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 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上图是当代典型的弱国巷战画面,你叫冲锋枪进去飚水吗?

上图是当代军事强国巷战中的画面,波波沙算哪根葱?劳资满盒的弹链不答应啊!

上图是受到军事强国刺激,长期患有红眼性火力不足综合征的某发展中国家打巷战,技术水平粗糙,道德水平低下,不谈也罢。

时间会带走了一切,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在进步,二战时的武器再厉害,最终也会被时间扫入故纸堆。它们也许适应于二战,却不适应于战后。

PPSh-41“波波沙”就是这样的一款老兵器,它在二战冲锋枪中属于诞生时间比较晚的装备,到1941年才通过军队评测,1942年才得以装备部队。

在当时那个时代,PPSh-41冲锋枪是一款比较先进的兵器。虽然比不上之前苏芬战争中的“索米”,但它抛弃了“索米”那些不切实际的高精尖工艺,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的“简化”,将自己塑造成一款非常利于生产,并且可靠性、易用性都相当高的武器。

芬兰“索米”的弹鼓设计被苏联人沿用,因此“波波沙”拥有了71发弹鼓这种供弹具。苏联人很青睐这种略显笨重的弹鼓,因为它能提供给新兵蛋子900发/分钟的暴风骤雨般的持续火力,在中近距离对上一个手持毛瑟98k的德军老兵丝毫不怵。要知道马克沁重机枪才600发/分钟。

重弹鼓也带给PPSh-41更好的射击重心,再搭配上相对较沉的枪重,就算是女人也可以抬起波波沙打出极为精准的连射,这是当年许多国家冲锋枪都不具备的。所以波波沙在德军中也极受欢迎,不光缴获使用,还大批量拿去改膛,变成打9mm鲁格弹的MP41(r)。

但是呢,要说到“横行”巷战,这个实在是有点偏颇。PPSh-41固然火力凶猛,且兼具准确和可靠性等优点,然而它的毛病也不少。

例如那个山寨的“索米”弹鼓,虽然一切资料都说明它能塞入71发,但实际大多数情况下根本别想着塞入超过65发子弹。这个弹鼓的供弹故障问题频发,成为PPSh-41上最头痛的问题。而且,它也实在太重了。

对比一下苏军这边的意见就知道了,1943年对PPSh-41的战场反馈调查中,有许多士兵表示波波沙太沉重,还有些士兵对其弹鼓可靠性表示怀疑,再就是波波沙的生产厂家实在是多,质量良莠不齐。所以战后许多年还有老兵回忆说当年德军的MP38/40真好用,比我们的PPSh-41好用。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PPSh-41冲锋枪的成功,真正让这把武器取得威名的原因,不仅仅是它的枪械性能,还包含着它那种“极简”的迫击炮理论。得益于PPSh-41优秀的生产性能,苏联人能在最危机的关头大量生产这种武器,即便在被围城900天的列宁格勒。

不光如此,波波沙实在是太容易生产了,所以大量的加工任务被下放到低技术工厂,就如苏联老大哥后来对中国同志所说的:“造蜡烛台的作坊都能生产这种武器”。因此,苏联的冲锋枪生产任务并没有对整个军工造成多大影响,反而让高一层次的加工厂空出机床和产能,为坦克、飞机、大炮加工零件。

如此,我们就更不应该片面的看待“波波沙”冲锋枪的问题了,一款战争年代合适的武器,当然并不一定能适应战后的环境。

实际上二战后冲锋枪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并非PPSh-41一家的问题。大量突击步枪代替了冲锋枪在200米以内的战术位置,导致现代冲锋枪的有效作战距离进一步缩减,使其愈发成为大战场上的鸡肋。

一句话说白,现代人根本不缺乏自动化火器,也犯不着靠轻武器拼死血战,冲锋枪也压不过突击步枪的火力。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种“堑壕扫把”的血腥场景如今再先进的冲锋枪也难以复制了。

老王栗子总是能举很多的,1972年“慕尼黑恐怖劫持案”中,那几把瓦尔特MPL冲锋枪丢尽了联邦德国的脸面,尽显冲锋枪压制能力不足的一面(就这还经典冲锋枪呢)。而后来国外的几起警匪枪战也暴露出同样的问题,突击步枪轻而易举的压制了冲锋枪。

麻蛋没天理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堑壕扫把”最后可成了违禁品啊!

所以别怪PPSh-41了,苏联人在二战后半段就已经开始谋划更新的连发武器,而当时德国STG44突击步枪的出现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PPSh-41适合战争,却不适应战后的环境,苏军丢掉全部的莫辛纳甘,换上AK-47的时候,哪里还会有“波波沙”的位置呢?

