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后,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
德国军史学家卡雷尔对苏德战争两大阶段的评语是:“德国(可能)的胜利提前结束于斯大林格勒,而德国的失败始与库尔斯克”,这是无限接近精准的诠释。那么,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并没有像斯大林格勒那样遭到惨败,也没有集团军甚至军级建制被苏军全歼,怎么就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发展到整个东线战场崩盘呢?最专业的军事术语解答是:德军战略预备力量的彻底丧失。
其实这也是从前线将领曼施坦因、克鲁格到后方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都不支持希特勒发起“堡垒行动”的主要原因,这些与苏军交手将近两年的身经百战之帅,对东线战场的局势看得非常清楚:德军若想重创苏军迫其退出战争或者谈和,唯一正确的战术,是把好不容易积攒出来的战略预备队掌握在手中,在某个苏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战略方向,以后发制人的方式迎头痛击。
而若想理解曼施坦因之流的战术理论,你必须首先了解库尔斯克战前的苏德战场形势,在1943年初结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损失惨重,但是曼施坦因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遏止了苏军乘胜前进的步伐。随着苏联大地泥泞期的到来,双方跟1942年春季一样,再次形成了战线对峙。这条纵贯南北的战线,从列宁格勒延伸到克里木,两侧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交战军队,总数量突破1200万兵力。
这一年德国开始进行战争总动员,再次征召了200万新兵入伍,因此尽管在斯大林格勒损兵折将,东线德军仍然达到了330万人的野战陆军兵力峰值,数量甚至超过了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的人数(320万),同时由于芬兰尚未退出战争,配合德军作战的仆从国军队还有150万人。而苏军经过不断的动员和补充,在战场上则已经拥有660万野战陆军。
可以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来说明东线战场当时的军事形势,我们知道,在武器和人的结合方面、训练和意志层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平均下来德军的质量优势应该在2比1左右,也就是一个德国兵差不多可以对付两个苏军。如果德军战场兵力比大于这个值,则德军有能力取得战略主动权,如果小于这个值,那么德军将被苏军的数量优势所碾压,这一点毫无争议。
粗略计算,苏军在不得不分出100万兵力应付素质更差的仆从国军队之外,能够拿出来与德国人对垒的大约是560万人。如果是维持战线的均势和稳定,按照1比2的质量差距,德军只需要在前线保持280万的野战陆军即可,这样就可以腾出50万左右的战略预备队,尤其是会把大部分快速师(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和摩托化师)囊括其中,从而成为德军最精锐的打击力量。
所以曼施坦因的战术理论,就是充分利用这50万精锐部队,在苏军可能的进攻方向上,实施猛烈的反突击和反包围,从而在机动作战中尽量歼灭苏军有生力量。遗憾的是(原谅笔者这么说),希特勒“我们总是先动手”的理念坑杀了德国陆军,这位陆军总司令只要手上有一点点赌本,就一定要先发制人,而这所谓的“赌本”不是新征几十万人、不是生产几千辆战车也不是制造几千架飞机,是可以集结调动起来的这50万战略预备队,东线德军的核心突击力量。在他赌徒心理的作祟下,最终否决了前线将领的提案,一意孤行发起了库尔斯克会战。
为什么在库尔斯克德军必败?还是套回前面的质量和数量问题,由于泄密等种种原因,苏军对希特勒试图削平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役构想完全掌握,因此在这一地段预先集中了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250万大军,德国人哪怕想打个平手也必须调集125万以上的兵力。而事实是,对苏军严阵以待还蒙在鼓里的希特勒,仅仅能够集中南方集团军群大部、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共90万兵力,结果还不清晰吗?注定会头破血流。
为什么德军从此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因为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马,并且都是最精锐的快速部队,莫德尔和霍特的十几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师)被基本打残,东线德军至1943年底被全歼56个师、重创162个师,无可挽回地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官兵,总兵力下降到280余万人。而这个损失是德国无论如何不能弥补的,它的动员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按照朱可夫的记录,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了1500辆战车,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虎式和豹式,另外损失了3700架作战飞机和3000门火炮,不过1943到1944年度德国的军工生产也逆天地达到了峰值,还是有能力补充这些技术兵器战损的。东线国防军和党卫军的精锐装甲军,之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后难以恢复元气,所缺少的是能够熟练掌握武器的士兵和士官,而不是那些新出厂的兵器,大批“战斗群”的存在,正是因为德国人在兵力补充上黔驴技穷了。
同时希特勒又抽调了部分东线兵力增援意大利战场,德军在东线的野战陆军连280万的规模都不复存在了,而苏军尽管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也损失了80万兵力,但却很快就完成了补充,至1943年秋仍然恢复到660万人的规模,并且从将军、军官到士兵的作战经验和自信心都大幅度提升,远非1941年可比。看懂了吧?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的兵力仅仅能够维持四面漏风的战线,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突击,更别提组织大规模进攻了,战场主动权已经拱手相让。
