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到底谁赢了?
诺门坎战役的最大赢家,即不是日本人,也不是苏联人,而是撤至重庆正在节节抵抗陷入苦战的国民政府。你注意下时间点,诺门坎战役的爆发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而就在两天前的5月9日,日寇华中第11军还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起了进攻南昌的战役,亦称“南昌会战”,第九战区陈诚完败。本文不再重复介绍日苏双方究竟在战役中损失了多少兵力和兵器,更主要的是从宏观角度看待战役的结局和影响。
(冈村也在关东军呆过)
总体而言,诺门坎战役就是日苏双方分别支持了自己的附庸军(伪满军和蒙军),在哈拉哈河两岸大打出手,苏军也因为大清洗带来的后遗症,官兵战斗素养处于低谷期,伤亡很是不小,更由于纳粹德国在西方的巨大威胁,所以并不想扩大战事。而日本陆军也在苏军的装甲洪流面前,遭遇前所未有之重创,是一场两败俱伤之役。所以要注意,日苏对诺门坎战役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苏联人打算见好就收,而日本人却是很不服气准备继续死磕的。
日本人为应对逐渐大打的诺门坎战役,特别升格组建了隶属于关东军司令部的第六军,军司令官是谁呢?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时期的华中日军主力第13师团长,中将荻州立兵。这个第六军下辖挑起诺门坎战事的第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和第8“国境守备队”,随后增援了第7师团(师团长园部和一郎中将,熟悉吧?未来的第11军司令官),以及日本人唯一的宝贝“战车第1团”和其他杂七杂八的特种兵科部队。
(关东军司令植田)
他们的顶头上司则是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原第9师团长)和参谋长矶谷廉介(徐州会战时的第10师团长),也就是说,战役的主要指挥官多半是侵略过山海关以南的老鬼子,打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挺顺手,一个个狂得没边,结果在苏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但是这帮家伙并不死心,再抽调第2和第4师团驰援诺门坎战场,结果主力还没有到达,东京日本军部已经决定停战,并开始下手整肃一直不听招呼的关东军。
在决定停火之前,为防止苏军继续深入东北,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紧急增调在关内战场的第5师团、第14师团和一批特种兵联队开赴东北,比如第5师团就在齐齐哈尔呆了好几个月,这两个师团一度被称为板垣师团和土肥原师团,是日本陆军四个机械化师团的其中两个,在关内战场急缺兵力的1939年8月间,却被调往了遥远的东北,这就直接影响了关内抗日战场的局势。
(第六军司令官荻州立兵)
其实武汉会战以后,国军许多部队已成惊弓之鸟,尤其是南昌会战的失利,使国军上下畏战情绪非常严重,比如在日军还没有接近长沙的情况下,长沙守军自己烧起“文夕大火”致损失惨重,就是这种思潮的具体反映。如果侵占武汉、岳阳和南昌的日军于1939年5月间分两路攻向长沙,几乎可以肯定,老蒋和陈诚必定弃城,因为部队迫切需要整补,官兵士气需要恢复,第九战区是没有胆量跟日军决一死战的。
然而诺门坎的严重失败和损失,让日军参谋本部必须考虑加强在东北的兵力,不仅抽调了若干老牌师团前往,包括弹药和补给也得优先考虑输送关东军,这样就使华北和华中的日军一下子供血不足,攻势陷于停顿,而重庆政府和军队,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比如冈村宁次的第11军攻陷南昌后,在1939年夏获得的弹药和补充兵数量极少,只能暂时以确保占领区为目的,无力向南和向西深入侵略。
(蒙军指挥官)
其实在抗战初期,确曾有苏军出兵参战的传闻,有一部剧《连环套》就是根据这个背景编出来的,所以日本对此种可能保持着深深的警惕,“对苏戒备”成为优先战略考量。诺门坎的两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下来,关东军本来是不服气的,准备增调部队和装备挽回败局,毕竟“皇军之花”的面子得要,真正叫停进一步行动的是东京军部,因为以当时的日本国力和军力,实在不能支撑两大战场的全面战争。
