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付坦克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1943年7月8日,库尔斯克会战最激烈的时刻,瓦图京大将秘密调动近卫坦克第2军的一个坦克旅,以60辆T34坦克搭载着两个步兵营,从隐蔽处的一片密林出发,直扑别尔格罗德--奥博杨公路后方,试图一举摧毁党卫第2装甲军的后方辎重基地和补给线。德国人未能发现这支突击部队的存在,豪塞尔装甲军眼见就要面临灭顶之灾,因为没有补给的装甲部队很快就会失去战斗力。

(武装党卫军豪塞尔)

关键时刻,负责战地侦察的德国空军第八航空军的迈尔上尉,在低飞巡逻时发觉了苏军坦克分队的存在,也意识到这支突击队对党卫第2装甲军侧翼形成的严重威胁,遂立即呼叫第9对地支援联队第4大队紧急起飞。这个大队部署在在几十公里外的米高扬诺夫卡机场,他们拥有一种崭新的武器:亨克尔Hs-129对地攻击机,德国人称其为“坦克破坏者”,二战研究者也称为“坦克开罐器”。

这种新型飞机是后二战时代“强击机”的雏型,它的机身上覆盖着装甲,装备两挺MG-17型7.92毫米机枪,可以挂载4枚50公斤的穿甲炸弹,最致命的是安装了一门30毫米加农炮(甚至还有75毫米口径型号的)。Hs-129对地攻击机亨克尔公司在整个二战期间总共生产了849架,第一批68架赶在“堡垒行动”之前交付给第八航空军,并且全部装备了这个第4大队。

(苏军坦克分队)

实际上,德国人的这个发明就是一门“飞行反坦克炮”,在迈尔上尉的呼叫下,第一个中队的9架Hs-129很快到达战场上空,随即对苏军坦克发起攻击,这是战争历史上首次以空中力量单独打击一支相当规模的坦克部队,与之前战机对本方装甲兵的空中掩护不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未来强击机、攻击机的流行。

德军攻击机爬升后确认目标,然后开始低飞进场,以4机编队从苏军坦克的后方、侧方进行攻击,机载火炮猛烈开火,前一架Hs-129发射完炮弹飞离目标区时,第二架立刻跟进攻击,苏军坦克纷纷起火。协同作战的德鲁切尔少校Fw190大队则将苏军步兵炸得人仰马翻,用高爆弹迅速击毁了了苏军匆忙架起来的高射炮,德国空军的战机居然把一支步坦混编的苏军装甲支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亨克尔Hs-129)

德军各Hs-129中队弹药消耗完毕后立即返回机场补充,然后再度起飞前来攻击,仅仅两个中队的18架对地攻击机,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就让苏军60辆坦克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活着的逃进了树林里,半个月后才走出来。作为由空军一手包办的这次战斗胜利,这个战例作为空中反坦克战例的成功典范得到了军界的一致认可,而Hs-129也就成为了今天美军A10攻击机的鼻祖。

实际上,当德军对苏联发起“巴巴罗萨行动”之前,从来没想过需要什么对地攻击机,Hs129出现的直接诱因,就是苏联空军二战第一号功勋飞机伊尔-2,因此苏联人毫不客气地耻笑Hs129是伊尔-2拙劣的仿制品。伊尔-2是苏德战争期间苏军主要攻击机,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陆军,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对地攻击机,是著名的坦克杀手。

(Hs-129攻击坦克部队)

伊尔-2的特点是双座型攻击机,战斗中一名飞行员操纵飞机,另外一名专门负责无线电和后机枪的射击,使飞机在执行低空对地攻击时,能够从后半部向敌方战斗机射击,免除后顾之忧。飞机的主要部位:座舱、发动机、冷却器、炸弹舱均有12毫米合金刚板防护,装备两挺7.62毫米机枪和两门20毫米机关炮,后期型的火炮口径加强到23毫米师长37毫米,对德国坦克威胁甚大。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空军仅拥有249架刚刚列装的伊尔-2,表现不俗,而在战争期间一口气生产了36000多架,如此巨大的产量充分说明了它的战场实用性。苏军官兵称之为“飞行坦克”和“空中T34”,德军士兵称之为“黑色死神”,斯大林则形象地比喻,伊尔-2对于苏军而言,如同面包和空气一般不可或缺。

