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孙殿英他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真的是因为盗了清东陵的原因吗?

孙殿英要不是盗了东陵,那就是军阀混战时期诸多普通军阀之一了,没那么大的名气。

孙殿英早年是北洋旁系姜桂题的部下,后来投身草莽,在豫西占据山头为匪,手下也有几千人马。军阀混战时期,孙殿英先后被军阀憨玉昆、孙岳、张宗昌等收编。在北伐战争时期他投靠了蒋介石,后来又参加过反蒋战争,中原大战后被张学良收编,多次易主,也算是标准的墙头草。

孙殿英鼎盛时是借热河抗战收编了大量的游兵散勇,手下一度达到7万多人马,不过这点兵力在民国时期的军阀中也只能算一般,和那些大军阀没法比。而且他也没什么地盘,一直都是依附大军阀生存而已。

另外孙殿英的部队大多也是草莽出身,跟着他无非是“利益”二字,战斗力差,稍有挫折还会倒戈。孙殿英后来进军西北,和占据西北的马步青、马步芳、马鸿宾、马鸿逵等军阀爆发“四马拒孙”之战时,后期就是因为手下陆续倒戈而兵败。

因此孙殿英的总体实力不强,在军阀中属于二三流角色,除了“热河抗战”和“四马拒孙”两战稍微有点名气之外,其他战斗中他都属于配角,原本估计在历史上没什么机会出名。

不过孙殿英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就是为了筹集军饷,带着部队盗了慈禧的定东陵、乾隆的裕陵,盗走了大量的珍宝文物。此事闹的极大,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热门新闻,后来还被搬上银幕,孙殿英也得了一个“东陵大盗”的外号。一时间孙殿英也是出足了风头,当然他可能未必愿意这么出风头,毕竟这事也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孙殿英能出名,主要还是因为盗墓造成的,不然也就是民国时期诸多的军阀之一,默默无闻了。

军阀孙殿英他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真的是因为盗了清东陵的原因吗?

1928年8月4日,国民政府青岛特别市警察厅侦缉队在码头抓获第12军逃兵张岐厚等三人,当场查获其携带的宝珠36颗,审讯中得知他们已经在天津变卖了10颗,而所有这46颗宝珠都是在慈禧地宫弄来的。一个普通士兵都能够搞到价值连城的46颗宝珠,那这支部队的军官和长官得弄了多少宝贝?同年8月14日,天津警备司令部又在海关查获企图外运的东陵文物35箱,话说,那没有查获的又得有多少?

(孙殿英剧照)

于民族来说,时任第12军军长的孙殿英此举无疑是一场浩劫,我们少时看过的电影《东陵大盗》就是描述的这段历史,只是当时还看不太懂,怎么当兵的就抓起当兵的来了?穿的军装几乎都一样嘛。这就是民国乱世,在1928年夏季二次北伐已经完成,逃回东北老家的张作霖也已被炸身亡,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了关内,然而实际上又是几大势力各把一方,军令政令杂乱,遂有此祸。

打倒张作霖北洋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四大集团军中,黄埔系第1集团军和桂系第4集团军是沿津浦路进军,最终进抵冀东的秦皇岛一线,而直接攻击平津一带的是晋绥系第3集团军和冯玉祥的第2集团军。最先进入北京的确实是阎锡山的大将商震所部,但是在战场上出力最多的其实是冯玉祥麾下善战的西北军,然而蒋氏控制的南京政府为离间冯阎两军,故意把平津富庶之地全部交给阎锡山管理,老西6月4日就任京津卫戍总司令。

(北洋军的军装)

孙殿英是民国时期“有奶便是娘”的代表性小军阀之一,平生多次改换门庭,类似这样的军阀比比皆是,而孙的“名气”能够脱颖而出,当然是因为东陵盗宝,否则无论是兵力、实力、影响力他都不值一提,=当时他的部队也不过是依附于晋绥军却自成一系的杂牌军。他的老大先后有河南镇嵩军大将憨玉昆、直鲁联军总司令“狗肉将军”张宗昌等人,无一不是土匪或者“刀客“出身的军阀头子,物以类聚,可以想像孙殿英所部的素质和面貌。

