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迫击炮兵并不处于一线,但迫击炮也是对对方造成重大威胁的兵器,所以其生存率相比一线步枪手、机枪手来说高不高?

看怎么比了,说起来,迫击炮炮手的位置不前不后。首先相比于以直瞄射击为主的步枪手和机枪手(重机枪超越射击在二战中用到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是60毫米级别的迫击炮,也处于火线纵深(50毫米掷弹筒的射程确实不如步机枪)美制M2的有效射程能够到1800米,当然精确打击距离没这么远。其次炮击跑是曲射武器,可以借助反斜面或者预先挖掘的地井炮位甚至弹坑形成较好的掩护,美剧《太平洋战争》里有几次60炮组就是利用前线的弹坑作为射击阵地。如果有反斜面掩护,至少不用担心正面的敌方直瞄火力对自己造成打击,生存概率还是要高于步枪兵和机枪手的。

但是,二战期间的中口径迫击炮(我国以100毫米作为中型和重型分界,以60毫米作为轻型和中型分界)最远也就是打三千米,不足以保证炮位远离前线。因此在混战中很可能会被对手摸到迫击炮炮位附近,利用直射火力进行狙杀,或者让前线炮兵观察员发现炮位位置(隐蔽不利或者没有放在遮蔽良好的反斜面,被对方发现发射时产生的烟雾或者炮口焰),即便迫击炮的射速不满,但弹药口径终归不如远程间瞄重炮,吃上人家一两个弹群很难幸免,而且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走为上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战后各国开始玩远程迫击炮。比如二战美军的M1型81毫米迫击炮全长1.19米,现在美军的M252迫击炮全长已经提升到1.27米,有效射程延伸到近6000米。M224型60毫米迫击炮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3500米,据说东亚萌兔的PP93型60迫射程已经超过5500米了。

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从直观上讲,战场上谁离敌人越近越危险,生存几率越低;但客观来讲,战场上,谁对敌人威胁最大,谁就最引人注意,谁面临的威险就越大,生存率就越低。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迫击炮的作战特点,看看迫击炮兵的生存率怎样。

迫击炮最大的特点是曲射,可以将躲在各种遮蔽物后面的目标打得叫苦不迭、焦头烂额。

不管对方藏在山丘后面、或者是工事里,还是建筑物后面,都别想安然无恙。

而且迫击炮优点很多,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覆盖范围大、射速高等优点。

轻型迫击炮,如中国P89式60mm,只有83厘米长,重量只有14千克。中型的迫击炮,如美国的M252式81mm迫击炮 ,炮身长120厘米,重量36千克。

因此迫击炮搬运、移动灵活,小型的迫击炮一个人背着,甚至手提着就能出发,另外一个人可以带着炮弹,两个人就能进行作战。

而且迫击炮弹只要装进炮口,就不用管了,它是靠着炮弹下滑的压力强迫发射的;所以节省时间,装弹效率高,射速高,每分钟能发射20到30发。

迫击炮靠近敌人射击的时候,能够面面俱到进行打击,做到指哪打哪,根本就不会有射击死角。

正因为迫击炮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它的地位在近战中非常重要,成为步兵形影不离的宝贝。

无论是在太平洋战场,还是半岛战场,到处可见它的身影,它的作用越来越大,步兵也越来越依赖它。

如果说坦克是陆战之王的话,迫击炮就是陆战之后。

坦克负责解决远处的大目标;迫击炮则负责打掉近处小目标,而这些小目标都是步兵前进路上的拦路虎,能给步兵造成很大伤亡。

那么上了战场后,迫击炮兵的生存几率如何?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因为迫击炮作用很大,所以就非常引人注目,受自己人欢迎,受敌人仇视,往往会被特别关照。

我们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步兵正在冲锋的时候,冒出一个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冲锋的战士纷纷中弹倒下。

此刻,我军指挥员会咬着牙对战士下命令:“给我拔掉它!”紧接着我军战士就会带着满腔怒火,靠近敌人机枪阵地,将手雷投进机枪射击孔,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火力点灰飞烟灭。

同样道理,当对方一个迫击炮接二连三干掉自己的工事或者其它目标的时候,对方迫击炮手比机枪手更为“醒目”,就会成为眼中钉,各种火力就会集中“关照”它,非要除之而后快。

这时候,迫击炮手的处境就非常危险,可以说大难临头了。

《血战太平洋》的作者尤金斯莱治,就是二战时期美军陆战一师的迫击炮炮手,曾经参加过冲绳岛战役,战况的惨烈相信大家都知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战斗中迫击炮手伤亡惨重,生存率不乐观。

这个在1945年初才成立的迫击炮小队,在当年6月战斗结束的时候,作者所在的迫击炮班,先后补充了30多人,减员人数甚至超过了班里的步兵。

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伤亡率?这是因为营以下60、80口径迫击炮跟敌人作战距离很近。

