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将敦刻尔克的黑锅,扣在希特勒一人头上。

这是不对的。

原来元首是背锅侠: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并非希特勒一人主张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是有对有错。

德军初期的一系列胜利,几乎都是希特勒坚持的结果。

比如法兰西战役之前,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将军们,他们的计划是一战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将军们要求强攻马奇诺防线,预计伤亡50万德军才能有所突破,然后快速南下,消灭法国,再回头对付苏联。

但希特勒认为这个计划是荒唐的,必然重复一战的惨败。

马奇诺防线非常坚固,英法联军又集中上百万大军驻守,德军根本不可能突破。

况且,英法荷比联军无论兵力还是坦克的数量甚至质量,都强于德军。

如果大家硬碰硬,德军根本没有胜利的把握,甚至可能直接在马奇诺防线下溃败,之后被敌人一路杀到柏林。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实这绝对是误解。

事实上,作为精英辈出的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拥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惊人的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很强的领导力和煽动力。

大家看看希特勒身边人的回忆录就知道,他绝非常人。

此时,一个名不见惊传的人物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提出了镰刀闪击的方法,提出从阿登山区绕行,以装甲部队高速穿越,突破联军的方向。

但当时装甲部队是新事物,闪电战更是新事物,以庞大的装甲部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的森林地域几乎是无稽之谈,从没有人这么做过。

将国家的命运投入一种新式战法,这同赌博有什么不同。德军统帅部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奇谈怪论。

于是,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被将军们重视。

由于曼施坦因不断游说,他还被当做“不顾一切往上爬的军官”,被发配到最保守的一个老将军麾下任职。

此时,希特勒听到了曼施坦因的方案,立即面见他。

曼施坦因回忆,他详细介绍了1个多小时,刚停下来,希特勒一句话就讲述了他的计划本质。

曼施坦因大为震惊,认为希特勒具有极高的领悟能力。

随后,在希特勒的不断推动下,镰刀闪击方案终于被认可,连最保守的德国将军也认识到一旦成功的巨大意义。

结果,德军就是由此获得法兰西战役的大胜。

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德军高层的统一观点,希特勒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第一,停止前进是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直接下达的命令

希特勒直接下达停止向敦刻尔克的命令,是5月24日。

但前一天,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已经命令主力,务必在次日停止前进。

换句话说,在希特勒下命令之前,一线将领就已经下达了命令。

即便希特勒没有下令,德军也会停止前进。

第二,德军高层有争论,但一线指挥官支持希特勒。

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命令前进之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却对龙德施泰特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这很正常,因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并不把希特勒放在眼里,经常和他作对。

那么,一线将领如龙德施泰特接到了前进和停止两个命令,他完全可以选择继续前进,他不承担任何责任。

但是,龙德施泰特选择赞同希特勒的命令,停止前进。

更夸张的是,龙德施泰特选择不将参谋长哈尔德的命令下发,直接扣住了。

说明龙德施泰特的想法和希特勒一致。

第三,龙德施泰特具有完全的指挥权。

德军是职业化非常高的军队,一线指挥官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龙德施泰特掌握着A集团军一切,所有命令都必须经过他的判断执行。

所以,龙德施泰特其实比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具有实权。

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回忆:元首实际上决定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也回忆:25日会议上,元首说已经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也就是交给了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特。

无论龙德施泰特怎么决定,无论德军高层还是希特勒,都是无法干涉的。

第四,停止前进也并不是龙德施泰特一个人的观点

同龙德施泰特的观点一致的,有很多人。

早在命令下达前1天,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将军就建议龙德施泰特:机械化部队必须停止前进。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确实有很大威胁。

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前锋杀到敦刻尔克,侧翼却仍然有联军的大部队。

如果联军不是陷入彻底的溃败,而是果断出击袭击德军装甲部队薄弱的侧翼,德军先锋反而会被切断和后续部队联络,遭到重创。

另外,德军装甲部队损失过大,战斗力锐减,而德军步兵速度赶不上,一时靠不上来。仅仅依靠的军装甲部队,恐怕难以完成对敦刻尔克的猛攻。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弹药和燃料也缺乏,这里地形又非常复杂,强攻难度很大。

