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国民党第18军、整编第74师、第5军、新l军、新6军在国民党军中可谓赫赫有名.被蒋介石自谓为“五大主力”,但下场都是被全歼,只因为他们在战场上遇到了更厉害的对手。一、“王中之王”——18军

18军是“土木系”的骨干,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的一支王牌部队,而“土木系”又是国民党军队中最有实力的派系,因此18军被称为“王中之王”。

l930年中原大战后,陈诚升为第18军军长,但当时该军当时只有一个11师、陈诚既是军长,也同时兼任师长。

1937年,军长罗卓英率第18军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18军曾4战罗店,伤亡惨重。

1943年,18军参加鄂西会战,当时守此要地的是18军胡琏第11师,战后胡琏升任军长。

抗战胜利后,18军改为整编第11师。

内战爆发后,整编11师充当了进攻解放区的急先锋,1946年9月,整编11师进攻鲁西解放区,1947年春整编11师又调到山东。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取消整编师番号,整编11师加入新组建的黄维第12兵团,18军建制重新恢复,军长杨伯涛。

在淮海战役中,18军全军覆没,胡琏仅以身免。

二、“御林军”——整编74师

整编74师前身是74军,蒋介石的浙江同乡俞济时为首任军长。该军成立后不久就参加淞沪会战.一战便名震淞沪。后又先后参加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

1940年王耀武任74军军长,1941年参加上高会战,击毙日军少将岩永、大佐滨田以下数千人,击落飞机1架。74军因作战有功获得国民政府特颁军中最高奖旗一—飞虎旗,74军一时名声大噪,被誉“抗日铁军”。

1943年底,74军参加常德会战,表现极为英勇。

抗战胜利后,第74军整编为第74师,“悍将”张灵甫出任中将师长,并负责卫戍首都南京。被誉为蒋介石之“御林军”。

全面内战爆发后,在著名的孟良幽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第74师,整编74师成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第一个被灭亡的王牌。

后蒋介石重建74军,但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被全歼。

三、“天子骄子”——第5军

第5军是国民党军中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减化部队。建立于1939年1月,杜聿明任首任军长,其下辖的3个师长,第200师师长为戴安澜、荣誉1师师长为郑洞国、新22师师长为邱清泉。

蒋介石把第5军划归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不到关键时刻决不轻易动用。因此,第5军被称为“天之骄子”。

1942年,第5军和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首站就歼敌5000余人。

淮海战役中,杜丰明集团仓皇撤离徐州时,第5军第45师担任后卫。在我军发起总攻之时,军长熊笑山化装潜逃,放弃指挥。45师集体缴械投降;第46师也随之投降;第200师企图强行突围,被全歼。

就这样,大名鼎鼎的机械化第5军土崩瓦解,其第一任军长杜聿明也被俘虏。

四、“天下第一军”——新1军

1943年初新l军成立,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新1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支在国外建军的部队,也是国民党军中第一支全副美式武装的部队,拥有两项“第一”,加之番号为“1军”,新1军故号称“天下第一军”。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曾率新38师仁安羌大捷。

1946年,新1军前往东北向我军发动进攻,一度占领了辽中、辽阳、鞍山、铁岭等地。1946年4月在四平战斗中,新1军首次受到重创,被歼灭1200余人。

1946年底,我军进行三下江南作战,先后歼灭新1军两个团,蒋介石大为恼怒,将军长孙立人撤换。

辽沈战役,新1军两个主力师也随廖耀湘兵团一同被歼。随后,新1军残存的一个师在我进攻沈阳时投降。

五、“主力的主力”——新6军

新6军脱胎于新1军,首任军长廖耀湘。

1946年,新6军与新1军一同在东北向我军进攻,相继占领沈阳、本溪,后新1军在四平受阻,新6军赶赴增援,一时得逞占领四平,于是新6军自视“天下无敌”,也因此被称为“主力的主力”。

然而好景不长,自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南满我军胜利进行了4次临江保卫战,新6军各师受到程度不同的打击,元气大伤,战斗力大不如前。

辽沈战役中,我军围攻锦州时,新6军被全歼,军长李涛逃跑。

新6军从建立到消亡,前后只有四五年时间,因此成为“五大主力”中军史最短的“短命鬼。

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国民党五大主力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提法,指的是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第18军、第5军、整编第74师、新1军和新6军这五支部队。

