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我们在看抗战题材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出现两支部队狭路相逢,不期而遇,双方部队眼前会天降一道壕沟,大家都在战壕里从容不迫进行对射。

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会非常困惑,短兵相接时间很短,战壕是天生就有,还是现挖的,现挖来得及吗?

电视剧是艺术,战争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当真就会被导演骗了。导演在创作的时候,为了画面好看,往往会虚构、想象、无限发挥,绝对不能当真。

我们先说第一个可能:战壕是不是原来就有?

二战时期,交战国军队天天在打仗,有的地方还是拉锯战,你来我往,交战时间很久。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打了6个月,莫斯科战役打了4个月;中国战场的淞沪会战也打了整整4个月。

在交战中,双方都会挖战壕。因此当双方再次交战的时候,很多地段都会有现成的战壕,大家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因地制宜就利用原来的战壕进行交战。

可是遭遇战的时候,出现战壕的概率非常低。因为是不期而遇,即使当地有废弃的战壕,也不可能大家刚都到了战壕边。

如果距离战壕较远,当你奔向战壕的时候,恐怕早就被对方用枪一一点名,送回老家。因为遭遇战是大家都发现对方,哪能跟你从容钻战壕的机会。

至于现挖,更不可能了。

现在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二战时候现挖战壕来得及吗?

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就会煞有介事进行论证,挖一个多大的战壕需要多少时间。

比如挖一个卧射单人掩体12分钟,跪射单人掩体18分钟,立射单人掩体36分钟。他们得出结论是:“对训练有素的部队来说,还是来得及的。”

这样的假设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挖战壕的地方土质非常松软,最好是沙滩;第二挖战壕的工具必须是农民伯伯的铁锨,那种柄长1.3米,铁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

二战时候,苏、德、美、日德国士兵都随身携带有工兵铲,那是步兵单兵必备用品之一。但是大家别忘了,二战德军随身携带的工兵铲长25厘米,铁锨头体长20厘米,宽15厘米;跟我们农村儿童玩过家家的玩具铁锨差不了多少

不过这种工兵铲决不是玩具,因为它是锻造的,前端两侧还有很小的弧形过渡,锹体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刚出厂时刃口被打磨成波浪状,非常锋利,比较适于劈砍。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工兵铲非常厚重,全重量不低于两公斤。

德军士兵行军的时候,要带一支4公斤的步枪,子弹重量4公斤,军用刺刀两把重量1公斤左右,M24长柄手榴弹约1.5公斤,防毒铁罐重量约2公斤。军用水壶重量1公斤左右;这些东西是必备的,形影不离的,已经13公斤,所以工兵铲不能太重了。也就是说,一个工兵铲可以设计得非常锋利,什么样的土质都挖的动,但是它的重量就要增加,这就限制了它的体积,也就限制了工兵铲的效率。

工兵铲是很好用,熟练的老兵几分钟就可以挖一个掩体,但这个掩体只能藏下一只兔子或者一只小狗。

农民伯伯的铁锨挖土速度快,是因为他们是用脚往铁锨上用力的。

工兵铲不但脚使不上劲,臂膀也用不上劲,只能用小手臂,效率大打折扣,用它挖战壕,跟愚公移山有的一拼。

即使是按照有的人推测的,36分钟挖一个立射单人掩体,这个时间对方可以行军3公里。也就是说,只能提前挖,发现敌人或者已经交战,再挖就不挖掩体,就是给自己挖坟墓了,敌人不会等你挖好就干掉你了

事实上,交战的时候,挖一个单人掩体根本不适用,试想挖一个单人掩体不能变换位置,老在那一个地方射击,还不是成为活靶子,会分分钟就让敌人把你干掉

实战中,战壕必不可少,单兵掩体很少见。

二战中美军是最“懒惰”的,挖的临时战壕非常简单,喜欢挖散兵坑,但是一个坑至少要能掩藏3个人,坑长3米,宽至少在1米。因为战壕里还要有放弹药的地方。

如果挖一个只能猫一个人的单兵掩体,子弹很快就打完,没有人给你补给弹药,只能缴枪投降。事实上用工兵铲挖战壕是个世纪工程,士兵们有劲使不上。

我军的205工兵铲,大小跟农民伯伯的铁锨基本相近,只是柄 短了一半,挖战壕效率不错的,但是随身携带根本不可能,因为体积太大了。

在苏联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中,苏军一个团齐上阵,奋战10几个小时,才勉强挖了几条交通壕和散兵坑,即便如此,指挥官还说太浅了,连脑袋都藏不住。

