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当初为什么要血洗自己的冲锋队?
希特勒血洗冲锋队,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管不住冲锋队了。
一旦管不住冲锋队,那么冲锋队的行为就会超出他的控制,变成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为了消除这个不稳定因此,希特勒才血洗了冲锋队,清除了他执政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1919年9月,希特勒参加了当时还是小党派的“德国工人党”,并成为了这个党的第55名成员,不过凭着与生俱来演讲天赋和出色的宣传才能,希特勒很快就控制了这个党,并成为了该党的领袖人物。1921年上半年,希特勒将“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纳粹。
通过宣扬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纳粹党迅速成长,到1921年11月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了3000多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结识了恩斯特●罗姆上尉,此人是地道的军伍出身,有着非常过硬的军事素养,他帮希特勒拉起了一支纠察队,在纳粹举行演讲和集会的时候充当维持秩序的警卫,并用武力破坏敌对政党的会场。当时希特勒身边没有军事方面的人才,而罗姆在招募和训练方面也确实高人一等,因此罗姆很快就在纳粹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希特勒身边最为重要的人物。为了掩人耳目,起初罗姆组织起来的这支队伍叫“体育冲锋队”,到后来就变为了“冲锋队”(SA)。
▲冲锋队
在冲锋队发展之初,希特勒只想把冲锋队变成一个政治和宣传工具,但罗姆的野心很大,却坚持要把冲锋队变成一个军事组织,这就使希特勒察觉,以罗姆为中心的冲锋队正在变成纳粹党内一股不听命于他的力量。为了制衡罗姆,希特勒找来了戈林担任冲锋队的头子,此外虽然冲锋队平时负责纳粹党的安保工作,但希特勒对冲锋队并不放心,他自己组织了一支私人卫队,也就是后来的“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队员们头戴黑色滑雪帽,身穿灰色上衣或夹克,臂套镶黑边的红色卐字袖章,在装扮上有别于冲锋队。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在纳粹党发展的早期,希特勒就开始不信任罗姆了,虽然罗姆负责安保,但对于身边贴身保护自己的人,希特勒并没有让罗姆插手,而是亲自安排。
冲锋队能发展起来,也是缘于早期的社会动荡,当时德国刚在一战中战败,签订了令德国“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按照和约,德国不仅要支付天价赔款,还要丢失大量的土地,同时军队人数也被严格限制在10万人以下,消息传来德国到处都是愤怒的嘶吼,许多不满现状的失业军人就加入到了不少极端民族主义组织中,并重新武装,秘密训练,打算一举颠覆魏玛政府。狂热分子们组织了一个叫“执政团”的组织,在1920年之后的3年里,展开了376起政治谋杀。在众多的袭击事件发生后,纳粹党的领导人们也高度重视起了安保工作,冲锋队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愈发明显了起来,罗姆在纳粹党内的势力也因此不断扩大。
▲崩溃的社会经济,为纳粹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战后德国经济崩溃,社会经济一片萧条,在这样的氛围下,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宗旨的纳粹党也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到1923年的时候纳粹党成员已发展到了3.5万人,而冲锋队的人数也增加到了1.5万人。冲锋队的迅猛发展使希特勒有了底气,他也打算依靠冲锋队去发动武装政变颠覆魏玛政府,于是在1923年11月,希特勒发动了史上著名的“啤酒馆暴动”,不过这次政变非常失败,还没怎么开始就被魏玛当局给镇压了下来。
“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判5年监禁,不过他只在监狱中待了9个月就被赦免出狱。希特勒出来后,德国也发生了变化,美国向德国提供了援助,使资金不断流入德国,德国的通胀得到了遏制,社会经济也重新发展了起来。同时二战期间德国的英雄人物兴登堡元帅当选总统,兴登堡凭着极高的威望稳定住了德国,其所在的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希特勒的纳粹党则遭遇惨败,暂时淡出了政坛。
在这样的变化下,希特勒开始沉寂下来,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纳粹党的恢复之中,并于1925年将原本近乎解散的冲锋队又重新组建了起来。希特勒重建冲锋队,为的就是建立一个政治和宣传上的工具,他淡化了冲锋队的军事特征,而侧重于体育运动和宣传鼓动。不过在使用冲锋队的时候,希特勒还是赋予了冲锋队暴力的职能,希特勒经常命令冲锋队鼓动不明真相的德国群众展开具有挑衅行为的游行,还经常挑起人群的争斗,通过这些动作在德国公众面前刷纳粹党的存在感。
▲党卫队