(伊尔-2攻击机)

伊尔-2在二战那个年代简直可称空中武库,以改进后的伊尔-2M-3强击机为例,它装备有两挺7.62毫米机枪,四枚82毫米或132毫米火箭弹,弹舱和翼下可挂载400~600公斤炸弹,后座还有一挺12.7毫米机枪。如果没有德军战斗机的掩护,德军坦克以及摩托化行军纵队遇上两架这样的“武库机”,那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因此,从二战最大的陆上战场苏德战场来看,苏德两军对伊尔-2和亨克尔Hs-129的重视已经充分说明,对付坦克的“大杀器”就是强击机,最有效也最厉害。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现代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仍然是坦克杀手或者称为“坦克天敌”,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大批T62、T72被美军A10或者阿帕奇猎杀,足以令人影响深刻。即便是二战后期的诺曼底登陆战中,若非盟国空军对德军装甲师前调的彻底压制,只怕上岸的步兵非得重新下海不可。

(德军装甲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付坦克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以动能弹为主的反坦克炮,包括坦克本身的主炮(其实也是反坦克炮)

我手头上恰好有一本Survey of allied tank casualties in world war II(二战盟军坦克伤亡调查报告),其中有一张图表很形象的战时了二战时盟军坦克的战损原因

其中54%是因为反坦克炮直击,20%是地雷,13%是非敌人原因(比如机械故障或者友军炮火、运输翻车、自毁之类的),7.5%是空心装药(也就是化学能破甲弹,比如铁拳),6%是迫击炮或者其他原因(包括反坦克手雷、火焰、航弹等等)

所以说,反坦克最好的武器还是以直射为主的动能武器,而盟军被反坦克炮摧毁的车里头,半数是88炮造成的...

当然,这本书里头缺乏苏联战损数据(因为不会俄语),但总的来说,考虑到盟军坦克的总损失数高于德军,因此二战时期对坦克造成最多打伤害的武器就是——88炮,不管是固定式的还是搭载在载具上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付坦克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不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还是现在,对付坦克最好的兵器就是坦克,坦克的第一作战目标,一直都是敌人的坦克,坦克的设计中就有一项指标是:装甲能抗住自己的坦克炮在特定距离的射击。从来,对付航母最好的手段就是拥有航母,对付坦克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更强的坦克。

图为德军使用铁拳掷弹筒攻击T-34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54%的盟军坦克(不包括苏联坦克)是被反坦克炮直接摧毁的,反坦克炮也包括那些配备在坦克上的主炮,这些主炮也都是反坦克炮的改进型。当然,还有大约20%的坦克是被地雷摧毁的,反坦克地雷在二战中也算是坦克的克星之一。为何坦克会被包括坦克主炮在内的各类型反坦克炮摧毁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坦克和反坦克炮在二战中都是作为高消耗的装备来使用的,本身就是经常碰面的。

图为二战盟军坦克被摧毁的原因比例,其中54%是因为反坦克炮火的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第一次开始集群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坦克的主要任务是掩护步兵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那时候的坦克形态各异,但是都需要照顾坦克的车长,以便于迈过足够宽的壕沟,坦克的火力不太重要,但是装甲防护能力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苏联首开坦克集群化使用先河。

图为二战轻型坦克,很容易就会被反坦克步枪击穿。

坦克集群化使用之后,一般的步兵、炮兵、摩托化步兵都是难以阻挡坦克军团前进的步伐,尤其是那些拥有全车辆组成的后勤保障部队的坦克军团,在他们的兵锋所指上,只有坦克集群能够阻挡他们的脚步。在法国和波兰战场,那些以步兵和炮兵对付坦克部队的军队,都被坦克部队击败,而在苏联战场上,苏德双方都用坦克集群作为最为精锐的部队向对方纵深持续挺进。

苏德爆发了多次坦克为主的大会战,比如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投入了大约6000辆坦克,德军投入了大约3000辆坦克,这些坦克大都是被敌人的坦克摧毁的。

