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的军靴都是长筒靴吗?
说到军装、就事论事的讲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制服的确合体、威风、漂亮、配套齐全……
纳粹头子希特勒为了实现其“称王称霸”野心、为了吸引更多的战争狂热分子加入到军队、曾经亲自参与军服的设计狂言到:要让“热尔曼”优秀的官兵身穿世界上最漂亮、最威风的制服征服世界……。在服装制作工艺极其讲究、军官的所有服装由裁剪师上门量身定做、制服裁得体配套服装齐全。
面料以呢子为主、配套有礼服、四季常服、各军兵种作训服、由于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对制服的狂热、纳粹德国时期曾经制服泛滥……
纳粹德国的官兵穿长筒皮靴是标配、这与制服的整体搭配一致有关系、跟气候环境也息息相关。(纳粹德国官兵的各类型服装系列)(前线春秋季作战靴系列)(纳粹德国春秋季作战皮靴)(纳粹德国士兵:单兵准备)(纳粹德国士兵标准装备)(纳粹德国士兵着常服情景)()(纳粹德国官兵的标配长筒皮靴)
成也漂亮威风的制服、败也这一身制服…因为、过度追求“剪裁得体”量身打造、制服紧绷身体、战场上机动动作施展不开、这些战术动作受到服装束缚、二战后期为了适应战场环境对军服进行过一些改良……
二战德军的军靴都是长筒靴吗?
研究二战德军单兵装备要专业一些,实际上德军的长筒靴正式名称为“行军靴”,它与M35钢盔一起,成为二战德军士兵的标志性穿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军队的不断扩编造成资源紧张,以及特殊作战用途的需要,德军的军靴在战争中不仅质量有所下降,也同时制作和装备了其他款式的产品,所以,二战德军的军靴不全是长筒靴,如果将命题划定在战争初期可能会准确些。
(希姆莱的长筒军靴)
行军靴德国军队的长筒“行军靴”历史非常悠久,它的成型可以追溯到俾斯麦统一德国时期甚至更早,这是一种黑色牛皮高帮皮靴,靴帮高35到41厘米,带有双层鞋底,鞋底上带有35--45个加强鞋钉,皮靴的前尖钉有铁质鞋掌,后跟用一块“凹型铁”环绕加强,不仅做工精良,而且非常的结实牢固。看过电影里德军士兵脚踹犹太人的镜头吧?如今想一想都会觉着疼。
马裤加长筒皮靴自然很是威武,但是长筒太耗费牛皮材料了,因此德国国防军总司令部在1939年11月9日下达训令,要求将士兵的行军靴的“鞋帮”从39厘米下调为29厘米(军官不受此限),这就是二战爆发后我们发现德军士兵有矮腰靴的原因。但这一训令并没有得到很彻底的执行,于是出现了长筒靴“高度”个别部队不尽相同的情况。
(党卫队的长筒军靴)
在行军靴的靴筒内侧还有两条4厘米*13厘米的棉质提带,方便军人穿靴和脱靴,顶端有生产的厂家和出厂日期。在二战爆发前由于德军数量尚未爆炸性增长(1938年为界),因此长筒的行军靴成为德军官兵的礼服标配,和平时期每一年半可以领取两双,也是个耗费较大的军备品。
但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行军靴被固定为步兵部队的野战专业军靴,其他军种尽量不使用这样过于耗材的军靴,不过希姆莱的党卫队是例外的,因为党卫队的军飞预算独立,他们有条件继续装备大量的长筒军靴。
(德军士兵的行军靴)
