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的战争,起因是当时的埃及推翻了法鲁克国王,新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为了把苏伊士运河的权益收归国有,废除了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的特权。

英法两国自是不甘心就此罢手。

英法两国曾称霸世界几百年,虽说在二战中一个被打败、另一个被打残,雄风虽早已不在,但不会就此俯首认输。

苏联、美国就不说了,在国力、科技、军事和工业领域早已超过自己,对此英法两国虽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是对手。

但是英法两国面对着这些第三世界的对手,心里还是以老大自居,虽说已经是破落户贵族,但毕竟比这些老贫农要好得多。

所以,当埃及这个国家要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权益时,英法两国怎肯罢休?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的苏伊士运河确实是英法两国搞得投资建设,这得要佩服人家英法两国的眼光的独到之处。

因为它是贯通地中海和红海的一条关键通道,不管是从欧洲到亚洲,还是从亚洲到欧洲,正因为有了苏伊士运河,才使得邮轮和货船不再绕道非洲好望角的几千里冤枉路程。

想当初日俄战争时,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不敌日本的联合舰队,为了支援太平洋舰队,沙俄最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不得不从波罗的海出发,顺着大西洋一路南下绕道非洲的好望角 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等到达战场时被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一举击垮。

所以,苏伊士运河不仅影响着埃及、以色列和英法两国,也同样影响着全世界。

而经过苏伊士水道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更是令人垂涎三尺。

因此,无论如何英法两国面对着埃及想要收回的苏伊士运河,自然是不肯罢手。

埃及自然不是英法以三国的对手,但此时引起了国际上的巨大反响。

首先苏联出面干预,当时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对英法以三国发出严厉警告,让三国停止战争,不然就对它们使用核武器。

英法两国自然不甘心就此认输,他们还在指望美国能替他们出头呢,因为他们可都是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在军事上是有协定的。

但谁知美国就像没事人似的无动于衷,好像这事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其实英国和法国根本就不知道,美国最恨的国家其实正是他俩。

在美国独立之后不久,虽说已经独立了,但是实力还很孱弱,这时的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不断的打压美国,封锁美国海岸,逼迫美国签订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而当时的法国也来跟着凑热闹,跟英国一道欺压美国。

应该说,当时的美国可真是很透了这两个国家。

但反过来说,美国和包括德国、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并无什么深仇大恨和过节。

在雅尔塔会议时,当时的美国的立场明显的是站在苏联一边。

美国认为,在欧洲地区保持一个强大的苏联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

并且,罗斯福还再三的劝导英国首相丘吉尔把香港归还给中国,战后放弃殖民地等。

大英帝国虽已经日暮穷途,但世界第一霸主的光环还尚未褪去,它还想继续领导世界。

在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之后,苏联首先向英法两国发出了撤军通牒,不然的话要使用核武器招呼他们。

按他们的想法,这时的美国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他们撑起核保护伞的,但美国人根本就不鸟他们。

反而和苏联一起联合打压他们,真让这两个国家大出意料之外——美国人把他们出卖了!

这也难怪,想当初就是这两个坏家伙欺负和打压美国,也是这俩家伙在《巴黎和会》上把美国摒弃在欧洲之外,拒绝美国融入欧洲。

现在美国总算等到机会出这口恶气了!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从头说起。

苏伊士运河修建在苏伊士地峡,狭窄的地峡上修运河,没毛病,因为巴拿马运河也是建立在巴拿马地峡一带,克拉地峡也一直是筹建中的运河绝佳所在。

苏伊士地峡在很久以前的状态很可能是海峡,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峡隆起于地面,海峡就不通了,变成了一片荒漠,地中海与红海的联系被阻隔了。

从此后,要走水路从地中海来到红海,船只必须要绕道好望角,画一个奢侈无比的大圈,如果把苏伊士地峡挖成运河,就能将红海与地中海连接,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接起来,可以大大缩短东西方航程。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

