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当年海防塞防之争的时候,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就曾经争论不休过。李鸿章认为新疆没什么重要的,反倒是海上的对手非常可怕,所以要加强海上防御力量。

那么左宗棠难道就不知道要加强海上力量吗?当然是知道的。清朝末年数十年来一直都是被海上的列强用坚船利炮欺负着,一点脾气都没有。左宗棠作为战功赫赫的大将,自然是希望清朝能够打造出一支无比强大足以自保的海军。

为此他也曾经做出过努力,平息太平天国之乱后,李鸿章负责北洋的工作,而左宗棠则作为福建船政大臣,在福建打造所谓的南洋水师。

因此左宗棠是明白海防的重要性的,如果不是西北捻军叛乱和新疆问题亟待解决,左宗棠肯定可以将福建船政搞出个名堂来。可惜他分身乏术,只好把福建船政交给了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

让左宗棠管理北洋水师,至少不会因为军费拖后腿。

我们都知道,现代人在为李鸿章开脱的时候,常常说,当时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掌握着国家财政,因为翁同龢死活不肯拨款给李鸿章,所以李鸿章才没办法每年保养北洋舰队,才没办法添置新战船、新武器。

当甲午战争打起来了以后,不少战船上的炮弹居然打不出去?因此出现了用船撞向对方的举动。战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实李鸿章真的没办法搞定经费问题吗?当然不是。他的大秘书盛宣怀帮着他开设了多少实业工厂?每年的收入简直吓死人。

宰相开的工厂,市场上怎么有人敢不买账呢?所以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这些钱本来就是靠着他在朝中的地位赚来的,怎么就不能抽出一部分来支持北洋舰队度过几年难关?

李鸿章就是认为北洋舰队是朝廷的,既然朝廷一分钱不肯拨,那就让北洋舰队烂在那里好了,这也有跟翁同龢赌气的成分在里面。

可是你李鸿章难道不就是依靠着北洋舰队,才坐稳了这个北洋大臣的位置吗?得到好处你不说,让你出点钱,你一万个不愿意,这世上有这么好的事情?

如果是左宗棠来管理北洋舰队,那么北洋舰队在军费上至少是不会有问题的。首先他跟翁同龢是没有矛盾的,翁同龢没理由不给钱。

就算不给钱,左宗棠也会通过胡雪岩的关系,以大清国税收作为担保,向外国银行贷款来支持北洋舰队的建设,收复新疆他就是用的这一招筹措的军饷。

这样一来,北洋舰队至少不会在武器上比日本差,硬件条件不比人家差,每个战士都有决战的信心,这仗怎么就不能打赢了?

左宗棠有出兵的勇气,不会为了前程断送战机。

左宗棠平定了西北叛乱以后,发现新疆地区已经被阿古柏集团给占领了。他想起了年轻的时候林则徐跟他描绘过的新疆,可谓是痛心疾首。

癸未,命工部侍郎孙毓汶、顺天府尹沈秉成、湖南按察使续昌均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召曾纪泽来京,命江西布政使刘瑞芬充出使英俄大臣,张荫桓充出使美日秘大臣。法兵去澎湖。命左宗棠等选将吏调轮船策应。辛卯,越南新约成,宣谕中外。---《清史稿》

为此左宗棠上书清廷,主动要求出兵新疆。当时左宗棠已经六十多岁,他是抬棺出征的。在他心中,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期间左宗棠的妻子和儿子相继死去,他依旧没有离开过战场,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前程,丧失战机呢?

反观李鸿章,李鸿章为何一直让北洋舰队停在渤海湾?为何不让他们出去跟日本人较量?因为李鸿章明白,北洋舰队和他的政治生涯是挂钩的。

也就是说保住了北洋舰队,那就是保住了他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为此他宁可让这场甲午战争战败,也不希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这种想法下的李鸿章根本就不可能支持北洋舰队出去跟日本交战,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战机。日本舰队似乎看到了不会移动的靶子一样,将北洋舰队彻底击垮。

