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知道当年英国的两个绰号吗?一个是所谓的“日不落帝国”,说明其海外殖民地面积庞大。而另外一个唤作“欧洲搅屎棍”,这个绰号完美解释了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立场问题。坦白说,英国人参与两次大战的小九九,其实与正义无关,也与法国的态度无关,唯考虑自身利益而。
英伦三岛地理位置有特殊的优势,那就是既与欧洲政治生态割舍不开,又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所以作为欧洲事务的重大参与者和著名的“搅屎棍”,近代以来,英国一直秉称的战略思想是:欧洲大陆不能出现唯一的霸主,否则英国的国际地位和海上贸易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失去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英国的宿敌曾经一度是法国,因为早在16世纪时代,法国就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彼时德意志还没有统一,普鲁士王国也还是1701年才有国号的(用进攻法国波旁王朝换来的),中欧地区还是一堆小邦国形式的存在。不提更早的英法“百年战争”了,到1792年,当法国爆发大革命从王国变成“法兰西共和国”时,英国就已经开始牵线搭桥组建“第一次反法联盟”了。
也就是说,为了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一家独大,从18世纪末期开始,英国就研究合纵“抗法”的问题。结果没几年,法兰西出了一个有名的狠人,那就是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他指挥法军几乎横扫欧洲,各国望风披靡。不仅在大陆上纵横捭阖,其实拿破仑也对“搅屎棍”充满了警惕,知道英国是组织反法联盟的主要推手。
于是从1803年开始,拿破仑就酝酿跨海远征英伦,可惜他对海军事务和海战兵法并不精通,又所托非人,因此法兰西舰队在1805年遭遇惨败,也就是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法国海军的失败,使拿破仑征服英国的计划受挫,也给自己的“滑铁卢”埋下了祸根,而侥幸没有被灭国的英国,更加积极地拉拢其它国家反法。
于是英国、俄国、普鲁士等联合起来,不停地找拿破仑的麻烦,虽然各国各军也经常被拿破仑按在地上摩擦,但英国可谓是矢志不渝,因为它很清楚,如果法国独霸欧洲,那就绝没有英国的好日子过。直到拿破仑率60万大军征俄失败后,趁着法国国力虚弱,英国终于联合普鲁士、比利时、荷兰等大小国家一拥而上,1815年在滑铁卢彻底放倒了狠人拿破仑。
甚至连放逐和关押拿破仑的小岛,那都是英国提供的,可见英国的心机。不料按倒葫芦浮起了瓢,虽然把法国打趴下了,普鲁士却趁机实现崛起,并且在稍后的普法战争中一战成名,不仅俘虏了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俾斯麦还挟大胜之威统一了德意志各邦,于是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新的刺头:德国。
而德国人的严谨度、纪律性和军事素质,犹在法兰西之上,普鲁士更被称为“一支有国家的军队”,因此统一后的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强国。随着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渐有问鼎欧洲大陆之势,英国人的打压对象就发生变化了:法国已经衰弱不再是威胁,德国才是未来的敌人,于是英国又开始与法国修复关系,再拉上俄国,继续搅和欧洲局势。
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阵营,因为德国崛起较晚,定睛一看,好的地盘和殖民地都被其它列强瓜分完毕,自己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和市场越来越少,怎么办呢?要肯定要不来,那就只能抢,而英国当然不会吐出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希望德国继续强大下去,所以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在一战中打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后,英国操纵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和奥匈帝国进行了肢解,还特别要求德奥永远不许合并,目的就一个:彻底消除德国再成为欧洲霸主的可能。而法国在一战中伤亡惨重并且损失巨大,一时半会也难以恢复国力,英国人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结果回头一看又冒出了第三个刺头:成立苏维埃政权的俄国。
这回不仅事关英国的欧洲战略,还牵涉到意识形态不同的大问题,所以为了防止苏联坐大,英法美甚至组织了干涉军协助“白卫军”作战。但是苏联挺抗造,内外敌人楞是都顶住了,所以从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的战略重心就是围堵苏联,把削弱法国和监视德国都暂时放在了一边,于是一眼没罩住,德国出现了一个大魔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
