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蒋介石为拉拢桂系继续在一条船上,把“国防部长”一职交给了白崇禧(李宗仁为北平行辕主任)。但是又不放心让白崇禧指挥自己的嫡系部队,于是1946年6月,特别委任自己的第一心腹陈诚为“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负责部队的作战指挥、编制训练和后勤补给等等,实际上等于把白崇禧给架空了。

(熊式辉)

这个月其实也是解放战争正式打响的时间点,陈诚自信满满,10月17日,参谋总长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军事问题”。于是他指挥五大军事集团: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蒋军,向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结果一年下来,到1947年6月,在陈诚的指挥和“巡视下”,蒋军正规军损失293个团78万人,非正规军损失128个团34万人,合计112万人,可谓损兵折将巨大。

如此严重的兵力损失意味着“全面进攻”的破产,于是在陈诚的部署下,蒋军又选择陕北和山东两个地区进行“重点进攻”,其中显然山东战区尤为关键,于是陈诚亲自坐镇徐州“督导战事”。本来这里的最高指挥官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但是陈诚的到来,自然使薛岳靠边站了,这毕竟是他惹不起的老上级。

(杜聿明)

莱芜战役,本来王耀武对华东野战军“南边佯败,北边寻歼”的行动有所察觉,电令李仙洲兵团向回收缩。然而陈诚轻信蒋军南路欧震兵团的“捷报”,严令李仙洲兵团必须南下完成夹攻,为了压服同样是铁杆嫡系的王耀武,陈诚还敦请蒋介石亲自下达命令,终于把李仙洲兵团送到华野嘴边,一战毙伤俘敌50000余人。

这样的大败当然得有人承担责任,于是薛岳成为了替罪羊遭到撤职。陈诚亦觉得脸上无光,决定换个地方找找感觉,于是请命前往东北战场打出局面,蒋介石照准。1947年9月1日,陈诚带着罗卓英等心腹飞赴沈阳就任“东北行辕主任”,赶走了原来的军政主要首脑熊式辉和杜聿明,准备大展一番身手。

(陈诚)

陈诚到任后即狂妄宣称:“六个月恢复东北优势,收复一切失地”,可是打不过粟裕就能打得过林彪了?陈诚上任仅仅六天,东北野战军就发起了秋季攻势,蒋军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在运动中累计被歼19个团69000余人,又失去所控制的地域共计40000平方公里,陈诚先挨了林彪一记“杀威棒”。

陈诚不甘失败,战火停息后便开始整肃部队,先办了陈明仁,又撤了刘玉章,还枪毙了本溪的一个保安司令。同时开始大力扩军,将杜聿明收编的十来个“保安总队”全部扩建为暂编师,又成立了新三军、新五军、新七军和新八军四个军的番号,组建了野战部队五个兵团14个军共50万人马(不含地方武装)。

(卫立煌)

两个月后东北野战军又发起冬季攻势,1948年元旦的前二天,东野胜利结束彰武战役,全歼蒋军第49军的第79师,陈诚认为解放军伤亡惨重无力继续作战,遂集中五个军展开追击,试图与东野决战。林总发现敌人三路追兵中的新五军位置突出,乃就势完成合围杀个回马枪,经五昼夜激战全歼新编第五军20000余人,生俘中将军长陈林达。

这一战直接打得陈诚胃病复发,1948年1月10日蒋介石亲飞沈阳追究责任,军事会议上国军将领吵成一团,陈诚只好站出来承担责任:“是我指挥无方,请总统按军法惩办我,以肃军纪”,蒋介石也不好真的修理陈诚,只好改口:“仗正打着,等战争结束才评功过吧”,陈诚随即表示:“我决心保卫沈阳,如果沈阳失守,我最后以手枪自杀”。

(蒋介石、陈诚和王耀武)