左宗棠如果是北洋舰队的总指挥,对不起,他不光会主动出兵,而且会有奇妙的战法。就算不能全歼对方,至少也能把对方给打疼了。

因为左宗棠才不会在乎自己的前程什么的,他也没有敛财的习惯,家里一贫如洗。甚至连提拔个手下人的功夫都没有。两袖清风的他,就是在维护中华寸土不让的原则。

左宗棠就是被李鸿章出色。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平定太平天国出来的将领,但是两个人的身份背景是不一样的。左宗棠背后什么都没有,而李鸿章背后是曾国藩和他的曾氏家族,而且左宗棠没有考上进士,而李鸿章则是榜上有名的进士。

因此在仕途上李鸿章的确比左宗棠顺当得多,李鸿章在朝中不仅朋友多,而且早就看准了给慈禧太后卖命。至于左宗棠,不为任何人卖命,只为中华领土出力。

李鸿章的大秘书盛宣怀,在他的指示下,跳出了公务员的行列,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了清朝末年的首富。

而左宗棠的好朋友胡雪岩,因为多次帮助左宗棠筹措军饷,最终被李鸿章和盛宣怀摆了一道,导致他倾家荡产。

李鸿章的手下人,后来个个成为了北洋军阀中的佼佼者,而左宗棠两袖清风,他的所有手下,全部都选择归隐山林。

两者一比较,其实我们就能看得出差距,李鸿章为的是个人的利益,而左宗棠为的是天下苍生,高低立见。

总结:让左宗棠管北洋水师,这一战胜算很大。

不管从财政上,还是从勇略上,左宗棠都要比李鸿章占据优势。所以如果让左宗棠来指挥这一战,不谈彻底击垮日本,至少不会让日本全身而退。

这一战一定会异常凶险,当年李如松带领明军在平壤城外击败丰臣秀吉的大军,气得丰臣秀吉提前咽气。我想左宗棠指挥甲午海战,或许也能把明治那家伙给气个半死。

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晚清时期的帝国巨擘,都非常有影响力,但是,两人的性格、做事方法完全不同。

左宗棠一生当中,平定了数次内乱,还和“英俄支持的势力”过招取得了不俗成绩。

而李鸿章,组织了淮军,捞了点政治资本,后来经营北洋水师,并成为了朝廷的主要外交大臣。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李鸿章管理的北洋水师在1894年被日本大败,让国人蒙受耻辱,并间接促进了日本的腾飞。

如果,是有左宗棠管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是否能打赢日本?

为了把这事说清楚,我们从北洋水师为何失败谈起。

北洋水师为何失败?

北洋水师的失败,震惊了亚洲,也震惊了世界,泱泱大清,怎么会输给小日本?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水师,又怎么会输给日本?

1、清政府没钱,外强中干。

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894年的大清朝廷,对外的声明都是:钱少,很穷。

所以,在北洋水师上面的投入非常有限,除了起初购买军舰花了不少钱外,后期的维护和装备升级,根本就没有投入金钱。这就让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成了农村庄稼地里的“假人”,只能吓唬鸟。

而日本则不一样了,他们积极进行装备的升级,他们的船速更快,而且主力船舰上都有“速射炮”,这就导致了日本人的战力了得。

清朝真地连维护和装备升级的钱都没有吗?

并不是,主要是朝廷的重视根本不够,朝廷里的慈禧等人依然大鱼大肉,极尽奢侈,而各级官员则竭尽全力地进行贪污,至于往北洋水师投钱,谁愿意?

没几个人愿意。反观日本,则从天皇到民间,都勒紧了裤腰带,一起辅助强国强军。

国家高层的不重视度,决定了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

2、北洋水师的管理很乱。

北洋水师从上到下,管理还是有问题的。虽说早期有不少留样的,但总负责人却是不懂水师的丁汝昌,这明显是放错了人,但这是李鸿章的人。北洋水师不仅是一个丁汝昌,还有很多安徽籍军官,这李鸿章就是要打造自家的“北洋水师”。

任人唯亲的好处是关系熟,好沟通,坏处是裙带关系复杂,人情成本很高。

丁汝昌算是陆战的名将,但管理好北洋水师也是不容易的。他也曾严格管理过,不过受各方面的制约,做不到持续严格的管理。

至于针对性的实战训练,更不容易,两个字:没钱。是的,连船的燃料都用劣质煤,连武器的更新都做不到,何谈进行造价昂贵的演习?