现在就轮到苏军可以在任一方向上集结机动兵力,实施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了,每每都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合围当面德军,而德国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再无精锐预备队可用,只能被动挨打眼睁睁被苏军各个击破。从第聂伯河防线被突破开始,德军已经事实上进入崩溃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个别或者局部的战术小胜,都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大势,希特勒唯一能做的就是“挖疮补肉”,极力拖延苏军的推进速度。
在其后苏军的“十次打击”中,随着更多德军建制部队被全歼,东线战场的兵力差距呈几何式被放大,到这个时候,别说什么“救火队长”莫德尔,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德国人了。
库尔斯克会战后,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东线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完全被打破了,德军没有突破苏军的防线以取得战役自由,也就失去了歼灭大量苏军的可能,也没能达成消除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役目的,该突出部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纵深侧翼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相反德军为了这次失败的进攻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尤其是装甲部队的损失,这些装甲部队在1942年的作战中遭到了重创,在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在次年的泥泞期(这一期间内双方都无法展开大规模的作战)中得以重建,却在“堡垒行动”中损失惨重,这不仅使德军丧失了进攻能力,对接下来的防御作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线战场上装甲兵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兵种,除非是构筑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防线,一般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是不可能抵挡住集中使用的装甲兵突击的,尤其是在南翼战场,苏德两军的战线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中,激烈的作战几乎没有过停顿,谁也没有时间来构筑一条坚固的防线。因此在南翼战场,步兵和炮兵单位只能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而无法真正击退对方的进攻,必须依靠装甲兵的及时支援,向对方发起反突击歼灭或者重创其装甲兵才能达成目标。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构筑了纵深的防御阵地,并配属了强大的步兵和炮兵单位,但是仍旧无法彻底遏制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破,最终还是依靠源源不断的坦克部队反突击才最终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军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并不比苏军好到哪里去,但是承受的装甲压力远比苏军要大,这意味着德军步兵要比苏军更加依赖装甲兵的支援。
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的装甲兵损失要大于德军,按理来说德军装甲兵实力在下降的同时苏军的装甲兵战斗力也在下降,甚至更严重,这样来看东线的平衡并未打破。事实并非如此,这就体现在苏联强大的坦克生产能力了,1943年苏军每月的坦克产量超过2000辆,而同时期德军的每月坦克产量只有400辆左右,其结果就是苏军可以迅速恢复遭到重创的坦克部队,而德军却无法做到。由于苏军是在德军转入防御的同一时间就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饱受重压的德军装甲兵不得不立刻卷入一场激烈的防御作战,根本没有休整的机会,德军新生产的坦克只能弥补此后防御中的损失,重建这些装甲师只能等到下一个泥泞期的到来。没有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担负战役预备队,德军的步兵师就更不可能守住当前的防线了,这些步兵师所防守的战线宽度本就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
库尔斯克会战以后,东线的形势对于德军来说确实非常不利,但也绝不是毫无希望,只要适时的缩短防线以加强防御的强度,并通过战略性的撤退来争取时间以恢复实力,尤其是重建关键的装甲兵单位,德军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东线德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野战师,而且德军仍旧占据着大片苏联国土,拥有很大的战略缓冲区域。有远见的德军将领都开始思考东线战场的长远打算,德军已经失去了战略打击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德军没有能力再恢复到以前那样强大的实力,和苏军进行正面野战所付出的代价又是德军难以承受的,必须彻底更改东线的作战模式,德军要以机动防御来迟滞苏军的进攻,同时保存步兵单位的实力,在一条较窄的正面上构筑纵深的现代化防线,从而使德军步兵师具备正面抵抗苏军装甲突击的能力,将德军装甲兵从频繁的战术支援中解放出来,进行系统的、充分的重组,对苏军发起战役、战略级的打击,也可以投入到其他战场,真正成为一支可以在各大战场来回机动的战略预备队。
