好的,大家都安心。三疑——「首相」秒变「首善」(刘邦)刘邦同志的怀疑是一波接着一波,后来刘邦称帝,萧何帮助吕后诛杀了韩信,刘邦十分高兴。对萧何加官进爵,萧何也喜气洋洋。
一次,在府中摆设酒宴招待宾客,一个叫召平的人却穿着让白衣昂首进来,这身装扮是吊丧的节奏。
萧何也很生气,哥们儿正喝酒喝的高兴,你这是唱的哪一出?召平便对萧何说「皇帝南征北战,在外面冲锋陷阵,你又不参加战斗,安居后方,反而给你加官进爵,你觉得这是好事吗?这是主上在猜忌你,怕你在后方捣乱呀!你的祸事不远了」。
萧何也吓出了一身白毛汗,第 2 天一早赶紧入宫,坚决推辞各种赏赐。并且拿出了很大一部分家财拨入国库,充作军。我不上战场,我捐点军费总可以吧,刘邦果然十分喜悦。
四疑——好丞相忽然有了坏名声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萧何被任命为丞相,又被推举为「大汉第一功臣」,可谓春风得意,位高权重。但这时国内也不安定,时常有叛乱,刘邦也经常亲自领兵平叛。这哥儿俩还是老样子,一个负责在外征战,一个留守后方。
每次有萧何的使者前去拜见刘邦汇报工作,刘榜都要问使者萧相国在老家干什么。使者总说萧相国都在干好事,爱惜百姓,休养生息,勤劳的不得了。每当听到此类的话,刘邦总是默不作声。
萧何也不知道刘邦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一次在闲谈时,有个门客对他说「皇上在外面打仗,你一个人在后房,自从你在关中就深得民望。现在你还努力为百姓干好事,假如你有二心,守住关口,号召百姓,那皇帝不就成了无家可归之人吗?所以你应该干点儿坏事,皇上看你在百姓中的声望也不咋地,自然就安心了」。萧何长叹一声「我怎么可能去剥削百姓做一个贪官污吏呢」?门客说「你怎么对别人清楚,对自己糊涂呢」?
于是萧何便做了一些事情,刘邦回到京城,有百姓拦路告状,说萧何用低价强行买卖民间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钱。萧何去拜见刘邦,刘邦把这些控告信交到萧何面前,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解释吧。萧何趁机又要求刘邦将上林苑的土地让给百姓种植,刘邦大怒,说你收受商人的财物,为商人谋利。于是将萧何下狱治罪,后来刘邦虽然赦免了萧何,但萧何更加谨小慎微,不怎么参与朝事。刘邦死后的第 3 年,萧何也去世了。
今天我们所说虽是君臣之道,但生活职场亦是如此。如萧何般有大才干,大智慧,灵活机变,从善如流,为人处事自不会太差。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萧何是个实干家,但就官场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比起大唐郭子仪全功还能保身的大智大识,萧何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做一个荒诞的设想,假如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活跃在大明开国前后,朱元璋手底下,个人觉得,就他犯过的那些糊涂,即便他没有野心,多半也不会有善终的结局。
大汉开国,刘邦论功行赏、排功臣次序时,萧何的表现就很失水准,以至于犯了古往今来朝堂上的大忌讳。
虽说刘邦执意要让萧何当功臣第一,曹参当功臣第二,这里有大汉开国后重文轻武的帝王之谋,但刘邦对萧何很够意思,那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刘邦还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难得他能顶住功勋武将的叫嚣抗议,对萧何功劳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过千难万阻,当这项最重要的廷议最终通过时,刘邦很高兴,这一高兴不得了,刘邦豪迈地赐了萧何一个“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可以肯定的是,当刘邦豪迈高兴的情绪退去后,他一定会冷静地将萧何审视一番。
结果,萧何的反应让人很担忧。
所谓“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是说上殿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剑,可以不脱鞋,见到皇上的时候,不必谦卑快步小跑,照着平常走路的样子就行。
要知道,历朝历代,这八字待遇几乎就是权臣的标配,很不祥,除非真的已经不把当朝皇上放在眼里要夺权篡位了,一般人臣哪敢接受,又怎么能承受的起。
也可能是当局者迷,太实心眼,也可能是不知止,萧何居然就欣然接受了。
许多人往往注意到刘邦后来老是猜忌萧何,觉得帝王心机太可怕,其实刘邦已经够客气的了,换成好屠之主,可能早就先下手为强了,哪里还会给你时间,慢慢博弈磨合。
所以说,萧何后来的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刘邦的试探与猜忌太正常不过了。
萧何后来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来是因为萧何的确是单纯的实干家,他没有野心,没有拉帮结派,培植势力,不像大明朝的李善长,好家伙,他聚拢培植出来的淮西集团叫朱元璋寝食难安了多少年;二来萧何的运气不错,刘邦在根本处看得清他,而萧何身边也有明智之人,关键时刻总有人能及时站出来,治他的糊涂病。
其实,还在楚汉争霸时,萧何身边的门客就提醒过他,汉王在前线领兵打仗,风餐露宿,而萧大人你在后方安逸经营,尽得人心,这时候汉王派使者回关中慰问你,你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关怀的背后可是不放心啊,此时的人情世故可是暗藏杀机啊。
萧何这个人很能听进去别人的高见,听到这个说法,他立马醒悟过来,于是问自己该怎么做?
