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的俗语是非常多的,很多讲得都挺有道理的。今天就来说说“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表面说的意思,但是到底为何会这么说,不少人就说不出道理来了。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说?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说出门去远地方,那就不要拿针。这句话说得有点突然,为什么不能够拿针呢,拿了又会怎么样呢,相信很多人都会在思考这个。有的人就会在想着出远门拿针好像也挺正常的,毕竟同门在外衣服容易破,到时候拿了针直接就可以缝补了。

其实农民能够说出这样的俗语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农看来,至少有这几个说法。

1、出远门不能带无关紧要的物件,以免增加负担

在以前出远门,那可都是需要走路的,可不能够像现在一样一个行李箱什么都装完的。一般来说带一些主要的物件就可以了,如果连针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带,那根本是带不过来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出远门就不要在意一针一线,拿到重要的东西上路就可以了。

2、出远门路途遥远,太小的东西容易丢了

出远门路途遥远,一些大件很容易知道丢了没丢,但是拿针这种不重要的东西,很有可能在半路就直接丢了。因为太小了,丢了也是非常难找的,基本上找不到。再者针也是不值钱的东西,带了容易丢,还不如不带,直接问过往的人家借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上面这两个考虑,农村就有了这样的一句出门千里不拿针的俗语了。不知道大家还有其它什么说法呢,有的话可以说出来。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俗语是古人根据生活的经验,留下的智慧,句子简短,但内容饱满,有时三五个字就道出了人生百态,又因为句子押韵,便于传播,一直广泛的在农村流传,可总有例外,例如“出门千里不拿针”直切主题,既不押韵,也看不出包含了什么道理,怎么就能成为俗语传承下来呢?

【古人对出门和回家是看的非常重要的】,自古就有“七不出八不归”(七:柴米油盐酱醋茶,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一些老话俗语,来强调出门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出门还挑日子,决定哪天出发,家里的女人总会再三嘱咐,雨天带伞,晴天带帽,路上的干粮水准够。

【可怎么有出门千里不拿针的说法呢?】关键就在“出门千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千里不过是动车2-3个小时,快的很,没觉得有多远,可对于古人来说,千里就是非常远了,最好的马日行不过千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走千里,等于是长途跋涉。

古代不不像现在这么繁华,没出三步就有村庄,可能十里八里都没见一个人,这样的环境下,有些东西就不能带了,例如针。

为什么不带针呢?这就有好几种说法

1)出远门,不痛不痒的东西不带

出远门,穿的衣服肯定是专门选过的,不至于破破烂烂,这针肯定是用不上,带着针就是多余了,而且针比较锋利,长途跋涉,一不留神可能还会扎住自己,所以为了方便,类似针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就不要带了。

2)父母在不远游,家有娇妻舍不得

针是用来干嘛的?自然是缝衣服啊,衣服本就不容易烂,带上针,意味着长时间不回来了,这不带针,就是一种期盼,希望外出的男人早日归家,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不陪伴在父母身边视为不孝。家里要是有娇妻,也会难以忍受长期的分开。

3)大男人志在四方,针线活是女人干的事,出门在外,当以事业为重

古人男主外女主内,出远门十之八九是男人,男人带针,是会被同行的人笑话的,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应该会针线活,带着针算哪门子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娘炮。它也指男人在外要顶天立地,不要像个会针线活的女人一样婆婆妈妈,所以不应该是带针,而应该是带着盔甲。

总结:到了今天,不管男女,出远门,也没见谁带着针线的,特别是男的,虽然有行李箱,但也不会准备针线,就算衣服破了,也不会去缝上,有那个大男人带针线的,下面举手,看看多吗?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出行不易,所以在出门前,如何打点行李成了一件值得细细斟酌之事,为此,古人有许多经验总结,并因此产生了一些凝结了人们智慧的民间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就是这样一句俗语。

“出门千里不拿针”是说人们出远门的时候,不要拿像针这样的物品。这里的针,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像针一样细小、无足轻重的物品,之所以会有这种认知,是基于多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古代,“出门千里”非常不容易,路途遥远,行路艰难,人们出行工具主要是车、马、骡子、驴之类的,许多人甚至是步行,千里路程要在路上行走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出行所带的行李,就要以轻便实用为主,像“针”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尽量少带甚至不带,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农村的另一句俗语“千里不捎针,万里没轻担”,也侧面证实了这句话。

