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说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只能算三流,此说法本身缺乏严谨性,事实上对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要综合起来进行评估,先下个结论,日军的武器装备在交战国中,处于先进水平,但次于一流的美军。
二战时,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但有依附在海军和陆军之上的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海军水面舰艇在战前的排水量就高达120万吨以上,拥有航空母舰、战列舰、重轻型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主力战舰,海军装备水平包括战斗力位居全球三强。
太平洋战争初期,一度压制住了美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宰了浩瀚的太平洋;联合舰队在马来海战中,基本上全歼由海军中将菲利普斯爵士率领远道而来的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为主的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打出了日本海军的赫赫威风。
陆军航空兵的战绩,网络上相关报道极少,但中国战场上抗战军民,可没少吃日本陆军航空兵的苦头,终极战机中岛四式疾风,是二战期间正式投产战斗机中最强的,与美国的“野马”、“地狱猫”等新锐战斗机打成平手。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战绩颇佳,偷袭珍珠港消灭了美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时,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了300余架海军航空兵的各类舰载机,攻击美太平洋舰队所在地夏威夷的,就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杰作。
零式战机,二战日本最著名的战机,其设计理念完全满足了日本海军的需要,三分半钟内爬到约3000米的高度,具有比当时任何战机更好的机动性和航程,能携带两门7.7毫米机枪,以及2门20毫米机关炮,火力非常强大。
此外,九七式舰攻主力鱼雷/水平轰炸两用攻击机,飞行品质良好,战绩也骄人,且能兼顾远程侦察;九九式舰爆主力俯冲轰炸机,比美国同期的“无畏”轰炸机精度更高,只是速度慢,载弹量小而已,都是二战出类拔萃的作战飞机。
相对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强大,日本陆军在战时的装备,令外界感到很落后,网络上许多推文都在说日本非常穷,陆军装备太差,与历史真相不相吻合。
在步兵枪械上,当时的德军、苏军、美军、英军、意大利等主要参战国军队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德军甚至装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击(自动)步枪,作为军迷本文推送者可以负责任地告知,所有这些枪械日本陆军都有了,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日本军队只有三八大盖。
二战时,日本陆军装备最多的是5发弹仓供弹的三八式和九九式栓动步枪,但这并不等于说日本军队没有其他先进的枪械,日军装备了数量有限的二式冲锋枪、南部式冲锋枪,以及百式冲锋枪。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日军以缴获美制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为蓝本,研发成功了四式半自动步枪,但至战争结束并未装备,更是研发成功了五式自动步枪。因此,二战时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自动步枪,日本军队实际上都有,只是装备数量少或来不及装备而已。
当然,日军装备了大量的轻重机枪,每个分队(相当于其他国家作战单位班)都配有一挺各种类型的轻机枪,小队(相当于其他国家作战单位排)配有2具八九式掷弹筒(相当于小型迫击炮),但坦克的装备数量却非常有限,中队以上配备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重机枪,大队更是配备了一个专职的重机枪中队,所以日军的火力相当强。
日本陆军事实上了装备了许多国内军迷闻所未闻的枪械和火炮,只是不常露脸而已,譬如明治三十八年式卡宾枪、明治四十四年式卡宾枪、试制甲型和乙型半自动步枪、九七式和九九式狙击步枪、二式伞兵步枪、一式1型2型3型轻机枪、三式轻机枪、智式轻机枪、明治三十八年式重机枪、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八九式重机枪、九二式维克斯重机枪、九八式重机枪、九二式13.2毫米重机枪、九三式13.2毫米重机枪、本土决战8毫米国民短枪、本土决战8毫米国民长枪、南部式教练机枪、九六式训练机枪等。
