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歼”?军史学者家和爱好者们始终存在争论,支持者认为该整编师两级军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没有出现成建制战场突围成功的情况,那就应该是全歼!而反对者指出,整74师有三个建制团(第153、第169、第173)和师属榴炮营并没有参加战役,只能算“基本被歼”,更重要的是,该整编师伤亡被俘总数远远未达到定员的90%,硬性指标不够!

关于90%这个量化标准,出自某科关于“全歼”的词语解释,即指“敌军全部或90%以上被歼灭”的意思。孟良崮战役华野共毙伤俘敌32676人(毙伤13000余人),其中包括了顺带消灭的整编第83师的一个团,按该团2000人左右计算,实际消灭整74师的兵力数字应为30600余人。以该师参战兵力32000人核算,华野消灭敌人的比例高达96%,其实已经超过了90%的标准。

至于军事主官情况,整74师的师和旅两级指挥官完全被一勺烩了,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毙命,参谋长魏振钺和副参谋长李运良被俘;整编第第51旅旅长陈传钧、整编第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整编第58旅旅长卢醒战场自杀,另有绝大多数副旅长和团长阵亡或者被俘,漏网的只有在临沂训练新兵和掌握后方部队的副师长邱维达,也就是后面重建的整74师师长。

战役结束后,南京方面对战场情况和整74师的损失细情并不完全了解,第一兵团总司令汤恩伯兀自大吹牛叉,5月17日还在要求其他各整编师全力增援孟良崮以期“中心开花”。期间逃回去的少量低级军官、士兵因级别不够,掌握的情况也不全面,所以蒋军方面无法采信,直到5月19日一名副团长带伤逃到临沂,这才把情况说明白,也就是说,这个负伤的副团长已经是整74师战场逃出的最高职衔者。

而华野缴获的装备包括:山炮野炮28门、轻重迫击炮235门、轻重机枪987挺和长短枪9828支,以及大量弹药物资。笔者查阅了一下整74师自南京投入作战时的装备明细,其中轻重机枪共1169挺(损失率为85%)、长短枪总数约16000余支(损失率为62%),考虑到之前几次战役(比如两战涟水)的战损,以及在孟良崮战役中打坏的枪支,损失比例应该也会突破90%,没有缴获美式榴弹炮也是准确的,因为那12门炮和配属的战车部队留在了临沂。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整编第74师在战役中人员损失超过90%、武器装备损失接近90%,团以上军事主官无一漏网,到底算不算被“全歼”呢?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应该算的,因为这涉及到了部队“编制”和“建制”的细微区别,所谓编制,是指一支部队理论上的额定编成;所谓建制,则是指一支部队实际投入战斗的作战序列,它与编制经常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以当时的整编74师来说,它的编制在1947年4月下旬恢复为“三旅九团”的状态,所以每个整编旅又增加了一个团的番号,也就是整编第51旅的153团、整编第57旅的169团和整编第58旅的173团。但是这三个新编团都是从后方刚刚接收的新兵,并且几乎没有配备重武器,是不具备立即拉上战场的条件的,所以才在后方临沂整训。

换句话说,这三个团还没有正式纳入整74师的作战序列,并不属于其战时建制,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74师的作战序列只有师部(含直属队)、三个整编旅六个步兵团、以及临时指挥的整83师一个团。而战役结果是,师部和三个旅部被完全摧毁,所属七个步兵团被全歼,没有一个哪怕建制营或者连逃出战场,至于漏掉编制中的一个榴炮营已经无伤大雅了。

因此总体而言,就是整74师所有参战部队全体覆灭,并且包括该师全部的旅、团级作战单位,人员装备损失也超过了90%以上,是妥妥的被“全歼”。南京方面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论断,老蒋接报哀叹:“74师的覆灭是无可补偿的损失”,若非视为全歼,咋就无可补偿了?王耀武则是数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声称“74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这都等于变相承认,那个曾经跟日本人打成1比1交换比的王牌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方的表态则比较审慎,陕北致电华野:“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而粟裕将军在战后总结报告中指出:“这个伤亡代价是值得的,我们换取了在敌人重点进攻的高峰、在敌人密集的进攻队形中歼灭其一个主力师的巨大胜利,砍掉了敌人一支最强的骨干力量”。注意用的都是“歼灭”而非“全歼”字眼,但是无论这支部队以后怎么重建,军魂都已经不在了。

