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会怎么样?

那就是等待苏军先手咯?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大将其实也是这么想的,早在1943年4月间,他就多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要求以他的方面军为主要突击力量,先敌动手,歼击别尔格罗德—哈尔科夫地域的德军集团,对这个提案,方面军政委赫鲁晓夫也表示鼎力支持。

(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

弄懂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军事意义,所谓突出部就是在基本平直的战线上,在某一地段出现凸进的战场态势。所以库尔斯克地区成为苏军楔入德军战线的一个“蛇头”,它的东方和左右两翼,都是德国人的阵地,既可以成为苏军下一步进攻的桥头堡,同时也处在德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这就是事物的两重性。

既然已经是深入德军战线的突出部,那么从突出部顶端再向东深入进攻就违反军事常识了,“蛇头”如果过分探伸出去,身子就有被切断的危险,因为补给线又细又脆弱。所以苏军如果真的抢先动手,只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要么从库尔斯克突出部“根部”的南侧动手,要么从北侧动手,与突出部里面的部队相配合夹击德军,从而尽量把突出部的正面拓宽。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

瓦杜丁的提案就是从南侧先发制人,消灭或者逐退哈尔科夫附近的德“南方集团军群”部队,从而使战线整体态势更加有利。但是方案遭到了苏军总参谋部的反对,华西列夫斯基总参谋长以三条理由驳斥了瓦杜丁的观点,当然,最终的裁决要由斯大林作出,苏军总参谋长摆出的三条理由是:

1、库尔斯克地区更着急的是德国人。

稍有军事地图常识,便可知道“突出部”形成以后,德军的防御线长度将远大于战线平直的情况,也就意味着要耗费更多的部队去巩固阵地,这对于以质量而非数量见长的德军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早日削平这个突出部,就可以腾出相当的战役预备队,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区,德军才是更着急的一方,苏军何必匆忙动手?

(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

2、苏军战略预备队尚未彻底组建完毕。

1943年春夏之交这个时间点很微妙,虽然苏军之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巨大胜利,粉碎了德军100多个师,但自身也遭到了惨重损失,同时在稍后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遭到严重挫折,总的兵力损失多达100余万。因此,苏军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正在组建和补充阶段,库尔斯克当面的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也在恢复之中,预计上述工作要在5月底之前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至少在4月底之前,苏军不可能在任何方向上发动大规模进攻,因为没有强有力的战略预备队,盲目进攻就是灾难。所以华西列夫斯基认为,苏军转入进攻的时机“既不能失之过早,也不能失之过迟”(报告原文),在此情况下,应首先保持良好防御,期间抓紧完成预备队的组建。

(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

3、各方面情报已经显示德军正准备发动进攻。

德军的“堡垒计划”是一次超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将出动90万以上的大军,其部队调动、兵器补充和辎重运输,从1943年4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原定5月发起进攻),如此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和军需运输,是不可能没有一点痕迹的,想做到100%保密完全没有可能。同时在德军最高统帅部内部还有苏军间谍,关于库尔斯进攻战役的筹划、方案和发起时间等绝密情报,正源源不断发往苏军总参。

苏军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坚决支持华西列夫斯基的意见,即在苏军没有做好进攻准备的情况下,不妨以良好的纵深防御坐等德国人先动手,在防御中严重削弱德军的力量,然后再转入大规模的反攻(会战事实进程如此)。当两方的意见递呈斯大林之后,有两个因素极大影响了斯大林最终决心的确立。

(朱可夫)

第一是在吃不准德军确切进攻方向的前提下,斯大林仍然担心莫斯科方向遭到攻击,这样在库尔斯克战场投入尚未整补完成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就显得非常冒险和仓促,而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以静制动”的方案,可以兼顾两个战场。第二是他对苏军在1943年的突击能力仍然信心不足,如果贸然抢先发起进攻,很可能在德军的顽强防守下头破血流,那么在1943年可能到手的战略主动权必将不复存在。

斯大林考虑成熟后,发电将瓦杜丁和赫鲁晓夫训斥了一番,遂于1943年5月8日发出训令,要求库尔斯克方向上的各方面军布置牢固的纵深防御,一俟德军被严重削弱并停止进攻时,沃罗涅日、中央、草原、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共六个方面军立即转入反攻。这也就意味着,苏军已不可能率先动手,而小胡子对苏军一贯的低估,又促使他一定会发动蓄谋已久的进攻。

综上所述,问题中所假设的情况,由于双方主观和客观上各种因素的叠加,根本不会发生,德国人硬着头皮先行突击,自1943年5月初算起,已经是不可逆的。

(什么叫突出部)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会怎么样?