广州政府的北伐军在出征时不过10万人枪,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部队早期也各只有10几万人,然而二次北伐完成到南京政府召开“裁军会议”(中原大战的导火索)之前,全国军队已高达150万之众,这100多万的差额是怎么冒出来的?一方面是各派不断征兵扩充部队,另一方面就是大肆招降纳叛,比如孙殿英当时正依附的张宗昌军队,是北伐军主要打击的敌人,然而眼见大势不妙,南京方面只需抛个媚眼就“反正”了。

(国民革命军的军装)

就这样孙殿英所部被编入徐源泉的第六军团(也是奉系中的杂牌,二次北伐时期投靠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番号被授为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装也从奉系“安国军”的土黄色换成了灰蓝色,头顶上的五色徽则变成了“青天白日徽”,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一支孙殿英私人所有的土匪武装。要命的是,阎锡山给第12军划定的防区在河北省蓟县的马伸桥,这里与清东陵只有一山之隔,坏猫离着大鱼太近了。

清王朝的主要皇陵共有五处,其中三处位于关外老巢的辽宁省境内,另外两处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在河北省遵化县和易县所修建的的东西二陵,即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这两位著名的封建统治者在去世后随葬珍宝极多。当初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退位时,关于皇陵的保护是有条款的,民国政府允许保留“护陵大臣”的职务和一定的护陵旗丁,然而随着战乱不断,所谓的“护陵”已然名存实亡了,个别偷盗之事屡见不鲜。

(孙殿英的第12军部下)

不过大规模的盗陵事件之前并没有发生,尽管许多大小军阀对东西两陵里的珍宝垂涎欲滴,毕竟那个年代有钱就可以有兵,就可以有实力成为草头王。但无人真敢下手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皇陵建筑坚固严密,为了防止盗掘填封的也很彻底,小毛贼是很难打开的;其二是毕竟还有些护陵人员存在,小股匪徒公开盗墓不太可能;其三是民国政府的法令在先,盗墓必然千夫所指致舆论大哗。

结果正是孙殿英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皇陵坚固不怕,他有炸药;护陵人员武装保卫没关系,他有大兵;至于舆论问题,他实施封锁秘密进行。总之,孙殿英属于民国时期“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其他军阀不敢干的他终于给干了。当然,这么大的动静是瞒不住的,以溥仪为首的清廷遗老遗少闻知后立即发表声明,要求国民政府严惩肇事者,事件遂一时轰动全国,孙殿英就这么“红了”。

(第12军开进裕陵)

然而孙殿英的上司有三层,并且又分属不同的派系,即原奉系的军团长徐源泉、晋绥系的平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和南京的黄埔系蒋总司令,错踪复杂的关系为他摆平事件提供了客观条件。

比如军团长徐源泉就托人捎信给孙殿英:“你这次办事太过莽撞,各方已经大哗,我也难以进行庇荫。可是有关关键人物你们都要设法疏通,行与不行,看你们的手段,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云云。

于是孙殿英一顿操作猛如虎,上下打点的结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方都收了好处做做样子未予深究,冯玉祥甚至说:“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们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对清廷这一点,我干的是活的(指驱逐溥仪出宫),你干的是死的”!笔者个人感觉,冯玉祥的逼宫和孙殿英的盗墓,在客观上也是溥仪出逃关外当了汉奸的部分原因,他会认为民国政府“不讲究”。

未及两年中原大战爆发,军阀重开战,就更没有人关心清陵事件的是是非非了,而大批的国宝也在乱世中就这么流失了,殊为心痛。不过这次事件倒真的使孙殿英“名扬中外”,风头明显盖过了老上司憨玉琨、张宗昌、徐源泉等人,难道不是吗?