至于说到“全部杀死”那就是缺乏军事常识和故意搞笑了,解放战争中一般毙伤敌人建制部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基本就已经解决战斗了,战场更不是屠宰场,各部队还等着用抓获的俘虏补充兵源呐!

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如果以为“全歼“是一个不剩地被全部消灭,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战争中,除了营连排等中小规模的作战单位,有可能被彻底歼灭,这就叫全歼,同时对于营连排这些作战单位的番号,可以说所有军队都是不会取消的。

但成千上万人乃至数十万以上规模的作战单位,比如团、旅、师、军、集团军、兵团等作战单位,战时就很难做到一个不漏地被全歼,一般总是会有漏网之鱼的。

因此,本文作者的理解“全歼”的意思是,是指成建制地消灭对方的作战单位,一般指部队主力被消灭、击溃所部导致建制崩溃、主力作战部分投降等丧失作战能力。

此外,如果作战单位的指挥机关被完全摧毁,最高指挥官被击毙或是俘虏,导致对下属部队失去有效指挥,那么该部队也可以视作被“全歼”。

对于许多军队来说,如果是某一作战单位,比如集团军、军、师、旅等规模较大作战单位,在某一战役或战斗中,全都被成建制地消灭,通常这些规模较大的作战单位都会被取消建制,也即被取消其军中的番号,比如某某军、某某师、某某旅等,这些作战单位在军中就不存在了。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第39军对战美国号称美国王牌部队的陆军第1骑兵师第8团,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创建的军队,参与过一战和二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功赫赫,因此,在美陆军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战斗仅持续了两天时间,志愿军第39军重创美骑兵第1师第8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00余人;此外,歼灭南朝鲜第1师第15团大部,缴获飞机4架、击落飞机3架,击毁和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种火炮119门。

美陆军第1骑兵师第8团,是美军的王牌部队,承载了美国的希望,当希望破灭之后,与我志愿军第39军交战的第1骑兵师第8团番号也被美国陆军取消。

在战争中,全歼比击溃对方,更能打击对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毛泽东在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但战时真要做到全歼,没有漏网的,是很难做到的,总会有部分成员凭借强大的火力,撕开一角突出重围;或者是化装逃逸,因此,除了小规模的作战单位以外,大规模作战,就很难做到铁桶般合围,一个都逃不掉了。

将敌“全歼”,不一定就将敌人全部杀死,比如1955年1月18,我华东军区陆、海、空军各一部,举行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作战的目标是驻守由南一江、北一江两岛组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的国民党守军。

此役历时10个小时,敌指挥官王生明被击毙,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我军共击毙、俘虏国民党守军1086人,击沉军舰3艘、击伤4艘,我军阵亡393人,取得了全歼一江山岛国民党守军的胜利。

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我军再淮海战役中的政策是:“即俘即补”。就是说将被俘的蒋军士兵经过教育后,让他们自愿参加解放军对敌作战。

