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军还是可能重新夺取战场指挥权的,前提是苏军要特别重大的错误或者连续犯错。

苏德战争的转折在于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

莫斯科会战遏制了德军闪电战的锐利势头,让战争彻底陷入持久战。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德军基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一没有被攻陷的重镇列宁格勒,也被重重包围,而且包围这里的德军数量并不多,被牵制的兵力并不多。

莫斯科会战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持续3个月的血战,迫使德军暂时转攻为守,并且全线撤退撤退100到250公里。

同时,此战德军伤亡也很大,超过50万人。

苏军虽然也伤亡70多万人,但苏军可以使用的兵力比德军大得多。

所以,这70万的伤亡对于苏军来说不足以伤筋动骨,可以迅速补充。

同时,守住了莫斯科也就拱卫了大后方乌拉尔山区的兵工厂,让苏军具有长久作战的能力。德军最怕的就是持久战。

莫斯科会战以后,双方大体是均势,但德军仍然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占据上风,可以任意发动进攻攻击苏军。

所以,苏军并没有消灭战败的危险。

而斯大林格勒会战则是极为关键的。

如果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攻陷,苏联南部的大片领土就有很大威胁,甚至可能会保不住。

尤其重要的是,苏军控制的高加索油田就会受到相当的威胁。

对于苏军来说,高加索油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苏军的战争血液。

所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意义很重大。但退一步说,即便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攻陷,苏军也不可能迅速就垮了,只是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而已。

但事实上,德军失败了。

经过长达7个月的苦战,德军不但没有攻占斯大林格勒,还被迫后撤,损失了高达80多万的部队,很多部队是成建制被合围歼灭。

对于德军来说,这种损失几乎是致命的。德军深入苏联境内想要补充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很多部队成建制被消灭,根本就无法补充,只能重建。

相反,苏军虽然损失120万人,但这种损失仍然是苏联可以承受的。

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后,德军不但战略上陷入颓势,实力上也落了下风。

那么,德军能不能赢呢?

还是可能赢的,就是必须苏军犯有重大错误或者连续犯错。

如果苏军不犯大错,或者不连续犯错,德军基本就不可能赢了。

其实稍后苏军就吃了个大败仗。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德军击溃苏军攻势,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但苏军随后立即调整战略,主动向后收缩,避免了连续失败。

此战苏军损失十多万,远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其实,仅仅哈尔科夫反击战已经可以看出德军已经难以扭转战局。

此战德军兵力约三四十万,而苏军已经猛增到120万以上,损失10万算不了什么。

此战以后,苏军高级军官再没有犯过什么大错。

比如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最终击败德军。

随着盟军上百万大军在德军西线诺曼底登陆,德军基本没有招架之力,苏军一路打到柏林。

其实,苏德战争大概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美国老电影《坦克大决战》中,旅长海斯勒上校曾经对部下中士说:1942年我们就知道赢不了战争。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首先我们先看看苏军是如何夺取战场主动权的,1942年的苏军在整个夏季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步,尤其是南翼战场,不仅丢掉了顿涅茨盆地和克里木半岛,而且高加索的油田也面临着被占领的危险。苏军在冬季反攻时的军事实力并不比夏季要强多少,甚至还要弱一些,可是却在斯大林格勒取得重大胜利,一举扭转了被动的战略态势,转入了全线的反攻。所以苏军之所以在1942年底夺取了战场主动权,靠的不是绝对的实力优势,而是战略上的正确部署,利用了德军在战略非常明显而又致命的失误,这是军事谋略上的胜利。

1942年至1943年冬季战役结束后,得益于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发起一场成功的反击,重创了苏军的快速部队,抵消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所遭遇的惨败,苏德两军都遭受严重的损失,战局再度归于平衡。双方都没有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实力,不过介于苏联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加上盟国越来越多的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迟早将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进而在绝强的力量下压垮德军。所以对于德军来说是比较不利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德军就此失去了夺取主动权的可能。