不过这都是场面话,不到一个月后的2月5日,陈诚就飞往上海治病了,为了催促接班的卫立煌从速上任,陈诚不惜出动夫人谭祥相劝,就这样并不光彩地离开了东北,期间做到了“逢战必败”。至3月25日,东北野战军东季攻势结束,再歼东北蒋军58000余人,卫立煌接到手的,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1948年3月29日,在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身为代表的陈诚未能出席,但会上代表们的责难声不绝于耳:“杀陈诚以谢国人”、“到上海把陈诚扣留起来解京法办”!蒋介石为平息群情激愤,暗示陈诚辞去本兼各职以避风头。如此5月13日,陈诚辞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和海军总司令职,分别由顾祝同、卫立煌、桂永清接任,狼狈地退出了解放战争的舞台。

(陈诚、何应钦和白崇禧)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常败将军,应该是国民党的西北王胡宗南。

在经盛鸿写的《西北王胡宗南》中,提到了周总理对胡宗南的评价“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周总理最会赞美人,不是还夸某人是民族英雄呢。

胡宗南的确很能干,一手毁掉了国军50万以上的大军,以至于国民党高层纷纷怀疑,这家伙是卧底吧?

以胡宗南“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履历来看,他可以自豪地向所有人夸口“打仗我不行,升官你不行!”

胡宗南升官有多牛?黄埔军校学员都是天子门生,可是胡宗南在黄埔系中创了五个第一和一个唯一,分别是:

第一个军长,1936年4月2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

第一个军团长,1937年9月13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十七军团军团长。

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8月4日,胡宗南被升任为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7月3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这个战区坐拥50万兵力,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第一个将军,早在1927年5月,胡宗南就担任了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副师长,是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将军。

唯一一个上将,撤离大陆前,胡宗南是唯一一个成为上将的黄埔学生。

做官方面,还真是很少人能比得上胡宗南。

1945年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之前胡宗南是常胜将军,偶尔有败仗,之后,胡宗南总是打败仗,从来没有胜利过。仔细一算,胡宗南手上败光的军队,超过了50万,这个数量,恐怕少有人能比得上。

1946年,胡宗南派整编第1军越过黄河,企图与阎锡山部南北夹击太岳部队,结果天下第一旅整编第一旅在临浮战役中被全歼,旅长黄正成被俘虏。紧接着,整编第48旅被几乎全歼,旅长何奇被击毙。

1947年,胡宗南率20万大军攻击延安,结果遭遇了三战三败。第一战青化砭,31旅大部被歼灭,旅长李纪云被俘;第二战羊马河,第135旅被全歼,代理旅长麦宗禹被俘;第三战蟠龙,第167旅在蟠龙被全歼,旅长李昆岗被俘。

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的胃口变大了,开始全歼胡宗南整编师了。8月22日整编第36师在沙家店被全歼,师长钟松化装逃脱;10月守备清涧的整编第76师被全歼,师长廖昂被俘

进入1948年,解放军开始全歼胡宗南的整编军了。3月,宜川战役中,整编29军和整编90师被全歼,中将军长刘戡自炸毙命。

就这样,胡宗南在西北战场上,以20多万军队对战2万解放军,十倍兵力反而不断被吃掉,最后胡宗南的行军队伍越来越大,解放军的胃口也越来越好。最终,胡宗南损兵折将十多万后,撤出了陕西境内。

胡宗南在西北战场的指挥,实在是有“运输大队长”的风范。青化砭战役中,31旅电报汇报说四周有解放军主力设伏,胡宗南回电说“贪生怕死,畏缩不前,非军人气概,务必按原计划北进,迅速占领青化砭,否则以畏缩不前论罪。”就这样,胡宗南把31旅送进了包围圈。蟠龙战役中,胡宗南也有类似操作。

胡宗南到四川后,依然被委以重任,手里的部队有第5兵团(李文)、第7兵团(裴昌会)、第18兵团(李振)等13个军40万人,这40万大军,面对第一野战军一部和第三野战军的凌厉攻势,也是一退再退,一败再败,最后三个兵团大都战场起义。

即便如此,蒋介石还是一如既往信任胡宗南,让他在西昌固守三个月,建立游击根据地。最后关头,胡宗南又跑了。

败退到台湾后,台湾“监察院”李梦彪等四十六位“监察委员”提出弹劾胡宗南的议案,认为他“通共”,是隐藏在国军内部的高级间谍。结果,蒋介石一心维护,最终没有被治罪。

总理赞美胡宗南“最能干”的话,出自于1936年当时西安事变还没有发生,胡宗南还没有在西北站稳脚跟,这样说他,其实是为了稳住他。

解放战争中,人民日报对胡宗南的评价最为到位 “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有一位杰出的常败将军,巧了,他就姓常,名凯申,人称凯申公!