看一看日本陆军在1939年底的兵力分布:在当时总共编成的43个师团中,华北有12个师团、华中有10个师团、华南5个师团,半岛和本土有5个师团,而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则达到了四个军11个师团,以及“航空兵团”的两个飞行集团,尚不计战车部队、骑兵旅团和一堆的独立守备队和所谓的“国境守备队”,因此在1939年的几大战略区中,东北日军的兵力和实力其实是最强的。
(朱可夫在前线)
日本人把目光重点放在诺门坎的结果,是华中和华北日军不得不暂时停下侵略的脚步,冈村宁次直到日苏签订停战协议的9月16日以后,才获准发动第一次进攻长沙的作战,日军主攻部队第6师团、奈良支队和上村支队约5万人强渡新墙河南犯的时间,已经是9月18日,所以时间点是非常微妙的。然而经过四个月的整补,以及陈诚离开前线由薛岳代理司令长官,第九战区的心气大大提高,加之日军进攻兵力不足,终有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收官。
而长沙的坚守成功,极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对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冈村和后任司令官们总是苦恼第11军兵力不足,因为要同时面对着中国军队四个战区(第三、第五、第九,后面又加了个第六)的百万大军,20余万人的兵力属实捉襟见肘。然而由于诺门坎战役的影响,满蒙地区关东军的增兵还在继续,到了1941年“关特演”期间,兵力已经猛增到31个师团85万人,号称百万关东军,基本上就是关内战场四处缺兵,而东北地区鬼子扎堆(这还不算伪满军呢)。
(苏军的重炮炮弹)
我们知道,东北抗联在1941年是最艰苦的时期,人数锐减,已经很难对伪满的统治构成实质性威胁,而日军留驻大量部队于东北,更多的是为了“对苏警备”,诺门坎战役确实把鬼子打疼了,他们特别担心苏军觊觎东北,东京军部宁肯拒绝华北和华中日军的增兵请求,宁肯扶持汪伪政权“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也丝毫不敢放松在东北的军力集结。所以诺门坎战役,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牵制日军大量兵力的作用,受益人当然是苦撑待变的重庆政府。
诺门坎战役更深邃的影响在于,骄狂的日本陆军在大草原上栽了跟头,被海军马鹿各种嘲笑,也因此在北上和南进的战略选择中,话语权遭到严重削弱,尽管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不完全是因为与苏军作战受挫,但是心理畏惧的因素肯定还是存在的。而日本“南进”的后果,是必然跟美英的利益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迎头碰撞,也促使之前一直实施绥靖政策的美英,开始全力援助重庆政府。
1941年12月8日凌晨,当老蒋听闻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知道日本战败已成定局,而这一切都与两年前的那场诺门坎战役有着莫大的关系,其间最大的赢家是谁,不是很清楚了么?
(日军俘获之蒙军士兵)
诺门罕战役到底谁赢了?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诺门坎战役到底是谁赢了?如果让我来说的话,那就是让二次大战当中的同盟国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说诺门坎战役是谁打的?很简单,苏联和日本打的,要知道当年日本在诺门坎进攻苏联,其本意就是想打败苏联,进而占领苏联,以成就日本称霸世界的梦想,正因为日本在诺门坎战役打输了,所以他们才调整了自己的战略,由北进转为南下,进而不再打苏联的主意,而是占领东南亚各国,并且偷袭美国珍珠港,也正因为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才把美国拉进了第2次世界大战,让盟军多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可以说这一切都是诺门坎战役决定的。
另外诺门坎战役也爆发了日本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也为日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埋下伏笔,可以说诺门坎战役实际上就是日本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掘墓人,不知道今天的日本人回想到诺门坎战役该做如何想法。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评论。
诺门罕战役到底谁赢了?
