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将军,本不应该死,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1948年11月17日上午,国军“参谋总长”顾祝同飞临碾庄圩上空,通过地空联络电台与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直接对话:“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弥打得很苦,建议黄兵团主力向西突围,争取与邱李两兵团汇合”。下面的黄百韬登时就明白了,顾祝同的言外之意,就是援军已然无望。

救援黄百韬兵团的作战计划,是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亲自拟定的,即以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守备徐州,第72军、第74军为总预备队,集中邱清泉第二兵团主力和李弥第十三兵团全力东援,要求黄百韬坚守7到10天待援。

从徐州东郊出发,到达碾庄约有50公里,配属给第二兵团的第二快速纵队如果撒了欢的前进,两小时用不了就可以开到。之间地势平缓几乎无险可守,而华东野战军能够抽出来的阻援部队只有三个纵队:成钧的7纵、宋时轮的10纵和胡炳云的11纵,满打满算不超过70000人。

而邱清泉的第二兵团除留在徐州的第72军和第74军之外,尚有第5军、第12军、第70军、第116军共四个军的人马,其中仅第5军的兵力就达到40000余人。同时展开的还有李弥兵团的第8和第9两个军(第39军未归建),两个兵团出动的兵力不低于13万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和重炮。

徐东阻击战打得其实比较艰苦,邱李两兵团光大口径炮弹就砸了12万发,粗看起来“邱疯子”应该很有作为了吧?其实谬也,邱清泉在战役中实际是消极进攻,并没有真正有所作为,用12万发炮弹只换来前进12公里,一半的路程都没有走到。

邱清泉为什么消极不作为呢?第一是对“凯申物流”心中有气,第二是按常理估计黄百韬最多坚持三到五天,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国民党军队的顽疾:保存实力。顾祝同和郭汝瑰战役期间曾亲临徐州,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杜聿明:共军打援不过两三个纵队,为什么我们两个兵团打不动?

具体分析下邱清泉的内心思想,当时风传南京比徐州还慌乱,各部院已经准备撤退,他非常愤怒的理由是:“我们在前方拼命,南京远隔千把里还互相惊扰,这种仗还有什么可打?老头子为什么不来徐州?就算徐州不安全,坐镇机场指挥也是可以的,那谁敢不卖命”?这就是国军将领奇怪的念头,完全搞不懂为谁而战。

第二条不消说了,在邱清泉看来,但凡被围的国军部队基本凶多吉少,几天后就会陷入崩溃,自己贸然冒进,界时很可能会被纠缠住搭进去,绝对的得不偿失。因此第二兵团在攻击时表现出令人奇怪的固执:一味的正面进攻。

第5军军长熊笑三和参谋长杨毓秀都提出建议,派出有力部队迂回华野阻援部队身后:“如果这样的正面打法,必然会遭到逐次抵抗,从而极大迟滞我们的前进。不仅救不了黄百韬,我兵团还会因此蒙受重大伤亡”,邱清泉不耐烦的回怼:“迂回不成,我们反被钳制住怎么办”?

只有兵团参谋长李汉萍看得明白,邱清泉手下的几个军中,第72军和第74军被留在后方,第12军的老底子是东北军根本不敢重用,搞不好就是第二次贾汪起义,第116军是临时拼凑部队,能够上阵的只有第70军和第5军,而邱清泉不愿意为了黄百韬损失自己的主力,正面进攻可打可撤,是最好的观望战法。

直到11月18日,南京的微操大师直接致电邱清泉,前面称呼吾弟,后面措辞严厉,邱清泉才有点发慌。而徐州的杜聿明也发觉邱清泉在耍滑头,直接命令预备队第74军出动迂回潘塘。

结果与增援而来的华野2纵迎头相撞,混战一夜后各自撤离,邱清泉开始吹嘘“潘塘大捷”,然后再无下文,还是正面推进。

1948年11月22日凌晨,华东野战军对碾庄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战至下午四时,逃出兵团部的黄百韬身边只剩下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黄百韬对他留下了自己著名的“三不解”(杨廷宴逃脱),然后说自己跑不动了,最终毙命,尸体埋在小黄庄以西、碾庄圩车站以北几公里外的旷野上。

