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作战水平有联系吗?
从1943年初开始,率部驻在印度蓝姆伽整训的孙立人、廖耀湘两位师长,每天都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缠着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要兵”,尤其是学生兵。我们所熟知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之口号,虽然是1944年正式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早在1943年初,各新兵补训处已经开始招收青年学生,编组成为数个补训团通过驼峰航线运往印度,这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38师孙立人)
孙立人的新38师撤到印度后尚余4000余人,而廖耀湘的新22师辗转到达时也就3000人,两师都远远低于满编状态,那就必须得补充新兵,到1943年10月驻印军开始在缅北实施反攻时,驻印军总指挥部的直属部队、新一军的两个师总兵力已达40000余人。也就是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通过空运给兰姆伽训练营送去了至少32000多名新兵(含军官),日平均500人以上,那么为什么孙立人、廖耀湘特别喜欢学生兵呢?
因为驻印军的武器装备是完全由美方提供的,其中技术兵器占比相当之大,比如美式105重炮营、汽车兵团、战车部队、通讯部队等等,这些部队装备的新家伙,那些走过野人山但是没文化的老兵们也摆弄不明白,那么就很难形成战斗力。而国内来的知识青年,大多具有高小文化甚至大学学历,在美国教官的指导下,很容易掌握这些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和要领。
(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
比如很多大学生就被分配去战车部队,战车训练所主任舒适存少将对此就深有感触,也逐渐器重这些文化人,他曾经对左右说:“今天的战争,是科学的战争,一切战斗工具都是需要头脑灵活的优秀知识分子来使用,尤其是坦克车,无论是驾驶还是射击,或者应用战术,都要倚仗现代知识”。驻印军总部直辖和编入两个步兵师的战车部队,足足有七个战车营,可见需要多少学生兵。
为了让中国官兵熟悉和掌握美式武器,美方派来了大批教官,那么互相的沟通就成了大问题,少数配备的翻译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所以在驻印军整训之初,语言问题成为困扰战斗力形成的重大因素,然而大批学生兵的到来轻松解决了这个困难。舒适存就夸赞道:“这些知识青年,不论美国教官给怎样困难的课目,只要讲一遍,他们就能领会”!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英文,不用翻译,学生兵们一来,连美国教官的积极性都高涨起来了”。不仅是技术兵种,在普通的步兵分队里,学生兵也有出色表现,比如美式重机枪实弹射击时,那是十多挺机枪一字排开,对着丛林深处设置的集团目标猛烈开火。而一拨机枪手打完后,美国教官就会指挥十几个助教,把重机枪的部分零件拆卸下来,给下一拨射手设置障碍,这也是出于实战需:战斗中机枪零件损坏需要更换怎么办?
(史迪为和孙、廖两师长)
而这些学生兵们一上去,最快的仅用30秒就可以排除故障继续射击,老美也比较服气:有这成绩,考西点军校也成了。驻印军总部是1943年1月正式成立的,仅仅九个月以后的10月间,新一军的两个师即可以大规模发动反攻,并且火力和战力均优,与部队中编组的大批学生兵有诺大关系。每次进攻战役中,天上有美军飞机掩护,后方有重炮猛轰,前面有坦克装甲车开路,日本人终于也尝到了武器落后被动挨打的滋味。
曾经服役于驻印军第1战车营的易克恨老人回忆,他当年只有16岁,跟随机械化驾教团的学员一起被送到印度蓝姆伽,学员年龄全部在18岁以下,被史迪威戏称为“娃娃兵部队”,所以最初对他们信心很是不足,原定装备的谢尔曼坦克也换成了M24霞飞坦克,重量只有15吨,配备机关炮一门和机枪两挺。在战车第1营第一次投入实战时,甚至不敢直接告诉这些娃娃兵,而是以“进行大规模实弹演习”的名义发布命令。
(史迪威视察驻印军)
“演习”命令要求以连为单位,对准前方高地快速推进:“一律不准开大灯,可开尾灯联系,接近阵地时一律用火炮和机枪射击,不准打开车盖”。战车第1营从夜里打到次日凌晨三点,枪炮声才逐渐停息,然后又接到了拂晓前不准下车的命令。直到了天亮时分,这些学生兵才惊讶地发现已经身处战场,四周还有日军的尸体,清理车辆时还发现有些坦克履带上粘有鬼子兵的血肉!