更关键的是,敦刻尔克有40多万英法联军,包括英国人在内没有人认为能够将这么多人迅速撤走。

连丘吉尔也认为,能够撤退几万人就是很不错的了。

同时,英吉利海峡还有德国空军戈林宣布可以封锁,那么德军修整几天等待步兵赶来,也是没有关系的。

可以这么说,希特勒赞成停止进攻,但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是赞成的。

这主要是战场的情况大部分陷入迷雾中,依靠不全面的资料很容易出现误判,不是我们这种事后诸葛亮。

曼施坦因也说:希特勒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装甲兵的前进,固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但是在当时,任何将领却很难认清这一点。因为从滩头上所留下来的装备数量看来,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难相信英国人撤走部队,会有那样大的成功。

只是,德军战败以后,德国将军基本都把责任推给希特勒,以掩饰自己的判断失误。

毕竟希特勒已经死了,你就老老实实背黑锅吧。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1943年秋天,第九战区的参谋长吴逸志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呢,就是让罗斯福要重视亚洲战场以及如何重视亚洲战场,信里面有加强亚洲战场的作战方案。

然后罗斯福给吴逸志回信了,说很好,我们打算研究下。

吴逸志挺高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蒋,老蒋一看,大笔一挥:免职,交军法执行总监处发办。

反正这事是没和老蒋打招呼。

这事整的薛岳挺崩溃,因为吴逸志是薛岳的参谋长,也是亲信, 俩人一直合作的非常愉快。

新上来的参谋长叫赵子立,是黄埔生,也就是说,新参谋长和薛岳不是一路人,但是,新参谋长打仗很厉害,这个家伙对战场形势非常会分析。

日军在1944年展开“一号”作战的时候,赵子立果断发现了日军的企图,蒋鼎文和汤恩伯在河南被日本人打跑后,赵子立就认为下一步日本人可能要打长沙。

“老虎仔”刚愎自用

薛岳这人一向刚愎自用又极度自私并且自负,因为是粤军出身,前三次长沙会战都取得了战绩,薛岳有些飘了,自认为自己在国军里算得上一号人物。而赵子立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但是赵子立居然不和他自己站队,总是提出与自己相左的意见,薛岳和赵子立二人关系越来越差。

此时日军在长江航道活动频繁,并且在第九战区大量抓中国民夫,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禁止通行,并且日军数量大幅增加。情报的指向性非常明显:日军要再次进攻长沙。

可是,自认为天炉战法把日本人打怕了的薛岳,认为这是假情报,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日军,日军进攻长沙,不可能。

薛岳的控制欲望到底有多强?每次作战,重庆军令部参谋打电话给第九战区,九战区参谋如果回答不符合薛岳的心意,薛岳就要发脾气,以至于他后来规定:无论谁和军令部通电话,都要按照他判定的情报和战报回答。

所以这一次赵子立很崩溃,但是老虎仔薛岳根本听不进去话,怎么办?

赵子立找到一个机会,趁副司令王缵绪把这个消息带到重庆去,而且,他还说要多准备兵力,在衡阳准备决战。

赵子立怕事情不稳妥,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在湖南的军统局,要求军统局把这件事也转给蒋介石。

5月15日,军委会一张电报发给了薛岳,几年的情报非常详实地指出日军要进攻长沙。

薛岳这才相信。

日军七个师团攻打长沙,而薛岳还在用天炉战法来打日军,日军为此已经做足了准备,而在这之前,赵子立当着薛岳的面称天炉战法为“老架子”,让薛岳非常的不爽。

这时候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到桂林,同意指挥9.6.4.7四个战区的战事,白崇禧建议薛岳放开长沙和衡阳,把日军引入桂林决战。

这种事薛岳当然不干,骂道:丟他妈!我就不去给广西看大门!不在湖南打,把部队拉到广西——他家里去,可恶!

去桂林决战先不说,但是赵子立在衡阳决战的建议是非常好的,因为这个点几个战区的兵力都能汇集。

此时日军已经兵临城下,天炉战法已经完全不起作用,这个时候,长沙只剩下薛岳的基本部队第四军。

薛岳问哪个部队来守长沙,第四军这个部队善攻不善守。

赵子立装糊涂,因为因为他想起来前任吴逸志的话:要知道第四军和薛岳的关系,什么事情,不要等薛岳自己开口说话。

蒋介石与赵子立

但是,赵子立就是不吱声。

赵子立是这么想的:第四军守长沙,只是作为一个抵抗关节,之后建议在衡阳决战,那么为了保全第四军,衡阳决战的建议薛岳就可以接受。

这是赵子立拿薛岳的起家部队来威胁他。

最后,薛岳还是让第四军来守长沙。

长沙沦陷

第四次长沙会战开打后,第九战区长官部大部分人去了湖南耒阳,剩下的人在岳麓山上指挥。战役打了没多久,薛岳看顶不住了,就准备跑到耒阳,于是他把赵子立留了下来,要他在前线“照料一下”。

