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三人,谁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视?
回顾一下这所谓的“二战德国三大名将”失去军权的时间,最先被解职的是古德里安,莫斯科城下的1941年12月,其后是曼施坦因,南方战场的1944年3月,而最后失去军权的其实是隆美尔,时间已经在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我感觉或多或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曼施坦因)
这三人当中恩宠一直不衰的其实只有隆美尔,毕竟是大本营警卫营长出身的“天子近臣”,到了1944年夏天,尽管信任程度不比从前,但是兹要没有被牵扯进暗杀小胡子“720事件”,隆美尔仍然还会身居高位。因为希特勒还能够信任的高级将领已经不多了,“赐死”其实也表达了某种“由爱生恨”。
就职务和军衔而言,隆美尔和曼施坦因最后都出任了“集团军群总司令”并且晋升陆军元帅,而古德里安在前线的最后职务只是“装甲集群司令”,大略接近集团军司令的级别,军衔也只升到了大将,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如果比较三个人受重视的程度,古德里安首先就得出局。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都是传统的国防军将领,在之前与小胡子也没什么交集,完全是凭借能力和战功,一步步在军中升迁的,并没有什么“破格提拔”的待遇。法国战役结束后论功行赏,古德里安是大将,曼施坦因是步兵上将,而隆美尔不过是个陆军少将,结果两年后隆美尔率先封帅(1942年6月),甚至比曼施坦因还早了一个月,而古德里安此时已经转为预备役。
古德里安1943年被重新起用后,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陆军代总参谋长,就是没有机会再上前线领兵作战,东线有四个装甲集团军,他没能获准指挥其中任何一个。而后一职务,实际是在“720事件”后小胡子大肆清洗国防军高层,一时无人可用罢了,即便这个陆军代总参谋长,古德里安也没干到头。
(隆美尔)
要知道,隆美尔在北非那是最高指挥官,1944年在西线仍然是大权在握,因为“B集团军群”是西线德军的野战主力部队,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基本也控制不了隆美尔,所以他仍然是一个战略方向的“话事人”,不能直接任命为西线总司令,无非是资历不足罢了。
隆美尔虽然指挥的德军兵力不多,高峰时期也就四个德国师,其它都是意大利军队,但是要注意,他有德意北非军队的统一指挥权,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统率德意联军,这个政治地位是蛮高的。非洲装甲集团军虽然规模有限,但隆美尔却能够有权负责一个独立战略方向上的战事,就这个意义来说,其被信任和重视程度就要高于曼施坦因。
(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隆美尔)
曼施坦因在1943年接手重建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职后,始终致力于推动东线战场的统一指挥,设立“东线总司令”一职,潜台词就是由他来率领。但是小胡子一直不肯吐口,就能力来说曼不群肯定是足够了,小胡子拒不交出整个东线兵权,唯一的理由就是对其没有绝对信任,只怕失去对陆军的控制。
确实也有一些德军将领也在推波助澜,所以被逼急了之后,为了防止这一局面继续恶化,尽管曼施坦因没有打败仗,小胡子仍然在第4装甲集团军成功突围后,立马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职务。在1944年的3月,曼不群既没有溃败,也没有过分抗命,甚至在撤职前还被授予了一枚勋章,东线又是那么需要能打之人,归跟到底,就是小胡子不能完全信任他,同时也因为吵烦了。
(古德里安和戈林成了参谋)
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写道:“由于他的身世和经历,他对军事将领有一种无法磨灭的不信任感,他与来自另一种环境的人的作风和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不准备让一位有职权的军事顾问追随于左右。实际上,应将所有战场的作战指挥交给一位有职权的总参谋长,东方战场可专门任命一位总司令,很遗憾,这一努力没有成功”。
这些略酸的话说明,他跟古德里安都属于那种不被完全信任的“军事将领”,能否执掌重兵完全要看小胡子是否需要他们,或者说利用价值几何。而隆美尔作为小胡子刻意提拔的心腹将领,以及一名纳粹党员,与前面两位是有本质不同的。阿拉曼战役失败后,隆美尔抗命千里大撤退亦未受到追究,当北非军事形势绝望时,他又被调回国内“养病”,最后还升了官,这都是小胡子的格外照顾。
隆美尔就任集团军群总司令之际,可曾想过,三年前古德里安抗命撤退,立即被免;三个月后曼施坦因想要更大的军权,仍然被免,这之间的反差,难道还不明显吗?
(隆美尔晋见)
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三人,谁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视?