问题是,真的没钱吗?朝廷真的不给钱吗?给,就是给得不多。从上到下,到了真正用的地方,实在没多少。

3、李鸿章的性格影响战争的发展。

李鸿章是害怕战争的,对于甲午战争,他是不想开打的,一直寄希望于日本能有君子风度,从朝鲜早日撤军。日本的“野心计划”刚刚展开,怎么会主动回去?

关于这,李鸿章看得还不如袁世凯远,袁世凯都知道,在朝鲜增兵,把朝鲜半岛的日本人彻底打回去,才是最佳策略,而李鸿章却迟迟不增兵,派了个淮系的叶志超过去,人比日本少不少不说,逃跑的速度比兔子还快。这让日本轻松就把朝鲜占了,进而全面开始了甲午战争。

李鸿章从来都不是个强硬派的人物,你可以说他高情商,但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绝不是好事,一味地退让,能有什么好结果?

左宗棠可以抬棺出征新疆,李鸿章却主张放弃新疆和西藏。左宗棠晚年督战福建的中法战争,在和法国陆战时不落下风,而李鸿章看到中法战争大清成功了,马上跑去和谈。

李鸿章的性格特点,就是软,他以及很多支持者为这个“软”找到了借口:大清太弱,以和为贵。如果左宗棠如此,新疆是收不回来了。如果新中国如此,朝鲜半岛就会被美国统一了。

综合来看,谁来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一是清慈禧,二是最高长官李鸿章。

左宗棠如果能管理北洋水师,甲午海战日本人很难赢

当然,这也只是假设,毕竟,左宗棠在甲午战争的9年前已经去世了,享年73岁。

其实,左宗棠此人还是挺对大清脾气的,只要下了决心,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不像李鸿章,如果朝廷的支持少一点,就会束手无策,且带着一众属下得过且过,或者干脆认怂。

抛开年龄不谈,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老爷子管理,日本人很可能铩羽而归。

1、左宗棠对外强硬,军队管理出色。

相比李鸿章,左宗棠对外很强硬,军队管理相对出色。在左宗棠这里,军队很有脊梁,不是软骨头,否则不会一路向西,把俄国人和英俄支持的阿古柏打得一败涂地。没几个人有这魄力,左宗棠有。

如果左宗棠管理水师,那加强训练是一定的,军纪严明也是一定的,这就能保证军队的气势。如此,日本人在朝鲜登陆强占朝鲜就不一定能成功,至于大败北洋水师,绝对费劲。因为,左宗棠绝不会让水师官兵闲着的,各种演习一定会增多。

2、左宗棠“敛财有术”。

打仗就是打钱,训练军人就是花钱。李鸿章看似不断搞洋务,但钱呢?一是被大清收了,另外,被既得利益者们装入了自己的口袋。小金库是富裕的,大国库是空虚的。

所以,大家都觉得,是朝廷没钱导致北洋水师训练跟不上,装备更新跟不上。

而左宗棠西征时 ,朝廷有钱吗?没有。左宗棠申请用朝廷财政收入做背书,和商人胡雪岩合作,先把事情做成了,钱慢慢给。

如果左宗棠当了水师的一把手,他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至少他能和商人进行合作,解决一部分问题。

另外,左宗棠和帝师翁同龢关系也不错,从这个口子,也会解决一部分钱的问题的。

如果水师有钱了,装备更新、人员更新、人员训练都能跟得上了,日本算个啥?有啥可惧的?