历史上哪个将军,本不应该死,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典型案例应该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输了整个战局。

历史上哪个将军,本不应该死,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特赦1959》有很多改编的情节,但很多关于战史方面的都不太靠谱。

其中有一段是原国军整编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和蔡守元辩论,马励武责怪他在峄县固守待援,但蔡守元离他只有二十五公里,却不肯救援,导致他苦战四天,伤亡惨重。之后,他奉命率部突围,到达上级指定的地点,去和负责接应他撤退的蔡守元部会师,但他到达指定地点后,蔡守元部却已经撤退了,所以马励武认为是作为队友的蔡守元不作为,导致他被俘,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蔡守元当然也不示弱,一开始还给马励武留了面子,辩解说他救援的时候也是全力攻击的,后来撤退是奉上级命令撤退,并不是他存心要坑马励武。但马励武依然不依不饶,指责蔡守元救援不积极,是为了保存实力,蔡守元情急之下,不得不反唇相讥,指责马励武在战役关键时刻,居然不在部队,反而和一个戏子去了枣庄,导致部队被包围在峄县的时候群龙无首,无人指挥,才导致整编二十六师的最后覆灭。两人由此发生了冲突,打了起来,被其他人拉开了。

在两人相互指责过程中,蔡守元指责说,马励武被包围是陈诚的责任,而马励武是陈诚的人,并不是他的主子,马励武也反唇相讥说,你的主子难道不是何应钦吗,华北战局恶化难道不是何应钦的责任吗?这里其实是个错误,不知道是编导有意模糊,还是无意识的,但马励武确实早年在陈诚系统的十八军供职,1935年后就转到汤恩伯系统了,抗战结束后调往东北,1946年才调往湖南,接替丁治磐留下的二十六军军长的职务。

1946年7月,二十六军被整编为整编二十六师,原来的三个师九个团,被改编为三个旅六个团,并奉命移防苏中地区,之后又逐步奉命北移,到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师后,他又奉命北移,到了苏北地区。到1949年1哦月,马励武率整编二十六师参加了鲁南战役,并指挥了配属给他的国防部第一快速纵队的战车营,作战期间,曾于11月率部侧击解放军叶飞纵队,也就是华野一纵队,救援被包围的国军整编七十七师,造成叶飞纵队较大伤亡,被国军统帅部称为鲁南大捷。

不过马励武对战场形势的变化还是比较灵敏的。到当年十二月下旬,马励武就发现形势不对劲,解放军正在向临沂附近集结,他和附近的整编五十一师、整编五十二师都有被包围歼灭的可能,所以请求率部向苏北地区后撤,和在苏北的国军主力部队会合,但这个请求并未得到批准。转过年,元月二日开始,华东野战军部队开始攻击峄县,当时马励武确实不在部队中,部队无人指挥,只能固守待援,马励武赶回部队时,已经完全处于被包围状态,突围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固守待援。

但当时距离马励武最近的国军部队并不是似乎是融合了张淦、范汉杰等形象的蔡守元部,而是整编五十一师、整编五十九师和整编七十七师。其中整编五十一师驻枣庄,也遭到了解放军的攻击,其师部和两个团也和马励武部一样,于此战中被歼灭,整编五十一师师长周毓英也和马励武一样被俘,两人再次见面时,是在华东野战军的战俘管理所。也就是说,整编五十一师和马励武的整编二十六师都是此战华东野战军的围歼目标,根本没有能力救援马励武。

仅剩的两个离马励武最近的部队就只剩下整编五十九师和整编七十七师了,也就是原来的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从番号就能看得出来,这是参加了七七抗战的西北军部队余部,这两个部队都归徐州绥靖公署七绥区司令长官冯治安指挥。但整编七十七师的师长大名鼎鼎,这个人叫何基沣。没错,就是后来在淮海战役时战场起义,导致徐州空虚,完全打乱了国军徐蚌会战计划的那个何基沣。一个多月以前,整编七十七师被华野包围,马励武还救援过,但这时候整编七十七师和整编五十九师一看风向不对,马上就后撤了,并没有救援马励武。