在希特勒上台前后,英国人还真没把他当回事,仍然视苏联为心腹大患,到德国1935年左右重整军备和有明显扩张意图时,英国则拽上法国企图“祸水东引”,也就是诱使德国跟苏联去死磕进而互相削弱。而希特勒则抓住英法的这个心理,迅速完成了扩军备战的系统工程,同时不断提出领土要求,他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的条件得到满足,我将成为消灭苏维埃的排头兵。
英国人信了,默认德军武装开进莱茵兰、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这也解释了英法当初遂行“绥靖主义”的根源,然而当希特勒又向英法的重要盟国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时,英国的面子确实挂不住了。可惜德国已经是实力强劲并且箭在弦上了,完全不顾英法的威胁,最终还是于1939年9月1日闪击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即便是英法对德宣战以后,在西线也是大半年毫无作为,英国人坐等后面会出现苏德火拼,未料想德国人却选择了先拿英法开刀,于是“搅屎棍”的下场就是溅了自己一身,并且在二战中遭到重创而衰落,再后来也只能仰仗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的鼻息了。
所以有人说,若非英国人的自私,本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确有一定道理。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那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解决了德国崛起给欧洲国际关系格局造成的挑战问题,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在欧洲就没有必要了,也就不会发生了。
一战之所以爆发,就是因为德国的崛起冲垮了原有的欧洲大国协商秩序,也摧毁了拿破仑称霸欧洲企图后的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大国相互制衡,确保了欧洲将近一百年的大体和平,给了欧洲国家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机遇。而殖民扩张很大程度上又避免了欧洲国家相互发生严重争端。
但是,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由于德国的崛起,欧洲原有体系既无法让诸强继续相互制衡,因为德国已经太强大了,又无法通过鼓励德国殖民扩张而把德国崛起的冲击力量引向世界其他地方,因为已经没有多少可以掠夺的殖民地了,于是,维也纳体系迎来了自己的末日,体系原来的主导国家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武力阻止德国崛起,而德国则试图通过武力打破老欧洲对德国的限制,结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假如一战德国打赢了,新的德国为主的秩序建立起来,二战就没必要了,或者一战德国被彻底打败,国家被肢解,原有的欧洲秩序恢复稳定和有效,二战也就没必要了。问题是,这两个可能性,一战一个都没有带来。一战只是打败了德国,而不是摧毁了德国,所以德国问题自然存在,那就只好再打一次。还是熟悉的对手,还是熟悉的味道。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两次世界大战所有解决的都是“以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问题。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着比日本、美国更危险的局势。法国则是尾随英国追求自身利益。
(1)“一战”时,世界的主要格局是:英国世界警长,法国是世界副警长;美国是美洲地区分局副局长,德国则是四处开花想挑战这一格局
“一战”前,德国向拉美地区发展资本,直接冲击了英国和美国的利益,特别是与墨西哥打得火热,直接伤害到美国的核心利益。
图注:意大利虽然加入“同盟”国,但一直没加入德奥对英法进攻,出兵后反而是打德奥,详见“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这一问题
同样,在欧洲、在非洲、在亚洲,作为英国居主、法国居辅的政治格局,德国硬生生地去插受,在俾斯麦执政后期在非洲的殖民地就已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在中国是“最活跃”的外国侵略者。这必然引发英法的不满。
同时,自从“普法战争”法方拿破仑三世皇帝被活捉、巨额战争赔款以及领土被割让后,俾斯麦一直到死都在担心法国报仇,同样,威廉二世也是如此。因此,对法国的“围堵”、抑制是无时无刻。因此,法国只能跟随英国,利用英国的力量“复仇”。
(2)“二战”时,世界的主要格局是:英国是世界警长、美国是副警长兼美洲分局局长,法国势力、实力更加不及德国,在此情况下,法国为了“报仇”、为了防止德国为“一战”复仇,同样只能以英国为主
法国和德国“二战”后的“和解”堪称“智慧之举”。从1870年到1945年,在长达75年的历史里,德法两国互相敌视、战争,结果法国虽然仍是“四大强国之一”,但国际话语权“断崖式”下落。德国呢?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皆以失败告终。