诺门坎战役,也即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哈拉哈河战役”,日本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在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因此,史上又称“诺门罕战役”。
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这场日本和苏联各自拉上伪满洲军队和蒙古军队的战斗,成了二战时期一个神话级的战役。
历来都认为强大的日本关东军,被名将朱可夫指挥的苏联远东军按在地下摩擦,全歼了当时日本陆军国宝级唯一的战车师团,让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名誉扫地,以至于在与日本海军面前抬不起头来,丧失了北进的信心,不得不成为配角,协同执行海军的南下战略。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逐渐解密了当年诺门坎战役的档案,才发现原来历时135天,苏军虽然合围了日军第23师团,但却未能将其全歼,日军大部分兵力最终突围成功,只是损失了包括火炮在内的重装备。
日军,第23师团只是得到一个安岗战车支队、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炮兵,连同第23师团本身部队合计只有2万人,就与苏军10万人的包括机械化作战单位在内的1个集团军作战。
苏军,投入了包括第57步兵师、第82步兵师、第152步兵师、摩托化第36师,机械化第5旅、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第11旅,空降第212旅、机枪第5旅、炮兵第185团,反坦克炮第37、85营,第63、66、150防空营等其他部队,另附外蒙骑兵第6师、骑兵第8师等部队,共计10万余人的第1集团军。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714人。其中,62.7%的损失由苏军的炮火和航空轰炸所导致。
仅从人员损失情况和作战物资的消耗上,苏军都在日军之上,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仍然要比日军更大,因此,诺门坎战役,日军事实上并未战败,可视作日军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
苏军,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损失兵力25655人。其中,15251名苏军伤兵,由子弹造成占44.2%,由炮弹、地雷和手榴弹等弹(碎)片造成的约为48.4%,由航空炸弹弹片造成的为6.5%,由刺刀造成0.9%。
尽管苏军的兵力损失在日军之上,仅发射的炮弹和投掷的航空炸弹就有3.1万吨,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作战的物资消耗也远在日军之上,日军发射的炮弹和投掷的航弹,两者相加仅消耗了不到2万发,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都不到,但苏军却达成了阻止日军北进的计划,因此诺门坎战役,苏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此役,苏军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迫使日本军部南下夺取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并将炸弹扔到了珍珠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头上,向强大的美国宣战,最终,导致日本战败亚太战场。
诺门坎战役,日军战前就胜算不大,苏军则是苦心积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仅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吉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来维持这场战斗。
但是日军战斗力极为强大,差点击破苏军的部署,获得战役的胜利,而日本陆军航空兵也以寡克众,夺取了战场制空权,让苏军头痛不已。
此役,如果日军第23师团有较为充足的机械化部队,能够对抗苏军的两翼合围战术,诺门坎战役的最终胜败还真不好说。
苏军仅仅是凭借大量的作战物资、坦克、大炮和数倍于日军的步兵,才能反败为胜,如果不是名将朱可夫的指挥,日军第23师团肯定是赢定了。
由于苏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日本关东军始终不敢主动发起对苏联远东地区的作战,当然也有日本军部认为北上西伯利亚是一片荒原,没什么好处可捞,不如南下能获得石油、橡胶等战争物资。
在苏德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际,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非常关键的时刻,苏军统帅部能从容地从西伯利亚抽调了大量防御日本关东军的兵力,投入到了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因此,综合比对来说,诺门坎战役,日军和苏军双方互有胜负,尽管苏军人员死亡、作战物资消耗更多,但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在苏德战场上,消除了来自远东地区的后顾之忧,得以将绝大多数的兵力投入苏德战场,最终,赢得了对德作战的胜利。
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国政府希望日本政府出兵攻打苏联,德日东西两面夹击,取得对苏联战争的胜利,但日本拒绝了希特勒政府的请求,希特勒设想的德日夹攻苏联的计划落空了。
诺门罕战役到底谁赢了?