赵子立认为:薛岳很快也会叫自己去耒阳,但接下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就在这时候,赵得知第4军军长张德能以两个半师守长沙城,以一个师守岳麓山,于是急忙给张打电话,说:“这样岳麓山就难保了,你立即再往岳麓山调一个师!这一次,湘江西岸出现大量敌人,他们是从湖面和路面双管齐下的。岳麓山一丢,长沙还怎么守?反过来,如果集中兵力扼守岳麓山,即使长沙城被攻陷,而保有岳麓山,那么长沙也不能算丢!”

张德能

赵子立再追问,张德能说:“参谋长,实不相瞒,长官临走前有交代,部队仍归他指挥,现在的布阵是他的命令,如果你想变更部署,先给长官打电话吧。”

赵子立给刚到耒阳的薛岳打电话:“我在这里是否指挥第4军?”

薛岳说:“你不要指挥它。”

赵子立问:“那我在这里干什么,要不我回去吧。”

薛岳说:“不!你要在那里联络。”

赵子立说:“联络?为什么不派参谋?”

薛岳摔了电话,赵子立也摔了电话。

赵子立显然比薛岳更生气,因为摔了电话没多久,岳麓山指挥所上的一些参谋和人员就声称奉了薛岳的命令,往耒阳撤退。

赵子立仍建议张德能往岳麓山增兵,后者仍不敢违背薛岳的命令,说:“长官叫我以主力守长沙,我只好以主力守长沙。”

此前,在岳麓山的一次会议上,面对赵子立的坚持,张德能说:“这是薛老板指示的,长沙城丢了,还有什么搞头。”

17日傍晚,张德能打来电话:“敌兵强大,长沙难守,我想按你的意思,以主力守岳麓山。”

赵子立说:“能过来吗?晚了吧!”

张德能说:“能过来。”

赵子立听完后,说:“你知道,你不归我指挥,但如你一定要转移时,我仍同意,并仍负建议的责任。”

张德能留下一个团在长沙城,其余部队聚集在湘江东岸,准备渡江。

但由于船只缺乏,事出仓促,又没细致的部署,在日军炮击下,江边场面极混乱,部队长对队伍失去掌握。张德能于凌晨两点先行过江,由于两晚上没睡觉,在岳麓山湖南大学,迷糊了一会儿。当他再睁开眼时,6月18日早晨,发现渡江部队,有的死于日军炮火,有的虽然过江了,但直接南溃了。

日军第58师团开始攻长沙城,如果从长沙城被攻算起,到日军突入城里,只有三个小时。

长沙就是这样沦陷了。

沮丧的张德能只好到耒阳去找薛岳。赵子立见张德能已走,在日军占领岳麓山前,也带着人向南撤去。

薛岳得知长沙被日军攻占后,“老虎仔”彻底没了脾气。武汉会战后,薛岳在长沙坚守了五年,这一次,三个小时即告失。

赵子立一路南下,在衡阳遇到第10军军长方先觉,方劝赵不要去耒阳,说:“你没有再去耒阳和薛岳见面的必要了,就去桂林、重庆和他打官司好了。”

头已昏沉的赵子立于是在衡阳西站上了湘桂线上的火车,火车还没开,遇到一个同僚,对他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你径往桂林,要是薛岳报你潜逃,怎么办?赵子立一惊,立即下了车,转而上了东站的粤汉线上的火车到了耒阳城。

薛岳见到赵子立,说:“你回来了?你休息吧!”

赵子立说:“我没能尽到职责上应尽的责任。”

赵子立说:“第4军在变更部署和渡河中发生混乱,以致长沙迅速失守,固然是值得痛心的事,但纵使不发生这个错误,守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外线的部队能打上去吗?至于第4军,虽然溃了,但损失不太大,无异于前方解散,后方集合,收容起来还可作战,不必生气了。”

事后清算

长沙如此快速陷落让重庆军委会震惊,蒋介石没法处置薛岳,只能叫张德能、赵子立先去桂林向白崇禧报告作战经过,再到重庆接受调查。薛岳说赵子立认识的人多,希望他到了重庆帮张德能说句话。赵子立就此离开供职达七年之久的第9战区长官司令部。