因此交战的之前现挖战壕,纯属导演忽悠,跟裤裆藏雷差不了多少。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胶东战役后的1947年11月,李弥的整编第8师被升格为“整编第八军”,下辖两个整编师,次年8月再升格为第十三兵团,所属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第十三兵团的驻地就是徐州以东地区,因为徐州城内放不下那么多的兵,同时也为了保障陇海线的畅通。

李弥这家伙在山东战场与华野周旋日久,作战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尤其是南麻、临昫战役期间,整8师和胡琏整11师都是靠工事防守才免于被歼的,所以在修筑野战工事这一块,李弥丝毫不敢大意。该兵团司令部所在的碾庄圩,位于江苏境内的大运河西岸,陇海铁路北侧,地势平坦根本无险可守,所以李弥心里没底,督师大力修筑工事。

由于经常洪水泛滥,所以这里的民房以及村庄的整个地基,在修建时都特地略高出地面2到3米,当地称为“台子”。李弥兵团的防御体系,就是以这些台子为依托,以修筑的地堡群为核心,用战壕和交通沟四通八达相连,空旷带设置大量鹿砦,使每个“台子”都形成了独立的战术支撑点,而几个台子又连成了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

李弥确实煞费苦心,在村庄与村庄之间也修建了地堡群,以防止战斗打响后我军对各村庄进行穿插分割,说明这家伙在临昫之战中积累了相当经验,就这样第十三兵团整整忙活了三个多月。结果华野大军南下前,刘峙根据中野的攻击行动判断,我军可能是要取徐州,遂急令第十三兵团向徐州城区收缩,也就是说,李弥修了很长时间的野战工事,一枪没放就放弃了。

然而却便宜了接防而来的黄百韬第七兵团,这也是黄兵团敢于在碾庄负隅顽抗的原因之一,因为有现成、完备和成体系的工事。而华野各追歼纵队在战役初期忽略了这一点,认为黄兵团不过是溃退之师,所以到达碾庄战场后试图趁敌立足未稳迅速消灭之,各部队遂猛打猛冲,结果被第七兵团依托工事和美式速射武器严重杀伤,攻击一度失利,伤亡颇大。

用这个战例是想说明,标准的野战工事包括齐胸深的战壕,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挖掘和修筑起来的,在缺乏大型机械工具的条件下,靠士兵的工兵锹挖出像样的战壕,必须在战前留足一定的时间。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为什么要提前一夜进入伏击阵地?就是要预留时间布置阵地和挖掘工事,当日军第二天进入伏击圈时,绝大部分战士们已经在战壕里隐蔽起来了。

在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上,确实曾经遍布战壕和野战工事,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分为东西两线来说明。在西线,1939年9月德军主力进攻波兰时,西线出现了英法联军和德军弱旅进行对峙的“静坐战争”,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哪边也不主动进攻,于是大挖战壕工事来保护自己,因此除马奇诺防线外,沿着德法边界双方都挖了大量土石方,这些工事在1944年盟军反攻后,当然也被利用过,恐怕德国人用的更多些。

尤其是著名的“齐格菲防线”,又被称为德国的“西墙”,它由德国的托特组织负责修建,从德军武装进入莱茵兰的1936年就开始动工,至1939 年二战爆发前才基本建成。该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地区,全长高达630公里。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阵地和后方阵地三大部分组成,纵深35~75公里,其间充斥着雷区、铁丝网、战壕、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等等,可以得见,这绝非一日之功。

而在东线战场,除了苏军在战前修筑的“斯大林防线”等工事外,苏德两军从1942年起多次进入战场对峙状态,于是双方分头进行大规模的筑垒地带修建,比如苏军在库尔斯克、比如德军在第聂伯河,所以拉锯战的结果就是现在许多地域都有遗弃的战壕。就这一层说,苏德战场上部队被袭击时能够有条件躲进战壕的机率最大,因为部队的驻防地大多为战术要点,哪一方占领后都肯定进行了工事修筑。

所以这也就给出了结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现成的战壕可以利用,第一是交战任何一方曾经的筑垒地域,提早修建的野战工事肯定完备;第二是曾经发生阵地战的战场,遗弃的战壕也可以运用,稍加改动和修整即可。而在短时间内挖掘非常标准的战壕是不现实的,给你把工兵锹,两小时都未必挖好一个散兵坑,鬼知道下面什么土质。

但战壕肯定不是随处可见,在没有军事意义的地区挖战壕干吗?如果影视里在这样的地方出现随时可以跳进去的战壕,那肯定是导演下雨天鼻孔朝上了呗。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野战工事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建造。

