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何会选择投靠日本成为傀儡皇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溥仪叛国的时候,其实是孤家寡人了。
对他忠心耿耿的师傅陈宝琛,跟随溥仪20多年,一直热心于复辟,但也坚决反对去东北。
当年张勋复辟,陈宝琛曾经出来主持大局,不怕得罪军阀。
这是因为,陈宝琛认为张勋是中国人,复辟不过是中国人内部的事情,就算失败也就失败了。
但此刻投靠日本人,就等于是和外地勾结,不惜和绝大部分中国人为敌,这是汉奸的勾当。
所以,陈拒绝参加。在溥仪去的第二年,陈甚至前去东北相劝,结果差点被关东军囚禁。
当时真正支持溥仪的只有郑孝胥和罗振玉,因为这两个人都得到了日本人的好处。
郑孝胥被许诺会成为总理大臣,罗振玉也被许诺为重臣。
然而即便是郑孝胥,担任总理大臣后,发现日本人不给他们任何权利,也曾做过对抗。
结果,1935就被日本整垮下台,郑孝胥儿子还被暗杀,自己最后被毒死。
更夸张的是,连溥仪的老爸载沣,也不支持儿子的复辟。
溥仪到东北建立满洲国后,曾多次要载沣全家搬去。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载沣迁往长春,不然很可能会被扣为人质。但载沣不愿意背叛国家,仅仅在1934年去了1个月,随后返回北平。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溥仪还要去做这个傀儡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他还是想做皇帝。
溥仪从生下来开始,即便已经退位,其实也是九五至尊,只是情况越来越差而已。
大家看电影《末代皇帝》,就可以看到溥仪在紫禁城里面的威风。
当时溥杰让他证明自己是皇帝,溥仪拿起一盒墨水,命令太监喝下去,太监只得从命。
而当时在紫禁城内,溥仪还是一言九鼎的。
所有人至少表面上对溥仪都极为尊敬,连民国最有名的人物,也都是如此,包括大军阀们。
然而,溥仪随后却被赶出紫禁城,地位大为降低。
后来因为投资复辟运动,财富也消耗很多,这样下去连荣华富贵也难以终身保持。
但即便如此,溥仪从来都把自己当做皇帝。
在苏联期间,溥仪虽然是囚犯,仍然保持特殊地位。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这样说到;“在苏联的五年拘留生活中,我始终没有放下架子。我们后来移到伯力收容所,这里虽然没有服务员,我照样有人服侍。家里人给我叠被、收拾屋子、端饭和洗衣服。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叫我“皇上”,便改称我为“上边”。每天早晨,他们进我的屋子,照例先向我请安。 ”
最初溥仪没有同仆人关在一起,但他是绝对不会动手做事的,连刷牙都不会。
谁来伺候他呢?《我的前半生》中说到;“我的岳父自告奋勇,他不仅给我端饭,连洗衣服都愿替我代劳。 ”
看看,溥仪的心态就是这样。
其实在溥仪心目中,他就是皇帝,中国没人能够和他平起平坐,张作霖见了他也要下跪。
所以,他做梦也想成为皇帝,哪怕是没有太多实权的皇帝。
这就像有些女人不惜代价想要嫁入豪门,哪怕只是豪门的挂名儿媳,为此不惜投资大量金钱、青春和自己的肉体。
道理都是一样的。
溥仪为何会选择投靠日本成为傀儡皇帝?
