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才和帅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如题。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包括天福山起义、徂徕山起义和湖西起义等等,创建了第一批八路军游击队,也就是后来“山东纵队”的前身。而为了加强山东的抗日力量,八路军第115师主力也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率领下奋勇东进,于1939年初胜利到达山东境内,于是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两支隶属关系平行的武装,他们都受延安的直接指挥。

(徐向前元帅)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山东我军实现统一指挥势在必行,最初选定的军事领导人是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1939年4月,徐帅出任整合后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以朱瑞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八路军各部,当然,以徐向前的军中资历和威望,指挥的顺畅性丝毫没有问题,可惜徐帅因身体原因,1940年不得不返回延安疗养,第一纵队番号随之撤销。

于是山东八路军的统帅人选,再次成为一道难题,首先接掌指挥权的是分局书记、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朱瑞,然而一段时间的工作证明,由于历史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朱瑞将军领导115师的部队确实有一定困难,而面对日军的进攻和扫荡,作战仍然为第一要务。于是在1940年7月,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部只好采取临时性过渡办法:由陈光、罗荣恒主要负责军事,而以朱瑞主要负责山东分局的工作。

(罗荣桓元帅)

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当时的意见是:“山东暂由陈、罗统一指挥,将来林彪去山东”,但是林彪毕竟还在苏联治病,而山东的对敌斗争却是时刻在进行,所以这种临时性的办法不可能长久,其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山东分局的主要领导无法负军事责任,而第115师的师首长由于不是山东党组织的主要领导,全面领导山东的工作以及指挥山东纵队也有困难。

经过再三沟通和考虑之后,1941年3月,延安批准成立以陈光为首的第115师军政委员会,然而军事指挥上的多次失误,使陈光的军事威信也有所下降,8月间再行调整,决定由分局书记朱瑞主持组织工作,罗荣桓主持军事工作,黎玉(山东地方党的代表)主持政府工作,陈光负责财委工作,这已经是第三次变化了,而山东的军政工作因此始终没有实质性的大发展。

(朱瑞将军)

而且这种各司其职的分工协作办法,意味着山东统一领导问题并未真正解决,随着日军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仅1940年就进行了29次大规模的“扫荡”),八路军的军事压力骤然增大,而山东分局、115师和山东纵队在对敌策略上又多次出现分歧,严重影响了军事和政治工作,山东我军集中统一领导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所以1942年起,罗荣桓的的份量明显加重,不久以后陈光调回延安工作,再不久朱瑞也回延安工作,至1943年初终于正式明确,以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115师代师长、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山东所有的八路军部队和党政工作,而自从罗帅担任山东军区主要领导人之后,整个山东军区的抗日局面焕然一新。

(抗战时期的罗荣桓)

罗帅不仅具有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期间首创了对日军的“翻边战术”,领导山东八路军多次重创日军,同时作为老井冈,他还具备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并且还能够认真团结原山东地区、山东纵队的军政干部,使整个军区的各方面工作大有起色,武装力量也迅速壮大,延安盛赞:“山东换了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也充分说明了战争时期战略区领导人的重要性,什么叫帅才,如是。

到日本宣布投降之前的1945年8月初,山东军区已经发展到8个师,5个二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或者县大队,800多个区中队,主力和地方武装总兵力达到27万余人,而民兵和自卫队更是发展到近200万人,成为当时我军最大的战略集团,罗帅对此当然功不可没。

(军民鱼水情)

朱瑞将军后来担任延安炮兵学校的校长,日本投降后率炮校官兵挺进东北,先后就任东野炮纵司令员和炮兵司令员,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牺牲。而陈光将军也于1954年离世,两个人都未能赶上1955年的大授衔,但是从革命资历、综合能力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即便没有出现意外,最多是大将或者上将级别。

因为历史和实践证明,他们尚不充分具备领导一个战略区的全面能力,而元帅军衔的评定,对这一点有着明确的要求。反观罗帅,那是绝对的文武双全,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山东军区的建设与大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可见,将才和帅才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山东八路军作战中)

将才和帅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55年我军大授衔的时候,有一位将军获得了上将军衔,有一位将军获得了中将军衔。这两位将军就向我们展示了为帅与为将的差异。这位获得上将军衔的将军就是“三杨开泰”之一的杨勇上将,而这位中将就是有着“疯子战将”之称王近山中将(李云龙的原型人物)。

第二野战军是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北线全局由林彪元帅所率领,西北由彭老总指挥,南线则由中原局统筹。中原局所管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陇海以南长江以北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其统帅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人。

其中中原局所辖的中原野战军战将如云,包括后来的陈赓大将、杨勇上将、陈再道上将、王近山中将等等。在中原野战军的时候,杨勇作为第1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则作为6纵的司令员。两位将领率领的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王近山的6纵,二野的所有硬仗基本都是6纵打的,连邓小平都说“二野欠六纵的”。