可惜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做出任何根本性的改变,仍旧以不足的兵力据守着远超出其能力的防线,装甲兵不得不频繁的实施战术反击,德军在战略上显得毫无应变能力,他们在进行一场代价高昂却极不擅长的正面防御作战,放弃了此前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赢得辉煌胜利的机动作战能力,德军在战略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路线,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显然并没有这一能力。
库尔斯克会战后,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
对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已见。我说的只是从某一个侧面补充,并不是标准答案。苏对德战争的胜利,与朱可夫正确的战略思想有关。斯大林只是在统帅部指挥,并没有去前线。而朱可夫既在大本营,又下到前线。他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苏军在野战根本打不过德军,只有等着被包围歼灭!1941年的基辅会战,1942年的哈尔科夫会战,1943年的哈尔科夫会战都证明了这点。因此苏军想取胜只能采取一个最笨的办法,就是退到一个坚固设防的地方筑垒固守,在迟滞消耗敌方的时候调集战略预备队发动反攻,才能打退敌军。当然这个坚固设防地方不是在空旷场地,而是大城市进行巷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血战都是这样胜利的。朱可夫是清醒的扬长避短,先守后攻。而希特勒对德军野战无比强大,要尽量发挥自己长处,避免被苏军拖住只能单兵对打这一点缺乏清醒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认识,活生生把生龙活虎的保罗斯集团军送进斯大林格勒绞肉机被绞杀!在希特勒是自断臂膀,扬短避长,焉能不败?这种情况到了库尔斯克会战尤甚!希特勒依然不知道扬长避短,依然进攻苏军坚固筑垒地域,而不是在运动战中消灭苏军。在朱可夫他是如法炮制,依然是先坚固防守然后反攻,不与德军野战。不过库尔斯克不是大城市,无法巷战,朱可夫动员百万民工挖反坦克壕和大炮掩体,不过这需要时间!所以如果希特勒听从曼施坦因意见,在朱可夫未完成筑垒前发动进攻,苏军必败无疑!可惜的是希特勒是另一个蒋介石,"总是按照我军的指挥拨算盘珠子″,非要等虎式豹式坦克生产好才进攻,白白浪费宝贵战机。等朱可夫修好工事,德军今天攻破一点,明天攻破一点,进度极慢,等像白眉大侠打"18″个铜人一样打到最后一进,已是强弩之末,如何架得住朱可夫战略预备队的反攻?不过即使这样,在库尔斯克会战后,希特勒如果能集中主力与苏军决战,或有胜机,但他和李德一样,五个指头杈开,分兵把口,″御敌于国门之外″,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兵力分散,抵挡不住苏军进攻。而朱可夫也不是寻敌决战,而是依靠兵力兵器优势,向前平推。这样进度虽然慢,但吸引德军分散防御,徒然消耗自己,被苏军各个击破。上述可以看出,朱可夫是在耐心打消耗战,不惜消耗苏军的人力国力争取惨胜。这样做虽然很残忍,但毕竟胜利了!而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库尔斯克会战后,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由纳粹德国主动发起进攻,双方投入的兵力十分巨大,这场战役投入的士兵、坦克、飞机、火炮数量巨大,战役规模可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最终苏联取得胜利,纳粹德国吞下战败的苦果,从此以后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被苏联军队步步紧逼,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德国经历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的战败都可以重新组织反扑,为何在库尔斯克会战后,却再也无法全面战胜苏联红军了?
提到苏德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或许更多人会想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战败的关键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取胜,对苏德战争来说虽然很关键,确实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但这场胜利并没有让德国完全丧失战斗力,甚至在这一战以后,德军依然占据着战略主动权。
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胜利后,顺势对德军进行反击,收复大量失地,虽然这样的战果令人兴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的战斗力依然很强大。
龙德施泰特元帅曾经表示,其实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依然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甚至有机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战场指挥官有一定的机断 处置权的话,能够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投入兵力,而不是 长时间僵持的话, 德军是有胜算的。
龙德施泰特的话其实并非是在夸大其词,克莱斯特指挥的军队,就曾经因为采取弹性防御策略,取得过重要胜利。
克莱斯特面对苏联红军,先是撤出高加索,此次军事行动主要以保全实力为主,当军队成功退到帝聂伯河后,再次抓住时机进行反扑,令苏联军队触不及防,吃了大亏,甚至丢掉了哈尔科夫,使局势陷入被动。
这也就是龙德施泰特元帅有信心说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依然有机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事实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还敢与苏联红军进行库尔斯克会战的重要原因。
库尔斯克战役战败后,德国便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只能陷入防守态势,无法对苏联进行具有威胁的进攻。
库尔斯克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役,德国信心满满的一次战役为何会失败?