发生在1943年7月份的库尔斯克会战,是整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和苏军先后动用的坦克数量高达8000辆,仅在1943年7月12日的这一天,苏德双方就有1500辆坦克和上万门火炮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这场会战的结局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从此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了苏联红军手中,德军失去了自己最为宝贵的装甲机动兵力,只能在苏联战场上节节败退,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的战略攻势。

不过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看,德军当年并非没有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胜的机会,如果德国可以转变一下策略,那么库尔斯克会战的结局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基本部署,是依靠北方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的南方集团军军出动各自的装甲兵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切断库尔斯克突出部。用一个经典的钳形攻势,将整个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全部装进口袋中歼灭。一旦计划成功,德军就能拉平战线节省出大量的机动兵力,同时大量消灭苏联兵力。

在1943年之前,德国的钳形攻势几乎是战无不胜,1941年和1942年苏联红军都未能成功阻止住德国的攻势,看起来这个计划仍然有相当高的可行性。但正是这种顽固的策略,导致了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失败。

从柏林方面决定于7月5日在库尔斯克南北两端发动攻坚战役的时候,这场战役的结局基本就已经注定。从1943年5月开始,苏联红军就已经在库尔斯克地带修筑防御工事,在情报机构的支持下,他们更是确定德军必然向库尔斯克南北两段发动进攻。因此在库尔斯克地区修筑了无数雷场和反坦克据点,整个库尔斯克筑垒地带的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大量的铁丝网、战壕和反坦克火力点新罗密布。德军通过航空侦查发现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了严密的反坦克防线,古德里安指出,再也没有什么比用精锐的装甲部队进攻严密防御的筑垒地带更能消耗装甲部队了。

假设德军并不是选择直接进攻库尔斯克,而是采取另一个方案,既以防御态势迎接苏联进攻的话,那么整场战争的结果恐怕会截然相反。德军装备的新型坦克例如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都属于重型坦克,他们并不适合进攻,反而适合防御。尤其是重型坦克在进攻苏联防御阵地时,大量地被反坦克炮和雷场所消耗,近距离内被苏联步兵歼灭的也不在少数,反而是在与苏联红军面对面的坦克战中,德军重型坦克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德军还投入了90辆斐迪南反坦克歼击车,这种坦克歼击车上的88毫米火炮可以在2千米内贯穿任何苏联坦克的装甲,而且其前装甲足足高达200毫米,这是任何苏联反坦克武器都难以基础击穿的。事实上,后来的经验证明,几乎所有损失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都是陷入雷区,或是被对方步兵迫近后所消灭的。

此外,在1943年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德国装甲部队的素养远远高出他们的苏联同行。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士兵素质,苏联红军当时仍没有办法和德国装甲部队相比。如果德军选择以防御方式迎击苏军,那么所有的不利于德国装甲部队的条件几乎都会消除,且德国装甲部队擅长机动作战的优势将会极大地显现出来。

事实上,即使是从库尔斯克会战的作战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莫德尔在北部的进攻几天内既告失败。但是其防御过程中多次重创苏联红军的进攻,这足以说明他的防御远比进攻成功。而南方的曼施坦因进攻虽然较为顺利,但仍然没有办法在前进更远,反而是在撤退的过程中,他以一次漂亮的反击对苏联红军造成严重的伤害,几乎重复了几个月前的哈尔科夫反击战。这也证明在防御状态下,德军能够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不得不说,尽管德军以90万的兵力去进攻苏联190万的兵力,但他们最后打出的伤亡比是非常不错的,无论是哪方的估计德军的伤亡损失数量都远远小于苏联,坦克战损比更是达到了1:4之多。德军当年如果不去固执地进攻库尔斯克的坚固防御阵地,而是以防御态势和机动作战的方法对抗苏联红军,那么整场战役的结局恐怕是会截然相反的。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会怎么样?