在重建冲锋队的同时,希特勒还做了第二手准备,那就是重组突击队,也就是后来的党卫队(SS),首批党卫队员共有8人,几乎全部来自原突击队成员,希特勒要求纳粹党各地建立党卫队分队,在发展冲锋队的同时,又将党卫队扶持了起来。为了保证党卫队的质量,希特勒严格限制了党卫队的名额,要求其人数不能超过冲锋队的十分之一,所以到了20年代末的时候,其成员不过280人,而冲锋队则已发展到了6万人之众。此时的党卫队虽然形式上隶属于冲锋队,但在制服上有别于冲锋队,凸显了其独立性:队员们头戴黑帽,身穿黑色衣裤,系黑领带,脚蹬高筒黑靴,只有衬衫仍为褐色。后来直到希姆来担任党卫队领袖的时候,党卫队才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并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后来到了1929年的时候,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萧条”,德国在这场“大萧条”中损失惨重,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动荡,希特勒的纳粹党在这个时候异军突起,于1932年7月31日在新一届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37.4%的选票,成为了国会中的第一大党派,到1933年1月的时候希特勒成立了所谓的“民族振兴内阁”,当选为德国总理,之后又过了一年,他就推翻了共和国政府,建立了独裁政权,将德国变为了纳粹的天下。
在纳粹夺权的第一年里,冲锋队得到了迅猛发展,有上百万人加入到了冲锋队的行列,他们希望能分享希特勒夺取政权带来的胜利果实。看着手上的队伍日益壮大,冲锋队领袖罗姆也有些飘了,他想发动“二次革命”,要对德国政府和军队进行更为深刻的变革,但希特勒是凭借着选举上的台,如果对政府进行深刻变革,那么将很可能会把他自己都革掉,而且为了恢复德国“昔日的荣光”,要实现长远的目标,希特勒就需要资本家的合作和军队的帮助,冲锋队有的是对政治的热情,但却是一群没有经验的乌合之众,冲锋队的行为反而会毁了希特勒的全盘计划。
随着冲锋队人数越来越多,各种鱼龙混杂的人也加入其中,队员们的行为也越来越肆无忌惮,越来越不受控制。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动荡不安,人们寄希望于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上台后能让社会安定下来,希特勒也是带着这样的期许上台的。之前,纳粹党还是在野党的时候,自然可以通过制造社会混乱给执政党制造麻烦,但是当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后,就需要安定社会局势,以稳固已获得的政权。但罗姆没有意识到纳粹党身份的转变,还是一味地蛮干,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包括希特勒在内。为了扩充实力,罗姆开始从国外购买武器,将大量的武器分发给了冲锋队员,并对其加以训练,还经常举行军事演习,冲锋队在罗姆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危险。
对于这么个不受管控的家伙,希特勒也越来越不满,但罗姆势力很大,希特勒在很多时候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公开场合好言安慰,暗地里却指使戈林和希姆来收集冲锋队的情报。而戈林和希姆来是纳粹党内罗姆的主要对手,见老大有了收拾罗姆的想法,自然是乐意效劳了。
戈林的情报机构成员主要来自普鲁士的政治警察,戈林将其命名为“国家秘密警察”,也就是后来的“盖世太保”;希姆来作为党卫队的头领,他的情报自然就来自党卫队了。戈林和希姆来利用冲锋队头领们的酒后胡言,编造了一份罗姆即将举行暴动的报告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干掉罗姆,消灭冲锋队的想法也就此形成了,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命令戈林、希姆来和海德里希发动了“长刀之夜”的清洗冲锋队的行动。
于是在6月30日这天的清晨,希特勒亲自飞往慕尼黑,指挥了清洗冲锋队的行动。很快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领导人在避暑小城巴特维西遭到了逮捕,他们被装上了大轿车,并被希特勒送往了慕尼黑施塔德尔海姆监狱,在哪里他们全部被枪决。
斩首行动成功后,柏林的党卫队开始了第二次行动,一批又一批的冲锋队员被送往了希特菲尔德军营地,没有任何审问,也没有任何审判,他们全部被行刑队就地枪决。在这次行动中,不仅大量的冲锋队员被杀,还有很多在纳粹党内对希特勒采取批评态度的人也未能幸免于难,其中就包括了曾经在1923年镇压过啤酒馆暴动的古斯塔夫●冯●卡尔,不仅是冲锋队,连带政敌,希特勒也一并处理掉了。
6月30日的清洗到底死了多少人,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德国官方宣布枪决了61人,其中包括19名冲锋队领袖,还有13人因“拒捕”被杀,3人“自杀”,总共77人。实际上,当天被杀的至少有几百人,而被投进监狱的则高达数千人,其中既有左派也有右派。
血洗冲锋队,是希特勒为巩固权力而发动了一场内部清洗行动,对于已经上台执政的希特勒来说,他需要的是社会稳定,但冲锋队却不断地给他制造社会麻烦,只是在1932年6月,冲锋队就制造了超过400次的街头争斗,造成了82人的死亡。希特勒知道,如果社会不能稳定下来,那么德国人就会对他不满,他的政治声望会大打折扣;希特勒要实现德国“昔日的荣光”,就必须依靠政府机器实行各种政策,但冲锋队却要变革政府,而冲锋队的成员又基本是由毫无政治经验和头脑的人组成,这些人搞起政治来就只会是胡闹了;希特勒上台后,要撕毁《凡尔赛和约》,要实现扩军备战,就需要军方的支持,冲锋队却想成为军事组织,甚至有取代军队的意图,这就是在各希特勒搅局了。
当然,希特勒血洗冲锋队,最为重要的是冲锋队不受其控制,罗姆也不把希特勒当回事,如果任由冲锋队发展下去,希特勒在纳粹党内的地位也会不保,有被罗姆取代的可能。相对于冲锋队来说,后来的党卫队与冲锋队其实是一个性质,但党卫队绝对听命于希特勒,因此也就成了希特勒的宠儿了。
希特勒当初为什么要血洗自己的冲锋队?