题主好!溥仪幼年登极,不谙人事。年长政事多变,逼迫退位。中国2132年的封建帝制,在他手上终结。他真假皇帝做了三次,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作用。他曾经是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更是一个被别人玩于股掌的滑稽提线木偶。他的前半生是在空虚、绝望、挣扎和幻想中度过,他半生愿望是围绕复辟他的帝国大梦而展开一一
宣统皇帝溥仪
历史的车轮滾向前,薄仪刚要大展拳脚时,被"共和"拆掉了龙椅。19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同盟会和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大清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土崩瓦解,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以何忍因一姓之尊容,拂兆民之好恶。”溥仪退位,民国政府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400万两银元,并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继续做他的小朝庭皇帝(六岁)。期间隆裕太后先后请了陆润庠,徐坊,陈宝琛等师傅,开始系统学习各种知识。
伪满傀儡皇帝
袁世凯心怀鬼胎,辫子军拥帝复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大耍两面手法,阴奉阳违。一面假装共和,一面和清帝藕断丝连。1913年元旦,袁派人给溥仪拜年,对小朝庭仍然效忠。溥仪在宫中仍用宣统纪年,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不改衣冠。一帮清朝遗老如康有为,王土珍,陈宝琛等人围在溥仪身边,等待时机,伺机复僻,恢复帝制。1917年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4000“辫子军“入京,赶走黎元洪,开始复辟。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行三拜九叩大礼。溥仪发布"即位诏"书,称“共和解体,补救己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史称“丁已复辟”。溥仪复辟大梦得以实现,这一年他刚满十二岁。那时军阀混战,派系林立,直到1924年冯玉祥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清废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11月29日逃进日本公使馆。
袁世凯
移居天津静园,联络清朝遗老,谋划"复号还宫",实现复辟大梦。如果说以前宫里的溥仪还是一个懵逼娃娃,那么搬到静园的溥仪已是翩翩少年了。北京政变使他看到复辟大业不能单靠军阀来完成,必须寻找新的代理人。在那些清朝遗老的唆使撮合下,暗与张作霖,段其瑞,吴佩孚等老军阀互通关节,又寻找机会出逃从而躲过国民军的临视。这时候日本军国主义实力大增,想殖民中国并在东北积极培育势力,提出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并建立傀儡政权的设想。唯一合适的人选就是溥仪。溥仪被逼宫后,日本各大报都刊登出同情溥仪的文章,为以后建立满洲国大造声势。不久,日本秘密将溥仪护送到天津,进行感情培养,为傀儡皇帝做准备。
九一八事变
天津租界花花公子,复辟之路遥遥无期搬进天津租界的溥仪,犹如出了樊笼的小鸟,打破了自己在宫里的种种陈规,用宫里偷运出来的珍宝变卖后尽情挥霍。把大量金钱都花在了如何装扮自己上。在租界受到各国列强的尊重,但真正能给他提供他所需要支援的寥寥无几,复辟大梦无人肯帮忙,很多国家都是出于政治考量礼遇他。在天津的几年里,让溥仪的自尊心不断的受到打击(含祖坟被挖一事),各方势力的冷淡又让他想到了一直庇护他的日本。当土肥原贤(关东军情报头目)找上门来,提出在满洲建立新国家,并承诺这是大清帝国的延续,让他继续做皇帝时。这个诱人的条件使得溥仪再也按捺不住,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动身前往东北。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效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国号”大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元"康德“。至此,一个真正的木偶“傀儡皇帝“粉墨登场了。
晚年溥仪
结束语寻找溥仪的人生心理轨迹,从不懂事的皇帝,到懂事的"提线木偶",再沦为阶下囚,最后成为人民政协委员。可以说,他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转折的缩影。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他写的《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
溥仪为何会选择投靠日本成为傀儡皇帝?
溥仪投靠日本人,有什么隐情吗?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溥仪是个很可怜的人在光绪帝病重的时候,太监奉慈禧太后之令抱溥仪来宫中。2岁的溥仪连哭带闹,死都不肯让太监抱自己离开家,仿佛他知道,此去是一条没有自由的不归路。
1908年12月,溥仪被人抱着即位。
1912年2月,溥仪被人抱着退位。
1917年7月1日,前清遗臣张勋兵变,12岁的溥仪又被抱上了龙椅。11天之后,溥仪又被赶下台,第二次被退位。
1922年12月,16岁的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
1924年11月,北京政变,溥仪被逼离宫,搬进了父亲载沣的居处。
1932年3月,溥仪被日本人推上了伪满洲国“皇帝”的位置。
1945年8月,溥仪被苏军俘虏。
尽管溥仪多次申请想留在苏联,5年后,他还是被遣送回国了。
人生的这么多大事,没有哪一件不是惊心动魄!没有哪一件事情在发生前,有人问过他:
溥仪,你愿不愿意?
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1875年, 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2个小时后,清廷召开了紧急会议。
慈禧太后亲自指定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为同治皇帝的继承人。奕譞一听到这个决定,立刻瘫倒在地,哀嚎不止!
33年后的冬天,光绪皇帝载湉的身体,日渐虚弱。
慈禧太后指定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溥仪为光绪皇帝的继承人。消息传到醇王府,溥仪的祖母当场晕厥!
唉,这那是当皇帝呀,分明就是上刑场!