王中之王,18军

十八军成立于1930年8月,任首任军长陈诚。该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的一支王牌部队。18军成立的时候,仅辖一个11师,师长由陈诚兼任,十八军的“十八”合起来是“木”,十一师的“十一”合起来是“土”,所以后来从这支部队延伸出来派系称为“土木系”。

陈诚

陈诚虽然不是黄埔生,但唯蒋介石是从,人称“小委员长”,深得蒋介石青睐,18军的国模也越来越多大,其装备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是最先进的,是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8军下面一共有4个师,罗卓英任18军军长,黄维任11师师长,而陈诚已经升任第15集团军司令,下辖18军、39军和74军。

抗日战争时期,18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湘西会战,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胡琏先后出任18军军长。抗战胜利后,18军改为整编第11师,胡琏任师长,原辖第11师、第18师、第118师依次改编为整编第11旅、整编第18旅、整编第118旅。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取消整编师番号,整编11师编入新组建的黄维第12兵团,黄维曾任18军军长,因此黄维兵团实际上是以原18军为骨干核心组成的。黄维兵团组建后,18军建制恢复,杨柏涛任军长,胡琏升任兵团副司令。两个月后,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全歼。

天之骄子,第5军

第5军是国民党军队中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组建于1939年1月,首任军长杜聿明,下辖第77师,第200师,新编第22师。作为国民党的第一个机械化军,第5军装备苏制T-26坦克80余辆、德制“豪须”装甲车100辆、美制福特卡车400多辆、摩托车40多辆,军属重炮团拥有150毫米榴弹炮24门,各师均配有大量的山炮、野炮,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独一档的存在,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非关键时刻绝不动用,被称为“天之骄子”。

杜聿明

1939年,第5军参加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第5师团,歼敌4000余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1942年,第5军和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由于准备不足和盟军配合不力,缅甸作战失败,200师师长戴安澜牺牲,远征军退回云南。

抗战胜利后,第5军全面换装美械,军长邱清泉,下辖45师、96师、200师,1948年改为整编第5师,下辖第45、46、200三个整编旅,原96师改变为整编第70师。

解放战争初期,第5军在江苏、山东、中原战场上无往不利,甚至在解放军中出现了“逢五不战”的说法。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包围于碾庄,蒋介石命第5军增援,但遭到我阻援部队坚决阻击。黄百韬兵团覆灭后,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命令杜聿明带着包括第5军在内的30万国军南撤,但在南撤途中,蒋介石又命令杜聿明解救被围困于双堆积的黄维兵团,这一耽误,不仅没能解救黄维,反而使自己被包围在陈官庄,第5军45、46两师大部分缴械,200师突围被歼灭。

活捉杜聿明

“御林军”,整编第74师

整编74师的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的新编74军。抗战时期,74军先后参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湘西会战等战役,打出了抗日铁军的称号,获蒋介石特颁“飞虎旗”一面。

抗战胜利后,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全师3万余人,全副美械装备,师长张灵甫兼任南京警备司令。南京是当时的首都,74师也因此被称为“御林军”,是国民党王牌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徐州“剿总”副司令李延年曾吹嘘“有十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

张灵甫

解放战争爆发后,整编74师由南京调往苏北作战,一路攻占淮南、淮阴、淮安、涟水等地,取得了一些“战绩”。1947年,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此时国军在山东地区的总兵力为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以整编74师、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这三大王牌部队为骨干,组建三个机动兵团,,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迫使我军与之决战,或压迫解放军北渡黄河,占领整个山东。

东野在查明敌之企图后,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术,首先吃掉七十四师这块硬骨头。1947年5月,东野以五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将整编74师包围在孟良崮地区,另有4个纵队和鲁南军区地方武装负责阻援。

蒋介石得知74师被包围后,认为74师战斗力强,且与左右邻靠近,正是与我进行决战的良机,于是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我军主力,同时令周边部队向74四师增援,企图里外夹击,全歼我军。

在我主力围歼74四师时,各路援敌在蒋介石的再三严令督促下向孟良尚推进,有的虽距孟良尚仅余10里,但始终无法突破我军的阻击阵地。经血战三昼夜,华野最终以伤亡12000人的代价,全歼了拥有全副美式装备,号称“御林军”的国民党军王牌主力整编第74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全师32000人,上自师长,下至马夫,无一漏网。