这是德国版的“狡兔死,走狗烹”。
1934年6月30日凌晨,纳粹政权开启了一系列政治清算运动,一批对纳粹政权有威胁的人被处决,其中大多数是冲锋队成员。
这次处决行动被称为长刀之夜,在历史上有着德国的“圣巴托罗缪之夜”的称呼。(“圣巴托罗缪之夜”是指1572年发生在法国巴黎的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大屠杀。)
冲锋队几乎跟纳粹党同时产生,为纳粹运动保驾护航,为希特勒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希特勒上台后没多久,就对冲锋队大开杀戒,上演了一场“兔死狗烹”的大戏。
要理解希特勒为何这么做,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冲锋队跟纳粹的关系。
一、冲锋队是纳粹的双刃剑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采用了政党政治,瞬间涌现出无数的政党,如群星闪耀一般,但却没有一个政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德国长期处于威权统治之下,没有英美那种民主传统。政党政治带来的只有混乱,没有人会好好说话,一言不合便动手。这种混乱可以参考如今的东亚某些地区。
为了在宣传时维持秩序、保护会场,各个政党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战斗队,美其名曰“政治战士”,说白了就是保镖,冲锋队就是纳粹党的保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只能保留10万军队,数百万退役军人无处可去。当时经济混乱,也没有工作可做,很多人便选择去做这种“政治战士”。
恩斯特·罗姆原本是一名德国军官,后来被希特勒吸引,加入了纳粹党。在这之前冲锋队就已经存在,此后冲锋队开始为纳粹运动保驾护航。
魏玛时期各政党的“政治战士”,其职能主要有保护本党的集会、保护领导人人身安全、破坏竞争对手的政治活动、街头斗殴、协助本组织参加竞选活动等等。
由于罗姆在军事上的天赋,冲锋队很快名噪一时,和当时德共的红色战士前线联盟、社会民主党的黑-红-金国旗社、人民党的钢盔团一起成为魏玛时期势力比较大的几支“政治战士”。
冲锋队、红色战士前线联盟、钢盔团等都属于准军事组织,成员都是年轻人,平时会接受军事训练。
当时德国国防军也支持冲锋队,为他们提供训练场地,甚至提供武器。罗姆在很长时间内都掌握着一座军火库。国防军支持这种准军事组织,是在打凡尔赛和约的擦边球。
冲锋队的追求和纳粹的目标其实并不一致,罗姆希望重建军队,走上战场,他的理想就是把冲锋队变成德国军队,德国恢复到一战之前的状态。从本质上来看,冲锋队是政党和军事组织的混合物,他们渴望回到一战前军人有崇拜地位的状态。
希特勒的目标显然不是恢复到一战前的状态,而是要建立统治全世界的独裁政权,双方差距甚远。促使他们走到一起的是一个共同目标:暴力推翻软弱的魏玛政权。
啤酒馆暴动后,希特勒等人被捕。希特勒在监狱中经过反思,认为暴力夺取政权是不可行的,比如走合法选举的路线。
希特勒出狱后,重建了冲锋队。1929年以后,纳粹运动高涨,冲锋队势力发展迅速,他们通过街头造势、斗殴等方式帮助纳粹扩大了影响。
但是冲锋队并不认可合法选举的做法,他们反而认为纳粹党背叛了自己的纲领,他们誓言“将革命进行到底”。1930年发生了斯滕内斯叛乱事件,斯滕内斯是东部地区冲锋队最高领袖,无法忍受无休止的合法选举,加上利益冲突,在斯滕内斯的命令下,冲锋队冲击了纳粹党部。
希特勒凭借个人魅力解决了这次危机,冲锋队参谋长普非费尔引咎辞职。此前在玻利维亚担任军事顾问的罗姆回到德国,接任了冲锋队参谋长职务。
罗姆再次接手冲锋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冲锋队继续革命的诉求没有改变,只是暂时延缓了而已。
也就是说,冲锋队并非纳粹驯服的工具,而是可能伤害自己的双刃剑。
二、清洗冲锋队是纳粹巩固政权的需要传统的德国政治中,国防军的态度非常关键。一战后,国防军虽然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但他们在德国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国防军背后代表着一大波保守势力,包括教会、容克贵族、大资产阶级。
魏玛时期,政党变动频繁,如走马灯一般。而政党间的街头暴力愈演愈烈,这种形势下,德国还能维持下去,没有分裂,没有爆发内战,简直不可思议。归根结底,就因为以国防军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在维持着德国,包括当年镇压啤酒馆暴动。