(炸陵剧照)

军阀孙殿英他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真的是因为盗了清东陵的原因吗?

要给孙殿英贴标签,会是什么呢?

军阀、汉奸、大盗、土匪、三姓家奴,这些标签用在孙殿英身上都恰如其分。

对大多数人来说,孙殿英大盗的身份似乎更“闻名遐迩”。

北伐战争时期,孙殿英依附于国民党,当时,北伐军开到了河北地带,河北匪患异常严峻,大大小小的土匪窝有成百上千个,给周边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孙殿英被派去剿匪。

有一天,孙殿英大军恰好经过了清东陵,见殿宇富丽堂皇,奢华无比,心生无限感慨,便让大军在此休息片刻。

这时候,有下属来报,说有一股土匪进了马兰峪,似乎要去盗墓。

孙殿英一听,眼睛一亮,心想既然土匪要去盗墓,看来墓里有不少宝贝啊!孙殿英问下属,清东陵埋了谁?

下属告诉他,埋的是清朝皇帝,有乾隆、康熙、咸丰、顺治、同治。

孙殿英一听咸丰,便眼睛一亮,继续问道:“咸丰是不是有个婆娘叫慈禧?”

下属点了点头。

孙殿英眉毛一挑,喜得合不拢嘴,下属问他何事如此高兴,孙殿英摇头不语。

第二天,孙殿英派人四处张贴告示,为了震慑土匪,将在本地搞场军事演戏,百姓不许进入,否则枪弹不长眼睛,死了概不负责。

一时间,百姓纷纷逃离,躲得远远的。

前期工作准备好了之后,孙殿英开始放手大干了,他选择了两处墓葬,一个是慈禧的,一个是乾隆,之所以选择他俩,因为慈禧穷奢极欲,是个败家娘们,而乾隆也是个烧钱的货。

起初,匪兵们一拥而上,四处乱挖一气,宝顶上、配殿外、明楼里等等,任何一处都不放过,可是挖了一个礼拜,始终找不到地宫入口。

又挖了几日,匪兵们终于在明楼底下发现了洞门,大家兴奋地大喊大叫,眼睛里露出了饿狼般的绿光。 匪兵鱼贯而入,然而走过一段通道,大家傻眼了,因为过道尽头是一道钢筋混凝土墙,人称“金刚墙”。

消息迅速传给了孙殿英。

很快,孙殿英莅临现场,亲自指导工作,当他来到了洞口,见到了金刚墙,也愣在了那里,闭目思索。 约摸十秒,孙殿英忽然睁开了眼睛,叹气道:“不行咱撤吧!”

折腾了这么多天,废了这么多功夫,财宝近在眼前,然而主帅突然要撤,匪兵哪里受得了啊!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帅,咱们用炸药炸一下,说不定就炸开了!”

孙殿英猛地一拍脑袋,对啊!好主意,我一时居然没想起来!

半小时后,只听轰的一声,金刚墙被炸得粉碎,孙殿英让小股匪兵先进去,发现没事之后,他才进去,刚一进去,立马被成千上万的财宝惊呆了。

几天之后,三十辆马车陆陆续续离开了清东陵。

孙殿英,除了盗墓,还是三姓家奴,先后在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蒋等多股势力之间,左右徘徊,首鼠两端。

并且,孙殿英还投降了日本,当了两年的汉奸,日本投降之后,他又投降了国民党,帮着国民党打内战。

1947年,我军进攻汤阴,守城之人便是孙殿英,这次,孙殿英负隅顽抗,我军先后派人前去劝降,但都被孙殿英拒绝了。

孙殿英这次为何表现的如此“肖勇”呢?

