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大概是因为盲目地照抄某科上的数据,或者是出于某种“YY”的心理,目前许多的网络文章和视频,对抗战期间各战役歼敌数字的夸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里轻松干掉10万、那里随便消灭5万,完全无视日本鬼子的难打和抗日之艰难。动不动就是抗日名将薛岳歼灭日寇10万的论调,按日寇第11军20余万人的兵力规模,以薛伯陵的歼敌速度,抗日战争早在1942年就应该结束了。

笔者坚持认为,薛岳确实可以视为抗战期间,正面抗日战场作战最为积极主动的战区司令长官,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经常夸大战果,其实这也是当时国军将领的通病,既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想法,也有配合宣传上鼓舞民心士气的需要。而日本人也不愿意让太多的伤亡数字,来刺激东京的政府和民众脆弱的心,在战报中大幅压缩战损,于是一个玩命注水,一个拼命缩水,造成抗战期间中日两军的战报数据相差特别悬殊。

在八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将战场范围、时间跨度、动用兵力通通较大的战役称为“会战”,有据可查的是总攻23场大型会战,这其中有些会战的规模是不太大的,比如豫南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等等,每战日军出动的兵力有限,那么无论胜败,中国军队自然也就不可能大量歼敌。真正给日军造成大量的伤亡的,应该是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因此讨论歼敌最多的战役名称,只需要在上述会战中比较即可。

一、淞沪会战。

爆发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对日本来说,是仅次于日俄战争的惨烈战事,因为在此之前鬼子们并未遭遇过如此顽强的大规模抵抗,会战中日军动用兵力25万余人,而中国军队前后投入战场的亦有70万野战陆军。在三个月的会战中,日军主力第3师团、第11师团和第101师团的战死数量都超过3500人,而第9师团的死鬼达到了5000余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第101师团,经过多次补充后累计伤亡高达15000余人。

目前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淞沪会战中日军总伤亡约为40000余人,其中战死20000余头,而实际上,如果算上累伤的,也就是轻伤后经过治疗再上火线又受伤的,按照战场上的通常伤亡比例,日军在淞沪战场的战伤数字绝不低于60000人,如果再加上战病的数字、以及在杭州湾登陆之第10军的损失,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总数,应在90000人左右(死20000余),只多不少(中国军队伤亡超过30万人)。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6月打响,至日军第6师团先头部队于10月末窜入汉口为止,期间整整历时四个半月的时间,日军动用了九个师团和大批野战补充兵共计35万人,他们宣称战死7000余人、战伤25000人,其实是有很大水份的,这个之前有过专文。因为仅在万家岭和富金山两次战役中,日军抛尸数量就超过了6000名,那么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大别山南麓,第6师团等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伤亡。

因此,综合几个版本的抗战细节研究,武汉会战日军的战死数量当在15000名左右,类推整体伤亡和病患数字应该在80000人左右。徐焰将军根据对日军补充情况、损耗情况的研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100000人,即伤亡50000人、病患50000人,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仍然以武汉会战歼敌80000人来计算。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应该是数字争议最大的一次战役了,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在1941年12月底到次年1月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共击毙日军33900余人、击伤23000余人(俘139人),因此日军伤亡总计57000余人。而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承认的伤亡,仅有10000余人(日军战报则称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双方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显然,薛岳的战报是肯定有水份的。

因为在这次会战中,作为牵制性作战的第11军只出动了三个师团外加两个支队,此时日军各师团已完成“三单位”调整,兵力最多者也就在20000人左右,是故日军动用总兵力准确数字为84000人。如果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日本人被毙伤的已经超过68%,也就是第11军的机动力量基本覆灭,那么第九战区30万大军为何不乘胜收复岳阳、甚至直下武汉?这不是扯么。

多方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根据日军主力第3师团的伤亡情况,其实可以基本判断出,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伤亡在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8000人左右,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战绩了。

四、长衡会战。

所谓长衡会战,是指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爆发于湖南段长沙和衡阳两个地区的战斗,也就是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其中在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中,由于第四军军长张德能指挥无方,日军几乎是轻取城池,所以损失也比较轻微,其战斗损失主要是在进攻衡阳时造成的,方先觉率领第10军死战不退,用卓越的守城战术奋战47日,让日本人如临地狱。

