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在东北的操作,可称得上是力挽狂澜。

1945年8月8日,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对日本宣战,随后150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在苏军钢铁洪流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虽然东北光复了,但是接下来的却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国共两党谁来接管东北?

彼时的东北,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全国的1/9,钢年产量200万吨,占全国90%以上,工业产量约全国8%,已完成的发电设备总容量达180万瓦。拥有铁路1.14万公里,占当时全国铁路总长一半以上,车辆5.5万辆,此外,铁、煤、水泥等重工产业均占全国之首。

一句话,东北是个香饽饽,谁都想据为己有。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满心以为,苏军消灭关东军后,自己就可以顺利从苏军手中接手东北。但是不曾想老蒋被苏联摆了一道,苏联用外蒙和东北的利益做要挟,不允许国军从东北港口登陆,以此来向蒋介石施压。

而为了抢占东北,早在1945年8月底,我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就在朱总司令的命令下,率领4000多人,从山海关以北绕道进入了东北,抢先占领了山海关,卡住了由陆路出关之必经咽喉要道。

9月15日,东北局成立,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林彪则负责东北军事。

(彭真)

初期,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我军在东北是占有优势的,所以当时喊出的口号是“独占东北”,全力占领东北的大城市,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

但随着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交易逐渐成熟(主要是蒋介石向苏联进行了妥协,苏联从中国获取了大量利益),在加上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民党大批军队得以进入东北,东北的军事力量由此发生了转变,敌我力量此消彼长,国民党军逐渐占据优势。

但是,此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对局势依然非常乐观,他说,国民党来10万,我们有30万,三比一必操胜算。其实,我军有30万不假,但这30万人,大多是在东北新发展的部队,里面吸收了大量的投机分子等,成分复杂,并无战斗力可言,后来形势一紧张,叛变了不少。

就这样,到11月底,东北形势急转直下,山海关、锦州相继失守。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中长铁路沿线,苏军要交给国民党接收,并且强制我军撤出上述地区。

这时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占领大城市已无可能,工作重点应该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但彭真并未看清这一点,12月还准备趁苏军撤走之机,集中兵力夺下沈阳,虽然这一提议被否决。

此时,东北局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彭真还是希望占领大城市,至少和国民党平分东北,但林彪坚持首要工作是歼灭土匪、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建立地方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随后矛盾进一步加深,彭向中央提出要换掉林彪,而林彪也致电中央军委,说彭等人盲目乐观。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根据地,我军在东北寸步难行。苏静中将曾回忆:

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而另一方面,国共领导层正在进行会谈,很多人认为东北会走向和平,所以赞同了彭真的思路,即“要以战争换和平”、“消灭四平以北各大城市顽军,并占领上述各大城市,逼使国民党与我谈判,必要时再让出一部分给国民党以换得和平”。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四平战役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四平两易其手。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国民党精锐新一军的进攻给我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实,敌我实力的悬殊,决定了四平从一开始便不可能守得住的,这点林彪战前就曾提及,所以战役进行到后期,林彪决定撤退了,并先斩后奏,一边撤一边向军委报告,军委此时也意识到了四平守不住了,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四平之战虽然是一个重大挫折,但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此时内战已经全面开始,和平无望,战争不可避免。中央也认识到彭真的路线不适合东北了,于是决定改组东北局。

而此时东北局中,除彭真以外,还有高岗、陈云、张闻天四个政治局委员,而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论资历怎么也轮不到林彪。但是,关键时刻,毛主席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判断力和眼光,他深知之前军、政之间的分歧给东北局势带来的损失,所以东北的军政大权必须统一,一切为军事服务。

于是,毛主席决定将东北的重担交给了原本在资历方面落后的林彪,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至此,林彪在东北开始大展拳脚,他提出“等、忍、狠”的作战原则,即军事行动要等待一下,等待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和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敌人暂时的进攻,要忍耐,避免过早地使用主力进行决战;时机成熟后,便要狠,集中兵力和敌人打大仗。

同时林彪对军队36万人进行了整编,用一年时间剿匪20余万人,派干部下乡,开展土地改革,取得人民的支持,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东北的军队急剧发展和壮大。后方稳定后,林彪适时出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到1948年秋,东北的军队已有100万余人,成为一支决定战局的重要力量。