凯申公自幼深通兵法,年轻时在著名的保定军校深造,又到日本学习兵法,洗马三年。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手下高徒无数。

从黄埔军校校长开始,凯申公先后东征北伐。友军大胜,自己大败,要不是陈赓之流拼命相救,老命呜呼。

后来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围剿红军,次次铩羽而归。幸得红军换帅,方得一逞。等红军幡然醒悟,再拥名帅,凯申公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待到西安事变,凯申公被逼抗日。结果是,从卢沟桥、上海,退到武汉,又退到重庆。要不是日本鬼子倒行逆施,激起世界反对,凯申公或许会退到拉萨。

好不容易日本鬼子投降,凯申公还在梦呓三个月解决共军。没想到三年后,凯申公愤而转进台湾,雄踞东南。

在那里,凯申公终于能称千古完人了。

至今,凯申公的粉丝,还在找种种原因,掩盖一个事实:

常凯申才是常败将军!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谢谢邀请!

古代历史上,长胜将军不少,比如白起,王翦,霍去病,卫青等,这些人都彪炳史册,被人们称颂。作为武将打败仗也很正常,但是常败的将军的确不多。要说常败将军又有名的,那首先想到的是李广利。

李广利,是汉武帝后期的最高军事统帅,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是他的妹妹。第一次西征大宛的时候,长途跋涉,来回两年时间,战后惨败士兵仅剩十分之一。他表汉武帝,说士兵没有粮食,先行回去,等多派兵后,再攻打大宛国。汉武帝大怒,下旨:军人入关者,皆斩!李广利惧怕,只好留守敦煌。

第二次西征大宛出兵六万,最后艰难的取得了胜利,汉军损失五分之四,战利品少的可怜。此后又对战匈奴,三战三败,最后七万多汉军精锐被匈奴全灭,李广利向匈奴投降。

第二位王玄谟,在北魏南下的作战的时候,宋军阻挡住了北魏的进攻,然后宋军就对北魏军队展开了反击,宋军一路势不可挡,而且还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是此时他们的将领王玄谟却开始怀疑起义军,还放纵手下欺压百姓。

第三位是南宋的将领范文虎,他在与元军作战的时候每一次都惨败,而且他最出名的即使逃跑,就是不妙转头就跑。后来在忽必烈进攻日本的时候,与其海战又大败,坑死了宋军无数士兵的生命,最后他推卸了责任,在家病逝。

第四位就是明朝的李景龙,相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会对这个草包将军有所了解。他是明朝开国将军李文忠的儿子,在朱棣造反以后,李景龙就成了建文帝的头号将军。第一次战争作为正统的李景龙五十五大军包围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城,李景龙为了抢风头就鸣金收兵,这就导致了朱棣缓过劲来。一个月后朱棣大败李景龙。

此后李景龙屡战屡败,李景龙作为主帅看到战况激烈直接弃军逃跑。建文帝依然是信任李景龙,最后在京城保卫战中,李景龙开城投降。但是最后还是被朱棣剥夺爵位,最后李景龙死在家中。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历史上常败将军,往往都是很得意的,至少是得到了上司的赏识。正是因为他们目空一切,骄傲自大。

所以,他们才会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连连的吃败仗的。

我们说几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连连吃败仗的将军吧。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陈诚是在北伐的时候成名的。他也是被蒋介石最为倚重的一个将领。

