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是不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还是请教请求有关军事专家,最好请张召忠局座谈谈他的观点,也允对你、对我、对大家都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

突围是不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新四军“刘老庄连”在战斗打响前,已经做好了坚持到夜里然后突围的预案,岂料由于侦察不够细致,经过老乡告知,才知道选中的突围通道是一条“断头沟”,就是交通沟挖成了死胡同。而在苏北平原上没有壕沟掩护是不可能突围的,于是全连与日寇血战到底,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亮剑》中李云龙所部的“辛庄突围”则是成功的案例,其战史原型是八路军的“宋庄战斗”,两个连300多名八路军战士与敌进行了顽强的村落攻防战,在天黑之前硬是没让鬼子冲进核心阵地,最终趁着夜幕胜利突围。

《亮剑》通过李云龙的战斗故事演绎了这一优秀战例,其中还特别添加了“挑帘战”、特等射手培养等游击新战法,可以视为对八路军敌后抗战的全方位集成展现,而其成功突围的原因有三:

部队在坚守阶段要有较强战斗力

在日军优势的兵力和火力进攻下,独立团一部以较强的战斗力死死顶住了敌人的进攻,比如赵刚一枪干掉日军迫击炮手,战士们从敌人尸体上摸烟卷等等,都证明八路军的核心防守阵地始终未被突破,没有让鬼子完成分割包围,从而能够积蓄一定的突围力量。

在宋庄战斗中,冀中七分区22团打得更为出色,从1942年6月9日凌晨到深夜,整整与日军激战16个小时,击退敌人38次冲锋。如果在白天不能守住阵地,被鬼子突破或者分割,那么也就失去了突围的条件和机会。

要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保存有生力量

李云龙打仗鬼精鬼精的,在阻击战时段,既要保持和敌人的接触,否则“把敌人都赶出去我们又得挨炮轰”;又不能完全失守防线,那么数量有限的部队将被分散,陷入各自为战的窘境,到突围时就没有足够的力量了。

战至天黑,李云龙手下还能集结60多人的队伍,差不多两个排的兵力,然后再进行战斗动员准备突围。如果不能保存住这一点有生力量,分散突围是形不成拳头的,几乎很难突出去。

要选择出敌不易的突围时机和路线

日寇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八路军一般不采取夜战方式,天黑之后就会设置好封锁线进入休整,补充援兵弹药,以利第二天再战。这也是八路军突围的时机,但具体时间很有讲究,一定要选择鬼子大部分进入熟睡状态的凌晨,以达成战斗突然性。

独立团的突围方式也与22团相同,团长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各带部分人马,分两路向外突击,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堵住一点,至少能够保证一路突围出去。事实上,22团的突围就是以刺刀和手榴弹开路,在穿越日军照明用的火堆时尽量不开枪,发现少数敌人用刺刀迅速解决战斗。

鬼子始终不相信包围圈里就这么点八路军,认为突围出去的只是一小部分,因此加紧封锁,次日发动总攻,冲进了空无一人的村庄,兀自迷惑不解。而《亮剑》的剧情展示,与宋庄战斗如出一辙,日伪军到最后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人呢?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正是“中原突围”,1946年6月,我中原军区6万部队,在国民党郑州绥署主任刘峙指挥的30万大军包围下胜利突围。其中担负佯装主力牵制敌人的一纵一旅(皮旅),反向突击,纵横千里,7000余人损失轻微,胜利到达苏中解放区。

突围是不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突围,几乎是世界上最难的军事行动。通常来说,战场上的“分散突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各自逃命。

我军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比较典型的突围案例。红军时期有怀玉山突围,寻淮洲方志敏的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至于粟裕将军400人活下来。抗日战争时期有皖南突围,9000新四军被10万国军保卫,突围后只剩下3000人。解放战争初期有中原突围,6万军队被敌人40万大军围困,突围后只剩下6000人。抗美援朝中60军180师,全师损失7000人,其中5000余人被俘。

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选择突围这件中作战方式,这就是战争教会我们的血的教训!