然而在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打完之后,中央决心整编解放军,二野也被编为了三个兵团,分别是3、4、5三个兵团,司令员分别是陈锡联、陈赓、杨勇。这三位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资格老、战功大,任兵团司令那是众望所归,任命合情合理。

但是六纵司令员的王近山有意见,论起战功、资历,他并不输给杨勇,现在却只能屈居3兵团副司令员了,直肠子的王近山对此有些想不通,所以他找到了二野的政委邓小平。

邓政委一开始以为王近山是对陈锡联任3兵团司令不满,但王近山明确表示,他不服的人是5兵团司令员杨勇,直言“他凭什么?”。至于陈锡联,那是自己四方面军的老战友,人家确实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没啥不服的。

“杨勇除了打仗不如你,其它方面都比你强。”邓政委说话向来言简意赅,同时他又说了:“你自己想想你又那些地方不如他?”

王近山回答说:“想不到。”

邓小平直接就说了:“你就是想的太少了,除了打仗,其它的问题考虑的太少。”

王近山听了邓政委的一通说法之后,也基本承认了自己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全面。而邓政委的这一番话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将才与一个帅才的差异。

王近山是一个典型的将才,在战场上他英勇作战,勇猛杀敌,关键时刻能主动挑重担分忧的人。他率领6纵血战大杨湖,全歼整三师,在定陶战役中立下头功,把6纵这支年轻的新部队硬是给带成了刘邓大军中的头号王牌军。

但是王近山的坏脾气是出了名的。红四方面军长征时,王近山赶着自己心爱的战马过嘉陵江浮桥,渡江总指挥杜义德为维持渡河秩序,一枪把战马打死。王近山怒不可遏,竟然拔出枪来,差点闯下大祸。抗日战争后期,胡宗南部进犯爷台山,威胁延安。八路军新编第4旅旅长王近山奉上级命令,与其他兄弟部队商讨作战方案。因为和别人意见相左,王近山在会场暴跳如雷,一脚踢翻了椅子摔门而去。

杨勇则是一位可以培养的帅才,杨勇指挥作战不打无把握之仗。纵观杨勇的军事生涯,因指挥不利造成的败仗几乎没有。随着全国即将解放,面临的大仗恶仗越来越少,杨勇稳健的指挥风格更适合于在解放战争收尾,把部队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杨勇是政工干部出身,其作风好,团结同志,考虑问题稳重全面,这样的干部更有利于部队建设

杨勇是作为帅才来培养,他后来还担任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统帅数十万大军,驻朝5年之久,直到1958年才回国。建国后长期担任军区一把手,1977年夏起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都后期杨勇基本都是作为一方统帅哎使用,并在1979年参与组织指挥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广西、云南进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而一代战将王近山,则由于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后半辈子人生的悲剧,他在婚恋问题上的冲动,让他更是付出了沉重代价,到死都没有得到重用。

从王近山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代战将的风采,但是他却有缺少作为帅才的能力,而杨勇上将则具备帅才的潜力。总体而言:为帅者,谋划全局,调兵遣将,统管八方;为将者,冲锋陷阵,勇者无敌,攻城拔寨。将帅最大的不同,在于思考的纬度和深度。

将才和帅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帅才与将才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为上的区别。帅才是战略家,将才是战术家。两者尽管都有个“家”字,但却有着很大区别。首先,战略家是对宏观性的全局性的问题进行策划。而战术家是对微观性的局部性的问题进行谋划。其次,战略家是针对全局性问题做出决策,是当之无愧的决策者。战术家是利用自身的战术能力执行战略家意图的执行者。最后是战术家可能参与决策者的决策,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二,格局的不同。帅才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有全局意识,站得高,看的远,有大格局。而将才虽然也可能具备帅才的一些品质,但还远没有达到帅才的层次。

三,地位的不同。古语云:帅将将,将将兵。这指的就是帅在上,将在下。将才是要受到帅才制约和调动的。

四,数量上的不同。古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说明将才是稀缺品,也说明能够成为将才的不易。那么帅才呢?帅才是将才中的稀缺品。正所谓百将易得,一帅难求。刘邦拜韩信为帅在典型不过了。

将才和帅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简单说,将才就是带兵的能力,让士兵训练好,士气高,然后在具体战斗或战役中发挥出色,选择正确战术取得胜利。帅才就是带将的能力,安排麾下若干将领,选择不同的将领和部队完成最合适的任务,保证战役胜利。

韩信曾评价刘邦和自己,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但刘邦不善将兵,而善将将。这可以说是将帅之才最大的区别。

一般而言,比较单纯带兵的,能够勇猛或机智布置战术,带着部队打胜仗的,就是将才。能够安排不同部队分进合击,协调人事关系的,就是帅才。从这个角度上说,将才和帅才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单纯是按照带兵的多少或者参加战役的大小来看。