其实根据军队的常识,如果深入敌人控制区,部队每天宿营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修建野战工事,作为防御。

比如国军围剿红军期间,由于多次吃亏,在无次围剿期间,每前进几里,立即就地修建野战工事,通常一天就可以完成,然后修建碉堡封锁线。

这并没什么了不起。

土木作业也是军人的必备技能,新兵时期就会接受过训练,不可能不会挖。

而每一个士兵都会携带工兵锹,班一级还有其他挖掘工具。

正常来说,挖一个散兵坑,只要30分钟左右。

散兵坑也无需站在坑里,蹲着就足够,不需要很深。

自然,如果挖掘战壕就另当别论,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还要这里土质适合挖掘。

因为战壕需要一定的纵深,不可能只是一道,往往有很多道,所以土木作业比较辛苦。

但如果军队训练有素,几个小时就足够了。

比如著名的关家脑战役,日军当晚撤退到关家脑被八路军包围。日军紧急挖掘野战工事,到了凌晨2点左右基本完成,在关家垴修建了多条战壕,以此掩护。

不过,如果地形不好,或者敌人追击很急,就没有这种条件了。

比如74军在孟良崮作战,这是个石头山,没有办法挖战壕,只能用碎石推起来勉强做掩体。后来解放军炮击时,炮弹爆炸碎石乱飞,更增加了杀伤力。

还有就是敌人追击的很急,你连站都站不住,当然也不可能挖工事。

林彪曾经对日军的作战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初期的日军颇为轻敌,比较容易偷袭。

其中一点,就是日军每每宿营,连野战工事都不屑去修建,认为国军不会来袭击。

甚至,即便宿营时候占领了国军的战壕,他们都不正经的驻守,横七竖八躺在里面睡觉。

自然,如果军队是专门进行防御会战,往往需要民众帮助修建工事。

苏德战争中,历次会战几乎都有苏联民众被要求去挖战壕,其中大部分群众还是妇女、老人。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二战中一支部队被突然袭击,突然出现战壕是不可能的,现挖没有那么快。

当时一般都是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射击,或者是靠构筑简易工事,或者利用既有的战壕或者道沟来抵抗。等有时间了,才会挖掘战壕和正规工事。

一、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

在野战条件下被袭击,一般部队都是先找隐蔽物。这方面最好的是周围已有的土包、坟堆、石头、房子等物体来隐蔽。如果自己部队带了车辆,也可以依托大车和汽车作为隐蔽物。

比如在抗战时期,日军遇袭时,最喜欢的就是钻坟地,利用墓碑和坟堆做掩体。还有就是他们经常带着大车,在著名的平型关战斗,和冀中的韩庄铺战斗中,日军都是利用大车组成“车营”来进行抵抗的。而八路军这边,往往是利用青纱帐地形,钻入庄稼地遮蔽视线,同时再趴在十几公分高的田埂、垄背后面射击的。

二、构筑简易工事

在寻找隐蔽物的同时,也要紧急构筑简易工事。现代军队一般是使用工兵铲,挖掘单兵卧射掩体。时间来不及的时候,也要在头部位置挖出一个坑,垫出几十公分的土包,然后趴在土包后面射击。

而抗战时期的大多数八路军,其实连工兵铲也没有,这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办法,据冀中军区六分区王长江司令员回忆:当时八路军遇敌时,会先和敌人反方向仰天卧倒,然后用脚后跟猛蹬地面,在较松软的庄稼地里,几分钟就能蹬出一个土坑。然后人再转过来,趴在土坑里射击。

三、利用已有的战壕、弹坑或者道沟

在当时的大规模战场上,一般都有其他部队挖出的战壕,或者是弹坑可以利用。而在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更是发明了一种独特的“道沟”。

当时在冀中平原的通常道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就会泥泞不堪非常难走。这时候修路的人就会把泥土铲到两边,久而久之就造成道路两边比中间高,人走在路上就像走在沟里一样,当时就叫“道沟”。

八路军就把这种道沟进行了改造,把土堆铲到两边的同时,还在道沟两边流出了一尺的“崖径”。平时人可以走在沟里隐蔽机动,当遭遇敌人的时候,八路军战士们就会快速趴在道沟一侧,利用道沟旁的土堆作为掩体进行射击。这时候道沟其实就是天然的战壕。

四、挖掘工事和战壕

部队都是有分工的,哪怕是紧急遇袭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慌乱。这时候一部分士兵依托已有的地形行进行射击,另外一部分人就要开始挖掘正式的散兵坑、战壕和工事,以利于长期抵抗。