看出问题的人是高人,他给萧何指了条一举两得的道,让萧何把族中人尽可能地派到刘邦的身边去,这既是给刘邦吃定心丸,而且这定心丸的外表之上还涂抹着一层深厚的情义。
刘邦很吃这一套,论功行赏时还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言下之意自己不能忘恩负义。
韩信成为大汉帝国最大的隐患时,助不助吕后,对萧何而言是一大考验。
面对这个要命的问题,萧何很识时务,他果断地选择了放弃一部分信义的底线,助吕后骗杀了韩信,从而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折射复杂人性、带着宿命意味的成语。
然而,当干完这一件事,将自己从韩信危机中彻底摘出来之后,萧何却又忘了功高震主这一回事,并且又犯了糊涂不知止的老毛病。
韩信被诛杀,为了犒赏萧何出的这一把关键之力,除了加封,刘邦还特意派了都尉率500名士兵到相国府,做护卫。
这等于是萧何在京城中有了兵马,如果用帝王阴谋论的视角看,这就是制造朝中重臣图谋不轨的前奏,历朝历代不知道上演过多少回。
萧何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还准备大肆庆贺一番呢。
所幸,一个叫召平的明白人,身着素衣白履闯进相国府,用一席话浇醒了萧何。
召平进门就跟报丧是的,说萧何不久将大难临头。
萧何很有涵养,不解地问,我身居相位,宠眷逾分,且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又一次顿醒,并且做的很彻底。
第二天,他匆忙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捐出大量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刘邦果然大喜。
但是,在深不可测的朝堂之上,大功之臣想善始善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猜忌这个东西,如果不能去根,很容易变本加厉,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臣如果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帝王会觉得你更加狡猾,更加害怕。
根除猜忌之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废武功,自污其人。
然而萧何在这个问题上,却是长时间地没能想明白,想明白之后又做的不够彻底。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还跟以前一样,坐镇后方,有口皆碑。
这个阶段,正是刘邦剪灭异姓王,稳固刘氏皇权的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潜在威胁,都会让刘邦的神经绷紧,萧何因为太能干,又得人心,所以刘邦不可能完全放心,于是乎他又派人回京城慰问萧何来了。
任何试探,多了都会厌烦,都会质变。
另一方面,许多能干的正人君子意识不到这一点——许多时候,没毛病恰恰是最致命的毛病。
萧何可能就是这样,他总觉得自己为心无愧,毫无毛病,刘邦理所应当应该信任他,善待他,所以他又把眼前的危机忽略掉了。
所幸,关键时刻又有门客站出来提醒了萧何,皇上已经没法再赏你了,赏无可赏,剩下的就是杀了,更要命的是皇上很可能会想,万一萧何乘虚号召,闭关自守,那该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提前防范于未然。
这么一说,萧何慌了,连忙又问该怎么办?
