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
战略一一一是指全面、全方位、规划布局、来着长远打算的谋略。
战术一一一是指打一场战争的技巧,用什么方法来打赢、打胜仗。如;伏击战、偷袭战、诱敌深入战、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围歼战……等等。
以上两种就是战略战术的区别之处,两者相互依存,联系紧密不可分的就是战略战术。
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
战略和战术简单来说是全局和局部的区别,大部分时候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也有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这时战术就必须服从于战略。
辽沈战役的时候,主席的决定是先打锦州,将东北的国民党主力歼灭在关外。因为1948年底,东北战场是我军唯一一个占有兵力优势的战场,在关外歼敌,可以大大减轻全国其他方向的压力,这就是从战略眼光。而林彪只从东北野战军的角度,认为先打长春损失最小,没有考虑到沈阳锦州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退到华北后,聂帅那边将面临什么压力。当然最终还是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出了对我方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很多时候,战略机遇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由战术上的胜利演变而来的。
淮海战役,粟裕刚开始的计划只是用华野歼灭黄伯韬兵团,中野配合牵制,执行一个小淮海的战术目标。但是当中野围住了黄维兵团,其他国民党军队进退犹豫的时候,战略机会出现了。配合作战变成联合作战,小战役演变成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将国民党仅剩的精锐全歼在长江以北。
国民党那边在战略方面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看的透局势的人指挥不动部队,指挥部队的各司令就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阳奉阴违。李天霞驰援张灵甫,出工不出力,就等着74师被全歼。廖耀湘兵团支援锦州走三步退一步,犹犹豫豫,丧失了战机,最后被十几万精锐全歼在东北平原。黄伯韬撤退时为了等一个军归建,白白浪费一天时间,让华野扎了口袋。白崇禧为了逼老蒋下台,截断了长江运输线,导致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老蒋一兵一卒都没能北上支援。
相比之下,中原突围,皮定均只带一个旅殿后,已经抱了必死之心。为了配合华野围歼黄伯韬,刘帅放话即便是中野拼光也要拖住黄维。
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
战略和战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术只为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实现战略胜利,往往有时候要牺牲部分利益,去获得战略胜利。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往往规划战略、制定战略、用于实现战略的目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果是“争一世之雌雄”,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这就是战略!战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按基本战斗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种、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按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
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
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这个问题,从粟裕大将三次拒绝下江南可以轻松看出二者的不同。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下半场,因为,仗着美械装备和飞机大炮的蒋军不再能对我军发动“全面进攻”,而是只能集中力量攻击陕北的西北野战军和山东的华东野战军。每当讲到这里,我们总是能背出历史教科书上非常熟悉的一段内容“蒋军两个拳头打人,像一个大哑铃,咱们就南下反击,开始外线作战,砸断他的哑铃把子!”
砸断这个哑铃把子的,是三路大军,第一路是陈赓谢富治的太岳兵团,南下陇海路以南,在豫西一带作战,第二路是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后改为中野),南下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直接威胁长江流域国统区心地带,第三路是是粟裕的华野西兵团,南下鲁西、豫东和淮北一带,与蒋军争夺淮河流域。
必须承认,解放战争中期的外线作战战略,和初期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都是解放军中央军委制定的优秀战略方案,但,外线作战难度很大。这个战略执行起来太难了。
性格耿直的粟裕大将,三次拒绝了这个战略,或者说是三次推迟了这个战略。因为原定计划中,粟裕兵团是要求到江南的江苏、浙江和江西建立根据地,直捣黄龙。
第一次拒绝下江南战略,是1946年6月,中央军委给华中野战军的指示非常明确:命令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离开苏中根据地,西出津浦线,配合陈毅领导的山东部队作战, 并在 7 月 10 日以前完成一切攻击准备。粟裕指出:”苏中是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并且有苏皖、鲁南、豫皖、中原各个根据地策应,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现正面临蒋介石的15 个旅围攻,我们留在苏中作战歼敌更为有利。”刘先胜、钟期光同意粟 裕的意见,认为:“苏中根据地是苏中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开辟、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们一枪不放就撤退转移,苏中老百姓不理解,部队的士气也会受影响。”
粟裕用战术上的优劣分析,成功说服中央,同意暂不下江南,而在苏中寻机歼敌,才有了3万多解放军一个月时间歼敌5.3万的苏中七战七捷!