图为虎式坦克,行走系统复杂,但是体型沉重,一旦被反坦克地雷摧毁车体下部,就很难动弹。

当然,如果以击毁坦克的数量来评定反坦克武器威力的话,似乎也不太公正,因为坦克在摧毁敌人坦克的同时,自己也处于巨大的伤亡之中,坦克自己虽然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但并不是自己的天敌或者克星。真正的坦克克星,还得看在击毁坦克的同时,是不是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确保自身不会被坦克攻击。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那么二战坦克的最大敌人,就应该是反坦克地雷了。

二战盟军坦克有20%是被反坦克地雷摧毁,仅次于被各类型直射炮火摧毁的数量,是给坦克造成伤亡第二大的作战方式。反坦克地雷是一种弹药,士兵可以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完成地雷的布设,操作也很简单,整个工兵部队出动,可以在1日之内布设出长宽数公里纵深的反坦克雷区,二战的坦克设计中,很多都是平均分布的装甲,只是在正面稍微照顾一些,因此,坦克的重量非常大,装甲的使用一点都不科学,和现在几乎完全突出正面防御是不同的。

图为斯图卡攻击机。

因此,二战坦克的底盘很单薄,尤其是二战时期的坦克悬挂系统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因此底盘一旦遭受攻击,很容易就会导致坦克发生行走系统故障,或者被炸断履带。最终,坦克失去行动能力,要么被乘员放弃,要么就是被就地摧毁掉。在这种局面下,对于二战坦克乘员来说,由于坦克装甲有限而且内衬层非常脆弱,因此乘员就算没有被当场炸死,也会被震晕。

再一个,在二战中,打击坦克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二战之前的办法,那就是航空打击。二战中,各个主要参战国家都有一些专用于对地攻击的飞机,比如德国的斯图卡,苏联的伊尔-2等,这些飞机都是现代攻击机的前身,他们可以在低空投掷一些小直径的航空炸弹,一次投掷多枚,形成密集攻击,这些炸弹威力本身并不大,但是对付二战坦克脆弱的上装甲,非常有效,因此,德国的斯图卡还获得了“开罐器”的称号,就是从上边打开坦克“罐头”的好手。

图为黑豹坦克,别看防御很完善,其实哪里都很薄。

二战中,出现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那就是核武器,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了核武器,在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其实,投掷核武器的B-29轰炸机,以及被投下的原子弹,都是对付二战坦克的有效武器,也是终极大杀器。美国轰炸机在二战中最擅长的就是地毯式轰炸,或者大范围的凝固汽油弹攻击,这都是坦克非常害怕的场景,往往一次出击就能让一个战役集群的坦克全部被摧毁掉。

类似的效果还有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虽然是最早出现的火箭炮,威力有限,而且精度很差,但是密集的面杀伤效果非常好,二战中,苏联在多次进攻之前都使用火箭炮进行覆盖式轰炸,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坦克效果。二战中,坦克就是一种消耗品,其实现在也一样,所以,反坦克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而是各大军事强国日常要做的事情,所以,坦克的克星还是非常多的,也为二战后的现代反装甲作战战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实战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付坦克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二战期间,德国7.5cm Pak 40反坦克炮属于对付坦克最厉害的武器之一。

德国7.5cm Pak 40(德语:7.5cm Panzerabwehrkanone 40)反坦克炮其中“Pak”是德语Panzerabwehrkanone的简称,中文意思“反坦克炮”,40表示“40型”。7.5cm Pak 40是由莱茵金属公司于1939-1941年期间研制的德国反坦克炮,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的主力反坦克武器 。特别是在二战后期,该炮在反坦克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主要以拖曳式装备德军,同时也装备在诸如德国“黄鼠狼 I”(德文:Marder I)系列坦克歼击车上。

改良自7.5cm Pak 40反坦克炮的7.5cm KwK 40战车炮就是其典型代表。7.5cm KwK 40炮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于德国坦克和坦克歼击车上。