这些蒋军原属的部队已被宣告为“全歼”了。

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战争中的全歼当然不是指杀死全部的敌人了。全歼的意思是敌人的整个作战单位被消灭。这个整个的作战单位是指部队的建制。如果整只部队在战斗中失去了作战能力,就可以称为全歼。比如,俘虏了对方全部或大部分的作战指挥人员,比如司令,军长,作战参谋等等等等的核心人员。并且击毙,俘虏了敌方的大部分作战人员。逃走或失踪的只是零散人员(数字极少的那种),就可称为全歼。因为如果一支军队被全歼后,按照国际惯例。这支部队不能被复活。也就是说,一旦部队的番号被撤以后,就不允许再以该番号命名一支部队。其实,对于全歼的定义是有一定的说法的,比如除了击毙俘获敌军的作战指挥机构以外,还有战斗人员的伤亡比例的参数。比如,战斗人员的损失程度。俘获击毙敌方作战人员的数量比例。战斗减员达到什么程度等等等等。只要满足了以上条件,这支部队就可以被定义为全军覆没了。比如,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板垣师团就是典型的被全歼了。以后的日本,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再拿板垣师团的部队番号再组建军队。还有亮剑里的坂田联队。随着坂田联队长和他的作战指挥机构被李云龙一炮敲掉。整个坂田联队就算是成为历史了。抗美援朝时期的韩国的白虎团。都不能再以原先的名字番号再组建部队。还有被我们志愿军缴获了团旗的美国部队。虽然不愿意,但规定就是规定,不管美国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将这个番号撤销了。虽然这对日本,韩国和美国来说,都是耻辱。但他们只能撤销这些部队番号。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作战单位,只要他的作战指挥机构还在运作。即使部队打光了。也不能算全歼。比如,亮剑里的山本特工队,虽然打死了几乎全部的李云龙的警卫连,但李云龙和赵刚等指挥机构的人员却突围出去了。所以,山本自以为自己已经把李云龙的独立团变成了历史了。所以,当手下告诉他围攻平安城的是李云龙的独立团的时候,山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另外,全歼这个词并不是所有的战斗都能使用。一般使用全歼这个词的战斗都不会小。比如,全歼一个师,一个军,哪怕是一个团。基本上没有人会说全歼敌人一个班的。

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学点基本军语很重要,对于理解战争成果有帮助,比如“全歼”二字。

军语中没有全歼的注释,有效替代它的是歼灭二字。歼能独立成词,意思是以武力消灭敌人。消灭了多少?在军史中常有概语来量化,比如一部、大部,数万,全部消灭即为全歼。全歼的意思,再没有一个建制连存在,就是有数量较少的敌人逃跑,在表达上也有一定区分,比如全歼一个班的战果,一般来说无人能跑掉,但对全歼1个连,在1人跑掉时也可表达为全歼。

中文语意丰富,所设语境能有更加精确的表达,对于以武力屈服的敌人,包括大意战场投降和起义,则使用消灭二字,以示与歼灭有所区分,意思是全部吃掉了,但有起义人员,给战果统计带来了意思更规范性的表述和表达。知此,可知歼灭的厉害,也知道了消灭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无论全歼还是消灭,都是全胜的战果。

歼灭寓示着战场对抗的激烈,面对顽敌悍匪殊死抵抗,只要坚决地将其在肉体上全部予以消灭,才能迅速达成战役和战术目标,其厮杀剧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全歼的意思正是给予敌方以最坚决的打击,即全部杀死,理解一点也没错,不包括跑掉的,但包括受伤被俘的,投降和受伤被俘,是武力征服的战果,即能被认定歼灭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只要以武力征服,使对方彻底地全部丧失战斗意志,即便肉体没被消灭,伤、俘人员越多,战果越大。

多打巧仗和妙仗,使战场形势多向自己一方有利转化,比如占领制高点,地形上居高临下,正能打退实施仰攻的敌人,使敌军先在心理上亏输一箦等。再比如有效的包围,穿插和分割的战术等。

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我军伟大统帅毛主席,曾有过著名的名英明论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击伤十个师,不如歼灭一个师!朱德总司令在抗日战争中,总结过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改疲我打,敌退我追!我军各级指挥员,更善于打运动战:大踏步前进或后退,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各个击破,为求全歼不使漏网!华野南征北战孟良崮,全歼顽敌张灵甫,就是我军最成功的战例!我理解,全歼是成建制的消灭,歼灭一个师就少一个师!同理,海战击伤十艘战舰,不如集中火力,击沉三五艘。受伤的可拉回修复,击沉则葬身大海,永远彻底完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