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得十分出彩,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中就不行了?
29军在长城抗战的表现确实要优于七七事变,而29军前后表现不一,真的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话了。
长城抗战时29军前途渺茫,大家自然要拼一个出路。可是等到七七事变时,29军高层享乐生活过惯了,又只想着保住平津地盘,自然表现就大不如前。
29军的起源和早期的困境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一方战败以后,冯玉祥统帅的西北军大部被老蒋收编,只有2万多人跟着晋绥军一起跑回了山西。
后来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老蒋的张学良奉命接管了华北5省2市的地盘。在山西的这2万多西北军余部就被张学良改编成了29军,宋哲元出任军长一职。
然而此时张学良收编的部队除了这部分西北军残部外,还有山西、绥远的10多万晋绥军,石友三所部6万余人,庞炳勋所部1万多人,孙殿英所部1万多人,原方振残部数千人,加起来足有20多万人马。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马要复员和善后,张学良的财政压力也是极大,所以这些部队的军饷都是打了折扣发放。比如说29军两万多人,一个月就只有5万块钱的军饷和给养,吃饭都紧张。最后还是宋哲元的谋士萧振瀛去南京游说老蒋,拿到了每个月30万元的特支费,29军才得以维持下来。
此后石友三起兵叛乱,宋哲元按兵不动保持中立。张学良平息叛乱以后论功行赏,把从原来石友三控制的冀南地区划了4个县给29军,后来又保举宋哲元担任了察哈尔省主席,29军有了自己的地盘,日子才好过了些,部队扩充到了3万多人。
不过察哈尔也是一个穷省,29军在这也就是勉强维持而已,装备也比较差,每个连只有两挺机枪,步枪里只有1/3是汉阳造和三八式,其他都是老式步枪,大炮总共只有10几门。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驻守热河的汤玉麟由于担心张学良借机抢占地盘,坚决拒绝东北军入境。而日军进攻时,他又不战而逃,一时身败名裂。3月8日,国民政府宣布将汤玉麟“褫职查办”。而随后就爆发了长城抗战。
宋哲元很清楚29军不是老蒋的嫡系,是标准的杂牌。老蒋一向有吞并杂牌的习惯,如果不打,那么势必和汤玉麟一样落下一身骂名,然后被撤职查办。即使侥幸躲过此劫,没了察哈尔的地盘29军也将难以维持。
在这种情况下,29军在长城抗战中拼命也就不奇怪了。
长城抗战带来的机遇长城抗战中29军奉命驻守喜峰口、罗文峪等处,并与来犯日军发生激战,29军的大刀队也在喜峰口之战中因为一曲《大刀进行曲》而名扬天下。此外29军还收编了溃退下来的汤玉麟余部,其中光大炮就有30几门,实力大为加强,可谓名利双收。
让宋哲元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停战以后日本以东北军反日倾向严重为由,要求将河北的东北军撤走,同时也不愿意中央军进驻。就这么29军这个中间力量得以进驻平津冀地区,白白得了一大块地盘。
北平、天津、河北都是富庶之地,宋哲元截留冀察平津的税收为29军从国外购买了大量装备。而老蒋因为怕宋哲元和日本人勾结,因此对他也格外优待,不仅不追缴税款,还调拨大批武器给他,每月另给80万元军饷补助。
所以长城抗战以后,29军迅速膨胀到了10万之众,武器装备也大为加强,甚至比老蒋的中央军还好。
比如说38师全师有11个团2万多人,装备机枪700余挺。而当时国民政府的甲种师一个师不过1万多人,机枪274挺,38师一个足以顶俩。
因此单从实力来说,七七事变时的29军比长城抗战时的29军要强了好几倍。
然而富庶生活也给29军带来了负面影响西北军自冯玉祥时期起就以穷出名,加上冯玉祥对手下将领要求很严格,所以西北军的将领大多生活窘迫。29军掌控冀察平津地区以后,部队总算脱贫致富。然而29军高层的将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生活腐化的情况,修宅子养小老婆是普遍现象,甚至还有人抽上了大烟。
奢侈的生活需要钱,此时29军的将领们利用职权到处捞钱不说,甚至国民政府调拨来用于修筑工事的50多万元巨款,也被宋哲元和几个师长私下分了。