此外,九一式掷弹器、九一式尾翼枪榴弹、二式掷弹器、二式旋转枪榴弹、三式掷弹器、三式尾翼枪榴弹、大正三年式掷弹枪、大正七年式掷弹枪、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百式掷弹器、八九式重掷弹筒、八九式50毫米榴弹、十三式水陆两用雷、九八式爆破筒、九三式反战车地雷、四式反战车肉搏爆雷、九三式单兵机枪活动掩体、九三式火焰喷射器、九五式重火焰喷射器、百式火焰喷射器、四式70毫米反战车火箭筒、四式90毫米反战车火箭筒、五式45毫米无后坐力炮、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狙击炮、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九七式20毫米自动炮、九七式和九九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其他的大口径野炮和榴弹炮等,不一而论。
本文以上枪炮案例,引用自《二战日军步兵武器大全》,已经犯了推文之大忌“引用过多”,但本文推送者不惜引用过多,事实上就是抱着和读者分享的态度,因为抗战影视剧看多了,阻碍了我等军迷对日军步兵武器装备视野的拓宽,以为日军就是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九二重机枪、八九式掷弹筒和九二步兵炮等屈指可数的枪炮,与历史的真实性相去甚远。
从书中摘录以上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步兵曾经装备的枪炮等,在开阔自身视野的同时,也希望有幸看到本文的读者也能拓宽视野,因此本文推送者的出发点还是良好的。
综上,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在全球范围综合评估而论,绝对不是什么三流水平,达不到美军的水平,德国由于海军弱鸡,总体装备依然逊于美军。
但日本海军和海军航空兵却非常强大,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也非常强大,事实上日军陆军装备也不差,二战时所有先进的枪械,譬如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卡宾枪、狙击枪、冲锋枪,日军都研发成功了,只是有的未装备,有的装备数量少而已。
至于轻重机枪,日军拥有的数量非常庞大,13.2毫米的大口径机枪和20毫米自动机关炮,应有尽有,至于其他大口径榴弹炮等一样不缺,日军武器装备在二战交战国中,依然能处于领先地位,而绝非什么三流装备。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三流?大兄弟咱不兴开玩笑的,他如果真是三流的话,咋抗日的时候也不用打的那么辛苦。
日本人为了发动对外战争,对于武器装备这块,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的。
二战初期的时候,日本人的装备人家也是不落伍的,只不过后期这货有点不上劲,别家瞅着战场的变化,都在着急忙慌的给自家武器装备进行升级或者改装,这日本人的东西给咱感觉基本上是没有多大变化。
咱别的不说,就他们家那三八大盖,从出生到退役,足足用了四十年,听着好像是一个老家伙,不咋滴的样子。
您要知道当初美国人和日本人搁太平洋这块,咣叽咣叽打起来的时候,美国人装备的春田步枪和日本人的三八大盖也就是个扯平的水平,当然您非要说美国人的春田步枪好的话,撑死了也就是高那么一线而已,达不到高出一大截的程度。
后来美国人在太平洋上集体换装,有了加兰德M1,也就是咱说的大八粒,这才高出了三八大盖一大截的。
毕竟大家伙都开始玩半自动,或者全自动了,他们日本人还在整什么拉大栓,还在战场上玩什么万岁冲锋。
他们的这万岁冲锋,撞到在自动武器和半自动武器面前,压根就不够看打的,根本做不到压制火力的目的,这冲上去简直就是在找死。
后期日本人也玩不动这万岁冲锋了,在逼迫下,日本也开始研究冲锋枪,不就整出个百式冲锋枪吗?咋说呢?这玩意出的有点晚,靠着日本人那点子快刮啦干净的家底子,也没有造出多少。
所以日本人的装备三流不三流的,其实也是分时间段的。
其实哇,您要说三八大盖和美国人对上的后期,他是落伍了,但咱在朝鲜战争中和美国人较量的时候,手里头拿的三八大盖可不少。
所以从这里看的话,日本人的装备还真就不算太差。
您要说一个国家的武器不咋滴的话,咱不仅要看最后的成品,还要看这国家的研发能力,以及之后的生产能力。
那么咱就先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日本人的武器。首先日本人有一款叫做四式半自动步枪,或者有些人叫他五式半自动步枪,不管是那个名字吧,这枪是按照美国人的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为蓝本进行设计的。
说真格这东西您要是拿出来和美国那加兰德M1特别的像,瞅起来就像是山寨货,但他这弹仓里头可以塞进去十颗子弹。
当然不是说枪塞的子弹越多越好,毕竟子弹多了,这枪就沉了,你用起来也不会太好,而且日本人用的步枪弹可比美国人的加兰德M1的子弹要重一点。
所以总体上这枪比加兰德M1要重,后来日本人还依照这个枪,做出了一款自动步枪叫四式自动步枪,还采用弹匣供弹射击,可以装二十发到三十发的子弹。
咋说呢?日本人那身子骨就弱,你就算是把他们那底子扣出个大窟窿来,也撑不住他们可劲的造这东西,所以这些枪生产的数量不多,装备的也就少了很多。
再加上,那会都到了二战快要结束了,日本人就算是想要生产,他也来不及了。