多谢邀请。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那么苏军在完成库尔斯克突出部防御后,也会主动发起对德军的进攻。

在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结束后,苏军又开始实施了另外两场进攻,分别是弗洛罗夫个了进攻战役和哈尔科夫进攻战役。苏军希望通过这两次战役可以推进到黑海,歼灭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东的全部德军。

此后由于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再次反击,使得苏军再次丧失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

当时,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对于德军的判断是德军由于预备队数量有限,无法全面大规模进攻,主要进攻将会针对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他建议做好充分防御,待消耗尽德军进攻势头后在投入全部新锐预备队转入全面进攻,认为这样效果会更好也可以彻底粉碎德军主要集团。

从当时苏军实际情况来看,通过1943年冬春攻势,苏军在整个苏德战场取得了不少成果。

西北方向上,苏军经过激战,德军也放弃了杰米扬斯克突出部。而在列宁格勒方向上,苏军经过激战终于在1943年1月18日突破了敌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使得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不再是各自为战,解除了德军和芬兰军队在拉多加湖以东会合的危险,改善了苏军西北方向战略态势,不过苏军在2-3月没有攻占姆加突出部。

西方方向上,德军在苏军不断进攻下,放弃了勒热夫-维亚济马突出部,使得德军又远离莫斯科130-160公里,苏军可以抽出2个集团军和1个机械化军编入预备队。

在南方,苏军开始了北高加索反攻,取得了一定战果,不顾受阻于克里木斯卡亚和塔曼半岛。

显然,苏军当时在整个战场取得了较有利态势。如果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长期加强防御,而德军一直未有动作的话,相信苏军最高统帅部会根据整个战场实际情况,将新锐预备队调往别的有利方向。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在苏德战场中部。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会怎么样?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率先进不进攻,对于在苏联战场注定的败局,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白白损失了大量的装备和兵力,加速了自己的覆灭。

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对苏联境内的德军进行乘胜追击,由于苏联经过几年艰苦的防御战,各方面损失惨重,军队也处于疲劳状态,反观德军虽然在苏联各战场失利,但一直属于进攻一方,始终处于游刃有余的状态。

所以当苏军盲目的进行反攻的时候,德军曼施坦因元帅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对苏军的进攻部队在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发起反击,致使苏联西南方面军损失惨重,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的奥博扬地区,苏军调集兵力才堵住了整个战线的崩溃。

曼施坦因这次的反突击,让库尔斯克成了苏德两军之间的突出部,也成双方针锋相对僵持的局面。

鉴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其他战场的败退,德国在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僵持之机,完全可以把当时的德军主力撤回欧洲,以确保自己在欧洲的利益,那些德军精锐也能得以保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联和英美矛盾的加剧,希特勒也许能利用外交幹旋,为自己和德国谋得另一条出路。

然而还有很多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狂热的法西斯将领,就如曼施坦因固执的认为,可以在库尔斯克举行一次会战,以消灭当前的苏联集团军群,再次掌握在苏联战场的进攻态势,实现击败苏联的梦想,这一举动遭到了有“闪电战之父”之称,古德里安的坚决反对,认为德军现在各个部队的装备和兵力损失惨重,短时间内不足以发动大规模的作战。

对于德军将领的分歧,希特勒还是偏向于对自己军力的认同,同时认为如果苏军率先发起攻击,自己的损失会更大,不如先发至人,因为苏军比自更为疲惫,打一个措手不及,加上自己炉火纯青的闪电战术的运用,说不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此时苏联的瓦图京上将也致电斯大林,要求主动发起对德军的进攻,因为到了秋季雨季来临之际,将对所有的军事行动不利,然而却遭到了朱可夫的反对,认为当前还是以稳为主,加紧兵力和装备的补充,胜利的钥匙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斯大林听取了朱可夫的意见,为此后发起的全面反攻做足准备。