尽管这些迫击炮的最大射程在2500米到6000米左右,但是在实战中,迫击炮很少在很远的地方打击目标,跟对方的距离不会超过1000米,在对方步枪的有效射程内。

战斗开始的时候,迫击炮往往就在步兵身后,跟步兵相距不远,只有这样才能对敌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为步兵清除障碍。

当迫击炮打击对方的时候,对方的火力也不是吃素的,也会全力以赴对你的迫击炮进行火力压制,定点清除。

因为这时候迫击炮的位置,都在对方各种火力的有效射程内,炮手就会暴露在敌人面前,面临生命危险。

迫击炮打击对象是遮蔽物后面的目标,但是敌人阵地上的兵力到处都分布有,遮蔽物四周的兵力甚至高于遮蔽物后面的兵力。

在各种众多火力的群殴下,迫击炮手的命运就令人担忧了。

而且机枪手可以在掩蔽体内,依托各种障碍保护自己,暴露给敌人的只有枪口和头部;而迫击炮手暴露给敌人的,则是自己的全身。因为迫击炮的作战方式决定了,炮手不可能躲在工事里进行射击。哪怕是躲在弹坑里,炮管总要暴露,炮兵大半个甚至都会暴露在外。

而营以上的迫击炮手连以下的炮兵相对安全很多,因为营以上的迫击炮都是大型的,移动不变,较为固定,但是他们一样也有风险。

因为这些迫击炮阵地还没有等交战,就上了对方的黑名单,侦察兵早就敌人迫击炮布置情况了如指掌。

于是当战斗打响时,对方火力首先要全力以赴打击这些迫击炮,迫击炮阵地就成为死亡地带,炮手也会面临生死考验。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打仗不是请客吃饭,无论是步枪手、机枪手还是炮兵,上了战场都会流血牺牲。战场分工不同,伤亡率也不同,但没有太大差别。

所以,客观地说,不同分工者的死亡率和生存率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战场上的迫击炮手并没有比其他兵种更安全,反而危险很多。

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第10军在衡阳保卫战开打之前,拢共还有82毫米以上迫击炮62门,主要装备在各步兵团的迫击炮连,比如预备第10师第28团迫击炮连,就装备八门迫击炮,战役打响之初炮弹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给日军造成了严重杀伤。该连最大的战绩,就是将日寇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中将轰成了重伤,差点把这个老鬼子直接送回东洋老家去。

1944年6月28日,横山勇命令攻城日军发动第一次总攻,第68师团负责攻击衡阳城南的五桂岭、枫树山和141高地,为了抢在第116师团之前攻进衡阳,师团长佐久间为人把师团司令部前移,推进至距离枫树山只有800多米的欧家町高地。上午10点刚过,这个老鬼子带着师团参谋长爬上高处,想研究研究为什么日军进展如此缓慢,因为从来没碰过这么顽强的中国守军。

而预10师第28团炮兵连,就部署在枫树山山顶之上,连长白天霖正在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所以说,迫击炮作为步兵伴随火力,跟山炮、野炮等支援火力不同,其实是要部署在第一线的,28团炮连无非是没有钻进前沿战壕而已,战斗位置属于“前沿之中的二线”。至于说到危险程度,自然略低于一线步兵,但要说到安全,面对日军的陆空立体攻击,可能么?

白连长很快就在望远镜中发现了佐久中将和随员,虽然看不太清楚军衔(师团长上前线也戴这钢盔呢),但是从这帮人舞舞扎扎指手划脚的情况看,肯定是一批军官无疑,为求不失战机,白天霖大致标定位置后,不经试射立即命令全连齐射。这边日军中将正在听一个大队长的战况汇报,突然间听到了炮弹的呼啸声,这帮鬼子还是有作战经验的,下意识捂着脑袋卧倒,还是有点晚了。

因为白连长的射击实在过于突然,有点“冷炮”的意思,所以第68师团长、参谋长、作战参谋和那个倒霉的大队长一起中招,其他几个当场毙亡,而佐久间为人则是背部被弹片击中,重伤。白连长作梦也想不到,他的炮连一次齐射,让日军第68师团在进攻的第一天,指挥中枢即告瘫痪,横山勇闻报脑袋嗡嗡的,只好命令岩永汪(都应该知道是谁吧?)统一指挥两个师团作战。

战果虽然不俗,但是炮连的位置也暴露了,日军随即用重炮轰击枫树山顶,白天霖虽然转移了炮阵地,可是山顶上就那么大的位置,所以炮兵连仍然有一定伤亡。第10军作为中央军精锐,装备的是金陵兵工厂生产的“国造20式”82毫米迫击炮,也就是1931年参照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改进定型的,整体性能还是可以的。

该炮口径82.60毫米,炮管长1190毫米,底板重23公斤炮身重21公斤,放列全重也不过66,5公斤,可迅速分解成为炮身、脚架和底板三大件,并且三样重量还差不多,因此炮兵可背负起来快速机动。这款迫击炮最大射程达到了2850米,结构简单,发射迅速,使用的生铁榴弹杀伤力也不错,如果炮弹再充足些,还能在衡阳放倒更多的鬼子。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上述战史细节虽然流传甚广,却皆出自于白天霖的《战地日记》,因为这个当年24岁的安徽小伙子,在从军之前是个小学教师,颇通文笔,所以衡阳战后好多年后,在方先觉、葛先才和容有略等人的支持下,才编著出《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一书,也就是说,作为一线的连级指挥官,白天霖最终活下来了!