剧中马励武说,他坚守峄县四天,其实也不对。整编二十六师被包围的时候,并不在峄县县城,而是在外围的城镇,反而是在突围的时候,突围的方向是峄县和枣庄,最后只有快速纵队的七辆坦克冲出去,到达了峄县,其他部队和装备都被解放军歼灭了,整个过程只有两天。之所以突围突不出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正值天降大雪,道路泥泞,作为突围的前卫部队的快速纵队根本无法行动,无法发挥其优势。而且,原定突围时空军要配合,但因为天气原因,国军空军无法起飞,马励武只能自己突围。所以,马励武被俘后一直不太服气。

所以说,马励武如果真要怪,其实肯定怪不到蔡守元的头上,因为马励武被俘的时候,跟张淦和范汉杰都没什么关系,要怪只能怪到当时的整编七十七师师长何基沣头上,但何基沣因为在淮海战役起义有功,根本不在功德林,马励武也见不到。马励武在功德林,其实也没什么能够指责的人,因为鲁南会战的时候,其他在剧中戏份比较多的人,多数并没有参战,或者在其他战场作战,就是想救马励武,也救不了。

历史上哪个将军,本不应该死,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杨业、卢象昇、张灵甫

历史上哪个将军,本不应该死,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因为队友的不作为,导致自己战死的将军,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说远的就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这样的事例,就有很多个。

我们都知道国民党有一个将领叫张灵甫。他本来是蒋介石很倚重的一个人,蒋介石更是把自己的最为嫡系的七十四师交给了他。

可见,他在蒋介石眼中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被蒋介石倚重的将军,他的死正是因为和队友的不作为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张灵甫死于孟良崮之战,这一次战役,是张灵甫和粟裕将军之间展开的。本来孟良崮之战打响前,张灵甫是打尽了各种算盘的。

说白了此次张灵甫孤军深入孟良崮,他就是想要全歼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的。

他本以为,自己作为诱饵,把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引诱出来,和自己作战。只要粟裕带领的大部队和他张灵甫开战了。

那么,附近的国民党军队,就会一起围过来,前后夹击,最终把粟裕的华野军,就此一举歼灭掉。

张灵甫为了打胜这一次战役,真可谓是做足了各种准备,最后,他还给蒋介石讨论了此次计划是否可行,蒋介石也觉得这是一个歼灭华野军的好机会。

所以,就答应了张灵甫请求。

在张灵甫看来,这就是一次毫无悬念必胜的战役。他带领的七十四师向孟良崮进发的时候,也是信心满满的。

粟裕也是很配合,他带领的全部华野军向孟良崮进军了。

粟裕当然知道张灵甫的小心思了,但是,他给张灵甫的看法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只要速度够快,肯定是会歼灭张灵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师的。

因为国民党的组织协调力,粟裕还是知道的。最为重要的是,粟裕若是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围住,对于国民党的打击,绝对是伤筋动骨的。

毕竟七十四师是国民党最为精锐的一个部队,连他们都打败了,对其他部队的震慑力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粟裕到了孟良崮就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围了起来。令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华野军的战斗力竟然如此的了得,他们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带领的整个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也就是说张灵甫根本就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

这是张灵甫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张灵甫和他的七十四师,就这样全部都被歼灭了。本来张灵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师,是大不必阵亡的。

因为就在孟良崮不远的地方,就驻扎着国民党的军队,黄百韬和李天霞他们就在附近。可是,他们见张灵甫陷于危机之中,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都是置张灵甫的死活而不顾。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张灵甫阵亡了。

不得不说他的死亡就是因为友军的不作为造成的。

见死不救,在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这大概也是他们打不了胜仗的一个原因吧。

历史上哪个将军,本不应该死,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初唐就有这么一位名将,他不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而死,而是直接被队友坑死

而且这个人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李世民的弟弟,自小能征善战、武力超群,在战场上如同杀人狂魔,并且战死的时候只有19岁。

你以为我说的是李元霸?正史中,并没有李元霸这号人物,笔者说的是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

