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仁川登陆”是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最后的闪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仁川登陆以后,麦克阿瑟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却无力迅速挽回战局,最终被撤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万朝鲜人民军迅速击溃南韩军队,占领了韩国百分之九十的领土。

这并不出乎意料,反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朝鲜人民军的主力约有三四万人,均是参加过惨烈解放战争的四野朝鲜独立师。

这些军队官兵普遍经过了长达三四年的战斗,曾经击败过国军美械部队,战斗力是很强的。

当时为了支援朝鲜,我军命令3个朝鲜独立师回国,并且携带了我军能够提供的最好武器装备。

然而,回国以后他们立即更换了全套的苏制装备,甚至还配备了1个坦克旅。

可以说,以四野独立师为骨干的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是非常厉害的,装备也相当精良。

如果抛去空军来说,这支10万人的大军可以和最精锐的美军、苏军正面交火,丝毫不落下风。

而当时南韩军队实际上算不上作战部队,而是保安部队。

南韩军重武器奇缺,连1辆坦克都没有,官兵没有受到过野战军事训练,平时只是保境安民,对付朝鲜游击队的渗透而已。

在人民军攻击下,南韩军的崩溃是必然。

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锐不可当。曾经人民军对南韩一个主力团攻击二三个小时,该团伤亡竟然超过七成,差点全军覆没。

美军仓促赶来增援,结果因兵力不足,被人民军同样击溃,一直败退到釜山一线,眼见就要被赶下海。

在这种关键时刻,麦克阿瑟在最不适合登陆的仁川登陆了。

这里的地形太差,一旦没有把握好时间就会导致登陆舰队全部搁浅,沦为岸上的活靶子,更别说船只自身的损失了。

然而,仁川登陆以后,麦克阿瑟的主力迅速攻陷汉城、平壤,将朝鲜半岛从中间拦腰切断。

在釜山一线奋战的朝鲜人民军被切断后路和补给线,根本无法继续作战,迅速自行溃败了。其中三分之二投降或者被歼灭,余下三分之一靠丢掉所有重武器,分散突围甚至打游击,侥幸逃回朝鲜国土。

由此,麦克阿瑟获得最为辉煌的胜利。

但麦克阿瑟同美国军方错误判断形势,认为苏联不敢出兵帮助朝鲜,而百废待兴的中国当然更不可能。

美韩联军毫无顾虑的开到鸭绿江附近,突然遭到志愿军的猛击。

美军之前从没遇到志愿军的打发,被诱敌深入以后切断补给线路,导致一线部队连续溃败。

从第一次战役开始到第三次战役,美韩联军一路向南溃逃,连汉城都放弃了。

由于麦克阿瑟无力扭转局面,还不断大发厥词。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将军主张对中国在东北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必要时动用核武器。

杜鲁门对麦克阿瑟失去耐心,也希望借此让他黑背锅,当天将他解职,由李奇微接任。

李奇微上台以后,利用著名的磁性战术,攻击了志愿军补给和缺乏空军的弱点,在第四次战役中迅速挽回败局。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受到了万人空巷的英雄式欢迎。

美国很多大城市都爆发了支持麦克阿瑟,反对杜鲁门的游行示威活动,杜鲁门支持率下降到了26%。

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发表演说—— 《老兵永不死》(Old soldiers never die)。

1951年6月25日,美国国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破例通过一个决议,批准为他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这面勋章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韩国的捍卫者”。

为何说“仁川登陆”是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最后的闪光?

铁杆军迷必观的战争片《月尾岛》看过的举手?那是“仁川登陆”少见的正面影片,人民军一个岸炮连(四门火炮)死守航道中心的月尾岛。而68000余名登陆美军在四艘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的开路下,攻击只有人民军一个海军陆战队团把守的港口,有什么可值得吹嘘的?