同胞兄弟,新1军、新6军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在1943年1月,合编为新编第1军,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38师师长,廖耀湘为22师师长。新1军成立后,完全按照美国陆军师的标准换装全副美式装备,在美国人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新1军作为国民党第一支美械军,被称为天下第一军。

廖耀湘

1944年8月,新1军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两个军,孙立人任新1军军长,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解放战争爆发后,新1军和新6军一同被调往东北组成第9兵团,兵团在廖耀湘。在辽沈战役中,锦州被我军包围,蒋介石命龟缩在沈阳的廖耀湘兵团西进解围,结果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我军分割包围,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新6军、新3军、第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

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有五支军级部队(包括整编师,其实就是原来的军)因为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号称五大主力。他们分别是整编第74师、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第5军和第18军。这五支主力部队先后在东北战场和淮海战役中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消灭。当然了,这些部队覆没时,其军事主官已经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日名将了。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覆没时的军事主官。

一、整编74师

整编第74师的前身是抗战时的第74军,是由抗日虎贲第58师为骨干组建的全美械师。全师下辖三旅九个团,共计3万余人马。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注:国军部队没有政治委员这一职务,故而副职的权利非常大),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58旅旅长卢醒。整编74师在抗战结束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变化不大,没有重大的人事调整。

1947年5月16日,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自杀,74师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需要说明的时,整编74师并没有像网络讹传的那样全体阵亡,有7000余人被解放军俘虏。

二、新编第1军

新编第1军是中国远征军在二次缅甸战役时组建的精锐之师,首任军长郑洞国,下辖两个师,即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虽然新38师和新22师每师只有3个团,但是加上师直属部队,每师仍然达到了1万5千人以上。

1944年,新1军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两个军,分别由孙立人将军和廖耀湘将军担任军长。成为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1946年,孙立人在东北战场和司令官杜聿明产生矛盾,被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闲职),新一军军长职务由第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副军长兼第30师师长为文小山。

1948年10月26日,新一军随同廖耀湘的第9兵团在锦州战役中全军覆没。除了军长潘裕昆从战场逃脱外,其余军师级主官均被解放军俘虏。

三、新编第6军

新编第6军是1944年从新编第1军扩建出来的精锐部队,其骨干为廖耀湘的新编第22师。军长廖耀湘,下辖3个师(注:新6军下辖的师调换频繁,以覆没时为准)。解放战争前期参加了东北的一系列战役战斗,表现抢眼。

1947年8月,廖耀湘升任第9兵团司令员。新6军军长一职由李涛接任,下辖三个师为:第14师,师长龙天武。第207师,师长罗又伦。第22师,师长罗英。

1948年9月,新6军改称第89军,第207师扩编为新编第3军,补充了一些杂牌部队。但这些部队均随同廖耀湘在锦州战役中全军覆没。廖耀湘本人同第89军军长李涛都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

四、整编第5军

国民党第5军是杜聿明起家的老部队,同时也是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军。出了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廖耀湘等一大批抗日名将。

1942第5军兵败野人山后,杜聿明调任他职,由邱清泉接任第5军军长一职,下辖第49、第96、第200师,刘嘉树、彭壁生、余韶、梁恺等师长相继担任过该军副军长一职。

解放战争初期,整编第5军装备精良,作战凶悍,让解放军吃了不少苦头,邱清泉曾经狂妄的说:“解放军逢5不战!”意思就是说解放军不敢和第5军正面作战。邱清泉非常眷恋第5军,即使升任第2兵团司令官,也仍然兼任第5军军长,而让副军长郭吉谦代理军长职责。

1948年12月,杜聿明集团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第5军也没有逃脱被解放军歼灭的命运。第2兵团司令官兼第5军军长邱清泉被击毙,第5军代理军长郭吉谦、副参谋长温顺凯等被俘。第5军也是国民党最后一支被解放军消灭的主力部队。

五、整编第18军

国民党第18军的历史非常悠久,成立于1928年6月,首任军长陈诚。18军也是国民党土木系的摇篮,出了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黄维、胡琏、宋瑞珂、邱行湘、杨伯涛等数十位高级将领。

1946年解放战争前夕,18军被整编为整编第11师,18军军长胡琏任整编第11师师长。下辖三个整编旅,分别是:整编第11旅,杨伯涛任旅长;整编第18旅,覃道善任旅长,汤国成任副旅长,孟锐参谋长;整编第118旅,高魁元任旅长。