3、左宗棠性格突出,不贪不色。

相比而言,左宗棠性格坚毅,也不贪墨,这就让部属们有了一个好的榜样,整体系统就会吏治清明,腐败的程度就会轻很多。毕竟,大家都是看领导在干什么,然后选择自己怎么干。

不贪墨的系统,效率一定会提升很多倍。

另外,左宗棠性格坚毅,敢于硬碰硬,不会轻易服输。如果左宗棠能管理北洋水师,战争绝不会一下两下结束,到时候,日本一定会熬不住的,因为,他们在以举国之力和大清开战,时间一长,国内的压力太大了,日本就会迈向崩溃。

综合而言,左公年龄大了,1885年就去世了。如果此公身体好一些,多活十来年,能把北洋水师管理上,甲午战争大清必不会败落,因为,左公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外强硬,不会轻易认怂。二是左公会创造性地解决钱的问题,同帝师翁同龢关系也比较好。三是管理军队有一套,整体系统相对要清廉,腐败少很多。

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李鸿章跟左宗棠二人的差距太大了,无论是才华、人品还是胆略,两人都不在一个档次。

如果让左宗棠指挥北洋水师,不能说必胜,平局是有八成把握,即使失败,至少绝对不会败得那么惨。

左宗棠两袖清风,李鸿章爱钱如命

左宗棠有句名言――“以清苦澹泊为妙”。他崇尚的人生境界是,自甘清苦、宁静澹泊,又能洁身自好。走上仕途后时常以“惟崇俭乃可广惠”教育子弟和身边的人,自己身体力行,蔬食自甘,用节省下来的俸禄接济贫民百姓。左宗棠痛恨贪官污吏,自己以身作则,“不想因贪图一根丝线、一粒粟米玷污名声”。

左宗棠是晚清大臣,历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一等轻车都尉等职,封二等侯,死后送赠太傅,谥“文襄”。他任职超过20年,每年工资两三万两白银,还不说各种补贴和奖金。

但是,左宗棠死后,一共给四个儿子留下两万两,只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工资。

左宗棠在68岁时,给亲人留下遗嘱:“我廉余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

而李鸿章敛财水平天下第一,民间有对联云:“宰相合肥天下瘦”,是对李中堂最中肯的评价。

李鸿章借着搞洋务运动为名中饱私囊是有目共睹的,吃点回扣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李鸿章什么钱都敢花,包括俄国人的钱。

俄国财政部密档中,查出了一笔数额高达300万卢布的基金,这个基金就叫“李鸿章基金”。

在这个项目中,提到了专款专用,且注明了取款人:

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李鸿章在合肥东乡购置的田产就有60万亩,占当地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

梁启超说:“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 几百万两白银,如果折合成人民币约有10亿元。

左宗棠的后代没有富豪,李鸿章后人有三个亿万富翁。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才能打胜仗,李鸿章不但爱财,而且怕死,没有胆略。

左宗棠奋不顾身、李鸿章畏敌如虎

左宗棠是一员纯粹的战将,在他的心中只有勇往直前、消灭敌人,从不知道“怕”为何物。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是不能打赢的战争,朝廷犹豫,户部拨款200万两银,只有所需军饷的十分之一,但左宗棠自筹军饷1800多万两,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

李鸿章以亚洲第一水师跟日本对决,却输得一败涂地。他把海军军费都用来巴结上司,献媚领导,结果导致北洋水师军费不够,战备不足,一败涂地。

左宗棠打仗勇往直前,从不为自己留后路,所以才战胜凶残无比的俄国军队。

李鸿章在中日大战在即的时候畏首畏尾,只知道保存实力。他在爱将叶志超即将走上朝鲜战场的时候,安慰他说::“亦未必便战,何怯!”叶志超这才勉强赴朝。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甲午战争的时候,李鸿章的淮军将领比赛着临阵脱逃,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叫人叹为观止,成为中国军人永远抹不掉的耻辱。叶志超、龚照玙、卫汝成、赵怀业、黄仕林等人。

叶志超狂奔500里,1894年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在李鸿章的保护下,并没有受到严惩,只被关了两年就释放出来,1901年寿终正寝,享年64岁。

龚照玙也是淮军将领,李鸿章嫡系,在甲午战争中率军一万五千人,守着坚固炮台。但炮声一响,此君坐船猛跑,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旅顺,把日军气得直骂娘。