这奢侈的生活过惯了,自然就怕失去。而且29军高层军阀习气严重,把部队和地盘视为私产。因此七七事变发生以后,29军很多高级将领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盘,结果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景象。
比如说驻守天津的张自忠怕触怒日本人,让事态扩大。因此当驻守天津的日军调部队去卢沟桥时,他下令部下不得阻拦。宋哲元也敢去天津,和张自忠一起找日本人和谈。此外宋哲元还和当年汤玉麟一样,拒绝中央军北上增援,怕他们趁机抢地盘。
而更为糟糕的是,前面说过29军是西北军败逃到山西的残部整编而来。而这些残部属于多个部队,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张自忠部,大约占了1/4。只是张自忠资历太浅,最后才让宋哲元出面收拾残局。不过为了换取张自忠的支持,宋哲元也是付出了不少代价。此后张自忠在29军中一直属于实力比较强的一系。
七七事变时,张自忠对日本的野心认识不足,根本没想到事态会扩大化。因此开始还有意借这个机会在29军里更上一层,甚至有取宋哲元而代之的意思。所以在和日本谈判时极为忍让,不仅同意赔礼道歉,还同意更换北平的军事长官,由他自己兼任。
这让宋哲元惊恐万分,于是找机会离开天津逃回了北平,并致电南京政府,说张自忠私下和日本人勾结。这也是后来一度张自忠被报纸骂为汉奸的主要原因。
就这么29军战和不定,首鼠两端,不愿意接受中央军援助,内部还明争暗斗,这表现自然不可能好。1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很快就溃败了下来,不少部队甚至一枪未放就被日军缴械,表现和长城抗战时差了老大一截。
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得十分出彩,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中就不行了?
因为腐败了。
29军在长城抗战的时候,穷困潦倒,无钱无枪,前途渺茫,作为临时收编的西北军杂牌,是毫无出路,不拼死作战,委员长和张学良,乃至国民都不会认可。
之后,因为特殊原因,29军作为非中央军势力进入平津地区,钱粮有了,军官掌握地方政权,装备改善人员增加,甚至有了很多产业,上上下下十来万人谁愿意离开这个富裕地方,也舍不得战火摧残,自然就不想打仗了,呵呵。
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得十分出彩,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中就不行了?
一方面长城抗战时,29军面临的还只是局部战争,到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已经是发动全面战争了。另一方面,长城抗战后,签订的那个狗屁协定,让日军可以在北京驻军,29军地利也失去了。最后,宋哲元当时打打停停,还幻想着谈判,失去多次战机,造成很多无谓牺牲。而且坚持不让中央军帮忙。其实后面中央军在南口打的挺好的,早点进去,说不定能改变很多。
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得十分出彩,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中就不行了?
讲真的,宋哲元第29军在“七七事变”中的表现只能用糟糕来形容,除了打响了全面抗日第一枪之外,我只能说是一无是处。
这事得怪宋哲元,看到有些人讴歌1937年的宋哲元,我还真不知道他们咋想的。
一个对侵略者充满幻想的军阀,连爱国都谈不上,你让他积极抗日,真的是想多了。
1933年长城抗战的时候宋哲元还是很弱的,毕竟当时从西北军独立出来,无依无靠,投奔张学良麾下,成为东北军的一部分。
当时第29军可没有什么地盘,而当时的长城抗战中最激烈的地方在古北口,是东北军和中央军在并肩作战,战斗不可谓是不努力。
而第29军主要在喜峰口进行作战,当时宋哲元可没那么行,武器不行就只能用大刀了,所以喜峰口大捷当时是用落后武器对日作战的一次不对称胜利,被大量宣传,其中《大刀进行曲》广泛流传,所以,第29军的光辉形象马上就树立起来了。
要说第29军当时有多惨?地盘只有察哈尔,说实话,这地方我是比较熟悉的,属于塞外,鸟不拉屎的地方,第29军打仗也是光脚不怕穿鞋的,这时候,宋哲元还没开始玩政治。
玩了政治以后1937年的宋哲元可谓是兵强马壮,当时第29军是全国最大的军,总共四个步兵师加骑兵师以及各类直属部队,总共十万人,这样的部队已经可以是一个集团军了。从兵力上不说,这些人放在全国来说都是相当有实力的一股军阀,而且,最重要的是,第29军已经有了地盘,这是他的命脉。