库尔斯克战役,可以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会战,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后,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便已经开始酝酿一场对苏联红军的反扑。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取得胜利,信心满满,打算来一次诱敌深入,全歼苏联军队,但是这个想法却并未得到希特勒的支持,希特勒更希望能够先一口“吃”掉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红军,大量减少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进而取得全面胜利。
曼施坦因虽然心里有点不满意,但是也只能对希特勒的方案进行支持,他认为德军此时要么应该打一场“闪击战”,趁苏联红军不备,快速出击,出其不意;或者干脆就进行固守,等着苏联红军进攻,等到苏联红军的军事力量消耗差不多,再进行反击。
希特勒这一次选择了曼施坦因提出的第一个方案,毕竟他希特勒本人向来都对闪击战法情有独钟,也因此取得不少胜利,只不过这一次的希特勒虽然决定发起进攻,但是内心却犹豫不决起来。
希特勒在犹豫什么?
第一、曼施坦因的计划虽然有风险,但取得胜利以后,战果也会非常明显。库尔斯克突出部,就像是苏联红军防线上突出来的一个拳头,如果德军从两侧突破苏联红军的防线,可以轻易形成包围圈,包围圈内的苏联红军将插翅难飞,此举不仅可以消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还能够缩短战线,对己方的军事调度极为有利。
库尔斯克战役获得胜利的结果虽然诱人,但是也具备极大的风险,因为此举不仅有人支持,还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比如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
第二、德军的战斗力虽然可以与苏联一战,但是在坦克数量方面却处于劣势。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格林战役取得胜利后,快速进行反击,收复不少失地,对曾经的战场具有控制权,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获得了不少之前的战损坦克,经过修复后,苏联坦克数量有所提升。
反观德军,在欧洲东线的作战导致坦克大量损失,虽然德国坦克的战斗力要优于苏联坦克,尤其是在进行3、4号长身管型坦克改进后,对苏联T-34/76坦克可以进行压制,但是数量的上的不足,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
希特勒在犹豫和对军事进行补充这段时间,苏联也早就知道德国的进攻意图,所以开始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做好了迎接德国进攻的准备,显然,苏联的选择与曼施坦因的第二个策略不谋而合,准备抗住德国的进攻,消耗德国的军事力量,再伺机进行反击。
德国在这场战役当中,之所以从五月份商谈到7月份发动,拖延这么久的原因,除了希特勒的“犹豫”之外,还有天气的影响。
德军与苏军作战时期,影响到德军作战的不仅仅是严寒,还有连绵的大雨。等到7月份,苏联已经准备就绪,就等着德国军队进攻了,而德国也已经通过空中侦查,发现了苏联为他们准备的那些“深沟壁垒”。
直到德军发动进攻之前,希特勒其实都在犹豫,要不是因为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人的一再坚持,希特勒或许就放弃实施这次战役了。
德军却并不知道,在时间来到七月份的时候,着急的人又何止他们德国人,就连固守备战的苏联红军也开始着急,因为时间再拖延下去,秋天到来以后,苏联的这些工事就算全部白忙活了,等到那时,处于守势的苏联红军将会陷入被动。
在德军迟迟不发动进攻的情况下,被称为"闪电将军"的苏联将领瓦图京,甚至已经提出令苏联红军主动出击了,好在苏联红军统帅部通过俘虏得知,德军马上就要发动进攻了,这才安心下来。
希特勒曾在战前激昂的发言:“此次进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它应以迅速而坚决的胜利而结束… …”
德军的这次进攻,投入了大量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又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和飞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在战役之初,也确实带给苏联红军极大的压力。
德军进攻之初,以“虎式”坦克与“费南迪式火炮”为前锋,身后跟着中型坦克坐镇,摩托化步兵在队伍的最后,向苏联阵地发起冲锋。
尽管苏联早有准备,将德国军队的数次冲锋全部击溃,经过3天的激战后,德军虽然没有全面突破苏联的防线,但也不是一点收获没有。
德军北翼奥廖尔突击集团,成功进入苏联防线,如同一枚楔子,钉进苏联防线十公里左右;
德军南翼别尔哥罗德集团则深入达到35公里处,为苏联防线响起“警报”。
