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二战太平洋战场两位名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谁的能力更强?

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各有千秋。论及军事作战指挥能力,尼米兹稍微强于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在改造日本上有杰出贡献。

尼米兹和麦克阿瑟,都是二战时期的名将,都是五星上将,都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美国的五星上将,相当于元帅这个级别,都是美国军队中的传奇人物。尼米兹是1885年出生,一辈子服务于美国海军,担任过美国的海军作战部长,于1966年去世。军事历史学家艾德温对尼米兹的军事才能极其推崇 以至于他这样称赞尼米兹:哈尔西可以在一场海战之中取胜,斯普鲁恩斯可以在一场战役之中取胜,尼米兹可以在一场战争中赢得胜利。他已经把尼米兹当成了百战百胜的战争之神了。实际上,尼米兹也确实不辜负他的名誉,尼米兹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总司令,指挥了所有的重要战役,包括打赢了中途岛战役,血战冲绳,沉重打击了日本,最后尼米兹于1945年9月2日代表美国参加了日本投降仪式。尼米兹对美国海军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在尼米兹的努力下,美国海军获得实力的爆发式增长,也由于尼米兹的力争,美国海军避免和陆军合并为一个部门。为了纪念尼米兹的贡献,美国将一类核动力航空母舰用尼米兹命名。

麦克阿瑟在中国名气比尼米兹大一点,原因就是麦克阿瑟组织了在远东的那场惨烈的战争。最后,由于他指挥不利,美军损兵折将,杜鲁门总统一怒之下将其罢免。麦克阿瑟是1880年出生,比尼米兹大5岁,脾气却比尼米兹大5个级别。麦克阿瑟曾经担任过美国西点军校校长,这为他在政军界积累了人脉资本。麦克阿瑟后来在二战期间也组织和指挥过多次战役,但大多都不太理想,反响平平。但也有“仁川登陆”等少数神来之笔。如果比较军事才能,假设尼米兹是100分,麦克阿瑟最多有80分。麦克阿瑟的成就体现在改造日本,他提高了日本妇女的地位,鼓励成立劳工组织,大力兴办教育,颁布了和平宪法,改造了日本的社会政治体系。麦克阿瑟于1964年去世。

美军二战太平洋战场两位名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谁的能力更强?

从表面上看,老麦和老尼并没有什么可比性,毕竟一个是陆军将领一个是海军将领,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就两个人在太平洋战场所任职务和战略思想上分析,这两位后来的美军五星上将还真得比一比,尤其是关于如何打到日本本土去的问题!至于孰高孰低,大家可以根据战争进程评判。

太平洋战争的主体是海空作战,从常理上说应该是“海主陆从”,况且美国海军还有专门的陆战队兵种,因此以一位海军上将统领整个太平洋战区是非常合理的。然而麦克阿瑟的老资格以及桀骜不驯的性格,让参谋长联席会议心里打鼓,最终提出了分拆战区的建议,并且得到罗斯福的批准。

于是美军在太平洋上被人为划分为两大战区:尼米兹海军上将担任总司令的“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设于夏威夷;麦克阿瑟陆军上将担任总司令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设于澳洲。两个战区是互不隶属的平行关系,共同对总统和参联会负责,这本来就是迁就麦克阿瑟的结果,否则他就要被海军上将所指挥,结果呢,麦克阿瑟这老家伙还相当不满意。

以致于麦克阿瑟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曾严重抱怨过太平洋战争的指挥系统:“二战中最大的错误决策也许是没有在太平洋战场使用统一指挥,不论是从逻辑上、理论上还是常识上这都使人难以理解。这导致了力量的分散、浪费和重复,延长了战争的持续时间,从而增加了伤亡与开支”云云。

这两个人当然都是有后台的,麦克阿瑟的背后是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是罗斯福在二战期间的头号军事幕僚,尼米兹则有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的大力支持,然而大家忽略的历史是,欧内斯特。金上将不仅是参联会的主席,并且还是罗斯福“多年的哥们”,他的理论是“太平洋战争是海军的事情,整个太平洋应该成为一个由尼米兹将军统一指挥的统一战区”!