整编后的第11师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先后参加了中原围追战,定陶战役、巨野战役、宿北战役、盐淮地区进攻作战、莱外、芜战役之南线作战、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鲁中进攻战役、南麻临朐 战役、土山集战斗、大别山“清剿”战役、洛阳战役、阜阳战役、宛东战役、平汉路进攻战役等。给人民解放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194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扩大机动作战的兵力,以整编第18旅为骨干,重新在陇海路战役中被歼灭的整编第3师,并与整编第11师共同组成整编第18军,胡琏兼任军长(又称胡琏兵团)。同年8月,整编第11师恢复第18军番号,杨伯涛任军长,王元直任副军长,吴庭玺任参谋长。原辖整编第11旅、整编第18旅、整编第118旅,依次恢复原师的番号。同时,将新组建的第49师拨归该军。其中,第11师,王元直任师长,张幕贤任副师长,李惠平任参谋长;第49师,何竹本任师长,张定国任副师长;第118师,尹钟岳任师长,李果然任副师长,路羽飞任参谋长。该军整编后,在淮海战役第2阶段作战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于安徽宿县双堆集(今安徽濉溪县)地区。其军长杨伯涛、副军长兼师长王元直、参谋长吴庭玺等被俘。

综上所述,国民党五大主力覆没时,其军事主官分别是: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新编第1军,军长潘裕昆;新编第6军,军长李涛;整编第5军,代理军长郭吉谦;整编第18军,军长杨伯涛。

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国民党有五大主力,它们分别是:国军第十八军、国军第七十四军、国军第五军、国军新六军、国军新一军。这五支军队全部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且装备也是所有国军中最为先进的美式装备。并且在这几支军队中不乏名将,很多将领都在抗日战争时期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即使是这样精锐的部队还是被我军打的成为了历史。一、五大主力——十八军

代表人物:陈诚、罗卓英、黄维、方天、胡琏

十八军诞生于1930年,是五大军团当中建军最早的一支部队,整支军队的骨干绝大部分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高材生,所以五大主力中也是名将最多的一支部队,十八军的作战特点是作战勇猛,士官都能以身作则,堪称蒋介石手底下的王牌军队。

陈诚,浙江青田人,早年间跟随邓寅达参加革命,经历了北伐时期,军阀时期,围剿红军时期,国共抗日时期,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最后逃往台湾,当了副总统。

罗卓英,广东省大埔县人,是一位抗日名将,罗卓英是从底层干部一步一步爬到师长的位置,是典型的实战派。抗日战争时期,罗卓英先后参加很多战役,包括入缅甸作战。后随陈诚逃亡台湾,于1961年逝世。

黄维,江西贵溪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多次大型战役,为抗日战争作出过很多贡献。解放战争时兵败于淮海战役被俘,1975年被赦,随后参与新中国建设,任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在北京逝世。

方天,江西赣县人,参加过第一次东征,抗日战争,后随陈诚逃往台湾,1991年在台湾去世。

胡琏,陕西华县人,陈诚的爱将之一,在1931年至1934年,跟随陈诚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围剿",可以说是坚定的蒋介石拥护者。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胡琏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

巅峰战绩

十八军最能体现它王牌军的战役有淞沪罗店拉锯战,1943年长江石碑要塞保卫战。

淞沪罗店拉锯战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日军飞机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十八军打的非常艰苦,几次丢了阵地又抢了回来,每一次的争夺都异常激烈,虽然最后还是国军惨败而回,但这次战役十八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风骨,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这个小小的罗店来来回回打了三次长时间的拉锯战,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长江石碑要塞保卫战中,当时任十八军师长的胡琏一连写了5封诀别信,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和日军决死一战。此战十八军作战顽强,奋勇杀敌,几次险些丢了阵地但又被夺了回来,可以说十八军同样拥有我军不畏牺牲的精神,仅此一战便让日军死伤2万多,重创了日军。

覆灭于淮海战役双堆集

在淮海双堆集,18军118师"老虎团"33团与解放军两个团血战大王庄,两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打到最后已经开始了白刃战,敌我双方几乎都拼光了部队,大王庄上的战事也成为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残酷、最激烈的争夺战之一。战况之激烈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从在旁观看的85军一个主力团直接投降就可以看出这次争夺战完全是将敌军吓破了胆。在此之前我军一直想找机会消灭18军,但都没有很好的机会,最后终于在淮海双堆集被解放军歼灭。