德军制造的这点“险情”,其实都在苏联的意料之中,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势,苏联的预备军迅速参与战斗,这支草原方面军是一个机械化部队,停留在平坦大草原上,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钢铁猛兽,可以迅速支援到防线的任何一个点位。
德军面对苏联的顽强抵抗,迫不得已投入预备队参与攻击,然而,全力以赴的德国军队,依然没能突破苏联军队,在双方坦克主力发生激烈对战以后,德军逐渐开始显露进攻疲态,而德军的疲态,则是苏联红军的“冲锋号”。
德军南北线相继溃败,在苏联的钢铁洪流冲击下,溃退至哈尔科夫城,企图负隅顽抗,然而苏联军队迅速将其包围,很快便歼灭大部分守敌,取得胜利。
德军在此次战役中,30个精锐师被击溃,50余万人永远地留在这片战场中,失去的不仅仅是军事装备,还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已经坦克兵。
此后,德军的兵力虽然得到补充,但是战斗力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库尔斯克会战溃败以后,战场上的主动权丧失,进攻方成为苏联,德国失去战略主动,又被极大的降低了战斗力,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后,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一步步走向失败。
库尔斯克会战后,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德军走下坡路的开始,库尔斯克战役才是真正的转折点。
德国军事学家卡雷尔也是这样评价那场战争的:“德国的胜利提前结束于斯大林格勒,而德国的失败始于库尔斯克”。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此战中,德苏双方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双方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开始了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的空战。
会战结束,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
苏军损失80万人、坦克6000辆、火炮3000门、战机1600架。
从损失上看,苏军损失远远高于德军,为什么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失去了战争主动权?
德国生产能力不如苏联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的50多万兵力,莫德尔和霍特的十几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师)受到重创,他们都是东线国防军和党卫军的精锐装甲部队。
1942年:2号坦克322辆,38t型坦克198辆,3号坦克765辆,4号坦克994辆,虎式坦克78辆,总计2357,平均每月产量196辆。苏联每月坦克平均产量是2000辆。
1942年德国坦克总产量是3926辆坦克,苏联坦克总产量是24643辆;1943年德国生产了5315辆,苏联生产了坦克19934辆。
用军事专家的话说,“漫山遍野都是T34”。
1943年苏联坦克产量下降,不是因为其制造能力下降,而是美国援助的谢尔曼坦克大量到货,他们没有必要生产那么多。
即使这样,苏联坦克产量依旧是德国的4倍,即使按照1比4的战损,苏军依旧处于绝对优势,德军显然无力与之抗衡。
德国后备力量捉襟见肘苏军投入6个方面军,德军投入2个集团军群。由于投入部队少,在战斗中,德军都是整建制被消灭,经验丰富的老兵损失殆尽,即使重新组建,没有老兵带队,短期内战斗力无法恢复。
而苏军投入部队多,各部队都是不同程度受损,只要补充新兵,以老带新,战斗力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德国人口基数少,只有苏联人口的三分之一,动员能力有限,兵源捉襟见肘。
同时为了增援意大利战场,希特勒又从东线兵力抽调了部分兵力,在东线的野战陆军只剩下了300多万人的规模;这让德军不再有能力组织有效的进攻,就是防御也非常吃力。
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虽然也损失了80万兵力,但几个月内就完成了补充,至1943年秋苏军还能投入660万兵力作战。
德军两面受敌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需要对方的仍旧只是苏军,还有机会翻盘。可是就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第五天,美英开始动手。
1943年7月10日,英美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
这就意味着,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改变,德军的对手多了两个,不得腾出一只手对付英美,面临三国群殴。
这样一来,德军还会有能力在东线对苏军发动进攻吗?
