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普法战争后,法德结仇。为了避免法国可能发动的反扑,德国宰相俾斯麦在1873年便搞了一个“三皇同盟”,即德国、沙俄、奥匈帝国三个帝国结盟。

但三皇同盟矛盾重重,结盟不久后,沙俄与奥匈帝国就因为巴尔干半岛问题起了冲突。

当时沙俄想蚕食巴尔干半岛,奥匈也想。由于都是盟友,德国便只能夹在中间撮合,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最终还是得罪了沙俄。

到了1870年代末,三皇同盟虽然名义上还存在着,但其实已名存实亡。

看地图,法国在德国西面,沙俄在东。如果法俄结盟,德国必然被夹击。这是德国绝不能承受的压力。所以当沙俄与奥匈翻脸,与德国貌合神离后,对于俾斯麦而言,他当然是要另寻合作伙伴了。

而就在此时,意大利主动找上了门。

德国和法国那摊子事,意大利本来是不愿意掺和的。但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这伤害到了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而又苦于实力不足,自己单挑不过法国。于是意大利便主动找上了跟法国有仇的德国。

面对主动找上门来要入伙的意大利,德国可以拒绝。因为俗称“穷光蛋帝国主义”的意大利虽身居帝国主义国家之列,然而却实力很烂。与一流大国不在一个档次。

但俾斯麦考虑到,如果不拉拢意大利,德国会三面作战,而拉拢之后,意大利可以在地中海沿岸牵制法国,德国只是两面作战。于是他便同意意大利入伙。德奥意组成了“三国同盟”。

不过入伙之后,意大利的存在感并不高。因为在“三国同盟”内,还有一个“德奥同盟”。

后者的重要性要高于德意奥三国同盟,意大利被事实上边缘化了,纯粹就是凑数的。

再加上意大利是为了遏制法国才入伙的,它并不想与英国为敌。因为英国实在太强,它确实惹不起。而后来,英国与德国的矛盾激化,这超出了意大利入伙时的心理预期。

因此当一战爆发,英法略施恩惠后(把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东南部,奥匈帝国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一起割让给意大利),意大利自然而然的就倒戈到了协约国。

一战结束后,德国、奥匈帝国以战败国身份受到惩罚,一个被严惩,一个被肢解。而意大利则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与英法美日四国并称巴黎和会五大国。

不过,虽然意大利是一战的战胜国,但由于它对战争贡献不大,大家并不尊重它。在凡尔赛会议期间,英法美三国无视意大利的存在,什么利益也不愿意给它。这让参加会议的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很不满。

为表示抗议,他愤怒退席。表示不玩了。可结果他的举动又闹出了更大的笑话。

当他退席后,英法美根本就不搭理,全然当他透明,就当他没参加过会议似的。而奥兰多愤而回国后,也被国内的人一顿骂,两手空空也敢回来?要你何用?滚下台吧。无奈之下,奥兰多又只好又灰溜溜的回到巴黎继续开会。可此前就没人搭理,这个时候人家怎么可能会搭理呢?

于是最终,意大利虽然参加了一战,并且它也是战胜国的重要成员之一,可最后它基本没捞到什么好处。跟当时很多参加了协约国的弱国一样,被大国无视了。

受此大辱,这让以大国自居的意大利人无法忍受。为此,意大利在战后群情激奋,怒斥英法瞧不起人,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恰好在这个时候,墨索里尼抓住了机会,对意大利民众一通煽动,扩大了自己法西斯党的规模。使得法西斯党在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了意大利最有影响力的政党。

于是在1922年,他就被意大利国王任命为新任内阁总理。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的国家。

意大利法西斯化后,影响到了德国。在整个1920年代,崇拜法西斯主义的德国人呈直线数字上升。希特勒抓住机会,趁机扩大纳粹党,也使得纳粹党在1933年成为德国的第一大党和执政党。希特勒也成为德国总理。

按道理讲,法西斯党和纳粹党宗旨接近,且又共同对当时英法操纵世界格局不满,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应该马上结盟才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一方面,纳粹党崛起的时间比法西斯党晚了很多年,在墨索里尼看,希特勒只是个处处学习自己的高仿山寨货而已。