毕竟日本人虽然说他们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实也就是半拉,他们的很多零件啥的,都是打手工作坊里出来,然后运到厂子里头组装的。
不像德国人,那东西出来之后,这就能上流水线了,别的不说就说德国人制作的世界第一款突击步枪STG44,一年的功夫就生产了四十多万支,日本人可没这种生产能力,所以大家伙不知道也是正常。
再有就是狙击枪。
这东西大家伙很少听过,那是因为日本人的士兵,初期都是严格训练出来的,就枪法这一块,一个新兵每个月光训练就要消耗掉一百五十发子弹。
所以日本人的士兵枪法都是很不错的,没怎么用狙击枪,其实人家也是有的,您比方说九七式,九九式狙击步枪。
再有就是重机枪,九二式十三毫米重机枪,这东西主要是对空,对付对方轻型装甲目标使用的,所以有些日本人也把这货叫做机关炮。
前期是弹匣,后期感觉不得劲,就改成了弹链供弹了。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日本人总是扣扣索索的,遇到美国人的火力制胜理论,他也只能认怂,想办法增加自己的持续火力供应。
再有就是坦克这块。大家伙都知道日本人那坦克,说是九七式中型坦克,和别的国家比起来也就是一个轻型坦克而已。
特别的小,薄皮大馅的,要是按照挑剔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超轻型坦克,体重十五吨,装甲薄的可以,光机枪就装了两挺,一前一后,火力弱的不忍直视,炮弹打到别人家的坦克上能给你直接就弹开了。
但日本人在二战中前期的话,主要的战场是咱这里,咱的坦克可以说是没有,就算是有那也是少的可以,基本上就看不见。
日本人还能耀武扬威一下。
这到了后期日本人和美国人怼上了,什么M3中型坦克,什么著名的谢尔曼中型坦克,那简直就是在找虐,咚一炮过去日本那小坦克履带松了,咚一炮过去完了炮塔炸天上去了。
日本人一瞅这不成啊!于是又开发了好几款,其中的三款,值得嚼咕一下。
一款是三式中型坦克,当然这一款的重量还是有点轻,只有近十九吨的重量。
瞅这重量您也知道这货也扛不动谢尔曼一炮的分量,但日本人还是很珍惜,生产了一百五十辆,当然也有说是六十辆,毕竟那会日本人的物资少的可以,这东西连表面硬化都没有处理。
这玩意日本人准备一亿玉碎的时候用上,结果俩原子弹下去之后,就吃瘪了,这东西美国人都给销毁了,就剩下两辆,一个给美国人做了展示,另一个交给日本自卫队学校里头展示去了。
所以九七式和这三式坦克算是日本人两款批量生产的坦克了。
再有就是四式坦克,这玩意战斗全重达到了三十吨,瞅着重量您就知道这坦克才具备了和谢尔曼抗衡的地步,咱别的不说日本在二战结束后,造的六一式中型坦克其实就有这款坦克的影子。
但这坦克出来的时候,二战都到了尾声了,所以没有进入量产造了几辆而已。
剩下的就是这个五式坦克,战斗全重更是达到了三十五吨,比四式还厉害,只不过这个就有点尬了,他就生产了一款样车,更加迈不进量产的行列,毕竟定型这块也没有做到。
就这款坦克,日本人打算在里头塞进去一台自动装弹机,毕竟日本人的个头就摆在哪里,蹲在里头给火炮装炮弹,对于日本人那小身子骨来说绝对是一个力气活,但后来因为战事恶化,他们来不及加这个,整那个的,就给取消了。
但就算是这么加快步伐,这东西也就整出一个样车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提这么些个东西干嘛呀?他都没有进入量产,这就没有多大意义?”
瞧您说的,咋就没有,至少说明日本人还是具有这个实力的,也从侧面证明日本人的武器装备真不是三流的,至少在二战初期的时候,不会是,毕竟研发能力就搁哪了。
在这里咱在说一件事,其实后期日本人对德国人的虎式那是相当感兴趣的,他们还打算进口这东西,弄点样车,整点设计图纸,并申请了生产许可。
只不过后来弄的,日本人付了两辆虎式的钱,结果货没有拿到,算是打水漂了,挺有意思的。
你看日本人到了最后还在做着垂死挣扎的路子,别的不说德国人都投降了,这货还那扛着,足足抗了三个月,才在原子弹的蘑菇云底下,跪地上投降了。
那么还有吗?陆军说点,那么海军咱在说点。其实日本海军这块咱也不用多说了,至少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用海军和美国人硬杠过,初期还把美国人给打趴下了。
不过让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人的工业能力太可怕了,他们打爆一艘军舰,美国人能整出两艘,这打的都没有人家生产的快,最后直接给打哭了,海军都让人家给打没了。
其实在山本五十六的概念当中,他在前期是打算给日本人争取到两年的喘息时间的,但他还是小瞧了美国人的工业能力。
好了咱接着说武器的事,咱别的不说,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航空母舰,其实就是打日本人的手里造出来的,这船居然在二战中幸存了下来。
这艘航空母舰就是凤翔号,当然这船是老了,毕竟作为日本第一艘航母,那都是1921年的事了,但也可以说明一下日本人的海军。
毕竟日本人就是一个岛国,他们可是相当注重海军实力的。
再有日本人的空军。最为著名的零式,最开始的时候,美国人拿这玩意还真就没辙。
结果美国人整出个地狱猫来,零式就变成了打火机了,一打中就爆炸。
后来日本人还设计出了其他款的飞机,比如说四式战斗机。
这玩意装的也迟了,冲绳战役那会才开始大规模的参战,这个时间点上日本人那绳套已经挂在了脖子上了。
说了这么多,小编只是想要说一小,咱别小看了日本人,这是一头狼,咱别被这剧那剧的给迷惑了,他要是没有实力,能挑起二战吗?能和美国人较量吗?能和苏联人打,再和英国人打吗?