Pak 40也被称为7.5/L46炮,L46指的是炮管的长度(46倍径)。kwk 40炮有两个版本,分别被称为7.5/L43和7.5/L48。

7.5cm Pak 40反坦克炮的研发背景

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防军一直试图保持其在军备竞赛中的领先地位。尽管其3.7cm Pak 36反坦克炮在西班牙内战中表现出色,但德国人认为,仍需要更强大的升级版才能保持其在反坦克武器方面的领先地位。为此,德国军方要求Rheinmetall-Borsig AG(莱茵金属-波西格股份公司)在其原始设计上加以升级改进。1935年,莱茵金属-波西格股份公司开发了Pak 37反坦克炮。但由于德国军方对其性能不太满意而没有采纳。

1938年,莱茵金属-波西格公司根据要求又开发了L/60(长度为60倍径炮管)的5cm Pak 38反坦克炮,该炮在1939年获得批准生产。

1939年,有情报显示,苏联设计制造了新型坦克。德国人马上意识到5cm Pak 38炮可能对付不了苏联的新型坦克,随即与Krupp(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签订合同开发7.5cm Pak 38反坦克炮。

最初7.5cm Pak 38大量采用轻质合金材料来减少火炮整体重量,并且优先装备了德国空军。因此,要装备德国陆军的话就必须进行一些修改。为此,7.5cm Pak 40重新设计了一个新型全钢结构的炮架。为了简化生产和节约资源,取消原Pak 38的弧形炮盾,取而代之的是更具角度的三个平板炮盾。同时炮管改为 L/46(46倍径长),并配置了较大的双挡板炮口制动器,后膛采用“半自动水平滑动式炮闩”,使得射击速度更快。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以及随后苏联开发了T-34和KV-1等重型装甲坦克之后,7.5cm Pak 40反坦克炮成为德国优先发展的武器。第一批试产的7.5cm Pak 40火炮于1941年11月交付,这批试产的型号在东线战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德军批准进行大规模生产。

1942年4月,德国国防军还只装备了44门Pak 40。随后不久,由于扩大生产,到1942年底,德军就已经装备了1300门Pak 40。到1943年,Pak 40已经成为德国的主力标准反坦克武器。由于Pak 40性能优秀,以至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已经生产了约23000门,其中大约3500-6000门被用于装备在德国的坦克歼击车上,并且还提供给德国的盟国使用。

7.5cm Pak 40的单位制造成本为2200工时,12000德国马克。而改装后的Bordkanone系列BK 7.5炮则装备在Henschel HS 129攻击机以及Junkers Ju 88P-1多用途战斗机上。

直到二战结束,7.5cm Pak 40炮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相当大,它几乎能够击穿所有盟军坦克的装甲。它的标准APCBC(被帽风帽穿甲弹)弹药Panzergranate 39(PzGr.39)初速790米/秒,PzGr.40(APCR-钨芯穿甲弹)初速990米/秒能够击穿500米外苏联KV-1坦克的装甲。另外,该炮还能发射初速为450米/秒的Panzergranate 38 HL/B(PzGr.38 HL/B)破甲弹(HEAT)。

7.5cm Pak 40反坦克炮由5名士兵操作,必要的时候一名士兵也能操作。受过训练的士兵每分钟能够发射14发炮弹。尽管Pak 40的性能极为优秀,但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重量,该炮重达1425公斤。这种重量就意味着,在没有车辆帮助的情况下要想移动它既费力又缓慢。1944年苏联夏季攻势结束时,芬兰军队装备的210门Pak 40反坦克炮中,就有60门被丢弃或者被缴获。

直到二战结束后,包括越南战争期间,欧洲军队中还大量存在Pak 40反坦克炮,其中有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挪威,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家。

基于7.5cm Pak 40反坦克炮的7.5cm KwK 40战车炮

7.5cm KwK 40战车炮是基于7.5cm Pak 40反坦克炮改良而来。7.5cm KwK 40(德语:7.5cm Kampfwagenkanone 40)Kampfwagenkanone中文译为:战斗车辆炮,它取代了短炮身、用于近距离支援的7.5cm KwK 37 L/24炮。作为德国的主要武器,KwK 40大量装备在装甲IV,三号突击炮,四号突击炮上。KwK 40有两个版本,L/43与L/48(43倍径与48倍径)。1942年到1943年初主要是L/43,之后则是L/48版本。