平津地盘多重要啊,东有出海口,西是古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所在,对于宋哲元来说,平津地区相当富庶了,总比原来当小军阀强。
所以,1937年的第29军和1933年的第29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从身份上来说,宋哲元根本是不想打仗的。
重点说明下,在1937年的关口,老蒋对日是“重在战,不放弃和”,而宋哲元是“重在和,被迫战”。
所以,态度上还是差一块的。
身为华北地区的最高长官,宋哲元的对日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华北甚至中央的交涉与备战活动。
当时对于宋哲元对日和谈的表现以及在天津参加日方各类活动,日本对他各种忽悠。
天津是什么地方?天津是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司令部。
这是老蒋非常担心的,因为根据早先的《何梅协定》,中央军不在华北地区,也没有国民党党部,中国政治势力只有第29军,所以老蒋不断督促其尽早离津,脱开妥协分子的包围。
何应钦对宋哲元电告表示,“卢事日趋严重,津市遍布日军,兄在津万分危险,务祈即刻秘密赴保,坐镇主持”。
蒋介石对宋哲元的态度也表示出忧虑,7月13日电宋哲元,“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无论我方允其任何条件,“中早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与个人之人格”,“中央决战愿与兄等各将士同生共死,义无反顾”云云。
而宋哲元还是对日本抱有幻想。
面对宋哲元的回复,老蒋很担忧:“宋住津态度不定,可知其果为寇软化,受其欺乎”。
当时的情况是:中日一边打,一边谈。
具体过程我在之前的问答里有过专述,宋哲元在七七事变中的行为完全就是让日本人耍着团团转,表现只能用糟糕形容。
当然了,当时第29军乃至整个平津地区的抗日热情非常的高,具体的背景原因就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这当然谁都不干了。
只是对于宋哲元这种军头来说,抗日不是打打杀杀,抗日是人情世故,小孩子才看事情是否正确,宋哲元只看利益得失。
宋哲元在1937年事变时期都干了什么事呢?
第一,宋哲元始终都是在幻想和日本人进行妥协。
第二,第29军在中日发生冲突的时候,根本没有进行有力的作战计划,就是头脑一团乱麻地,而日本人,是有备而来。
第三,在第29军南苑血战后,宋哲元就找人开会,把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长等大锅给了张自忠,把赵登禹的一个旅和张自忠的一个旅留下来负责北平的治安,自己把第37师带走。更令人无语的是,在宋哲元带军队撤出北平时,通知了日本人。
所以说,在七七事变的时候,第29军能打吗?肯定能打,而且装备还不错,肯定比长城抗战的时候强,就是缺少抗战决心,而军阀嘛,一亩三分地,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没有当汉奸已经是底线了,当时连老蒋都铁了心的抗日了,汤恩伯都派出去北上了,宋哲元还是因为自己的地盘和日本人为进行所谓的谈判,最后日本人根本不想谈,日本人的态度是:赶紧走,不走我就赶你走。
所以,当日军进攻第29军南苑的军部后,长城抗战的功臣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这个时候,宋哲元才急了,但是,还是抱有幻想。
诶,宋哲元这个态度,丧权辱国啊。
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得十分出彩,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中就不行了?
一想到29军就会联想起那首振奋人心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地头上砍去”,这句歌词真实反映了29军早些年的境况。
这样一支英勇无畏的军队,为何会在在“七七事变”时表现平平?
而且用大刀作为对付敌人的主要武器,这样的场景大多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身上,怎么富裕的国军中也有这样的队伍?
