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1934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谭家桥对战王耀武补1旅的战斗中仅仅是失利而已,因为在兵力几乎对等的情况下,王耀武也无力一口吃掉红十军团,在牺牲300余人取胜无望后,是红十军团主动撤出了战斗。只不过如果此战获胜,红军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同时震慑住其它各路敌人,进而在皖南站稳脚跟,这才是最遗憾的。
红十军团时有兵力三个师(第19、第20、第21师)约68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也有4000多,所以谭家桥一战虽然没有打好,但是主力尚在。然而接下来最致命的因素,是黄埔一期的军团长刘畴西在谭家桥战后有些畏手畏脚,部队士气也没有鼓舞起来,在此后的半个多月的野战中连续失利,天寒地冻之下,粮弹两缺的红军遂陷入困境。
比如在1935年1月初的转战中,红十军团曾经在野战中遭遇敌一个浙江保安团,在整体兵力至少是敌人三倍的情况下,刘畴西却只派出一个营接战,打不动再上去一个营,形成了兵家之大忌的“添油战术”。由于未能迅速解决战斗,当敌人援军闻讯赶来时,我军只能撤出战斗,如此转战大半个月往返十余个县,在十余次大小战斗中竟无一胜,而红十军团的损失却不断增大。
统一指挥各路敌人的是浙江保安处长、刘畴西的黄埔同学俞济时,其实他手里的部队并不很多,大约有两个正规师、一个补充旅和一堆保安团,满打满算20个团的兵力。但是红十军团未能做到每战集中兵力歼敌一部,自身反而不断遭到伤亡,撤到怀玉山地区时仅余不足3000人,情况因此严重恶化起来。
俞济时指挥向怀玉山合围的敌军共14个团20000余人,如果红十军团果断突围撤往闽西北苏区,是可以摆脱敌人保存力量的,可惜由于行动迟缓,除刘英、粟裕率800人跳出合围圈外,军团主力不幸失败。就这样,红十军团留下来的建制部队,只有粟裕带出来的一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炮兵连,几经战斗,几经辗转,到达闽西北苏区时尚存400余人。
通过与闽西北军区独立师的合并,以500余人组成了红军浙西南挺进师,然而就是这支小部队,却勇敢地直插敌人的核心统治区开展游击战争,引起了南京政府的极度恐慌,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敌浙江保安副处长宣铁吾曾经指挥数个保安团前来“进剿”,结果多次被粟裕击败,最惨的一次连浙江保安部队的“士官教育团”都给打垮了。老蒋一边怒斥黄绍竑、宣铁吾无能,一边派来正规军进行更大规模的“围剿”。
第一次来的是卫立煌和罗卓英,其中以四省边区剿总副总指挥、第18军军长罗卓英指挥的32个整团专门进攻挺进师,其兵力规模远大于俞济时所部,并且核心力量第18军还是蒋军最精锐的嫡系部队,野战能力肯定要超过王耀武的补充第1旅。然而从1935年8月起大战240天,罗卓英不仅未能消灭红军挺进师,粟裕的队伍还壮大到1000余人,一直坚持到了第18军南调两广。
第二次来的是湘军悍将刘建绪,就是在湘江战役中担任湘军前敌总指挥的那个家伙,他指挥的部队有六个师、两个独立旅和地方保安团共合计43个整团的兵力,甚至还超过了罗卓英的人马数量。然而从1936年12月开始,尽管敌军多次大肆进攻浙西南游击区,结果均是无功而返,直至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挺进师仍然活跃在闽浙交界地区,让敌人无可奈何。
红十军团近7000人未能打开局面,且在短时间内即遭遇失败,而其余部仅400人面对更为优势的敌人,却能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而红旗不倒,并且最终成功地加入新四军,这里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而粟裕将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磨练,也逐渐成长为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以及后来大兵团作战指挥的佼佼者,那么这支部队的野战能力为什么这么强呢?