不是安装在有炮塔战车上的,而是安装在突击炮上的,则称为StuK 40 炮(Sturmkanone 40),安装在坦克上的则称KwK 40。7.5cm KwK 40战车炮使用的弹药除了和7.5cm Pak 40反坦克炮一样外,还可发射PzGr.38 HL/C(高爆反坦克)弹药。

PaK 40最奇怪的项目可能是7.5cm Pak 40 auf Raupenschlepper Ost(RSO)。RSO是RaupenSchlepper Ost的缩写,意思是:履带式牵引车。RSO由奥地利的史泰尔公司所开发制造,是德军用于东部战线负责物资运输、火炮牵引用的履带式牵引车。这种奇怪的小车突显了德国高级指挥部对机动反坦克炮的迫切需求。

1943年,德国制造了基于RSO/02底盘上安装7.5cm PaK 40反坦克炮的自走炮车型,并命名为7.5cm PaK40 auf Raupenschlepper Ost(RSO),译成中文就是“7.5cm PaK 40搭载履带式牵引车自走炮”。但是,由于该项目存在各种问题,加上并非使用的是坦克底盘,因此底盘部分的装甲很薄,整体防御力非常差,最终该计划被取消。

7.5cm Pak 40反坦克炮的基本数据

  • 口径:7.5厘米
  • 炮管长度:L/46(倍径)
  • 来复膛线:32个凹槽,向右逐渐增加的扭曲为1/24—1/18。
  • 带有支架的长度:6.2米
  • 长度:3.45米
  • 宽度:2米
  • 高度:1.25米
  • 重量(战斗状态):1425公斤
  • 最大回旋角度:65°
  • 最大射击仰角:-5°至+22°
  • 射速:每分钟14发
  • 直线射程:1800米
  • 曲线射程:7678米(HE shell)
  • 弹药重量:3.18至6.8千克

炮弹规格

Panzergranate 39(PzGr.39)——(APCBC)高爆披帽风帽穿甲弹

  • 弹头重量:6.8公斤
  • 炮口初速:790米/秒

Panzergranate 40(PzGr.40)——(APCR)钨芯穿甲弹

  • 弹头重量:4.05公斤
  • 炮口初速:990米/秒

Panzergranate 38 HL/B(PzGr.38 HL/B)——高爆反坦克弹(HEAT)

  • 弹头重量:4.57公斤

  • 炮口初速:450米/秒

二战结束后,挪威军队还装备了7.5cm Pak 40反坦克炮。1955年,苏联向奥地利提供了33门缴获的Pak 40,这些炮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军队也装备了Pak 40。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付坦克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二战时对付坦克的武器不少,但是要谈到“最厉害”可就颇有些争议了。

坦克

自己最大的敌人永远式自己,所有的装甲战争都将坦克本身作为对付坦克的最佳武器,崇尚装甲大规模集中应用的二次大战更式如此。当专用于装甲战的坦克形成突击力量时,它们便形成了二战特色的钢铁洪流,无论前面是坦克还是堡垒,都将接受这股硬碰硬的冲击。

二战时期有名的坦克战非常多,大到普洛霍夫卡的硬碰硬战斗,中到威特曼在波卡基村开无双,小到奥斯金于奥格莱德村“屠虎”,坦克始终是坦克最大的、永远回避不开的敌人。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在二战中的光环一点都不比坦克低,而且它们才是歼灭坦克的“专家”,二战中反坦克炮花样繁多,形态不一。

其中既有德军的坦克歼击车、突击炮、步兵反坦克炮,又有苏军的SU-76、SU-85、SU-100、SU-122、SUISU-152等“兼职”的自行火炮;德军88mm炮与苏式M1939-52k 85mm炮都表现的甚是抢眼,甚至成为了坦克的主炮。

无论是北非的英军,还是登陆的美军,或者巴拉顿湖的德军,反攻的苏军,都无可避免的品尝到了各型反坦克炮的威力,大批的坦克在反坦克炮构成的防线前被炸成废铁,不说128mm的PAK44,小小的PAK37都能在某些时刻逞凶。