1943年的德军仍旧在素质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典型的例证,即使在非常不利的局势下,一旦德军转入机动作战,仍旧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之所以没能歼灭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是因为冬季作战条件恶劣,夜晚部队只能在村庄过夜,无法彻底封闭缺口,得以让苏军人员逃脱。虽然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只能算是战役上的,但是其作战模式却非常值得借鉴,即通过有计划的战略撤退,诱使苏军主力不断西进,进而暴露出侧翼,提供德军围歼苏军主力的绝佳机会。只需要将这种作战规模扩大就可以了,不再是一个集团军群的事,而是数个集团军群的大规模“后发制人”,歼灭的目标则是苏军一个或数个方面军。

其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就是属于“后发制人”,跟德军在哈尔科夫的反击如出一辙,都是利用对方不断深入,兵力分散,后勤补给不足,侧翼暴露,从而发起强大的反攻,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后,逆转了战场的局势。所以如果德军在此后采取这种后发制人的战法,不断的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以运动战和歼灭战为主,而不是单纯的阵地战,德军还是有夺回战场主动权的希望的,毕竟苏联的征兵年限已经下调到15岁,不可能长期承受1941年和1942年夏季那样军队的大量损失。

不过即便德军能够取得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德国也不可能赢得东线的最终胜利,最好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迫使苏联难以承受军事上的巨大损失而选择和德国和谈,也就是说,德军能在东线取得平局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军夏季南方作战“蓝色计划”的一部分,在战役发起前的1942年5月,德国军队实有总兵力为940万人(含非作战部队)。尽管在斯大林格勒整个会战中德军伤亡达到150万人,然而在1943年春季德军总兵力却上升到1120万人,这个不降反升的数字已经说明,至少在1943年初,德国陆军在东线仍然具有战略进攻的能力,这也是希特勒开始实施德国“总体战”的重要时间节点。

(曼施坦因像)

再以国内生产所需的劳工数量为例,在1942年5月第三帝国拥有的劳工总量是3550万人,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硝烟散去的1943年春天,这个数字增加到3360万人,也就是说,希特勒在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和搜罗了200万士兵和100多万劳动力加入战争。同时,希特勒的私人密友施佩尔博士出任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后,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

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1942年初,德国每个月大约生产350辆坦克和50辆突击炮,而1943年初德国坦克的月产数量已经翻了一番,突击炮的月产数量则增加了四倍达到200辆!令人生畏的虎式重坦、二战期间最优秀的“黑豹”中坦和“斐迪南”突击炮(自行火炮)纷纷批量列装,起复出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也对许多装甲师进行了重整和加强。

(莫德尔像)

具体到苏德战场上,由于苏军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失利以及非常泥泞的战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经历的危机期已然过去,东线德军面临的大滑坡式危险得到解除,从南到北的战线趋于稳定。根据朱可夫的说法,东线德军此时经过补充后已有232个师(含仆从国军队)530万余人的作战部队,54000门火炮及大口径迫击炮,5850辆坦克和突击炮,3000余架战斗机。

军史学家一致认为,1943年春季开化的泥泞期,为德军最高统帅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随着战线缩短或者拉直,东线德军首次获得了充足的预备力量,而不是再疲于奔命去四处防堵。预备队的存在和加强,意味着德军仍然拥有在部分地段组织实施“重点进攻”的能力,时间、预备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是进攻战役的三大要素,至少在当时看来,上述要素德军全部具备。

(施佩尔和希特勒)

反观苏军方面,尽管斯大林格勒会战歼敌总数达到150万,但苏军自身也付出了近200万人的伤亡,这是由苏军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指挥能力仍然不如德军所决定的。到1943年春季,经过整补的苏军大约拥有660万作战兵力和10000余辆坦克,105000门火炮和10300架作战飞机,并没有达到苏德战争期间的峰值,关于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其实苏联最高统帅部内部也是争论不一,无它,受限于军事实力。

仅就兵力总数字的530万对660万而言,1943年的德军毫无疑问仍具一定优势,但技术兵器的数量确实处于劣势,随着人口、经济、生产的全面总动员,德军最高统帅部基于现实综合评定的结果,是需要重新制定对苏总战略。新的总战略应该是:不再基于全面征服庞大的苏联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也是灾难性的幻想,而是要严重削弱苏军的力量,从而达到让斯大林被迫坐下来谈判的目标,注意,这不是寻求胜利,而是力图平局!