到了桂林后,赵子立向白崇禧汇报长沙之战的始末。白崇禧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证明赵子立在长沙未被授予指挥之权。

赵子立说:“张德能不能掌握部队是能力和疏忽的问题,究与临阵退却、贪生怕死有所不同,也请您给他写封信说明一下吧。”

白崇禧其实为人一直比较厚道,给张德能也写了一封信。总之,这些人都比薛岳要厚道。

但是,老蒋可不惯着薛岳臭毛病,张德能到重庆后就被蒋介石下令枪毙了。蒋介石看见薛岳这个“老虎仔”就生气,枪毙张德能,也是敲山震虎。

赵子立自己也差点被牵连。

不过,赵是很聪明的,早在日军进攻长沙前,第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打电话到岳麓山询问战况时,赵就向王说明:自己虽是战区参谋长,但没被赋予指挥权。随后,第26军军长丁治磐亦打电话到岳麓山联系事宜时,赵又把相同的话跟他说了一遍,以叫他们日后做证人。在调查长沙陷落一事时,赵子立把那些话跟何应钦和军法执行总监部正副总监何成浚、秦德纯说了一遍。最后,蒋介石给军法执行总监部写了个字条:“赵参谋长即未负实际指挥责任,应毋置议。”赵子立遂被免职,保送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1期学习。1945年初毕业,在何应钦任总司令的陆军司令部任高参,旋即转调刘峙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任参谋长,一直到抗战胜利。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抗日战争期间,一支八路军队伍被日军围困在五台山,竟然遇到“仙人”指路!巧妙地脱离了险境。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来看看吧。

1939年5月,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正在山西五台县豆村休整。日军109团和独立混成旅3团约5000余人,突然兵分四路向八路军扑来,日军来的迅速且凶猛,八路军根本来不及反应,便被包围在一个叫铜钱沟的狭窄山沟里,山沟中间低,四周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击之地。

傍晚时分,日军开始向717团发起猛烈的攻击,飞机狂轰滥炸,山炮齐射,整个山谷变成一片火海,日军甚至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弹,尽管如此,八路军仍然顽强抵抗。然而要命的是,717团与旅部也失去了联系,彻底变成了一支孤军,团长刘转连也连连叫苦,心想:这次恐怕要全军覆没了。

就在这危急关头,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樵夫,他自称是本地人,在这里打了一辈子的柴,非常熟悉这里的山路,他称有一条小路非常隐秘,一般人不知道,地图上更没有,他愿意带八路军脱离险境。刘团长喜出望外,连忙让老人前面带路,八路军战士紧紧跟随,只留下警卫连继续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在夜色们掩护下,战士们随着老人一步一步向山顶攀登,终于脱离了险境。而日军以为困住了八路军,炮火猛烈攻击,竟然相互对打起来,站在山顶的刘转连团长望着山下的情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想起还没感谢老人,于是急忙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老人了。

老人就宛如一位“仙人”,神秘而来,又悄悄离去,恰如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其实,世上哪有什么“仙人”,只不过是老人怕给部队添麻烦,又恐被日军发现自己,所以悄然离开了罢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超神的陆奥号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旨在避免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军备竞赛。这个被称作《华盛顿条约》的东西签订后,各国海军迎来了“假日”,受条约限制的战舰也被称作“条约战舰”。

在航母尚未成为主要战斗力的年代,战列舰无疑是海上的霸主,当时美、英、日三国共计拥有7艘装备16英寸(约406毫米)以上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被合成为“世界七大战舰”(Big Seven),堪称当时的巅峰战力!

这Big Seven中美国独占3艘,英国有2艘,到鬼子这就比较逗逼了,他们本来是只有1艘的,叫长门级战列舰。可是在华盛顿会议时第二条长门级战列舰陆奥号已经下水了,于是鬼子就赖唧唧的把这条船保留下来,没有依据条约销毁。没人能想到,就是这条陆奥号在二战中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记录。

巨型战列舰拥有极其变态的装甲,是海军中最难以击沉的一种,可是陆奥号却创造了一个记录,它是唯一干掉过Big Seven成员的战舰。1943年6月8日12点10分,它把一艘Big Seven成员直接弄爆炸了,当场炸死1000多水手,船断成两截彻底沉没。

那艘叫陆奥号的可怜战列舰就这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永远埋葬在广岛湾里。你问为啥它干掉的船也叫陆奥号?额......它干掉自己不行吗?