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率先挑起了内战。其中帮助蒋介石“剿共”并且被蒋介石任命为总司令的就是陈诚。

因为在蒋介石在发动内战之前,陈诚叫嚣着说要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把共产党给剿灭掉。正是因为如此,他得到蒋介石的再次信任,然后被蒋介石任命为全国“剿共”的总指挥的。

你说陈诚是不是十分的狂妄,这样的人当然是十分狂妄的将军了。

但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陈诚基本上没有打过一个像样的仗。蒋介石让他先后在华中和东北和共产党进行过战争。

在华东站场上,陈诚应对的是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就在陈诚的眼皮底下,陈诚吃掉了鲁东北的广大地区,并且取得了莱芜战役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几万人马。

另外,粟裕还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佳绩。不要说让陈诚三个月剿灭共产党了,就是一个粟裕的华野军,他都没有打过。

不得不说陈诚这就是实打实的被打脸,蒋介石竟然用了这种狂妄的人,他怎么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在争夺临沂的时候,陈诚带领四路大军进攻临沂,粟裕主动放弃临沂,转战鲁东北,结果陈诚又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蒋介石又失去了鲁东北的广大领地,陈诚的大军被粟裕的华野军调着南北战场上周旋。

还有东北战场上,蒋介石也是派了陈诚去当的总指挥,当时陈诚对阵的是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

在东北战场上,陈诚也是连连失力,面对强悍的东北野战军,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蒋介石一气之下,只好把陈诚给撸到了底,索性让他回家去养老了。

陈诚斗志昂昂的来,昏头丧气的撤离了。他也不说自己能打胜仗,歼灭共产党的事情了。

在东北战场上陈诚退下来之后,他就直接在解放战争的舞台上退出了,蒋介石在再也没有启用他,而是让他去了没有任何战事的大后方,也就是台湾。

这说明蒋介石已经看透陈诚了,这只是一个会说大话,并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人。

可是,因为陈诚的连连失败,东北战场上的主动权,已经被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给掌握了,所以,新上任的卫立煌,也是对东北战场失望透顶。

最终国民党他们先是失去了锦州,吉林和沈阳,然后在辽沈战场上彻底的失败。最终丢失了东北广大领域。

所以说被蒋介石比较倚重的陈诚,他就是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一个常败将军。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黄兴是个标准的‘湖南骡子’,更隐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气。”

这是革命家胡汉民在评价常败将军、与孙中山齐名的中华民国元勋黄兴时说的一段话。

“湖南骡子”用来形容人,意在说明黄兴非常倔,多少有几分贬义;可紧跟其后来一句“老子不信邪”,意思则明显反转,黄兴“越挫越勇”的形象也油然而生。

这个不信邪,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黄兴从来越挫越勇,这也正是铸就黄兴“常败将军”雅号的始作俑者,也是他常败却一直备受世人敬重的原因所在。最能体现黄兴“越挫越勇”的战斗,当属黄花岗起义。

在黄花岗起义之前,黄兴在指挥或参与了萍浏醴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镇南关起义等近十场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一系列失败,使得众同盟会领袖的压力陡增,尤其是黄兴。

黄兴作为同盟会的庶务(相当于秘书),地位仅次于孙中山。中国的官场,从来都是赢了是领导的功、败了是副手的锅;而起义失败可不仅仅是失败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流血。

要想革命者的血不白流,唯一的方法是:站起来,接着斗,直到将失败踩在脚下。

只是,很多革命同行者都发出质疑:能成功吗?敌人那么强大!

黄兴始终不信那个邪:一次不成就两次,两次不成就三次;自己死了有儿子,一个儿子死了就多生几个儿子!(黄兴有五子)

1909年秋,黄兴受孙中山委派,开始策划一场新的起义。这场起义与以往任何起义都不一样,因为这次,革命党人欲策反广州新军。

新军是清廷在甲午战争之后,重新组织编练的正规军,全部配备西式武器,接受西式兵制,是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如果说此前的起义,策反的都是与清廷有敌意的人;那么此次策反的新军,则与清廷站在一条船上。稍有不慎,将会把同盟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黄兴对待这场起义,格外谨慎。

从接受孙中山委派的那一天起,黄兴朝思暮想唯有一件事:过去的起义为何会失败?又该如何成功?