在敌我实力悬殊、希望渺茫,东北局势处于艰难时期之时,毛主席慧眼识人,林彪临危授命,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完全占据了东北的主导权,还带出了一支百万雄师,可谓是力挽狂澜。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交警同志说得对,朱德才是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

南昌起义以后,大军南下去攻打广东省,试图在广东建立根据地,尤其是夺取广州港口。

从港口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就像当年北伐的黄埔军一样。

这样假以时日,不愁建立强大的红军。

但蒋介石不是傻子,立即调动部队围攻。

当然,朱德他们头脑也很清新,8月3日就放弃南昌。国军张发奎随后占领南昌,接着尾随追击。

同时,蒋介石部署部队正面拦截。

当时的部队大部分不是共产党员,同朱德他们并不是一条心。

蒋光鼐、蔡廷锴师在南进广东途中脱离了部队。

长距离南下行军作战,天气炎热,没有正常的后勤,群众不了解,大量士兵逃亡。

沿途作战也是困难重重,伤亡很大。

陈赓任第20军3师6团2营营长,在会昌之战中,被打断了腿,留在长汀福音医院养伤。

部队艰难赶到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主力南下去攻打潮汕地区。

留下朱德率第25师(以73团为主),加入朱德的教导团及20军新组建的3师约3000多人,坚守三河坝。

结果南下的主力,遭遇了中央军和粤军的夹击,对方兵力是红军数倍。

9月底,红军一度攻占潮汕,但在敌人优势兵力猛攻下打败,几乎全军覆没。领导机关分散突围。后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颜昌颐率1300人余部转移至海陆丰地区与彭湃的赤卫队会合,后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

朱德的留守部队,遭到国军钱大钧3个主力师攻击,站不住脚。朱德判断局势不利,果断率2000多部队撤离三河坝,期间遇到南下逃回部队仅有200多人。

当时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已经失败,到处都是敌人,区区2000多人根本无法生存。

他们认为干脆解散部队,去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寻机再起义。

然而,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部队。

他认为如果去白区工作,几个警察就可以抓住他们。

相反,当时的中国有枪就是草头王,可以割据一方,成就自己的失业。

于是,朱德带领部队投靠老朋友,滇军将领范石生。

路上部队又逃走很多人,只剩下800人,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干部全走了。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

在韶关,朱德的800人在范石生保护下驻扎了3个月,保证了部队的稳定。

1928年1月,朱德北上湖南,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上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会师,建立红四军。

这就是中央红军。

大家主力,朱德当时是主力正规军,湘南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很快发展到1万余人,其中正规军也有3000人,而且装备很不错,不亚于国军主力部队。

而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主力部队只有800人,双方实力相差很远的。

朱德才是货真价实的红军司令,没有朱德就没有中央红军。

他是真正力挽狂澜的人。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在东北的艰苦经营,堪称力挽狂澜。

1945年8月,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正式对日本宣战,并出兵170万进攻我国满洲的日本关东军。截止到8月30日,日本关东军武装全部解除,东北得以解放。

而就在苏联出兵东北之前,国共两党就已经死死盯住东北了,谁都想在苏联撤军之后得到东北这块香饽饽,所以很早就开始积极布局了。

为什么都想得到东北呢?

除了东北土地面积广阔,土地富饶,人口众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拥有很好的工业设施和基础建设设施,钢铁,煤炭和水泥的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公路里程达到一万多公里,东北的人均GDP也远超全国绝大多数地区;

而且,日本在东北拥有大量的军事设施、武器装备和工程设施,一旦东北解放后,谁抢先得到东北,谁就可以得到日本遗留下来的一切东西。

国民党的动作很快,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老蒋就派遣王世杰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苏联撤军后,东北的主权要交给国民政府

苏联这么做,其实也是基于《雅尔塔协议》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但是在苏联内部,对于国共谁来取得东北的主权,可能更倾向于我党,但不能明着干,主要还是看我党怎么去做。