(曼施坦因在前线)

东线的德军主要将领也都换成了颇具能力的高手,比如曼施坦因元帅和莫德尔大将(尚未封帅)之辈,他们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和战场指挥能力也勿庸置疑。曼施坦因就认为:“我们必须利用德国仍占优势的那些因素,尽管从整体上看,我们现已转入防御,但仍需设法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使其付出重大伤亡,最终迫使他们求和”。

曼施坦因理论的核心是:“即使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我们必须确保实施机动灵活的作战,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说白了,这个战法的核心不再是盲目地发起大规模攻势,而是诱使苏军首先发动进攻,因为这毕竟是在苏联领土上的战争,苏军收复国土的欲望显然更为迫切。然后在合适的时机,等到苏军的进攻势头受阻、预备队消耗殆尽之时,德军再动用预备队发起反击,从而重创和粉碎苏军的重兵集团,以歼其有生力量为战略目的。

(虎式坦克)

事实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之后,曼施坦因稍后在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所展开的机动防御作战中,已经成功地击败优势苏军并印证了这一战略的合理性,如果按这个方式在整条战线上打下去,随着苏军消耗更多的兵力和兵器,德军几乎肯定会重新获得战场主动权。我们必须承认,1943年的苏军,除了数量仍占微弱优势之外(他们一直都保持着这方面的优势),在许多方面还略显笨拙。

问题还是出在希特勒的身上,1943年春季的后撤使战线成功缩短,再加上总体战补充上来的兵力兵器,使德军在东线再次拥有了相当的战略及战术预备队,就如同快输光的赌徒突然间拿到新的赌资一般,希特勒又一次不安分起来。他再度沉溺于狂热的幻想当中,浑身上下自负和傲骄最终压倒了理智和判断力,不顾一切地要主动出击,坚持发起拉平战线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堡垒行动”。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后世军事学者普遍归于作战计划泄密、进攻时间拖延、为援救意大利而匆匆结束等几大因素,而跳开这些具体的因素站在战略角度去看,这根本就是一次不该实施的进攻战役。希特勒用最后的军事资本,孤注一掷地投到库尔斯克战场上的赌桌上,才是德军彻底失去战略主动权的根本性因素,也标志着东线德军崩溃的开始,因为他们耗尽了最后的机动力量和战略预备队。

若非如此,东线德军便可以静制动,大量杀伤苏军的有生力量,完全有可能重新夺回在中部或者南方的战略主动权,而苏德战争结束的时间,则肯定会被拉长,这一情况直到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才会有所改变。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不可能了。

原因很简单,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美国工业和军队基本完成了向战时动员体制转轨的工作,美国工业对盟国的援助与日俱增,而美军也开始不断向欧洲集结,美国陆军航空队加入后,盟军对欧陆德占区的战略轰炸也与日俱增,德军在西线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对于德军来说,唯一摆脱两线作战窘境的途径,就是在美军大量投入西线发力之前,迫降苏联或者至少迫使苏联达成停战,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首次歼灭德军近30万人的大规模战役集群,这无疑坚定了苏联从上到下的胜利信心,基本上断绝了东线单独媾和的可能。

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大批训练有素的部队,这种损失对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苏军来说还可以补得上,而对于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德军来说,一次性损失这么多训练有素的历战老兵就伤到元气了,而且西线压力迫使德军将更多的资源转向西线(尤其是德国空军),这样一来投入东线的资源更加紧张,要组织起足以扭转战争主动权的攻势愈发力不从心,而且轴心国军队不久后又在突尼斯丢掉了35万人马(其中十多万德军),经过这两次失败,德军虽然仍然能够组织战役性的反击,但是要组织起足以扭转战局的反攻,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二战东线战事的转折点,此战双方损失巨大,尤其是德国,其主力部队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损失约为25万人(不包括轴心国其他部队),主将保卢斯元帅被俘。

而苏军同样损失巨大,伤亡总数超过100万人。

看似势均力敌的一场战役,为什么能称为转折点,这要从当时的战场态势说起。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从南北中三线进攻苏联,经过短暂的胜利后,德国的进攻逐渐停滞下来。

北方集团军群受困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再未前进一步。

中线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原本计划三路会师,一举拿下敌国首都,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朱可夫终结了不可战争的神话。

