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记得在小时候,那时候的农村宴会是热热闹闹的!有时候我甚至盼着一些农村宴会的到来,比如本家有人结婚了、亲戚添丁生子啦、家里有人考上大学了等等。不为什么,就为了农村里的宴会,让我们这些小孩开一开荤张,狼吞虎咽的享受着客人留下来的美味。
而那时候,村里人们的关系也是非常热情,如果本家有喜事,家里“没出五服”的人都过来帮忙,他们或者炒菜、刷碗、端盘子、找桌子,忙的也是不亦乐乎。
但是时过迁境,如今村里的宴会上却看不到了往日的热情,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农村的“冷宴”。而颇有蹊跷的是,前两年的时候都是人不到礼到,而现在却成了“人不到礼也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人情味真的淡薄了吗,农村的“冷宴”为啥越来越盛行了?李子来回答:
首先说一下最近农村“冷宴”的故事:
我表叔的儿子今年考上大学了,由于表弟今年的高考成绩不怎么好,只是考上了一所民办院校,大专吧!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表叔也是如此,并准备为孩子办升学宴会,并用电话通知了七大姑八大姨,凡事沾亲带故的亲戚都通知了,以祝贺自己的孩子荣升大学。
而孩子对自己的高考成绩很不满意,并说大专的宴会就免了吧,而且自己也没有考好,感觉很丢人。而且不止一次的和表叔说:“我悄悄的去大学就算了,又没有考好,大张旗鼓的搞什么升学宴会啊!”
但是表叔却是一个精明的人,他说:“别人坐月子,搬家的时候,我们都花钱了,你去大学也是喜事一件,怎么不能让他们来呢,再说我们不办这个升学宴会,好像显得我很小气一样!”
看到父亲这么说,而表弟自然没有说什么,而等到宴会那天,反正该来的都来的,不该来的也没有来。有的人是礼到人不到,有的人则人没到礼也没到,反正这人情世故上,你来我往的都是如此!
所以通过上面的农村“冷宴”故事来说,我们自然也了解一些为什么农村“冷宴”越来越盛行的原因,具体几方面我说一下:
第一,农村各种宴会让很多人不胜其烦。
现在农村里举行的宴会也是非常多的,而比较重视又正常的宴会有结婚宴会、添子宴会、搬家宴会,但是近年来却又多了一些生日宴会、升学宴会、同学聚会、荣升宴会等。
而一些很重视的宴会,对人们来说自然也是很正常的,可是一些若有若无的聚会和宴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胜其厌。
如果不去参加这些若有若无的宴会,就显得不那么通情达理,毕竟别人通知你了。可是如果去随着别人贺喜,对于自己来说又费财费力,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
所以一些人为了躲避这些若有若无的宴会,就装着不知道这些事情,反正都是一些狐朋狗友、一些若有若无很远的亲戚,不去也是罢了。
第二,宴会期间却成了一些人炫富的场合,这让很多人感觉不快。
其实老祖宗说的非常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所以这宴会自然也是如此,而主人和其他客人在对待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这样,并不是以长辈岁数而份分,而是以身份象征而论。
但是在宴会上还有一种人,就是仗着自己有钱,就大肆吹嘘自己的事迹,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而这时候,一些马屁之人就应声附和,以让这些有钱人更是高兴。
可是对于宴会上其他人来说,别人的有钱有能力,对于自己却是不快的。毕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此之下,一些人宁愿意礼到人不到,或者人不到礼不到的方式,也不愿意凑热闹的去赶这个宴会。
第三,现在人都有钱了,不再为了一口吃的去浪费时间。
在以前的时候,农村里由于生活条件不好,所以他们也是尽量的凑这个宴会,毕竟这农村宴会就像过年一样,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是有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天天也是在家里有肉吃,有酒喝了。而现在虽然这些农村宴会上的菜品非常丰富,有海鲜有大肉等,可是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有钱自然也是可以买到的,而这些大鱼大肉都不稀罕了。
还有就是为了工作上的原因,农村里的宴会也自然聚不齐人了,现在很多人在城里工作,而且请假也是很难的,所以他们不会为了一口吃的,从城里和农村来回的折腾吧。所以来说由于金钱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这农村宴会“冷场”也是正常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来说,现在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也是必然的。毕竟现在很多人的关系也是比较微妙的,如果不是比较知己的亲戚朋友关系,这些“礼不到人不到”的冷宴也是属于正常。
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看到你的问题,想起我识字表哥结婚的事情。
那天是深秋,日期是农历的十月十八,这个日子还是专门找人看了的,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要喜庆要庄重,不是随便挑个日子就行的。
结婚那天我还在学校读书,自然无法前往。表哥比我大十岁,二十六岁结婚,这在农村来说已是大龄青年了。他医大毕业在医院工作找了一个漂亮的护士为妻,据说两人感情极好,在一块有一年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人结婚年龄也到了,就找人挑了日子。
那天是母亲去参加的,据她所讲场面过于冷清,好多人都是礼到人不到,鞭炮响过之后,新人要“挂红”图一吉利。
何谓“挂红”,就是用亲戚朋友送的布匹,在锁呐声声,鞭炮阵阵中,表哥表弟用布斜挂于两位新人身上,他们也要借喜庆之日闹上一闹,用布匹把两人紧紧绑成一块,新娘子扭扭捏捏羞红了脸,然后他们向贺喜的亲朋行礼,我们这个地方那是要向长辈磕头致谢的,当然那头也不是白磕的,都是有红包的,以前是几十块钱,现在一般都是一百起价,跟计程车一样有起步价,至亲如姐、舅、姑、姨那都是五百一千甚至几千的给。
这当然要看二位新人的表现了,多劳多得,挣钱那可是小时工中最高的,日进斗金呀!