那么预10师第28团各级步兵指挥官伤亡情况如何呢?第1营营长赵国民少校阵亡、第2营营长余龙少校阵亡、2营副营长翟玉岗少校阵亡、第3营副营长李昌本少校阵亡,连长和代理连长以下军官伤亡比例超过了95%,因为战役的攻防阶段,主要就是一线步兵在死拼。在这样的牺牲代价下,白玉霖能够最终生还,一方面是运气,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兵种的关系。

方先觉最后把辎重兵、担架队甚至留下来的一些警察都顶上了前线,为什么没让白天霖的炮连去玩命呢?因为炮兵在当年是绝对的技术兵种,培训一名合格的迫击炮手以及专业炮兵军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定文化,需要实弹训练,这在抗日战争时期仍然是奢侈的需求,所以各炮兵连炮弹打光后都会撤下去,对火力贫弱的中国军队来说,炮兵是宝贝。

包括白天霖在内,谁也想不到这场仗会打上47天,谁也想不到第10军最后是这么个结局,不然的话,活着的炮兵们很有可能抄起一支步枪上阵地了。

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参战退役军人用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发小和我同年入伍,他就是法卡山战役主攻部队的迫击炮班,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他所在的班在距离作战阵地三公里的地方构筑攻击阵地,掩护步兵兄弟拦截攻击敌人,炮击嶊毁敌阵地重要火力点,参加战斗十天,他们班在战斗中共牺牲四名战友,数名兄弟受伤,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们两兄弟一起饮酒畅谈时,第一杯酒都会先敬牺牲的战友,两杯浊酒下肚,他都会重复诉说那段时间发生的事,班长就躺在他的怀上微笑离去,每当回忆此刻会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他们的炮兵阵地是被敌人炮兵侦察员发现,被敌炮群锁定目标轰击。在部队进行攻击和防御作战时,步兵的重火力点和炮兵支援单位都是敌人重点关注目标,一旦目标被捕捉锁定,双方都不会心慈手软。

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你迫击炮兵去跟一线的步兵们比生存率,这不是欺负人么?一直以来在战场上伤亡率最高的应该就是那些在一线的步兵好吧,他们除了要面对同样在一线的敌方步兵火力之外,还要担心会不会遭到来自敌人后方的炮火覆盖,亦或者直接是空中火力打击,“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每次上去查缺补漏的不还是最苦逼的步兵么?

而迫击炮兵也是炮兵的一员,相比于以前对炮兵阵地的侦查手段很落后的情况,在今天无人机大量普及,反炮兵手段炉火纯青的现代化战争时代,生存率高不高要看你的对手以及自己换阵地的速度,举个例子,比如在乌克兰东部的冲突地段玩迫击炮互射时,还不是打3发就要赶紧换阵地,慢一点说不定人家的反制火力就糊脸了,别说是迫击炮了,就算是自行火炮,撸几发之后要做的也是赶紧转移阵地呀,不走难带待在原地等死么?

而像五常这种级别,已经把反炮兵手段玩出花来的对手,跟他们交战,炮兵们想要提高生存率的最好方法应该就是不要开炮,比如美国佬的AN/TPQ-53“火力侦查者”炮侦雷达系统:4个人操作,5分钟架装、5秒钟反应、3分钟撤收、60公里探测距离、可同时探测50个目标以及不超过100米的坐标位置反推误差,你自己考虑清楚自己的炮兵能最多开几炮就会被发现?就算是转移阵地了,如果人家直接是召唤空中反击手段,那么你肯定是跑不赢飞机的!

因此啊,在反炮兵手段已经很发达的现代化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跟以前相比肯定是没那么高的了,而且现代化战争打的是体系对抗,不是单一兵种的对决,如果是对付一下没有反炮兵手段的家伙,那么在后方的迫击炮兵可以使劲撸都没关系,前面的交锋反正又步兵在顶着,生存率啥的,一线的步兵不讲这个!

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我在参加两山轮战时,越军阵地有一个女子机炮班,配备两门60毫米迫击炮,专门用来封锁我们的补给线,打得非常准。她们部署在山的反斜面,是我军炮火的死角,很安全。经常看到她们在我们射程内的水塘里洗衣洗菜,有时运气好还能看到她们洗澡,我们就用望远镜轮流看,没发现她们有减员(战场上中越双方有不射杀不拿武器的女兵的默契)。不过战场上哪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后来听俘虏说她们的阵地挨了一发自己人的冷炮,引起迫击炮弹连锁爆炸,一个班全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