此君最初也是被判死刑,同样有人罩着,成功逃过一死,得以安享晚年。

逃跑将军卫汝成、赵怀业、黄仕林也都是淮军将领,都是逃跑将军,都在战后逍遥法外,没有受到严惩,其中黄仕林还受到重用,官复原职,授武卫军统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多了都是泪。而左宗棠军纪严明,谁敢逃跑,等不到朝廷下令,脑袋早就搬家了。

这样两支军队跟日军交锋,结果一定不会一样。

左宗棠殚精竭虑、李鸿章玩忽职守

左宗棠办事精益求精,深谋远虑,一丝不苟。

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从1872年1月开始,派徐占彪进兵肃州,花费一年的时间打通出兵新疆的通道,把肃州当做收复新疆的大本营。

而且在进军新疆前,把自己10万“杂牌军”——甘军、川军、豫军,以及金顺率领的八旗军进行精简,剩下5万精兵,日夜进行操练,把他们打造成一支钢铁之师。

与此同时,左宗棠先期派遣张曜在哈密驻军,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左宗棠建立了4条运送粮草的通道,解决了大战时的后顾之忧。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个妇孺皆知的道理李鸿章难道不懂吗?

李鸿章不是不懂,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官场上。他组建北洋水师任命将领的时候,是任人唯亲,放着那么多又红又专的人才不重用,却让一个对海军狗屁不通的丁汝昌来担任水师提督,只因为此人是李鸿章的老乡兼亲信。

国家投入巨资的北洋水师是守卫国门的,李鸿章没有为国家着想,只想把水师打造成李家军,拿国运当儿戏,这不是玩忽职守又是什么。

综上所述,如果让左宗棠指挥北洋水师跟日军进行决战,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军人蒙羞,让国家受耻。

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这个问题问的让李鸿章尴尬不已,但实际上,左宗棠能力比李鸿章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假如左宗棠打理北洋水师,毫无疑问,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只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在我看来,清朝能拿的出手的大臣也就只有左宗棠了,虽说晚清有四大重臣,但是站在民族大义,站在个人能力,站在胆识魄力的角度来看,唯有左宗棠是独树一帜的优秀,其他三人远不及左宗棠。那么,我为何能笃定如果左宗棠打理北洋水师,就一定能打败日本人呢?因为左宗棠在各方面,要比李鸿章强太多,北洋水师如此强大的战舰,活生生让李鸿章给玩没了,要论中日甲午海战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李鸿章。

先来说说李鸿章和北洋水师。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清朝就明白海防的重要性,于是花了近30年时间,花费了近1亿两白银,打造了三支水师,分别是北洋,南洋和福建,其中北洋水师花费4000多万两白银,这里面包含了购买船支、日常维修、官军军饷、培训经费等等。而购买所有战舰都来自英国和德国,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舰,可以说当时北洋水师的吨位,排水量以及大炮数量都超过日本,是亚洲最强的水师。但是就这支水师,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打了个稀巴烂,全军覆没,惨败原因诸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鸿章管理不行,北洋水师失败的责任他怎么也逃不掉。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打造起来的,可以说,为了这支舰队,李鸿章也是拼了,尤其是为了经费,也是花了大力气的,但他的悲剧体现在他把北洋水师建起来了,却没有管理好。也可以说,北洋水师的诸多问题都是在李鸿章眼皮底下出现的,甚至有不少事李鸿章默许的。所以,当管理出现问题后,任何一支强大的水师都难逃惨败的局面,北洋水师也一样。

北洋水师的一把手是丁汝昌,这是李鸿章的人,这个人最早是参加了太平军的,后来投降了清朝,此人打仗还算不错,否则也不可能先后入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眼中,假如当年他选择跟了左宗棠,那么估计历史对他的评价又会高不少。李鸿章将他任命为北洋水师的一把手后,他就成为了李鸿章忠实的下属,对李鸿章的话言听计从,也正是这样,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北洋水师越训练越差劲,最后惨败甲午海战。

北洋水师一开始来不错,但后来越来越差,这里面李鸿章的影响太大了。举几个例子,比如北洋水师本来禁止赌博,但丁汝昌却带头参加。同时还规定,除了舰长级别,不能在岸上有住房,结果丁汝昌在岸上买了一大批房子,专门租给北洋水师的水兵。而且,到了后来,北洋水师直接帮助官家走私货物挣钱。甚至有不少军官克扣军费,中饱私囊,而这一切,都是李鸿章默许的,因为给他没少孝敬银子。