尤其是在慈禧太后的手下当皇帝,实在是太危险了。同治、光绪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不小心,命都弄丢了!
溥仪即位后,倒不用担心慈禧太后的各种阴招,因为她早已经驾崩了。
但是,国内此起彼伏的革命,各个军阀似土匪,日本人的狡猾与残忍,各种势力时刻都围绕在溥仪的身边!
溥仪,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除了会说“跪安”,还会什么?
不会武功,不会打仗,不会治国,没有一个得力的帮手,没有一个真正的心腹!他有的只是“爱新觉罗”这个贵族姓氏,和一群皇室的后裔。
而且,他的皇位,随时都会有人来拿走!
武昌起义胜利后,袁世凯连哄带骗把溥仪从皇位上赶了下来。后来,张勋复辟,又把他哄了上皇位。几天之后,他懵懵懂懂地又被哄吓台!
这一次,一架飞机在紫禁城上空投下了小炸弹。幸运的是,皇位不在了,溥仪的脑袋还在!
溥仪是满族,他的心里永远装的是爱新觉罗家族和满清的利益。慈禧太后的恶毒与残忍, 无论是对自己的亲儿子同治帝,还是对妹妹的儿子光绪帝,那都不是一般的女人能做的出来的。
慈禧太后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在她的手中,有多少冤魂,估计数都数不清。
所以,在朝廷之中,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喜欢慈禧太后。
那么,溥仪对这个给自己带来皇位的女人,到底喜不喜欢呢?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描叙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 :
“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我一看见慈禧,立刻号啕大哭,浑身哆嗦不住。”
从这段描叙中,我们能肯定,慈禧太后在溥仪的心中,是个又丑又老的巫婆!
但是,1928年孙殿英盗掘了清皇家陵园。慈禧太后等清陵墓遭到空前的洗劫,尸首被破坏,现场惨不忍睹。
溥仪知道后,情绪几近失控!
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感受:
我心里燃起了无比的仇恨怒火,走到阴森森的灵堂前,当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宗室人等,向着空中发了誓言:“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我们看见,这时候,那个死去的又丑又老的巫婆慈禧太后在溥仪的心中,好像突然变很神圣了。因为死去的巫婆遭人亵渎 ,却让溥仪几乎发狂!
其实,在溥仪的心中,真正让他发狂的不是慈禧太后遭人亵渎,而是他的爱新觉罗家族遭人亵渎了!
因为,爱新觉罗家族是大清的皇室,在溥仪的心中,才是最高贵的!
溥仪投靠日本人溥仪在一次采访中说:
“我是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我接受的教育就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
这句话没毛病。
溥仪把“皇帝”当成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不过,漫漫职业路,溥仪太艰辛。
袁世凯在逼位的时候,给了溥仪非常优待的条件。北京政变后,军阀冯玉祥撕毁了优待条件,又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紫禁城就是溥仪的家,这些军阀说变脸就变脸,又恶又凶,靠不住啊!
前清遗老张清遗臣张勋,倒是衷心耿耿,就是没有实力,把溥仪二度抱上了龙椅。
结果,屁股还没有坐热,溥仪就被赶下来了,前清大臣也靠不住啊!
还是日本人靠得住!
你看,从 1932年溥仪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溥仪正式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到1945年8月伪满政权覆灭,大约十四年的时间,溥仪都是皇帝呢!
有人说,那不是傀儡皇帝吗?
傀儡皇帝也是皇帝呀,也是溥仪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再说,外面到处在传言不是要抓他,就是要杀他。不当这个傀儡皇帝,小命恐怕随时会弄丢!
大家仔细看看,在溥仪的皇帝职业生涯中,三上三下,只有这一部分是最长最久最稳定的!
还有人说,溥仪卖国。
前面说过,溥仪的内心永远装着的是爱新觉罗家族。至于其他的,似乎都可以靠边站。
三少说:
在溥仪的心里,只有爱新觉罗家族,爱国大约就比较遥远了。
溥仪为何会选择投靠日本成为傀儡皇帝?
溥仪是当过三次皇帝的人,第一次,2岁多就在懵懵懂懂中当了皇帝,当时的他连人都认不清。第二次当皇帝,是被张勋硬推到皇位上的,只是,屁股还没做热,就被赶了下来。第三次,是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这次做了13年。
其它还好说,伪满洲国,可是日本人建立的,溥仪为何要当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呢?