(邓华)

话说难听点,在如此绝对的空中、水上和地面优势的情况下,去几个电视台军事评论员指挥也搞定了,我们头条军事作者群的兄弟们也完全胜任,所以麦克阿瑟的这次两栖登陆作战并无甚出奇之处。并且,我驻朝临时代办柴成文和第13兵团司令邓华将军,也早就预见了仁川登陆的可能性。

人民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但是打到洛东江时其实已精疲力尽,装甲矛头第105装甲旅的坦克也损失殆尽。战至8月初,“釜山防御圈”里的美韩军实力已经完全超过人民军,但就是不发动反击,稍有军事常识都知道里面必有猫腻。尤其是半岛狭长的特殊地形,使两侧都极易遭到两栖登陆攻击。

(柴成文)

麦克阿瑟早就酝酿在半岛蜂腰部实施大举登陆,从地理位置上看,适合登陆地点主要是汉城以西的仁川港和全州以西的群山港,从地理条件上说,群山港比仁川好得多。但麦克阿瑟坚持选择仁川,一方面是可以拦腰切断人民军的补给线和将来的退路,一方面是那里距离汉城较近,政治影响极大,非常符合麦克阿瑟好大喜功的作风与性格。

1950年8月12日,麦克阿瑟下达了进行仁川登陆作战的预备命令,月底的29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了作战计划,拟定攻击发起时间为9月15日。然而,我军开国将领们的军事智慧是足够强大的,深入战场一线的柴成文于9月1日返回北京汇报,立即提交了《目前CX战争局势报告提纲》。

(麦克阿瑟)

在给军委的报告中,柴成文指出:“这时期的敌人除用大力阻止人民军的前进外,正积极部置反攻,已将陆战队第5团调回日本,拟组建成陆战师,估计可能在仁川或者其它地区进行登陆”。而正在丹东待命的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也与洪学智、解方联名给林彪写了一封长信,通过研判认为,战争局面非常可能逆转,指出敌人可能在平壤或汉城附近的港口实施登陆。

人民军总司令部知道情况之危险与否呢?其实在中方的通报和自身的思考下,人民军也对可能的登陆有所警惕,特别成立了“西海岸防御司令部”,但问题是“已无可用之兵”,所有能调用的主力部队都顶在了洛东江前线,而若想完善仁川及西海岸的防御体系,至少需要四个师以上的兵力。另外一点,是对敌人用于登陆的兵力规模有所误判。

人民军拿不出来这么多正规部队,又不能从僵持的前线抽兵,所以也承认:“西海岸防御司令部所属的部队,大多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组建之部队”。也就是说,这是战争总体力量不足的结果,顾此必然失彼,而并非麦克阿瑟的登陆计划有多么的完美。

如果说到亮点,那就是选择在水文情况非常复杂的仁川实施登陆,有一定的冒险性和突然性,只要有一艘美舰被打趴在仁川港外狭窄的水道里,整个登陆舰队就将动弹不得。

可惜的是,人民军没有这样的火力配置,四门海岸炮在美军空舰联合火力的狂轰滥炸之下,很快全被摧毁,赶来增援的装甲部队也被美国空军完全击破,不到1000人的防守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冲上来。

这与麦克阿瑟的“指挥艺术高超”有什么关系吗?对手的力量太弱而已,哪里来的什么“荣光”!鲜为人知的是,麦克阿瑟后来又在东海岸的元山搞了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结果沦为韩战笑柄。

为何说“仁川登陆”是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最后的闪光?

在1945年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苏美商定,以北纬38%线为两国在朝对日作战区的分界线,到了1948年8月,南朝鲜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美军继续占领南朝鲜,9月,北朝鲜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金日成为内阁首相和国家元首,苏军撤出了北朝鲜,从此朝鲜半岛形成了南北两个朝鲜,而三八线附近则常常矛盾丛生,战火不断。

南北朝鲜的纷争终于酿成了大规模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战争正式爆发,在初始阶段,南朝鲜节节失利,北朝鲜一鼓作气攻下了汉城。为此,联合国根据美国的提议,决定对北朝鲜的攻击采取行动。6月29日,驻在日本的美国首脑,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乘飞机到朝鲜视察战场形势后电告华盛顿:南朝鲜的部队已溃不成军,并要求本国政府增派地面部队入朝作战。7月7日,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成立了由各国派遣人员组成的“联合国军”,并任命麦克阿瑟为总司令进行指挥。

