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先看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战役中,苏军重兵集团被合围歼灭后的俘虏数字:明斯克合围战32万余人、斯摩棱斯克合围战31万余人、乌曼合围战10万余人、基辅会战66.5万人,尽管这是德国军方的单方面统计数字,应该也比较靠谱。然而1941年10月23日结束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合围战中,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67.3万人。

(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将军)

什么概念呢?就是苏军用于莫斯科外围防御的125万大军几乎被完全粉碎,伤亡被俘超过100万人,德军前锋10月14日在行进中占领加里宁,已经撕破了苏军的第二道防线,至少在表面看起来,莫斯科已经笈笈可危。第二天中午12点50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知美国大使,整个苏联政府除斯大林本人外,连同外交使团都已进行疏散,目标是525英里以外的古比雪夫。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分为两个部分,按照“台风行动”的作战计划,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负责两翼突破和围歼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时任司令员叶廖缅科将军。而德国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霍特第3装甲集群、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的强大兵力,负责消灭位于维亚济马的“西方面军”主力,时任司令员科涅夫将军。

(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呢?首先说布良斯克,这座城市是苏军保卫莫斯科的重要地点,它被森林所环绕同时一侧为沼泽地,恰好位于通往莫斯科的公路侧翼,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此为支撑点,不断威胁和侧击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所以德军若想攻向莫斯科,就必须拔掉这颗钉子,第2装甲集群向布良斯克的两翼迅速突破,10月5日完成了合围圈的封闭。

叶廖缅科发现情况不妙,要求立即突围,但是遭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委婉拒绝,要他再等等看,等来的结果就是包围圈内的26个师趋于崩溃,战役临近结束时,已经出现了苏军整团整营投降的情况。叶廖缅科本人也身负重伤,他和他的参谋人员被飞机接走,而大多数被围官兵则最终走向了战俘营。

(包克元帅在战场上)

然后说维亚济马,这是斯摩棱斯克以东苏军的重点集结区,西方面军的主力在此阻挡德军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在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钳型攻击下,司令员科涅夫要求突围的请求仍然被驳回。最终方面军主力遭到合围,四个集团军损失殆尽,他自己也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多亏紧急前来的朱可夫救了他一命。

整个“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苏军两个方面军最终只有85000人突出了合围圈撤往后方,10月17日西方面军残余部队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由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时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四个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但此时苏军从远东调来的部队尚未抵达,苏军的军事形势看起来是依旧是非常绝望的。

(科涅夫元帅)

战役结果是德军在两个地域上都取得重大胜利,苏军共有9个集团军和70到80个师被歼,莫斯科西边的防御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防线也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德军绝大多数装甲和摩托化部队都将进军目标设定为红场,开始了“台风行动”第二阶段的追击作战,先头部队第10装甲师和党卫军“帝国师”于10月19日占领莫扎伊斯克,距离莫斯科还有60英里,也就是96公里!

所以这一天,也是苏联政府和苏军最接近崩溃的临界点,当百姓们得知列宁的水晶棺也被从红场的陵墓中转移出来,隐蔽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时,整个莫斯科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德国人来了”!城市中已经出现个别骚乱事件,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和谣言满天飞,鉴于城市可能出现失去秩序的危险,第二天斯大林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全面实施戒严。

(德军炮兵攻击)

此时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被升格为第2装甲集团军,兵力已达12个半师,从整个集团军群的南翼杀奔图拉,某种意义上,图拉已被视为莫斯科的郊区,一旦古德里安穿过图拉,则莫斯科就在眼前,苏联人和德国人都明白这一点。当然,德军也是强弩之末,其各师战斗力的损耗已达30-50%,许多装甲师的坦克实力只剩下三分之一左右,问题是,苏军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全军上下迷漫着失败的气氛。

所以诋毁朱可夫的军事能力是不可取的,在这关键时刻,朱可夫用仅有90000人的四个集团军(都是临时重建的)硬是守住了图拉,并且坚持到援军的到来。随着第一批10万苏军的到来,越来越多从苏联腹地、中亚和西伯利亚调来的部队到达战场,形势逐渐逆转,到12月初,苏军挺过了最危险的半个月,已经有力量进行反攻了,这就是军史上的“莫斯科奇迹“。

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1941年6月22日以后的大约一年内。

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二战苏德战争,苏军最危险的时刻有三个时机,一个是德军闪击苏联,西部边境遭受重大损失;一个是莫斯科战役,再一个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按战役性质来讲,北线列宁格勒保卫战是接近崩溃阶段。我们从两个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从苏联整体全局来看,莫斯科战役是最危险的时候。