毫无疑问,隆美尔最受希特勒的重视,这其实就跟多有古代历史上当权者上位一样,新的统治者所要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插自己的嫡系掌控要职,而隆美尔就是希特勒一手提拔上来的将领。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对二战时前的德国那段历史有误解,认为是希特勒是可以全权掌控德国,其实不是这样的,二战时期德国的主导者是德国的军事贵族,而希特勒平民出身,他们选上来的利益代言人。
因为当时德国是希特勒控制了政治,但是军权仍旧是掌控在军事贵族们的手里。这也是希特勒上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自己的党卫军的原因。(德国军方两派,一派是国防军,一派是党卫军)
因为自己手里没有实力只能是被军方支配的,这一点希特勒很明白,所以就大力提升了很多军方的低级将领,隆美尔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被火速提拔上来的。
而当时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他们再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就已经是军方大佬了。
所以相比显然是自己的提拔的隆美尔要比原本就是老油子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要让人信任的。
(古德里安)
而且很多人可能也不知道,希特勒当时还曾经受到过来自的军方的逼宫,最终不得已妥协了。
(曼施坦因)
欧洲掀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实都是欧洲各大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不均而导致的,一战是欧洲一帮亲戚打架,二战是各国利益分配不均引起的。
其实简单讲就是欧洲大战,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因为大多处于欧洲强国的附庸,只是被动的卷入了进来而已,然后同样承受了战争的灾难而已。
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三人,谁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视?
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作为“二战德军三大名将”,很多人可能只会对隆美尔比较熟悉,毕竟无论是历史课本,还是野史资料,他的出现率都是很高的。但你要说希特勒更重视谁,我的观点无疑是曼施坦因。
对比一下三位将军的成就:
隆美尔的主要功绩在北非战场和后期防御盟军的西线战场,这两个战场的军队规模都不大,特别是北非战争,他指挥的也就是几个师的单位;而西线更多的是部署防御作战为主。可以这么说,隆美尔缺少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经验,而他自己也是在战术上更擅长,被人诟病战略格局不足,说他是“战略上的矮子”。
曼施坦因则是德军最辉煌时期的指挥官,战绩表上每一页都是高光闪闪,闪击波兰,痛击发过的“曼施坦因计划”都出自他手,后面的东线战场,他也是替希特勒推进“巴巴罗萨”计划的重要军事执行者,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与朱可夫两人的决战堪称装甲集团作战的经典战役。可以说在战绩和战略统筹方面,曼施坦因的成就都远高于隆美尔,他在德军中的地位堪比朱可夫在苏军中的位置。
至于古德里安的成就更多是在军事理论和实践者,他是德军装甲兵的缔造者。但他参与的实战并不多,在军队中的地位也没有前两位高,也没有元帅头衔,可以说在履历和战绩上要逊色前两位。
要我排位的话,曼施坦因才是希特勒最重视的将军,毕竟德国很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希特勒都交给了曼施坦因来执行。其次是隆美尔,他是希特勒后期比较重视的一位,至于古德里安,或许在希特勒心中能记住他的名字吧,但一直不受重用。
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三人,谁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视?
重视程度最高的还是曼施坦因,很多人会说隆美尔。隆美尔确实很受重视,希特勒给了他北非,给了他西线,这都是很大的权力,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两个地方压根就不是啥主要战场,北非就几个师的规模,希特勒把隆美尔送过去历练的,西线那边也不是啥主要战场,希特勒觉得隆美尔现在可以了,给他送过去了。而最主要的苏德战场,希特勒自己也马虎不得,他再看重隆美尔,一样不行,还是得曼施坦因这类老将去打。
就看东线战场吧,列宁格勒、克里米亚、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库尔斯克,这些叫的出名的战役,到处都有曼施坦因的身影。他的地位远高于古德里安隆美尔这些人,从这里,你就能看出来,希特勒对于曼施坦因究竟有多重视了。
咱再说说法国战役,法国战役能打赢,首功就是曼施坦因。当时,镰刀计划的制定者就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也在非正式场合参与过。当时德国内部,就曼施坦因和希特勒最为坚定。这样一个人物,希特勒不可能不重视。而那会儿,隆美尔仅仅是古德里安收下第七装甲师的一个师长。
隆美尔这个人属于是希特勒一手提拔的自己人,当年国防军的将军们非常瞧不起希特勒,自己又不得不听希特勒,但是又处处和希特勒作对。很多命令下来,这帮人就是反对,同样的命令,要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下令,他们绝对会去做,但希特勒的话,他们就要矫情半天。
基于这点考虑,希特勒加紧对国防军的控制,一方面贿赂国防军将领,另一方面安插自己人。希特勒扩军之时,冲锋队那些旧部被塞进去特别多,很多国防军下级军官都是纳粹党员。自己又要提拔自己的将领,隆美尔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你看隆美尔那个笑容,这里可以看出他和希特勒关系非常好的。
而隆美尔的劣势在于,资历太浅,和曼施坦因没法比。而也正因为他是希特勒的人,他在国防军里也是受排挤的。他资历太浅,希特勒真要倚重的还是曼施坦因这些人,隆美尔属于是未来的将领。
而古德里安还用提么?他是德国装甲兵的缔造者,隆美尔不过是他手下的师长。希特勒在各个战场,都是要依靠古德里安的装甲兵的,从理论到作战,没古德里安不行。
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三人,谁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视?