(一)溥仪走投无路。
中国有一句话说得好,病急乱投医,自从冯玉祥把溥仪从紫禁城赶出来以后,溥仪就悲催了,因为前面虽然没有皇位,但每年还有民国政府发的生活费,还可以在紫禁城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来后,一切都没有了。
这之后,没有那个权力派人物注重溥仪,没有人继续养着溥仪,只有日本人觉得“奇货可居”,把溥仪控制起来,养了起来。
很明显,日本人是要利用溥仪的。在1932年,日本人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作为傀儡,被推到了那张椅子上。溥仪可以选择不当这个皇帝吗?
恐怕不行,如果溥仪不当这个皇帝,日本人可能会杀了溥仪。养了溥仪七八年,日本人就是要让溥仪当傀儡皇帝的,如果溥仪不当,只能死死路一条。
在走投无路之下,当了傀儡皇帝,那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二)明显的,溥仪把事情想简单了。
日本人把溥仪推到皇位上,目的就是要让溥仪当傀儡,日本人一是可以借此控制东北的满清遗老,二是打着溥仪的名,好“帮助”溥仪“收拾旧山河”,一句话,日本这是要借船出海。
溥仪愿意当这个皇帝,一是东北属于清朝的龙兴之地,是发迹的地方,溥仪在这里当皇帝,不丢人,名正言顺。
二是溥仪想借用日本人的力量,重新恢复大清的地位,至少把东北保住。如此一来,溥仪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从表面来看,这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往深处看,溥仪把事情想简单了,因为日本人能利用溥仪,但溥仪却根本影响不了日本人。
1932年当了皇帝后,溥仪满腹委屈,但又能说给谁呢?日本人根本不是溥仪能控制得了的。在伪满洲国当皇帝的期间,溥仪才慢慢知道了日本人推他当皇帝的原因,那是要达到不可告人的进一步侵略的目的。
上了日本人的船,想下来却很难了,毕竟,日本有着他们的强盗逻辑,溥仪能用则用,不能用就会被干掉。
溥仪还想活着,于是继续当着那个傀儡皇帝。
话说回来,溥仪思想简单,也完全正常,毕竟人生经历太简单,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不知道人心的狠辣,世道的艰险,更不懂所谓的国际政治。
所以,溥仪就是被日本人利用了,而溥仪却毫无办法。也许这就是命。
(三)溥仪这里没有“汉奸”概念。
什么是汉奸?就是卖国贼,就是做出很多不利于国家的事情。在溥仪看来,他的大清早就不在了,他的国家不在了,他的行为根本不算是卖国。
溥仪的眼中,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要比华夏大地的利益更重要。当然这也是很多满清女真贵族的看法,就像刚毅所说: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满清贵族人眼中,亿万汉族人士就是家奴。而大清被推翻,就是奴才把主子的位置夺了,这怎么能行?
所以,可以这样说,溥仪的国家已经不在了,他就算当了日本的傀儡皇帝,在溥仪和满清贵族看来,也算不得卖国。
当日本人投降后,溥仪开始逃跑,途中被苏联红军抓捕,在1950年引渡回国后,在监狱的劳改教育中,溥仪才有了真正的家国概念:爱新觉罗只是他的家族,华夏才是他的国家。
1959年溥仪被特赦,他走在大街上,参观着外面的世界,这时他才知道自己此时真正的身份是中国公民。
总而言之,溥仪当了日本人的皇帝,有着三个原因:一是走投无路,二是想靠日本人复国,三是溥仪没有汉奸的概念,没有觉得投靠日本是“卖国贼”。
溥仪为何会选择投靠日本成为傀儡皇帝?
溥仪是在1912退位的,俗话说人走茶凉,可是溥仪在中国政坛依旧炙手可热。
清朝灭亡后,共和体制还没有完善,民主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溥仪退位之后,中国实行了两千年的帝制突然终结,让中国百姓非常迷茫,他们习惯了帝王统治,对新生事物难以接受,抱着怀疑的态度。很多饱读诗书的大清遗老遗少,对溥仪依旧情有独钟。
尤其是大清统治终结后,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各地
土匪四起,军阀混战,战火连绵,生灵涂炭。这时候,中国百姓怀念清王朝的稳定,感叹今不如昔,对溥仪还是有点好感的。
溥仪虽然倒台,但是人还活蹦乱跳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大清灭亡了,但它是体面倒台的,皇族还在,爱新觉罗家族还在。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谁敢说不会变天,溥仪不会复辟?