所以罗斯福两边都不太惹得起,遂同意了战区分拆的建议,在太平洋战争的前二年,美军要应付日本陆海军在广袤战场上的攻击,所以暂时还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在1943年8月之前,太平洋战场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海军,太平洋战区的所有重要战事都是由尼米兹在指挥,直到日本海空力量被基本打垮之后,麦克阿瑟的陆军才开始大规模作战行动。

尤其是到了1944年初,随着美军战略大反攻的进行,以及对日作战的目标越来越少,这两个总司令的指挥矛盾就显示出来了: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必须有一个战役总指挥,但陆海两军种的矛盾,让华盛顿大佬们的脑袋嗡嗡作响。到最后其实罗斯福还是和了稀泥,尼米兹指挥太平洋上的所有美国海军,麦克阿瑟指挥全部地面部队和陆军航空兵,换言之两个人谁也没有当上总指挥,真正的决策权仍归参联会。

(罗斯福跟老二位)

在这个大反攻时期,麦克阿瑟与尼米兹的战略思路也出现了重大分歧,前者主张发起以新几内亚一棉兰老岛为轴心的系列战役,进而先解放菲律宾;后者主张可以先夺取棉兰老岛日本空军基地,但为的是彻底孤立菲律宾诸岛的日军,主攻方向应为中国沿海和宝岛地区,进而直接打击日本本土以缩短战争进程,说白了,就是打不打菲律宾的问题。

这两种战略也分别得到陆军马歇尔和海军金上将的支持,而最终的结果是罗斯福支持了麦克阿瑟的理论,美国海空军以庞大的力量先发起了菲律宾战役。尽管这次战役消灭了日本50万陆军和联合舰队的残存主力,但是美军也付出了62000人的伤亡和损失大批船舰飞机的代价,并且菲律宾战役的时间,是从1944年10月开始打到了1945年7月,结果仍然有部分日军“在角落里顽抗”。

日本人最终是怎么投降的呢?是硫磺岛和冲绳群岛被攻克,是大杀器扔到了广岛和长崎,你注意时间点,冲绳战役打响时的1945年4月,菲律宾各岛上战事正酣,日本人也没有因为菲律宾的惨败而宣布投降,因为其本土还有拼凑起来的240万陆军,以及130多万海军人员。所以战争进程的事实证明,麦克阿瑟先“光复”菲律宾的战略意义真心不大,政治考虑反而更多。

换句话说,如果按尼米兹的战略全力攻击日本沿海,以“跳岛战术”的精髓先置吕宋岛于不顾,仅以海空军对其进行封锁,那么当硫磺、冲绳攻克和大杀器扔过去以后,菲律宾诸岛的日军既无力回援本土,然后也得在根本没起到什么卵用的情况下跟着投降,岂非幸事?并且如果美军先取华东华南沿海的话,国内抗战形势怎么发展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笔者个人的总结,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尼米兹及其率领的海军贡献更大,并且在1941年底到1943年初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海军在苦撑战局和取得一些胜利,比如中途岛,其在整场战争中所占的比重不低于70%。而这一时期麦克阿瑟上演的戏码是“老麦在哪”,一路败一路逃,躲在澳州藏猫猫,直到海军取得水面和空中优势后,才跳出来参加大反攻,能力实属一般。

如果你认真研究了后来朝鲜战争初期麦克阿瑟的表现,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顺便说明一下,美军的跳岛战术也不是麦克阿瑟首先提出来的,而是蛮牛哈尔西和他的参谋长布朗宁。

(菲律宾在战场上的位置)

美军二战太平洋战场两位名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谁的能力更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谁的能力更强?俺只想说好莱坞缺麦克阿瑟一座小金人。

他俩真没法搁一块比,咱别的不说,尼米兹那是管海军这块的,麦克阿瑟那是管陆军这块。

太平洋战场上,您告诉俺,他是海战啊,还是陆战?

这不就结了吗?

那么咱就具体说说麦克阿瑟吧!