二、五大主力——74军,也叫“御林军”,后整编为74师

七十四军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沪战场组建,由第51师、第57师和58师组成,全军共3.2万人。参加过许多大型战役,是一支英雄的抗日队伍。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山东泰安人,抗日名将,是少数几人被我党领导人称之为有真才实学的人。善于带兵,抗日战争时期参与过多次大战。日本投降时,王耀武便是受降主官。1968年于北京逝世。

张灵甫(1903.08.20~1947.05.16),现西安市长安区。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抗战八年参加了主要的对日会战,几次负伤,是位实至名归的抗日名将,被国军称为常胜将军。

巅峰战绩

38年万家岭战役,此役首次歼灭日军几乎一个完整师团的佳绩,此战全靠国军将士不畏牺牲的精神,敢攻能守,才使得74军威名传天下。

41年参加上高会战,一共歼敌16000余人,缴获军马2800余匹,更是在这次会战中击毙日军中将一名,少将一名,这在抗日战场是少有的,日军高级将领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日军的士气。

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8000之众打出了74军的威风,在日军第11军几万部队疯狂的进攻中,74军将士死守常德,一步不退,硬是打了16天,即使面对日军飞机坦克的狂轰乱炸,甚至是违背战场规则投放毒气的情况下仍死战不退,最后全军覆没,一人未降。

湘西雪峰山会战,历时59天。双方参战总兵力多达28万余人,战线跨度长达200余公里。在军长王耀武的指挥下,74军发挥出了中国军人的本色,不畏艰难,最终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此役74军一共歼敌3万余人。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这次战役最终以日军失败而告终,也预示着抗日战争必将以我国的胜利而告终。

兵败孟良崮

1947年5月,74师(74军整编之后的称呼)在孟良崮被陈毅和粟裕带领的人民解放军包围,此战役我军投入兵力27万余人,国名党军队投入45万人。最终将有铁军之称的74师歼灭于孟良崮。最终战役我军伤亡1.2万余人,国军损失3.2万余人。张灵甫在战役中被击毙,预示着这支王牌军队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三、五大主力——第五军

代表人物:杜聿明,邱清泉,戴安澜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指挥过多次大型战役,第一次入缅甸作战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邱清泉(1902年1月27日—1949年1月10日)浙江永嘉人,抗日爱国将领,经历过多次大型会战,在淮海战役中死于我军机枪之下。。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安徽人,国军名将,1942年5月在指挥部队突围时身受重伤,于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戴安澜也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少数高级将领之一。

巅峰战绩

血战昆仑山

1939年11月,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占领了南宁,接着又攻陷了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第五军率部抢夺军事要地,两军深知昆仑关的重要,在经过激烈的战斗中,第五军终于取得了胜利。此战,二十一旅团军官阵亡达到惊人的85%,士兵更是死亡4000多人,被俘160多人。其中,日军一位旅团长,两位联队长三个大队的大队长均被第五军击毙。此次昆仑山战役可以说是战果辉煌。

远征缅甸

1942年2月16日,第五军同中国10万远征军分批入缅作战。在同古与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以弱势兵力抗击4倍于自己的日军12天,在自身伤亡5000余人的同时,同样击毙了日军5000余人,创造了入缅第一战的大胜利。

3月底,在缅甸斯瓦阻击战中,日出使用了200多门大炮,100多辆坦克,5万余人轮番进攻第五军,次战役经历了18天,一共击毙击伤日军4500多人,而十五军仅损失2000多人,创造对日正面战场上的神话。斯瓦阻击战使第五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名扬天下。

4月初,在缅甸平满纳战役中,面对日军2个主力师团的进攻,第五军九十六师在毫无后援的情况下,独自抵挡日军长达8天之久,此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2000人,打乱了日军的整体部署。

4月3日,由于盟军出现意见分歧,第五军在长官杜聿明的命令下横穿野人山,第五军撤退时还有4万2000余人,等到穿越野人山回国后仅剩不足2万人,中途除战死者外,据统计有将近14700余人被野人山恶劣的环境夺去了生命。