原来,孙殿英仗着城墙坚固,装备精良,以为我军的小米加步枪根本打不进来,殊不知,我军早非昔日吴下阿蒙了。

几天之后,我军攻破城池,活捉了孙殿英。在押送至军法处的路上,恰好遇到了刘伯承。

刘伯承见犯人非常面熟,一问方知是孙殿英。刘伯承便交代要善待俘虏,保证安全。

后来,军法处还专门给孙殿英安排了一个卫兵,负责照顾他的生活,但彼时,孙殿英年事已高,加之长期吸食鸦片,染上了毒瘾,很快就病死了。

有不少人觉得孙殿英十恶不赦,人人得而诛之,为何要优待他呢?

其实,这是因为我军的一贯政策便是优待俘虏。比孙殿英级别高的多的,比如宋希濂和杜聿明,他们是副总司令级别,同样受到了优待。

所以,孙殿英“闻名遐迩”的名气,不仅来自于盗墓,也来自于反复无常的经历,以及跌宕起伏的一生。

军阀孙殿英他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真的是因为盗了清东陵的原因吗?

孙殿英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名气”如此之大正是1928年他驻军马兰峪期间盗挖了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这次公然盗墓行为让他一时间成为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

如今说起孙殿英大家都只知道他盗墓成瘾,几近疯狂;其实在盗墓之前孙殿英就是土匪出身,所以做出这样令人愤慨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孙殿英的出名并不全是因为他的盗墓行为,他能公然盗挖皇家陵墓,说明他还是有点实力的,孙殿英一生的高光时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入驻马兰峪,狂盗清东陵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成功,孙殿英率部驻守蓟县,当时土匪马福田盗掘清东陵被孙殿英发现,孙早对东陵垂涎三尺,为了筹措军费,他调集一个团兵力,以军事演习为名,驱散护陵人员,赶走土匪,一个月内连续盗窃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两座重量级陵墓,收敛财物无数,为了保全自身,他用这些财物贿赂了各级军政要员。这次盗墓让孙殿英第一次名声大噪,各种申讨也是接踵而至,可以说是臭名在外了。

二、中原大战,与蒋介石对峙

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孙殿英追随冯玉祥、阎锡山在豫东、皖北地区与蒋介石七万余人对峙,伤亡惨重,暂时守住亳州城,深得阎锡山赏识;最终还是被蒋击溃后率残部逃往山西,张学良入关后孙殿英被收编。作为一名军人来说孙殿英还是算得上作战英勇,是当时军阀混战时期的一股流动力量。

三、抗日战争,投日军做汉奸

抗战前期,孙殿英在张学良指挥下可以说是顽强抗日,英勇作战,后因各方势力的拉拢,游走于国民党、日本人和阎锡山之间,非常狡猾。1943年孙殿英在太行山被日军包围后投降日军,做了“和平救国军”还帮助日本人策反我军将领,可以说是忠诚的汉奸。比起第一次盗掘清东陵,这次投靠日本人更让国人愤慨,贪财偷盗可以原谅,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毫无原则,作为一名军人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实在难平民愤。

四、解放战争,投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孙殿英有投靠蒋介石与人民解放军为敌,驻防汤阴期间,修筑工事、抓民夫、拆民房为蒋介石卖力反共。1947年5月1日解放军攻破汤阴,孙殿英被俘后病逝于战犯收留所。

纵观孙殿英的一生,不管他出于什么原因盗掘清东陵,但在他身上有一种民族主义,他曾说;因为他不满满清政府统治,所以要革命。在战争期间他多次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做汉奸,助蒋反共,妥妥的墙头草,为了活命那边风大站那边。如此反复无常、性情复杂之人很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小编倒是觉得他的身上自始至终都带着那股匪气。所以孙殿英名气大不光是盗挖清东陵,他还做了很多“大事”让他遗臭万年。

军阀孙殿英他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真的是因为盗了清东陵的原因吗?