关于这个话题,之前多次介绍过,综合几个版本以及中日两方军史学者的研究,日寇第11军在衡阳战役中的伤亡应该在48000人左右,其中战死不低于15000人。日本作家伊藤正德认为日军战死10000余,总计伤亡19000余,这就违反战场常识了,伤亡比例不可能如此接近,通常在一比三、一比四左右,所以这个日本人的话不足信,还是按李玉堂当年问询日军高级军官的结果比较靠谱,那么再加上日军在长沙方向上的损失,长衡会战日军伤亡在50000人左右。

在这四场会战之外,顺便列举一下其他战役日军的损失情况,包括台儿庄大捷的徐州会战,日军伤亡26000余人;上高会战罗卓英所部毙伤日军15000于人;包括余程万死守常德的常德会战,日军伤亡15000余人;王耀武大破日寇第20军的湘西会战,日军伤亡35000余人;至于薛岳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的数量分别为15000人和10000人左右,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等于是败了。

所以你说薛岳将军在抗战中率领第九战区官兵消灭了5到6万日本人,那是基本靠谱的,非得说歼敌10万什么什么的,笔者不认为是在夸耀他的抗日战功,反而是埋汰人家。何应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宣称击毙日军48万余(也不太准确),那么按重庆政府的统一说法,薛岳所部的毙敌数字几乎占到了8.3%(以击毙40000人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严重忽略了其他抗日战场中国军民的牺牲和奋战。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全面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歼灭日寇数量最多的三甲战役,分别是第一名淞沪会战、第二名武汉会战、第三名长衡会战,考虑到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出动了70余万人,武汉会战更是出动了110万大军,而方先觉仅仅率领18000人的部队(包含暂54师一部)能够取得毙伤日军48000余的战果,则其单位歼敌数量,绝可名列整个抗战之冠!

战后日本厚生省援护局的资料显示,日本投降前在华阵亡军人总数为:431100人(东北26500人、大陆其他地区400600人),到日本投降以后,这个数字又增加到504100人,而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在各战场(中国、缅甸、印度、太平洋等地)的海陆军死亡人数合计:2121000人,这个数字只能做一参考,因为那个死鬼社的牌位一直在增加。

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战役就不计算在内了,那毕竟是在异国战场,而非中国抗日战场上。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由于日军装备精良,且有着比较完善的军工体系,所以在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一直都非常地吃亏。

就拿钢产量来说,抗战开始时期,日本年钢产量是580多万吨,而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一年能产出飞机1500多架,而中国的产量则为零。在工业实力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再加上日军又十分地凶残,战争就打得异常地艰苦,敌我伤亡比往往非常悬殊,日军遭受的伤亡也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我军必须多出日军5倍的兵力,才有可能与日军打个平手。

比如在在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出动了几乎全部的精锐,投入了80多万的军队,日军参战人数为20多万,结果日军伤亡4万多人,国军伤亡30多万人,伤亡比达到了1:8。南京保卫战中,国军投入兵力15万人,日军投入20万人,最终日军伤亡1.2万人,国军伤亡5万余人,伤亡比为1:4。而在台儿庄战役中,我军投入29万人,日军投入5万余人,最终虽然我军获胜,但日军仅伤亡2万余人,国军伤亡则有5万多人,伤亡比为1:2.5。

由于敌我双方在武器、训练以及战斗力上的差距,在抗战中的绝大多数的战役中,无论我军参战人数多少,也无论一场战役是否输赢,最终我军的伤亡往往都远大于日军,这种状况直到到了抗战后期,随着中国军队装备水平的提升,以及日军精锐部队在长年的战争中被逐步消耗殆尽,这种中日之间巨大的伤亡比才逐渐得到改观。

所以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尤其是抗战的前期,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是中国最难熬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援一度被日本全部掐断,整个国际上也只有中国单独面对日本,是最中国为艰苦的时期。但即便如此艰苦,中国军队在抗战前期,也依然打出了两场漂亮的战役,给日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这两场战役,一场是武汉会战,一场是长沙会战。