再加上德国是战败国,意大利虽然挫,但再怎么说也是战胜国,跟希特勒勾勾搭搭,墨索里尼认为有辱自己的光辉形象。

另一方面,意大利在一战后,占了奥地利的南蒂罗尔,希特勒想替小老弟要回来。这让墨索里尼感觉希特勒是在冒犯自己。为此他还曾拉拢英法一起,搞了个所谓的“斯特雷萨阵线”,一起遏制德国。

因此可以说,在德意结盟之前,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关系其实并不好。

当时墨索里尼压根看不上希特勒,希特勒同样也瞧不上墨索里尼。

不过到了1935年后,形势为之一转。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均不支持,这让墨索里尼很恼火。而德国却提供了宝贵的支持,这让墨索里尼很高兴。因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同一年,当德国进军莱茵河西岸,彻底破坏了法国对德国的绝对优势时。墨索里尼为了恶心法国,保持了观望态度,表示不支持法国。这使得意大利和德国的关系又进一步加强,与英法的关系也进一步疏远。

1936年,墨索里尼认为既然意大利与英法的关系已出现裂痕。且德国崛起势头迅猛,英法都是纸老虎,压不住。于是他便正大光明的与希特勒勾勾搭搭,两人一起出人、出力、出钱,干涉西班牙内战。想借这个机会试试水,看看德国到底行不行。

这一试,不得了,德国还真行,墨索里尼对希特勒开始高看一眼。

有了这层关系,在1937年,墨索里尼便跟希特勒一起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作为签约的基础,意大利表示不再阻拦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国也表示不再对属于德意志文化圈的南蒂罗尔提出领土要求。这样,横亘在德意同盟间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消失了。

这里有个知识点要强调:直到此时,意大利实力仍然比德国强。当时德国只是经济恢复了,但军事还没有恢复,比意大利要弱。

所以墨索里尼的主动示好,希特勒心里其实是很高兴的。

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在吞并期间毫无作为,一味的绥靖政策。墨索里尼看穿了英法软弱的本质,即无力遏制德国崛起。既然连它们都无力遏制,那自己自然也是无法遏制了。

既然如此,不如早点押宝。

所以到了1939年5月,德意便通过《德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同盟。

总的来看。一战前,并不是德国主动要找意大利结盟,而是当时的八大国:美德英法俄意日奥,英法天然结盟,德奥天然结盟。俄罗斯是双方都想拉拢的,但德国始终无法与其达成合作,最终使得俄罗斯与法国结盟。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剩下还能拉拢的大国只有美国、日本和意大利。日本远在东亚,拉不拉拢它,对欧洲也没有影响。美国的态度一直很模糊,谁强就支持谁。德国不在战场上挑翻英国海军,美国也不会支持它。

因此,当时德国唯一能争取的大国盟友也就只有意大利了。虽然它不强,而且还不愿意与英国为敌,但聊胜于无。拉拢过来总比被英法拉拢过去的好。

二战之前,情况略有不同。但德意结盟的大环境与一战之前一样,那就是德国在欧洲除了拉拢意大利,没有可拉拢的国家了。意大利一开始还不想跟德国结盟呢。是后来与英法关系破裂,它也别无选择,便只好与德国结为盟友。

德意的这种结盟顺序可以归纳为:因为奥地利问题产生矛盾→又因意大利加入斯特雷萨阵线导致两国对抗升级→但埃塞俄比亚战争使得两国关系转好→又因干涉西班牙内战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回暖→后又因英法的绥靖政策和德国的强势复苏使得意大利看穿了英法的软弱,促使意大利在奥地利问题上让步。

最终两国先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又签订《钢铁条约》,正式结盟。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其实很多人蔑视意大利,但意大利也是列强之一,而且同德国有共同的利益。

其实一战二战,可以看做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同老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

英法俄都属于老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占有很多殖民地,将世界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德意都是后起之秀。

其中德国在1871年才有普鲁士出面,连续战争完成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而意大利也差不多,它是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后才彻底完成国家统一。

由于这两个列强起步都比较晚,错过了瓜分世界的时机。

其实还有个野心勃勃的日本。

所以,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就是试图推翻老派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