明确地讲,在意图谋刺希特勒且差点成功的720事变之前,隆美尔的地位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
高到什么程度呢?他是军队当中唯一一个可以在德国民众面前频繁亮相的人物。
二战期间德国国内发行的邮票,上面刊印的军队相关的图像,要么是武器装备,要么是人,而这个人往往都是某个或某几个并不知名,军衔不高的“模范军人”。通俗地说就是王牌飞行员,潜艇舰长,坦克车长这样的人,军衔至多不过校级。
而隆美尔是一个例外,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宣传画频繁地在公众面前亮相的德军高级军官。
(二战德国宣传海报)
(二战德国宣传海报)
(二战德军宣传海报)
为了防止军队当中出现第二个“太阳”与希特勒争辉,这些宣传画上绝无可能出现高级军官的面孔。
而隆美尔是个例外。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假如说德国战事一切顺利把苏联打趴了没有什么720事变德国顺利扩张,那么希特勒会把自己的脑袋印在100面值的德国马克上,把戈培尔和隆美尔的脑袋印在50面值的德国马克上。
希特勒看重隆美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战结束后的德国军队,“贵族化门阀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军官基本都是由传统的普鲁士军事贵族的子弟担任,非常排挤外人。除去像鲁登道夫那种不世出的天才,普通德国人终其一生能当个连长营长就算很厉害了。
以隆美尔为例,他在一战时期的表现非常出色,在1917年就破格升任上尉营长,但是却在这个位置上停了14年都没有晋升。
直到希特勒出现,希特勒用了8年时间把隆美尔从上尉提拔到少将,希特勒是隆美尔的上司,也是他的伯乐。
但是这还没完,隆美尔与传统的普鲁士军事贵族的圈子非常遥远,以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为代表的“贵族出身”的高级军官,他们是看不起隆美尔的。
“您这个陆军元帅是不是还没指挥过一个军?”德军元帅京特·冯·克鲁格
“哼,元帅?手下只有两个师的元帅!”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
没有希特勒的支持,隆美尔不仅不可能升官,保住自己的地位都很难。这使得希特勒可以确定隆美尔对他的忠心,他也可以尽力扶持隆美尔。
说到底,“高贵的普鲁士军官团”与暴发户纳粹党本就互相看不顺眼,只是大家都想对外军事扩张才维持着面子上的和睦,希特勒要坐稳大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扶持绝对忠诚效忠自己的军队,也就是党卫军。不敢直接和国防军翻脸的希特勒,一直都努力地扶持自己的嫡系部队,二战德国史本就是党卫军的扩军史。自然,像隆美尔这种独立于传统德军贵族圈子的军事人才,会成为希特勒积极拉拢的对象。
而关于古德里安与曼施坦因的地位,希特勒的近臣,纳粹党高官戈培尔曾在日记中这样评价古德里安:“一位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的追随者。”
古德里安是一个政治上高度亲纳粹的人物,甚至二战结束后还频频参加一些纳粹党余孽的聚会活动,但是由于其个人的人品问题,与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都不算特别好。古德里安爱财,喜欢打小报告,做了很多过河拆桥的事情,所以不喜欢他的人很多。
在纳粹党这边,古德里安的地位远不及隆美尔,而在国防军这边,又远不如曼施坦因。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得到希特勒的垂青,所以他在1941年就被解职了。
最后说说曼施坦因,希特勒对于曼施坦因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曼施坦因拥有超一流的军事才能,在这方面他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战后曼施坦因基本成为了北约军队在欧洲地区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所以,曼施坦因虽然身份上属于普鲁士军事贵族的杰出代表,希特勒并不喜欢他,但也必须使其担当重要的军职。
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三人,谁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视?
个人认为隆美尔应该是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视。1、曼施坦因被称为“陆军中的最强大脑”“纳粹德国的头号战略家”是希特勒不得不重用的将领,但在希特勒手里并没有被完全发挥作用,最终没有跻身于第三帝国最高权力层。2、“闪击战”的创始人——古德里安,他是在二战中三人中最早被解职的,同样在希特勒手里也没有发挥最大作用。3、隆美尔,希特勒对隆美尔的指挥能力特别赏识,对隆美尔有知遇之恩,隆美尔二战期间从少将一直晋升到元帅,可见希特勒对隆美尔的重视,被誉为纳粹战神。如果不是隆美尔卷入了刺杀希特勒的事件,就不会被逼自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