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到10月,历时4个半月,中日双方为了这场战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中国军队投入110万人,日军投入30万人,这种兵力的投入,在整个抗战史中是空前绝后的,武汉会战也因此成为了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抗战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战,也是关乎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一战。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大批的机构就迁往了武汉,因此武汉在当时也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对于日本来说,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所以日本力图能在战争中取得速胜,在攻占了南京后,武汉就成为了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日本企图通过攻占武汉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面对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日军,中国军队在当时来说也很难守住武汉,但是如果在保卫武汉的战役中,中国军队能大量消耗日军,迟缓日军的进攻步伐,为我军的物资转移、长期抗战赢得时间,就能大大挫伤日军的锐气,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日军为迅速占领武汉,不惜投入血本,将当时日本的国库全部掏空,投入了2个集团军、1个直辖兵团,共计11个师团25万余人,同时进攻的日军还得到了海军120余艘各型舰艇、飞机300余架的支援。

对此,国民政府也丝毫不敢怠慢,集中了4个集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并由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可以说国民党也是拿出了全部的家底。

在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军队获得的最大的胜利是万家岭大捷,此战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一度将日军第106师团团团包围在了万家岭,日军106师团也一度危在旦夕,日军在万般无赖之下,不得不向106师团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官救急,才勉强维持住了106师团的战线,这在整个抗战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此战日军106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最后连芥子毒气都用上了也没能挽回败局,106师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伤亡1万余人,此战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唯一一次歼灭日军一个师团的战役。

10月21日,日军从广东地区登陆并占领了广州,这就标志着粤汉铁路被日军切断,武汉的防守也就失去了意义。到10月25日的时候,蒋介石下令弃守武汉,武汉三镇随后才落入日军手中,武汉会战至此结束。

在整个武汉会战中,日军伤亡25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由于在武汉会战中伤亡太大,而此时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占领的地方太多,兵力过于分散,再加上此时日本国库也消耗殆尽,日军此后就无力继续对中国发动战略进攻,抗战也至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这此期间,日军对长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而中国军队则顽强地抵挡住了日军疯狂的进攻,赢得了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也就是后来的侵华日军总司令,集结了10万日军,从湖北、江西等两个方向进犯长沙,企图凭借着日军装备上的优势,在短时期内合围第九战区的国军主力,迅速解决战斗。而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则针对日军的进攻,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层层防御,在日军攻入中国军队的防线后,就不断地遭到了中国军队的伏击,一路进攻一路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对长沙的进攻。

第二次长沙保卫战开始于1941年9月,日军新任11军司令阿南惟几从湖北方向向长沙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而在这次战役中,薛岳就采用了天炉战术,这套战术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湘北地区多湖泊、河流、丘陵的地形特征,利用国军数倍于日军的优势兵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层层堵截、消耗日军,在运动中逐步削弱敌人,并将大量的主力布置在最后一道防线,长沙附近,当日军攻到长沙的时候,早已精疲力竭,然后薛岳就指挥长沙附近的国军主力,向日军展开反击,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套战术在第二次长沙保卫战中运用得非常成功,日军从9月7日开始发动进攻,到9月27日,经过连续20天的连续作战,虽一度占领长沙,但主力部队早已精疲力尽,而且由于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前线日军缺乏弹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组织反击,一举将日军又打了回去。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还是先前两次战役的翻版,中国军队继续凭借优势兵力组织层层防御,日军继续从湖北方向发动进攻,日军一路进攻,一路消耗,在打到长沙的时候又被中国军队打了个防守反击,被迫退回了战役开始前的态势。

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日军付出了伤亡5.9万余人的代价,而中国军队伤亡仅为3万余人,日军伤亡不但高于中国军队,而且还是中国军队伤亡的近乎2倍,这在整个抗战中是非常罕见的。

三次长沙保卫战,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了120万人参战,日军先后投入了30万人,三次长沙战役下来,中国军队伤亡不到10万,日军却付出了伤亡11万的惨重代价,三次长沙保卫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战史中中国军队打得最为出色的战役。

三次长沙会战,从1939年9月一直打到了1942年1月,这段时期国际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39年9月的时候,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而此时的中国还在单独面对日本。而到了1941年12月的时候,日军偷袭了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就不再单独面对日本,而是与美国、英国等盟国结成了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可以说,如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军队如果没有守住长沙,那么重庆将失去湖南这个战略上的门户地带,日军就能通过湖南地区进攻重庆,整个抗战的形势就将岌岌可危。正是因为长沙保卫战的胜利,才为中国在战略上赢得了时间,使日军的战略优势逐步丧失,直至战败。