比较成功的“突围”也有,比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偷渡长江。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无疑是生存境况最差的一支军队,一方面要不断东进抗日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另一方面又要防备第三战区随时可能存在的“剿灭”。所以,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新四军接收第三战区命令,东进到江南地区打游击,袭击敌人的南京周围的交通线,以此为契机,新四军开辟了江南根据地。到1939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拥兵14000人,包含两个支队,一次贺甲村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

新四军在江南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敌视。第三战区规定,新四军只能在长江南岸的30公里范围内活动。如果江南指挥部听了顾祝同的话,即使不被国军吃掉,也会被日军消灭的。负责与陈毅粟裕江南指挥部搞摩擦的,是黄埔一期名将冷钦的江南挺进军。

长江是日军的,新四军想要摆脱冷钦,就必须越过日军的长江防线到江北去。可是,当新四军的叶飞挺进纵队北上后,被韩德勤派出泰州二李李明扬李长江2万多人围住,在郭村大打出手。同时,粟裕的茅山根据地也遭遇冷钦围攻。陈老总一叶渡江,与对方谈判,粟裕则带领部分主力金蝉脱壳迅速北上渡过长江,与叶飞汇合。顽固派想把新四军歼灭于长江沿岸的计划破产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泰州二李被打得怕了,靠边站了。韩德勤还苦苦相逼,陈毅粟裕只能奋起反击。几场仗打下来,兵力数倍于对方的韩德勤被打成了光杆司令。

江南指挥部的成功脱险,主要靠的是陈毅粟裕对国民党反动派防范心理,主要靠的是中央军委的战略指导。而中原突围中,能成功的主要因素,则主要是皮定均的解除军事才能。

中原军区,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与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地位上与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华中军区相当,属于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六大军区之一,级别相当高。可是,中原军区活动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大洪山、大悟山地区,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就有了刘峙30万大军围攻中原军区的中原突围战。

1946 年 6月26日晚 , 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率领机关离开宣化店 , 率全区部队拉开了突围战役的序幕。这场战役到底伤亡多大呢?中原军区部队原实有兵力为 62197 人 , 突围前复员 1 万人, 送回北方的伤病员等 1000 余人 , 留下坚持斗争的江汉支队 1000 人和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 600 人 , 实际参加突 围的总兵力不足 5 万人 。

36天突围战结束,中原突围的各支部队伤亡如下:

  • 北路突围部队战斗和非战斗减员 4200 人 , 保存兵力 11700 人 ;

  • 南路减员 1900 余人 , 保存兵力约 11000 人 ;

  • 第 1 纵队第 1 旅减员 700 余人 , 保存兵力 5000 余人 ;

  • 鄂东独 2 旅减 员 1500 余人 , 保存兵力 4500 人(在突围后战略坚持的 艰苦环境中损失了 80 %);

  • 江汉军区和河南军区部队在 突围中损失很少 , 仍分别保存约 6000 人和 3000 人 。

当然,这样的数据,很明显少说了。因为“ 南下支 队的5000人马 , 回到 延安的只有1414人 。 从南泥湾出发的359旅3800人 , 经过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围 还者仅833人 ”

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中原突围中总共逃出来6000人,其中5000人是皮定钧旅。

可以确定的是,伤亡最小的一支,是第一纵队第一旅,就是我们常说的皮定均旅,全国有名的英雄部队。而北路主力和西路主力摆脱敌人后,其实只能分散到山区打游击了。毫无疑问,皮旅在这次战役中成建制保存下来,十分不易。

中原突围采用的战术是“声东击西”。负责牵制敌人的,就是皮定均旅。当皮定均在旅部宣布军区命令时,干部们战士们都很不理解,丢卒保车,为什么我们是哪个弃子?甚至有人要求向西追赶主力部队,皮定均和徐子荣决定定“集中火力,选择敌 人两军的间隙强行突破,劈开一条血路,沿 着大别山脊向东插。”

大牛山之战、青枫岭之战、淠河之战,三场恶仗打下来,皮定均甩掉了围追堵截的10万大军,杀出一条血路,到达了安徽。安徽一马平川,皮定均又急行军一个月,终于与淮南军区会师,加入了粟裕的华中解放军作战序列。