不可能的!别小瞧了对手,不然那是在给自己挖坑。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日军武器三流这事吧,也得分怎么看吧,陆军确实不怎么样,海军还可以了,舰载机什么的也都不错。日本这个弱,也得分和谁比,和英法美苏德比,日本确实是弱,但是放到他的那个战场上,实力挺不错的,尤其对手还都是不会打仗的。
日本那个陆军,放在世界上,和欧洲那些国家比,都是不入流的角色,枪不行,炮不行,坦克也不行。但是,能碾压国军。海军上呢,比他强的其实也就英美这两个了,一个老牌海上强国,一个新晋霸主,剩下的苏联、德国那海军和他比根本不行,那些都是陆上国家。
整体上,日本那个武器产量也是非常低的,和那些老牌工业国也没法比。总共4500辆坦克,炮13000多门,苏联那边坦克十万辆,炮50万门,日本飞机造6万架,美国30万,英国17万,苏联13万。即便是海军这一块,日本的产量也很低,18艘航母、两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美国那边算上护航航母,航母总数一百多了。
日本这个强,也就是和亚洲这些落后国家比一比,放欧洲,都不如捷克斯洛伐克。亚洲这边,咱们那会儿起步晚,洋务运动起步的,然后几十年一直在打仗,根本没法发展。先是大清灭亡之后,军阀混战,老蒋北伐,十年内战,根本就没消停过,这情况下,你咋发展?怎么稳定发展?那会儿教育什么的也落后,读几天私塾都是文化人了。
而且,老蒋本身也比较虚,对外敌方面根本就是畏惧之心,畏敌如虎的那种了。中东路事件,煽动张学良和苏联开战,没插手帮忙;918,东北丢了,不敢开战,还强迫别人不能抗日;128事变,老蒋忙着谈判,其实就是媾和;卢沟桥,又是谈判;淞沪会战,华北都丢了,813早上日本坦克冲击闸北,老蒋抗议;长沙会战那会儿,老蒋和日本人又是谈判,你谈啥?谈投降么?
军队这边,指挥系统混乱,派系之间争斗频繁,互相见死不救,互相给对方往火坑里推。打起来之后又是一触即溃,前期你可以说是武器不行,到1944年了,你还武器不行么?日本武器就那么好么?五次战役之前,志愿军武器咋样?美国武器咋样?不还是僵持住了么。打起来之后,军队百万级的投降人数,高级将领一帮投降的。这仗咋打?几万人就能追着几十万人打,这还咋打了?
日本是借了这个便宜,才能在咱们这打的那么狠。如果咱们早稳定20年,军队建设好了,工业发展起来了,军工起来了,可能是另一个局面,如果换个领导人,不是老蒋,换个有魄力有勇气的,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魄力的领导人,换成出国打美军那位,又是一个局面。这两个如果,要是凑一起,日本还敢开战么?
估计又得有人说日本在东南亚又是打英军,又是打美军的,这咱继续说道说道吧。东南亚的战争,日本打的是挺漂亮,但是,东南亚的英军美军都是什么玩意儿啊?杂牌军、殖民军,正儿八经的少爷兵,顶多维护治安、欺负土著的那种,这部队根本就不能打仗。
先说菲律宾战役吧,美菲联军15万人,对阵日军12万人,看上去美菲占据优势,你再细看看就知道都是啥了。1941年7月份,菲律宾的部队总共两万多人,一半美军,一半菲律宾人,八月份美国调过来8500个国民警卫队士兵,直到11月30日,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共31000人,里面16000个都是美国兵。
11月底麦克阿瑟调了点美军,再往前推,是9月1日开始麦克阿瑟才开始动员菲律宾人参军,十个师的预备役部队,征来的兵讲70种方言,后来又加进来警察什么的,这才凑够15万人。他这15万人,有12万人是临近打仗才拉过来的,这些人有啥战斗力么?这些人能不能会打枪都是一回事了。武器也不行,日本那边500多架飞机,美军200多架。
武器劣势,兵员劣势,12万老兵油子打12万新兵,这不手拿把掐么。
马来战役也是一样,英国14万对7万日军,看上去又是力量悬殊,看上去英国佬占据优势,实际上这优势还是得反过来。那会儿白思华手下8万英军,剩下的也全是马来西亚人、印度人什么的。马来西亚人和印度人就不说了,没开化呢都,英国人啥样?英国走的是小型化陆军,二战爆发的时候陆军22万人,主力部署本土,那马来西亚这8万人是咋回事?这人是咋凑的?这些人是正经的部队么?不是。