1915年6月,辫帅张勋就带领自己的五千辫子进京,将溥仪请出来,推上皇帝宝座,上演了一幕复辟丑剧。
虽然这场闹剧非常短暂,只有几天的时间就收场了,但是这也让很多军阀更加确信溥仪的能量,指不定什么时候溥仪就会咸鱼翻身。
溥仪最大的号召力在东北,因为东三省是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繁衍生息的地
方。从感情上讲,他们对溥仪是有深厚感情的,溥仪复辟能让他们重新恢复失去的特权,过上锦衣玉食的天堂生活,他们愿意听从溥仪号令,跟随他赴汤蹈火。
征服中国是日本的基本国策,要想征服中国,必须将东北建成稳固的大后方,掠夺东北资源,以东北为跳板入侵华北。要想完成这个目标,最好的办法是培养代理人。
张作霖就是日本一手培养的代理人,对溥仪忠心耿耿,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作霖成为坚定不移的保皇派,对革命党人进行屠杀,对北伐军大打出手。
在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削减了对皇室的款项之后,张作霖经常给溥仪提供经费。而且还专程到天津租界拜见了溥仪,给这位被废的皇帝跪下磕头。
张作霖是日本关东军扶植起来的打手,已经有了很雄厚的实力,但此人出身绿林,心狠手辣,在东北不得人心;而且此人目光短浅,能力平平,是个付不起的阿斗,于是日本人就在张作霖在没有利用价值后将其除掉。
但是在新的走狗没有培养出来之前,就匆忙杀掉张作霖是日本人最愚蠢的一招,可以说是弄巧成拙,最大的后果就是导致张学良在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了蒋介石。
在此之后,日本气急败坏,但并不甘心失败。
1929年,时任关东军作战参谋的石原莞尔就提出了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并建立傀儡政权的设想。
不久,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满蒙自由国建立方案大纲》,该大纲提出:绝不能满足于只建立亲日政权,必须建立"满蒙国"。如果仅建立一个亲日政权,便不能按帝国的意图行事。本来,"将满蒙作为我领土之一部,实属长策"
1931年,日军进一步出台《解决满蒙问题方案》,该方案规定:建立受日本支持的以溥仪为首脑的统辖东北四省和蒙古的新政权;
溥仪虽然没有实力,但是有名望,在东北有不少拥趸,号召力不容小视。
在溥仪看来,江山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是革命党从他手里夺走的。而且冯玉祥当年把赶出皇宫,修改了优待条例,更是无法容忍,所以他一定要将从自己手里失去的祖宗江山夺回来。但是溥仪手里没有一兵一卒,自己只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复辟。溥仪知道日本人对中国有侵略野心,日本的军事实力又是亚洲第一,日本人又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笼络人心、入侵中国,这就是各打各的算盘,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日本曾经在1894年入侵中国,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大举入侵东北,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跟日本人合作就是卖国。可是溥仪才不管那么多,他想复辟都想疯了,为了复辟不择手段。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带着溥仪出逃。1932年3月8日,伪满洲国建立,溥仪从此走上了卖国道路。
溥仪为何会选择投靠日本成为傀儡皇帝?