不沉的长门号

估计有人会问鬼子不是还有一艘Big Seven吗?嗯,那艘叫长门号的家伙就比较猛了,它坚持过了整个二战,鬼子投降以后被老美接收当赔偿了。可是由于之前挨过空袭,这船有点破损,老美又实在不想花钱修,就一直扔在日本了。

到了1946年老美实在瞅那玩意碍眼,正好他们又准备在比基尼岛测试原子弹,就顺手把长门号开过去当靶船。7月1号那天长门号吃了一发空爆原子弹,除了爆炸点那面的装甲有点溶解外,几乎没有损伤。

不服气的美国佬又在7月24号又水中引爆了一发原子弹,长门号右舷倾斜5度,依然没有沉,依然在海面上漂着。一直到4天后的7月28号,这条不死小强才因为翻船而沉掉。消息传出后鬼子高兴的不要不要的,奔走相告,俺们的长门巨舰挨了两发原子弹才沉,足见黄国工业水平之高!

话说......这真的是件很光彩的事儿吗?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戴笠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全面抗战爆发后,戴笠坚定地对其他人说,这次我们真的要打了。国民党元老吴稚辉问他,武器经济都差得那么远,拿什么打呢?戴笠说:“哀兵必胜,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是等不来独立平等的。”

戴笠的情报工作特别厉害。我来举几个例子。

1,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自导自演了一出“失踪案”,想嫁祸给抗日组织。日本政府以"日本人在华失踪"为由,将军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妄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戴笠找到了“妄图自杀”的藏本英明,搞得日本人颜面无耻。

2,陈济棠与李宗仁在1936年发动两广事变,共同反蒋时,戴笠再次出手,策反了陈济棠的手下。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公开表示要将陈济棠从广东赶走。广东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领全体空军转投蒋介石。陈济棠迅速倒台。新桂系虽然很团结,但是,也和蒋介石达成了和解。

3,淞沪会战时,戴笠奉命在苏浙地区组建忠义救国军。当时,戴笠在杜月笙的支持下,从日本人仓库偷出来五千多支枪,组建了一万多人的忠义救国军。在此期间,戴笠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面对日军飞机的扫射和轰炸,戴笠镇定自若。

4,戴笠的军统还破获了日军密码,能够提前知道日军轰炸计划,提前组织人员疏散。日军袭击美国珍珠港前,戴笠就把这个情报告诉了美军。之后的中途岛海战,美军也是利用戴笠破获的密码,提前知道了日军的行动计划。

5,抗战时,戴笠屡次化装深入日伪区,布置情治系统。日军对戴笠恨之入骨,也是因此,日军对戴笠的通缉悬赏高于毛主席。

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曾说:“若雨农(戴笠)不死,不至失大陆!

近代教育家章士钊先生为代理题写挽联: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抛开政治,戴笠是一个奇才。戴笠这样的能人,如果不是在国民党那样的腐败政府任职,其下场可能会更好一些。民国政府如此腐败不堪,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实在是太难了。戴笠的贪财好色,也是受到民国政府大环境的影响。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方先觉将军对第10军“投降”的这个用词是坚决否认的,衡阳会战结束30多年后的70年代,他曾经对日本《产经新闻》的记者古屋回叙说,当时是日军第11军司令部派出的一名叫竹内实孝的情报参谋,以军使身份前来城内与守军第10军接洽“停战”,而方先觉第一时间表示“泰山军”绝无投降之意。

(方先觉)按方先觉的说法,竹内参谋首先表达了对第10军顽强作战的钦佩,并且代表司令官横山勇中将向他提出了停战的建议。而方先觉则提出了停战的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保证生存官兵的安全并让他们休息,其二是收容伤兵并郑重安葬阵亡官兵,日军参谋当场答应了这两项条件,方先觉这才同意停火。古屋奎二对此节的采访实录,是方先觉言及:“日本人记录我们投降,甚至举行了投降仪式,是绝对错误的,我以军人的荣誉发誓没有那回事”!那么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笔者只能探寻发生过的事实,但是无权作出结论,也就是考证方先觉和他的泰山军,在1944年8月8日这一天,到底都做了些什么,至于是否可以视为投降,不妨留给大家评说吧!