无论德军是不是率先发起进攻,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库尔斯克会战双方总共投入了280万人的兵力,8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苏军是一定要把入侵者赶出自己的土地,那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各个战场的态势,已经转入对反法西斯国家有利的局面,德军因为伤亡过大,兵员补充不足,战线太长以致物资补给困难,反观苏联从远东地区源源不断输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庞大的人口和地理优势开始显现,也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

1943年7月5日爆发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以德国损失25万人,1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失败告终,苏联伤亡80多万人,损失1700架飞机,6000辆坦克,5400多门火炮,才得以惨胜,7月10日,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横扫当地的德意军队,德国的末日已经来临。

库尔斯克会战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坦克和空军大战,对于苏联来说进一步清除了在境内的德军,而对于德军来说,这是一场本来就没必要打,浪费人力物力毫无意义的鸡肋之战,还不如收缩兵力巩固欧洲,更有利可图,最终致使几百万德军精锐走了拿破仑的老路。

无论在库尔斯克谁先发动进攻,最终德国都必将失败,常言道:侵略者必败!“有多大本事吃多大的饭”,小小的德国吞了欧洲还想吃下苏联,就不怕撑死自己吗?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焉能不败!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会怎么样?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的一次大型反攻作战。

其目的是以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多路进攻,突破并歼灭一大批苏军。

如果能成功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德军便能得到喘息。

如此,就可以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的颓势,获得战略主动权。

德军进攻苏联其实并不顺利,“巴巴罗萨”开场以后的半年时间是德军的高光时刻。

他们歼灭苏军无数,占领大批土地,一直打到能看见莫斯科的教堂尖顶的位置。

但苏军积蓄力量,在莫斯科与德军硬战一场,从1941年9月打到1942年1月。

1941年12月5日苏军发动大反攻,大批从远东调来的部队一路反击,歼灭大量德军。

莫斯科保卫战让德军高速的“闪电战”被挡住,将战争拖入了消耗阶段。

其后,德军急于求成,为了夺取斯大林格勒这个工业区和枢纽,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7月17日打到1943年2月2日,德军完全掉进了苏军设下的肉磨子,再次损失大量军力,战略态势上完全陷入了被动。

当时还发生了其它的危机,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以23万大军狂攻隆美尔。

经过15天的血战,盟军将德国非洲军击退1000公里,轴心国30000多人被俘。

德军攻下埃及,夺取中东油气资源的想法落空,还丧失了整个非洲的战略优势。

以至于英国首相丘吉尔都说出了“阿拉曼之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之后我们战无不胜”的金句。

随后美军、自由法军都被大规模投入到非洲战场,他们在1943年3月到5月大举进攻,彻底干掉了非洲军团,占领了欧非要冲突尼斯。

北非的大溃败让希特勒头痛万分,很显然德国的整体颓势已经尽显无疑。

但这时候的德国还拥有不小的战争潜力以及大批的作战部队,他们决定在东线搏一把,先打退苏联,赢得战略优势,继而反攻压住盟军。

库尔斯克会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德军要在全面劣势下扳回一局罢了。

1943年7月5,库尔斯克会战爆发。苏军早已通过情报渠道和战略判断,预测到德军肯定会趁机搞一场逆袭,因此他们早早就做好了防御准备,以维护来之不易的战略优势。

说白了,我不怕耗,我巴不得陪你耗,只要德军陷入消耗战的局面,他们就无法夺取主动权。

实际上库尔斯克会战是在苏联预设的地域上,进行的一场已经被准备好的大决战。德军跟着对方的节奏走,能胜利才怪。

尽管后世有一些说法认为德军如果不进攻,选择防御性打法的话,能带给苏军更大的杀伤,甚至打赢这一仗。但如果从全局来看的话,这实际上与德军尽快打开局面的需求是不符的。

苏军显然看穿了这一点,所以才耗费几个月的时间构筑了坚实的防线,同时在一些关键节点毫不犹豫的使用进攻来代替防守,拖住德军进攻的步伐。

苏军其实与西方盟军一直都有沟通,双方保持了一定程度上默契的战役节奏,让德军两头扑火,应接不暇。

正当库尔斯克会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43年7月,盟军开始了代号“哈士奇”的行动,大举进攻西西里,这让希特勒不得不冒着前线将领们的非议,停止并撤回了库尔斯克的部队。