战车营的学生兵就这样稀里糊涂参加了第一次战斗,但是他们驾驶坦克却轻易就碾碎了日军的防线、在不久以后的孟拱战役中,也是战车第1营第三连第一排的五辆坦克,率先冲进了一座日军驻守的大村庄。毫无戒备的日军被坦克追杀得四散逃命,战斗结束后才发现这里是日军第18师团的司令部驻地,不仅毙杀大批日军官兵和缴获战马、武器辎重,连第18师团的关防大印都缴获了,可见日军逃跑之狼狈。
(驻印军坦克部队)
对比一下国内抗日战场上,那些被强征或者抓丁而来的少年兵,两者的境况和作战能力完全是天地之差,许多少年兵连鬼子什么样都没看见,就在敌机或者敌炮火之下牺牲了,被俘的也不在少数。而这些有文化的驻印军少年兵,却能够驾驶坦克装甲车撵得鬼子精锐师团撒丫子逃命,这是不是“知识改变命运”呢?一句话,二战已经是近代化战争和现代化战争的分水岭。
这也就解释了抗战初期中日军队的素质差距,中国士兵的文盲率高达90%以上,在使用基本武器、技术兵器、观察地图甚至在传达命令等很多方面,都不能胜任战斗任务。拿最基本的军事技能来说,无论步枪、机枪还是掷弹筒、迫击炮和重炮,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射击、拆装、保养程度都会大打折扣,中国军队为什么广泛使用手榴弹呢?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呗。
而日军的现役和预备役士兵普遍都具有小学或者中学文化,小鬼子们从中学开始就有军事课,再加上新兵入伍后几个月的各种单兵训练、模拟实战训练,所以日本士兵掌握的军事技巧和自身的战斗素养,远远在拉农村壮丁为主重庆政府军之上。我们常说日军战斗力较强,不仅仅是强在身体条件和单兵素质上,更突出的差距其实而是战术效率上。
许多八路军老战士都回忆到,在同样的人数和火力配置下,日军普通士兵通常能够做出比较好的应对和判断,隐蔽、射击、掩护、包抄、偷袭均能发挥出较高效率,而这是建立在具有基本文化水平之上的,否则士官和士兵就不能领会和贯彻军官的战斗意图和命令。当时的俄国学者曾经调研过:明治年间日本的青少年就学率达到70%以上,识字率超过50%,而在同时期的欧洲,英国的识字率是25%左右,法国的识字率是14%,俄国约为20%,中国呢?少的可怜就别提了。
同时,有文化的士兵也利于进行思想动员工作,知道为国而战和为民族而战,而这方面的工作,对文盲壮丁来普及肯定是事倍功半了。所以抗日战争时期双方军队战斗力的差距,固然体现在武器装备和战斗意志上,平均文化水平也是一项重要指标。
(新兵到达兰姆伽)
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作战水平有联系吗?
有直接关系。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美制武器虽火力增强,但型号复杂,干部无法掌握,不能灵活机动,且消耗弹药多,缺少运输工具,供给较难,野战能力弱,故美械害多利少。
这不是说美制武器不强,而是美制装备相比日式装备而言要复杂的多,不管是操作还是保养对士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对于当时普遍文盲的华夏来说,美式装备有点“超纲”了。
之所以美式装备操作和保养复杂,也是和当时美军平均学历高是分不开的。
根据相关统计,二战时德军士兵文化程度最高,据说80%的德国士兵拥有高中学历,剩下的20%里包括大学生和初中生;
美军士兵的文化程度和德军相差不大,99%的美军士兵拥有初中以上学历,而根据真实战例改变的《兄弟连》里,仅仅是一个步兵连,就有五个大学生,其中一个哈佛大学、一个耶鲁大学,两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迪克·温斯特少校的学校差一点,普通州立大学。
而二战参战国里日本陆军的平均学历都比苏联要强,日本平均小学学历;而在1930年代苏联才刚刚普及4年制义务教育。
前苏联军队永恒的笑话:
平均中学生学历的苏联海军士兵特别喜欢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因为威力大,射程远;而苏联陆军士兵普遍不喜欢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因为结构过于精密,保养复杂。苏联陆军更爱用简单的莫辛纳甘步枪。
而除了苏联海军士兵,SVT40半自动步枪另一大客户是德国陆军。是的,普遍高中学历的德国士兵非常喜欢SVT40半自动步枪,因为这款枪精度、威力、射程都远远超过德军手里的毛瑟。
德军甚至专门设立一个部门来管理和修缮德军缴获的SVT40半自动步枪;在东线战场,只有精锐德军部队士兵才有资格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
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作战水平有联系吗?
1944年10月,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毛主席为何在抗战胜利前夕,要将军人文化和打胜仗联系在一起呢?因为主席放眼未来,志存高远。他认为共产党人目前的首要工作虽然是战争,但是抓生产和促文化是人民军队打胜仗的保证,因此一项都不能少,更不能松。
为此主席在抗战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就扩大原红军大军,并将其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为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培养专门的军事人才;同时还扩大中央党校,为党培养和轮训各根据地急需的中高级实用人才。就是在延安生存最困难时期,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校等也继续扩大招生,为党培养后备干部和各类艺术人才。
经过培养的各类人才,开枝散叶般撒向各抗日根据地,然后他们在当地又生根发芽,培养出一批批有文化的革命青年,这才有了抗战胜利后,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的百万八路军、新四军,有了和国民党反动派争雄天下的革命资本。
解放战争开始后,有信仰、有文化的人民解放军,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将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反动派逐出了大陆,建立起了新中国,这不但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也是先进文化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已发展壮大到550万人。针对部队发展迅猛,人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1950年8月1日,中央军委颁布了在“全军开展文化教育”的命令。
各军兵种、军区、军师团单位,很快抽调和招收了新老文化教员14万多人,开办各类速成小学、速成中学,对各级干部和青年战士共计150万人,进行脱产的文化教育学习。至1953上半年,全军基本扫除文盲,并有一部分人达到高小或初中文化水平。为1954年开始的全军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令人惋惜的是,在十年的特殊时期,由于突出“假、大、空的政治”,部队学文化的优良传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地方上也因受“停课闹革命”的影响,年青人的文化水平急剧下降,由此造成部队兵员文化水平也跟着急剧下降。
1978年拨乱反正后,总设计师从世界军事的高速发展中,进一步认识到现有部队的文化水平,已承担不起科技强军的重任。于是一声令下,解放军又开始开办各级文化补习学校,以此来弥补十年特殊时期给国家和部队造成的文化创伤。
综上所述,从战争年代到建国之初,再到改革开放,从二代领袖的共同举措中,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从实践的检验中,都能告诉人们:军人文化水平和作战水平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作战水平有联系吗?