麦克阿瑟为了击溃北方的进攻,决定在位于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实话登陆作战,他的这个计划一提出,立即遭到有关方面的激烈反对,而且美国陆军参谋长约理事长夫·何林将军和海军作战部长福雷斯特·谢尔曼海军上将亲赴东京,劝阻麦克阿瑟放弃这个计划,其理由是:

一,此时双方正在釜山激战,仁川距朝鲜的釜山战场过远,在仁川登陆既不能及时对釜山战场以有力支援,又因路程过远而在于分散兵力,易被对方各个击破。

二,仁川的地形和水文条件都不适合登陆作战。

三,受到潮汐限制,登陆船舰只能选在大潮高涨时的黄昏接近仁川港,但大潮时间只有9月15日、10月13日、11月2日、3日有限的几天,这么短暂的时间,不利大部队隐蔽登陆。

四,大潮涨落期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由于潮差过大,作战的物资器材必须严格限制在两个小时之内全部上岸,否则,船舰将搁浅于敌方岸上火力网控制下的泥沼之中,全部辎重能否在两小时内全部登陆没有把握。

五,仁川港的入口是海拔105米的月尾岛,该岛防御设施坚固,要保障仁川登陆,必须对该岛进行长时间的火力控制。

然而麦克阿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仁川是临近南朝鲜首都的西涨岸港口,又位于北朝鲜军队的后方150英里,假如在仁川登陆成功,既可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又切断了北方军队的军需供应和交通线,并能够迅速地攻下汉城,给北方以沉重打击。

为了确保仁川登陆成功,麦克阿瑟使用了一系列迷惑北方军队的手段……

美军在仁川登陆前,对朝鲜东海岸的三陟和西海岸的镇南浦、达阳岛进行狂轰滥炸,以造成美军将在东海岸登陆作战的假象。

9月13日晨(登陆前两天)美国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在数艘驱逐舰的伴随下,突然出现在朝鲜东海岸的三陟海面,对海岸上的各种军事目标进行疯狂的火力袭击,与此同时,英国轻型航空母舰“海伦那”号和美国重巡洋舰“凯旋号”也对平壤外港镇南浦和清川江口的达阳岛进行攻击。

麦克阿瑟还派出部分部队在东边的群山实行佯动登陆。

麦克阿瑟不但在军事上实行“声东击西”的战术方案,还通过各种报纸和广播进行心理战,以增强其军事效果。他故意通过报纸和电台广播透露,10月份以后美国将在朝鲜人民军后方进行登陆作战,而且登陆的地点有可能是仁川。他以“10月份以后”这个时间,掩盖9月15日即登陆的事实,用“登陆点可能是仁川”这一真实企图,给人造成“此地无银三百两”、“卖瓜的不说瓜苦”的假象,让人们判断实际的登陆地点决不会是报纸、电台上说的仁川。

经过一系列准备活动,1950年9月12日,麦克阿瑟在日本的佐世保登上了“麦金利山”号舰艇,悄悄地带着美军陆1师、步7师及李伪军4万余人,300多艘军舰,500多架飞机向仁川而去。9月15日拂晓前强行登陆,上午8时即占领了滩头阵地并向东展开,仁川登陆成功,随后即与在釜山防御的美李军合力攻打汉城,并于9月30日攻下汉城。

这时的麦克阿瑟因为仁川登陆的成功踌躇满志,带领着李军实施了全面的反攻,不久便越过三八线,将战争推进到北朝鲜的土地上,并步步紧逼,全力北进,妄图武力占领整个北朝鲜,甚至狂妄地向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发出通牒,要其无条件投降。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侵入中.国东北领空,进行狂轰滥炸,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此情况下,中.国实在是忍无可忍,愤而出兵北朝鲜,击碎了麦克阿瑟的美梦。