战术轰炸机/强击机

不管承不承认,来自航空的威胁从来都是最让坦克头痛的事儿,虽然二战时期没有现代的武装直升机,可这并不代表二战时期就没有靠谱的航空反坦克火力,而且二战那些俯冲轰炸机、强击机打起坦克来效率一点也不比今天的武装直升机逊色半分,如果不考虑前线泛用性和垂直机动能力,它们的定位其实与武直是一样的。

尤其是伊尔-2强击机和斯图卡轰炸机,这二位堪称二战的空中坦克杀手,它们搭载了大口径航炮和重磅炸弹、火箭,甚至有专门的反坦克航弹,每每出动,被盯上的装甲部队无不被炸得血肉横飞。

二战德军的“斯图卡王牌”鲁德尔(Ulrich Rudel),一个人炸掉来看519辆敌方坦克,还干掉了800辆汽车、4列装甲列车、150门火炮以及70艘登陆艇、2艘驱逐舰、1艘战列舰,战绩相当的嚣张。苏军伊尔2也不遑多让,拥有200多架次干掉8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和53艘船舶的记录,这效率也是没谁了。比起等着坦克上门的反坦克炮,主动出击的飞机们有时候对坦克威胁更大。

实际上,后期盟军充当战斗轰炸机的P-51、P47、台风等,在对付坦克上表现的也非常不错,盟军难以啃动的“虎王”、“猎虎”、“费迪南”,很多都是被它们炸掉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炸掉虎式坦克的功臣也是架战机。可以说,盟军完全就是依靠战斗机的空中战术支援,才能狠狠的力压精锐的德军装甲部队一头,在诺曼底战役的“莫尔坦反击”中,德军凶猛的坦克冲锋硬是被英军同样疯狂的战机轰炸给遏制了,3个装甲师只能怏怏败退。

事后B集团军群参谋长汉斯·斯派达尔将军在给克鲁格(隆美尔此时已经被炸伤)的报告中表示:我们的装甲突击被盟军空中打击给摧毁了,它们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效率。

空心聚能装药战斗部(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

这种东西其实只是一种被应用在武器上的技术,但正如加农炮和反坦克炮弹被应用在坦克上一样,我们也不该忽略空心聚能装药战斗部的地位。它是专用的高效反坦克武器,甚至一度改变了战后的坦克设计。

HEAT弹药一改之前风貌穿甲弹的工作理念,它通过定向聚能爆破的形式,将金属射流打向坦克装甲,“啃噬”掉装甲钢板,因此这种弹药根本不需要讲究什么倾角、射程,只要你装甲不够HEAT战斗部啃,那你就铁定倒霉了。

二战时如美军的巴祖卡、德军的坦克杀手、铁拳、英军PIAT、日本四式反战车刺雷等都是这类空心聚能反坦克武器。它们在形成高效的HEAT破甲弹的同时,又逐渐成为后来的反坦克火箭、导弹战斗部,吓得战后的坦克自暴自弃,干脆都懒得在装甲上做文章了。如果不是石英砂、氧化铝复合装甲技术拯救,坦克可能就真的被装甲车淘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付坦克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说了。

要是从打击能力来看,肯定是飞机的反坦克能力最厉害。

包括轰炸机、战斗机、攻击机,飞机打击坦克的能力已经绝对碾压坦克对飞机的反抗能力了。

如果从击毁坦克数量来看,最厉害的反坦克武器肯定是各种口径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二战时期使用量最大的反坦克武器,二战中一多半坦克都是被反坦克炮击毁的。

特别是在大口径反坦克炮面前,坦克无处可逃,反坦克炮可以架起来就用,飞机却不能永远在天上飘着。

如果面对成群的坦克,正面硬碰硬,反坦克最好的武器就是坦克,越好的坦克越占优势。

换个角度说,每种武器都是根据特定的需求、特定的环境来设计制造。武器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没有厉害不厉害,讨论哪种武器最厉害那是游戏迷们的想法。

你要想抄起来就用,那就是反坦克步枪和火箭筒最厉害。

你要是打的富裕仗,那就可以靠空军碾压对手。

你要是对敌人展开大规模反击,肯定是反坦克炮、火箭炮最好,空军不可能一直在天上飘着,反坦克步枪打不了大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