希特勒的上台,跟保守势力的扶持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保守势力选择了希特勒。
希特勒上台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要发展经济,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也是保守势力的期待,他们希望恢复秩序。
但冲锋队要的不是秩序,至少不是他们期待的魏玛共和国的秩序,他们希望建立自己的秩序。
这种激进态度无疑会危害到希特勒的执政,如果没有稳定的秩序,希特勒就没有机会解决经济危机,解决不了经济危机,纳粹就得下台。
不仅如此,罗姆还希望将冲锋队变成德国的常备军,兼并人数只有10万的国防军,这让国防军感到了威胁。
罗姆的想法也引起了英法的担忧,英法是不希望德国重新武装的。罗姆的想法一旦实现,希特勒就会很被动,毕竟那时候德国还没有准备好。
因此,对冲锋队的清洗,使希特勒得到了保守势力的信任,为后来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奠定了基础。
三、清洗冲锋队是纳粹集权的需要冲锋队在很多方面是不认同纳粹理念的,比如罗姆本人有同性恋倾向,这跟纳粹的罪恶观非常不符,而且跟德国的保守观念也不符合。
冲锋队对于纳粹的反犹主义也不太热衷,就在长刀之夜前夕,罗姆还在准备跟一个犹太人准军事组织犹太前线者联盟合作。
冲锋队势力庞大,在长刀之夜前夕,冲锋队拥有400万成员。这400万人中,有许多机会主义者,有大量的失业者。他们躁动不安,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即使是罗姆也无法完全掌控。而纳粹就更加不能掌控了。
冲锋队这个曾经的保镖已经脱离了纳粹运动的轨道,具备挑战纳粹权威的实力,这对于希特勒以及纳粹高层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对清洗冲锋队最来劲的就是戈林和党卫队的希姆莱,他们嫉妒冲锋队的势力,拼命在希特勒跟前说罗姆的坏话,甚至捏造罗姆要搞政变的谎言。而具体负责清洗行动的就是戈林。
长刀之夜清洗掉的不仅仅是罗姆等人,还包括其他异己分子,比如施莱谢尔将军,纳粹党左翼领导人施特拉塞,以及一批无辜者,比如一批犹太人。
这次清洗之后,党卫队从冲锋队脱离了出去,承担了冲锋队的职能,但是党卫队是纳粹忠实的工具。而冲锋队本身在清洗之后,势力遭到削减,再也不能对纳粹形成挑战。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希特勒当初为什么要血洗自己的冲锋队?
希特勒的冲锋队是德国纳粹党的武装组织,这支队伍并不是专业的军队,但却帮希特勒打下了一片江山,也是他后来统治走上政坛的一大基石。如果说希特勒是君,那这支冲锋队就是他建国立业的大功臣了。但是他又为何卸磨杀驴,血洗自己的冲锋队呢?我想主要还是政治原因。
希特勒组建的冲锋队!1921年8月3日,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武装组织――冲锋队正式成立。希特勒是什么人,法西斯。
四处屠杀、统一血统的希特勒,他手下的兵又能是什么正经组织呢?这支队伍成立初期到处破坏革命运动,聚众斗殴等,如同一群强盗。
所到之处也是恶贯满盈,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冲锋队就是参战方之一。希特勒想要上台,他手里至少要有一把“枪”。
然而事实是,他并没有政治力量的支持,所以他把重心放在了社会的底层人群。这些底层人士大多是普通甚至穷苦老百姓和无业游民失业者。
希特勒开始打心理战,通过给这些一无所有的人画大饼的方式,答应他们成功上台后瓜分钱财、土地、打倒资本家,以此借口使他们保持高涨的热情。这群穷途末路的亡命徒也就信了他的鬼话,将资本家、高阶层当做仇敌,到处打打杀杀,为非作歹,崇尚暴力。
希特勒为何血洗冲锋队?这些被洗脑的冲锋队员成功帮希特勒走上了德国政坛,然而狡兔死,走狗烹。
德国大选之后,纳粹党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作为纳粹党领袖如愿做了德国总理,初步愿望达成后,自然要清理一下再施展拳脚。
此时此刻,冲锋队的规模已经扩大到450万人之多。然而,憧憬之中的翻身做主人没有等到,1934年6月30日的凌晨,一场屠杀却震惊了世界。
这一天,希特勒带领亲信戈培尔和几十个不知情的手下,怒气冲冲的来到了冲锋队的办公处,这次的目标就是冲锋队最高头目――罗姆。
不过,赶得不巧,此时罗姆和其他几个重要领头人不在办公处,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几乎疯狂的命令手下“统统枪决!统统枪决!”