一、敌强我弱时部队要保持合理的编制。
事实证明,在兵力、火力和物资补充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编组较大兵团与敌人进行正面攻防作战,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也正中敌人下怀。这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非常相似,在敌人优势的炮火和空袭之下,红军以简陋的装备跟敌人大打阵地战,伤亡非常之大,且不能围歼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陷入消耗战,由于敌人的兵员物资补充源源不断,我军最后肯定要陷入被动。
而红军挺进师在发展到1000余人后,仍然编组成为四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支队分散活动,作战单位可以是数百人,也可以是几十人或者十几人,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远超敌军,如此才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被纠缠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二、军事主官的作战指挥要灵活而果敢。
兵贵神速啊,粟裕能够率领小部队成功突围下,就是秉承这一原则,不怕苦不怕累,在敌人没有完成合围时坚决杀出一条血路突出去,而绝不能有半点犹豫和拖泥带水。而刘畴西和后来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政委作风相似,作战指挥瞻前顾后,坐失戎机,会给部队带来非常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粟裕在三年游击战中也曾经多次遇险和负伤,但是他和战士们秉承“快而灵”的原则,每每化险为夷,这里面既有天赋,更多的还是指挥的艺术。
三、部队要具备较高的单兵素质和整体战斗素养。
无数次的战斗实践,让粟裕和他的战士们都成为了战术高手,在野战中采取兜圈子、大小圈、“8”字形、“S”形、电光形、回马枪、东去西返、早出晚归等多种方式,让敌人根本摸不到我军的行动规律。挺进师各部宿营绝不住大村庄,因为路口过多不易警戒,每到一个地方先要熟悉地形,把制高点和可以利用的大路小路通通了解清楚。
敌人大部队进攻,挺进师迅速转移不与之决战,一旦发现落单的小股敌人,则集中兵力坚决打;敌人来抢山头,挺进师就跳到外线袭扰其后方;敌人重兵包围“梳”过来,挺进师就迎面秘密行军钻出去,总之让敌人抓不住红军主力进行所谓的决战,而挺进师则寻机吃掉敌人一部,如此往复,敌人的“围剿” 每次均告破产。
四、部队的武器装备要能够基本满足作战需要。
红十军团的战斗人员虽有4000余,但枪械却只有1300多件,所以其装备水平也确实不适合与敌人进行正面攻防。而粟裕的红军挺进师却能够多次集中兵力歼敌一部,从而缴获大批先进武器武装自己,尤其是浙江保安团队的“士官教育团”被歼的那两个整连,其武器装备使挺进师半数战士换上了新枪,弹药也比较充足,如此良性循环的结果,是小股敌人在挺进师手下根本走不上两个照面。
打仗要想打赢,有趁手的家伙什当然也是很重要的。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兔哥回答:首先是战斗意志,一支部队的战斗意志和这支部队的将领的战斗素质和战斗意志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意思。部队战斗力每支部队都是有区别的,平时不容易区别,战争年代很容易区别出来的。通常情况下将领的教育引导作用非常大,好的将领带的兵个个就像小老虎似的,上了战场嗷嗷叫,有的就贪生怕死,没有战斗力。
战场上可是玩命的活,要想去玩命首先要肯舍命,也就是要不怕死才行,不怕死是战斗力生成的第一要素,毕竟战场是生死之地。总想着怎么活下去是搞野外生存,不是在打仗,而这种不惧生死的决心需要坚定的战斗意志支撑。敢于挑战任何对手,逢敌必亮剑才能成为勇者,而战场上只有勇者才能做到无畏。所以说,一支部队的强弱战斗意志是第一要素,没有武器用牙咬,石头砸也要战斗才是强者。
第二是单兵素质,一个部队就是一个集体,而这个集体是有一个个单兵组成的,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就是由每一个单兵体现出来。士兵的战斗力来自于训练素质,越是能够适应作战环境的士兵,战斗力越强。我们都知道,战场上的老兵作用非常大,关乎一个班的整体作战能力,在战场上是一个灵活般的存在。而士兵的战斗素质并不单纯体现在能打仗,还要具备适应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只有能生存下去,才能支持持久战斗力。战场并非只有战斗,还要生存,战场环境非常复杂,能在战场上战斗拼杀并不难,只要不怕死就是了,而要生存下去才是最难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在一个并不缺少水的作战环境中作战,喝水却能成为难题。面对残缺不全的尸体你能吃下饭就不容易了,有时甚至不得不食用你一辈子都不会去吃的东西,因为你要活下去。战斗意志虽然补会被敌人打垮,但却很容易被战场上的生活打垮。美军不缺吃,不缺喝的,为什么战后有那么多的人患上战场综合征,自杀的很多?就是战斗意志被战争环境打败,落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只有具备从容应对战场环境的人,才是战斗素质高的人。
第三个就是作战经验,作战经验来自于战斗中的磨练,一支从枪林弹雨中拼杀走出来的作战部队,和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作战部队比,显然作战经验更强,战斗力也更强。作战经验在战斗中的作用太重要了,凭枪声能判断出武器,人员数量,甚至是对手的作战经验。战场上有老兵不怕炮一说,不是没道理的,能根据炮弹声音判断炮弹落点。战斗经验也能够使头脑保持冷静,能更好的发挥武器装备的作用。战斗经验就像下棋,不光看到眼前的目标,还要判断出对手的运动轨迹,也会为自己找好退路。作战经验是一个部队战斗力的技术支持,不可或缺。
第四是武器装备,弹药,后勤保障,士兵再能打,手里也是需要有合适的武器,当然,没有战斗意志,再好的武器也没用,但武器装备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好用的武器装备能够使战斗力得到发挥,能够取得武器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的生成。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够增强士兵的作战意志,正所谓肚里有粮,心里不慌。
综上所述,一支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强弱,受到这支部队战斗意志,作战经验,单兵素质,以及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战斗意志,有了敢打必胜的决心,作战经验,作战素质都可以在战斗中获得,而武器装备可以从敌人手里缴获,关键看你想不想打,敢不敢打,这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组建了五大野战军,五大野战军中又以第四野战军的战斗力最强,通过第四野战军的发展,我们能窥测出影响野战军战斗力的主要几个原因。
