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一个好的作者,一个好的作品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所谓的文笔就是你能引发他们的共情,让他们认为你说的入情入理,让他们有代入感,引动读者的情绪,这就是好文笔。作品过于高冷,别人看不懂,或者作品过于浅显,别人一看就乏味,自然就不是好文笔。恰到好处就是好文笔,这个恰当好处才是需要下功夫之处。
假如你认同我的观点,那么我想你需要做以下几件事情:
1、多看书多看书是必须的,胸中无墨水,有时引经据典不知道去哪里找。一篇文章特别是作者没有名气,比如像我,那怎么办,那就需要引用名家之言,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他们可能不信我,但肯定会相信名家之言,所以多看书是必须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别人吟,这又是多看书的第二个好处,因为让你在无形中感受到这些好作品中作者使用的技法,这些比起专门的文选课本来说,更显的珍贵。当然不需要刻意去学,刻意反而学不会,这个需要悟。
2、多经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辛弃疾老爷子的观点。比如你写爱情题材,结果你根本没有谈过恋爱,你看过很多作品,未必也能把握其精髓,真正打动人情感的部分,是需要经历的。
只有经历了,你才知道那深刻的部分。曹雪芹没有经历家族巨变,那也很难写出《红楼梦》。所以辛老爷子接下来还有一句话: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就是愁啊,如果你没有经历,你也不觉得这句的妙处。
当然没有经历,有些人会在技巧上取巧,重在情结上构思,这一点是很多网文的共同特点。(没有批评的意思)。
所以你说文笔没有提高的原因可以在这两方面去补充。
3、投情感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绪投射 ,如果写这篇文章你只是为了交差或者应答,一般很难写好。文章要写,必须是自己有感触的,没有感触的就不要动笔写。
有了情感的文章,你写起来通,别人读起来也通。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4、多写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你可能积累了一些素材,知识的,情感,技巧等方面的储备。这些东西你以为是你的,其实并不是。
这些东西是别人的,你只有不断地写,才会慢慢消化这些东西,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会进一步去努力。
一天或许没有进步,但坚持一年,回头去看自然会有进步,哪怕是一只蚂蚁一天爬一米,365天也就是365米,不短了。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翻翻看我2017年在头条写的作品,再去翻翻2018年、2019年以及现在的作品,只要你一比较,你会发现我一直在进步,我基本上每天保证写上几千字,完全原创。二三年下来,回头去看,那数量也挺可观的。
结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苦读书还需勤动笔,这两点很重要。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一个人的天份,不管做什么事情,天份永远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天份,你经过努力肯定会有不凡的成就。
如果没有,你经过努力可能只会比普通人强那一点。所以清楚自己的特长也是很重要,并非只有努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
当你清楚自己的天份,那预期也会变的合理。
以上回答希望能帮上你,我叫知常容,一个喜欢聊点历史,顺便带点道德经的普通人。
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感谢邀请,“屹波读书”为你解答:
我和你一样,一开始也觉得多看书就能提高自己的文笔,
于是我选择更加激进的方法——抄书。
每拿到一本新书,我都会飞快的浏览一遍,将自己觉得写好的句子或词汇,做上记号,等一遍书看完,再将做记号的地方,全部摘抄下来,强制自己背诵下来。我认为,这样做就能在后续的写作中,随时拿来应用,即便是照着仿写,也能大幅提升我的文章质量。结果,我发现这种方法根本没用。我承认书中很多好句子的格式和表现手法,很是精妙!一旦借用,的确能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但有个前提,一定要语境适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很喜欢用排比,觉得这种写法能够充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可一旦使用在干货文中,就会让读者觉得我是无病呻吟,抽风,甚至是神经质,直接取关。
为了刻意“拽文”,我还经常在文章中生搬硬套一些华丽、夸张的形容词,结果却让我的句子,前后逻辑不对称,不够连贯通顺,大大增加读者的理解成本,致使跳失率居高不下!我很迷茫,我一直在迫使自己多看书,甚至将整本书的好句子,好词语背诵下来。
可结果,却对我的文笔起不到丝毫作用!
