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我们都知道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属于这样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说白了这一次战役的胜利,起着最大作用的人就是毛泽东,正是毛泽东以少胜多,带领工农红军打赢了这次战役。
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
因为在四渡赤水之前,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了工农红军的数量锐减,本来工农红军有八万多人,但是,经过李德等人的指挥,最终工农红军只剩下三万余人。这个伤亡真的是太过于惨重了。
在红军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蒋介石派来了二十万大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他们想一举歼灭工农红军。
说实话若是工农红军,再有李德他们指挥下去,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不过还好,因为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大家推荐了毛泽东作为党和军队的唯一的领导人。
也就是说,此刻带领工农红军和国民党战斗的任务就落到了毛泽东的身上。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还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对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他觉得我们要采用灵活的作战方式,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和国民党做殊死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因为我军人数少,作战比较灵活,可以任意的在敌人的地盘上穿梭,而不被敌人发现。正是通过这种灵活作战的方式,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对国民党反动派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最后,国民党不得不赶紧逃离。
正是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走出了困境,取得了四渡赤水战役的伟大胜利。
这一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挽救了党和军队,更是挽救了中国以及广大中国人民。恰恰也是在这一次战役之后,工农红军开始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发展的。
四渡赤水之战,被毛泽东视为他这一生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当然了毛泽东的一生打的经典战役有很多,比如说三大战役等。
但是,赤水之战绝对是让毛泽东记忆犹新的,毕竟正是这一次战役,毛泽东是带领三万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我想说的是,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的,那是一群人的集体意志才能达到的结果,但一场战役确实是可以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而取得顺利。而且我认为题主对战争、战役、战斗等的概念还有一些疑惑或者不太明白的地方,下面首先解释一下:
战争:战争是政治斗争或者外交手段的极端表现,当通过政治谈判、外交谈判等都不能解决的时候,战争就登上历史舞台,他是一系列的战役所要达到的结果,比如由平型关大捷、昆仑关大捷、长沙会战、松山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所组成的抗日战争,最终目的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而由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等组成的解放战争,最终目的是夺取天下,解放中国;
战役:战役是战争的组成部分,达成战争的手段;
战斗:战斗是战役的组成部分,是战役的具体单元,通常团以下的小规模的军事活动都可以称为战斗。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亮剑》中由独立团发动的【平安格勒战役】,因为他的投入人数是师以上的,可以称之为战役,它是非常态的。
因此,一个人可以影响一场战争,但不能左右一场战争,但可以左右一场战役。
比如,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又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这些战役,不是随便任命一个什么李司令、张司令、马司令……就可以达成的,他的指挥官通常都必须具有独特的特点或者高超的指挥艺术才能够达到,都是无可替代的。
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战役大家讲的比较多,所以不讲,下面稍微讲一下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第一年最最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他的最最最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战略侦察:在解放战争的初期,国民党异常强大,到底怎么打,谁也不知道,需要一些具体的实践来总结规律;
改变中央战略方向:苏中战役的七站七捷,改变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规划,证明南边也是可以有作为的,不是只能给北边做辅助,做嫁衣;
战役模板:苏中战役,最终作为模板教材,党中央毛主席明文规定所有解放区都必须效仿,是解放战争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苏中战役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果,与他的指挥官粟裕将军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粟裕就没有苏中战役的伟大胜利。粟裕将军具有其他将领无可替代的特质:
善于主动思考战争规律,不唯上,不媚上,所以能够从战场实际去思考,得出与决策层不一样的结论;
它具有比其他将领都丰富的包围圈内的战斗经验,从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始,就一直在四面受敌的环境下战斗,所以他敢打险仗、恶战;
长期与中央脱离,他对战争有一套自己的认识,指挥大胆又缜密。
所以,苏中战役因为粟裕将军的出现,取得了最辉煌的结果,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给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千险万阻,胜利到达了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以后夺取全国的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红军长征时,尽管突破了对手的四道封锁线,但却战损非常严重,血战湘江以后,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仅剩下3万余人。
再由李德、博古等人指挥下去,红军的命运真的不堪设想;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重归军队的领导位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分析了敌我态势,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形成一个拳头,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对围追堵截的对手实施重点打击,突破对手的包围圈。
于是,毛泽东指挥工农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非常出色的运动战,因为毛泽东这个关键人物,运筹帷幄,甩掉了对手数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堪称中国工农红军军史上的神来之笔,教科书式的经典战斗案例,这就是红军历史上有名的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击溃黔军的抵抗,打退尾追的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郭勋祺旅、潘佐旅等部,从元厚、土城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鉴于敌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背景下,毛泽东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再次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主力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在遵义地区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即四渡赤水第二渡。