在美苏两大超级强国压力下,法德两国的精英们终于为了本国的利益捐弃前嫌,合起手来一同构建了今天的欧盟。可以说,法德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现在的国际环境与过去已经完全,法国过去与英国合作,从1870年代到1950年代百年里保证了自身利益。如今,英国已经跟随在美国背后,作为大陆国家法德只能靠欧盟才会成为“强者”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德国崛起之前,法国长期是欧洲大陆上的霸主,而岛国英国也不遑多让,长期跟法国争夺欧洲第一的位置。可是德国崛起以后,这种状态改变了。
普鲁士的宰相卑斯麦实行铁血政策,将普鲁士这么一个德意志联邦下的小国变成了一统德意志的主体。但是卑斯麦不是战争贩子,他统一的意志以后,更倾向于和平发展。
可惜威廉二世并不买账,他上台以后,果断辞退了卑斯麦,开始了自己疯狂的扩张之路。
德国的崛起,首先让法国意识到自己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可能不保,其次让英国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要换人了!因此英法才重新走到了一起,共同对付德国。
一、德国和英法不是一路人。我们国家有句老话说得好,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用在德国合适,用在英法等国其实也合适。
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并称为欧洲三大蛮族。其中日耳曼人的代表就是后来的德意志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凯尔特人的代表则是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至于斯拉夫人的代表则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
所以说别以为欧洲人就是同一种人,他们内部也是分成很多不同种族的。尤其是日耳曼人,几乎占据了整个西欧。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为啥互相伤害呢?其实日耳曼人这只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且存在正统与否的说法。
过去罗马人瞧不起日耳曼人,但是日耳曼人太高大,罗马人多次北征都难以征服他们。这个时候抵抗罗马的核心日耳曼人,就在德意志境内。
因此德国长期以日耳曼纯种人自居,并且一度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人种。
而英格兰人则成了日耳曼的一个分支盎格鲁-萨克森人。
法国则是以日耳曼的另一个分支法兰克人为主体。
这么一来事情就明朗了,英国、法国、德国,说到底都有日耳曼人的影子,可问题是大家在很多年前就分崩离析了。
尤其是德国人,强大以后,总是以日耳曼正统自居,认为英国和法国人都玷污了日耳曼人的血统,不是纯种日耳曼人。这就是矛盾的起源。
而英国人和法国人呢?既然被认为不是正统日耳曼人,那就联起手来把这个所谓的正统日耳曼人揍一顿好了!一顿不老实?那就揍两顿吧。
二、英国的政策是,谁想做欧洲霸主就打谁。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便是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
从这句话里,我们就能搞明白一件事,英国所奉行的政策,并不是特别针对某个国家,而是谁想一家独大,他们就针对谁。他们所要维护的,永远都是英国自己的利益。为了利益,敌人可以握手言和,朋友也可以拔刀相向。
-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成为了欧洲霸主,这个时候英国联合西班牙、德意志等国家,组成了反法同盟,一起收拾路易十四。
- 拿破仑时期,法国又成为了欧洲霸主,这回英国再次出面,与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组成了多次反法同盟,共同将拿破仑赶下台。
- 可是到了德意志帝国壮大起来以后,英国开始调转枪头了。为啥?因为法国失去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在普法战争中,法国一败涂地。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被俘虏,法国再也不是欧洲霸主了。
反倒是新上台的德意志帝国,成了欧洲大陆的新霸主。谁想独霸欧洲大陆,谁就会受到英国的制裁。
所以这次英国与战败的法国联手,共同遏制德意志帝国的发展。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何英国和法国这一对老对手会联合起来的原因。法国全程是处于被动状态的。
同样的道理,一战协约国击败德意志帝国以后,德国为了雪耻,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军工产业,再次威胁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
德国攻打波兰,英国没有动手,德国突击比利时,英国还是没有动手,德国一眨眼功夫居然灭了昔日霸主法国,这下子英国坐不住了,宣布跟德国血战到底。
为啥?因为德国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还是个原则,谁是霸主英国就打谁。法国都被灭了,你说英国还能坐得住吗?