毫无疑问,突围战很难打,但有准备、有组织的突围,往往能实现转移兵力,保存自己的效果。粟裕将军和皮定钧将军给出的示范就很好。

突围是不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突围应该是最难的作战行动了,远比撤退还要难,主要是由于后勤补给线的断绝和防线长度的增加,使得被合围的部队承受很大的军事压力。由于后勤补给被切断,突围部队经常面临着弹药的匮乏和燃料的短缺,使其火力大打折扣,即便勉强能突破敌军的封锁,在转进过程中也同样危机四伏,敌军会从四面八方围攻突围部队,突围部队不仅早在正面部署强有力的突击单位,在侧翼和后方也要部署掩护兵力,避免被咬住或者分割,历史上能成建制突围成功的战例寥寥无几,大部分突围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一般来说部队被包围都属于突发的事件,被包围的部队首先会收缩正面防线以腾出兵力构建刺猬式防御阵地(环形防线),避免被敌军分割歼灭。与此同时要立刻开始考虑具体的突围计划,因为被包围部队一般都没有太多的弹药物资储备,随着时间的拖延,激烈的作战会使燃料、弹药消耗殆尽,从而失去突围的可能。突围行动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突围部队能否集结起一支突击兵力和支撑整个行动的弹药和燃料。在二战的切尔卡瑟合围战中,德国空军便对包围圈里的德军大量空运燃料,以使包围圈里的德军能够重获机动能力,保证突围行动的按时发起。而另一个失败的例子就是斯大林格勒中的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在最后的突围机会中最终放弃了突围行动,主要原因就是部队的燃料储备不够部队完成突围行动,他们会在半路中耗尽燃料,而没有了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援,第6集团军不可能突围成功,最终第6集团军放弃了突围行动,全军覆没!

除了要拥有最低限度的物资补给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外围部队的接应,外围部队要尽可能的向包围圈进攻,缩短和突围部队的距离,迫使敌军将部分兵力转向对外防御,减轻突围部队的压力。由于突围部队为了轻装行动,基本不会携带重型的武器装备(大炮等)和太多的弹药,所以随着突围距离的增加,突围部队的战斗力将迅速的下降,所以必须要在突围部队的极限距离内派出解围部队接应,为其提供物资补给,使其重新获得战斗力。另外随着解围部队的出现,将迫使敌人不得不建立对内对外两天防线,极大的分散敌人的兵力,使其无法全力堵截突围部队,大大增加突围成功率。

二战中最成功的突围行动要属1944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突围行动,该集团军由于是机械化部队具备较强的机动能力,同时也对后勤补给依赖性较大,德国空军不停的为该集团军提供燃料的补给,使其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战斗力。另外在外围德军集结了一支强大的攻击集团,得到新锐部队加强的第4装甲集团军向包围圈发起进攻,接应第1装甲集团军的突围,由于突围行动的及时,第1装甲集团军并没有在补给上遭遇太大的困难,苏军也没能来得及构筑坚固的封锁阵地,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得以避免第6集团军的覆灭。

突围是不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黄维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后,一直和外面没有联系,只有顾祝同在被包围之初乘飞机来到双堆集上空,与黄维通话,要求黄维站稳脚跟,固守待援。一开始,黄维还想乘解放军未完成合围,想向东南方向的固镇方向迂回,和正在从蚌埠向北进攻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取得补给之后,再一起向北攻击,但国军统帅部拒绝了黄维的这个方案,并指出包围黄维的只是解放军的地方部队,数量不多,黄维应该继续坚决向东攻击,击破当面的解放军阻击部队,迅速到达徐州,以解黄百韬之围。

当时黄维兵团下辖十八军、第十军、十四军和八十五军,共四个军,其中第十八军是黄维兵团的骨干部队,下辖的整编十一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也是陈诚的土木系的老部队,在陈诚担任参谋总长的时候,美国援助国民党军的装备,陈诚都尽量优先装备十八军,所以十八军的装备非常好,整编十一师也是国军在中原战场上的主力部队之一。第十军本来就是中央军,十四军原本不是中央军,但到淮海战役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被改造成了中央军,只有八十五军是何应钦一系的部队,成分比较复杂,包含一些地方部队。

1948年十一月初,也就是淮海战役前夕,黄维兵团的驻地尚在河南驻马店附近集结。十一月五日,黄维兵团接到统帅部命令,并要求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延行动,向徐州进发。当时黄维兵团下属的八十五军尚未和兵团汇合,所以只有十八军、第十军和十四军三个军一起行动,而且路线也是统帅部指定的经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最后到达徐州,参加国军当时正在计划的徐蚌会战。十一月八日,黄维兵团开始行动,沿途经过浍河、淝河、汝河、洪河、颍河、涡河、北淝河等合流,所以进展很慢,到二十一日,才到达到达涡河附近,遭到解放军的阻击。