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胜利后,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发来贺电,美国国会也通过了法案,向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的贷款,中国的抗战形势就此好转了起来。

总的来说,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是整个抗战史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其中武汉会战日军伤亡25万余人,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11万余人,这两次会战都极大地改变了抗战的局势,为中国最后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抗战的歼敌数字,向来是笔糊涂账。存在出于宣传需要,双方都虚构战报的情况。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军公布的歼敌人数,往往偏多。就拿长沙会战来说,按照九战区公布的战报,三次长沙会战下来,驻华中的日军早就被我方歼灭大半了,我方早就具备收复武汉的基础了。

然而事实上,日军伤亡数字远没有我们公布的那么大。

日本也一样。日军公布的死伤人数往往比实际情况要少。就拿武汉会战来说,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含海军),只有3.55万。

这个数字,你信吗???

要只有这点死伤,日军拿下武汉后,完全有能力对重庆马上发动大规模进攻。出兵规模应不下于攻击上海。

而事实上,侵占武汉后,日军前线兵力严重不足,被迫转入战略僵持。

这副模样,很明显,日军的真实伤亡应该要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高出三倍左右。否则无法解释日军要暂停大规模攻势。

所以要了解抗战历次大战的歼敌数字,单看敌我公布的战报,看不出啥结果。

只能根据敌我双方的资料,和亲历者的著作或口述,综合估算出大概的数字。

这里推荐大家去看《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个人感觉,这是比较靠谱的一套书。对了解抗战正面战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言归正题。由于抗战历次会战规模不一,小规模会战的杀敌人数不多。还有些会战的名气很大,但官方公布的歼敌数也不多,比如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会战的毙伤数,都只有三万人左右。所以这类战役就不提了。

这里只说几场规模相对较大,歼敌人数相对较多的会战。

一、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历时三月,日军累计投入九个师团和一个旅团,近30万人。

我军累计投入七十多个师,近70万兵力。

据我方军事当局公布的数字,我军伤亡数字约25万左右。

这个数字没什么问题,大体符合实际情况。

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为4万人左右,其中战死约9100人,战伤约31000人。

日军公布的数字明显就有问题了。

因为据战后日本出版的诸多书籍来看(包括各师团、联队战史,亲历者日记等),几乎所有资料,统计的日军在上海死伤数字,就没有低于6万人的

比如《步兵第叁十四联队史》一书中,估算的战损数字为:

战死10076,战伤30866,战病20172。

另外病死897人。

并且实际上,6万这个数字也是偏低的。

据上海派遣军军医部部长的统计。含南京保卫战在内,从1937年8月到12月,日军在华东的总损失为10.4万人。(数据出自曾任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的日记)

其中阵亡1.6万,病故1796人,负伤8.6万。

注意,这只是常规统计数据。有很多人被炮弹炸的尸骨无存,还有失踪的,医务部们是不统计这类人的。

而这一类人的数字,根据日方估算,大概占到日军总战损人数的10%左右。

所以日军在上海的实际减员,保守点算,也在九万人左右。

实际一点,可能接近十万。

而正是因为有巨大的减员,导致前线兵力严重不足,日本才不得不几次从国内调预备役增援前线。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我军累计投入兵力约110万。日军含补充兵在内,约35万。

战后双方公布的自身战损、歼敌数据,出入非常大。

国府公布的战损数字为40万,毙杀、毙伤日军约25.4万。

日军公布的战损数字为3.55万,消灭国军19.7万人。(只公布了死亡数字,不含击伤)

很显然,要按国府公布的数字,日军占领武汉时,35万减去25万,只剩9万多生力军,既要占武汉,又要占岳阳,就这么点兵力,明显不够用。国军干嘛不反攻呢?

