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鼓峰战役,苏军为什么不缺人、武器,就缺指挥官?
在日本人决定南进跟美国死磕之前,前后两次与苏联发生过军事冲突,1939年诺门坎战役算是第二次,而在之前的1938年还有一次“张鼓峰战斗”。这一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日苏双方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却非常之大,不妨可以理解为诺门坎战役的前篇。
(黄埔军校的加伦将军)
张鼓峰位于邻近朝鲜的中苏边境东段,那个时代自然就是“伪满洲国”的领土,它的海拔只有100多米,因峰顶有一块形状如刀的岩石因此又被称为“刀山”。日苏双方对张鼓峰地区的边境线是有争议的,苏方认为分界线是在山顶,日方则确定“国境线”应该划在山的东麓,也就是说,山顶应该归“伪满洲国”。
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在之前的五、六年里双方比较克制,都没有向争议地区派兵,倒也相安无事。问题出现在1938年,在中国关内,全面抗战已经爆发,而在苏联,骇人听闻的“大肃反”正在进行,在克格勃远东区部长留希科夫的主持下,远东已有20万人被逮捕,其中超过7000人遭到处决。
(已经是元帅的布柳赫尔)
然而很快留希科夫也上了莫斯科的肃反名单,这厮即知绝无生路,在收到小道消息后,1938年7月干脆越境进入“伪满洲国”投奔了日本人,并且很快被转送东京,泄露了大量远东苏军的绝密情报。日本人如获至宝,决心寻找机会测试一下情报的准确性,偏巧有40名苏军此间登上了张鼓峰山顶挖掘战壕,于是日军参谋本部感觉机会来了。
作为日军最高作战指挥机构,参谋本部认为日军在侵华战场始终不敢倾尽全力,正是因为背后有苏联威胁,害得关东军不得不留驻相当兵力对苏警戒。但是究竟有多大威胁、威胁是否会演变成为战争,日本人并没有确凿的依据,所以决定在张鼓峰跟苏军“搞一下”,兹当是个火力侦察。
(张鼓峰日军阵地)
于是日寇“朝鲜军”(此地不是关东军防区)第19师团以苏军越界为名,向张鼓峰发动反攻,双方逐次增兵打将起来。苏联远东军区司令员是五位元帅之一的布柳赫尔 ,中文名字叫“加伦”,正是早年孙中山和黄埔军校的军事顾问,但是他的境况当时很不美妙,也是肃反的重点对象,只是还没有被抓住把柄。
1938年7月31日凌晨2点,日军尾高第19师团佐藤联队以四个大队的兵力全面反击张鼓峰,以死伤200人的代价攻上山头,苏军在伤亡400多人后撤到山下。次日,苏军集中10个营的兵力,动用60门大口径火炮和150辆坦克装甲车,在130架飞机的支援下前来报复,结果居然没有占到便宜,真是咄咄怪事。
归根到底,苏军不缺兵力、不缺武器、但是缺乏一位优秀的前线总指挥(题目中所称的指挥官其实是不准确的,苏军基层指挥官倒是够的),其原因在于,斯大林在留希科夫叛逃后,又派来了一个“钦差大臣”,那就是苏军总政治部主任麦赫利斯,这个家伙是带着尚方宝剑来的,人送外号“小报告之王”。
为求自保,布柳赫尔元帅主动放弃了军政大权,任凭麦赫利斯折腾,可是这个总政治部主任不会打仗,他之前的战斗经验只是当过营级部队的政治委员。在他的瞎指挥下,前线苏军的陆空、步炮、步坦协同一塌糊涂,完全发挥不出兵力和兵器的优势,经常是步兵冲上山去跟鬼子拼刺刀,结果可想而知。
麦赫利斯于是向斯大林汇报,没说自己无能,却声称敌人兵力强大,斯大林立即打电话命令布柳赫尔亲自上阵并且增兵。然而布柳赫尔刚刚到达前线一天,斯大林新的命令又到了:组建第39军,由远东军区参谋长斯特恩出任军长,全权指挥张鼓峰战事,这样布柳赫尔又靠边站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临阵换将本来就是兵家大忌,结果苏联人一口气换了仨,这仗简直没法打。(四个月后布柳赫尔在莫斯科被拷打致死,三年后斯特恩也被干掉了,与其在张鼓峰谎报军情很有关系),如果换成朱可夫的话,第19师团早就吐血了。
不过斯特恩好歹是有一定作战经验的,从8月7日起,他指挥苏军利用陆空火力优势,稳扎稳打,仍然给日军造成了严重损失,到8月10日,苏军已占领部分山顶阵地。看看时间点就知道,此时武汉会战已经打响,日本的军工生产和辎重补给能力被拉到了极限,实在无力在北方大打。
日本人决定收手了,斯大林也感觉部队存在太多问题需要整顿,双方一拍即合,于8月12日签署停战协议,规定两国军队同时撤离张鼓峰,至于这里边界线到底怎么划以后再说。这样张鼓峰战斗就匆匆收场了,日军伤亡1300多人,而兵力兵器占三倍优势的苏军损失则高达4000余人!