一番血洗之后,一众人等又来到了罗姆等人秘密开会的小旅馆,一声“你被捕了!”,罗姆的暴力生涯也结局了。这次内部屠杀,希特勒杀掉了包括罗姆在内的一百多名冲锋队骨干,并且逮捕了几百个大小头目。其规模堪称“外科手术”,震惊了世界。
血洗背后有原因按理说冲锋队一路的支持,这希特勒新官上任三把火怎么就对自己人下手了呢?这第一个原因是政党的对立。
罗姆一直是希特勒的铁杆粉丝,两个人有着同样的野心,残暴好斗的性格,并且罗姆还有慕尼黑陆军第7军区参谋部上尉参谋的外壳。
正因如此,希特勒想要武装力量,又需要一个可靠的领头,罗姆则是不二人选。
就这样,在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的路上,罗姆带着他的冲锋队是过五关斩六将到处做坏事,自然也得罪不少人。
首先的公敌就是德国国防军,这是德国三大政党之一,也是希特勒上台后需要倚仗和拉拢的势力。
眼看着冲锋队规模日益壮大,已经快到了国防军士兵人数的20倍,国防军的将军们都无法抗衡,且其胡作非为的作风丑闻也为国防军所不耻。
于是,国防军的要求首先就是削弱甚至取消冲锋队,见风使舵的希特勒自然要参考一下下一个“大腿”的意见。第二个原因,就是罗姆的野心。前面说了,罗姆既是希特勒的得力手下,也是希特勒的好兄弟。
二人刚开始合作时,罗姆的目的是搞军队搞武力,而希特勒是想有自己的政治力量。短期来看,还是有共同目标的。
不过,在希特勒正式上台后,罗姆开始得寸进尺,他发觉当初的大饼可能无法实现。
于是提出了化三为一的要求,即合并国防军、冲锋队、和党卫队,自己做老大,也就是意图取代国防部部长。
这个荒诞的想法更是刺激到了国防军将军们,同时也让希特勒气愤和警觉,自然,他也没答应这个要求。
紧接着,誓不罢休的罗姆接二连三的提出来要做军权上的老大的要求,并且口无遮拦,到处讲希特勒的坏话。
这些都不是秘密,因为罗姆膨胀的野心和他没有脑子的嚣张早就使他四面楚歌,所以打他小报告的人也不少。希特勒一忍再忍,等待时机,直到罗姆大量进口武器,扬言开展“二次革命”。
此时,希特勒忍无可忍,勃然大怒,选择了杀一儆百。据悉,血洗冲锋队也是希特勒和国防军的一项秘密协议。协议内容就是:
“国防军支持希特勒为总统和国防军总司令的继承人,作为交换,希特勒答应削减三分之二的冲锋队,解除其余三分之一的武装。最后还有一点,功高震主说不上,可势力构成威胁是事实。希特勒没想将冲锋队作为主要武器,也没想过兑现诺言。
本想着用过扔掉,谁料想无心插柳柳成荫,悄咪咪的到了45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夸张一点说,几乎全民皆兵啊,加之多方压力,希特勒怎么可能不管呢。
希特勒当初为什么要血洗自己的冲锋队?