其实战壕挖起来没有那么难。比如挖一个卧射单人掩体只需要12分钟,一个跪射单人掩体18分钟,立射单人掩体36分钟。

只要有时间和人手,简单的野战防御体系还是能构筑起来的。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战争时期的正规部队每到一地,构筑防御工事是必修课。各国的正规部队在装备配置上一般都有修筑工事的工具。所以在二战中一支部队突然被袭击,出现战壕也是正常的,这是部队防备被突然袭击的必修课。中国的抗战就是二战的一部分,比如五一大扫荡期间,我八路军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在村子的四周修筑能够四通八达的通道或壕沟。在村子里也是将各个院落的墙打通修筑各种工事,防备敌人突然袭击。这是因为当时日军的机动能力和火力都比我军强,如果不立即修筑工事,就是题主所说的战壕,直接正面对抗,我军就会吃亏。只有利用战壕等工事,再发挥我军擅长的游击战,近战、夜战,才有可能抵消敌人机动能强和装备优势,有效的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先说突然袭击这事,一般部队行军不会是广场阅兵那样排成方阵一波流的,而是分成几个部分各自沿着计划道路前进,且每个部分都要有前锋有后援有策应 。比如三三制的部队,行军时一般都是一个部队在前 指挥部在中队,稍后或稍偏的位置再放剩下那个队 。比如某团行军安排一般为:一团-团指-二团-团直单位-三团。这样部署的好处是,一旦前锋遇到敌人,后方可以根据敌情迅速展开,或就地防御,或后队增援,或迂回包抄,都游刃有余。

所以,题主所谓突然袭击这事,正常情况下就是前锋部队遇到敌人了,且敌人兵力雄厚火力凶猛志在必得。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部队指挥官,一般会做这样的部署:前队继续阻击敌人为后方部队展开争取时间,中队迅速抢占附近有利地形抢修工事,后队作为预备队,随时策应前队外,同时警戒中队两侧及其后侧敌情。等中队初步完成工事后,再让前队后撤至中队工事之后进行休整同时负责8,再由后队继续加宽加深二线战壕,防止敌人突破。

另外,挖战壕这事看上去很壮观,但其实并不太难,难度主要是战壕的设置与选址。

仓促遇敌的情况下,士兵可以借助天然掩体藏身,就算在开阔地,也可以利用装具简单防御一下,或利用敌军停火间隙抓紧修建单兵应急掩体,具体规格是深三十公分左右,宽一米,长两米,单人可平卧其中,头部加高三十公分,中间留一个射击位即可。这样的简单公事,大概半小时就可以完工 战场紧急情况下手刨脚踹,速度还能更快一些。

而挖战壕要比这复杂多了。这种基础性掩体工事,可以说是百年以来各国新兵的必修课程,而通过简单勘测迅速对本部工事走向、分布做出部署,则是判断参谋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战壕都是由单兵掩体互相串联再加以扩展完善形成的。各连排根据指定的防御地段分配任务,第一铲子下去,就是你单兵战壕的中心点,未来这个地块会不会刚好被一颗炮弹砸中或者被地下水泡满 , 全看你这第一铲选址的好坏了。然后就往深了挖吧。

正常情况下(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土壤条件适中 ,有足够的工具),一个青壮年士兵可以在一两小时内完成两土方的土木作业,而野战单人掩体,一般也就是直径一米、深一米五左右,再配以脚台或胸墙就可以了,如果有时间再在身后位置横向挖一个能容人钻进去的防炮洞,就基本完美了。等单兵掩体挖好了,左右再延伸一下和战友们的连接起来,一条战壕就初具规模了。当然,这只是初步完成 如果需要长期坚守,还要拉上电话线,布置好观察哨、指挥所、炮位、弹药堆放点、包扎所等,讲究点的还要用木板甚至水泥、预制件进行扩展加固。当然,挖战壕也是体力活,特别是有装甲部队支援的地段,给坦克装甲车辆挖掩体可不是两三个土方就能解决的了,坦克要能容身,能检修,还要能自己开进开出,更不能随便让敌人发现,工作量能让一个班的精壮小伙发狂的。

一条标准的战壕 应该呈S形沿着地势走向一路S下去,主要阵地拥有至少一到两公里宽的正面,同时拥有充足的防炮掩体、指挥所、炮位机枪位、救护所等配套工事,还必须拥有至少一条二线战壕。

如果敌方袭扰不太频繁可以安心挖土,单靠士兵手工作业,半天时间里基本就可完工本队的防御工事,两到三天全军的工事就可大致完工。挖战壕,没那么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