兵败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的位置包围了黄百韬的4个军,作为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下令第五军前去营救,在营救路途中遭中原野战军阻击,未能如愿。后因蒋介石屡次远程指挥,不断变卦,导致第五军被我军歼灭。第五军军长邱清泉被我军击毙,身中六弹。第五军第三任军长熊笑三化装成伤兵,逃出了包围圈,后去了台湾。郭吉谦和邓军林,分别被俘。四十五师,四十六师全都向华野一纵缴械投降。只有第五军的二○○师负隅顽抗,最后被我军全歼。

四、五大主力——新六军

1944年5月,国民党政府重新整编,组成了新编第6军,由廖耀湘任军长。目的在于加强中缅印战区的军事力量。

代表人物:廖耀湘

廖耀湘(1906.05-1968.12),湖南邵阳(今湖南新邵)人,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940年,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参与了中英美联盟组织的对日作战。1948年解放战争后期在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俘,1968年12月2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

巅峰战绩

1944年10月,新六军刚刚出世,便将日军第二师团原好三大佐率领的2个宪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和10辆坦克围困在八莫城内,并将这些日军全部歼灭。

1945年元旦,第五十师主力接连攻克万好、南图、细包、乔梅等地,彻底消灭了在缅北的日军,而当时最为凶恶的日本第三十三军也在这几次战役中全军覆没,这几次战役的胜利也使得中印公路全线开通。

1944年11月日军进攻独山,眼看就要攻到贵阳,新六军接到命令后回国增援。在黔阳地区廖耀湘率新六军与侵入湘西南的日军遭遇,两军发生激烈的战斗,最终打败了日军,保住了芷江机场。

魂断黑山

1948年10月20日晚,东北野战军总部决定先拦住新六军先头部队,然后拖住其后尾,使中间部队被夹中间,分段,分块包围的战术围歼廖耀湘兵团。而东北野战军为廖兵团的11万官兵选择的埋葬地就是在黑山、大虎山。

东北野司令部随后命令所有部队对已经被合围的廖耀湘兵团展开内心突击。新一军,新六军,这两支国民党主力部队尽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对战,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廖耀湘手下10万多人,全部被歼在黑山、大虎山范围内。虽然没能组织有效的防御,但我军打的还是非常艰难。

五、五大主力——新一军

1942年10月,中国远征军第一军成立,军长为郑国洞,由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组成,廖耀湘为新二十二师师长,孙立人为新三十八师师长,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中国远征军,其实讲的就是新一军

代表人物:郑国洞,孙立人

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便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过台儿庄大捷、保定保卫战、武汉会战、鄂西会战、昆仑关大捷、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安徽庐江人。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中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人,经历了第一次入缅战争的失败,新一军卷土重来,开启了第二次入缅甸作战,孙立人任军长,带着复仇的怒火新一军攻克多处要地,此次入缅,孙立人所率军队共击毙日军33000余人 ,是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巅峰战绩

1943年10月24日,击败日军第十八师团于缅甸新平洋和于邦大战中。要知道当时的日军的兵力是国军的5倍,这次大战歼敌将近2000人,这也是中国对日作战中为数不多的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3月,新一军战绩辉煌,击毙日军军官多达60余名,歼灭日军12000余名。1944年4月,在缅甸卡盟、孟拱之战中,更是将日军第三十三军打的差点散架,据统计日军伤亡人数多达16100多人。

1944年5月至8月,缅甸密支那攻坚战中,两军对战80余日,歼敌近4000余人,日军最高司令水上源藏少将在密支那切腹自杀。攻克密支那,意味着中英美三方盟军在这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在这次与日军的交锋中,也让外国军队见识了国人的风采,新一军也成为了外军眼中的“王牌军”。

魂断黑山

1948年10月,新一军攻打守卫黑山,而当时守卫黑山的是梁兴初率领的十纵和一纵三师、内蒙古骑一师,共5个师的兵力。而国民党的兵力是他们的5倍。为了拿下黑山,新一军调集了5个重炮团和10余架飞机,对不停地进行轰炸和炮击。还多次组织敢死队突击,但均被我军顽强地抵抗打退了。