这是有很大关系的,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作战的水平几乎是一个正比。要想取得类似的战绩,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军队要付出的代价要超过一支高素质军队所付出的代价。
志愿军在运动战阶段缴获了大量的美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汽车,但是美军在抛弃了装备以后,马上是派轰炸机采取破坏战场的办法,阻止志愿军利用缴获的物资,特别是各种重装备,而志愿军方面,一是由于没有空中掩护,二是自身缺乏司机缴获的车辆开不走多少,大部分缴获车辆都被炸掉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军队从近代军队过渡到现代军队的重要阶段,利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从一支轻步兵部队变成了一支现代化的合成军队,各种技术兵种都需要有文化的军人。解放军是近代中国军队中最重视提高成员文化素质的,但是受制于落后的基础,在组建各个技术兵种部队的时候,还是遇到了缺乏人才的问题,通过突击训练,只是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而技术水平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
《跨国鸭绿江》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在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缴获了大量美军抛弃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汽车,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时汽车的用处甚至比大炮都管用,但是志愿军缴获的汽车基本上被美军炸毁,能够开出来的很少,就是由于旧中国国民教育落后,只有极少数人会驾驶汽车,而美军则是几乎人人会开车,谁都知道汽车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想要驾驶汽车还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里边,特别是当时的司机不仅是要开车,还要会修车,如果要会修车那么还需要一些机械方面的知识。
随着各种远射程武器的大量使用,测量距离的要求是非常高,其实说的神乎其神的什么跳眼法,就是利用三角函数关系,上过初中的人一听就明白,当然要想用的好还要多练。
各种武器装备想要正常使用就要精心的维护保养,同样一件武器有没有正常的保养,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一点SVT38/40这支半自动步枪的命运最能说明问题,在德军和苏联海军步兵的手里,这是一支优秀的步枪,但是到了苏联陆军手里这玩意就是故障率太高,其实这个差别原因就是德军和红海军士兵的素质要好于苏军陆军士兵,德军和红海军士兵懂得要经常擦枪。
现在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操作难度也是开始变大,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军队吃没有文化的亏不是吃了一星半点,特别是和日军作战时,吃亏吃的更大了。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就说射击,射击准确的第一步实际上是测距,利用一些测量仪器可以较准确测量出和目标的距离,其实这些方法并没有多神秘,主要就是利用三角函数计算,但是中国军队的士兵普遍没有这个文化,有的甚至连阿拉伯数字都不认识,进了军队首先要认阿拉伯数字,然后再说别的。而像八路军在学习如何对空射击的时候也有同样的问题,直到反战同盟的日本人过来教了方法,把图一画,这才清楚。
这还只是在抗战时期,当时的所需要的文化水平相对还是不高,像现在的小学生水平就可以胜任,到了现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普遍使用对于使用者的文化水平要求更高。
图片来自网络。
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作战水平有联系吗?
文化影响思想,
思想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意志,
意志决定士气!
有高昂的士气,
对于战局有利!
国内外战争史,
验证这条真理!
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作战水平有联系吗?
相当有关系。
军武次位面在一篇分析中共军队战力为何很强的文章里面,专门说到了文化水平的问题。
解放前,相较于普罗大众和国内其他军队,中共军队是最重视教育的,识字率也是最高的。可以这么说吧,建国后,不管是官方严谨的还是民间演义的,也不管是影音类还是文本类创作,极少出现中共军队连常用字都看不懂的情况,这是符合事实的。这与中共极其重视文化教育相关。
解放前的中共军队,不打仗的时候有几方面的安排:军事训练、文体与政治教育、助民活动,识字和学文化是第二方面的重要内容。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就算行军时,战士们背后也绣上字,以方便后排的人练习和记忆。
这种基础的文化教育可以使部队政治教育更加高效顺畅,也能使部队能更好地掌握各种先进武器使用和先进战术应用。虽然经常有老军人说自己或大家没文化,其实那是相对的,比起受过科班教育的人来说,他们确实不算有文化的,但解放前,又有几个人受过科班教育呢?其实不要说科班教育,连正经上过私塾的人都很稀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