可是那天,去的人太少,大家好多都是忙工作的多,在外务工的多,以至于场面过于冷清,表哥表弟们都没有去,自然没人闹腾。不得已最后让我那表姐给二位新人“挂红”。
这场面与我小时见过的结婚场面可真是不能比。
相当年,爷爷带我去参加族兄的婚礼那是我才六岁,随了两块钱的份子钱。别的不说就是人多,大人带着小孩,有时带两三个。坐席的时候吵吵嚷嚷,那场面像一锅刚开的水,人声鼎沸。真可谓一人结婚,全村坐席。
“挂红”时,表哥表弟那是一拥而上,有一二十人,新郎新娘被五花大绑,绑得结结实实,基本上都会提前给他们打招呼,让其手下留情,不要绑得太多太紧,不让自己和新娘子难堪,尽量少闹腾。
但结果却是两人往往被绑成了粽子,他们连连告饶,周围的大人小孩,那是看得眼都不眨,笑声在村子里飘出去几里远。
宴席场面大,桌子是一张接着一张,几十张上百张的,随处可见。
宴席上的菜肴与当下那时无法相比,刚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不能那么奢侈,有鱼、肉、鸡就非常不错了,用的也不是大盘子,用的是黄泥烧的小黑碗上锅蒸,量虽小味却香,大家往往是“光盘行动”最好的践行者,吃的是一点不剩,盘子能照出人影!
看看现在的婚宴,菜品丰盛了,浪费却多了起来好多盘子几乎都没怎么动,就撤下去了!
为啥现在农村婚宴冷场的多了呢?
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一,农村外出务工的多了,一年回家一趟。大家的生活压力大,都在为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打拼,房子要置车子要买,家电更是不可缺少,没有钞票那怎么成?
二是结婚压力大。现在农村结个婚可不简单,彩礼钱就要十多万,城里要有房,出行要有车,这得花多少钱?光靠这一亩三分地能行么?那不中,得岀去挣钱,这儿媳妇可真不好娶!一走就是一年半载。
朋友们,你说这中间要是有亲友结婚你会回去吗?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回。因为你一来一回这个时间也能挣个随礼钱,甚至远高于它。回去不经济不划算!大家在心中都会算这个账,用微信转账随个礼或是打个电话祝贺一番是最为常见的。
另外一方面是自己有自卑之心作怪,不愿去参加婚礼,大家聚在一块,难免七嘴八舌问问各自情况,你要是混得牛气哄哄,办个小厂开着公司那自然有宣讲的资本,可是你没有混岀来,这么多年混得凄凄惨惨,要房没房要车没车,要事业没事业,要媳妇没媳妇,灰头土脸,你说你好意思参加婚礼么?不如用微信随一礼然后踏踏实实干活来得实在,心情也可能好一些。
为了摆脱农村婚宴冷场的情况,现在人们把结婚大都把日子挑到年末岁初,那时候大家都回来过年了,人多了凑在一起,结婚有人气更有喜气。我觉得结婚是人生大事,咱该去捧一捧场,撑一撑席面,热闹一下。至于混得好坏暂且放在一边,日子长着哩!现在努力还不晚,摆正好心态,热热闹闹吃酒,乐乐呵呵庆祝,不亦美哉?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欢迎评论,当然关注一下会更好哟!
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现在农村摆酒,前两年被整治了一段时间,现在有开始盛行。原来的周岁、三岁、六岁、九岁、十五岁、三十六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结婚酒、升学酒、乔迁酒、上梁酒等等,就这样说最少要说十几分钟。在常德,可以说认识的朋友越多,吃酒的次数就越多,圈子越大,付出就越大,自己不办几次酒,本钱怎么才能够收回来呢?
现在的酒席,随便桌子上都是十几个菜,天上飞的,泥里钻的,想方设法的变着花样吃。甚至有些人家里人口多的,每年都有事,都要摆酒。原来的人都是珍惜那份友谊,哪怕是人不去,礼都会带到。现在呢!年年办酒,办酒成了敛财的方式,使得现在人对摆酒的人失去信心,次数多了也烦,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欠谁的和不欠谁的心里都清楚得很?