门客说,化解根除的办法只有一个,自污,例如低价强买民田,让百姓怨声载道。
萧何一听,盘剥百姓,这么龌龊的事我怎么能去做。
门客说,相国你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所以说,道德有时候是智识的高墙,不是你脑子不够使,而是高墙阻碍着你,不容你去那么使。
所幸,为了自保,萧何最终还是咬牙按照门客的“馊主意”干了一些坏自己名声的恶事。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见有百姓拦路,控告当朝相国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对萧何终于释怀了。
此时,刘邦嘴上虽然对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心里其实已经放过了萧何。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萧何正直无私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竟然请求皇上将上林苑的荒地赐给百姓耕种。
这是典型的下属要做好人的同时把领导变成了恶人。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紧接着便将萧何下入了大狱,名义上是要治萧何贪赃枉法之罪,实际上是想让萧何好好反思一下,治他的老毛病。
在污秽不堪的大牢中,老迈的萧何终于彻底醒悟了过来,在朝堂之上,像他这样的人原来是需要尾巴,并且需要时刻夹紧的——
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刘邦曾经在面对萧何的时候是自卑的。刘邦作为职场老油条,在职场上混得可没有萧何风光,甚至曾经收到萧何赠送的慰问金,刘邦原是要服徭役的,也是萧何利用手中的职权让他得以豁免。萧何是真心将刘邦当成朋友,可是刘邦看似宽仁洒脱,看似是脸皮极厚的浑人,实则自尊心极强。因此每当面对身份高于自己的萧何时,刘邦在心中很不是滋味。
刘邦的性格多疑,这是他的出身使然。他总觉得自己突然崛起了,便会引来无数人的觊觎与反叛,那些曾经在他眼中高高在上的人,如今尽臣服于他,会不会只是假装而已?为的是以后寻机取代自己。这是刘邦骨子里的自卑感。
萧何与曹参放弃当造反的领头羊,“自恋狂”刘邦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掌舵者。在沛县造反的过程中,沛县百姓原是想推萧何与曹参为领袖,只是萧何与曹参不愿犯险,因为他们对这场“革命”实在没有信心,于是好处落到了刘邦的手里。当时的刘邦因为不得不放走役徒,自知会遭到官府治罪,于是藏匿于芒砀山里。但是,刘邦怎么宣传这事呢?刘邦所斩白蛇竟是白帝的儿子,藏匿于芒砀山则是因为刘邦认为自己是秦始皇所说的将会取代秦朝的帝王,更声称自己当时脑袋上时时紫气萦绕不断。
刘邦便这么发家了,时称沛公。
刘邦逐渐成为权力灌溉下的迷失者,对萧何始终处于防备的状态,潜伏于萧何周围的生命危机。我说过刘邦曾经面对萧何时是自卑的,在成为掌舵者以后刘邦的自卑逐渐变淡,可是对于萧何的防备则逐渐变得浓烈,烈过最烈的酒。
刘邦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后,又惊又怕,等到萧何回到驻地的时候,刘邦铁青着脸怒声责问,你竟然敢逃跑?刘邦忌惮于萧何的本事,萧何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刘邦很不放心。
刘邦在蜀中暗渡陈仓以后,萧何负责留守后方,认认真真工作,为刘邦稳固根据地。可是刘邦是什么态度呢?刘邦害怕萧何会背叛自己,将蜀中据为己有,确实,如果萧何但有异心,刘邦绝没有好下场。于是,刘邦赶紧派人回去视察工作,然后说些我刘邦如何如何信任且重用你萧何的话。
刘邦想不想重用萧何呢?当然不想,可是刘邦又不得不如此,因为有些事只有萧何能做到最好。否则刘邦也不会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这也造成了萧何的危机,让自己始终处于刘邦的防备甚至砍头的预案中。
但是,这也体现了刘邦高超的御人之道,刘邦善于识人,善于用人,敢于用人,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地方,即所谓“人尽其用”是也。
刘邦对萧何的杀机渐浓,且看萧何如何化解。刘邦在论功行赏进行分封的时候,首功是谁?是萧何,食邑万户,位居诸开国功臣之首,几乎到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程度。但是,危机也随着萧何地位的提高而变得更浓。那么,萧何将如何化解来自刘邦的杀机呢?
一
萧何助刘邦铲除异姓王。