这还没完,北洋水师所有船只用的煤也被李鸿章的人掌握着,他把最好的煤全卖给洋人,次品才给北洋水师,这就直接导致在后来战斗中出现战舰熄火的情况。这事李鸿章也知道,因为他也收了卖煤人的钱了。更可耻的是,北洋水师的日常训练全部作假,一艘战舰上绝大部分都是训练弹,据说,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每个战舰上的炮弹不足两发。同时,由于丁汝昌管教不严,军队纪律松散,官军毫无斗志,很多人在战斗中都是想着如何逃命,像邓世昌那样的英雄简直是凤毛麟角。

试问,这样的北洋水师焉能不败?

再来说说左宗棠,有人说左宗棠不重视海防,因为当时他和李鸿章朝廷上专门就此争论过,但他的主张是收复新疆。没错,左宗棠确实主张收复新疆,但这不代表他不重视海防,他的主张是先收复新疆,再抓海防,因为新疆太重要了,不得不佩服左宗棠的目光之远大。而且他在担任闽浙总督之后,建设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化造船厂——福州船政局,还建造了我们国家第一批新式轮船与军舰,所建立的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海军人才。

从军事能力和素养上来说,左宗棠也比李鸿章强百倍,要知道左宗棠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军事素质极好高,而且他带兵能力非常强,对于部队的纪律要求也非常严格,他的不部队,战斗力极强,作战非常勇猛,否则也不可能平定陕甘的叛乱,收复新疆。关键是左宗棠不像李鸿章那样爱财,由他来管理北洋水师,根本不会存在李鸿章所在时的种种问题,再加上他抗击敌寇的决心也非李鸿章所能比。所以我认为,如果把北洋水师交到左宗棠手中,中期甲午海战的结局肯定能改变。

清朝之幸,有左宗棠,这甚至是中华之幸。清朝之悲,有李鸿章,此乃中华之悲哀!左宗棠乃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他,新疆还在祖国怀抱。而李鸿章呢,作为一个卖国贼,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人唾弃!

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也打不赢。

左宗棠的敌人和北洋水师的敌人,是有很大区别的。

左宗棠的敌人是阿古柏。

阿古柏是浩罕汗国的一个军阀。

浩罕汗国的实力本来就不强,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南部部分地区、乌兹别克东部以及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部分领土。

当而由于满清无能卖国,导致1864年失去了对新疆的控制。

当时,新疆各地的回族、维吾尔族相继发动暴动。

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同清军作战,互相也内讧。

这种情况下,占据喀什旧城的柯尔克孜族伯克思的克自立为“帕夏”。

这小子为了打击敌人,派手下金相印去浩罕城迎回波罗尼都曾孙,号称“圣裔”的布素鲁克(布士尔克),立为傀儡。

当时浩罕汗国对乱成一团的新疆有野心,就派军阀阿古柏率领骑兵护送布素鲁克去喀什。

期间,阿古柏发现喀什思的克荒淫无道,部下离心离德,就趁机煽动兵变。

阿古柏依靠区区数百骑兵,一举击溃思的克的军队,迅速组建了数千大军。

随后,阿古柏扶持布素鲁克为傀儡,打着“圣裔”旗号四处攻打。

1867年,浩罕被俄国支持的布哈拉汗国再次战败,丢失塔什干,约7000名残部在玉努斯江率领下逃入新疆投奔同族阿古柏。得到这支生力军的阿古柏实力大增,随后基本控制了南疆,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洪福汗国”。

阿古柏于1870年5月攻占了吐鲁番,并收降了杀人魔王白彦虎余部的陕甘回军残部,实力进一步增强。

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这样,清军在新疆仅存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阿古柏成为了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但阿古柏的实力并不强,而且内部问题众多。