你说二战开始的时候,美国人让麦克阿瑟守着菲律宾,那感情好,麦克阿瑟号称菲律宾是铜墙铁壁。

结果呢?美国人都告诉他了,日本人要袭击菲律宾,麦克阿瑟表示知道了。

日本人偷袭完珍珠港,第二个目标就是他的菲律宾,中间就搁了十个小时,结果一个照面下来,满机场的飞机就被日本人满血拿下,制空权直接丢的干干净净这都不带有任何疑问的。

这战斗也就打了三个月,麦克阿瑟就丢下了菲律宾走了,说是奉了上边的命令走的,走的时候,麦克阿瑟把自己家的佣人都带上了,一共二十四个,外加一条狗。

而温莱特成功接手,为此还提升了他的军衔变成了中将,就是为了方便指挥美国和菲律宾的联军,老将够硬,硬撑到了最后,在没有补给,没有食物供应的情况下,算是尽了一个军人应该尽的义务。

为此温莱特一直被关到了二战结束,受尽了日本人的羞辱,根据他自己的回忆,就算是面对一个日本小兵,对方只要不高兴,想要发泄一下,给他这位中将一个大耳瓜子都是在平常不过得事了。

当然二战结束之后,温莱特作为战胜国的一员,消瘦的身影站在了麦克阿瑟的后边。

这个位置能留给温莱特算是麦克阿瑟的补偿吧,最终签字的六支笔,还送给了温莱特一支。

“欢迎回来,只要你愿意,可以继续带着你的部队!”是的,回去依然可以做老麦的手下。

嗯!温莱特回到美国的同一天,就被晋升为上将,并且美国人将温莱特升为美国东部防区司令,说真格的这个位置已经和麦克阿瑟扯平了,算是平级了吧。

英雄就该有英雄的待遇,不是吗?毕竟温莱特接手的时候,麦克阿瑟留给他的只有香烟,剃刀以及军队,当然是饿着肚子的军队,他们还遭受着疟疾的困扰。

最后还是投降了,当然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被人抓住了批评他被俘虏。

但也就一个人而已,在美国人眼里温莱特至少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说真格的,其实美国陆军在欧洲这地打的还算有声有色,但风头还是被美国海军给抢走了。

哎!

那么麦克阿瑟从菲律宾跑出来,他又干了什么?

麦克阿瑟算是神操作,他建议美国人组织轰炸机飞过菲律宾上空,打击一下敌人的宣传。

为什么会有这一出呢?因为麦克阿瑟在逃亡的路上,日本人那小喇叭一直在嘲笑美国人的太平洋舰队,麦克阿瑟有点绷不住了。

当然这个糟糕的建议,没有得到美国人的批准。

就为了打击一下他们的宣传?算了吧!

到了澳洲之后,麦克阿瑟天天应对日本人的玫瑰电台,放话他要回来的。

当然麦克阿瑟确实做到了,带着大兵回来了。

其实麦克阿瑟真正干的不错的是对日本的改造,毕竟号称太上皇的存在。

当年麦克阿瑟竞选美国总统,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结果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了,票太少了,只能退出竞选。

于是麦克阿瑟只能把他的精力投入到了日本的改造。

接着在朝鲜战场上,据说他要在圣诞节前回家吃火鸡,结果遇到了咱,丢盔弃甲跑都快跑不动了。

说真格的李奇微虽然是敌人的将领,咱不得不承认这人打的比麦克阿瑟要好上一些,但也仅仅是一些,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您要知道,没有朝鲜这场战争,谁能知道李奇微是谁?

最后来个打分吧,麦克阿瑟俺给七十分,过了及格线又拔高了一点,至于尼米兹,俺给一百分!

您觉得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美军二战太平洋战场两位名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谁的能力更强?