在希特勒成为德国的元首之前,冲锋队可以说为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各种暴力活动全部都由冲锋队完成。在希特勒窃取到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后,冲锋队这种民间的非法武装组织就拿不上台面了,但这也并不是促使希特勒尽快清洗冲锋队的直接原因。
在希特勒上台后,冲锋队领导人罗姆,认为他所领导的冲锋队才是希特勒发动“群众运动”的核心力量,为希特勒夺取政权立下过汗马功劳,自己应当享有超过一般人的特权。带着这种骄傲自大的心情,所以他所领导的冲锋队就不太听希特勒的话了,很多时候都是自作主张,惹得希特勒大为恼怒。但这个时候冲锋队已经羽翼丰满,成为了具有一定实力的武装力量,如果采取强硬措施,就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对自己造成不好后果。权衡之下,希特勒决定先采用安抚的手段,在找机会除掉罗姆。
他首先任命罗姆为内阁成员,并在纳粹党机关报上刊文,大力赞赏罗姆及其领导的冲锋队是帝国存在的中流砥柱,使得罗姆和冲锋队完全丧失了队希特勒的戒备。罗姆在当上内阁成员后,野心继续膨胀,想着还要把陆军的权利抓到自己手中,导致陆军和罗姆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希特勒为了获得陆军的支持,并且为了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消除一切不听从指挥的人,就派人去维西把正在睡大觉罗姆和他的冲锋队头目一网打尽。紧接着希特勒又派戈林队冲锋队的队员进行清洗,枪杀了150多名冲锋队的头目,为希特勒效力达14年之久的冲锋队就这样销声匿迹了。(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希特勒当初为什么要血洗自己的冲锋队?
希特勒上台前后,德国的武装力量大体上有三支。按组建时间顺序来排序分别是国防军、冲锋队、党卫队。在这三大力量中,国防军毫无疑问是最强的,也是德国国防的中坚力量。相比于老牌的国防军,冲锋队和党卫队则都属于后起之秀,因为发展迅速,对国防军的老大地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但是国防军并不怕,因为国防军的后台是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老总统兴登堡。所以国防军不仅保持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且国防军的最高指挥部还在政府领导人选方面有发言权。比如在希特勒上台前,国防军就曾经推举过自己选定的总理,只不过后来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被赶下台。因此希特勒别说指挥国防军了,他有时候都还要巴结国防军。毕竟他能上台,也是国防军默认的。如果国防军不同意,希特勒压根上不了台。换而言之,如果希特勒干不好,国防军当时有能力把他赶下台!
那么希特勒当时就拿国防军没辙么?在清洗冲锋队之前,希特勒还真的是一点辙都没有。这是因为希特勒当年打天下的武装力量,也就是冲锋队,原本只是纳粹党最早的安保打手,后来在罗姆的改组下,逐渐变成了一支具有反政府倾向的右翼暴力团体。然而冲锋队虽然擅长打砸,但毕竟不是军队。这就好比网络上调侃武装管城部队的战斗力爆棚,拳打阿三,脚踢菲猴那都不叫事。但这也只是调侃而已,调侃不能当真的。
冲锋队也一样,在国防军眼里,他们就是一群指挥打砸抢烧的流氓而已,根本就瞧不上。并且更要命身的是,虽然冲锋队是纳粹党的下属组织,但是冲锋队的负责人罗姆却不是希特勒的奴才。他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能在个人号召力上与希特勒分庭抗礼,所以冲锋队相对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就是希特勒清洗冲锋队的重要原因:冲锋队忠于的是纳粹党的理念,而不是希特勒本人。
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后,希特勒也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德国总理。既然是总理了,那就得有一点国家领导人的模样,不能再像上台之前那样整天打打杀杀了。所以希特勒很认真的在缓和纳粹党与容克资产阶级和军队等传统利益团体的关系。然而这就与他在没有上台之前的激进口号“打倒大资本家!推翻容克阶层”,自相矛盾了。
我们知道,希特勒能当上纳粹党魁,能在大选中获胜,靠的就是煽动底层老百姓,用画大饼的办法忽悠老百姓支持他。老百姓选他,就是希望他在当选后,能把有钱人,尤其是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财产没收,分给老百姓。用咱中国的话说,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结果希特勒没有兑现承诺,不仅没有分田地,反倒跟土豪搞在一起了。这就老百姓很不爽了,尤其是以底层老百姓为主的冲锋队最不爽。因此,冲锋队认为希特勒当选之后,自己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认为还要继续进行革命,彻底的推翻包括国防军在内的旧德国统治阶层。