大刀队
29军为何在长城抗战中表现这么好?29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冯玉祥的西北军,冯玉祥当年靠着第16混成旅起家,虽然后面发展为了第二集团军,但由于长期驻守西北,西北军的装备很简陋,士兵大多也非常朴素。
此时的西北军只有一个目标,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士兵训练非常刻苦,可以说是能征善战。
冯玉祥
“救国家,爱人民”六个大字可以在每一个西北军战士的臂章上看到,这就是他们的宗旨。
这一宗旨对西北军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长城抗战期间,西北军英勇无畏的原因之一。
可惜这支部队随着中原大战冯玉祥等人的失败迅速被瓦解了,孙连仲、吉鸿昌等一批人投靠了老蒋,孙殿英、庞炳勋等人也脱离了西北军。
也就宋哲元、张自忠等人带着4万残余的西北军艰难混迹在山西南部地区。然而这支西北军的残余部队也没能逃过老蒋的掌心,没过多久就被张学良给收编了,随后就被改编成了国军第29军。
中原大战
通过这段历史可以看出29军的前身就是西北军,然而随着冯玉祥的失败,这支部队没了靠山,也没了地盘。
由于有着这样的历史,虽然最后被改编成了国军,但肯定也不会受到老蒋或张学良的青睐,最终成为了一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部队。
既然没人疼,没人爱,那就靠自己,但谈何容易,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连基本的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武器了。
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宋哲元等人也没有放弃,没武器,他就雇铁匠打造大刀,29军战士人手一把,于是大刀就成为了29军的标志性“重”武器。
大刀队
至于吃饭问题,毕竟还是国军,老蒋多多少少还是会给点钱,29军就只能靠着这点微不足道的“碎银子”省吃俭用,艰难度日。
军人尚且如此,百姓当如何?何况还要给养着他们这些军人。这样的艰苦日子更加让29军认识到百姓生活的不易。
他们每一个人都决心要报答百姓,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正是这段时间的艰苦朴素,塑造出了后来长城抗战中的一支誓要驱逐侵略者,保卫百姓的铁军。
这个报答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入侵东三省,并且野心直指关内。
九一八事变
此后在张学良的力荐下,宋哲元成为了察哈尔省的省主席,29军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这地方的条件虽然比起中原一带要差上许多,但比起之前四处游弋,无家可归的情况已经不知道好上了多少倍,29军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这同样也是29军在长城抗战过程中格外卖力的原因之一,他们要保卫这份来之不易安稳。
说了这么多,其实到这里29军在思想上还是一支怀有感恩之心,爱国爱民的军队,所以在长城抗战中他们的表现非常出彩。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这支军队在思想上出现了动摇。以至于在“七七事变”中表现得犹犹豫豫。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后的29军在喜峰口屡创日军、“伪军”后,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被29军狠狠打压了下去,认为喜峰口就是日军的坟墓,宋哲元就是日军的克星。
但日军并没有因此放弃觊觎我过关内地区,喜峰口一带打不进来就转而图谋察哈尔省东面的多伦、秦皇岛等地。
随着这些地方的陷落,喜峰口一带的29军腹背受敌,再守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最终含泪撤退。
样子是真的猥琐
但这个时候的29军依旧坚持抗日,宋哲元屡屡给坐镇北平的何应钦发电报表示北平是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一旦失守必将牵动全局,让何应钦务必死守。
然而此时的老蒋根本就没把抗日放在自己的工作中心上,他一心就想着怎么消灭中国共产党,对日态度就是求和。
所以何应钦对于宋哲元的建议自然也没放在心上,而随着《塘沽协定》的签订,就坐实了老蒋的这一想法。
何应钦
老蒋还是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日军就是要利用老蒋的这种心态搞掉宋哲元和他的29军以及兵不血刃的逐步蚕食中国领土。
而且还把这一切的责任全部推到了29军身上,把自己在华北各地挑起的事端全部推倒29军身上。
而老蒋为了稳住日本人,不得不以这个理由撤销了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的职务。日军见自己目的达到,进一步逼迫老蒋签订了《何梅协定》。
这一协定的签订,虽然是双方的主要势力都不得进入平津地区,但日军自然是有别的目的,而老蒋算是彻底失去了对华北的控制,因为他的中央军、嫡系部队也必须撤出平津地区。
何梅协定内容
这样一来,日军就利用自己扶持起来的以原西北军将领石友三为首的“伪军”势力开始渗透平津地区。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想法很好,但他们忘了宋哲元的29军并不是老蒋的中央军和嫡系,此刻虽然失去了察哈尔这块根据地,但依旧在华北地区。
面对石友三的紧逼,29军自然是全力以赴,保住了平津这块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