麦克阿瑟基本的军事理论和素养还是有的,好歹也是当过西点校长的人,在领导位置上,对于下级提出的“蛙跳”战术,及后来的仁川登陆,他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尤其是仁川登陆,做出选择容易,当时的水文气象资料显示对登陆相当不利,麦克阿瑟几乎是一个人在坚持这个选择,还始终保持着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从容,事后证明,仁川登陆很有天注定的感觉,既赶上难得合适的天气,又赶上难得出现的海潮,特别就是这种现代科技都无法预测的大潮,一但没有在登陆那天出现,那么即使人民军对登陆没什么防备,美军为登陆准备的大部队也将面对不合适的登陆场,尴尬撤退的窘境,麦克阿瑟坚持就要在仁川登陆,内心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也许就是这次登陆成功,让承受了巨大压力的麦克阿瑟开始迷信自己是天选之子,在之后对我们志愿军的一系列决策中,出现那种屡次重大误判,仍坚持迷之自信的状态,应该就是这时种下的根。麦克阿瑟这个人,因之前总督菲律宾与统治日本,被很多人误判其政治能力优于军事能力,其实不然,麦克阿瑟政治能力几乎为负,他的那种疑似政治能力的东西,只是美国所谓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内的人情交换和人脉资源利用,这本来确实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政治资源和手段,但之所以说麦克阿瑟政治能力为负,正是说他利用这种资源的手段,很少是政治运作,反而经常把可以政治运作的方式,改为利用私下个人运作,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是在美国高层已经决策亚洲战场由尼米兹的海军主导的情况下,他通过私人社交运作、在亚洲用陆军屡次擅自扩大战斗范围,绑架国内资源倾斜,最后造成亚洲战场只得由他麦克阿瑟领导的陆军来主导。另一个同样,美国高层已经决策战后扶持计划先欧后亚,马歇尔都已经完成欧洲的物资分配计划,麦克阿瑟又利用私人社交运作,硬生生从马歇尔的援欧物资中,挖走一块,投放到他治下的日本。这两件事实际上在美国决策层和精英阶层当中引起极大反感和警惕。尼米兹不同,他就是好莱坞式主旋律中赞美的那种职业军人,到尼米兹这个阶位的海军上将,家世和社交资源绝不会比麦克阿瑟少到那里去,而且他遵照美国职业军人对政治敬而远之的态度,并不能说他没有政治能力,在麦克阿瑟作怪,争抢亚洲主导权之后,尼米兹就高风亮节,非常讲政治。要比较两位名将谁更有能力,其实很好分辨,同样在美国这样国力强盛的国家支持下,尼米兹带领的海军,在回击日本,取得太平洋战场主动权时,美国太平洋方向的海军硬件,其实对日本还没有形成优势,并不是后来满大洋都是美国兵舰碾压日本的状态。而麦克阿瑟,两代经营菲律宾,他自己曾是西点校长,当菲律宾土皇帝时,驻菲律宾美军大概是美国有史以来自由度最大的一支军队,在他带领下,面对日军是个什么状态?抗美援朝时同样有二战荣誉的美军,在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个人带领下,分别是什么状态?!

美军二战太平洋战场两位名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谁的能力更强?

如果说太平洋战场是个历史舞台,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是绝对的两个主角,他们都是男一号,没有男二号。

他们两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量化的东西去比较,两个人不是拳击手,没有办法同台竞技。

具体地说,他们不在一个战区,指挥的兵力兵种和装备不同,对二战作出的贡献也不一样。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我们习惯把它当成一个整体,而实际上盟军将太平洋战场划分为了两个战区:

东经159度以西和赤道以南的区域,被称为西南太平洋战区;而其它的区域,则被统称为太平洋战区。

两个战区,两个舞台,有两个主角闪亮登场,一个是主角是麦克阿瑟将军,职务是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和陆军总司令;一个是尼米兹将军,职务是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和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他们分别指挥着两个战区,跟日本法西斯进行殊死搏斗。

杜鲁门总统跟尼米兹关系不那么亲密,但是他却评价说:"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尼米兹将军作为一位战略家、领导者和一个普通人,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我称他为不同凡响的军事天才和政治家。"

军事历史学家艾德温·帕尔玛·霍利这样评论尼米兹:"哈尔西能在一场海战中取胜,斯普鲁恩斯能在一场战役中取胜,而尼米兹能在一场战争中取胜。"

美国政府在二战胜利后,把1945年10月5日定为“尼米兹日”,以尼米兹头像发行“伟人纪念邮票”,将当时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就足够说明他的能力和贡献了。

麦克阿瑟将军同样大名鼎鼎,是美军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麦克阿瑟是美国陆海空三军中获得勋章最多的将军,也是美国将军中唯一一个参加过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的人,还是唯一被外国(菲律宾)授予元帅称号的美国人。

麦克阿瑟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其三“"最年”"的经历就没有人能比,堪称美国战争史上的奇才。

1951年6月25日,美国国会为了表彰他的赫赫战功,破天荒通过一个决议,为他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这面勋章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

上面的东西有点空洞,我们不妨将两人的战绩放到一起做一下对比。

1941年7月,驻菲美军与菲律宾陆军合并,麦克阿瑟被任命为美国远东军总司令,总部设在菲律宾马尼拉。

同年12月8日,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向菲律宾发起了突然袭击。

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麦克阿瑟没有保持高度警惕,备战工作不到位,在遭到攻击后,才被迫做出反击,让驻菲美军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美军多数轰炸机和战斗机被毁。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麦克阿瑟,当时美菲联军整体实力确实不如日军,麦克阿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只能忍痛放弃马尼拉,退守到巴丹半岛,打算与日军进行长期作战。