第二次拒绝下江南战略,就是在三大主力挺进中原三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的大背景下。当时,中央军委命令 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率一、二、三、六 纵千里跃进大别山;指令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率 3 个纵队,叶飞、陶勇率 2 个纵 队,渡运河西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靠拢; 指令陈赓、谢富治与秦基伟的九纵、孔从 洲的三十八军等组成一个集团,至豫西开辟鄂豫陕根据地。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刘邓、陈谢两个集团不折不扣执行了这个战略,丢失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后来的半年时间打得很艰苦。尤其是曾为我军第一主力的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山区不敢和中央军和桂军动手,只能打其他杂牌军,甚至连被服厂都办不起,给战士发布料自己做军装,被兄弟部队笑话是“花裤子队伍”。
粟裕大将收到“应速西去,愈快愈好”命令,去指挥陈、唐、叶、陶 5 个纵队,策应刘、邓作战。再一次“斗胆直陈”,要求在鲁西南和豫东打仗,于是才有了沙土集战役的伟大胜利。
到了1948年1月,经过“新式整军运动”,我军战斗力大大提高。粟裕上书说“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已集中十几个能打硬 仗的纵队,并且有华东、华北和中原解放区为依托,具备了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只要我们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中原局势很快就会改观。”并且加上了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妥当,尚祈裁示”16 个字。
可是中央却认为,挺进江南的时机再次到来,于是粟裕又成了挺进江南的先锋。不仅如此,原华东野战军还将改编为东南集团军,粟裕作为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带着三个纵队准备在八九月渡江作战。
粟裕决定,第三次拒绝下江南!他亲自到西柏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3个纵队过江, 既达不到调动敌人回防江南的目的,又削弱了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力量。 3个纵队过江以后长途转战,估计要有五六万人的减员,以这样多的减员,在中原 战场可歼敌 3 至5 个军”。在粟裕的强烈建议下,中央再次推迟了下江南的战略,并且决定让粟裕全权代理华野的党政军职务。
这一决定,对于解放战争来说,是影响全局的。粟裕从指挥三四个纵队十来万的兵团级司令,成了指挥十几个纵队五六十万军队的野战军司令。在刘邓大军5个纵队的配合下,粟裕兵团五天时间攻克河南省会开封,歼敌4万,6天时间歼灭区寿年兵团,重创黄百韬兵团,歼敌6万,至此,中原战局全面改观。
豫东战役,毫无疑问成为了淮海战役的序曲,也因为豫东战役的辉煌战绩,粟裕有机会指挥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 1 个纵队,发动了惊天动地的淮海战役。
直到1949年4月,粟裕将军终于率军渡过长江,一举攻克了南京和上海。此时,距离中央第一次给粟裕提出“下江南”战略,已经是两年零十个月了。
毫无疑问,粟裕大将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战术上的精密计算,是一般将领难以企及的。既考虑战略上的军棋推演,又考虑战术上的实现难度,这是粟裕将军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军事理论遗产。
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
战略和战术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擅长战略是战略家,有的人擅长战术是战术家,相对来说战术家比较多一点。毕竟战术是着眼于眼前的战役,战略是着眼于长远的战役,能带来更大的回报。
但是,一个顶尖的军事家,即使战略家也是战术家,正如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他就是伟大的战略家和战术家。
我们通过他指挥的战争,来加以说明什么是战术,什么是战略。
我们先从大的方面战略开始说起吧,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战略方面的。
正是他提出的这条战略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沿着这条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不得不说,最终我们革命取得的胜利,就是在星星之火,有了燎原之势开始的。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也是从战略方面讲的,《论持久战》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需要长时间的斗争来完成的,我们要想取得胜利,必须经过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
不过,我们绝对不会输的,因为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正义的战争,我们就一定会胜利的。只不过要经过长时间获得而已,结果我们就是抗战了八年,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还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制定的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层面的。我们解放全中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就是从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的。
相信说完这些你就明白战略是什么了。
下面我们再说什么是战术,以及战术的实施,战术相对来说就比较小了,比如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之战,取得的胜利中采用的声东击西,集中我军主要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方法,就是战术方面的。
还有抗日战争事情的,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这些都是战术方面的。
毛泽东之所以带领我们打败一切国内外反动派,取得了革命最终的胜利,就是在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取得的。
最终毛泽东带领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四万万中国人民获得了自由与独立,民主与自强,全体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
毛泽东思想的战略和战术如人不同,他军事战略部局打仗不走弯路,中国的战略战术!百战百胜,天下一点红!中华代代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