为了抢占东北,我党的动作也不可谓不快。早在1945年8月10日,我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就已经开始向东北靠拢,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更是率领4000余人配合苏军作战,不但消灭了大量伪军,越过山海关占领了东北门户锦州,更是在9月10一路坐火车来到了沈阳。

中国自己的军队出现在东北土地上,东北人民在经历日本长期统治之后,第一次见到了自己国家的军队。但是由于苏联与国民政府的协议,苏联不允许曾克林以八路军的名义在东北活动,所以曾克林将部队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驻扎在沈阳郊外。

不久之后,曾克林亲赴延安,将东北的情况向中央做了详细汇报。中央于9月15日成立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和林枫为委员,奔赴东北主持工作,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在东北站稳脚跟,达到控制东北的目的

不得不承认,我党积极在东北积极布局,以最快的速度进驻东北并在东北开展活动,在一段时期内,确实在东北取得了比国民党更大的优势。为了守住东北,我军还为此放弃了南方的大量根据地,将部队收缩在北方,扼守住陆地上各个进入东北的通道,试图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

蒋介石见从陆地进入东北已经不太现实,所以就找美国人商议。美国也担心东北被我军完全控制,杜鲁门于是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援助,派遣大量飞机和舰船帮助国民党军队从海上和空中进入东北。随着国军人数不断增加,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军与国军在东北的力量此消彼长,国军逐渐占据绝对优势。

此时,我军已经先期从苏联那里得到了日本人留下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弹药,而且我军在东北有三十万军队。但是彭真对此过于乐观,他认为我军有三十万人,敌军却只有十万人,三比一,稳操胜券。

但问题是,我军三十万部队,除了十万人是从关内调入东北的之外,其他都是新招募的士兵,而且成分十分复杂,基本没什么大的战斗力,而且随时有叛变的危险。

由于这种错误的判断,到11月底,山海关和锦州相继失守。后来,长春、哈尔滨和沈阳等大城市以及中长铁路线,苏联也不得不交给国军接收。

就这样,我军在东北的优势损失殆尽,占领大城市已经成为空谈,不得不开始向小城市和农村发展。

12月28日,中央下达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但是并没有引起彭真的重视,他没有积极布局,而且一心想着重新占领沈阳。结果沈阳没有得到,我军还被苏联军队到处驱赶,一直在本溪和抚顺等地围着沈阳打转,而且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建立起根据地。而在此过程中,国军也来势汹汹,我军有生力量损失很大,形势十分危急。

1946年3月,中央提出保卫四平、本溪,夺取长春和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决策,但是四平保卫战失败,我军被迫战略性撤退。

恰在此时,东北局内部也有一些意见分歧,彭真坚持占领大城市的战略,而林彪则认为,我军应该稳打稳扎,积极发动群众,出兵消灭土匪,建立根据地,扩充军事实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林彪是1945年10月才从山东进入东北的,他刚到东北就看清了东北的现状,所以他当时给毛主席的建议是,缩短战线,建立根据地,这与彭真积极攻占大城市、与国民党平分东北的思路是十分不一样的。但当时彭真是东北局的书记,很多事情并没有完全按照林彪的思路发展下去。

由于对于局势判断和各自意见的极大不同,林和彭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矛盾,两人相互要求中央撤换对方。最终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决定由林彪替换彭真担任东北局书记,并且兼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

此时已经是1946年6月了,东北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急了。东北人民对于国民党军队的热情更为高涨,我军在东北的民意基础则比较薄弱,甚至我军士兵在巡逻的时候,遇到当地老百姓,老百姓甚至要下了我军士兵的枪。

而且我军初来乍到,地形不熟,敌情不明,再加上土匪猖獗,我军在东北的活动举步维艰。我军很多时候都是白天打仗,晚上还要防范土匪,连睡觉都担心安全问题。林彪对此深有体会,他知道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因为他懂得只有先聚集力量,才能与国民党一决高下。

其实早在进入东北之前,林彪就已经认识到我军在东北将会面对的困难了,所以他一直有意避免与国军正面交锋。林彪进入东北前后,曾先后放弃锦州和四平,不过最后都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同。这既是毛主席尊重指战员在战略上的决策,也是在充分全盘考虑之后,对于东北局势进行判断之后做出的决断。