民国期间派系林立,局势动荡,实力一般的孙殿英能“鹤立鸡群”,成为各方拉拢,“知名度”最广的军阀,其实与他的东陵盗宝密切相关,因此,臭名昭著的孙殿英也被冠以“东陵大盗”的臭名。

但孙殿英遗臭万年,也不完全因为自己的盗宝,还因为在之后20年,他的所作所为,造就了孙殿英成为了民国时期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孙殿英一开始能盗墓,也是得到了地利的便利。孙殿英部被国民政府收编后,就驻扎在河北蓟县和遵化一带,离清东陵只隔了一个山头。由于是杂牌军,国民政府自然是给番号不给粮饷,所以孙殿英只能自谋生路,靠山吃山也就打起了盗墓的主意。

孙殿英虽然是文盲,但他也知道清东陵里面的宝物价值连城,其中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里油水必定最多,于是首先就打起了乾隆墓和慈禧墓的主意。经过一番周折进入地宫后,果然没错,乾隆和慈禧生前穷奢极欲,好大喜功,追求享受,死了之后朝廷也是花了全国之力来安葬乾隆和慈禧。

孙殿英所部进入墓葬里看到无数的金钱财宝,两眼冒金光,数不尽的稀世珍宝。据说当时为了运走这些财宝,孙殿英整整用了30辆大卡车才勉强完成运输工作,从孙殿英到每个士兵都是赚的盆满钵满,满载而归。

虽然是以军事演习和剿匪的名义进行的盗墓,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东陵盗宝的事件还是不胫而走,消息所到之处,无不是义愤填膺,举国哗然。孙殿英至此被戴上了“东陵大盗”的恶名,而帮孙殿英销赃的谭温江在北平被抓了一个正着。

可孙殿英并没有因为盗墓而受到应有的制裁,“有钱能使鬼推磨”,孙殿英拿出一部分赃物走了上层路线,使得孙殿英继续做他的军长,乃至当上了安徽省省长,可见当时吏治多么黑暗,政府多么腐败。

当然,孙殿英虽然没有因为盗墓得到惩罚,但是孙殿英的下场似乎早就注定了。在后来的生涯中,孙殿英与日本面对面打过仗,一时成为了“抗日英雄”,但最终还是当了伪军,助纣为虐。解放战争的1947年,在解放军解放汤阴时又负隅顽抗,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因此被俘,虽然得到善待,但还是因为体弱多病加上长期吸食鸦片,最终不治身亡,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看到这里,你觉得孙殿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欢迎留言评论。

军阀孙殿英他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真的是因为盗了清东陵的原因吗?

首先来说,盗墓这个事情让孙殿英臭名远播。

民国军阀那么多,除了一些大军阀,为什么孙殿英名气这么大呢?

天下盗墓贼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孙殿英名气那么大呢?

因为他盗的是清东陵,是清朝皇家陵寝,是慈禧和乾隆的陵。

孙殿英盗墓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钱了,要给兄弟们发军饷,不然没钱吃饭,更没法打仗,最后肯定会跑光。

手下没人了,还能怎么打仗?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民国政府不给发军饷。孙殿英被逼无奈,只能像死人借钱花花了。

有人会说因为几百年前清政府杀了他的老祖宗,他要报仇。

我们试想一下,几百年过去了,仇恨还能有多少?孙殿英要是手里有大把的钱,他还会去盗墓吗?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钱。

孙殿英何尝不知,盗墓会得到天下人的骂名。但是口袋无钱,腹中无粮,骂名又算的了什么。

盗墓这件事发生以后,孙殿英三个字响彻中华大地。绝大多数人,都是骂他。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孙殿英罪孽深重,让无数国宝流失。

但是基于当时的孙殿英的角度来说,对他是有利的。

后来,孙殿英在热河率部队阻击日军几昼夜,直接挡住了日军进关的速度。这一件事上,孙殿英也是有功的。

孙殿英的名气这么大,盗墓确实有一定的成分,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现在要是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会扬名天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