此时黄维兵团的任务仍然是迅速到达徐州,救援黄百韬兵团。但在十八日到达蒙城的时候,已经遇到解放军的阻击,有被包围的危险。黄维请示能否利用涡河掩护,向怀远方向转进,与铁路正面的友军建立联系,保证侧翼安全之后,再向宿县攻击,但国防部没有批准,仍然严令黄维继续攻击前进。而这时在浍河背水而阵,阻击黄维的正是解放军名将陈赓,也是黄维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同学。黄维奉命继续强度浍河,攻击解放军正面阵地,虽然渡过了浍河,但已经陷入了包围。

战斗进行到二十五日,已经陷入解放军包围圈,而且解放军不断向黄维兵团的阵地突击,再想正面击破解放军包围圈已经不可能了,于是黄维下令与解放军脱离接触,向固镇方向转移,已经渡过浍河北岸的十八军和第十军部队也撤回南岸,开始转移,仍在南岸的十四军和八十五军则担任掩护任务。到二十五日夜间,黄维兵团开始撤退,意图马上被解放军发现,随即展开追击。黄维原计划是兵团的四个军交替掩护,十八军和十四军第一天攻击,第十军和八十五军在后面掩护,第二天第十军和八十五军担任攻击,十八军和十四军担任掩护。但刚开始行动,就被解放军追击,包围在了双堆集,黄维只能固守待援。

此时国军的第一反应是由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向南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向北攻击,南北对进,以解黄维之围。但到二十八日,国军统帅部就决定放弃徐州,徐州的三个兵团经萧县、永城、涡阳、阜阳撤退,到蚌埠集中后再向北进攻。杜聿明并明确提出,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这就意味着,杜聿明集团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救援黄维,至少是要让黄维坚守到徐州的三个兵团安全撤退到阜阳之后,才有能力向北攻击。

而黄维在包围圈里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一直到杜聿明集团已经开始撤退的十二月一日,黄维才知道杜聿明集团已经放弃徐州,但他得到的消息是杜聿明集团要放弃徐州后南下与黄维兵团会和。这个消息一度让黄维兵团非常兴奋,觉得突围有望。但很快就得到国防部的通报,杜聿明集团也被包围在了陈官庄、青龙集一带,进退两难。本来不在前线的黄维兵团副司令官胡琏也在十二月一日乘飞机回到了包围圈中,并带来了统帅部“固守待援、死斗必生”的消息。但坚持到十二月十日左右,杜聿明集团也未能打过来,黄维开始准备突围。

按照当时的计划,空军要先空投大量凝固汽油弹和糜烂性瓦斯弹,也就是毒气弹,以掩护黄维兵团突围。但是到了十三、十四两天,黄维兵团的阵地不断被解放军突破,黄维和胡琏商量后认为,再坚持下去也没有希望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决心突围。下定决心之后,黄维报请国防部和空军,要求空军进行掩护,十五日开始突围。十五日上午九点多,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飞到双堆集上空,和黄维通话,表示不能按计划实施,黄维强硬表示:你不能按计划实施,我只好自己断然处置了。于是下令各军分散突围。

当时解放军已经将十四军和八十五军歼灭得差不多了,所剩不多,主要是第十军和十八军两个军分别突围,突围之后的第一集合地为蚌埠之南,第二集合地为滁县,并规定当天黄昏开始行动。突围命令下达后,各部队就开始争先恐后的逃命,有的部队开始提前突围。到黄昏时,战车营受到解放军炮击,不得不移动以躲避炮弹,其他部队以为已经开始突围,所以都开始乱跑,建制完全被打乱了,指挥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指挥官。黄维和胡琏分乘两辆坦克突围,黄维所乘的坦克被卡在壕沟里不能动弹,做了俘虏,只有胡琏一路猛冲,突围而出,到了李延年兵团。

其中,第十军覃道善命令下属的三个师分为两部分,七十五师向双堆集正面突围,十八师和一一四师向东北方向突围。七十五师向东突围成功,师长王靖之逃脱了,十八师和一一四师两个师中,十八师在前面攻击,打开缺口后一一四师随后跟进,但十八师在师长尹俊率领下确实打开了一个缺口,突围出去了,当一一四师准备跟进的时候,缺口又被解放军堵住了,国军士兵突围无望,纷纷缴枪投降,覃道善和一一四师师长一同被俘。