但日军很快又攻入巴丹半岛,麦克阿瑟已经绝望,甚至准备了一把手枪打算自杀。

事实上不光是麦克阿瑟没有防备,美国军方也没有料到日本的突袭。

美国军方一直把欧洲当作未来主战场,罗斯福总统虽然也制定了“新彩虹5号”计划,假设一旦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作战任务的区别和实施,但是没有来得及做充分准备。

所以在日本的突然袭击下,美国在太平洋各条战线上手忙脚乱,基本上都是在被动挨打。

在日军接二连三的疯狂打击下,美军海军力量遭受重创,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损失巨大。美国和欧洲、亚洲战场远隔重洋,战舰就是美军参战的腿。

战争初期,美军的腿被打断,海战没法进行,参战就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美国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让美国摆脱困难,修复美国双腿的,正是尼米兹。

由于在太平洋战场美军陷入被动上节节败退,整个美国上空被悲观气氛笼罩,士气低迷。

1942年4月,为了振奋军队,在尼米兹的建议下,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一项秘密计划,决定对日本东京、名古屋等城市发动空袭。

这场空袭被称作杜立特空袭的行动,虽然造成的破坏微乎其微,但极大鼓舞了美军士气,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空袭还使日本民众对军部的信心发生动摇,对当局是否有能力打赢战争开始质疑。

遭受打击之后,日本军部惊恐万状,不得不把印度洋航母编队调回来,用以防卫本土。

突袭也给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当头一棒,让他如梦初醒,觉得美国更加可怕,"威胁一日不除,帝国一日不得安宁",这才下定决心,孤注一掷进行中途岛战役。

而此一战,让日本滑向深渊,在此战中,日本四艘损失航空母舰,海军元气大伤,双方海军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

中途岛海战日军以多打少、胜券在握;美军以寡敌众、没有胜算。

山本五十六为了一举消灭美军舰队动用舰艇包括运输舰、辅助舰在内共200余艘,其中航空母舰8艘(舰载机400多架)、战列舰11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56艘、潜艇24艘,可谓不惜血本,志在必得。

美军各种船舰只有50多艘,处于绝对的劣势。

尼米兹沉着冷静,找到了对手、机动编队指挥官南云忠一谨守保守、优柔寡断的弱点,以出神入化的攻击计划,将日军四艘航母葬身海底,以一艘航母的代价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

1942年8月,尼米兹再接再厉,又发动了瓜岛战役。

经过6个月激战,日军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共约892架,其中1200名飞行员死亡。

瓜岛战役之后,日本开始走下坡路,战略优势不复存在,美军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

瓜岛战役结束3个月后,美军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同时发起进攻,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两军大将坐镇指挥。

这段时间麦克阿瑟去哪了?

1942年2月,罗斯福和马歇尔连续给麦克阿瑟发电,让其撤离。1943年,麦克阿瑟被任命为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

此后他到了澳大利亚,指挥美国海军第3舰队。美国陆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第10集团军跟日军作战。

也就是说,麦克阿瑟菲律宾战场重新进入战场之时,西太平洋的日军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美国已经摆脱被动局面,开始转守为攻。造成这种改变的功臣,就是尼米兹。

不过麦克阿瑟这头猛虎下山之后,威力无比,他提出了跳岛战术,避开日军坚固的据点,重点攻击日军补给线,将日军饿死、困死在岛上,最终帮助美国夺回了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

最后麦克阿带领美军解放菲律宾,一洗当年耻辱。

不过日军难啃的硬骨头塞班岛、硫磺岛,都是尼米兹坐镇指挥攻下的。

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神勇,可圈可点;但是要跟尼米兹的贡献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在日本战败的受降仪式上,麦克阿瑟成为了盟军的代表,是军人最大的荣誉。

而尼米兹只是美国代表,这对尼米兹来说多少有点不公平;但是美国政府给了尼米兹那么多荣誉,就是对他的最大奖赏,让他一生无憾了。

美军二战太平洋战场两位名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谁的能力更强?