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而要按日军公布的数字,击杀19.7万,那击伤是多少?按一比三算,厉害了,保底60万。

死伤近80万?淞沪会战也没这么夸张。

这明显也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武汉会战前,国军有100万正规军队加上200多万地方军。会战后,还有近300多万武装力量。国军兵力仍然充足,反倒是日军兵力不够用了。

所以国军的损失,国府公布的数字,其实要更靠谱一点。

至于日军的损失,3.55万,明显不靠谱。

但由于史料繁多,日军打武汉,到底死了多少人,现在也没个确切的数字。

含受伤在内,目前有几种说法。

15万、10万、7万、5万等。

目前学界认为最靠谱的数字是10万左右。

因为有些参战部队的伤亡较小,如第三,第十六师团,死伤应该不到20%。

有些参战部队的伤亡较大,如第六,一零六师团,死伤最低也有50%左右。

综合算下来,日军的总战损为30%~40%。

35万人,死伤30%~40%,十万死伤的数字就是这么推算得出的。

三,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总共有四次,第四次算在豫湘桂会战内,这里只说前三次。

第一次历时25天。国军参战兵力24万,日军十多万人。

战后双方公布数据,一个比一个夸张。

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为3550人。然而根据日本战后披露的资料,仅10月份,日军的死伤就有4958人。而9月份的作战,日军处于攻势中,战况更激烈,死伤更惨重。9月的死伤人数只会比10月更厉害。(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间为1939年9月至10月)

所以按惯例,日军的数字又报少了,具体多少不知道,估计在九千至一万人左右。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为4.8万,这与九战区自己公布的四万死伤差不多。

但九战区公布的歼敌数就夸张了,为3万人。

这一歼敌数字超出了台儿庄会战,搞得苏美英法各国的记者纷纷来到长沙,找九战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要求看俘虏。

结果,一个俘虏都没有。搞得在场人员都十分尴尬。

第二次长沙会战历时一个月。国军参战兵力约30万,日军12万。

由于此战表现不好,所以国府战后没有公布伤亡数字,只公布了歼敌数字,为4.8万。

这与日军公布的6868人,出入极大。

怎么说呢。还是老样子,国军报多了,日军报少了。

针对九战区虚报的问题,战后,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大发雷霆,斥责九战区“丢尽了党国军人的脸面”。

还说“像这次长沙会战,我们有这样雄厚的兵力,有这样良好的态势,我们定可打败敌人,定可俘获敌人很多官兵,定可缴获敌人无数军械!即使没有一万俘虏,也应有一千!一千没有,总要有一百!一百没有,少而言之,也应有十人。”(实际俘虏人数8人)

当然,日军死伤肯定也不止6800人。

因为日本公布的数字,是包含了驻守宜昌的日军在内,整个第十一军的损失。

而在六战区的猛攻下,驻守宜昌的日军第十三师团差点就被歼灭了,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一度下令烧毁第一线联队送回之军旗与机密文件,并准备与各幕僚部长破腹自杀。

当时守宜昌的日军有1.8万人。就算长沙方向一个日军都没打死,6800人的战损全算在宜昌方向,内山英太郎也不至于要自杀。

所以日军的实际战损,肯定有两万多人。

其中一部分在宜昌,一部分在长沙方向。

第三次长沙会战历时20天,双方参战兵力与第二次长沙会战差不多。

战后九战区公布的损失为28116人。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为29677人。

双方数据差不多,国军的损失大概就是2.8万人左右。

国军公布的歼敌数为5.69万,其中击毙3.3万人,击伤2.3万人。缴获步骑枪1138枝、手枪26只、机枪115挺、炮11门。另俘虏139人。

日军公布的损失为6003人。

双方的数据差距有九倍之多。

很明显,双方又在杜撰数据。

国军的缴获与歼敌数不成正比。

为此,薛岳在总结会上做报告时,又被同僚笑话了。

日军公布的数据,也是错漏百出。

因为很明显,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表现要比第二次差,堪称是惨败。

有几个联队负责殿后,被揍得很惨。其中第四十师团所属的第236联队在战后清点战斗兵员,仅剩不到60人。而该联队参战前的兵力为两千人。

所以,死伤6003人,只是日军军部高层为掩饰其无能而呈报给天皇的遮羞数字。

按惯例,国军公布的歼敌数要腰斩,日军的战损至少要按三倍算。

日军的实际战损,最少也在25000人左右。

其中病死加被击毙约一万人,击伤一万多。

因为是溃败,所以击毙数和击伤数接近,也不奇怪。

总体算下来,前三次长沙会战,保守毙伤日军在五六万人左右。也有可能更多。

但要说薛岳在长沙打死10万鬼子兵,那就太夸张了。

四,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会战历时八个月,分为三个战场,三场会战:河南的豫中会战、湖南的长衡会战以及广西的桂柳会战。