一旦开通,世界上将有至少七分之一的船只就会从此经过,运河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苏伊士运河现在的主权归埃及所有,但运河实际上却是法国人修建的。

不是埃及人不想修,而是埃及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这个能力,只好在1858年让法国人承揽这项工程,谁修谁受益,期限是99年。工程修了11年,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最终花费1860万英镑,超过工程预算2倍还多,承建者因此负债累累,不得不把部分运河经营权出卖给英国人。

埃及没有能力,法国修建了,法国人没能力撑下去,将部分股份转手卖给了英国,在合同期内,英国受益,没毛病。

由此可见,英国对运河拥有经营权、控制权,合理、合情、合法。

1936年,英国与埃及签订《英埃条约》,英国坚持保留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1951年,埃及强人纳赛尔发动政变上台,单方面推翻了1936年《英埃条约》,要求英国撤军。

1954年英国同意放弃。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埃及。

但是后来英国为什么又和法国一道入侵埃及?

原来埃及政府不但在1956年7月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且还要在畅通无阻的运河上修建一条水坝。

这下子英法不干了,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了,英国银行和企业占了运河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一则属于法国。

两国都是老牌殖民地国家,横行霸道惯了,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打算强迫埃及政府收回成命,但苦于没有借口,因为运河主权是埃及的。

正在着急的时候,机会来了。

因为埃及不让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派兵攻下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向运河区推进。

英法立马向埃及和以色列军队发出最后通牒,意思是说你们打仗不能影响到运河安全,因为运河有我们的股份,埃以军队必须停火、后撤。但是埃及总统纳赛尔仗着苏联撑腰,断然拒绝了英法的最后通牒,英法出手了。

10月31日,英法军队联合出兵占领运河,遭到埃及军队抵抗。

11月1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提出立即停战的提案。

次日,联大特别会议对此进行投票,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这个提案。

5日,苏联和美国联合发出声明,谴责英法,要求英法赶快撤军。

苏美还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扬言说,如果英法置之不理,两国将出兵埃及制止侵略。

英、法政府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国内反战呼声高涨,内外交困,不得不宣布从6日开始停火。

12月3日,英、法宣布从埃及撤军,22日全部撤走。

至此,埃及大获全胜,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向他施压。还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大幅下挫,短短一周贬值15%。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组织发出的贷款申请,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宣布停止一切对英国的经济援助。

为把英法势力赶出运河区,美国还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跟英法摆出恐吓的姿势。

众所周知,英法是美国的盟友,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但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旗帜鲜明支持埃及,不是无缘无故的,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一、美国不希望有人挑战新型国际秩序

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受益匪浅,但也蒙受巨大损失。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就是国际上没有秩序,大国明目张胆入侵别国。

为了杜绝战争,在美国主导下成立了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英法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已经属于赤裸裸的侵略,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以及"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封锁另一国家的港口或海岸"的定义。

美国如果因为英法是盟国,就偏袒他们,联合国宪章就没有了权威,美国也没有了威信,不具备世界领导者和世界警察的资格。

所以美国才不惜威胁要跟英法一战,来维护自己的公正形象。

二、告诉英法谁是老大

美国在二战中拯救了欧洲,也拯救了英美。二战后又启动了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大把撒钱,帮助西欧各国战后重建,恢复造血功能。

但是英法恢复元气后,就不听美国了,这还了得。

所以美国不惜跟英法闹翻,也要修理两个小兄弟,告诉他们,请摆清自己的位置,以后国际事务中,我才是老大。

三、美国害怕埃及倒向苏联

埃及是中东大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美国对英法的入侵袖手旁观,任凭苏联发挥,会让埃及彻底倒向苏联。

美国如果跳出来支持英法,即使是隔岸观火,英法也绝对不会撤军,苏联也无可奈何。

正是因为美国的"主持公道",让埃及感激涕零,为日后美国和埃及靠近留下余地。

1970年,萨达特担任埃及总统,加速向美国靠近,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伙伴。

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国的撮合下,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埃及的行为让中东阿拉伯国家群起效仿,中东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如果当初美国没有“主持公道”,肯定伤害埃及人民的感情,美国跟埃及就不会走得那么近。