麦克阿瑟争辩的能力比尼米兹强。

竞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在部队,两个连队在一个营区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但彼此都是暗暗较劲的对手。为了荣誉,这些血性男儿互不相让,得胜一方会在一旁冷嘲热讽,失败一方也懊恼不已,暗暗下决心在下次的竞争中超过对方。

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竞争可以出战斗力、凝聚力,但另一个极端就是两个单位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仇敌”。二战中美国陆、海军就是格格不入的典型,在海军的宣传语就有这么一句:“来海军吧,可以踢陆军的屁股!”可见他们的矛盾已经升级到完全公开的地步。

当然,两个单位之间的你争我夺,都源自单位领导之间的明争暗抢。这不,向来不和的“穷小子”尼米兹和“官二代”麦克阿瑟又一次激烈的争吵,以致于必须总统出面协调了。

一、起因。

两人曾经在总统的调和下达成协议,麦帅率部由南向北攻,尼米兹则从东往西打。两支部队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形成钳形攻势逼近马尼拉。正在这时,这一对老冤家却又一次“内讧”。

尼米兹认为继续采用“越岛进攻”的战术。跳过菲律宾,直取日军占领下的中国台湾和厦门,切断补给线,日军将重演“自生自灭”的一幕。这样的战术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士兵的伤亡率。

可是,麦帅却破天荒的反对自己提倡的战术。主张直接进攻马尼拉。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想当初他仓皇逃离时,曾经在众人面前信誓旦旦地夸下海口:“我一定会回来的!”这可是出风头的最好时机,更何况自己说过的话不兑现,岂不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他当然不同意“官二代”的提议,牺牲无数士兵的生命,仅仅是为了你一个人的面子,想出风头,那是你个人的事情,不能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两人的争吵很快演变为美国陆、海军之间的较量,彼此互不相让,谁来调和都没有用,最后不得不由总统来裁决。

二、调和。

“和稀泥”高手罗斯福,抱病来到夏威夷珍珠港,亲自参与调解两人的争端。他们一起来到挂着大幅太平洋地图的起居室里,共同讨论下一步作战计划。尼米兹认为:如果我们取得了台湾,便可以阻断这个地区的战略物资运往日本和南洋,这样马尼拉将不攻自破。而且,可以在那里修建一个轰炸机基地,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官二代”一时无语,他当然明白“穷小子”计划的优势,但又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直接说出来,考虑了片刻,决定打人道主义牌。一是不能把当地1700万虔诚的基督教徒留给日本人,否则会遭到美国国内舆论的谴责。二是吕宋岛上还有3700名美国战俘,如果中断一切供应,那时日本占领军就会只顾自己,而让美军战俘活活饿死。这番话恰好正中尼米兹的软肋,你既然担心美军伤亡过大,那美军战俘的生命就不管了吗?

这时,他又重重抛出一句:“我的部队将在五周内进入马尼拉。”这话显然说得有些过头了,连罗斯福也表示怀疑,担心损失会很大。他不咸不淡的说了句:“优秀的指挥官打仗是不会招致重大损失的。”

傻子都得听出来这是在讽刺谁,尼米兹气得嘴角抽动,面色铁青,如果不是我的舰队在中太平洋牵制住大部分的日军,你在南边能有这么顺利吗?他本想争辩,但这样一来,当着总统的面,两人就算彻底闹翻了。他只好压住愤怒,继续看“官二代”表演。

三、让步。

麦克阿瑟一贯的做法就是,先劈头盖脸的从气势上把你压倒,不管有理没理,而后寻找突破点,到时候没理也变成有理了。现在眼看胜利在望,“官二代”最后强调,日本统治台湾已经半个世纪,登陆不可能得到当地居民的任何协助;菲律宾的情况则不同,这些地区的游击队在驱逐日军的战斗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就是这一番话,赢得了罗斯福的认同。他十分清楚日军在中国大陆深陷泥潭的原因,没有全民族的抗战,要想取得战争胜利,谈何容易。见总统已经被“官二代”说服,不好再过多坚持,他叹了口气,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他还是嫩了一些,只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

后记

第二天,“官二代”以胜利者的姿态,信誓旦旦地向罗斯福保证,他将与海军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携手取得菲律宾之战的最终胜利。

待总统一行登上飞机后,狡诈好斗的“官二代”兴高采烈地对他的副官说:“那帮狗娘养的,又被我打败了。”而性格平和的“穷小子”并没有过多怨言。回去以后,他立即开始调兵遣将,将病愈复出的“蛮牛”哈尔西再次推到最前线。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