短军靴这是德军1937年左右装备的一种训练用靴,属于士兵的常服标配,主要在兵营里、假期外出和军事训练中使用,它沿袭于1901年的普鲁士军靴,靴帮高14到16厘米,5个或者6个鞋带孔,仍然是牛皮制造,靴底与行军靴基本一致。短军靴早期全部是黑色的,后期款出现了不上色的情况,说明德国人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追求极致了。另外,战场的复杂性也催生了短军靴的使用,你不能要求在炎热的北非,士兵们还得穿着不透气的长筒军靴。
苏德战争爆发后,更加方便灵活的短军靴被东线士兵所喜爱,再加上长筒靴的制造数量不足,因此到战争后期的1944年前后,很多德军士兵在战场上都穿着这种短军靴。短军靴一般与绑腿配合使用,这是用双层帆布制作的专用绑腿,上面有皮扣和皮革增强,与我们常见的日军或者国军绑腿有天壤之别,1940年开始列装配发,主要就是因为德军不再全部穿着长筒靴了。
(伞兵部队的短军靴)
M44军靴这是战争末期的1944年德国生产的变种型军靴,非常类似于山地靴,质量仍然不错。皮制矮腰及天然皮革颜色,主要改进是在增加了套头、加厚了鞋跟,鞋帮内侧有衬边,使M44军靴穿着舒适且坚固耐用,广泛应用于德军各种部队,可以理解为德军在战争末期的一种简化版军靴。
山地靴这是德军山地部队的专用军靴,皮制矮腰且为天然皮革颜色,鞋跟上至少有12个防滑钉,同时有凹槽用来蹬滑雪板,鞋眼增加到7个。德军山地部队通常会穿着山地靴和绑腿、短袜的套装,以保护脚部在山地行军作战中尽量避免受伤。
(德军山地部队)
另外由于苏德战场冬季作战的需要,德军还在1941年以后研制了专用的“毡靴”和“毛毡套鞋”,这都是莫斯科战役血的教训换来的产品,虽然看起来略显笨重,但保暖效果很好,战争中生存和实用才是第一位的,而美观要退居次席。
在二战的进程中,德军的军靴质量是逐步下降的,从另外一个层面阐明了德国战争资源的不足,从战争初期整齐并“富有侵略性”的黑色长筒牛皮靴到后期粗糙的矮腰天然皮革色,反映着德国军工业的江河日下和军队素质的下滑,归根到底,德国还是缺乏发动世界大战的人口与物资基础。
(武装党卫军的行军靴)
二战德军的军靴都是长筒靴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看过电影《辛格勒名单》吗?
里面有一个场景。
一个犹太人找到另一个犹太商人,说他的1万个鞋油包装有问题,导致德国无法使用。
看到这里我们有些奇怪?
德军要这么多鞋油干嘛?
都在前线打仗,鞋油又不能吃,为什么还要作为必须的补给品?
很简单,因为德军都是穿靴子的。
早在一战之前,德军陆军官兵都是穿军靴的。
士兵穿中高统皮靴,不是长筒靴。
而当时军官一般骑马,所以给马裤和长统马靴。
靴子是中帮绑带皮靴,褐色牛皮面,防滑胶底。
二战爆发前,德军相比一战有了很大变化,开始机械化。
遗憾的是,德军直到战争结束也远远没有实现机械化。
当时官兵仍然以军靴为主,并且有很多种类型。
东线德军士兵在苏联战场,穿的是防寒靴,下部皮面,上部毛毯氈,两个带扣可加紧。
非洲军战士选择了棕绿或土黄色帆布制的靴子,有效地避免了穿皮靴引起皮肤炎。
在1941年之前,德军官兵的军靴都是中高跟。
但从1941年开始中、高统军靴产品紧缺,军工厂生产了部分低帮靴,开始大量装备。
这种军靴主要按照德军短军靴样式制作。
这种短军靴,本来是德军从1937年开始装备的训练靴。
靴子重量比较轻,适合训练中减少体力消耗。
靴帮高14到16厘米,5个或者6个鞋带孔,仍然是牛皮制造。
从1941年开始,德军出现了短军靴。
除了以上的以外,德国山地部队很早开始装备山地短靴。
山地作战,难以穿着笨重的长靴。
至于德国空降部队,也是一样,短靴更方便。
总体来说,德军的这套行头在二战不但数一数二的美观,也很实用。
二战德军的军靴都是长筒靴吗?