张鼓峰战斗的影响是:日军“朝鲜军”不足一个师团却能挺住苏军第39军23000多人的进攻,让关东军大受刺激,认定苏军就是一群菜鸟,于是一年后挑起诺门坎战役。而斯大林也意识到战争迫在眉睫,确实到了用人之际,因此大肃反逐渐趋于消停,要不然,朱可夫这个级别的能否躲过去,还真不好说。
张鼓峰战役,苏军为什么不缺人、武器,就缺指挥官?
张鼓峰战役发生在1938年,张鼓峰位于今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以北约1.5公里中俄边界线上,距离图们江出海口20余公里。张鼓峰和沙草峰是中苏边界丘陵地带两个制高点,从这两个高地峰顶可以俯瞰苏联沿海地区、波谢特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附近地区。
自从日本入侵东北,建立所谓“伪满洲国”后,双方对于张鼓峰的归属各执一词。
1938年7月31日,日军第19师团两个大队分别进攻张鼓峰和沙草峰并顺利占领两个高地,苏军虽然组织多次反击,但未能奏效。
之后,苏军在8月3日组建了步兵第39军(3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旅等,总兵力3万余人),由远东方面军参谋长施特恩任军长,而远东方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却大权旁落。
8月6日开始,苏军出动3个步兵师,在200辆坦克、在100门大炮和200架飞机掩护下,经过几天猛攻,终于在8月10日夺回张鼓峰。8月11日,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
这场冲突,苏军投入作战兵力2.2万余人,纯减员960人,伤病3279人,合计损失4239人,以较大代价(约为日军损失人数的3倍)取得了张鼓峰的实际控制权。
苏军之所以损失较大,主要原因是缺乏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由于当时苏联国内进行大清洗,远东方面军许多指挥员在作战前就遭到了清洗。自上而下普遍存在不信任和猜疑在军队蔓延。
作战中,指挥员只会按照上级的命令作战,不管这个命令是否合理,不得不执行来自上级的相互矛盾却又难以完成的指示,而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决定,因为担心获罪。此外,作战期间远东方面军部队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切都需要等待来自莫斯科国防人民委员会的指示,这一切直接左右战场指挥员的判断,不可避免对作战产生消极作用。
张鼓峰战役,苏军为什么不缺人、武器,就缺指挥官?
被洗完了啊~ 张鼓峰事件发生在1938年,那会苏联正大清洗呢,尤其是图哈切夫斯基案件,军官基本全被洗完了。
五个元帅中的枪毙了“哈切夫斯基、勃留赫尔(张鼓峰之后被枪毙)、叶戈罗夫”这三天才,总共就72个军长被枪毙了63个。还有80%的上校和其他三万多个基层军官被毙。这整个苏联红军当时估摸连能看懂地图的都没几个了,还怎么打仗嘛~
所以整个张鼓峰事件中,苏军的指挥水准和战斗准备和玩儿似的,部队也松散,而且后勤补给也非常混乱,缺乏组织性。
张鼓峰战役,苏军为什么不缺人、武器,就缺指挥官?
张鼓峰战役确实是与苏军的表现相当差, 对于苏军来说相当的没有面子,倒不是说真正的失败,而是在于这场战斗当中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谈起原因,许多人都想把当时苏军的肃反情况大谈特谈,作为重点来加以论述,虽然我不想否认肃反的影响问题,但是其他方面的因素也相当成问题。
1938年时的苏联实际上才真正的开始进行扩军备战工作,当时的苏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扩编,远东的苏军没有什么真正的精锐部队,实际投入作战的部队更是问题重重,很多都是刚刚组建的,人员素质相当差,说他们是乌合之众属于过分,但是他们的状态确实真的很糟,许多单位都是刚刚动员起来的,没有多少老兵,军官也不足,还不称职。
那时的苏军根本就没有实战经验,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状态很糟,不知道该什么打仗,在战斗当中表现的相当明显,也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了,但是这一仗让苏军发现了不少问题,至了1939年时,远东苏军就改观了不少。
张鼓峰战役,苏军为什么不缺人、武器,就缺指挥官?
苏联的大清洗 处死了很多优秀的高级将领 这从而导致了二战前苏军指挥员的匮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