冲锋队要求推翻国防军,这让德国第一大武装团体的国防军如何能忍?他们当时有能力消灭冲锋队,也有能力推翻希特勒。因此这便是希特勒消灭冲锋队的第二个原因:冲锋队与国防军的矛盾不可调和,为了自己的利益,希特勒先下手为强,相当于用冲锋队的人头给自己纳了“投名状”,缓和了纳粹党与国防军的矛盾。
那么问题就来了,希特勒清洗掉冲锋队,他难道就不怕失去统治基础吗?答案是:不怕!因为希特勒在清洗冲锋队之前,已经组建了一支新的武装力量——党卫队。
希特勒之所以组建党卫队,是因为他对罗姆的激进政策很不满,冲锋队已经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为了寻找冲锋队的替代者,希特勒暗中组建了党卫队,作为自己可控的暴力单位。最初的党卫队规模并不大,也非常低调,在冲锋队被清洗后,党卫队迅速吸纳了原来冲锋队的大量成员,成为了纳粹党中唯一的暴力单位。由于希特勒吸取了冲锋队的教训,在党卫队的队员成分,比如出身、外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使得党卫队逐渐取代了冲锋队,并且还承担了纳粹党的礼仪功能。不过要强调的是,党卫队当时并没有介入当时的国家机构,这显然也是希特勒专门安排的,以免党卫队变成跟冲锋队一样的货色。
因此这便是希特勒选择清洗冲锋队的第三个原因:作为纳粹党夺权的先锋,冲锋队已经没有存在意义了,被党卫队所取代。
希特勒清洗掉冲锋队后,国防军对希特勒非常满意,双方也就握手言和了。后来老总统兴登堡去世,国防军高层与希特勒在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演习期间达成协议:国防军支持希特勒继承德国总统职位,希特勒则设法消除凡尔赛条约对国防军的制约。从这一刻起,国防军和希特勒达成了政治同盟,这也表明以国防军为代表的军事集团、传统势力,与希特勒为代表的政府集团、新兴势力开始共同管理德国。这一同盟,一直维持到1942年1月。
但是跟国防军联盟对于希特勒来说,仍然是一件非常被动的事情。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以后党卫队也得罪了国防军,那时候该怎么办?所以希特勒就任德国最高元首之后,就干了两件事,想要将国防军边缘化。
第一、慢慢将党卫队渗透进了国家军政机关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秘密警察部门,也就是盖世太保。利用特务机关,对国防军进行全方位的监视。
第二、组建绝对忠于他个人领导的军队,注意是军队,不是冲锋队或者党卫队那种流氓性质的团体。而这支军队,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武装党卫军。
后来希特勒依靠党卫军,慢慢的将国防军从德国军事力量中清除,完成了他对整个德国武装力量的控制。只不过很可惜,他控制德国所有武装力量的时候,德国已经快完蛋了。国防军也因为跟希特勒的矛盾,战后很多国防军高层都被判定为无罪。
总的来说,希特勒清洗冲锋队的原因有三:
首先,冲锋队忠于他们政治理念,而非希特勒本人。冲锋队的老大罗姆,整天鼓吹要发动二次革命,对希特勒是个威胁。
其次,冲锋队与国防军的矛盾不可调和,希特勒要当上元首,需要国防军的认可,只有消灭了冲锋队,国防军才能安心。
第三,希特勒组建党卫队之后,冲锋队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再加之冲锋队与希特勒和国防军都有矛盾,干脆灭掉算了。
另外,纳粹党的核心成员的勾心斗角也是一方面原因。作为元老,戈林和希姆莱都对冲锋队老大罗姆有偏见,整天在希特勒面前数落冲锋队的不是。最后希特勒下定决心,跟他俩的煽动有一定的原因。
希特勒当初为什么要血洗自己的冲锋队?
要理清一个问题,希特勒并非要“消灭”冲锋队,而是通过“清洗”来给这支已经不太忠于他个人的队伍大换血,因为冲锋队的总队长恰恰是希特勒本人,而罗姆仅仅是冲锋队参谋长。只不过希特勒上台后忙于军政要事,罗姆成为冲锋队实际上的头目,并且掌控了冲锋队的一切事务,在整个二战期间,冲锋队也始终存在着。
罗姆被干掉后,维克多·卢策于1934年7月1 日继任冲锋队总队长与参谋长,同时奉希特勒的特别命令全面整顿冲锋队。(罗姆早期照片)
希特勒与罗姆在纳粹党夺权的早期关系非常深厚,所以才会把这个庞大的准军事组织交给罗姆管理,然而随着冲锋队的势力膨胀和纳粹党的上台执政,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矛盾主要体现在冲锋队的性质、任务和与国防军的关系等分歧上面,但希特勒一直不忍心对这个“老战友”下死手,最终下定决心在肉体上消灭罗姆和清洗冲锋队的举措,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或许罗姆激烈的言辞可以说明他为什么一定会死去:“阿道夫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任意践踏我的主张,我已经今非昔比了。别忘了我有三百万冲锋队,所有关键职位都被我的人占据,阿道夫也知道我在国防军里也有不少朋友。如果阿道夫讲道理,我们就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如果他不这样,我就打算使用武力了”!