1931年,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全城,东北军被迫撤向锦州。在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下,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竟然被300名日军小队所击溃,一再后撤。
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出现了分裂,一部分人宣布“独立”并开始对日作战,一部分人继续后撤执行不抵抗主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3.5倍的东北全部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沦为了亡国奴。
1932年3月1日,日本军国主义扶持清废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成为了自己的傀儡和代言人。从此以后,苏联扶持的“伪蒙古国”和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开始领土相接。
当时,日本国内虽然已经被军国主义彻底附体,一心就想称霸亚洲和瓜分世界。但是,其内部还是分成了两派长期争执不下,一派是“北进派”,另一派是“南进派”。
北进派主张,以中国东北作为跳板,向北出兵进犯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之后一路向西攻击,与欧洲战场的希特勒大军东西夹击苏联,陆军是坚定支持者。而南进派主张,向南攻占中国全境并入侵东南亚诸国和太平洋地区,压缩甚至侵占英美等国的势力范围,海军是坚定支持者。
占领中国东北后,德国开始频频施压日本,希望日军可以向北攻击苏联,迫使斯大林进入到“两线作战”的窘境。对此极为认同的日本陆军,很快开始摩拳擦掌,计划在伪满洲国大量屯兵,等苏德战争爆发后就北上西伯利亚,最后与德国夹击消灭苏联。
1939年,随着中国的全民族抗战,随着日本的“捉襟见肘”,战势被拖入到了相持阶段。于是,日军大本营内的北进派占了上风,关东军也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先在满蒙边境制造一些摩擦,以试探苏联的底线和实力。
斯大林虽然被希特勒搞得焦头烂额,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欧洲。但是,他对于日本在自己背后的小动作也不得不防,集结了重兵于边界地区防守。
1939年5月11日,在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坎一带,终于爆发了一场足以震惊全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诺门坎战役”。
蒙国第24国境警备队遭到了日伪军突然袭击,之后关东军第23师团更是出动了大批骑兵和装甲兵赶赴事发地,不断加大事件的规模和影响,希望制造第二个“九一八事变”。
5月17日,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决定介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统兵迎敌。在朱可夫的直接指挥下,苏军迅速调集飞机、大炮和坦克,对日军进行了一顿狂轰乱炸,消耗掉日军为数不多的机械化部队和陆军航空兵。
看到苏军的攻势太过于凶悍,日本关东军又把自己的秘密武器“731部队”调来参战,打算对苏军投放霍乱和鼠疫。不过,苏联方面对此早有防备,一举粉碎了日军的险恶图谋。
日军虽然损失惨重,但还没有被打疼打痛,到7月底补充兵力后,再次向苏军发起攻势。但是,此时的朱可夫已将第57特别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凑集了10万兵力、500多架飞机和1000辆坦克和装甲车。
这回,日军领教了苏军强大的火力,“武运长久”的军国主义被苏军的钢铁洪流击得稀碎。最后,关东军第23师团仅剩2000人后才绝望地突围逃走。
到了8月底,关东军想从南中国战场抽调部队再战苏联,却被日军大本营制止了。从此以后,由海军主导的南下战略,就成为了军方唯一的选择。
关于冲突的当事双方,表面上是“伪满洲国”和“伪蒙古国”,背后的日本和苏联并没有向对方宣战,但实际的参战部队却是日军和苏军。
三个多月的大战,日苏双方都血流成河,从战果来看无疑是苏联获胜了。不过,实际的伤亡和损耗也是苏联更多。据主流资料记载,诺门坎战役中,日军阵亡7600人左右,失踪1000人左右,伤员8600人左右,总共伤亡17000人左右;而苏军阵亡9700人左右,伤员15000人左右,总共伤亡25000人左右。在装备损失方面,日军损失飞机180架,坦克120辆,大炮80门;苏军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40辆,火炮50门,而且都是重炮。
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才达到了教训小日本的目的,斯大林显得心有不甘。不过,随着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全面爆发了。苏联不想太过刺激日本,所以才决定见好就收,同意与其签订停战条约,诺门坎战役于1939年9月16日落下帷幕。
这场战役后,日本“北进派”的嚣张气焰受到严重打击,关东军也进行了大换血。其中,司令员植田谦吉和参谋长官矶谷廉介均被撤职,就连血战诺门坎的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也被撤换。
从此以后,关东军消停了不少,再也不敢在苏联的远东地区和外蒙古一带制造事端。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苏德战争时期苏联的后顾之忧。
尽管日军依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挑衅苏联无功而返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场战役后,“南进派”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开始加大对中国南部和西部地区的攻势。而且,日本还通过“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一度占领了香港、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诺门坎战役的交战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很有限,但却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假如,日军在这次战役中击败苏军,那“北进派”就会强力出击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迫使斯大林进行东西两线的同时作战,那很可能会改变二战的结局。@文史不假
诺门罕战役到底谁赢了?