1941年那会儿,英国人在北非和德国人打的死去活来的,什么东西都先这些人装备,遥远的殖民地,根本没人管。英军在马来亚总共23辆小坦克,连阿拉曼战役损失的零头都不到,飞机就200架,还都老式飞机。日本那边500多架飞机、200多辆坦克。这么一对比,日军除了人数,处处占优势。就是那人数是英国一半吧,这些人还都老兵油子,英国那边一群少爷兵。
说这些啥意思?就是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上的辉煌,根本不算什么,没什么值得吹的,都是借了便宜,才能打的。东南亚这仗,你换远征军过去,都能给英美军队打几个来回的。他在这些战场上打赢,也说明不了什么。
而且,就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其实也没什么好吹的。日军先是突袭珍珠港,美国海军沉寂半年。另一个问题是,1939年的时候,美国陆军20万人。美国那1000多万人服役,都是二战期间动员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兵力很少,武器也很少,一战结束,全都裁撤了。
等美国那国内动员做足了,战争机器完全开动了,飞机、坦克、军舰什么的源源不断的从工厂里运出来,太平洋舰队重新组建,海军陆战队、陆军迅速扩军,然后就开始一点点的往亚洲推进了,最后压在日本外围往日本本土轰炸,日本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了,防空都不行了,太平洋上那些小岛,日军得靠挖地道才能和美军周旋。
二战日本所谓的打得好,其实是借着别人不行的机会,才打得好的。真正碰到硬茬子,日本没什么还手的实力。诺门罕战役,一个57特别军,就让日本焦头烂额了。太平洋上,又是怎么打怎么输。他也就是能打打老蒋这类无能之辈,打打东南亚的殖民军了,日本并没有什么特别强的地方。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算三流?醒醒吧!事实上,日本的海陆空各种兵器,都有其特色和亮点,无论是稍嫌落后的陆军,还是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和航空兵部队,都装备有设计出色、威力强大的武器。这也是二战日军强悍战斗力的物质来源和基础!难道你想说日军光靠所谓武士道精神,赤手空拳就能对打所谓ABCD四国?(美、英、中、荷,它们的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分别是ABCD)和美国在辽阔的太平洋上玩宏大的航母对攻,这个世界上至今除了日本,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过这样的装备与能力。
下面,让我们看看日军代表兵器的实力
👇
一、日本陆军代表兵器
五式坦克日本五式坦克是超越那个时代的杰作,从外形上看,它已经具备现代坦克的设计理念与特点,其炮塔有棱有角,由传统的铸造或者钮接结构改为焊接结构,其良好的锲形防弹角度,和现代的美国M1坦克非常神似,属于“同一个造型”。
五式坦克每侧有8个负重轮,发动机功率为650马力,车重35吨;而德国著名的虎式坦克重达57吨,也才650马力。在单位功率和机动性上,毫无疑问日本人的坦克更强。
五式坦克的主炮为一门56倍径75毫米炮,采用和半个世纪后美国M1坦克类似的炮塔弹药尾舱,弹药放在炮塔尾舱中,炮塔顶部还装有泄压板,一旦弹药被引爆可以有效释放爆炸动能,避免直接炸发炮塔,保护车内成员。如此先进的设计理念,大大超越了它的时代。
测试表明,五式坦克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75毫米厚钢装甲,也就是说,它能够轻易击穿美国当时的主力坦克“谢尔曼”的前装甲。
更有特点的是,该坦克车体前部右侧还装1门一式37毫米机关炮,弹药基数为124发;另外还有两挺各备弹1500发的7.7毫米炮塔机枪,其火力妥妥地就是一艘“陆地巡洋舰”,不可谓不强大。
二、日本海军代表兵器
大凤号航空母舰这艘排水量30000吨的航母航速高达33节,比现代很多驱逐舰都要跑得快,续航力更是达到惊人的10000海里。
其设计非常超前,采用全封闭舰首、一体化舰岛以及全钢飞行甲板,载机81架,装备日本刚研制成功的对海对空雷达(电探),各项数据均向现代化航母看齐,在那个时代相当了不起!