为何说“仁川登陆”是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最后的闪光?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仁川登陆之前,金日成已经快把李承晚撵下海里了。

三八线划分之后,南韩虽然拥有整个朝鲜半岛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是工业化程度和北朝鲜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且北朝鲜的军队中有十个团,共计三万余人的部队是当年国共内战时解放军战斗序列里的朝鲜人部队,这些人经历了惨烈的解放战争,移交给金日成后在北朝鲜部队中是战斗力最强悍的存在,以这三万人为支柱的十万朝鲜人民军很快就占领了朝鲜半岛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和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李承晚眼看就要被赶到海里了。

在这个危急关头,美国坐不住了,南韩是美国在亚洲的关键势力,绝对不能有失,于是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带领着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了仁川登陆,切断朝鲜军队的补给线。随后,深入南韩境内的朝鲜军队面对缺吃少穿的困境以及在美军的打击迅速溃败。麦克阿瑟的原定计划是把朝鲜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北就行了,没想到战士进展的如此顺利,就有了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的想法。

随后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守仁君不多说。

守仁君想说麦克阿瑟之所以被杜鲁门免职,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打的不行。而是麦克阿瑟在日本当太上皇当惯了,目中无人,极力想把这场战争扩大,甚至试图空袭中国东北。他只想打赢这场战争,至于会造成多坏的影响,会不会把美国拖入第三次世界大战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而美苏中三国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打的热火朝天,但是都是非常克制的。

本来入朝作战的官兵叫作“支援军”,但是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官方和美国开战,所以才叫“志愿军”,志愿军就说明这是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美援朝的,美国政府也心知肚明,很快认同了这一叫法。

中国军队入朝作战一周后苏联空军也参加了战斗,但是这些苏联飞行员一律换成志愿军的衣服,表示和苏联没有关系,我们也是志愿来的。

美国人当然明白,但是外交部还是对外宣称“中国一夜之间成了空军强国。”

三国政府在朝鲜战场上打的再激烈,也不愿意正面宣战,但是麦克阿瑟则以军事胜利为优先,频频越过红线,美国这才把麦克阿瑟换下,换李奇微上阵。

为何说“仁川登陆”是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最后的闪光?

从军事角度上看麦克阿瑟五星上将的仁川登陆无疑是战争史的一个杰作

全世界的情报界事先都没有得到仁川登陆的情报,是周恩来的军事秘书雷英夫根据麦克阿瑟二战登陆战的特点是在最不可能的时间和最不易登陆的地点登陆,雷英夫将他分析的情况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认为有道理,于是带雷英夫向毛泽东当面汇报,毛泽东也认为“有道理”,并夸奖雷英夫是“英俊的丈夫”

毛泽东将这个主要的情报通报给了金日成,金日成还半信半疑,终于酿成大祸,没有及时通报给“围攻”釜山人民军部队,终于被美军仁川登陆后形成合围全军覆没

为何说“仁川登陆”是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最后的闪光?

千万不要以“中方思维”去看麦克阿瑟,说仁川登陆是他最后的闪光,是典型的无知……麦克阿瑟的资历和威望,其实远超杜鲁门,他可以和罗斯福称兄道弟,而杜鲁门却是白宫的“门童”(负责给罗斯福开门的副总统)……老麦判断中国朝战不会出兵,并不是他一个人独断,而是整个美国政界和美国人民都一致认为的结果,毕竟五年前中美还是抗击日本的盟友……而当麦克阿瑟建议与中国全面战争时,他也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以减少美军伤亡的目的,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回到美国后,成为英雄般的凯旋,受到了人民山呼海啸般的欢迎,他随后“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演讲,引起轰动,全世界各地二战老兵都效仿成立“老兵不死”俱乐部,与之对应的,是杜鲁门迅速下台回农场去了,麦克阿瑟差一点就与艾森豪威尔竞争总统了,人家一生都在闪光,反而是我们无知寸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