石友三
而且由于老蒋嫡系的离开,宋哲元和他的29军豁然成为了平津地区的实际控制者,这样的好事,可能29军全体官兵都没有想过会落到自己头上。
平津地区比起察哈尔那好了可不止一星半点,这里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是数百年的政治、经济中心。
而且由于这层关系,老蒋对29军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要啥给啥,拉拢之意不要太明显。
老蒋
29军的思想和心态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首先是部队得到了扩编,5个师,48个团,10余万人,放眼整个国军也是没谁了。
其次是武器装备,捷克式步枪成为了29军的制式装备,排长人手一把德式伯格曼冲锋枪,连长也每人一把20发驳壳枪,每班配备掷弹筒2门、枪榴弹2支,捷克式轻机枪一挺,一个师就装备了超过700挺。这装备,老蒋的中央军都比不了。
最后就是宋哲元了,本来只是一军之长,一省主席,如今是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宋哲元
这想不膨胀都难啊!唯一不算太好的就是周边环境了,老蒋给29军那么多好处,除了拉拢之外,自然是希望29军替他守住这一方土地。
但日本人不愿意啊,于是29军就开始了与日军的周旋,因为不管是宋哲元,还是29军其他将士,都知道自己如今如此辉煌是因为老蒋和日军的这种平衡,可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他们必然回到解放前。
29军“七七事变”不行了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已经不难看出原因了,29军为了保住自己当时的辉煌,自然不希望双方有冲突,尤其是爆发全面战争。
也就是说,不管是29军还是宋哲元自己这个时候在思想上已经动摇了,以至于在“七七事变”的时候,29军没有像长城抗战那样全力以赴,反而显得畏首畏尾。
卢沟桥事变
因为他们还抱有和日本人和谈的幻想,不希望把局面闹大,从而打破平衡,宋哲元也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
与此同时,29军的传统是比较好的,他们每年都会弄出一个决心书,以表自己的决心。
我们从这份决心书中也可以看出29军在心态上的一种变化。
一开始的决心书上还是驱逐侵略者,枪口绝不对内,保国为民,铲除欺压百姓的土匪等等。
到了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变成了礼义廉耻忠孝信一类的空话了,而且处处透露着对老蒋和国民政府感恩戴德。
当然,这并不是说宋哲元和29军的将士已经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沉沦在了浮华之中。
宋哲元将军
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在当时29军的处境和老蒋的“糖衣炮弹”下就能保持住那份初心。
而且,在“七七事变”之后,29军全体将士都很快醒悟了过来,正所谓知耻而后勇,29军扩编而来的第一集团军(番号后来被取消)在接下来的抗战过程中表现不可谓不英勇。
宋哲元、张自忠等29军高级将领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日决心,甚至是以死明志。
宋哲元自己由于在河南战事不利辞去了第一集团军司令一职,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权后,报国无门,最后抑郁而终,年仅56岁。
张自忠也在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年仅49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没有忘记29军最开始的宗旨和初心。
张自忠将军
结语不管怎么说,29军的将士都是好样的,对抗日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而且宋哲元、张自忠等人也拥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只是因为这是一支旧军队,军阀割据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摒弃,才会有后来占据平津地区后的一系列操作,以至于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导致“七七事变”表现不尽如人意。
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得十分出彩,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中就不行了?
长城抗战时,29军是贫农,穷得和红军差不多,受人白眼,没人看得起,装配落后。河北是张学良的地盘,29军只是个长工,打起来后,地主怕死逃了,让长工上,人穷命就贱,不怕死,玩命上,一战成。但客观说长城抗战最终还是失败了,只是让日军付出重大代价后才失败,而不是象热河轻易取胜,日军也不敢逼得太急了,所以要价就低的多了,最后谈判停战协定时,就不能提占领河北了,就提出让东北军了中央军都离开河北,蒋介石想停战又不想割地求和,就答应中央军走,把河北留给29军,因为已经看到29军是爱国的,也是可以信任的,让他们占河北比让日本人占强。而日本人也同意29军占河北,认为29军是杂牌,对蒋介石不够忠诚可以收买。
七七事变发生时,宋哲元和当年张学良一样,总想保住地盘保住军队不想拼命,被日本人迷或,想谈判解决,认识不到日本人压根不想谈,就是要占领华北(张学良当年也是这样想的)。人富了,军队人数多了,装备好了,拼命的心却没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