此时他已经顾不上与苏军血战到底了,哪怕前线表示再加把劲就能完成钳形攻势围歼部分苏军。再拖下去,意大利就丢了。

所以,在大战略上德军已经全盘陷入被动,即便库尔斯克采取防御战,打赢了这一局,那些装甲部队仍然得回防意大利,苏军等于掐住了德军的命门,他们无非多喘两口气,回头再攻。

库尔斯克拯救不了德军,这种顾此失彼之战的失败是肯定的。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如果不率先进攻会怎么样?

德军不进攻,那就苏军动手呗。战争是双方的事情,任何一方的决策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做出一个决策。

德军的堡垒计划就是要重创苏军,这样为自己赢得时间,至于包抄莫斯科这种事,如果能更好,如果不能,击溃苏军两个大的方面军也够本了。

苏军已经可以在野战中和德军一较长短了。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的计划是根据当时苏德双方力量的对比做出来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战况表明,苏军在野战中已经是可以和德军有一战的能力,但是苏军在面对德军坚固工事是还是打得非常艰苦,所以要尽量避免攻击德军的坚固工事,现在通过侦察了解到德军准备主动出击,那么这就给了苏军一个利用坚固工事首先进行顽强防守,之后进行防守反击的机会,当时的苏军已经不是1941年的苏军,可以通过防御首先消耗德国人的力量。

苏军对于中央方面是高度重视,就算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在中央方面也还是发动了勒热夫战役,虽然伤亡巨大,但是削平了这个突出部,也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从后来库尔斯克战役的苏军计划方面来看,苏军的计划就是要消除奥廖尔和哈尔科夫两个突出部,而如果德军不动手,那么兵力相对薄弱的奥廖尔突出部就会成为苏军的首要打击目标。针对勒热夫这个突出部苏军持续打了两年,最终终于达到了削平突出部的目的。

莫德尔由于勒热夫战役而被封神,但是莫德尔也是依靠着源源不断的援兵才守住了突出部,最后德国人已经没有再多的兵力投入勒热夫,这个突出部也就被放弃了,没有兵,莫德尔也守不住。

不过,如果德国人把主动权让给苏联人,让苏联人先动手的话,那么苏军的选择就比较多了。一个是苏军可以继续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但是当时苏军更有可能发动进攻的可能是奥廖尔方向,苏联人对于战线的中央地段有一种执念,这个方向的德军突出部都是被一一消除,象成就了莫德尔威名的勒热夫突出部,苏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还是要消除这个突出部的德军,而且德军最终也是放弃了这个突出部。

而放弃了勒热夫突出部之后,战线的南方就是德军占据的奥廖尔突出部,本身苏军几个方面军就已经是三面包围这个突出部,就算这里是莫德尔防守,这个突出部也是十分危险,而且想要守住这个突出部,就一定要源源不断的向突出部内投入兵力,而这些援兵从何而来?最有可能的就是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

德军最强大的重兵集团是由曼施坦因指挥的,而德军始终没有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一旦战线出现了问题,只能是拆东墙 补西壁,在强大的部队来回被拉动几次,战斗力也会出现下降的问题。

苏军在1943年已经具备了很强的作战能力,绝不仅仅是依靠德国人常说的人海战术了。

而如果是大批德军从西南方向调开,那么苏军也有可能是趁机发动进攻,这样曼施坦因还是一样的手忙脚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兵力相对比较少的一方反而会发动进攻,尤其是对于德军来说,利用自己的质量优势,重创一部分苏军,这样有利于稳定自己的防线,那种等待苏军进攻,然后再发动一次类似于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反击对于德军的情报部门要求非常高,如果苏军不是在德军预测的地段发动进攻,那么德军就会更加被动。而德军的情报部门对于苏军的调动情况一般都不怎么清楚。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