豫中会战,打了一个多月,一战区公布的损失数字为2.65万伤亡,毙伤日军四千。

日军公布的数字为3350人伤亡,消灭中国军队近四万。

这场会战没什么好说的,国军确实是惨败。

日军的损失也确实不大。

长衡会战,打了三个月。国民政府公布的伤亡数为90577人,歼敌66809人。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是8.89万,损失1.9万。

其中战死3860,战伤8327,病7099。

国军的损失,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日军的损失明显又有问题。

日军1.9万死伤,明显是有问题的。

据当时日本高层预估,攻击衡阳的日军损失大概在五六万人。

另据日本防卫厅下辖的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著的《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第一卷显示,攻下衡阳后,参战日军很多一线师团打得就剩一个联队的兵力了,各部战斗力普遍下降三分之二。

另外还有资料显示。衡阳沦陷后,日军高层随即要求征兵部门补充十万新兵至前线。

考量到在前线的日本第十一军在战争期间已有数次整补,且不有伤病兵痊愈后归队。

1.9万死伤,应该只是日军在衡阳保卫战期间的一部分损失。

而之前日军在湘北地区的作战损失,以及阻滞各路国军增援衡阳时的作战损失,并没有算在内。

日军于长衡会战的伤亡、染病减员,保守算下来也有六七万。甚至真有可能是十万。

桂柳会战历时三个半月,这一战与豫中会战差不多。

国军打得很糟糕,据国内资料显示,国军损失为2.6万,日军损失为1.3万。

国军的损失可能是实际数据,因为仅桂林保卫战,国军就损失了近两万人。

至于日军的损失,资料不多,不好说。几千人的死伤肯定是有的。毕竟当时日本兵的素质已经严重下滑了。

总的来说。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国军败的很惨,要不是有衡阳保卫战兜着脸面,蒋介石怕是又要引退以谢天下了。

不过单就以毙杀日军来说,1944年的作战对日军的打击也是不小的。

由于敌后战场主要以小规模战斗为主,数据极难统计,也很难判断真伪。这里就不专门细说了。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在艰苦的十四年抗战历程中,歼敌比较多的战役都是大规模的兵团会战,会战往往不拘泥于某一个战场或者某一个战区,而是多个战场同时作战,甚至两个战区要互相配合策应。综合来看,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或者会战有五次,分别是滇缅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长衡会战。

一、淞沪会战

这五次会战中从歼敌人数的角度出发,淞沪会战排在首位,因为它规模大,而且双方投入的兵力和火力都非常强。日本军部考虑到上海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了其陆军的绝大多数精兵,大部分甲种师团都参战了,不吝惜武器消耗的疯狂轰炸和射击,和后期日军后勤紧张,开始控制弹药用量时的态度完全不同。此战,日军出动精兵25万,中方出动精兵70万,击毙击伤敌人在9万人左右。

二、滇缅会战

远征军滇缅会战的战果也很辉煌,综合数据显示,1942年罗卓英首次出战滇战场并不顺利,由于中英军队战略配合不默契,造成第5军浴血奋战,为了避免被日军俘虏,当成活靶子折腾,1500多人点火自焚殉国,因此第一滇缅战役仅击毙击伤日军4000多人。直到1943-1945年期间的第二次战役时期才取得重要战果,稳定了中华大后方,保障了全国主力部队的物资供给。至于击毙日军的人数,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2.5万人,还有一种说法是4.8万人,但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对战局产生很大影响。

三、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的意义在于稳住了全国大局,避免了连续沦陷造成民心军营动摇。对于整个长沙会战,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双方统计的数字存在较大出入。考虑到双方都存在虚报战果的情况,因此只能综合分析,推测此战击毙击伤敌人的数字可能在2.5万人左右。

四、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虽然未能守住武汉,但这场战役很重要,因为这场战役让“一路狂飙”的日本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尤其是在万家岭等局部战场,打击了日军的狂傲气焰。此战,日军出动了35万兵力,中方出动110万兵力,战后统计中方伤亡40多万,日军伤亡25万左右,歼敌数字可能在8万左右,第一次让日军伤筋动骨。

五、长衡会战

这场战役参战兵力不多,但战果令人振奋,尤其是局部的衡阳保卫战,方先觉仅率领不到两万兵力,应对十万来袭日军。歼敌2-3万人,整个会战击毙击伤敌人在6万左右。直到现在,衡阳还屹立着纪念碑,时不时有人献花。