举个例子,一个带兵三万人的军长,手下三个师长,但他打仗主要就是从军事角度调派部队,哪个主攻,哪个掩护,哪个做具备队。这个主要体现的是将才。而一个带兵两千的团长,如果他很关注麾下营连军官的特长、个性、成长,在平时内部训练建设,以及临场战斗任务分配时,很好地注意了每个人的性情特征,这样来达到一个任务完成的最佳。那么,虽然他手下兵力很少,其实已经部分体现了帅才。当然,不是说有将才就没帅才,或者有帅才就没将才,而是说某些工作方式和任务特点侧重于某一方面。

举个实际例子,《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了40万华野大军,刘邓只指挥了20万中野大军。但是粟裕更多体现的就是将才,而邓小平那句“就算中野拼光了其他队伍照样过长江”就体现了帅才的素质。

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两人都具有将才,但李宗仁凭借五战区司令长官任上,充分安抚协调川军邓锡侯部、西北军庞炳勋部、张自忠部,压服不听话的汤恩伯部,体现了很强的帅才。而白崇禧虽然人称小诸葛,更多只有将才。

杜聿明后来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麾下名义上指挥的大军有六十多万,兵力超过李宗仁第五战区。但他根本没法镇住麾下的邱清泉、孙元良等骄兵悍将,淮海战役国军各部首鼠两端,互不救助,杜聿明的帅才可以说一塌糊涂。

将才和帅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在《孙子兵法》中有解释:“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这句话主要指军事领域的将和帅,他们在率领军队打仗时的关系。“将”是领兵在现场指挥战斗的将领,而“帅”是制定战略的幕后专门指挥将领的统帅。两者是被指挥与指挥的关系,“帅”是指挥将军和军队的统帅。很显然,有帅才的人要比有将才的人要高出一个层位,两者是有区别的。

帅才与将才的思维与战略眼光是不一样的。帅才偏重于战略思维,而将才侧重于具体战术或方式方法,以掌控局部战争局势,带领士兵顺利而出色地完成统帅所交给的任务。

我们举个历史上的例子,读者就能明白晓畅了。

我国汉代初年,刘邦与韩信议论将领能带多少兵的问题。韩信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先是被刘邦俘虏,然后,又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潍水之战”,就是韩信指挥取胜的。

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不屑一顾地回答:“陛下不过能带兵十万。”刘邦嘿嘿一笑:“那么,你能带兵多少人?”韩信呵呵大笑:“我是越多越好啊!”刘邦哈哈大笑:“既然这样,为什么你却被我擒住了呢?”此刻的韩信才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说了实话:“我被陛下逮住的原因就是,陛下虽然不能带兵亲临战场,但是,陛下善于驾驭将领啊!”

韩信的一番话,道出了将帅关系。其实将才就是善于指挥某一场战争,他们所具有的英勇善战,临场发挥得特长,换句话说:冲锋陷阵是将才。而帅才具有大局观,总览全局的战略思想,换言之:运筹帷幄是帅才

《孙子兵法》中的“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经典之句,已经引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上了,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上了。

帅才的特征:制定目标、方向、政策等,以引领他人,支配他人,以找到将才,指挥好将才,以达到自己制定的任务目标。帅才的特点是:做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性格外向又内敛,例如我国古代史上的秦始皇、刘邦、曹操等等;现代的“十大元帅”;当代在经济领域的任正非、曹德旺、马云等等,这些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帅才,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当代搞经济建设,企业更需要帅才。企业需要帅才去开拓市场,在经营发展中找到打破瓶颈的突破口,在战略方针的布局上要找到前进的方向。

将才的特征:在公关上能力很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是高手。他们在帅才制定的方针政策,所规划的规则之内,谋求自身发展,灵活运用帅才制定的规则,用自己的智慧避开规则,以自己的谋略取胜,例如魏征、房玄龄、周总理等等,这些人是最称职的将才。

将才的最大职责就是贯彻落实帅才交给的任务。他们带着帅才交给的任务,组织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组成团队,并带领团队所有人员完成帅才交给的任务。这样才能够尽心尽力辅佐主帅,承上启下,给自己团队队员以成长空间。

总而言之,将才和帅才的区别将才现场指挥能力很强,自身具有“智、信、仁、勇、严”的素质;帅才谋划战略眼光很长,自身具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上晓天文、下通地理、中察人事、懂人情、明时政”的综合素质。无形中,两者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帅才自然而然地领导着将才,将才成了贯彻落实帅才所制定的战略任务。

将才和帅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将才能独当一面,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横刀立马;

帅才可统冠三军,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取胜定乾坤。

在我国,毛主席为决胜千里之外的三军统帅,而十大元帅十大将和1955年授衔的将军们都是杰出将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