由此可见,美国政治家还是有战略眼光的,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扮演了“正义”角色,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是以英法最后一次殖民战争,但由于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英法彻底退出国际一流大国的行列。也是地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觉醒。但这战争中,最初是英法是避开美国而进行的,但后来当英法向美国求助的时候,美国不仅没有施以援手与,反而与苏联联手共同打压英法,这实际上标志着属于美苏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1952年,埃及军官纳赛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法傀儡国法鲁克王朝,在1956年埃及政府没收英法在埃及所有资产,包括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对此强烈不满,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开始武力侵犯埃及,而纳赛尔在苏联支持下积极应战,而此时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态度暧昧,1956年10月,英法以三国联军正式开始发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色列先发制人,对埃及发动军事打击。在11月1日,美国居然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停战的提案。5天以后,苏联与美国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声称英法是侵略行为。美苏会全力帮助埃及的反侵略。英法得知以后被迫于12月初从埃及撤军,在美苏的干预下,埃及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但美国为何没有帮助英法?而是和苏联穿一条裤子呢,美国这么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告诉全世界,现在是美国时代,英法当老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是美国当家的时候,没有美国的“同意”小弟的行为大哥是不认的。实际上早在9月2日战争发生之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信英国艾登政府明确反对战争行为,美国有拉拢埃及新政府(控制埃及)意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和苏联联手制约英法两国。这也预示着美苏控制世界和冷战的的到来。而对于新兴国家而言。他们纷纷反抗殖民独立,预示着英法的在全世界的殖民统治的瓦解。而新兴国家的独立,也有利于美国控制和拉拢。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用最简单的话说,美国就是为了瓦解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势力。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通过这场战争,也让英国知道了美国的真实意图,从此彻底成为美国的小弟,而法国提高了警觉,认为美国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走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德国一起共同建立新欧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因为美国人并不傻。

发生在1956年的第2次中东战争,仍然令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核心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围绕这一小小的苏伊士运河展开的地区战争。虽然时间很短,规模最小,却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在标志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开始成为中东主宰的同时,也宣告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体系的彻底瓦解。

而英法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尴尬结局,与其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倒不如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麦加尔·纳赛尔发表纪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说。这场演说看似平淡,却蕴藏了这个雄心勃勃的总统一剑封喉的杀机,因为在演说的最后,纳赛尔宣布《共和国总统关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即“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这一决定也将在世界引发强烈地震。

果不其然,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后,英法两国瞬间原地爆炸。虽然法国早在19世纪就被英国赶出了埃及,但当时法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一半需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虽然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并不差过路费那几块钱,但高卢鸡的荣耀必然会葬送在苏伊士运河的收费口,所以就是为了面子,法国也不能坐视不理。

而相比之下英国更有干涉埃及内政的理由,因为在很长时间里埃及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就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前的前几年,英国还在苏伊士运河大量驻军。如果做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不仅石油进口会被卡脖子,更重要的是日不落帝国的脸面没地儿搁。

所以,为了英法两个殖民帝国的老脸,两国必然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但二战后的英法两国早已今非昔比,家到中落的两大殖民帝国如果没有美国的点头和支持,基本就是小孩过家家。但此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忙着总统竞选,并不想被英法两国拿枪使,所以态度相当暧昧。

而感觉美国靠不住的英法两国在得不到美国支持的情况下,决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拉上中东小霸王以色列,感觉事情是有八九是稳了。

于是在虚情假意的所谓国际协会始终无法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英法以三国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埃及动手。

10月29日以色列率先动手,而后拉偏架的英法两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战双方停火,得了便宜的以色列当然乐见其成,但受伤的埃及则表示我去年买了个表。纳赛尔明确拒绝英法两国要求。于是得理的英法两国于10月31日开始出兵干涉,战争规模迅速扩大。