十八军原本下辖三个师,但在被包围的时候,四十九师自己逃走了,所以只剩下了十一师和一一八师两个师。在决定突围之后,黄维、胡琏和吴绍周分乘一辆战车,由十一师提供掩护,黄维和胡琏亲自指挥,向西突围,一一八师则由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率领,向西北方向突围,兵团所属炮兵、工兵残余部队也随杨伯涛行动。黄维和胡琏所在的十一师先行行动之后,杨伯涛还不知道,一直等到黄昏,杨伯涛等得不耐烦了,才下令开始行动。但杨伯涛和师长尹钟岳事先选定的一个负责突围指挥的营长刚一开始攻击就被打死,部队全乱了,失去了指挥,杨伯涛和尹钟岳只好各率一部分乱兵,想跟着十一师突围。这时十一师也被打散了,杨伯涛本想渡河逃走,结果跳进河里发现冷水刺骨,又挣扎上岸,就被解放军俘虏了。

突围是不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历史上发生的突围战非常多,还有很多经典的战例。之所以会有突围战发生,原因就是说有一方被另一方利用地理优势或者人数优势给包围了,被包围的那一方已经陷入困境或者说即将陷入困境,为了缓解危机,必须要打破敌方对自己的包围行为,从而获得生路。

一般来说,包围战分为两大类:围城战和野战。围城战多半是利用人数优势来操作的,而野战又分成人数优势和地理优势两种。

先说地理优势,通常能将敌人包围的地理,多半都是居高临下,将敌人引入低地、谷底。比如说《三国演义》中的上方谷围司马懿那一回,汉军利用的就是葫芦状的山谷将魏军围困,同时利用高度优势对魏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而人数优势自不用多说,战国时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到最后就成了秦军对赵军的绝对兵力优势形成的包围圈,赵军二十几万人,不管怎么冲,就是突破不了秦军50万人劲弩、长矛和战车围成的包围圈,最终还搭上了主帅赵括的性命。

围城战这个也是,兵书里面有说过,打城,“五则攻之,十则围之”,人数越多越围着就行。反正人数是你给的好几倍,你可以突围一下试试。

所以说能够形成包围圈,可以说攻击方是占尽了优势的。相应而言,守方如果想要突围,也是难上加难。

首先第一点就是既然人家能包围,就说明敌人已经做好了各路战斗的准备,轻易不会给你机会冲出去的,各处优势地形已经基本都被占领了,你随便突击不仅占不到优势,还随时可能会送命。

再者包围战中,敌人的气势往往是要高于被包围者的气势的,因为当你知道自己被包围了之后,那种恐惧感自然是难以被挥掉。而且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人心涣散,各自本命,士兵不听号令,难以形成集中的力量从一点突围。

所以从这两点来看,突围就已经很难了。如果再是长期包围,敌人肯定是做好了万全的打算,粮食供给、军械人员补充,都能做到源源不断。而被包围方却只能是一直在消耗,耗到最后弹尽粮绝,也就没了力气和士气,最后基本只能投降。

比方说蒙宋襄阳之战,襄阳守军被蒙古人围困了七年,七年来多次尝试突围,但没有一次成功过,虽然到最后蒙古人因为粮食供给补上也很难受,但是粮草早已耗尽的宋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终于在回回炮毁灭性的打击下,宋军开城投降。

再或者说明清松锦大战,明总督洪承畴被围困松山,原本计划天明时分集中突围,然而明军几个总兵擅自行动,最后导致全局混乱,明朝最后的精锐尽数葬送在关外。

当然也不是说就没有突围成功的可能,比如说如果领袖英勇过人,临危不乱,那也是很有希望的,比如说项羽,被韩信的十面埋伏围追堵截,到最后虽说就剩下了28骑,但是好歹是冲出来了,最后不过是死要面子自刎乌江,不然一旦过了江东,还是会让刘邦如坐针毡。

再不然就是借助了好的天气,还是用上方谷的例子,司马懿万般绝望之下,突然天降大雨,剿灭了汉军布下的火海,最终成功突围,当然这种运气就实属侥幸了。

再或者就是拼智商了,一般突围都是多路突围,当然也要佯攻几路,实攻几路,最后就是能出去几个算几个。

不过最好的突围还是等待援军,这样里应外合,反倒是被包围的成了敌人,这就是反包围战术。再或者突击时端了敌人的指挥中心,就像《亮剑》中李云龙端了坂田联队的指挥所,最后成功的完成了正面突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