但这里面德国是主力,意大利是跟班。

所以,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都曾倒戈投降,而盟国处于瓦解德奥联盟的目的,对意大利都给与一定的优待。

但德国为什么选择和这个没骨头的意大利结盟,主要是没有太多选择,因为潜在比较强大的盟友也就是意大利、日本了。

而意大利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弱。

就工业实力来说,意大利和日本差不多。两国经济总量很接近,意大利在工业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远高于日本。

这其实很不容易,意大利也算是工业强国之一。

就军队上,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时,意大利军事还是你还是不错的。

就海军来说,意大利拥有4艘战列舰、7艘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和大约50艘驱逐舰、一百零八艘潜艇。

就空军来说,意大利空军有1600架飞机。

海军和空军实力虽然弱于英法,但海军远远强于德军,空军战机数量也不少,争夺地中海还是有实力的。

而意大利陆军后来也有200万规模。

其实,德国不选择意大利做盟友,还能选择谁呢?

西班牙?实力更弱。

土耳其,一战被德国害苦了,差点亡国灭种,不可能再傻到相信你。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这个问题不太准确,因为意大利在一战中并没有投降,还成为了主要战胜国之一。虽然在二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但至少到二战开始之前,它却一直还是主要的欧洲国家之一,而且它和德国从两国诞生之时起就拥有无数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可以说两国在一战之前和二战中的盟友关系是非常自然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德国和意大利为什么总要成为盟友。德意结盟的历史渊源

其实如果了解了德国和意大利形成的历史,恐怕就不会对这两个国家结盟感到奇怪了。因为虽然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块土地及其主体民族历史都比较悠久,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却都是始于公元1871年,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在这一年才实现了统一并基本摆脱了其它国家的控制与影响。

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的漫画:俾斯麦和教皇庇护九世斗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件事本身是一件事。在公元1866年,普鲁士首先击败奥匈帝国,赢得了德意志统一的主导权。公元1870年,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又在普法战争中击败反对德意志统一的法国,俘虏了法王拿破仑三世,成功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而意大利之前之所以也迟迟不能统一,跟法奥两国其实也密切相关,因为奥地利曾长期占据意大利北部,而法国则一直为罗马的教皇国提供强大支持。所以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先后击败了奥法两国其实也在无形中极大助推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意大利统一战争。

意军击败教皇国军队,攻破罗马城的场景

在公元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意大利就与普鲁士结盟,同时对奥地利宣战。最终奥地利在失败之后,在放弃参与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同时,也被迫同意将原本由其占领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周边地区让给意大利。这样,意大利统一的最后障碍就是得到法国支持的教皇国了。公元1870年7月,普法战争的爆发使拿破仑三世被迫撤出了在罗马支教皇国的驻军,而在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投降之后,意大利军队在公元1870年9月20日对教皇国罗马城发动了持续3个小时的攻城战,城破之后教皇投降。10月2日,罗马通过公投宣布加入意大利。次年7月,意大利政府迁都罗马,意大利统一正式完成。所以其实德国和意大利的命运,从两个国家建国之时就绑定在了一起,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是建立在传统一在其境内发挥主导作用的奥法两国衰落,不力再干涉其事务的前提之上的。

德意两国的类似处境

而德意两国接近的统一时间其实也就决定了这两国在此后类似的命运。许多朋友可能会想,既然都统一了,那就都凭本事好好发展呗,看哪个民族优秀,看谁能力更强。但其实当时欧洲的局面却完全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德意两国虽然都实现了统一,但他们当时和英法等国家相比,却仍然是先天不足,竞争劣势非常明显。而这里所说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在欧洲以外的实力。当时世界正处在殖民主义的巅峰时期,世界各个主要国家,也就是列强的核心目标都是尽可能多的在世界各国抢夺殖民地。

柏林会议确定的非洲瓜分计划,青色为德国殖民地,绿色为意大利殖民地

所以当时英法虽然在欧洲领土面积与德意相当,但其全球殖民帝国却都达到了上千万平方公里,通过这些殖民地,英法能够获得大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因此相对于德意两国来说还是拥有明显的优势。而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德意,在当时也很快都地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德国在巩固了几年内政之后,就开始酝酿启动海外殖民。在公元1884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邀请全球15个国家的代表来到柏林,召开了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最终经过协商,德国自己和意大利都通过柏林会议在非洲分到了部分殖民地。