大凤号的全钢飞行甲板厚75毫米,其下还有20毫米特种钢板,可抵抗500千克炸弹的轰炸。要知道,当时美国航母还在使用全木质飞行甲板和敞开式舰首………
大凤号主要数据
宽:30米
长:253米
飞行甲板长:257.5米
吃水深度:9.59米
标准排水量:30000吨
航速:33.3节
续航力:10000海里
动力系统:4台蒸汽机,8台锅炉
自卫武器:10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6座,三联装25毫米高炮22座
舰载飞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9架,一七试舰侦(彩云)6架,一六试舰爆(流星)36架。
三、日军航空兵代表兵器
J7W“震电”J7W“震电”因其惊世骇俗的外表和灵活的机动性,一出世就震惊世界,它是世界上首款实用的鸭式布局战斗机,是日本经潜心研究磨砺推出的用于本土决战的“末日战机”。
众所周知,二战战斗机的设计大都喜欢把发动机、螺旋桨和武器一股脑全放在飞机前面,而日本人的“震电”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最新颖的鸭式布局:去掉尾翼加装鸭翼,武器在前,发动机和螺旋桨在后。
如此设计在利用全部空间的同时,也尽量缩小了同等装备的体积。
另外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前方的空气阻力,从而达到过去普通设计所达不到的速度优势。
事实上,J7W“震电”各项数据吊打同时代的它国战机。其12000米的升限+机头4门30毫米速射炮的组合更是堪称“飞得高、打得远”,在天空之中可以说一时风光无两,所向无敌。
J7W“震电”主要数据👇
最大起飞重量:5228千克
翼展:11.11米
机长:9.66米
机高:3.92米
最大平飞速度:750千米/每小时
升限:12000米
航程:850千米
武备:30毫米机炮X4 (每门炮备弹 200发)
———————
从以上这几种有代表性的兵器看,日本尽管在二战国力不足,产能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设计和制造不出一流的陆海空军武器装备。
我们似乎总是有一种成见,认为二战的日军装备只达到列强一战时的水准,他们并不是装备精良的军队——其实大谬不然。
日本人有着严谨的思维和大胆创新的意识,在武器制造上一丝不苟,在武器设计上具备准确的判断力,他们因而造出许多超越那个时代、理念和性能非常先进的武器,这对于一个后起的东亚国家而言,能实现这样的独立自主而非一味模仿,实在并不容易。
这是当时的中国远远无法比拟的。
虽然二战日本败了,但这场惨烈的大战,客观地说,他们依靠卓越的设计、精良的兵器和无私牺牲的精神,为自己国家赢得了最后的尊严与和平。
战后,美国人为了对付苏联,在准确认识到日本的军事潜力之后,放了日本一马,日本人借此卧薪尝胆,以制造业为龙头带动报经济快速成长。
日本的经济规模,上个七十年代就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2。这个排位一直延续至21世纪,才被我们取代。
这——
值得我们深思;
也值得我们留神。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亮剑》原著里面的李家坡之战,当张大彪率领独立团突击队一跃而起接近敌阵地时,日军士兵居然端着三八大盖跳出战壕反击,作者都梁用了四个字来描绘这些鬼子兵:悍不畏死。东北地区对于“打仗”有几句俗语:穷的怕横的,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所以说,二战日军士兵把生死看淡的变态心理,是其战斗力较强的头号因素,一度让俄国人和美国人都含糊过。
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出现过几十个倭寇横行江南百里的真实事件,成百上千的明朝官军楞是不敢主动出战,直到戚家军的出现。是这帮倭寇多长了一个脑袋么?当然不是,只是他们敢玩命而已。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第一军为了攻克203高地,完全是用日军士兵的“尸山血海”来填满壕沟,虽然海军作战失败,但俄军的机枪火炮数量和质量大大优于日军,为什么一败再败?也是被日本人这种不要命的打法给唬住了。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人战败自杀的比例是最高的,比如剖腹、跳海、蹈火等等,如此轻视生命的变态心理,使其在战斗中表现的特别顽强,要么被全歼,要么死不投降。即便是日本宣布投降以后,以陆相阿南惟畿为代表的一批将佐仍然选择了自杀,这对于其他国家的军人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号称士官士兵最优秀的德军,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大面积的疯狂行为,所以“小鬼子难打”所言非虚。
日军战斗力较强的第二点因素,是整体协同较好,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个日本兵是虫,但是三个日本兵聚在一起就不好打了,抗战初期,三个日本兵背靠背拼刺刀,中国军队的一个班都奈何不得。那么如果是一个分队、一个小队、一个中队的鬼子,则综合战斗力就会更强,1938年南岳军事会议期间,宋希濂和王耀武就特别讨论过这个问题。
这俩黄埔嫡系的结论是,一个中国兵对付一个日本兵略显吃力,因为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跟不上,但勉强可以应付,但是如果是大兵团会战时,一万个日本兵聚在一起的战斗力,对一万个中国兵就会“呈几何式增长”,此时中国军队在同等兵力下必然处于劣势。因此日军在大型会战中,多以几个师团面对数十万中国军队而仍然能够掌握战场主动权,问题就在这里,日军在制订作战计划时,经常以一个联队抗衡中央军一个师、一个满编大队来抗衡杂牌军一个师来计算的。