想得越多,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多,需要做的准备也就越久。

起义不是请客吃饭,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否则,同盟会也不会将总部设在日本、越南等清廷够不着的地方。可是,起义终归是要在国内进行,时间拖得越久,难度系数就会变得更高。

尽管如此,黄兴等人还是准备了一年半之久,可见革命之艰!

1911年4月8日,一份完整的起义计划终于出炉。

按照计划书,起义将在4月13日开始,革命军会兵分十路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然后湖北起义军应声而起。据时,黄兴将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并亲自带领一支队伍参与起义,而黄兴所带领的这支队伍叫先锋队,因为死亡率高,又称敢死队。

值得注意的是,黄兴的长子黄一欧也在敢死队编列,而且人他还身兼数职,负责最危险的武器采购和运输工作。

黄兴率领的敢死队有多少人呢?一共有120人,革命军“十路大军”总共也就千余人;而他们的对手,两广总督衙门,则有十队巡防营计2400人及其他武装力量!

将近三倍的兵力差距,这注定是一场不对等的战斗。这对参与起义的革命者来说,是个不小的心理挑战。4月13日,果然节外生枝,原计划的十路大军因“意外”有六路未能参加;黄一欧负责采购的武器,也因海关警觉,要推迟几天才能抵达香港。

不得已,起义只得推迟到4月27日。

这一“差池”,果然使得起义军的目标暴露,清军虽不知何时会发动起义,但已开始加强戒备。如此一来,起义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更让黄兴感到担忧的事情是,起义军内部发生动摇。

比如,陈炯明就认为:清军已有防范,提议改期进行。这样既可以保存有生力量,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黄兴却不这么认为。

为了策划这次起义,黄兴各国奔走筹措资金、四处躲避清廷追查,终于才有机会发动新的起义。广州这边推迟起义,势必影响革命进程,任何一处暴露,都有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局面。

这个责任,黄兴担不起。

因此,黄兴执意要在规定的时间起义,哪怕起义军只剩下他一个人。

4月27日,即二次计划起义时间,计划再一次跟不上变化——二次修改的计划书,计划四路大军同时从不同的方向进攻总督衙门,却只来了一支,即黄兴的敢死队,人数也只有区区120人。

120人对阵2400人,光是想这个兵力对比,就会让人觉得:如果没有奇迹,起义军必败无疑;而奇迹之所以是奇迹,就因为它出现的概率无限接近0。

既然不存在奇迹,黄兴率领的敢死队,或许被称为“送死队”更合适。黄兴非常清楚这次起义有多危险,在起义之前,他还给孙中山写了一首绝命书:

“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言外之意,他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这天下午,黄兴率领黄一欧、林觉民、方声洞等100余人,身先士卒攻打总督衙门。攻入总督衙门之后,却发现总督已经逃跑,只好将总督衙门一把火烧了。撤退的过程中,正好遇到巡防营的堵截。

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激战中,黄兴右手食指和中指被流弹击中,断为两截,一股剧痛袭入他的脑髓,疼得他几乎当场休克。

通常,人在剧痛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颇让人意外的是,黄兴不仅用忍着剧痛继续扣动扳机射击,还能清醒地指挥战斗。

最终,这次起义还是寡不敌众而失败,黄兴率领的百余人的敢死队,有86人战死,战斗结束之后,同盟会成员收敛了72名烈士遗骨,将其葬在广州郊外的黄花岗,他们被合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黄兴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养伤,立马又开始着手策划新的起义——湖北新军起义。

在辗转湖北参加起义的路上,黄兴给谭人凤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

“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翻译过来就是:我闹了一辈子的革命,没有一次成功。对于失败,我心有愧疚,可是革命需要我,我定当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全部投入革命。

幸甚至哉!中国能有这样黄兴的革命先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