鼎盛时期的意大利殖民帝国,其中埃塞俄比亚(下方内陆区域)为二战前占领,其余在一战前就已占领

之后德意两国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拓展海外殖民地上面。德国通过20年间的几场战争,先后将今天的坦桑尼亚、喀麦隆和纳米比亚等国以及一些亚太地区纳入了自己的殖民体系,建立起了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帝国。而意大利虽然在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曾经遭遇挫折,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差不多建立起了总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殖民帝国。可以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利益也始终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从公元1882年开始,德国、意大利以及同样殖民地稀缺的奥匈帝国就开始结盟,一同应对英法等殖民大国,而一战的爆发其实也跟这两方不同的生态发展到极致有很大关系。

一战中的反目以及为何再次结盟

但大家从前文的讲述里也可以看出,其实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结盟是存在很多隐患的。因为意大利的独立是从奥匈手里夺回了威尼斯及其周边地区的直接结果,但其实当时奥匈统治的领土上,还有一些地区生活有大量意大利人,所以意大利骨子里还是想将这些领土也全部占领。但显然和奥匈结盟这个目的是没法达成的。

所以从1902年开始,意大利对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它和法国修好,公开声明不参与任何与法国敌对的行动。1911年,因为意大利入侵并吞并了德国盟友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利比亚,三国同盟的关系更趋冷淡。所以在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政府很快宣布严守中立,没有加入德奥的同盟国阵营。

意军在阿尔卑斯山作战场景

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虽然意大利在近代的战场上存在感不高,它却仍是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从人口还是工业化程度上,20世纪初的意大利都是排名前列的。所以当时德奥和协约国也都很快与意大利展开了谈判,希望意大利加入自己的阵营。在某种程度上,当时意大利的倾向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一战的胜负手之一。

但因为意大利和奥匈之间存在直接的领土争议,所以虽然奥匈为了争取意大利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同意让给意大利一些领土,但奥匈的让步并不能使意大利满意。而协约国的英法美等国则和意大利没有直接的领土纠纷,而且当时在战时,他们无论对意大利做出什么承诺也都是空头支票,要到战后才能兑现,所以当时协约国在谈判中几乎答应了意大利所有的领土要求,包括奥匈帝国南部的所有争议领土和德国在亚太的所有殖民地,并允诺在将部分阿尔巴尼亚领土割让给意大利之后,还让整个阿尔巴尼亚都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这些承诺在1915年4月26日签署的《伦敦条约》中得到了确认,所以意大利在一周以后就宣布退出德奥意三国盟约,并于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正式向各战线派出军队加入了一战。这样在战后,意大利也成为了战胜国。

左二为参加巴黎和会的意大利总理维多利奥·奥勒兰多,意大利在巴黎和会上被视为四强之一

但在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却并没有兑现对意大利的承诺。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只得到了之前协约国承诺的部分奥匈南部领土,克罗地亚等地意大利人聚居区的领土最终被给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而德国在亚太的殖民地和阿尔巴尼亚也都没意大利的事了。所以此事使意大利国内对协约国产生了极大的愤怒,也间接导致了几年之后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上台。

当然,无论战胜国之间怎么分配战利品,德国这个战败国的损失都是确定的。一战之后德国是实实在在几乎陷入了绝境,所以当时只有别人挑它,它是无权挑选别人的,有谁能对它显露出一点友好对它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了。而意大利虽然愤恨协约国,但也深知凭自己的实力没法去挑战这几个国家,因此也想利用德国残存的实力。而且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之后,墨索里尼成为了欧洲极右势力的代言人,因此也受到了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的欢迎,特别是后来的纳粹党,希特勒从1920年代开始就成为了德意同盟的积极倡导者。