对于溥仪“自愿”成为满洲国“傀儡元首”的问题,有些说法称溥仪是被挟持到东北的,但有些学者对此持否定意见。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议,我们可以在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获得大部分解答。
首先,溥仪对于复辟清王朝有着极强的执念。1908年,年仅三岁的溥仪就在慈禧太后的指定下继承了帝位,成为了满清入关以来的第十位皇帝。自登基起,溥仪便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紫禁城内,无数的奴才、遗老均为他一人服务,生活无比奢靡,因此溥仪一直以来都是“唯我独尊”的态度。自溥仪六岁起,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十三经,另外附加如《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大清开国方略》等等。通过这些教材,帝师们向皇帝传递了“君臣父子”、“封建王权至高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各种封建君主思想和伦理纲常,并且传授大清帝国历史,教导皇帝一定要恢复满族祖宗先皇们打下的江山。为了复辟帝制,溥仪与小朝廷积极与外界联系,联络各路军阀成为自己的后盾。正是在这种成长教育环境的引导下,才促使了溥仪复辟大清的执念越来越深,政治野心也日益加强。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写道,在1924年被驱逐出宫后,有一次骑车到紫禁城外的筒子河边上,想起紫禁城里的一切,“复辟和复仇的欲望一齐用到了我的心头,不由得心如火烧,我眼里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个胜利君王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因此,当日本人提出让溥仪重新登基,溥仪便认为是达到了复辟愿望的第一步。
不仅是环境因素,对国民政府的仇恨,也让溥仪对复辟的执念更加加深。1928年,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盗掘了清东陵,也就是“东陵事件”。对于儒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溥仪而言,自己家的祖墓被盗是最为刺激到他的时间,甚至“比自己被驱逐出宫还严重。”当他知道慈禧太后凤冠上的珠子成为了宋美龄鞋上的配饰时,溥仪暗自宣誓“不报此仇恨,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我的复辟、复仇思想在这时达到一个顶峰。”
第二,溥仪对于西方文化处于一种憧憬的态度。在溥仪年幼接受教育时,除去一些遗老之外,还有西洋人约翰莱明、庄士敦等等,其中对溥仪影响最大的当属苏格兰人庄士敦。自1919年起,庄士敦便开始担任溥仪的宫廷教师,传授内容除英文外,还有数学、物理、历史等等。在溥仪的眼中,庄士敦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他开始相信西洋人是最聪明、最文明之人,连他穿着的丝绸锦缎和使用的毛笔宣纸都让他感觉自卑,崇洋媚外的思想于是深入溥仪内心。正是如此,让溥仪对于西方列强没有戒心,对日本也是如此。
第三,日本对于溥仪的精神控制及蒙骗。为了让溥仪心甘情愿成为“傀儡”,日本政府对溥仪进行了一系列的精神控制手段。自溥仪被驱逐出宫回到醇亲王府后,一直认为国民党会对其不利,日本司令部立即答复称将会在醇亲王府周围巡逻,如有异动奖励及保护溥仪,这一举动让溥仪对日本的态度更加亲近。此后,每当是溥仪的生日或各种节日,日方都会派人前来拜访慰问;甚至邀请溥仪参加日本天皇生日举办的阅兵典礼,并且不断暗示溥仪是可以复辟的,日方是支持溥仪“恢复祖业”的。
长此以往,溥仪的优越感在日本的“热情招待”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日本人在溥仪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认为日本是将来帮助自己复辟的第一力量。日方见精神控制起到效果,便开始进行蒙骗计划。”九一八“事变后,日方派遣土肥原贤二面见溥仪,先向溥仪解释日军的行动,并声称日本队满洲绝无领土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地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国家,并邀请溥仪回到自己祖先建国开始的地方,出任新国家元首,亲自领导这个个国家。于是溥仪便毫不犹豫地来到了东北。但当他到达东北后,日本人便一改原先答应的“帝制”国家为共和制国家,溥仪发现被骗后与之争论,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日本人的威胁。
尽管如此,最终,溥仪还是走向了长达十几年的通过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换取皇帝头衔的罪恶道路,正如同溥仪在东京大审判中陈述说:“鉴于彼时的中国军队没有能力抗击日本人的步步紧逼,我去满洲或许有机会锻炼出我们自己的军政人员,满洲人民从而有机会和中国人民并肩,我一直等待抗日良机。这是我的理想,为此我不惜跳入虎口。”这实际不过是溥仪对自己当时成为伪满洲国傀儡元首原因的诡辩,但通过此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溥仪明知卖国,却还是非做不可的矛盾内心世界。
小结对于由日本在背后操控的伪满洲国在中国东北所犯下的暴行,无论是溥仪本人还是日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应作为政治舞台主角溥仪及满系官吏们,为图一己私利,抱着投靠日本人,建立伪政权,甚至想在新政权中干出一番事业的幻想,却在残酷的现实中为日人所利用,上演着日本殖民者高压威胁、骄横霸道,汉奸者卑颜屈膝、认贼作父的丑恶行径,以及满系官吏们不管屈服日本威严和刀枪的突然挣扎。”伪满洲国的存在可谓是滑稽至极。无论是日本为了掩盖自己丑恶罪行而寻找既有威望又能配合的溥仪作为出卖国家的傀儡代理人,还是溥仪为了满足自己复辟私欲而选择卖国求荣的行径,两者一拍即合、沆瀣一气的行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广大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灾难和痛苦的事实都是不可磨灭的,将会被永远被记在历史最不光彩的一页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