一、野战军的立足根本。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东北成为了真空区,八路军率先进入,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然而由于东北民主联军在武器装备、人员数量上相距国民党部队有极大的差距,致使在早期的东北争夺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一路败退,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然而一年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就发展到40多万,实力为之一变,东北的局势也发生了逆转,为何东北民主联军能起死回生?主要是因为东北民主联军立足的根本是农村,是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相比之下国民党依靠城市,依靠资本。所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争夺的过程中,共产党可以失败很多次,然后依旧能爬起来,但是国民党失败一次,他就彻底失败了。
故而,决定一个野战军战斗力的第一要素是立足根本,要立足于人民群众之中。
二、军队的领导者。东北民主联军进入东北时,林总虽然是联军司令,但是当时负责整个东北决策的人是彭真,彭真起初想占据城市,林总虽然极力反对,但是依旧没有用。到国民党进入沈阳的时候,彭真还计划发动巷战,但是林总坚持带领部队到农村,这才避免了东北联军的巨大伤亡。
东北联军渡过松花江之后,中央命令林总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兼政委,成为了东北党政军的一把手。东北野战军的局势也得以全面改变,通过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基本稳定了东北局势。
故而,军队的领导者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原因。
三、战术指挥。杜聿明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分别与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交手,他对两只野战军的评价是:“关外的野战军,无论是战术配合,还是武器装备,都比关内的部队强很多。”
这里提到了战术,东北野战军是最喜欢研究和总结战术的部队,林帅经常亲自带队总结战术、著名的“三三制”、“一点两面”都是林帅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在炮兵、坦克部队的使用上,东北也有很好的战术配合。
东北还专门出书将战术,要求各级指战员研究战术之前的配合问题,这些都增加了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
故而,战术运用是决定野战军实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始终是决定一个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第四野战军的战斗力强悍,与他们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分不开。第四野战军的武器装备在全军中当属第一,辽沈战役期间,能做到炮轰锦州,这种实力是已经不逊色国民党的机械化兵团。
第四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有苏联的援助,也有缴获国军的武器。四野当时的一个兵团的重武器,远比第二野战军整个部队的都多,而一个军的重武器,基本就与第一野战军相当。所以在后来,四野还调配一些装备加强二野和三野的作战能力。
故而,武器装备也是决定野战军实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吴文化的部队在国民党和在共产党期间的战斗力则完全不同,滇军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的表现也天差地别。这些都说明部队的战斗力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只要是经过毛主席思想武装的部队,其战斗力都会焕然一新。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我觉得,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主要与以下因素要重要的联系:
1、建军精神宗旨:即是军队的政治理念,为谁打仗,为谁谋利益。像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我军的“党指挥枪”的政治理念。
2、思想意志:在我军中,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有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要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
3、战略和战术的组织指挥:就是一系列兵法谋略的灵活性运用,各兵种的联合性的运用程度。
4、指挥员的个人特性:就是各级指挥员的个人风格。
5、武器装备的配置和合适运用。
6、人民群众的动员和后勤保障。
在古代兵法中,有《孙子兵法》为主要代表的军事谋略。而在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军事科学的集大成者,既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上的兵家思想,又创新了人民战争为基础的一系列战略战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还是受人的因素影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列火车要跑得快,必须要有强大功率的火车头拖着走。
1938年9月29日,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论断,深以为然,这句话放在今天任何地方仍然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同理,一支部队要打胜仗,当然离不开部队领导的军事作风和素养,当然,还包括装备、士气等。
那么,一支野战军其主要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野战部队能力的强弱:
首先,主官的军事素养是影响一支野战部队能力的强弱主要因素之一。
在我们农村老家,有一句话说“吃不穷,穿不穷,没有计划一世穷”,我觉得这句话用在部队建设上也非常正常。试想,一个不会指挥,或瞎指挥的指挥官能让部队有战斗力吗?能让部队打胜仗吗?