到1934年4月间,罗姆居然开始与反对纳粹党的其他势力接触和试图联合,这等于是为自己敲响了丧钟。(冲锋队参谋长罗姆)
罗姆主张“第二次革命”成为德国的合法武装根据1934年2月希特勒、国防军和冲锋队三方会议的精神,国防军才是第三帝国唯一的武器持有者及合法武装力量,冲锋队的性质是负责“入伍前的青年和退伍军人的军事训练”的准军事组织。此时兴登堡总统还在世,希特勒尚未攫取德国的全部权力,他若想成为“元首”就必须得到国防军的效忠和支持,因此他暂时还得维护国防军的地位。
然而罗姆不是个政治家,这个粗人迫不急待的想夺取军权,将他已经发展到250万人的冲锋队变成德国合法的“第二武装”,自然引起兴登堡总统和国防军的不满与警惕,在这两个强大政治势力的压迫下,希特勒只能选择牺牲掉罗姆。
罗姆掌控的冲锋队逐渐脱离希特勒的控制冲锋队又被称为“褐衫队”,它就是纳粹党在夺权过程中的一帮流氓打手,负责冲击竞争对手的集会、保卫本党政治活动等等,由于德国当时拥有大量失业工人和转业军人,因此冲锋队成员数量激增,但后果就是成分良莠不齐,远不如希姆莱党卫队的纯洁和忠诚。
而一旦当纳粹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冲锋队那套打打杀杀的手段已经过时了,希特勒既然通过合法选举成为了第三帝国的总理,老总统又病入膏肓,攫取军政全权是早晚的事情。然而冲锋队奉行的暴力政策正在破坏希特勒的既定路线,他们仍然在社会上制造混乱,这是纳粹高层不能允许的,势将影响执政威信,换句话说,冲锋队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希特勒和罗姆)
戈林和希姆莱因为权力之争视罗姆为绊脚石戈林当时是普鲁士邦的总理兼德国航空部长,领导着特别警察并且已经成为国防军的将军,他宣布冲锋队为“辅助警察”,类似于协警的意思,以便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而罗姆要的是冲锋队成为地位超越警察的军队,当然不鸟戈林的安排,在冲锋队和国防军的斗争中戈林显然站在军方一边,因此两个人矛盾加剧。而此时希姆莱的党卫队理论上还从属于冲锋队,也试图超越罗姆,这两个家伙若想成为纳粹的实权派,搬掉罗姆是必然的选项。
于是罗姆在纳粹党内最有势力的两个政敌联合起来,不停在希特勒面前挑拨离间,海德里希的党卫队情报部门开始秘密监控罗姆和冲锋队高级头目的言行,所有对希特勒不满的声音全部汇报上来,时间一长,自认为了解罗姆的希特勒也有所动摇。尤其是在1934年6月底,党卫队声称掌握了罗姆“企图政变”的材料,最终促使希特勒坚定了整肃冲锋队的决心。
(希姆莱和戈林携手)
兴登堡和国防军已经给希特勒下了最后通牒。1934年6月21日,德国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堡代表兴登堡通知希特勒:“除非德国目前的紧张局势过去,否则总统将宣布戒严令并把国家控制权交给陆军”,希特勒随后在他的陪同下晋见兴登堡,老总统当面确认了这一最后通牒。陆军的态度是必须清洗冲锋队,但又不想脏了自己的手,杀人的事应该由戈林的特别警察和希姆莱的党卫队来进行,国防军负责提供武力后盾。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他途的抉择,此时不仅他接任总统的计划受到了威胁,如果由陆军接管国家的话,他个人和纳粹党的政治前途也全得完蛋,因此镇压和清洗冲锋队势在必行。只要消灭罗姆及其亲信,顺利的接管总统权力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将来权力稳固了还不是为所欲为,而为此牺牲掉罗姆等人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代价。
(罗姆和希姆莱)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有了1934年6月30日的“长刀之夜”,罗姆及其19名冲锋队高级领袖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58名冲锋队队长和大约400多骨干成员,希特勒借机对反纳粹势力也进行了杀戮,整个事件期间被杀的超过1000人。7月2日,兴登堡总统对希特勒“及时扑灭叛国案和拯救德国人民免于大难的坚决行动和个人豪侠表现”表示了祝贺,希特勒的政治危机被用罗姆的血化解了。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逝世,希特勒集总统和总理权力于一身成为“德国元首”,在他的支持和纵容下,党卫队逐渐崛起并建立了武装党卫军,罗姆的“未竞事业”居然都在希姆莱的手中实现了,也是种绝妙的讽刺。至于那250万冲锋队员,精英分子被吸收进了党卫队,其他绝大部分在德国扩军备战的过程中加入了国防军。
在二战中后期,冲锋队已经成为一支衰弱的力量,充斥着不符合征兵标准的老弱病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