敌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毛泽东就决定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由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红军之际,红军主力突然转兵向北,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以上三渡赤水河,目的完全是为了迷惑和调动对手,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对手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时,毛泽东却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在中国革命非常危险的关头,挽救了这支工农武装的军队;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陕北延安,从此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原创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唯有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毛主席用兵如神,在最小的指挥部指挥着千军万马,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在中国革命遭受最严重挫折,白色恐怖,前途渺茫的危急时刻,毛泽东思想,象一把火炬,让人们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像一盏明灯,为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指明了摆脱苦难日子的方向;在抗战最惨烈、最艰苦,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思想冲破了层层迷雾,澄清了各种谬误,抓住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使人们看到了"打持久战"和"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伟大力量。
在中国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口,毛泽东思想成为绝大多数人们选择的道路,并为之而英勇斗争不惜牺牲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他的伟大思想让共和国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新中国在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毛泽东思想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拥护、所运用、所信仰,还为世界许多的国家和人们所推崇所敬服。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个华中重镇在南京沦陷后,曾经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因此在日军破城前,除相当一部分机关单位从水路撤往宜昌外,更多的部队、机构涌进南面300多公里的长沙。其中包括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等等,这里的最高军政长官分别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湖南省主席张治中。
日寇第11军追击南下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长沙城已是风声鹤唳,为了避免重现武汉几乎完整落于敌手的局面,军事委员会要求湖南认真执行“焦土抗战”的政策,在长沙城内布满可燃物,一旦日军接近立即焚城并且撤退。而实际上,日酋冈村宁次的第11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南犯,正在武汉地区整补中。
军委会委员长给张治中的密令是:“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而掌握野战部队的陈诚却对此一无所知。张治中交办的具体执行人分别是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注意这都是地方保安部队的长官,对军事形势的掌握、手下部队的素质都大成问题,如此混乱的指挥系统和混乱的焚城部署,终于酿成大祸。
(张治中剧照)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时许,位于长沙南门外的伤兵医院突然起火,省保安处长许权接报后电询前线的第15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得知并无日军进攻,判断是意外失火,遂命警察局出动消防队救火,然而消防队却早已撤离,火势因此渐大。由于缺乏沟通,不明真相的警备司令部所属警备第二团官兵,以为这就是焚城信号,24个分队纷纷按计划开始纵火,于是“文夕大火”在全城漫延开来,整整五天五夜才熄,长沙城变成一片废墟。
也就是说鬼子还没来,张治中的部下却自己把长沙烧成焦土,消息传出举国哗然,重庆方面无奈之下弃卒保车,迅即审判并下令第74军军长俞济时枪决了酆悌、警备部二团团长徐昆和文重孚(警察局长),但是仍欲保全张治中的政治生命(命令毕竟来自最高层)。然而陈诚却不干了,他的司令部刚刚于11月12日从平江县城进驻长沙城内的章家老宅,莫名其妙被烧个七荤八素。
(陈诚剧照)
虽然同为蒋某人的“八大金刚”,位置后来居上的陈诚仍然决定向张治中发难,看来这把火确实把他烧恼了(陈诚一直反对焦土抗战的做法,武汉警备总司令郭忏没有焚城大约与此有关)。遂于11月17日上书军事委员会“自请处分”,其实这事跟他的权责没一毛钱关系,明眼人一看便知,陈诚这是变相向最高层施压:“一定要追究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
这就尴尬了,如果一定惩处张治中,那必然会牵出焚城命令的始作俑者,而枪毙的级别已经到了黄埔一期的酆悌头上,就是想迅速结案大事化小,因此陈诚这份不合时宜的上书遭到痛批。蒋某人在南岳衡山以“辞修长官弟”的抬头送来长信一封,指责陈诚应该“长沙善后更应同心一德,早日完成,厚于责己,轻于责任”云云,陈司令长官这才明白,文夕大火的浑水原来如此之深。
(长沙大火)
最终给张治中的处分决定是:“革职留任,责成善后,以观后效”,而陈诚也深感继续留在长沙很难再与张文白共处,遂提名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代理本职,自己则常驻重庆不归,履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的职务。到了1939年2月,张治中亦被调回重庆,薛岳再兼“湖南省主席”,从而获得了湖南战场的军政全权,“老虎仔”来了。
长沙这场大火,烧走了蒋系两大重臣,使善于用兵并且具备一定作战主动性的薛岳,阴差阳错在关键的时间出现在关键的位置,自然也成为保卫长沙的关键人物。1939年9月,完成整补的冈村宁次发起了第一次对长沙的进攻,军事委员会从上到下皆认为应该放弃长沙退至衡山山脉再战,正是薛岳抗命不撤,力陈“退到何地是尽头”?
(陈诚和白崇禧剧照)
蒋某人心疼自己的嫡系部队,特派陈诚和白崇禧赶至禄口要求薛岳弃城南撤,而薛岳不仅说服了陈诚,还抢白了一向看不顺眼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总之就是必须要打,终于改变了重庆的既定方案,得以全力坚守长沙。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改被日军追打的狼狈局面,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两年内两次逐退日寇,更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而若非薛岳走马上任,无论是陈诚或者张治中坐镇长沙,以他们对蒋某人的顺从作风和战役指挥能力,中国军队必于1939年便弃守长沙。三湘百姓生灵荼炭不说,也就没有了此后四年多在湖南的战略相持,人口众多粮产丰富的湖南一旦过早沦陷,对抗日战争的苦撑阶段是非常致命的,所以说,三次长沙会战歼寇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薛岳确有跟日寇精锐野战兵团周旋的勇气,这才是难得的。
(薛岳剧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