黑山阻击战打了5天,一共歼灭了国民党军8000余人,俘敌6300余人,重要的是他挡住了新一军逃跑的路线,为解放军的总功争取了时间,让新一军成为了历史。新一军除了军长潘裕昆和新三军军长龙天武脱逃以外,其余将官全部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总结:虽然这五支部队都非常强悍,但他们遇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我军当中更为优秀的将领。十八军和第五军这两支王牌军队都是在淮海战役中被消灭的,而整个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正是粟裕将军。无独有偶,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消灭的74师也是出自粟裕之手,虽然有陈毅元帅坐镇,但粟裕的功劳亦是功不可没。这次战役主以展现粟裕将军的军事才华,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将军被被授予“十大将军”之头衔。至于新一军,新六军则是遇到了我军东北野战纵队,仅在黑山阻击一战中就可以看出在军事素质和意志上,我军明显优于国军的五大主力,虽然装备落后了一些,但最终国军这五支主力部队还是被我们消灭了。

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1、整编74师,自认为天下第一,却第一个完蛋

整编74师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第74军改编而来。74军组建于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俞济时、王耀武先后担任军长,参加了从华东到华中的历次大会战,战功卓著。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就是由王耀武于南京保卫战期间从监狱里提出来的杀妻犯,最后一手提拔。

抗战胜利后,74军按照美国陆军师标准整编,实现了全副美械化武装。师长张灵甫因此吹嘘自己的部队“天下第一”。之后成为内战急先锋,先后与华东我军在江苏北部、山东等地作战,骄狂一时。1947年5月,孤军冒进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地区陷入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合围之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全军覆没于此,成为五大主力中第一个被全歼的部队。张灵甫这位抗战英雄落得个自杀而亡的下场。

2、新一军、新六军:并肩作战于热带雨林、共同覆灭于白山黑水

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前身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第一批进入缅甸作战。新38师在孙立人师长率领下于仁安羌大破数倍于己的日军,一战成名。新22师原属第五军,师长邱清泉、廖耀湘,在昆仑关作战中立下大功。第一次入缅作战结束后,远征军分两路撤退,新38师和新22师退入印度,然后在这里接受了全副美式装备训练很快成长为全军最早也是最彻底的美械化部队。并于1942年10月合编为新编第一军。随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之战,大破日军。1944年8月,以新22师为骨干,组建了新编第6军。首任军长廖耀湘,后来是李涛。

解放战争爆发后,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昔日在缅甸丛林并肩作战的部队万里转移到东三省的茫茫雪原,与人民为敌。结果越打越惨,最后于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陷入我东北野战军合围,共同覆灭于肥沃的辽西平原。

3、整编第11师(第18军):五大主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

这支部队是国军大佬陈诚的起家部队,11师的番号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曾经在江西黄陂被红一方面军整建制歼灭,令陈诚痛心不已。

后来又重新组建,全面抗战爆发后扩编为第18军,参加从华东到华中的一系列大会战,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进行整编,陈诚负责此事,当然不会忘记第18军。在陈诚关照下,第18军改编为整编第11师,胡琏任师长。长期作战于华东、中原地区,先后与我华东、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改为中原野战军)作战。1948年,国民党军第12兵团组建,整11师恢复第18军番号,杨伯涛任军长,隶属于该兵团建制。紧接着第12兵团加入淮海战役,刚踏进战场就被我中原野战军包围,挣扎了半个多月后被全歼,第18军当然也没有幸免。军长杨伯涛和兵团司令黄维双双被俘,升任兵团副司令的胡琏却乘坐坦克,侥幸逃脱。

4、第5军

这是组建于全面抗战初期的一支部队,当时国民党军接受苏联援助,组建了第一支机械化兵团—第5军,军长杜聿明。首战昆仑关战役一举歼灭日军一个联队,初露锋芒。随后参加入缅作战,因为撤退不利,部队付出了巨大代价。

1946年国民党军整编,第5军保留保留军的番号,作为中原地区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团,1947年曾一度改变番号为整编第5师,邱清泉任师长。因为长期存在于长江以北,战斗力凶悍,我华东野战军一度放弃了1948年以“几个纵队过长江”的战略计划,集中兵力打击江北之敌。

淮海战役中,整5师恢复第5军番号,熊笑三任军长。在老军长、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领下加入战场,结果在陈官庄地区陷入华东野战军合围。先是寒冷、饥饿耗尽了战斗力,最后被华东野战军全歼。