也就是说,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是希特勒的滑铁卢。战役之前德军尚能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发动战略进攻。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兵力锐减,坦克不够用,机械化程度大大减弱,兵力不能及时补充;从而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苏联红军则凭借着主场优势,根本不给德军喘息机会,从此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攻势,达到德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局势的发展我们都看到了,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了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军不但收复了所有失地,还向东欧大踏步挺进。
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再也不能反击或阻止苏联红军的推进,更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只能被迫开始战略撤退,德军的末日越来越近。
库尔斯克会战后,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
事实上,早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败局就己经注定!在那场东线德军最后一场战略进攻之前,希特勒亲自飞赴乌克兰,告诉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说:“如果我得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可问题是如何结束战争?抢油的重任落在了由利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肩上,然而希特勒犯有和蒋介石同样的毛病,那就是经常越过战区司令,直接调动前线部队。就在42年7月,这位前陆军下士下达了一个足以让所有德国人后悔千秋万代的命令,将霍特将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从A集团军群调拔给魏克斯上将的B集团军群,以增加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击力度。结果德军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团军在8月22日攻占迈科普油田,然而苏军在撤退前己将油田彻底破坏。8月25日,该部又攻占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产油区只有50英里的路程,希特勒严令A集团军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进攻格罗兹尼油田,然而由于部队消耗过大和缺乏燃料,德军始终未能走完这五十英里!至此,整个东线德军的战略目标大半落空!其实德军实力如果再雄厚一点的话,哪怕得不到这个世界级的油田,也可以毁了它,让T一34也喝不饱油!而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B集团军群在苏军的殊死抵抗下也未能达成战略目的,孤军突入城区的第6集团军被苏军反包围,然而希特勒不顾众多将领的反对,顽固地拒绝从斯大林格勒撤军,又是由于缺乏燃料,保卢斯上将根本无法向南突击,与仅有30英里之遥的第4装甲集团军汇合。弹尽粮绝的保卢斯元帅最终不得不于43年2月率残部向苏军投降。东线德军事实上己经战败!
而库尔斯克战役不过是曼施坦因元帅以攻为守的一次战术行动,笔者之所以要强调是一次战术行动,是因为根本不同意某些资料上所说的,德军寄希望于在此次战役中通过大量杀伤苏军有生力量来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要知道,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总共投入的兵力大约是德军的两倍左右,而且火炮,坦克和飞机数量也多于德军,但这并不是苏军最大的优势,斯大林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数倍于德国的后备兵员和军工生产能力,更拥有海量的资源,尤其是石油!更何况,此时英美己通过北冰洋航线和地中海航线给苏联运来了海量的物资援助。笔者前文己叙,东线德军由于在高加索地区没有抢到石油,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损兵150万而毫无建树,东线德军事实上己经战败!曼施坦因元帅作为德军的战略大师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在库尔斯克地区就是歼灭再多的苏军也掌握不了战略主动权,因为斯大林会把援兵源源不断地调过来,更可怕的是,德军的燃料供应已经非常紧张了,本土的合成油生产基地从42年起就遭到了英美的战略轰炸,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油田产量又太小,唯一的指望就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了,就这还要向意大利每月供油十万吨,而且油田通往东线战场的补给线还经常遭到苏军的轰炸和游击队的袭击,缺油会严重影响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和辎重的补给能力。曼施坦因只能靠着手里仅有的一些库存必其功于一役,尽可能多地建立一些战略纵深,尽可能多地杀伤一些苏军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地推迟苏军大举进攻德国本土。这位出身于将门世家的陆军元帅清楚地知道,以德国的国力和军力,一旦转入战略防御就意味着战败,这和当年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能成功,还是要以毕生的精力来六出祁山是一个道理,孔明深知以蜀国的国力来防御魏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必须尽量使蜀国处于进攻的势态来尽可能地延长国祚。
尽管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损失了80余万人,坦克6000辆,飞机1600架,火炮3000门,而德军的损失除了火炮比苏军多以外,其它的都要远远小于苏军,尤其是当时的主战兵器——坦克,德军只损失了1500辆。但苏联可以凭借强大的军工产业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有西方的大量援助,更重要的是其独有的政治体制来迅速弥补上述损失,而德国由于其本土的工业设施遭到英美的战略轰炸以及其固有的国情而每况愈下。然而,对希特勒来说,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1943年7月,英美联军在西西里登陆,意大利又像上次大战一样反戈一击,凯瑟琳空军元帅的南欧方面军与德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德国唯一的油库,普洛耶什蒂油田处在美国B一24战略轰炸机的战斗半径之内……。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军被急调意大利,德军己在事实上放弃了整个东线战场。希特勒这时唯一要做的,是在耗光最后一滴库存汽油前,将东线军队尽可能安全地撤回本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