说白了,毛主席信任林彪。

在得到毛主席的认可之后,林彪就任东北局书记。而最后是事实也证明,毛主席这一次没有用错人,随着林彪在东北掌管全局,东北的局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历程。

林彪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扩大会议,将自卫战争和建立根据地作为中心思想和基本任务,为我军在东北的全局工作定下了方向。这是解决内部分歧统一思想的关键一步,为我军在东北的工作定下了基调。

林彪在东北小城市和农村积极布局,让大量军政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配合部队,对土匪和残余伪军进行打击,然后在当地建立根据地和武装部队,派遣干部到当地进行管理,逐步取得了群众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北满和西满等地的农业合作生产,工商业和二线兵团建设搞得红红火火,成为了我军在东北的大后方。

对于根据地的建设,林彪提出了三个原则,即“等,忍,狠”。意思就是,对于国军的进攻,要先忍一下,避免与敌人主力作战,从而造成自身实力受损;等把土匪打完了,群众都发动起来了,根据地也都建立了,力量强大了,我军再找准时机,狠狠地将敌人打一顿。

与此同时,林彪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军队建制和部队编制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对部队的指战员重新进行了人事任命。随着根据地的发展,部队的人员得到了极大补充。而部队在东北剿匪的功绩,也逐渐得到了东北人民的认可和拥戴。

就这样,我军逐渐在东北站稳脚跟,开始由防御转为主动出击。林彪适时发动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役,有效遏制住了国军的攻势,使我军根据地得以巩固。而随着根据地的不断稳固,我军大后方对部队的支持力度也也越来越大。

由于国军保卫大中城市的任务比较重,部队人数也不太多,所以我军在机动灵活性上比国军强不少。林彪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再加上我军力量的增长,他便于1947年对敌人发起夏季进攻,迫使国军转攻为守;随后林彪又发动秋季和冬季攻势,歼灭国军三十余万,为在东北进行战略性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1948年,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规模已经达到百万人之多,要知道1945年出关进入东北的军队人数只有13万人而已,仅仅在三年时间里,我军就得到了极大发展。

不仅如此,我军在东北根据地规模也数倍于国军,双方在东北的优势再一次发生了交换,林彪成功掌握了东北的主动权,也为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1948年7月爆发的辽沈战役中,林彪果断出击,占领锦州后,又在辽西会战中歼灭国民党西进兵团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

而后林彪又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歼敌52万人;到1949年,林彪又率领大军渡过长江,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

从当初十几万人进入东北,到东北解放时候的百万雄师,继而以东北作为大后方,挥师入关,参与解放全中国,林彪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完全称得上是力挽狂澜。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构成是:叶挺第十一军有八个主力团,贺龙第二十军有六个主力团。而朱德担任副军长的第九军其实是个架子军,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总兵力500人不到,最多算一个加强营,也就是说,朱老总几乎等于没有基本部队。

在9月初的“三河坝分兵”中,朱德奉命率领第九军军官教育团和第十一军25师共4000余人就地阻击,防止敌钱大钧部抄袭起义军后路。在三天三夜的阻击战中部队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只剩2200余人,在前往与主力会合的路上,遇见了第二十军教导团的200余人(粟裕就在这支小部队里),才知道了起义军主力已经在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

于是这2400余人成为了南昌起义最后剩下的建制部队,处在四面受敌、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部队伤亡过半的危险境地,思想和组织上都陷入混乱。本来,南昌起义部队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设置了政治指导员,然而此时所有师级以上党代表均已离队,政工干部职务最高的只剩下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

军事干部也是如此,在天心圩会议后,第25师师长和各团长也分别离队,朱德以下只剩下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一些同志在会议上认为既然主力部队已经失败,三河坝留下的这点人实在难以坚持,应该分散或者解散,一些同志反对,争吵的很凶,而到底应该怎么办,只能由临时负责的朱德做出决断。

就是在这个非常而艰难的时刻,面对大部分并非自己部下的干部战士,朱德表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坚决反对分散隐蔽 ,部队应该北上然后穿山西进,去敌人力量薄弱的湖南南部。但是大部分战士已人心惶惶,单独或者结伴离队的情况屡屡发生,南昌起义的火种,面临可能熄灭的危险,关键时刻,又是朱德站了出来。

为此,朱德在天心圩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发表了在军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讲话:“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中国也会有个1917,只要保存火种,革命就有希望”!