德意同盟最终发展成了德意日三国同盟

当时意大利仍然念念不忘从南斯拉夫手里夺取双方的争议领土,希望利用德国制衡支持南斯拉夫的英法。而德国则希望联合意大利找到机会对法国复仇,所以在双方都仍然希望占领更多领土,掌握更多能源的历史大背景下,双方又拥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因此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即派信使会见墨索里尼,表达了与其结盟的意愿。但因为双方对于奥地利领土的分歧,所以结盟事宜一直托了两年,期间意大利还一度重新倒向法国。但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受到国际制裁,而德国则站在了意大利一边,双方的共同利益再次扩大,因此最终结成了盟国。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两次世界大战让我们知道了意大利是名副其实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德国的对手不是神,但是他的队友却是猪。这个问题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战前意德结盟是有共同敌人;二战前结盟是因为希特勒跟墨索里尼信仰相同,再说意大利也是有点作用的。具体的咱们往下分析。

一战前期:

两个国家都有共同的仇敌就是法国。先说德国,当年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曾经在1870年跟法国爆发过战争,也就是普法战争。此战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两国曾经签订了停战协约。法国割地赔款,赔偿款更是达到了50亿法郎。由此法国痛恨德国,两国关系一直也是交恶。

意大利实力一般却想着当个地区霸主,一直想称霸亚得里亚海,并且把势力延伸到巴尔干半岛。而法国呢又是这两地的大债主。意法两国在突尼斯矛盾不断,意大利自觉实力不足,不足以对抗法国。恰好德国又想压制法国到处找盟友,所以意大利一合计干脆跟德国抱团推塔。随后俩国签订同盟条约。

二战时期:

意大利头子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义的始祖。法西斯主义就是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的资本主义国家独裁形式。墨索里尼统治时期就是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希特勒对墨索里尼大加赞赏,非常赏识他,希特勒曾经称墨索里尼是“阿尔卑斯山南面的伟人”,希特勒统治德国时期也是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俩人都信奉法西斯主义,意气相投,沆瀣一气。在墨索里尼被囚禁之后,希特勒出兵解救墨索里尼,并支持他成立新政府,希特勒想要独裁统治,在外面就得有个共同的盟友。

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意大利墨索里尼是大为支持的。这就类似抱团推塔,ADC总得有个辅助来配合,德国是ADC,意大利是辅助。就二战前的国际形式,德国需要意大利的政治支持。

综合上述几点一战二战时期德国跟意大利结盟。

我是抽烟的苦咖啡,感谢关注与支持!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首先要说明两点:投降不是耻辱。

二战时苏军投降人数第一,苏德战争开战几个月就有380万苏军缴枪。二战中的美国政府也给驻菲律宾美军下令允许他们向日军投降。法国的投降已经成梗了,就不用多说了。亚洲人以投降为耻,欧洲人不这么认为,别把我们的价值观加到人家头上。

其次,墨索里尼没有投降。

二战希特勒是找墨索里尼做盟友,而墨索里尼根本就没有投降。老墨是在1943年7月25日,因为军事上失利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高涨被撤职的。意大利人觉得帮助德国战车侵略别国,打一场非正义战争不值得,退出战争没毛病啊。

一战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是强盗之间的战争,意大利跟谁结盟,都是将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说不上什么背叛。

一战爆发之初,意大利是采取观望态度的,甚至宣布了中立的立场,就是看谁的条件最诱人就跟谁。所以虽然开始跟德国结盟了,但是后来协约国给了意大利更优厚的条件,意大利才最终决定背叛同盟国阵营,加入到了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战的时候,意大利没有什么前科,德国选择意大利做盟友,没有什么特别考虑,就出于人多势众的考虑,反正欧洲就那么几个大国,没有选择的余地,多一个就比少一个盟友强,太挑剔不行。

希特勒也是参加过一战的,对意大利的倒戈史不会不知道,可是在二战中为什么还要选择意大利做盟友?其中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南部屏障

意大利地处南欧,它的北部是险峻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以北就是德国。所以说意大利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德国南部的重要屏障,跟意大利结盟就不担心南部安全。

德国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邻,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除了奥地利之外的都是德国敌人。如果不跟意大利结盟,那就四面受敌。

而且德国海军不成气候,没有能力与英国皇家海军对抗,制海权被英国人掌控,如果没有地中海半岛的意大利作为屏障,德国就要三线作战,面临更大压力,自身都难保,别说称霸欧洲了。