这年头最穷的人都知道弄把AK47,冲锋枪那种高级货谁会买啊!

再往后走,当现代自动化武器完全成型,小口径、中间威力枪弹得到成熟应用后,冲锋枪在军队中的位置实在是再也提不起分量了。也就警察和一些室内CQB环节对冲锋枪还有些需求。现代冲锋枪则大都转入了“PDW”概念,即“Personal Defense Weapon”个人防御武器。

所以我们看到,PPSh-41那种大战中的沉重枪型消失了,连纤细强调战术的H&K MP5都不怎么被待见了,反倒是乌兹、MP7、P90、布希曼IDW以及日本的美蓓亚M9这类冲锋枪开始风行。

王司徒原创,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 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长江后来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一代更比一代强。

二战中的传奇冲锋枪,苏联曾经生产600万支

波波沙冲锋枪可以说是二战中最具传奇的冲锋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考虑到冲锋枪在未来战争中的价值,因此一直试图制造一款合适的冲锋枪,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战场形态并不适用,苏联始终没能制造成功一款牛叉的冲锋枪。

在二战开始后的苏芬战争中,苏联就已经吃了缺乏自动武器的亏,当时芬兰使用的M1931式索米冲锋枪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亡,因此,苏联已经加紧了研制,一直到1940年底,苏联轻兵器专家在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后,才制造出了波波沙冲锋枪,但是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大量制造,苏德战争就爆发了。

苏德战争的大部分战役都是依托城市展开的巷战,如列宁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等,在巷战中,交战距离缩短,短兵相接的机会增多,步枪就显得没有必要,相当于在屋里使用青龙偃月刀,刀是好刀,施展不开啊!

这样的话,对体积小、质量轻、灵活多变、火力猛的冲锋枪就有了用武之地,苏德战争初期,因为德军大量装备了MP38/40式冲锋枪,在巷战过程中打的苏军是落花流水,苏军将领表示“我们用的是步枪,而法西斯用的是冲锋枪!”

在连续吃了芬兰和德国的亏后,苏联开足马力加大对冲锋枪的产出,1942年初开始大量生产,到战争结束前不足四年的时间,苏军一共生产了六百万支冲锋枪,而德军在二战中生产的冲锋枪不过一百万支。

苏军大量换装波波沙冲锋枪之前,苏军最小单位的配置是,一挺轻机枪,1-2支冲锋枪,剩下全部为步枪,1942年之后,苏军最小作战单位的配置,一挺轻机枪外,全部冲锋枪,因此,成就了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的地位。

苏联迫切需要冲锋枪,不止是因为冲锋枪最适合苏联战场,因为金属冲压技术在枪械上的应用使得冲锋枪的能够大规模生产,造价更低廉,最重要的一点,波波沙冲锋枪操作简单,对于苏联在战争中动员起来的新兵来说,教会开枪就能上去无脑突突!

二战后,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会迅速消失?

从上面的资料也可以看出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起到的巨大贡献,然而二战结束后不久,苏联人就将其大量抛弃,不得不说苏联人不重情分。

关于苏联抛弃波波沙冲锋枪,纵横认为有多种原因。首先,在二战中,苏联拥有1700万的军队,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大量裁军,势在必行,拥有1200万军队的美军,三年就裁撤了900年士兵,相对来说,苏联留个三四百万作为常备军也足够用了。

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的优点,粗糙,射程太短,精准度低等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可以说,在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巷战中,是波波沙的主要战场,然而,二战结束后,世界上还真就没有几次大规模的巷战,由此可见,冲锋枪只是二战后期的一个过渡。

在二战结束后的次战争时代,突击步枪才是王道!

其实,在二战时期,德军就已经在寻找取代冲锋枪的枪械,将冲锋枪与自动步枪进行结合,去冲锋枪的射击速度,取自动步枪的射击精度,1944年经过德国改造升级的StG44突击步枪横空出世,成为一款划时代意义的步兵武器。

德国曾经计划全员换装StG44突击步枪,但是限于当时德军的处境,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相对于冲锋枪来说,突击步枪具有很多优点,弹量充足,火力相对较猛,精准度也高一点,可以说,突击步枪简直是甩冲锋枪一百条街的产品。

在德国研发出StG44突击步枪后,苏联在1944年开始也进行了突击步枪的研制,1947年面市,到1949年最终定型。

相对来说,AK47作为一款神枪,性能很优秀,结构简单,结实耐用,造价低廉,故障较少,威力巨大,随即开始大规模装备苏军,波波沙冲锋枪在AK47面前就跟小学生一样,被取代是一瞬间的事情。

时至今日,AK47突击步枪一共生产了将近两亿支,流行之广,堪称历史之最!