(第3师师长周庆祥)这天清晨,正在指挥部队抵抗的预备第10师师长葛先才,在前沿接到了方军长的电话:“敌人已经接受了停战条件,但敌人也提出了条件,要求我军解除武装,我已经答允。协定自中午12时起,双方同时停止战斗,停战缴械的命令已经下达,你安排妥当以后来军部,我们军、师长齐聚一地,任凭其处置”(见葛先才回忆录)。也就是说,根据方先觉的命令,第10军残余部队自8月8日上午起,陆续停止了抵抗,葛先才给部下的命令则为:“将武器留置阵地,官兵撤至城内休息,在我军未撤离阵地之前,如敌军向我阵地接近,仍可射杀之”!至中午以前,葛先才和另外两个师长周庆祥、荣有略,以及配属第10军指挥的暂54师师长饶少伟,都赶回了位于衡阳中央银行的军部。

(预10师师长葛先才)此时日军已经冲入城内警戒,第68师团作战参谋大阳军胜,奉命来到中央银行接洽,陪同方先觉等将领前往城南的五桂岭中正堂,在这里等候的是日军第68师团长堤三树男中将。这厮开口就对方先觉等人说:第10军属于投降,而非“有条件停战”,同时说明日军药品亦紧缺,不可能帮助第10军伤兵治疗,按葛先才的回忆,方先觉当即进行了抗辩,但已毫无意义。这座五桂岭是第10军抵抗最为激烈的阵地之一,曾经创下了一天之内火线晋升五名营长、而五名营长又全部战死的记录,日本人安排在这里见面,恐怕也有自己的用意。方先觉见日本人已经变卦,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日方不得杀戮缴械之官兵,对战死者给予安葬,保留第10军建制,官兵绝不离开衡阳,恰参谋竹内从城北赶来,即代表横山勇答应了要求。

(暂54师师长饶少伟)

方先觉和部下随即被日军软禁于衡阳城南的欧家町教堂,而第10军官兵则被集中看押,倒确实没有出现屠杀的情况,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伤兵因缺医少药而死去,经过统计,第10军放下武器时仍有13000余人,其中轻重伤员6000余。某种意义上,其实还有继续抵抗下去的能力,所以方先觉稍有悔意,可惜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因为在方先觉有意谈判停战时,第10军军部与各团的联系大部中断,日军的炮火实在猛烈,军部遂无法确切掌握剩余兵力,如按6000残军计算,去掉非战斗人员再计入能够作战的轻伤员,第10军仍然能够组织起5000人以上的规模抵抗,轻武器弹药也还勉强够用(子弹剩30%,手榴弹剩20%,炮弹基本打光了)。当然,结果很可能就是全军覆灭和城破以后的杀戮,日军的残暴人尽皆知。

但是也存在另外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那就是在老蒋的严令下,国军各路增援部队确实也已接近衡阳,王耀武兵团的第74军和第100军、第79军、粤军第62军都在试图突破日军的阻击线,其中第62军和第100军已抵三塘。而从四战区紧急调来的桂系第46军配属坦克部队,在方先觉签字画押的8月8日,已经抵近距离衡阳只有8公里的二塘,以5000残军难道不能再坚持两到三天吗?那可就实现里应外和了。

其实日军也是心有余悸很是后怕,第11军作战主任参谋岛贯武治大佐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攻克衡阳,虽说时机已经成熟,却是一场竭尽余力的战斗,只晚了一天,敌机械化兵团就出现了,我方部队面对前来解围的敌军,多少有些动摇,战争的胜负诚然在最后的五分钟,如固守衡阳之敌誓死决一死战,或将出现英帕尔的结局(日军在印度的那次大败)”。这里的机械化兵团,指的就是在坦克伴随下的第46军。

(攻城日军)

第10军守衡阳是“凄苦”的,因为湖南的盛夏、血与火的燃绕以及缺少补给,该军官兵的战场环境极度恶劣,连日本人都快坚持不住了。而至于方先觉为什么在最后时刻决心缴械,后人只能揣摩他的思想状态:或许是认为人弹两尽,再打下去就是单方面的屠杀;或许是伤患满营,再打下去必然断送他们的生路;或许是援军无望,心生绝望,想给第10军官兵留条活路。可如果你说方先觉所部贪生怕死,又如何解释47天的浴血死战?

历史是灰色的,有些事情很难说得清道得明,战史上都以“投降”的字眼记录了方先觉和第10军的结局,而衡阳保卫战最后的真相到底是停战还是投降,是不是日本人背信弃义,后人为此争论不休,个人浅见,缴械等于部队投降,停战不必放下武器,然否?

(晚年方先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