一来,阿古柏是浩罕汗国的入侵者,是塔吉克人,不是维族人。

而他的部下以征服者自居,对维族农民征收重税,还强抢民女、杀人放火,无所不为。

当时维族人对他们恨之入骨,到处流传“见到浩罕人落单就杀掉”的话。

阿古柏并没有得到新疆本地人的支持。

二来,阿古柏的宗教招牌没了。

阿古柏夺取大权以后,强迫称“圣裔”的布素鲁克去麦加朝拜,将其赶走,随后扶持布素鲁克的堂兄买买提明即位,号称“卡塔条勒(卡塔尔勒)”做傀儡。

但卡塔条勒性格刚硬,不愿意受辱作为傀儡,上台后仅仅4个月就被毒杀。

由此,阿古柏失去了宗教的招牌,实力陡然减少一半以上。

三来,阿古柏的军事实力不强。

阿古柏表面上有六七万大军,不亚于左宗棠的湘军8万人,尤其湘军主攻部队只有2万多人。

但阿古柏的部队多是各部落拼凑的乌合之众,真正可靠的只有浩罕骑兵,数量只有数千。加上其他相对可靠的部队,总兵力也就一二万人。

而且,浩罕汗国本身就很落后,阿古柏的军队装备很差,训练差劲。

阿古柏的武器主要来自英国人的援助:1875年,英国人从印度给阿古柏一次运去连发枪2200支,山炮8门,炮弹2000发。

然而,当时左宗棠部队可是同太平军、捻军、西北回孽叛军,血战多年的精锐部队。

就武器来说,湘军装备包括炮兵在内,大量西洋新式武器,而且使用技巧很高超。

当时英国大使曾经观察了湘军和阿古柏的部队,他认为:同湘军相比,阿古柏的军队形同民兵。这样的战争,胜负是没有悬念的。

四来,阿古柏没有后台。

当时阿古柏的后台浩罕汗国已经垮台,剩下的只有英国人。

但英国人远在印度,就算有心帮忙,大量武器弹药也难以运送到新疆。

相反,阿古柏虽也勾结沙俄,但沙俄也不是傻子,知道他同敌人英国关系密切,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袖手帮管。

这种情况下,阿古柏没有强援,很难翻盘。

总之,说来说去,阿古柏只是割据一方的游牧军阀而已。

而北洋水师面对的,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日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左宗棠在某些方面确实比李鸿章要强。

李鸿章活着时,当时所有的外国媒体都夸他有本事。英法夸、沙俄夸、德国夸,就连日本人也夸。这种高度评价就跟八十年代西方拼命夸奖戈尔巴乔夫一样。

可我们知道,西方给戈氏点赞,并不是因为戈氏真的有那么优秀。他们点赞,说戈氏具有伟大人格、顺应民意,只不过是因为戈氏的政策符合西方利益而已。

李鸿章也是如此。洋人给他集体点赞,说他睿智,是悲剧英雄。这除了李鸿章的本事确实比晚清大多数官僚都要强之外,更多的实际上是因为洋人们都看穿了李鸿章的弱点。

比如说,为什么所有的外国人谈判都点名要跟李鸿章谈呢?欧、美、俄、日都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洋人们已经从骨子里把李鸿章看透了。只要跟他谈判,把他捧起来,用高规格礼仪,用最甜美言辞,把他捧上天。到了谈判桌上跟李鸿章谈判时,洋人们总能达到目的,总能利益最大化。

而如果换一个人来,谈判往往没这么顺利。

某伟人曾说过:“敌人越是反对,就越是说明我们做对了”。

洋人从李鸿章手上拿到了利益,却还高度评价他,这只能说明,李鸿章的高评价有点名不副实。现在很多人为了拔高李鸿章,总是拿洋人的评价来做佐证,这属于本末倒置。

这一点拿左宗棠和李鸿章做对比,就明显可以看得出来了。

对比一下左宗棠,在一片反对声中(反对声主要来自李鸿章集团),自筹资金,抬棺出征新疆,在抱着必死的决心情况下,最终收复了新疆。这种伟业,为什么洋人不给他点赞呢?难道说收复新疆的功绩不值一提吗?

当然不是了。如果新疆丢了,那么西北也必然不保。如果导致连锁反应,中国的领土面积可能会比现在减少四分之一。巩固了两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这种功劳怎么可能小?