其实,对日本来说,南下或北上都是死路!最终的结果都是惨败,没有仼何一种其他的结局!这一点是英、美等盎格鲁撒克逊联盟控制的世界格局决定了的,日本从想称霸世界,不断侵略扩张之时起,就走上了今天被打断脊椎骨,阉割主权的不归路!
日本是一个土地狭小,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既使算上战前吞并的朝鲜、台湾、东北等大片土地,也不具备足以运转其庞大战争机器所必需的战略资源。理论上,当时的日本,只有南下夺取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才有可能奠定日本作为称霸世界的物质基础。
南下,是日本选择的战争路线。南下战争从偷袭珍珠港开始,日本一顿骚操作,然后迅速击败英美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夺取了大部分英美殖民地,而美国则绝地反击,并启动其超过日本十几倍的战争潜力,毫无悬念地痛击了日本,让日本遭受到了一场彻底的失败。战后,日本不仅吐出战前侵占的几乎全部利益,而还剥夺了大量主权,沦为美国的附庸,所以这条路被历史证明了是条死路,日本根本不可能赢。
那么北上呢,日本就可能逃脱失败的结局吗?这也是日本这个缺乏战略思维的国家,在进行所谓"二战反思”纠结的方面。很多日本人事后诸葛亮式的认为,如果二战不去招惹英美,或固守原有的既得利益,或北上进攻苏联,也许还不会沦为战败国的下场。这种所谓的反思,才真是体现了日本人的可悲,根本没有认识到日本失败的根源,说得直白点,南下是快死,而北上只是稍微慢死一点而已!
北上,先不说打不打得赢苏联,既使打得赢又怎么样?占领西伯利亚,能改变当时日本的困局吗?日本的困局是严重缺乏石油等战略资源,可能仗没打完,日本储备的那点点少得可怜的石油、橡胶等资源就消耗殆尽,不用英美动手,日本就先力竭倒下,然后任由美英摆布。不要幼稚的以为英美会支援日本打苏联,眼看着日本与德国东西夹击,灭亡苏联,让日本一步步做大。这一点不仅不可能,而且战前,英美已经制定好了困死日本的计划,那就是日本不仅不能进攻苏联,连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吞下去的东北、华北、华中等地也要全部吞出来!否则就断石油,断贸易!给日本放血。对日本这个早就妄想称霸世界,不知进退,野心膨胀到极点,凶狠张狂的国家来说,简直完全不可接受!
日本国内在战前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争吵后,认为北上是死路,甚至不北上,单纯是守东北、华北、华中侵占的既得利益也是死路的情况下,横下一条心,赌了南下这条看似有点希望,其实是一条死得更快的路。
诺门坎战役让日本北上这条路早早断送,苏联红军痛击日军,大获全胜,为苏联赢得一个相对有利的二战格局,最终击败纳粹德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诺门罕战役到底谁赢了?
苏联,日本唯一的装甲师团打没了,从此再也不敢进攻苏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