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端茶倒水的丫环也不放过?
武松杀红眼了,就是不留活口,也为自己出逃争取时间。
《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端茶倒水的丫环也不放过?
杀丫环的武松,已经不再是景阳冈的打虎英雄、阳谷县的铁骨汉子了。
武松在刺配的路上,先杀了官差两人、蒋门神徒弟两人;继而来到张督监家,遇到马房的后槽,杀之;再遇到两个丫鬟,杀之;找到蒋门神三人,杀之;遇见仆从两人,杀之;遇见张督监老婆,杀之;再遇见养娘和两个小孩,杀之;院内遇见三两个扑妇,杀之!短短一天杀将近二十人,几乎将张督监满门杀净!
武松杀人时的内心独白:杀一人是杀,杀十人百人也是杀!这时候的武松完全没有“冤有头债有主”或者只诛恶首的意识,无论妇孺孩童,不分青红皂白,只要遇到就是一个字:杀!完完全全一个丧失人性的屠夫形象!
武松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时,情理可以得到理解。并且当时也并没有滥杀无辜,甚至连王婆这个罪魁祸首也没杀,杀人祭拜亡兄后,还主动向官府自首。这时候的武松眼中还有一点点律法,脑中还有一点点理智,心中还有一点点良知。
在沦为施恩的黑道打手后(醉打蒋门神,助施恩夺回灰色产业链),整日沉醉、自暴自弃,对律法的敬畏没有了;在被张督监陷害后,仅存的理智丧失了;官差伙同他人要谋害他的时候,仅存的良知泯灭了。
这时候被武松的世界完全崩塌了,眼中只有鲜血,心中只有仇恨,脱变成了一个杀人魔王,再也不是景阳冈打虎的英雄,更不是为兄复仇的铮铮汉子了。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留言必回,感谢支持。
《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端茶倒水的丫环也不放过?
Y环虽无辜,但无知的间接协助也成微弱帮凶,加上武松正处悲愤中,失去理念,杀得性起眼红,又怕其走漏风声才为之。
《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端茶倒水的丫环也不放过?
其实在血溅鸳鸯楼之前,武松并非是那种滥杀无辜之人,但为何血溅鸳鸯楼这一回,连端茶的丫鬟也一个不留统统杀掉呢?
咱们从头说起,武松在景阳冈成为打虎英雄后,弃金银不要,而当知县要他当都头时,武松立即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这说明武松很重视自己的政治前途,希望在官场宦海中谋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即使在杀死潘金莲西门庆之后,也没有像其他梁山好汉一样,跑路了事,而是投案自首,武松到这时还是怀着希望,希望上天再给他个机会,因为他这时候还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
而在遇到张督监后,武松更是视他为生命中的贵人,并以为自己将走向人生巅峰时,突如其来的被恩公说偷了东西,被捉起来投入大牢,这样的大反转,使武松呆萌地思索这个自认为美好的世界,还有他的未婚妻玉兰。
或许此时他还抱有一定的幻想,直到最终,飞云浦要取他性命,他才如梦初醒!
在飞云浦脱险之后,来到鸳鸯楼——为何叫鸳鸯楼呢,金圣叹解读是:鸳鸯楼之立名,我知之矣,殆言得意之事与失意之事相倚相伏,未曾暂离,喻如鸳鸯二鸟双游也。
武松在鸳鸯楼听到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的对话,才意识到人心之险恶,对人性和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才要大开杀戒,“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总共一十九条人命,莫大的仇恨导致丫鬟也丢了蚁蚁小命!
至此,武松的梦想彻底破灭,他要与过去说再见,与这个暗无人道的社会说再见,更要对这个世界说,升级改造版的武松横空出世了!
《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端茶倒水的丫环也不放过?
《水浒》中的杀人,不能以常理度之,因为作者塑造的这些英雄,是很能杀人的,有时候需要一个理由,有时候不需要理由,即便你是无辜的。
例子不少。
林冲在小说里算是不胡乱杀人的了,即便这样,刚上梁山时,被迫纳投名状,守在路上逮着谁杀谁,最后运气不好,碰上了杨志,换个人肯定白白送命。林冲杀人时会问你是谁,家里有无老小,好人坏人?不会,只是要杀。
宋江身陷江州城,好汉们为了报仇,冲进黄文炳家里,杀了大大小小四五十口,不分男女老幼。这个算是罪有应得,不过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也算乱杀无辜,混黑社会的不是也常说么,做事不连累家人。
乱杀的代表人物是李逵。他出场诗里是这么描写的:杀人放火恣行凶。这是真实写照,比如三打祝家庄的时候,扈三娘已经投降,李逵还是冲进扈家庄,提起板斧杀了个干干净净,不分老幼。
梁山为了逼朱仝入伙,用计拐走知府的孩子,然后让李逵劈成两半。你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看到没有,吴用的计谋,李逵的手法,平白杀了一个四岁的孩子,这种行为算是好汉?只能说禽兽不如。
小说里对草莽英雄的肃杀就是这么写的,像是惯例。
可能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吧,兵荒马乱的时候,杀人吃人都很常见,比如黄巢把人舂成肉饼,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滥杀(书上就是这样,要考证真实性很难,不过这么说的书不在少数),梁山好汉也是农民军,作者这么写可能是鉴于历史。
好吧,话题转到武松。
说了这一番话,这时再看武松的杀戮,是不是觉得就不那么意外了?
武松被陷害到这个地步,心里的火有几丈高,理智早已泯灭,只要宣泄心里的怒气,所以见人就杀,不管是作者的习惯性写法,还是武松自己的需要,鸳鸯楼上只能成为修罗场。
人不会总是理智的,比如乔峰,在我们眼里算是真英雄了,但在聚贤庄里单挑众多武林高手,最后杀红了眼,手下死去的人不在少数,那时已是盛怒,顾不了许多,事后他也不免后悔。
总之而言,梁山好汉用现在的标准严格批判,并不算是真正的英雄,因为英雄不会泯灭人性。《水浒》里最符合我的标准的英雄,大概只能是鲁智深,鲁智深虽然粗鲁,但是非观明确,质朴纯真,保留了最多的人性。
(欢迎评论,感谢点赞)
《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端茶倒水的丫环也不放过?
这该怎么说呢?如果武松带着大队人马包围了鸳鸯楼,这时武松仍一个人都不放过,统统杀掉,那武松就属于滥杀无辜了。
只可惜武松一个人,在飞云浦斗杀了两个解差和蒋门神两个徒弟,又长途拔涉赶回孟州城,他的体力已经耗去不少了,而要杀的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都能打两下子,如不能速战速决,惊动了张府的院公家奴,恐怕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武松只能采取偷袭的战术。
既是偷袭,就不能让人发声报警,而端茶送水的丫鬟一但受到惊吓“吱哇”乱叫是肯定的事情,如不果断解决,那就等于是对自己残忍。
别说当时的武松,就连现代化的战争你能区分出死伤人中谁有辜谁无辜吗?
所以也就别说武松滥杀无辜了,只能说那些人运气不好,自己撞进杀人现场找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