作战勇猛、热衷于冲锋陷阵的少年猛将

公元618年6月,李渊正式称帝后,大肆分封宗族。其中,他的堂侄、年仅15岁的李道玄被封为淮阳王。

在接下来的打天下过程中,李家冒出了好几位名将,除了军事能力超群的领军人物李世民外,还有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等,后三位都成了李氏宗室的军事顶梁柱。

但在当时,年纪轻轻的李道玄也毫不逊色,他跟随堂兄李世民四处征战,并且勇猛异常,时常身先士卒,丝毫没有贵族王爷的架子。

公元621年,李世民在虎牢关迎战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此战中,年仅18岁的李道玄大放异彩(《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

窦抗引兵击之,战小不利。世民帅骑赴之,所向皆靡。淮阳王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出再入,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倒。

当时,数量落后的唐军一度形势不利。形势危急,李世民率领他的精锐骑兵(应当是“玄甲军”)亲自上阵,瞬间改变了局势。其中,淮阳王李道玄表现得尤其生猛:

他一马当先,在敌军阵中来回冲杀,几进几出之后,全身上下的盔甲上扎满了敌军的箭,仿佛一个杵在马背上的大刺猬一样;但他毫无惧色,一边冲锋一边放箭,所到之处,敌人应弦而倒。

看到堂弟如此生猛,李世民不禁喜忧交加:年纪轻轻,就这么能征善战,自己当然高兴;但这么顾头不顾尾,就像二愣子一样,保不准啥时候就把命丢了。于是他把自己的备用马让给李道玄骑乘(他的马比较雄健),并让他跟着自己的节奏一起杀敌。

不久后,李道玄被任命为洛州总管,开始独当一面领军作战。然而就在第二年,他就因为队友的背叛而战死沙场。

被队友挖坑,李道玄英年早逝

窦建德兵败被杀后,他的部将刘黑闼等人再次起兵。公元622年,李世民亲自率军平叛,并且顺利的击溃刘黑闼主力。但就在他准备趁热打铁、斩草除根之际,李渊的一纸命令下来,将其召回了朝廷。

李世民回京后不久,刘黑闼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声势越来越大,甚至顺利杀到

定州。面对这一情况,李渊任命李道玄作为河北道行军总管负责讨伐。

十一月,李道玄率领三万兵马在下博迎战刘黑闼主力。两军摆好阵势后,李道玄对副将史万宝这样安排战术:“我先率轻骑冲击敌阵,当对方阵型移动后,你再率大军压上。”后者满口答应。

但史万宝其实却心怀鬼胎:自己作为老将,如今却要听从一个19岁的黄毛小子的指挥,他向来很不服气,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挫挫李道玄的锐气,而现在就是个好时机。

于是,当李道玄率少量骑兵冲向敌阵后,史万宝不仅按兵不动,反而得意洋洋的对自己的亲信说:“皇帝给过我手令,说淮阳王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军队行动均由老夫决定。如今他却如此自作主张,如此冒失的出击;如果我和他一同进攻,必然全军覆没,不如用他当作诱饵,引诱敌人轻敌冒进;骄兵必败,那时我坚守以待,必胜无疑!”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眼睁睁的看着李道玄等人身陷重围、当场战死后,唐军将士毫无斗志斗志,瞬间溃不成军。

猛将李道玄战死、唐军大败的噩耗传来,各地深为震动,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沧州刺史程大买先后弃城而逃,大量州县归附刘黑闼;仅仅十天之内,刘黑闼就收复了他的旧地;率领唐军主力的齐王李元吉,甚至也被吓得不敢进军。

李世民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禁痛哭流涕,他自责道:

"道玄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阵,心慕效之,以至于此。"

如果李道玄没死,也许他就是继李孝恭、李道宗之后,李氏宗室的又一位年轻名将。然而这样一位潜力新星,却因为同僚的嫉妒而白白死在沙场。因此有朋友这样形容李道玄之死:当你冲锋时们一定要保证身后的战友靠得住。

笔者甚至猜想,小说中李元霸的形象,也许就是借鉴了李道玄的经历,毕竟他们的作战风格、死亡年龄都出奇的相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