前两年对摆酒有过制止,可是也只压了两年,现在有悄然盛行。原来摆酒待客就是自己家养的鸡、鸭、养的猪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现在呢,生活水平好了,自养的没有了,全部都是冷冻食品,价格比自己家养的要便宜很多。
原来办酒,几年才办一次。现在很多人家年年都有,甚至一家里一年过两趟的都有(当然也有预计不到的事情发生)。现在只要听到请客,头有点大,去也不好,不去更不好,到最后都是碍于情面去了。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
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过去讲祖训,讲亲情,逢年过节给亲戚长辈拜年,给邻里长辈拜年亲情比较浓厚,左右邻居红白喜事相互往来,而现在就不同了,有的在外务工,每年就春节回去就几天又出去务工了,平时别人有事也不知道,这样有个几年外出人多了就习惯了互不往来,既是有红白喜事大多都是留守在家的人在操办往来,这样下去以后农村一个村的人碰见说话的人就少了,因为年轻人打交道越来越少,就是一个村的人也会不认识,哪么往来的机会就更少,亲情在农村会越来越淡,冷席会越来越多但也很正常。
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我有个亲戚去世了,家里人办了宴席,原先是计划要摆40桌,结果当天到的人不到20桌,这种情况在我们村里还是头一次见!按照我们农村的习俗,白事要做各种丧葬仪式,出殡后大摆宴席,这顿饭完成后,丧事才能算是完整过去了。
关于白事的酒席,在我们广西一些地区是不收钱的,我家那边的酒席都得随礼,亲戚家的情况就是去的人少,自然也没有多少“礼”了,很尴尬。
不仅是我亲戚家的丧事,村里人举办的一些酒席中,到的人也是很少,不如以前那样积极主动,本该热闹的酒席成了“冷宴”,难怪有人说如今的酒席越来越没气氛,在农村也找不到仪式感。
其实,形成“冷宴”是有原因的,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农村人看重规矩,哪些规矩呢?就是人到礼到,对于酒席什么的,大家很乐意帮忙,且表达自己的心意,出现“冷宴”时,要想想自身的问题。
对于宴席这回事,如果你平时都去别人家,那别人自然也会来你家了,这就是所谓的“人情来往”,只有相互来往了,农村宴席才有气氛,若你不怎么走动,到自个家办的时候,别人也不好意思来。我那个亲戚就是因为没做到“来”和“往”,这才导致了人流量少,来的人达不到预期值。
出现“冷宴”跟宴席的类型有关,大多以红白事为主。
在我们那里,红白事必须要热闹,一方面是“人生大事”,一方面是“死者为大”,其余的宴席你看这情况来,一般满月酒,生日大寿等等,村里的人也会来帮忙,但是也不排除部分人选择不来。
不来也是能理解的,你想想,去吃饭总要随礼吧!什么宴席你都要到场,每次一两百,在农村你能坚持参加多少次宴席?我倒是赞成这种有选择性的做法,不能让农村酒席变了味,成了间接赚钱的手段,有些宴席其实叫家里人就够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村里的年轻人少了。我们村有宴会的时候,各个屯和隔壁的村也会来捧场,近年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多是小孩子和老人,老人要带小孩,根本无暇前去帮忙,参加宴席,过去很多年轻人待在家里,他们的到场让宴会更热闹,如今俨然成“冷宴”了。
如今“冷宴”越来越多,我们该反思的是,现在的宴会还是以热闹为主吗?过去大家图的是气氛,年轻人参加的多,红白事十分热闹,现在什么宴会都有,能参加得来吗?宴会还是要尽量少办,而且要你来我往,你不去别人家,那别人怎么会好意思去你家呢?现在疫情尚未结束,还是一切从简吧!有人说现在多是为了钱,你觉得呢?
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关注【桂北老邪】,关注三农!
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怎么说呢,其实我觉得是现在的人脸皮越来越厚造成的。一个可能是请客方脸皮厚,不管亲疏一律下请柬;一个是被请人脸皮厚,明明别人已经先上礼了,现在要他们还礼的时候他们就装聋作哑。
不要高估这个社会的人品德行,只要夜深了的时候,往那些路边大排档一坐,就会发现,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吹牛,但是却硬拖着不去结账,这些人想干啥呢,就是为了逃单。反正我是看过有人连吃一碗十块钱的沙茶面都赖着想逃单,各种打电话,呼朋唤友过来,准备让别人买单。结果呢,就得委屈开店的小老板娘,不得不一直跟着守着到半夜两三点防逃单(也不敢催,催了就让别人有理由逃单了)。而且这种事发生的还不是个例,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是不要脸的。
所以呢,当这么些人,他们自己请客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精于算计,怎么搂更多的礼金;也开始计算,怎么少花礼金白嫖人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