二战中,德军的军靴是长筒靴最常见,但是并不只有长筒靴一种。德军行军靴一开始靴筒高35到41厘米,但是1939年开始,靴筒的高度降到29厘米,以节约皮革。在靴筒的两侧内部还有两个提手,方便穿脱。在德军的步兵部队中,行军靴用的比较多,特别是军官,士兵一开始也都是穿行军靴,不过后来很多时候士兵都是穿短靴了。
德军的长筒皮靴正式的名字叫做行军靴,靴筒高35-41厘米,这种皮靴可以追溯到俾斯麦时代,从普鲁士王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应该说,中欧国家的军队配发长筒皮靴是有一定的传统,一方面是方便士兵骑马,还有就是在泥泞的环境中,长筒皮靴对脚部的保护要比高帮皮鞋好很多,在一战的堑壕战中,德军方面的战壕足患者比英军方面要少,应该说是长筒靴对于脚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德国的军服传统就是配长筒靴的。这种短靴还有两个型号一个是M37,一个是M44,两者大同小异,M44型短靴属于战争后期的简化生产型,不过质量也不错。
德国的行军靴是配发给所有的德国军人,但是在一些环境下,长筒皮靴过于笨重,而且比较热,在这些情况下,德军也是有其他的军靴配发。山地部队作战的时候也是穿着短靴。短靴是和绑腿一起穿着的。德国人的绑腿。到了战争的后期,德军一线士兵普遍都是使用短靴和绑腿了。到了东线的冬天,自然是要配发毡靴了。
德国的山地部队在作战时就是穿着山地靴和绑腿的组合,德国的这种山地靴,是在民用登山靴的基础上上生产的,主要是鞋底有防滑的鞋钉,而且后跟有凹槽以方便蹬滑雪板。非洲军的长筒靴的靴筒是帆布做的。
除了山地部队,伞兵也是穿短靴的,毕竟穿着长筒靴跳伞不太方便。而德国的非洲军穿的长靴有很多事帆布的,德国的行军靴是根据欧洲的气候条件设计的,到了北非沙漠地区,这种靴子太热,太闷。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德军的军靴都是长筒靴吗?
军靴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德军穿着军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当时的欧洲地区在春冬时节,由于雨雪的融化,道路会泥泞不堪,士兵在行军时经常脚会陷入其中,增加行军的困难,同时脚长时间寖泡在泥水里,士兵们因此患上各种病症,因此德军配备了高帮的军靴。
在一战中英法士兵穿的就是低帮鞋,所以英法士兵因为患上各种脚病,而非战斗减员。低帮鞋相对于高帮的军靴,缺点在于:
1、鞋子容易进入各种沙粒,从而磨脚,影响行军。
2、低帮鞋无法保护脚踝和脚腕,在行军时容易崴脚,同时没有高帮的保护,容易被树枝石头等划伤脚部。
二战时德军采用的高帮军靴有力的增加了德军战斗力。德军在二战时一般是军官穿长筒靴,士兵穿短筒靴。
二战德军的军靴都是长筒靴吗?