三、英法联合对付德国,那是利益驱使。刚才说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百年战争的时候英法之间打得不可开交,可是这完全不影响未来他们能够牵手。而德国过去一盘散沙,是普鲁士将德国统一了起来,自然也要为自己的利益谋求更多出路。
一战的时候,德意志刚刚壮大起来,一直想着对外扩张。恰好赶上奥匈帝国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被刺杀。于是德意志便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起进攻。
实际上奥匈帝国一直想占领巴尔干半岛,可这里都是斯拉夫人,沙俄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地盘,一看不对啊,沙俄立马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自然要帮着奥匈帝国了。
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这边想要一雪前耻,所以总希望找机会收拾德国。这个时候正好是机会,于是法国对德国宣战。
普法战争后,英国不希望德国过分强大,萨拉热窝事件后,也不希望奥匈帝国继续染指巴尔干半岛。所以一看,哥儿几个都参战了,所以英国也就来帮着法国收拾德国了。
二战的时候情况大致一样,德国再次强大起来,可惜这个时候他们在欧洲很难再找到盟友了。经历过一战以后,英法等国意识到了德国的可怕之处。
所以在二战德国崛起以后,法国早就在边境枕戈待旦,可谁也想不到,德国会绕道进攻法国。因此法国没多久就被德国征服了。这件事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利益,所以他们自然要联合法国残余部队对付德国了。
参考资料:《一战全史》、《二战全史》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在一战前,英国国内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的工业经济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经济发展上英国对德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战前,德国的工业经济由于迅速发展膨胀,也带动了德国军事工业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革命性飞跃。使德国对欧洲地缘政治产生渴望,而要统一欧洲,法国是最大障碍。而此时德国快速的工业经济发展和它对石油资源的强大需求产生矛盾,因为当时英国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全球霸主,英国已经控制了中东海湾产油国,控制了海上通道,这对石油需求如饥似渴的德国来说,是如鲠在喉,德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和英国的冲突和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一战失败后的德国,不得不进行割地赔款,但此时美国和英国又对德国进行大量经济援助,大量贷款,使一战后的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而英国为了抗衡当时法国在欧洲的影响,防止法国在欧洲的一家独大,也在暗中支持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
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重新崛起的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德国的日耳曼主义精神在德国得到空前的膨胀,使德国人对一战的割地赔款极大的不满,此时的德国人在希特勒的狂热煽动下,产生极大的复仇心里,德国要为一战复仇,要拿回一战的被割出去的土地,德国要统一欧洲,德国要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二战时德国狂热的好战精神达到空前状态,为了复仇,为了统一欧洲,为了争夺全球霸主地位,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争的疯狂状态中,二战时的德国只要大炮不要黄油。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世界上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参与的国家各有不同,但有一些国家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英国、美国、法国与德国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所在的集团被称为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美国、法国所在的集团被称为同盟国。但不管谁被称为同盟国,德国都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对手。
那么,为什么德国总是要和英国、美国、法国作战呢?
其实,这个得说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发展之前,首先是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发展,大航海时代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大。当然了,一开始的时候,西方进行大航海时代,并不是为了发展工业,主要还是想要攫取更多的财富,甚至占领更多的地盘。毕竟那时候还是封建时代,这种观念是很强烈的。最早的一批殖民者,比如西班牙、葡萄牙等,所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办法。
但是,随着世界交流的扩大,随着这些国家获取的财富和资源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也就跟着发展起来了
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早期,是与世界殖民地的获得紧密相连的。因为有了殖民地,因此就有了足够的资源,有了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商品的流通也就成了可能,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成了可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起来,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殖民地。没有殖民地支撑,只依靠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并不多,国土面积并不广阔,资源也不丰富。尤其是欧洲,当时是很多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如果欧洲是一体的,那么依靠他自身的内循环发展工业,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因为有十多个国家,互相之间都有围墙,这种围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流通。因此,各个工业国家要想流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有多个殖民地,要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而要开掘殖民地,出海口是很重要的。没有出海口,船发展不起来,海军也发展不起来。
德国由于主要身处内地,因此他们所经历的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很难在短期内就发生改变,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再加上由于他们身处内陆,没有出海口,更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德国发展得非常缓慢。等德国也开始走进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其他的西方国家早已迈过了大航海时代,走进了殖民时代。
同样,德国想要走进殖民时代,就需要出海口,需要大型的军事舰队,但是这恰恰是他们所缺乏的。所以,他们才会努力往海的尽头冲锋,只要打到海岸线上,就可以获得出海口,这是德国一直在欧洲扩张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德国努力在欧洲扩张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德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非常漫长,封建观念在国内比较浓厚。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封建社会都是一种皇权制独裁社会,要求权力集中,并且主要进行农耕经济。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获得更多的土地,占领更多的地盘,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为何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与美英法作战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德国想要对世界殖民地进行重新瓜分,所发动的一场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为什么德国人是八国联军的首领?因为他们最积极,他们特别希望把延误的时间抢回来,加速追上美英法等过失。
德国想要充分分配殖民地,美英法当然不干。所以德国得向他们发起挑战,这就是一战的主因。只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了。但德国虽然失败了,他并不是全面的失败,只是局部的失败。而且德国内部也没有太大的伤筋动骨。因此,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以后,他们就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想要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利的落后局面。然而第二次对美英法的挑战也失败了。
总之,因为想要重新瓜分殖民地,所以德国发起了挑战,最终挑战失败。不过,虽然挑战失败,但德国思维被打下去了,欧洲融入了美英法体系,尤其是融入到了美国体系,欧盟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经济体。德国也跟着发展起来。这对于德国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