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相关内容之前曾经有过专答,本篇重点补充说明一下这五支部队的番号变化过程,以及部队从整编师到整编军、兵团的发展经历,当然也包括时任军事主官和最后的结局,以使军史爱好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众所周知,所谓“五大主力”的称呼始自1946年初的“整编会议”,抗战期间的战绩略过。

(黄埔四期高吉人,第5军军长)

1、最先覆灭的整编第74师

抗日战争时期是隶属于重庆军委会直辖的“攻击军”,1937年建军时下辖第51和第58两师,1939年第57师调入,遂有“三五部队”之称。抗日劲旅,多次配属第九战区和第六战区作战,历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抗战胜利后张灵甫接任军长职务,1946年缩编为整编第74师。

整74师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装备精良,官兵素质较高,投入苏北和山东战场后,一直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大敌。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合组之后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张灵甫毙命。两个月后重建,淮海战役期间已恢复番号为第74军,隶属于邱清泉第二兵团,虽仍是主力部队,但战斗力远逊之前,旋再次被歼,番号转拨滇军。

(黄埔四期张灵甫,整74师师长)

2、同时同地覆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在1946年第一期整编时,这两个军分别在孙立人和廖耀湘的率领下,已经运抵东北参战,因此未及进行整编,继续沿用军级番号,是东北蒋军的两大王牌。1948年春,被同时编入廖耀湘第九兵团,由于廖、孙皆以升职,时任新一军军长潘裕昆(黄埔四期),新六军军长李涛(黄埔六期)。

新一军和新六军是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两个师扩建起来的,孙立人之新38师和廖耀湘之新22师全盘接受了美式装备和训练,是仅有的两个标准“美械师”,战力强劲。但是这两个军在东北被拆得乱七八糟,最终于1948年10月底,在辽沈战役的“辽西围歼战”中,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于大虎山黑山地区,这两个军当然也灰飞烟灭,潘裕昆脱逃,李涛被俘,部队没有重建。

(黄埔四期潘裕昆 新一军军长)

3、其后不久覆灭的整编第11师

这就是陈诚“土木系”的基本部队第18军,1930年成军,首任军长当然就是陈诚。其后罗卓英、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等都担任过军长职务,1943年黄埔四期的胡琏接任军长,较早换装美械,一直是陈诚第六战区的基干部队,1945年初划归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作战序列。

1946年缩编为“整编第11师”,继续以胡琏担任师长,隶属于华中剿总指挥,主要作战对象是中原野战军(也跟华野交过手)。1948年初扩编为下辖两个整编师(整3师、整11师)的“整编第十八军”,是为小型兵团番号。同年以整五军为基础组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整11师恢复番号为第18军,时任军长杨伯涛。

淮海战役中,第18军于12月在双堆集被歼,杨伯涛被俘。后面兵团番号和军的番号均由胡琏重建,参加了金门战役,但已经不算什么“五大主力”了,战斗力一般般。

(黄埔四期胡琏)

4、最后覆灭的整编第5师(第5军)

该军的发展历程是:军委会直属装甲兵团、扩为第200师、再扩为新编第11军,1938年底重授番号为第5军,是徐庭瑶和杜聿明一手建起来的机械化部队,人称“铁马雄师”。抗日战争末期,杜聿明升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所辖部队中以第5军为主力,时任军长邱清泉。

1946年未参加第一期整编,仍然以第5军的番号参战,属于中原蒋军的机动部队。1947年底正式缩编为“整编第5师”,仍以邱清泉为师长,不久扩建为下辖两个整编师(整11师、整70师)的“整编第五军”,邱清泉为军长,黄埔四期的高吉人为整5师师长。

(黄埔二期邱清泉)

1948年以整编第五军为基干组建第二兵团,杜聿明为司令官(邱清泉代理,后转正),整5师恢复第5军番号。淮海战役期间,在陈官庄被华东野战军包围,1949年初全军覆灭,邱清泉毙命,高吉人因伤被俘,后潜逃。第5军部队其后重建,但是早已军魂不在。

关于“五大主力”原始部队的组建经过,以及在抗战之前、抗战时期的隶属关系和作战经历,前面有过介绍,本篇就不再重复,感兴趣的可以把两篇结合起来查阅。特别说明,第5军是参加了整编的,但是时间略晚,另外,期间存在有整编第五军和整编第十八军的番号,要理清楚。

(黄埔六期廖耀湘 新六军军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