二是从“针”本身的特点来说,它是必需品,家家户户常备,而且不容易磨损,并不因为我用过而影响别人再用,所以,出门在外,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向别人借来使用。何况,针这种东西,太过细小,容易弄丢不好找寻,自然能不要带出门。

三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拿针”也可以理解为不拿起针来使用,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出门在外的男子而言,因为在人们看来,针线是女人常用之物,男子“不拿针”既是告诫他们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也是提醒他们要时刻牢记家中亲人期盼他们早日归来。

现在,道路越修越畅通,汽车、高铁、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方便,人们的出行越来越频繁,“出门千里”不再困难,“针”更是成了少见之物,许多家庭都不一定会有。“出门千里不拿针”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出经验:出门在外,尽量少带无关紧要的东西,不给自己的行程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在人生这趟旅程中,我们同样要学会抓大放小,尽量不带无关紧要的东西,把那些不重要的、细微的、负面的东西统统丢掉,轻装上阵、轻松前行。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以前的年代,人们出行是大事,由于交通物流不方便,不像现在千里做飞机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以前的年代出门千里是一年或几年才能来回的事情。所以关于出行,也有很多说法,比如说,“出门千里,勿食枸杞”,“出门千里不如家里一里”等俗语说法。这些说法都是说明了在家前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说法,同时也教导人们外出的时候千万记得不要忘了家,忘了家里的女人。

这个出门千里不拿针,其实还有后面一句话,那就是“带到路途有一斤”,这里的针是泛指,指的是虽然很微小的东西,但是由于出门千里,路途遥远,旅途劳累,所以一个像针一样的东西,也可能会感觉重一斤。那么如果要是出门再拿其他的东西,那么重点就更大了。所以这里第一个意思就是出门的时候,最好要简装出行,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否则会给外出旅途增加很多累赘。使旅途更加辛苦。

再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针线是女人常用之物,如果出行的人连针都备齐了,那么证明在外的过程中,自己把女人的事情都做了,那么就不会想念起家中的女人了,这里的不拿针,和勿食枸杞是一个道理,就是告诫人们出门在外,要时刻想念家里的女人还在等待着自己的归来。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大家关注。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大家可能都看过《乔家大院》,每次乔致庸出门办事,基本都是一走一年甚至是几年,那可真是出远门了,走一次要备足各种所需的物品。在那个年代,不同于如今的时代,即使千万里,也是几个小时的路程,可以无需带任何物品,一块手机就可以玩遍祖国的东西南北。

过去的旧时代,别说像乔致庸那样的商人,就算普通老百姓出趟远门,也是要备足吃的穿的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至于针头线脑的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带也罢,带在路上着实是个麻烦。不能说一点儿用不上,可也没啥大用处,本来带的东西就已经够多了,所以我认为“出门千里不拿针”的意思是,可带可不带的东西就不要带了,多一样都是麻烦,到时候掉了可惜,还要花费心思时刻留意,所以能不拿的物件就不拿了。

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这样,每次寒暑假开学的时候,家长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塞进孩子的包里,可是大学生们并不领情,他们什么也不想带,只拎一个简单的拉杆箱,轻松自如的往返于家和学校。

现在的孩子们用不着步行或者赶着赶着牲口出远门了,他们却不肯多带一点点的物品,更何况在久远的落后年代,出远门大多是靠着双脚的,多带一根针也是负担,有句话说远路无轻担。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出门千里不拿针。可作几中解读。首先是一种心理忌讳。旧时人多迷信,讲兆头,多忌讳,求善始善终。针的用途是缝缝补补,带针了,预兆事不满,不如意,有漏洞,有破烂,要缝补。所以,不宜带针,怕有应兆。这如年头年尾的许多忌讳差不多,多是想避丑得好,祈望圆满无缺而好始好终的。

一种是针线活都是女人的事,大男人志在四方,不应如女人般婆婆妈妈,做细小的针线活无出息,所以不必带针线带剪什么的,这是纯属多余。一是男人出门在外,不带针线,衣服破了,自会想到家有慈母或娇妻,念着家,会思之而快回,要是在外什么都方便了,便乐不思蜀,安不念家了。旧时的千里是指路途非常遥远不易走了,不如今交通便利,还可借用车船飞机代步,旧时多以徒步挑担,加斤增两就难走许多。

俗语有言,车不加斤,担不加两;路远无轻担,千里不捎针。出门在外,不应什么都带,面面俱到,不然担重加斤就不好了,要轻车轻担才走得快。这针,不单单是指针,是代表日常生活使用的小物品,这不应什么都带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