1934年7月,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领导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命令红军六路分兵、全线抵御,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
结果,让我们的红军队伍遭受重大损失,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然,我们的刘伯承元帅,他的军事素养到达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红军长征时,他领导的红军先遣部队,还是后来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129师、解放战争时期指挥的二野等部队,都是因其运筹帷幄、谋略筹划及时、到位,才有了我们今天可歌可泣的彝海结盟、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精典战例。
还有被后世称之为“战神”的林彪元帅,其军事素养更不是一般可比,所以他指挥下的东北人民军,以用后来的四野才圆满促成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
其次,军事主官的作风是影响一支野战部队能力的强弱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主角李云龙,当时他所在独立团的装备的确不如与他对峙的国民党部队,但是,却总能绝处逢生,总能打胜仗,为什么呢?这对李云龙霸道、彪悍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一个部队主官,当他将自己的这种不服输、不饶人、不怕人的秉性传承到部队每一个战士,被渗入全团每个班长排,甚至每个士兵时,那么,这个支部队永远保持着高昂的士气,那么,这支部队每个成员都像是一只老虎,整个部队就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师劲旅,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打胜的呢?
再次,高科技含量的武器装备是现代军队野能力的强弱的重要因素。
军事科学发展到今天,在人的潜力被逐渐开发发掘到极致后,现代化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逐渐被认可,就是说高科技的武器装备也是一支军队野战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科技武器具有命中精度高、射(航)程远、反应速度快、机动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对战争的战略战术和结局将产生重大影响。距离我们最近的两场战争就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活战争。
在此,我不想说海湾战争和科索活战争,我想说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的群岛。距离阿根廷仅有500余公里。按照国际惯例,这个位于大西洋上的群岛谁发现的就是谁的,的确这个岛是由英国人首先发现的,由此,英国拥有主权。但是,1820年刚独立不久的阿根廷于宣称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主权。
1982年4月,英国与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发生战争。阿根廷人仗着自己距离该岛仅有500余公里在距离,先下手为强,全部搞定了岛上的英军。此时,被世人称做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说“我们的福克兰在流泪”。享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绝对不是浪得虚名,马上不远万里从英国本土派遣了强在海上特遣舰队,气势气势汹汹,杀奔而来。
其实,英国只派出了两艘航空母舰、加上20余架海鹞式垂直升降战机,还有三至四艘潜艇,就这些东西仅2个月时间就全部搞定了近在咫尺的阿根廷。因为这些东西不要说二十世纪的阿根廷没有,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阿根廷也不一定有。
而最让吃瓜群众感兴趣的是英国皇家空军的海鹞式垂直升降战机80公里之外就可发现、锁定阿根廷的飞机,就是说阿根廷的飞机被击落了都还不知道击落自己的飞机在哪个方向。
看看,这就是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自己被消灭了都不知道消灭自己的对手在哪里。
当然,在此就不得不提及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因为美军强大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基础,使得伊拉克的网络全部瘫痪,使伊拉克部队失去指挥和调动的能力,只能像被割羊一样任美国消灭。
总之,影响一支部队野战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上述三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和主要的。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建军的宗旨、信念、为谁而打仗,还要有后勤供给、情报的准确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