而洋人们不给左宗棠点赞,这就是因为,洋人也看穿了左宗棠,知道从他手上不容易拿到自己想要的。这人讨厌,是列强的心腹大患。所以洋人们自然也就把左宗棠无视了。

像左宗棠这种人,越多对洋人就越不利。绝不能让清国人都变成左宗棠,否则自己在华就不能再轻易拿到想要的利益了。这就是洋人的内心OS。

其实翻看整个晚清、民国史可以发现,往往存在卖国行为的人,洋人对其的评价一般都不会很低。洋人们往往会说这人懂外交,懂国际政治,是一潭死水中难得的一股清泉。

当然,前面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证明李鸿章有多么渣,不是在批评李鸿章。事实上,把当时的大清朝翻个底掉天,还真的很难找出第二个综合素质比他优势的人。左宗棠有些方面比他做的好,但有些方面也不如他。

如果把李鸿章和左宗棠对调,让左宗棠来做这个裱糊匠,他未必也担得起这份重任。有些事情光靠强硬,并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来说:如果是左宗棠主持甲午战争,能赢吗?

我个人认为,也打不赢。

因为李鸿章软归软,可他并不傻。事实上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意识到了快船不够多的问题,可是朝廷死活不拨款。

他意识到了东北可战之兵不足两万人,还要处处堵口。他希望练兵,补充兵源,可这些事由不得他做主。

他平壤战前就严厉训斥清军军纪问题,可是没人听他的。甚至连淮军也不听他的。

他每天都在担忧平壤后路被夺,粮草可能会被截断,不主张在朝鲜开战。可清军一共就这么点人,朝廷为面子又不可能丢下朝鲜不管。朝廷一直在催他进攻汉城,他能把大军驻留在平壤,就已经操作是极限了。

他也知道把宋庆调走,旅顺会空虚,可不调走宋庆,他拿什么去填鸭绿江防线呢?

他也知道威海卫是重地,需要认真拱卫。可不调走卫汝成,哪来的援军去前线救火呢?

其实回看甲午战争可以发现,李鸿章简直就是乌鸦嘴。他的忧虑,他的提醒,最后无一例外全成了现实。

所以,说李鸿章不了解局势导致战败,这是不对的。李鸿章真正的责任,是他自己知道存在哪方面问题,却没有去解决。而我们讨论左宗棠能不能打赢甲午战争的关键,也应该是左宗棠能不能解决这些固有的问题。

那么,左宗棠能解决吗?很显然,也不行。

因为朝廷是慈禧的,是爱新觉罗氏的,是八旗子弟的,不是他左宗棠的。他能做的无非就是整顿自己部队的军纪,整顿军内派系纷争,提前购置军械,提前令各港口囤积战备物资,以免开战之后什么都买不到。

再进一步,左宗棠还可以先发制人,背靠辽东跟日军豁命死磕。

然而仅靠这些,还是打不赢甲午战争。

李鸿章带头贪污受贿,淮军有样学样,下面都是小贪污犯。左宗棠为官清廉,可楚军的军纪也没比淮军强多少。有些时候,军队光靠整顿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旧式军队的腐朽是刻在骨子里的,必须要推倒重来才行。

李鸿章深知其道,所以他组建了海军。按道理讲,海军是新组建的,有新气象。可是人的思想没变化,终究还是白搭。事实上,北洋水师的腐朽也超出了常人想象。让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支由英国人培训出来的海军。

大家都师从于英国,怎么差距那么大呢?

清政府闭关锁国、文化钳制两百余年,中国已经烂到根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圣人出来也无济于事。

左宝贵、邓世昌战死,大家嘴上缅怀,但心里却只笑他们太笨。

叶志超之流跑了,大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却觉得他很睿智。

国家是皇上的,又不是自己的,干嘛要拼这个命。当时人的家国情怀,真是一言难尽。

一个国家烂到这种程度,说什么清军装备了近代化武器,都是在没亮点找亮点。不推翻清政府,中国永无出头之日。还想指望左宗棠打赢甲午战争?没睡醒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