这些战役稳住了全国战局,加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我们要缅怀英雄,不忘历史。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共有22场,敌我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100万的共有4场: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会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歼敌最多的战役应该是发生在正面战场上这四场百万人参战的会战中。那么到底是哪一场呢?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标志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截止到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这一时期是日军最为疯狂的时期。有多疯狂?每一场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都在10万—30万之间,一场打完大气不喘一口,马上就打下一场,有时候甚至是两场同时开打,比如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是同时进行。而且参战的部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基本上没有伪军。

有朋友认为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从防御阶段到相持阶段的转折点,也就以为武汉会战是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但如果仔细翻阅历史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实在是过于牵强。

武汉会战中日双方投入作战的总兵力在130—140万人,持续3个半月的激烈厮杀的确给日军带来巨大的伤亡。某科词条上讲述的武汉会战说日军伤亡超过20万人,这未免过于夸大其词。而当年日本陆军给出的数据是33500人。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当年的国军和日军出于各自鼓舞士气的需要,都非常喜欢做注水和缩水的事情。

根据时任国军参谋副总长白崇禧的说法,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伤亡约5万人,如果算上海空军伤亡以及生病、失踪人员,最多也就9万人左右。相比4—6万人伤亡的淞沪会战、3万余人伤亡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确歼敌不少了。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判断歼敌数量不能仅仅凭战场上被己方军队打死打伤的敌方人员,而应该综合考虑整个战场上各种情况导致的敌方减员数量,这样才更科学一些。同理,统计己方在一场战役中所付出的代价,也应该以整个战场情况为根本依据。因为军队进入战场,不仅仅要与荷枪实弹的肉体敌人战斗,同时也要克服如自然条件在内的各种因素。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才能卓越的将帅,同时也是善于甚至是倚重利用自然条件歼灭敌人的。比如被蒋介石称作“以水代兵”的花园口决堤。

既然武汉会战不是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数量最多的战役,那么是哪一场呢?

笔者认为,是1944年4月至12月的豫湘桂会战。因为日军的目的在于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平汉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所以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都同属于豫湘桂会战中,不能简单的一分为三。就好比淮海战役中包含了碾庄圩战役、双堆集战役、陈官庄战役。

在豫湘桂会战中,日军几乎是拿出了在中国关内战场上的全部兵力,总兵力高达51万余人。国民党方面参战的兵力为第一、四、九战区约100万人。就双方兵力的规模而言,这是14年抗日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役。也是日本有史以来在一场战役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

在长达8个月的作战中,中日两军在以平汉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为轴线的狭长地带内你来我往,捉对厮杀。最后的结果是,国民党军损兵折将高达五六十万,日军完成了战役目的。

尽管由于国民党上层因“疆界太严、风气太坏”造成了抗日战争中空前绝后的大失利,然而还是有不少爱国将士以顽强的牺牲精神与日军殊死搏杀,演绎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大活剧,给予日军以重创。

比如在第一期豫中会战作战中死战不退最后壮烈殉国的第36集团军中将司令李家钰、第二期长衡会战中喋血孤城47日的方先觉和他指挥的第10军。

日军虽然是达到了战役目的,却也付出了10万人死伤的巨大代价(据日方公布的数据可知,仅第二期长衡会战中,日军伤亡高达6万人)。更重要的是,由于日军兵力集中于豫湘桂会战,华北的八路军趁机发起排山倒海般的敌后大反攻,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也一路凯歌高奏。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赢得了战役上的胜利却输掉了战略,10万人的伤亡代价并没有改变行将灭亡的军国主义!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要是评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战役是哪一场,当属第三次长沙保卫战。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是在前两次战役的基础上进行的。战后据国军统计:此役共歼敌33941名,击伤23003名。合计共毙伤敌56944名,为抗战时期历次战役歼敌人数之最。

此战从1941年12月24日开始到1942年1月15日结束。日军方面由日军陆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大将指挥,中国方面由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统帅。

战役开始后,由于日军在前两次战役中没有受到大的打击,轻视了中国军队,故长趋直入,甚至孤军冒进。中国军队则依托预设阵地,节节阻击,诱敌深入,最后运用天炉战法,分进合击,取得了抗战时期歼敌最多的一次大捷。

此战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为同盟国其它战场间接作出了支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