刘邦分封了很多异姓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不分封的话人家不会为他以死效命,用最近的电视剧《远大前程》的话说,他们是为了搏个远大前程。但是,刘邦坐江山以后,却很不放心这帮异姓王,总在害怕他们会造反,甚至不想造反的人也被刘邦逼得造反。刘邦自以为是好兄弟的卢绾尚且会造反,更何况他们?因为卢绾的造反,刘邦甚至要宰最忠实的铁杆马仔樊哙,如果不是陈平的小心思,樊哙也得死。萧何知道刘邦的心思,刘邦与勾践很像,于是积极配合刘邦,这才让刘邦没急着对他动手。
二
萧何向吕后靠拢。
刘邦想杀韩信,可是不好杀,因为韩信的功劳很大,刘邦怕借口不好,让自己名声发臭,后来因为韩信收留项羽部将钟离眛,刘邦方得以借机贬降韩信为淮阴侯。陈豨造反后,刘邦知道韩信与陈豨是朋友,害怕韩信响应陈豨,于是让韩信跟着自己去镇压陈豨,结果韩信托病不肯去,刘邦心中惴惴难安。在刘邦领兵走后,吕后找到萧何,让萧何筹划如何铲除韩信,萧何看到吕后伸过来的橄榄枝,自然忙不迭地抓住。韩信感念于曾经的知遇之恩,信任萧何,否则他是不肯入宫的,但是萧何为向刘邦和吕后表忠心,出卖了韩信。同时,萧何也因此傍上吕后这艘巨轮。
三
萧何为保命而自污。
自污是古代官员遭到皇帝猜忌时惯用的手段,萧何也不例外。
萧何帮助吕后铲除韩信后,刘邦很高兴,也许是暂时忘了对萧何的防备,也许是想玩“欲取则先予”的手段麻痹萧何,对萧何加官进爵。然后萧何开开心心地办酒宴庆祝,如果不是有人点醒萧何的话,估计酒宴过后萧何便得见阎王。萧何赶紧向刘邦辞去封赏,而且自掏腰包献给刘邦。后来,又听取幕僚的意见,低价强卖百姓的田产和房产。结果这反倒给了刘邦借口,赶紧将萧何逮捕入狱。刘邦也知道肯定不可能因此便斩了萧何,但是萧何自污也让刘邦的杀意降低,心想这萧何还是很上道嘛,知道我想宰他,故意做给我看。
自此以后,萧何再不敢以功臣自居,更不敢踊跃表现,尽量让自己无功与过,降低自己在朝中的存在感,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最终成功熬死了刘邦。
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萧何原本为秦吏,以前是刘邦的顶头上司!刘邦在乡下混社会,吃霸王,敲竹杠。回过头来,还得孝敬萧何!从这样基础关系发展到后来的君臣关系!萧何是夜不能寐的。然而当吕野鸡杀韩信的时候,萧何一身冷汗啊!刘邦所谓讲感情,其实是没底线的!白手套吕野鸡同志就可以把自己解决了!
萧何是很慌张的,他虽然佩服张良的高瞻远瞩!但他没有张良潇洒飘逸,可以啥都不要说走就走!关键自己那是一个大家族的人跟着刘老三混饭吃呢!
多年的亲密合作,让他太懂刘邦了!也证明了萧何不白给,最终安全渡过刘邦死前最疯狂的那几年!从哪看出萧何不白给呢?
第一件事情,萧何坐镇大后方,准备粮草辎重得时候,源源不断提供给刘邦前线打仗的时候,有人告诉刘邦,说萧何想造反,我们立马完蛋!刘邦没动脑子,就开始着急了,萧何派自己的儿子和侄子押送粮草,并留在刘邦的军营里!刘邦立马懂了,也就放心了!
第二件事情,萧何在关忠几十年是很得民心的,其实刘邦是有意见的,怕萧何坐大。那萧何采取了自污的方式,在关中故意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返回关中以后。百姓联名控告,刘邦回朝以后,对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明面上气愤异常,暗中却十分高兴,觉得萧何也是贪图钱财之辈。萧何是故意给把柄给领导,这样领导才能对自己放心!
第三件事就是在韩信这件事情上,他选择了和吕野鸡合作,骗了韩信进宫,被吕野鸡捉起来害死!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名言!刘邦对他这才放心,因为在刘邦眼里,萧何出卖韩信,他就再无盟友,再无信义了,就彻底成了刘邦的一条狗了!
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功高震主,刘邦本一介亭长,全靠老上级沛县文秘萧何的鼎立资助。如今得了天下,最担心身边重臣大将的逆反,自然也对萧何起了戒备之心。
伴君如伴虎。兴汉三杰,最早是张良看透了历史,选择了功成身退,还有了最好的理由:当年黄石公有约,等助了汉王一臂之力后师徒俩再相会。
刘邦一想到黄石公和张良一片冰心在玉壶,成就了大汉王朝,不禁心里也感动了:"爱卿想什么时候回来就回来,我与你共享荣华高贵"。
萧何也是明白人,张良有师傅的理由让刘邦感动三分。我只有自降身段让刘邦放心。
萧何在家里一反儒雅气度,在乡里霸占土地,抢夺牛马,俨然一南霸天。等到乡里人纷纷告状到皇上:"萧丞相鱼肉百行,横行不法"。
刘邦当然大笑如愿:"为民作主,将萧何打入牢狱"。
众官一直求情,连吕后也哭诉当年全靠萧何在大后方运送军粮,才保证前线不断打胜仗。
而萧何乡里后来早得到萧家银子赔偿,都取消了上诉。
朝廷少了萧何,又感觉吃紧不小,连副相曹参也替萧何求情。刘邦笑曰:"我只是替萧何平息民愤。我怎么会不念萧何旧情呢?让他清静一下,才能更好地理事啊!"
刘邦重招萧何,萧何已是三跪九拜答谢皇恩浩荡。刘邦哈哈大笑:"萧丞相改过自新,我可高枕无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