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新生的共和国埃及面前,英法以三国联盟可谓势如破竹,屡战屡胜。

英法的不要脸行为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美苏两国更是反应激烈。由于当时的匈牙利事件逐渐明朗,为转移国际视线,苏联开始向英法以三国施压。比如警告以色列要将这个弹丸小国从地图上抹去,威胁英法将使用大规模核武器。

苏联的表态让三国大为恐惧,尤其是英法,作为北约成员国,他们将炽热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而美国虽然表示绝不与苏联同流合污,但也对英法嗤之以鼻。美国先是威胁英国撤军,并抛售英镑进行经济打击,迫使狼狈不堪的英国率先打了退堂鼓。而面对背叛了队友的英国,上蹿下跳的法国没有任何办法,只好鸣金收兵,以色列也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偃旗息鼓,第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很多人从埃及伤亡远大于英法以联军得出埃及战败的结论,事实上埃及是名副其实的赢家,纳塞尔不仅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为阿斯旺大坝筹集了更多的经费。且因第2次中东战争,个人威望空前提高,不仅成为埃及众望所归的领袖也让埃及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而在第2次中东战争中,苏联成功转移了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同时掌控了了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靠山。

而美国通过干涉第2次中东战争,彻底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打垮,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之一。从此英国彻底沦为美国的小弟,法国虽然有心“自力更生”却有心无力。

而以色列则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可以说小赚。

而英法则成为最大的输家。虽然在二战中因及时投降保全了实力,但法国的衰落早已不可避免,而法国面对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从来都是粗暴的镇压,这让法国在疲于奔命中被彻底边缘化。

而英国在二战中的损失更大,第2次中东战争只能作为其回光返照,而英国的殖民体系也通过这场战争彻底瓦解,从此第三世界一跃而起,日不落帝国成为昨日黄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在人们印象中,美英法一直是最亲密的盟友,因为他们都是西方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三国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不但没有跟英法站在一起,反而和苏联联手打压英法,这是怎么回事?

埃及人请法国修建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在1869年修筑通航,它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它的开通让地中海与红海紧紧相连。

开通后,过往的船只不必再绕道,从欧洲到非洲东海岸和西亚以及南亚、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距离被大大缩短。

具体地说,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的船只要是到印度洋去,航程缩短了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去,航程可以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至少可以缩短12000公里航程。

而且苏伊士运河开通的话,全世界七分之一的运输船只,都会从这里经过。

既然过往船只可以“抄近路”,节约时间和成本,大家都会争先恐后从运河经过,经过就要收费。这就像我国的高速一样,走高速便捷,就要给修高速的路桥公司缴费。

因此,运河开通就会给所在国埃及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是个硕大无比的聚宝盆。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苏伊士运河的运营权却不在埃及手里,而是被英国人掌握。

因为苏伊士运河是法国人开通,将运营权卖给了英国。埃及为什么自己不开通,因为埃及人的智慧和工业水平不行,自己无法修建这么大的工程,

所以尽管他们也很想独立自主开通,不想让别人分吃这块蛋糕,但是开凿运河不是修金字塔那么容易,他们只好给法国人讲好话,邀请人家开通。

但是法国人不是活雷锋,也不是白求恩,他们开通是要付出巨大代价,人家是为了回报才去开凿的。于是埃及政府跟承建运河的法国公司签订协议,规定运河开通后99年内,法国拥有运河管理权,有权进行收益分配。

埃及政府为什么那么慷慨,是不是受到看恐吓?完全没有,因为开通运河代价太高了。

运河工程进行了11年,可以说费尽千辛万苦,由于没有经验,方案几经改变,修建经费一再追加,超过了预算的两倍。

所以说埃及跟法国人签订的协议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非常公平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当初埃及政府是向全世界招标的,跟帝国主义和强权不沾边。