波波沙冲锋枪出生于二战,自然也就结束于二战,随着枪械的发展,前浪只能被拍在沙滩上了。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 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曾几何时,雷锋同志和他手里的钢枪这张宣传画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而且有一首歌就叫《接过雷锋的枪》也在那个年代流行一时。那么我们不禁想问,究竟他手里的是一支什么样的神枪,竟让我们代代相传?

雷锋和他的钢枪(仿造“波波莎”的50式冲锋枪。

其实这支枪大有来头,在二战中称为神枪一点都不为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PPSh-41(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冲锋枪。在苏联的AK系列枪械之前,同样有一支枪几乎就成了苏军枪械的代名词。它由前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格奥尔基·谢苗诺维奇·斯帕金设计,在1940到1941年初完成全面试验, 1942年中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装备苏军。它是苏军在二战期间使用量最大的冲锋枪,可以说哪里有红军那里就有这种冲锋枪,二战结束以前产量高达600万支。除此以外,PPSh-41在二战后仍然被许多国家的军队装备。而中国仿制自PPSh-41的50式冲锋枪也生产了36000支,雷锋的枪就是上面提到的PPSh-41的国产版本。

柏林无名战士纪念碑

该枪采用自由式枪机原理,利用发射子弹后的气体反冲枪栓,可实现连发(最大速度大约1000发每分钟)或是单发(由快慢机切换)。使用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改型自德国毛瑟手枪弹)作为主要弹药,最大有效射程250米。枪支可以选用71发的弹鼔(5.3千克)或是35发的弹夹(4.15千克),主要零部件采用金属冲压制作,木质枪托固定在枪身后。早期型采用弧形座带缺口照门的表尺,后期型具有顶部抛壳口和可以调整为100米和200米的范围内的“L”型翻转式带缺口式照门的表尺,前瞄准具则一直是带护翼的柱形准星。

带71发弹鼔的PPSh-41

在生产过程中除了枪管需要机床加工以外,其余大部分零件都是采用冲压工艺制造,这样少数的熟练工人用机床加工精密部件,而大量不熟练的工人使用简单的设备生产冲压件,劳动力资源在战时可以优化。全部87个零件仅需7.3个工时,生产效率非常惊人。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也不意味着成本低下,例如枪管和枪膛内均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这个工序大幅度提高了耐用性与可靠性。由于较短的自动机行程,加上较好的精度,三发短点射基本能命中同一点。白桦树的木质枪身和专门的散热筒外观看起来粗糙,但是这显然有利于持续射击,使武器结实耐用。

71发弹鼔

弹鼓虽然是波波沙冲锋枪的最大优点,但是中国仿制的波波沙中,却放弃了弹鼓这一容量巨大,作战持续射击时间长的性能,弹鼓简单实用而不花哨,为什么就是不用呢?原来,弹鼓是波波沙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利弊共存。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最早也是带弹鼓的,但用到实战中发现,枪支本身的重量就不轻,再加上装满了子弹的弹鼓,而且不方便携带,士兵奔赴前线的脚步更是沉重不堪,而且弹鼓装子弹也是件麻烦事。

国庆阅兵装备的50式冲锋枪

虽然弹鼓装的子弹多,但是装填子弹所需要的时间也久,在争分夺秒的战场上,一秒钟就能决定谁生谁死,关乎性命的大事,容不得疏忽。后来,各国又相继研发出各式机枪、轻武器,弹鼓更是无用武之地,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和评论!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 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AK47自动步枪出现以后,淘汰了波波沙。

波波沙和Ak47相比,性能上有很大的缺陷。

波波沙属于冲锋枪,使用的是手枪弹。所以波波沙射程不能超过150米,大部分是在50米内使用,再远就打不准了。

所以波波沙的作战很局限,就是单纯的近战。

然而,现代战争作战距离基本是在400米内,但绝非就是50米内。

所以波波沙存在50米到400米的火力缺口,这在战场上是极为不利的。

但AK47就不存在,它的火力可以覆盖400米内,可以点射可以连射,等于既有波波沙的有点,但是没有波波沙的缺点。

所以,波波沙被淘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同时,波波沙是使用手枪弹的,当时苏军的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已经统一使用短步枪弹。

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在大量生产手枪弹,增加后勤的负担。要知道,冲锋枪在实战中每天消耗弹药极为惊人,补充困难。

1949年AK47开始大量装备苏军部队。AK47有木制枪托和折叠式金属枪托两种,前者供空军和海军、勤务、警卫人员使用,后者则是伞兵、坦克驾驶员和特种部队使用。为了区别,—般带有金属枪托的叫AK—47S。

由此,波波沙就彻底被淘汰下来。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 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波波莎–41和波波斯–43(PPSh–41、PPS–43)冲锋枪是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形象代表之一,在反法西斯战争当中战功赫赫!从斯大林格勒城下一直打到柏林,该枪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特别是它使用的71发弹鼓供弹,近战当中火力非常密集,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战”当中充分的发挥了火力持续性好的特点!