虽然长筒靴在德军中相当多,但想想也知道,德军不可能全部装备这种极为消耗材料的靴子。
早期德军的长筒靴配发量的确很大,但有些部队不适合长筒靴,如沙漠部队、山地部队、空降兵、装甲掷弹兵等等。
德军的作战军靴分为两种,长筒的Marschstiefel,即行军靴,这是前期的战斗鞋。及踝的Schnürschuhe,称系带鞋,这是工作靴,后来转变为战斗鞋。
长筒靴行军靴是从普鲁士时代继承来的,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靴与二战的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行军靴”长度到小腿肚,所以也叫“小腿高筒长靴”,质地为皮革,没有鞋带直接套上就行。
二战的行军靴比过去的老靴子短,老靴子高35-39cm,39款缩到了32-35cm,这么做的目的是节省皮革。
行军靴采用了重钉皮革鞋底,在那个年代这是很典型的军用防滑措施,而且格斗时拿来踩人也威力十足。像日本鬼子的“编上靴”也采用了类似的铁钉鞋底。
当这些穿着钉鞋的部队冲上街道时,会发出沉重且尖锐的脚步声,给老百姓造成的心理压力极大,可止小儿夜啼。
缺陷也很大,死沉,对足底不友好,长时间穿着容易疲劳。
1937年开始,德军开始大量配发新军靴,每人都有一双行军靴,炮兵等部队会多一双工作靴。
二战的德国资源太缺乏,所以1940年时,德军已经不再大规模给士兵配发“行军靴”,仅配备给作战部队,其他人员只能穿皮鞋,或者自己去买靴子穿。
此外,德军还在40年开始配发绑腿,以帮助士兵在野战中配合低帮的鞋子作战。
1941年因为疯狂扩军和同时攻打英国、苏联,德国的皮革资源愈发紧张,因此从这年开始,德军已经逐渐停止作战部队的新兵再配发长筒靴子。
1943年时德国的战争资源近乎枯竭到极限,因此他们再也不生产长筒靴了。德军开始给作战部队大量配发及踝的工作靴。
不过,德军依然在东欧、意大利等地拥有一些生产军靴的路子,能继续生产出一点长筒靴提供给部队。相关活动维持到1944年末。
战争期间德国人还做过一些令人不适的行为,他们剥取死亡士兵的军靴,然后再当成补给物资配发下去。官兵们心知肚明,却也懒得表达什么异议。军营中经常有老兵拿靴子开玩笑,对新兵说这是“亡灵靴”,然后以观察他们难看的表情为乐。
实际上德军早已习惯了亡灵靴,除了从自己人身上剥的,还有从苏联人身上剥的,从英国人、美国人,甚至意大利人,南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身上剥的,战争打到山穷水尽,士兵们能穿着鞋子打仗已经很幸福了。
国防军和党卫队军官的靴子与士兵不同,这种靴子是几膝长度的。而且很多军官采用了私人订制的马靴式军靴,这是德军中的传统。
这些脱胎于欧洲马靴的靴子长度更长,有牢固的鞋跟铁和皮革底,做工上乘用料厚道。配上德国军官的马裤,相当出彩。
有的军官因为瞧不起德国技术,还会从意大利、西班牙订购长筒马靴。法国投降后,给德国军官做靴子、修靴子甚至一度成为兴旺行业。
纳粹冲锋队(SA)当年也配备了军官式的长筒马靴,但为了配合希特勒独特的审美,他们的靴子是棕色的。后来冲锋队因谋逆被血洗,大量官兵被打散塞进国防军,这些靴子也跟着主人换了岗位。为了不让自己显得突出,前SA们只能用鞋油把靴子刷黑,降低靴筒。或者干脆换双新靴子。
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热带地区作战,不适合给脚部套上不透气的全皮靴,因此他们使用了半皮的长筒靴,为100%牛皮加绿色帆布制成,称为“DAK带钉高筒靴”(DAK是非洲军的意思)。
除此之外,非洲军团还配备了“DAK带钉低帮靴”,这种靴子高度仅到足踝,除了靴筒比高筒靴短外,没有实际的区别。
山地部队则配备的是一般的全皮低帮靴,但底部进行了加强。因为长筒靴不太适合山地运动。
德国军官制服皮鞋也有种及踝的皮靴,它依靠腰部的松紧带松紧,没有靴带,他适合配筒裤穿着,用马裤的话也没啥毛病。
这是种切尔西靴(Chelsea Boots),一些时尚人士说它具备“英伦风格”,因为切尔西靴的确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马靴的一种。
还有种毛毡模样的“哨兵冬靴”,下面是皮革,筒部是毛毡构成,非常的丑陋,但能保证脚丫子在苏联的寒风中不被冻坏。
更惨的是那些被坑在莫斯科城下的德军,他们的靴子无法保暖,冬靴也没到位,为了可怜的小jio jio不被冻掉,只能用稻草变成大保暖鞋。
老铁,有啥难处你跟俺说……
就连抓到这些德军的苏军都惊呆了,汉斯们啥都没有,他们逼迫一些作坊和工厂用稻草、芦苇、沥青还有破布制作了这些靴子。苏军使用过后表示:还挺暖和的,适合挖土豆的时候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