我该怎么做呢?
我带着困惑,请教了很多报社老编辑后,我终于明白:提升文笔最关键的方法,不在于多看书,多背诵,而在于不断的练,还要有目的的练。再告知大家方法之前,我们要先给好文采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什么是好文采?当我们说一篇文章很有文采的时候,一般是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能给人带来耳听目染的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要建立在阅读过程中能给读者带来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即:“看”和“听”。
练习技巧一: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简单化,口语化。过长的从句、过多的逻辑关系,繁琐的形容词,都会影响文章的阅读速度,让读者丧失继续读下去的信心。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为什么,如今京剧很难被青年人接受?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在演出过程中,一句话的节奏被拉的很长,青年人很少有耐心听下去。
如何练?
将一个过长的句子,拆成几个短句,由逗号隔开;
句子逻辑性太多,要尽量缩短,一句话表达不出来,就用两句话,两句不行,就用三句。总之将多层逻辑,变为单层逻辑,让读者从字面上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内容。
不用太多的形容词,尤其是连续不断在一句话中使用形容词,这样会给读者产生多层画面感,加深理解的难度。
在提醒大家一下,在文章中多使用短句,这样能明显的提高文章的节奏感,音律感。想象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说话的吧!
画面感一直是好文笔的重要表现。通过你的文字给读者营造极致的画面感,会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提高阅读质量,质量越高,肯定就代表文章越好了。
近几年大火的盗墓题材小说为什么畅销,就是因为作者在画面感营造上,下足了功夫。还有一个现象也能证明我说的话,这就是但凡盗墓题材小说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大家吐槽最多的话题,就是场景和道具设计的不过关,没有达到小说所描绘的样子。
如何练?
推荐大家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
多抓一些事物的细节,比如环境细节、人物表情细节、外貌细节等等。
最重要的是善于用比喻的手法,可以将内容抽象化,也可以将抽象化的内容比喻成具体化的事物,加强读者的理解力。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内容对你有用给,请多多点赞、转发,收藏,如果有补充的见解或意见,也可以在评论、留言,我将第一时间与你答复!
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阅读是学习。当我们阅读名家经典之时,就会知道世界上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笔才能打动人。大量的阅读,会让人的视野开阔,见识深刻。在作者个人心中,自然而然会形成“好”的标准。
举一个例子,如果阅读量不够,可能会认为郭敬明、刘同等青春文学作家的文笔是好的,是值得学习的,但如果你心有万卷书,自然可知他们的文笔乃是下乘,不值得学习。郭敬明“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为何至今仍被人取笑呢?就是在于他的文笔矫情与虚假。真正的情感不是这样表达的,他完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当你有了文笔好坏的概念的时候,你的写作自然会朝着心中的标准前进。前些天,参加作家阿乙的读书活动。阿乙是阅读量非常庞大的作家,短篇小说集《鸟看见我了》《灰故事》都是我所喜欢的。他的文笔凝练,尤其是动作写得流畅,令人惊叹。
在活动里,他有个观点我很认同,就是在写作过程中,以名家为学习对象,会起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即使达不到名家的水平,但水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怕就怕以低标准要求自己,且不去阅读、不去学习,最终文笔不好而不自知。杜甫有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也有许多天才作家,他们年纪轻轻就文笔斐然,才华令人嫉妒。殊不知,他们幼功很好,儿童时就背诵过名诗名文,感受着文字的韵律与魅力,及至写作时,就自然而然地使用上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笔好事阅读与练习共同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好的文笔,扎实的文字功底,“看”和“练”是基础,是积累,但最关键的还是对人和事物敏锐观察,精于发现,善于分忻,能将普通的平凡用自己的思维创造和文字的精美组合来谱写出一章独特的文字交响曲。