南线进展顺利,打下基辅不说,还歼灭了苏联大量有生力量,如果不是南线执着于围歼西南方面军,莫斯科战役不会输得那么惨。

如果说苏德战争是一场足球比赛,那么莫斯科战役后, 双方场上比分就是1:1,德国先进球,苏联搬回一个,场面上,德国依然占优。

与对手相比,德国是一只崇尚技术的球队,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打仗讲究技巧,斗智不斗力,而苏联虽然技术粗糙,装备简陋,却在力量和斗志上占据优势,除此以外,德国是客场作战,天气后勤人数都站在苏联一边,场地越烂,比赛时间越长,后者的越占优势。

此时的德国,迫切需要再下一城,抢回主动。

1942年德国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取胜,北线南线分别击溃苏联的反击,加之夏天到来,德军战斗力有所恢复,大本营认为,继续围攻莫斯科胜算不大,嚼过的馒头再嚼一遍也没意思,如果能够拿下斯大林格勒,打开苏联南部高加索的通道,不仅能够控制苏联内河运输咽喉,还能彻底占据苏联西南部的粮食和石油基地,进而 引诱土耳其出战,一举多得。

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

可以说,这是比赛第二回合的核心战役,双方都压上了全部,谁都输不起。

但苏联赢了。

德国不仅没有实现赛前部署,还损失惨重,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高呼:“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比分变为1:2.

熟悉足球比赛的网友都知道,从1:0变成1:2,想再扳回来,十分困难。

更何况,苏联的后劲被完全激发出来,愈战愈勇!

广袤的苏联国土,犹如一个巨大的魔术师,不断变出坦克、飞机、大炮和海量的士兵。

而不可一世的德国,却失去了魔力,变得畏手畏脚。

虽然此后有天才的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组织反攻,但那更像是拖刀计,砍了对手一刀,又被对手砍了一斧头,苏军已经完全不惧怕德国人,奥博扬双方硬杠就是苏联实力的证明。德国能获得一时的胜利,打苏联却会用两倍三倍的胜利来反扑。

德国再无可能夺回主动权!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德军是不可能夺回战场主动权的,德军或者说所有侵略者的军队失败的结果从它们发动战争那一刻就注定了。讲这个问题我们也无需各种对比,摆数据讲细节去凑字,只需要看战争性质就够了。

“战争性质决定战争胜败”这句话可不是空话,它是有道理的,轴心国军队在他国领土上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人人都知道。手段之残忍,罪行之恶劣是有很多证据的,在这样的行径之下可能没人反抗吗?

世界上这些大国论人口、论面积、论资源随便哪一个都胜于德日等国,战时转化为战争能力都很恐怖。何况德日等国面对的不是一个大国,而是所有大国,和众多小国。战争后期德日等国资源枯竭,士兵都开始用老人孩子充数了,可是对于反法西斯国家来说再打几年也打得起。

侵略者对他国所谓的占领,也只是在占领区没有主力部队反抗,而达不到绝对占领,敌后仍然有游击队。提问者所说的战场主动权,也只是对对方的主力部队。

德日等国在战场上的优势就是单兵作战能力强、武器更精良一些,可是你野心很大,想对大片的土地进行占领,士兵只精不多只会加快失败。就拿苏联来说,苏联两亿左右的人口,那叫地广人稀。你的德国几百万军队放到那么大地方能占多大面积?

还有补给怎么解决,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一年抢的着,两年抢的着,三年四年占领区民众都转移了、参加游击队了,谁会给你侵略者种粮食啊。

前期胜利越多战线拉得越长,各处的兵力越单薄,面对那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游击队,侵略战争能维持多久?战争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就算没有损失也要有消耗,何况任何国家都做不到没有一点点损失。

大航海时代以后像英国、西班牙、荷兰等这些曾经的海上霸主,最后哪个不是因为久战而衰落?掠夺就要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就得损失和消耗。资源可以抢到,可是武器和士兵并不容易获得,武器建造需要周期,一个人长到可以参军作战的年龄少说需要二十年,在战场上损失掉可能只是一瞬间。

你觉得当时德国的军事实力跟二十一世纪的漂亮国比如何 ,那漂亮国在阿富汗花费巨大最后还不是狼狈地走了?所以把视角提高一些,德国它输得就不是那一两场战役,也不可能靠一两场战役夺回主动权,它只是败给了正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