法国人修建了运河,原本没有英国什么事,但是在1875年,负债累累的法国人将运河的股份卖给了英国,英国人就顺理成章地拥有了运河的经营管理权。不过法国人也没有完全退出,英国银行和企业占了运河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一则属于法国。

要说合同不到期,英法经营运河,大家应该相安无事。

但是二战之后,埃及出了个叫纳赛尔的强人,他跟萨达姆、卡扎菲一样也都是中层军官,也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王朝统治,掌握了政权。

通过政变上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所畏惧,天不怕地不怕,把以前的合同全都推翻。

纳赛尔强行终止合同,宣布在1956年将运河收为国有,埃及不但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且还要在运河上修建一条水坝。

这下子英法不干了,认为在好好的运河上面修建大坝,损害了英法利益,是违规行为。英法在联合国积极活动,提出一个方案,希望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但是英法的建议没有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方案无果而终。

正在着急的时候,机会来了。原来埃及跟以色列处于敌对状态,不允许以色列船只经过运河,以色列对此耿耿于怀。英法两国就跟以色列秘密接触,打算入侵埃及。

以色列正打算教训埃及,见英法两个强国也想跟埃及开战自然喜出望外,于是三国一拍即合,打算对埃及进行群殴,控制运河。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法国空军掩护下,向埃及开战,不久就派兵攻下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向运河区推进。

这时候英法开始出面,两国同时向埃及和以色列军队放出狠话,你们埃及掐架不能到运河这里来,因为我们两国有运河经营权。

但是埃及总统纳赛尔是个强人,对英法的警告毫不理睬,英法正好找到借口,跟埃及军队动手。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出兵埃及,以保护为名,控制了运河。

形势十万火急,联合国在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提议下,召开了联大紧急大会,美国在会议上提出各方在埃及必须立即停火的提案。

联大特别会议对美国代表的提案进行表决,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

在这场战争中,苏美立场罕见一致,他们联手向英法施压。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措辞强硬;甚至威胁不惜使用武力。

美国双管齐下,在国会通过了对英国的制裁法案,还使劲抛售英镑,造成英镑大幅度贬值。

英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大哥来发话,他们见老大都发飙了,心里怂了,立马宣布从埃及撤军。

这场战争,由于美苏介入,埃及轻而易举大获全胜,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美国为什么一反常态,胳膊肘向外,跟自己的小弟弟唱反调?

美国想主导世界秩序

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巨大伤亡,心有余悸。无论从什么角度讲,他们不希望世界范围爆发大的冲突,希望自己当世界警察,建立世界秩序,不许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

英法对埃及的军事行动,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悍然入侵,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跟二战时日本入侵亚洲国家,德国入侵欧洲各国没有本质区别。

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不能主持公道,袒护自己的小兄弟,那就没有资格当世界警察。

因此美国才拉下脸,摆出一副不顾一切的架势,阻止英法侵略,来树立一个铁面无私的包公形象。

美国想争取埃及

埃及是中东大国,在阿拉伯国家中影响巨大,在阿以冲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拥有了埃及,谁就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如果美国对英法的入侵隔岸观火,不能旗帜鲜明地支持埃及,会让埃及成为苏联小弟。事实上苏联在战争爆发后,一直在不遗余力支持埃及,从道义和军事援助,不惜血本。在此情况下,美国必须争取主动。

苏伊士运河战争,表面上美苏打个平手,其实是美国人占了上风。

埃及人心知肚明,如果没有美国的强势介入,苏联那杯水车薪的援助,根本就不能打败英法。

美国别说是跟英法同流合污,即使是保持中立,英法也是稳操胜券,至少埃及要陷入持久战中。

所以纳赛尔虽然表面跟苏联眉来眼去,但是对苏联这个穷汉子始终不感冒,对美国这个富豪一直情有独钟。1967年埃及跟苏联闹掰,1970年萨达特担任埃及总统后,埃及和美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在美国推动下,埃以签订和平条约,两国关系正常化,中东和平出现曙光。

当初要不是美国施压英法主持公道,埃及直到现在也不会原谅美国。

由此可见,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最大的赢家不是苏。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埃及:我宣布,从现在起,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归我们埃及国家所有。

英法:放屁,我爷爷的爷爷凭本事抢来的运河,你说收回去就收回去?