这是因为,莫斯科是苏联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希特勒占领莫斯科,就可以严重打击苏联军民信心。同时,苏联又是苏联的中枢指挥中心,占领莫斯科就会使苏军的指挥体系迅速瓦解。正因为莫斯科战役的重要,斯大林才命令朱可夫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在阻击德军进攻的同时,还要他在11月7日进行红场阅兵鼓舞士气。

第二,从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苏联在三个战役中接近崩溃边缘。一个是列宁格勒战役,希特勒曾叫嚣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消灭掉,原因就是列宁格勒是苏俄十月革命的发源地,占领列宁格勒对于德军来说,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一个是西部边境和基辅战役的失利。德国闪击苏联以后,由于苏军准备不足和西部特别军区在指挥上失误,使德军迅速打开了西南和南线通道,苏联红军接连在西部边境和基辅战役失利,使苏军面临南线崩溃的边缘。三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由于斯大林格勒事关南线高加索资源及顿涅茨平原的安危,谁拥有斯大林格勒谁就能拥有丰富的资源保障。斯大林才在这场战役中下达了著名的不准撤退命令。

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二战时的苏联红军,在苏共的领导下,从来就没有接近崩溃的时候,且越战越勇,士气高昂,最终攻下了柏林,后来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

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战争最接近崩溃的时候,也就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候。虽然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1942年6月28日打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但是苏联红军最接近崩溃的时候应该是1941年9月30日爆发的莫斯科保卫战。

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希特勒的闪电战一直是一个神话,一个牢不可破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这一神话的破灭,闪电战是可以被打破的,这对苏联高层和普通战士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苏联当时虽然地域广阔,按理说战略回旋余地更大,但是苏联的工业都是集中在欧洲部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没刷漆的坦克工人开着奔赴战场了,可是广大的西伯利亚除了皑皑白雪,没有可用于战争的工业设施。林海雪原怎么养的起几百万军队。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已经退无可退,所以才有了经典的红场大阅兵,苏联红军从红场直接开赴战场,以损失70万人的代价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最后的胜利,这也是德国二战中第一次大失败,也是希特勒败亡的起点,仅仅三年半之后,苏联红军就踏入柏林。

一场战争的胜利会极大鼓舞指战员的信心,战争打的还是心理,一只失去战斗信心的部队只能是兵败如山倒,莫斯科保卫战就是苏联红军一针强心剂,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这也是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是最接近崩溃的时刻,也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刻!

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只能靠推测。事实上整个苏德战争中,红军没有完全崩溃。只能靠现存资料和档案,以及当时的各种战争迹象来分析,结论应该是41年十月末,德军发动的“台风”计划第一阶段维亚济马战役取得全胜,兵临莫斯科城下,并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围困之时。原因一方面,从德军角度,史无前例宏大的“巴巴罗萨”计划中的三个战略方向上的目标,南线不仅拿下了基辅,还打了场迄今为止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把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一锅端。北方战线已断绝了列宁格勒的所有陆地通道,似乎不攻城也能冻死饿死城中军民。最重要的中路,刚刚重建的西方面军又在短短三个月内再度被重创。前方直到苏联首都一片坦途。不仅希特勒和德军高层一派喜庆氛围,元首已安排党卫队首领希姆莱准备进城接管。西方盟国和其他国家也按照斯大林的安排,将驻苏外交机构撤离莫斯科。美国国内要求战争中立的呼声再度高涨起来,一向能说会道的邱吉尔开始沉默观望。另一方面,从苏联自身,一则连钢铁慈父都开始动摇,这个细节在苏联战争大片《莫斯科保卫战》中就有生动真实再现。二是莫斯科已出现无政府抢掠和大面积逃亡现象,官员和百姓已丧失信心。迫使斯大林动用克格勃(那时叫内卫部队)实现戒严令和宵禁。三更重要的是,军事态势陷入绝境。战前红军欧洲部分的数百万主力因连场大败,半年不到消灭殆尽。经训练有经验的官兵基本打光,刚动员的人员连枪都没开过,哪有战斗力啊?而且武器装备损失太大,可军工企业都刚刚搬迁内陆,生产能力需要恢复。还有就是战前政治大清洗的恶果影响,苏军极度缺少有能力懂军事的各级军官。战争前景晦暗。所以,当时斯大林和红军确实处于战争中的最低谷。如果发生崩溃,应该就是此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