第三点原因是训练有素,在“武士道”精神和法西斯军事教育下,二战日军的军官都受过不低于七年的军事养成教育,包括陆军幼年军校、中央幼年军校和陆军士官学校等,部分还毕业于陆军大学,而黄埔毕业生的教育时间实在相形见拙。日本的普通士兵,也都经过两年义务兵的严苛训练,从刺杀、射击、战术动作到战术协同等等,现代的征兵制度决定着,日本陆军已经是一支职业军队。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日军战斗力的评价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日军战力之强,体现在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第二个层次是日军战力之强,体现在中下层指挥官身上,“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所以结论是:“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
说到武器装备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不能完全“唯武器论”,武器装备除单项性能对比外,最重要的是武器配置和效能发挥要按作战需要达到“最优化”。而日本作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工业国,素以组织力精强著称,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前,已经跟踪世界现代战争的发展需求,对军队装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同时还拥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弹药供应和装备修护形成了系统化,是一架较为完善的战争机器。
也不同意二战日本武器是“三流”的判断,实际上武器的先进与否和形成战斗力的效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日军的武器装备跟中国、苏联和美国相比较,会有不同的结果。大略归纳的话,笔者认为日军的武器装备在1943年以后(太平洋战争进入深水区以后),跟中国军队相比较仍然是一流,跟苏军比较可以算作二流,跟大反攻阶段的美军相比较,才可以视为三流。
一、跟中国军队的比较。
全面抗战爆发时,德械师的轻武器其实还略优于日军,淞沪参战部队的报告是:“(轻武器)射击效能显著,实不在敌人使用之同等兵器之下,尤以迫击炮、马克沁重机枪两项兵器威力最大,淞沪三个月之坚持,前项步兵兵器之支撑力有相当实效”。可问题是,不是每一支中国军队都能足额装备进口德造步枪(中正式都配不全)、捷克式轻机和民二四重机,那也就是中央军嫡系勉强可以配齐,因为我们仿造能力有限,损失一件是一件,而日军则供应充足。
同时,中国军队在火炮、装甲和飞机等重火力上严重吃亏,无论轻重机枪都不是你想像那样吼叫个不停,分分钟就被日军发现和摧毁,日军的掷弹筒、迫击炮、步兵炮和山野炮榴炮,都是机枪阵地的杀手。南京政府军的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和陆空协同非常糟糕,所以轻武器的少许优势,完全被前述的所有缺点所淹没,因此,日军的装备水平在中国军队面前,其实是一流的。
二、跟苏联军队的比较。
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期间,尽管苏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总体而言,关东军虽然在战车、重炮和飞机上处劣势,但是在作战意志、单兵素质、基层指挥上并不吃亏,尤其是日本士兵狂热的精神,比如绑着炸药炸坦克的疯狂举动,也让苏军大为头痛。当时的苏联还没有转入战争体制,不少武器都是老旧的,只有部分是新列装的,因此诺门罕战役,日军算是以二流装备与苏军抗衡。
二流的装备辅以疯狂的作战意志,才给苏军造成了较大伤亡,最终打成“惨胜”。然而到了1943年以后,随着苏军大量新式武器的列装和战斗素养的不断提高,日本人与之的差距被迅速拉开,这也是前面特别加注时间点的原因。只不过从1940年到1944年,关东军没有与苏军处于战争状态不能比较罢了,及至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东北的时候,关东军被打得落水流花,充分说明其装备水平已远远落后于苏军,确实是三流了。
三、跟美国军队的比较。
许多军事爱好者对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在菲律宾的惨败表示不太理解,实际上当时的美菲军装备大部分还处在一战时期的水准,因为美国还没转入战时体制,许多新式武器有研发却无批量生产和装备,所以跟日军相比并无优势。再加上失去制空和制海权,以及第一次碰见打起仗来不要命的鬼子兵,确实被打懵了,菲律宾距离美国本土太过遥远,美国陆军想进行必要的武器支援也很困难,战败在情理之中。
但是随着美国这个庞然大物整体转入战争状态,大八粒、汤姆逊和M3冲锋枪、M1卡宾枪以及大量气冷式重机枪的列装,日军的武器水平直接沦为三流,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我们看太平洋战争的电影,在美国海空军的绝对优势火力压制下,日本人只能趁夜端着三八枪进行板载冲锋,然后在美式50重机枪的扫射下尸横遍野,已经是一边倒的战场屠杀。
甚至连大败以后逃到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换装美械完成训练以后,在1943年10月也可以完虐日军精锐师团,足以说明日军的武器装备综合水平,到1943年以后已经不入流了。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评判二战中日本武器的强弱,得分海军和陆军。