美苏:英法你俩都给我滚犊子,还轮不到你们插嘴,赶紧给我吐出来。

战争的背景

为了控制独立后的埃及,英美两国决定出资协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条件是埃及跟苏联划清界线,同时支持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但是埃及考虑再三,不仅没有遵照英美的指令,而且还主动跟中国建交,这让英美两国非常不爽,他们先后撤回了承诺过的援助。

为了搞到钱修大坝,在1956年7月26日,埃及的纳赛尔总统决定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如果前面的事情只是惹毛了英国,那么运河收归国有的行动则是彻底激怒了英国。为了保证对亚洲殖民地的控制,苏伊士运河是最重要的战略要道,关系到英国的霸权是否能够延续。

法国方面则占有一部分运河的股份,每年可以坐地收钱,自然也不会放弃手中利益。以色列则需要国际航道,一旦敌对国把苏伊士国有化,以色列也就完了。相同的遭遇,让英法和以色列决定绕开美国对埃及动武,由以色列打头阵,英法则抄后路,抢占运河区。

战争的过程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的沙龙上校带队空降在西奈半岛中部,一部分以色列伞兵开始进攻埃及守军,紧接着大批的以色列地面部队开到了西奈半岛,西奈半岛顿时陷入了危机。为了保护埃及的领土,纳赛尔决定将主力军队开到西奈,准备跟以色列决一死战。

到了10月30日傍晚,眼看着调虎离山之计已成,英法两国向埃及下达了最后的通牒,如果纳赛尔不接受联军入驻运河区,那么英法将会出兵埃及。纳赛尔此时也看出了英法两国的真正目的,所以他立即把主力撤出西奈半岛来防守运河,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苏伊士运河北部的塞得港,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埃及方面在这里驻扎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从11月1日起,联军对塞得港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同时2万多名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准备一举歼灭埃军主力。为了抵抗侵略者,埃及政府还发动群众,攻击降落的联军伞兵。

由于埃及军队和人民的强烈抵抗,联军在运河区的进展十分缓慢,并没有完全占领塞得港,双方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而这就给国际社会的介入提供了窗口期。

美苏的态度

刚坐上资额本主义世界头把交椅的美国,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固,尤其是英法这两个传统列强,仍然想着保住自己的海外殖民地,以图东山再起。而美国当然是要继续打压英法的嚣张气焰,不然自己老大的权威何在,况且英法还是背着自己偷偷搞事,摆明不把老大放在眼里。

在1956年10月23日,不甘寂寞的苏联出兵匈牙利,这种赤裸裸侵犯主权国家的行为,给了美国攻击苏联的借口。而英法的行为跟苏联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既然强烈谴责苏联,那就不能搞双标来支持英法,所以从道义和自身利益出发,美国也要打压英法。

苏联方面巴不得有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在听到联军入侵埃及,搞自己新收的小弟后,立马就表态,谁要是不撤兵,苏联就核平谁。在美苏两大强权的共同威慑下,以色列最先就扛不住了,很快就撤兵了,英法两国紧接着也认怂了,最终埃及收汇了运河的所有权。

总结

国与国之间终究是利益优先,英法两国不甘心霸权的失落,想要东山再起,这本身就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所以美国必须要打压这种冒头的行为。况且为了对付苏联,美国急需获得英法殖民地国家的支持,作为当时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埃及自然是美国拉拢的对象。

突然从世界老大的位子跌落,英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毕竟几百年的日不落帝国,哪能轻易就认怂。所以冷战开始后,英国知道自身的实力不足,就极力拉拢联合同样落魄的法国,就是为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极。但是属于英法的时代已经远去,强行想在埃及秀一把操作还被打脸,于是英法只能乖乖做美国的小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