牵制法国

希特勒认识到,德国想要称霸欧洲,就必须打败法国,法国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它还是德国的宿敌,是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

1871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两个省、一战中法国报仇雪恨,让德国蒙羞,德法两国可以说是有血海深仇。

虽然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不行,国力也不是那么强大,但是只要意大利是盟友,法国就不敢轻举妄动,德国进攻法国的时候就可以有恃无恐。

壮大声势

德国虽然强大,但是靠一己之力无法让别国害怕,所以德国需要拉人入伙,壮大声势。三流国家没有分量,意大利虽然沦落了,但也曾经是欧洲一流强国,至少当时也算二流强国。

因此跟意大利结盟,就多一个同党,壮大自己声势,让英法产生恐惧。

事实证明,意大利跟德国站在一起,让英法在初期不敢理直气壮抗拒,采取了“绥靖政策”放纵了纳粹的侵略行为。

德国跟意大利结盟,也让罗马尼亚这样持观望态度的小国,坚定了信心跟德国同流合污。

臭味相投

墨索里尼都是法西斯主义者,都极端仇视共产主义,都希望在本国搞独裁。而且墨索里尼在1919年就开始鼓吹法西斯主义,1921年就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成为领袖。在1922年,墨索里尼就如愿以偿,窃取了意大利最高权力,担任了总理。

希特勒也是1919年开始宣扬法西斯主义,也是在1921年成为德国工人党元首,但希特勒直到1933年才上台成为元首。从这个意义上说,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榜样,那时候的墨索里尼,在希特勒心里,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希特勒把墨索里尼当做自己的偶像,做什么事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希特勒对墨索里尼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曾经说出这样一段肉麻的话:

“我愿意跟他一起共患难,同命运……如果他万一需要什么帮助或者处于什么危险中的话,他可以确信,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即使整个世界联合起来对付他,我也将坚决和他在一起”

如此臭味相投,能不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吗?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最爱投降”完全是一种不懂国家利益下的人的一种无聊称号,主要是喜爱德国的朋友的一种蔑称。各种结盟都是以自身利益为根本的,得不到自然退出。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为何求着意大利结盟?其原因只在于它很孤立,而意大利的综合实力在其可怜的盟友中算是好的。

其实,那些为了烘托德军战斗力而贬损意大利战斗力的人,正如“手撕鬼子儿”的那批人一样,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既然意大利那么不堪,德国难道是蠢国?非要和他搭班吗?

总体上,德国和日本属于战术玩得非常好,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意大利属于太重眼前利益。

(1)“一战”意大利为何加入“协约国”

“一战”中,德国并没有和意大利做盟友,德国的盟友是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有人说,德国和意大利本来是盟友只是战争打了一年,意大利突然转向了,是背叛了德国盟友。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如果是真的盟友就不会“拖着”不打了。盟友之间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来,你不给我甚至伤害我的利益,同盟自然就没了。

德国一直缺少盟友,之前的“德法俄”同盟,就是沙俄为基础,德法这对儿敌人成了盟友;“德奥意”同盟,德国为基础,奥匈和意大利是敌对也成了盟友。

前者,德国也并没有唯沙俄马首是瞻;后者,德国在奥意争端中并没有给与支持,反而是英法给予支持。所以,自然要加入英法,特别是意大利和英国关系在“一战”中关系很好。

(2)为避免“一战”历史再现,纳粹德国拼命讨好意大利

“二战”前,德国更是孤立,在欧洲根本没有像样的大国支持它。当德国准备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意大利给予了强烈反对。

墨索里尼甚至派出军队,驻扎在奥意边境对奥地利表示支持,并支持奥地利用军事手段对付国内的纳粹。

从1933年3月到1935年10月,希特勒就拼命讨好墨索里尼,向其一方面发誓并没有急于吞并奥地利的企图;一方面说“西方国家”才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

最终,意大利出兵埃塞俄比亚受到英法及其主导的“国联”围殴,希特勒连忙伸出“友谊之手”给意大利武器援助。

由此,意大利进入德国势力范围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