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号称“帝国之花”,放眼当时的世界海军排行榜,那可真是挤进全球第三没问题,这是日本真正精锐中的精锐。人家老美在太平洋战场上为啥嗑得那么艰难,因为跟他们打交道的就算日本海军。
至于日本的陆军,也就是抗日战场上我们最直接接触的小鬼子,他们的装备总体来说,就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所以会有日本武器装备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将日本陆军装备与德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军队进行了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使得各个国家都将最好的资源投向了战争,由此催生出了许多突飞猛进的“黑科技”。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武器装备,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U2潜艇;苏联的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波波沙冲锋枪等等。然而似乎并没有听说过日本陆军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武器,这使得大家错误地认为日本武器属于三流。
除令人头疼的飞机外,日本陆军最有名的是三八大盖、八九式掷弹筒和九二步兵炮等。侵华时期日军最常用的武器装备,就是三八大盖。三八大盖就是指日本三八式步枪,这款步枪的前身是德国毛瑟1871步枪。毛瑟1871步枪发射的是7.92毫米大威力步枪弹,使用起来后坐力过大,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
于是,日本于1897年进行仿制,将步枪口径改成6.5毫米,山寨出了二战日军制式装备三八大盖。
步枪弹口径的缩小,导致三八大盖先天威力不足,虽然有很强的穿透力,但是杀伤力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许多被三八大盖击中的人,运气好的话子弹都不会留在体内,从前胸进后背出留下一个小孔,只要不是击中要害,修养一段时间就能重新上战场。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三八大盖至少有三个好处:
一是射程远、射击精准。经过严格射击训练,再配上三八大盖这款“准狙击”步枪,战争初期的鬼子老兵,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着实让对手吃了不少的亏。比如硫磺岛战役时,鬼子就专门挑美军中钢盔上带红十字标志的医务兵下手狙击,让许多美军伤病因得不到救治而死;
二是节省黄铜等原材料,这对资源缺乏的岛国日本特别有意义;
三是三八大盖够长。这款步枪配上刺刀,整枪的长度可以达到将近1米6,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中正式步枪+刺刀也才1米5,这就导致小鬼子在拼刺方面得了优势,再加上他们战前充足的训练,使得我军往往要三个抗日战士才能撩翻一个鬼子。
说完三八大盖,再说一说日本另一大杀器,八九式掷弹筒。
掷弹筒,从武器角度来讲,属于轻型迫击炮。日军的这款八九式掷弹筒,只有4.7公斤,携带方便且操作简易,再加上种类众多的弹药,日军往往能凭借它搞出各类花式操作。
抗日战场上,有经验的鬼子经常能根据机枪的声音,判断出机枪阵地的位置,随后立马就会有掷弹筒发射的炮弹,往机枪阵地上招呼。
太平洋战场,美军看不上日军老要拉枪栓的三八大盖,瞧不起鬼子只要拿谢尔曼撞一下就会散架的豆坦克,但提到掷弹筒可就会头皮发麻。
最后说说日本陆军九二式步兵炮。
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同口径火炮,九二式步兵炮性能显得远远逊色,这也显示出日本当时在国防工业基础方面与西方的差距。
但九二式步兵炮轻便易于携带,炮身比较低矮,更适合日本小矮子士兵使用。而且它设计简洁、易于制造、生产成本较低,更适合日本这种资源匮乏的岛国大规模装备。
通过三八大盖、八九式掷弹筒、九二式步兵炮,以及鬼子频繁使用的刺刀白刃战术,我们大致可见二战日军走的是精准射击路线。这也是受困于岛国资源匮乏的无奈之举,处处都得省着点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日本已经造出冲锋枪,但是由于每一把冲锋枪的造价单把达到100日元,如果装备一支一个师团需要1万把冲锋枪,大概价格是100万日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后期的维护成本。
日本海军认为成本太高了,大力反对。而相应的100万日元在当时可以造一艘战列舰,能够极大地提升日本海军实力。
这也导致日本后期在与美国进行太平洋战争时期,没有冲锋枪使用,只能依靠人肉炸弹或发起自杀式袭击。单发的日本三八大盖儿遇上美军的速射武器,只有被虐的份。
至于日军的“强”,更多体现在的是海军与美军的死磕。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拥有战列舰、护卫舰和重巡洋舰还包括多艘航空母舰,而且日本海空军航空兵飞行时间都在2000小时以上,绝对老司机。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日本士兵在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双重作用下,拥有着极其顽固的战斗思维,绝对不会出现意大利式的大规模投降。日本虽然武器装备总体水平不如英美等发达国家,但精神层面却是表现出极其狂热的情绪。这也使得美军十分头疼,搞不懂被困在孤岛上弹尽粮绝的日军,干嘛还要死磕下去,专门研究之后于是就有了分析日本人性格和行为方式的《菊与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