朱德的信心与激情传递给每一位留下来的干部战士,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坚定了群众的革命信年,这是总司令的伟大”!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澜。

朱德讲话后陈毅也上台发言,而黄埔一期的王尔琢则当众宣布: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当时部队已经只剩下800多人,朱德与陈毅、王尔琢两位助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

下设一个士兵支队(三个大队),一个特务大队(侦察警卫)、一个机炮大队(一门82迫击炮、两挺重机枪和两支手提机关枪)、多余的军官编成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虽然这就是全部家底,但是火种却保存了下来,并且从此永远也没有熄灭!

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以及战斗力的核心,发动湘南起义后奔赴井冈山成为著名的红28团。1955年授衔时,朱德名列十大元帅之首,陈毅名列第六,这支部队中原第73团3营七连连长林彪位列第三 ,而原74团班长粟裕则名列十大将之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评价到,这支部队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朱德元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确实,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力挽狂澜天心圩,朱总司令居首功。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粟裕率领在苏中连战连捷的华中野战军,火速北上支援陷入不利局面的山东野战军,两军合并后,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再次展现了力挽狂澜的风采,指挥部队屡战屡胜,终于打开了华东战场的局面。

1946年,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与对手在苏中地区的对决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七战七捷的战绩。但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却由于各种原因,陷于不利局面,在攻打泗县的战斗中,虽然歼敌3千余人,但自身也损失了2千人,且攻城以失利告终。

之后又在对手三路大军进攻下,判断失误,受到敌人迷惑,中了声东击西之计,虽然在根据地重要城市淮安和淮阴受到攻击时,粟裕奉命火速率部增援,但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加之路途遥远,终究远水不解近渴,最后淮安和淮阴被敌人占领,使整个华东的局势愈趋严重,在战略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但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两大主力会合后,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两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并负责战役指挥。

按照高层的战略决策,华东野战军将主力集结,与对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首先,在涟水保卫战中,歼敌9千余人,让敌整编74师遭到重创。然后在宿北战役中,歼敌2.1万余人,打开了华东战场大歼灭战的良好开端,也成为华东战局的一个转折点。

半个月后,在鲁南战役中又歼敌5.3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鲁南战役使华东局面已经打开,我军已取得主动,而对方则陷于被动之中。粟裕认为“宿北和鲁南战役,是我军由前沿作战向纵深作战进行转变的关键两仗”。

鲁南战役二十天后,粟裕采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战术,以优势兵力,又歼敌6万余人,干净漂亮的结束了莱芜战役,彻底打了个翻身仗。随后又在泰蒙战役中歼敌2.8万余人。

在5月1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孟良崮以黑虎掏心战术,险中求胜,全歼“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3.2万余人。孟良崮战役给了对手最严重的打击,强力的推动了全国战局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

此后,华东野战军在华东战场上,虽然偶有小挫,但在粟裕和陈毅等人的领导下,运用优秀的战争指挥艺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完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除了毛泽东是力挽狂澜的伟人外。从军队系统来讲,朱德总司令也是力挽狂澜的伟人。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部队南下,在三河坝,周恩来命令朱德临时率25师2200余名官兵,阻击国民党钱大钧部2万敌人的进攻,掩护主力部队撒退,时间三天。当时25师的师长是周士第,党代表是李硕勋。

面对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强敌,我军既无火炮又无后援,甚至连子弹、手榴弹都十分有限,朱德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激战三天,血流成河,部队伤亡惨重。部队撒到天心圩后,士气低落,逃兵严重,周士第、李硕勋奉朱德命令,去上海寻找党中央。部队中团以上领导只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这时,朱德决定整军。他站在队伍面前讲到:现在是我们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是暂时的,我们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于是,朱德成了这支部队的主心骨,保住了这800人的队伍,保住了南昌起义的火种,天心圩整军奠定了朱德“红军之父”的地位。

后来,朱德、陈毅带着这800多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朱、毛会师,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朱德当年率领的800人队伍中,先后走出了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