文笔好,文字流畅新颖,来自平时的“看”和“练”,来自生活语言的修饰和规范,来自内心精神世界的光明和健康,更是来自对自然景物和自己生活的热爱。
好的文字作品不必要用多么华丽眩目的词汇,密不透风的框架结构,高谈阔论的理论依据,矫揉造作的逻辑虚设。
是简单明了,老少易懂,是接近生活让人熟悉,是贴近人心让人亲切,是被人接受让人喜欢,是充满正能让人受益。
凡是人们看了不嫌废话啰嗦,不觉空洞无物而被接受,喜欢,感觉亲切,受益,就是文笔不错,文字被尊重的运用了,你也被人认可了。
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对待这个问题,我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文笔好,既不是练出来的,也不是看书多的结果。
第二个答案,文笔好,既是勤写苦练出来的,更是多读书的结果。
我这个对立的观点,是基于“天赋”这个创作关键要素,而生成的:有写作天赋的人,加上多读苦练,文笔好不成问题;没有创作天赋的人,就算多读苦练,文笔也好不起来。
我下放农场时有个农友,十七岁立志做个大作家,三十七岁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骑着自行车,车框里放满了小册子,见到熟人就送,现在快七十了,才混个省作协会员,当大作家的理想,永远留在青春的梦里了。像这种没有创作天赋的写作者,无论怎么苦练多读,大都收效甚微。
我就不一样了,我到目前64岁为止,从未读过一部古今中外名著,我混迹头条近六年,写了六千多个答案,没有一篇超过六百字,我不学无朮,既不苦练也不多读,但我有创作天赋,无师自通,我的文笔放在文坛全域比,狗屁不如!但在狗屁不如的群体里,我的文笔绝对是顶尖滴。
我的农友作家,用了五十年栽花,还没有我五年插柳收获的粉丝多,这就是天赋的意义,也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的原因。
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谁能想到,一个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所有作文都是母亲说一句,我写一句的人,今天竟然会以码字为乐?
一开始,学看图写话,四格漫画,我真的只能憋出四句话…
再后来,作文要求600字,我尽量多用“了、的、啊、呀”这样的字滥竽充数。网上评论要求15字算什么,我600字都能凑出来。
再往后,800字作文…我已经混到了语文考试前面60分几乎全得,作文40分基本放弃的程度。
老师说,别的同学书写差要扣分,你这个书写分我都不忍心扣。
家长老师痛心疾首,明明语文成绩不错的一朵美男子,竟然在作文上败得这么惨。
你说怎么办!?
直到有一天,我迷上了看书…其实是上课悄悄看小说。
敲黑板!
敲黑板!
敲黑板!
这里就要正面回答题主了!
看书,要讲方式。我以前答题说过,学习分为输入和输出。
看书就像听老师讲课,是被动的输入式学习。
不管看小说,还是看名著,你不能光看。
我看书的时候,会做笔记,把自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词语勾画或者抄写下来。
如果说看书是基本的输入,那么这种记录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第一次转换,会加深一层印象。
这个方法,是从考试打小抄总结出来的。以前考试,连夜加班做小抄,抄一遍之后发现,我竟然已经都记下来了。
再次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尽量去套用这些句子。
这是输入到输出的第二次转化,印象再次加深。
这个阶段,作文已经有一些不小的改变了。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以前纯粹是被埋没了,没发现自己的创作才华。谁在中二的年纪还没有把创作冲动当做创作才华过?
有才华,就会主动去写。
渐渐地我发现,纯粹的套用、搬运那些句子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才华,我已经能把它们化用,变成我自己的语言了!
这是输入到输出的第三次转化。
注意,我自己从纯粹的抄袭者,变成能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再往后,一句一段的出彩再次不能满足我,我也有了喜欢的作家,于是踏上了模仿的道路。
有了喜欢的作家,喜欢的风格,就大胆去写,去模仿,喜欢码字的人,谁不是从模仿起步的呢?
这是输入到输出的第四次转化。
越写越多,越写越爱写,只要你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人,慢慢地总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上面是我的故事。
有的同学看了可能会说你特么这不是抄袭么?
怎么说呢,一开始确实是,但那是用在校园作文里,没什么商业用途,大概也算不上侵犯知识产权。所以题主如果想用这种方法,就自己在家练笔,不要发表出来。
所以题主明白了么?
读书是基础,是被动式学习,是输入。而动词写是主动式学习,是输出。
两者缺一不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