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一下,你对二战《坦克大决战》电影的看法是什么?
《坦克大决战》德军主攻部队的战史原型就是党卫军“派普战斗群”,指挥官哈斯勒上校则代指派普。这个家伙曾经担任希姆莱的二级副官,是武装党卫军最年轻的上校,不过在1944年的阿登战役期间,仍然还是党卫军中校,一个极度狂热的纳粹分子,时年仅仅29岁。
这部战争电影几乎是军事爱好者的少年必看作品,因为80年代还没有多少特别出彩的欧美二战电影。其实这个片子是美国华纳公司1965年出品的,算起来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制作水平当然一般,然而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了不起了。
《坦克大决战》以1944年冬季的阿登战役为历史背景,德国人称之为阿登反击战,而盟军谓之“突出部战役”。这是希特勒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次进攻,试图集中后备力量首先击败美英盟军,再回过头来与苏军决一死战,以避免遭受东西两面夹击,因为盟军主力正在休整,准备于1945年春天再恢复进攻。
纳粹德国确实已经是强弩之末回忆一下,无论是德军的司令部还是哈斯勒上校的前指,全部位于地下掩蔽部里,这就说明德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制空权,不得不老鼠一样躲在地下。事实上,德军在阿登反击战的战役初期之所以还能够顺利推进,主要是利用了恶劣的天气,盟军飞机无法大规模出动,到12月4日天气一放晴,德国人就没戏了。
德军装甲部队极度缺乏燃料,哈斯勒将夺取美军油库作为重要目标,否则德军将无力继续推进。而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宁可最后烧掉它也不资敌,电影中有个镜头:哈斯勒拿着缴获的美军蛋糕感慨万千,言及美国人居然还有富裕的汽油不远万里运送这些非作战物资,满眼的羡慕嫉妒恨,这就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末期的窘境。
美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很是一般第101空降师能够守住巴斯托涅,并非德军无能,而是该师刚刚从后方休整地赶到前线,不仅齐装满足粮弹充足,还同时指挥着不少于四个野战炮兵营的强大火力。而德军为了高速向安特卫普纵深穿插,并没有留下多少兵力围攻这座比利时小镇,等到发现其重要性和难啃性时,盟军的援兵也快到达了。
影片中美军前线部队纷纷溃逃,记得很深刻的是,两个美国人隐蔽在路边,还没等德军发现,其中一个就站起来举手投降,另外一个也只好出来认栽。结果一帮战俘被党卫军在冰天雪地里射杀,战斗意志实在差劲。总共被击毙89名战俘的马尔梅迪事件也被成为“大屠杀”,实在有些夸大其词。
党卫军垂死挣扎依旧很是狂热哈斯勒上校的司机是个德国老兵,早已经对战争胜利失去了信心,然而他年轻的上司却仍然狂热的一塌糊涂,坚信德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指挥车被炸翻了也满不在乎。其实派普中校倒真是如此,这次战役中他指挥的一个装甲旅5000余人全速推进,战斗作风非常凶悍。
派普战斗群挤占友邻部队的道路,抢夺其它部队的油料,高速向美军纵深突破,最终在拉吉雷泽耗尽了最后一滴汽油,随即被美军反包围,当派普抛弃所有坦克率残部逃回德军防线时,身边仅剩下200人,战损率高达96%,其战斗意志远超美军。
这帮党卫军骨干的疯狂还是蛮可怕的,影片中在战斗打响之前,德国将军送来一名美女“慰劳”哈斯勒。上校问美女是什么军阶,回答是:“一级交际花”,结果立马被哈斯勒推出了门外 抛开立场,类似于哈斯勒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军官,那么漂亮的金发美女。。。
客观来说,电影对阿登战役全貌刻画的比较糟糕,而是以碎片化的战斗故事描述战争历史,尤其着重突出了巴斯托涅防御战和马尔梅迪大屠杀,更多的还是兜售美国人的价值观。但是片中有些桥段,还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细节,比如斯科尔内特种分队化装成美军宪兵去后方捣乱等等,折射出许多真实的战史事件。
叙述一下,你对二战《坦克大决战》电影的看法是什么?
首先这是一部拍摄于1965年的影片,50多年了,翻出来仍然很震撼,画面很棒。
我觉得影片男一号应该是德军哈斯勒上校,军人本色,处变不惊,镇定自若,不进女色,严谨,一丝不苟,和官兵同甘共苦,是典型的优秀形象。
男二应该是美军深入一线的上校,身先士卒,勇敢,不怕牺牲。
至于格雷两星将军的表现,觉得就是顶着名演员的光环,但是大部分时间表现的比较差,就是在撤离的时候毅然坚守,最后无聊的让白痴谢尔曼坦克以卵击石,消耗对方燃料。
影片精彩在哈斯勒上校德军本色,虎式坦克的雄浑有力,威猛之师……
影片整体缺乏主题和逻辑性。与后面几十年二战的片子有所差距。没有表现盟军的斗志,感觉剧本是德国人写的。如果要表现格雷将军光辉形象,也是有点乏陈可为。影片的名字坦克大决战有些吸引观众眼球。
叙述一下,你对二战《坦克大决战》电影的看法是什么?
突出部战役 阿登反击战 纳粹德国的临死一击
叙述一下,你对二战《坦克大决战》电影的看法是什么?
如果不是查找相关资料,我真的不太相信,这部电影是1965年的。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最近的一部《白色虎式》的俄罗斯电影。我认识了德国纳粹的虎式坦克,看这样的坦克总觉得它不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属于21世纪的产物,在这个时候对德国制造一下子萌生了几分敬意。
虎式坦克,优美的线条,完美的装甲,笨重的躯体,沉稳应对的气魄。这都是它的优点,可是,它的缺点却是致命的。知道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二战后期,德国纳粹的资源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而虎式却需要更多的燃料,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出了历史舞台。但现在很多的坦克都还有它的身影。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的知识点,比如最近看的《巴顿将军》和《白色虎式》,当然还有这部《坦克大决战》,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共同的。比如说巴顿将军在进攻时,遭到了德国纳粹的反攻,它就是阿登反击战,二战欧洲战场纳粹德国对西线盟军的最后一次反扑,而在《坦克大决战》中也有这些信息的存在。这都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从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学习了不少历史知识。
这部《坦克大决战》有近3个小时167分钟。中场还有休息的。我先是在19寸电脑上看的,后来就用了39寸的电视看的。完全不同的感觉,看这种大场面的电影一定要选择大的屏幕。这部电影原来是宽银幕电影,在小荧幕上播映将大打折扣。
1965年拍摄的这部电影,大量使用了真实的坦克车辆,除了一些能看出来的明显道具痕迹外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大量使用的航拍非常能体现战场的气势。
片中使用的坦克是美军和北约部队50-70年代的主战坦克--M47战车充作德军的虎式坦克,而使用了二战后期的M24霞飞轻型坦克作为盟军主力。
本片中的亮点我认为是跑到德国坦克旅指挥官住处的那个交际花。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演的,但是,她的昙花一现也是全片沉闷的战争外的一大亮点。
面对过于庞大的历史真实性,该片选取了很多个个人来进行讲述故事。
比如那个美军的侦察兵,全片都有他的出场;比如那个喜欢做生意的美军坦克兵;比如那个德国纳粹身边的男佣兵;比如潜入美军后方基地的操美国口音的德国人;比如那个高个子劝自己的美国中尉不要投降的士兵。总之,这部电影用很多的个人故事串成了一部画面优美,故事紧凑的战争片。很是值得一看的战争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