由于PPSh–41的机械动作可靠、大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时间长,就连德军也非常喜爱它,就是因为这枪不需要瞄准,冲着敌人大概位置“泼子弹”就可以了!德军在大量缴获PPSh-41后也大量的配发到一线部队,由于它的火力持续性大大高于MP38/40冲锋枪,并且射速要比栓动的98K步枪快了许多倍…德军的一些突击队都喜爱这种近战自动武器,甚至出现了整班、整排使用PPSh-41的现象。更可贵的是PPSh-41可以使用德国C96战斗手枪(盒子炮)的7.63毫米子弹(口径差0.01毫米不是问题)…由于PPSh-41无比的火力持续性和战场适应性,德军甚至将缴获的PPSh-41改造成可发射9×19子弹的改进型(MP–38/40所用冲锋枪子弹),编号为MP41。二战期间主要冲锋枪型,左起:PPSh–43、PPS–43、汤姆森、MP–40、司登,它们在1950年代中期以后都退出了一线部队。

但 PPSh-41冲锋枪也包括其他型号的冲锋枪都有固有的缺陷!就是它们射程太近了,如:PPSh/PPS使用的是“托卡列夫”7.62×25毫米手枪弹,虽然冲锋枪的枪管比手枪枪管长,更能充分利用发射药推力,但也受子弹发射药量少的影响 PPSh–41有效射程仅为150米,更远的距离子弹的散布点很大,很难击中目标,也正是射程近的这个原因包括PPSh/PPS在内的冲锋枪战后退出了一线部队的装备序列,成为二线部队或者警方使用的枪械。

1960年代以后一线作战营连分队的武器火力打击距离被细化了,1000米之外是12.7毫米重机枪打击范围、400~600米是7.62毫米轻机枪打击的距离、400米之内由突击步枪去较精确射击,只有营连分队形成火力梯次,才能发挥出武器的最大使用效果,而400米的距离对于冲锋枪来说实在是的难以打到目标! 所以,它已经不符合一线部队的作战要求,将它转为二线部队使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但PPSh–41冲锋枪的优越性能并没有被人遗忘,这种老枪目前仍然活跃在战场,甚至美国还采用现代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现代版的PPS–41冲锋枪,命名为SR–41冲锋枪推向民用市场。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 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冲锋枪作为一款近距离速射武器,在二战中大显神威,当时各参战国几乎都有一款自己的冲锋枪,其中波波沙系列冲锋枪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整个二战苏联总共生产四百万支以上。此枪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产量,得益于其采用大量冲压部件,利于大规模生产的优点,再加上其便于操作等优势,自然受到苏联军民的欢迎。

波波沙冲锋枪采用71发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性极高,它的射速达900发/分钟,在近距离作战特别是巷战中此枪占有极大的优势。一个训练有素的德国士兵对阵一个手持波波沙的苏军新兵居然占不到任何便宜,这足以看出波波沙的威力。不过在二战结束后,此枪就没那么受欢迎了,毕竟战争已经结束,而且随着突击步枪的兴起,冲锋枪在军中的地位也就大大下降,1947年,苏联的AK-47突击步枪定型,两年后此枪装备于苏联所有部队,波波沙在苏联逐渐淘汰。

突击步枪即有冲锋枪的射速及火力,又有栓式步枪的射程,是冲锋枪和步枪的集大成者。AK-47步枪的火力可以覆盖到400米左右,而冲锋枪的射程只有一百多米,而且此枪故障率低,性能可靠,结构也简单,也便于大规模生产,所以波波沙被AK-47取代也就理所当然了。

其实波波沙在二战后并没有迅速被淘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还从苏联进口了大量波波沙,并进行仿制,50式冲锋枪、54式冲锋枪就是波波沙的中国版本。冲锋枪使用手枪弹,以至于穿透力极低,只适合近战,如果使所有步兵装备冲锋枪,显然不行,二战时期突击步枪还没有流行开来,冲锋枪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而随时突击步枪的广泛使用,冲锋枪的淘汰也是必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