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1945年4月12日深夜,刚刚从奥得河前线视察回到柏林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兼“柏林城防司令”戈培尔,第一时间接到了秘书关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的报告,这个狂热的纳粹分子欣喜若狂,大叫:“把最好的香槟酒拿来,给我立即接通元首的电话”!
(宣传部长戈培尔)
时至凌晨,在电话里戈培尔激动的语无伦次,他对希特勒大声叫喊道(外面皇家空军轰炸的声音太响了):”我的元首,我向您祝贺!罗斯福死了,星象图里写的很清楚,4月下半月是我们的转折点,今天是星期五,4月13日,转折点到了”!没有关于希特勒表情的确切记录,但身边的人曾经回忆“他大受鼓舞”。
众所周知,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三大强国领袖中,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是极度的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为了英国在战后欧洲的利益,他不止一次与斯大林发生争执,从德黑兰到雅尔塔莫不如此。而斯大林对他也是怎么看都不顺眼,最终都是在罗斯福的调和及斡旋下暂时修好, 在美国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优势下,罗斯福实际是同盟国的真正老大。
不仅丘吉尔和斯大林要给面子,已经连任四届总统的罗斯福在美国军政两界也享有巨大威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甚至是桀骜不驯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都完全服从于罗斯福的最高权威之下,因此罗斯福在二战中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
1945年4月12日,这位身患小儿麻痹症一直坐轮椅度日的美国总统,操劳过度终于逝世,所留下的政治局面的确是纷杂迷乱的,随着德意日轴心国军事上的崩溃,战后势力范围和利益划分被提到了各同盟国日程,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关于罗斯福离世后,杜鲁门的军事统率力与政治领导力问题,远在德国前线的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和巴顿等人,在小范围会议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担忧,那么德国人有非份之想一点也不奇怪。
(罗斯福总统)
此时纳粹德国的军事形势是濒临绝望的,到1945年4月初,三个方面军的250万苏联红军已经迫近及合围柏林,西线盟军也距离柏林不足200公里,战场会师指日可待。之前的3月19日希特勒已经下达了焦土命令,要求把所有的德国军事、工业、运输和交通设备通通毁掉,以免它们完整的落入敌人之手,这说明一个月之前希特勒已知事不可为。
命令的最后还特别加注:“一切指示与本命令相抵触者均属无效”,到4月12日最后两个军火工厂被炸毁,这意味着德国军队只能依靠手头的军火作战了,最后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罗斯福的死讯给希特勒仿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幻想同盟国会因此而形成分裂,只要德军在东线战场顶住苏联人的攻势,美英两国一定会改变态度“与德国军队共同保卫欧洲旧大陆,以避免布尔什维克的统治”。
同时,纳粹德国的黑科技也将有助于最终改变战场局势,包括总参谋长古德里安这样比较务实的将军,也一度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武器上,比如V1和V2飞弹、新式的喷气战机等等,海军元帅邓尼茨也向元首保证,新的“电力驱动的潜水艇”也将在海上创造奇迹。
(二战同盟国三巨头)
于是希特勒莫名的兴奋起来,认为德国仍然有希望打赢这场战争,甚至因此改变了原定离开柏林的计划,他本打算在4月20日(希特勒56岁生日)这一天,率领最高统帅部的心腹们撤退到德国南部的上萨尔斯堡,在那里指挥最后的决战。可惜直到4月20 这天,同盟国方面也没什么重大的变化,美英苏三国的大军仍然在继续挺进,并且已经切断了第三帝国的中间部位,4月16日苏军进攻柏林城的战役打响。
直到这一刻希特勒仍然没有死心,4月21日还在命令党卫军施坦因纳将军向柏林以南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反攻,同时命令将所有按兵不动的司令官“都要在5小时之内处决”。当然,这样的反攻仅仅存在于他的脑海里,德国军队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到4月22日左右纷纷劝他乘飞机逃离,去南方指挥舍尔纳和凯塞林的部队继续顽抗,希特勒终于清醒过来,万念惧灰口授了指示并广播出去:“元首将要留在柏林,保卫它到底”。
(希特勒和戈培尔)
其实现在的希特勒就是想跑了也很难跑掉了,于是他决定留在总理府地下避弹室里“与柏林共存亡”,戈林和希姆莱在4月20日深夜逃离了柏林,而那位擅长“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戈培尔则留了下来。1945年4月21日,德军西线灵魂莫德尔元帅兵败自杀。
1945年4月30日下午,当苏军距离总理府只有一街之隔时,希特勒留下政治遗嘱后自杀,5月1日凌晨,戈培尔毒死六个孩子后也自杀身亡,第三帝国至此寿终正寝。
(戈培尔发表广播演说)
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只要是读过小学的人,都知道抗日战争于1945年8月宣告结束,日本在彻底无望的情况下无条件投降,其实日本人不是到了1945年,才知道自己攻不下中国,早在前两年就已经意识到了,只是没等来最后一根稻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彻底粉碎了日本人的野心,而远在欧洲的德国人,却不这么想,尽管当时德国已经出现多次溃败,可希特勒仍认为德国,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么为什么到了1945年4月,他还是坚持认为德国可以战胜世界呢?
事实上当时欧洲的战火,已经烧成了一片,德国因为多线作战的缘故,加上欧洲诸国的反抗,导致在战场上一改之前势如破竹的气势,已经开始出现颓败的局势,可是作为首领的希特勒,却坚持让军人们参与作战,希特勒一直活在幻想之中,脑中早已失去了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当战败的报告送到他面前时,希特勒拒绝阅读一切有关失败的东西。并且让那些损伤过重的军队,去执行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西里西亚工业区被占领。
在战争期间,工业区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作为后勤补给的关键,一旦被敌人发现或掌控,可以直接导致战争失败,工业区被苏联人占领,德国军队的军工厂,也彻底的滩换下来,管理军工厂的部长,不得不向希特勒报告具体情况,可希特勒只看了个开头,就把电报扔至一边、。当军工部长亲自前往布帛,想要见希特勒一面时,遭到了他本人的拒绝,对于希特勒来说,一些有关失败的东西,他是坚持不信,也坚持不会去触碰的。
希特勒管理军队时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成立一支新部队,而不愿意去补充战损部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给外界造成一种德国军队很多,人员庞大的假象,这跟我国古代打仗有些类似,明明只有几万的兵力,对外却号称几十万。这些是战争手段,是用来迷惑敌人的障眼法,可当领导者自己也相信时,那么后果就严重了,希特勒总以为自己兵马强壮,德国军队非常多,即使打完一支,还有另外一支部队可以补上,可是这只是他的美好愿望而已。
当时欧洲几个国家已经组成联盟,以此来抵抗德国这个纳粹帝国,希特勒的一个反坦克世界,其实却只有几个连队的兵力而已,同时他对一些新式武器,例如V型导弹、喷气式飞机等寄予厚望,认为这些武器可以帮助德国带来胜利,但他却没想到的是,比他更加先进的美国打算插手战场,而且生产这些武器的军工厂,一直制造材料的工厂,要么被敌人占领,要么就被炸毁了,希特勒沉溺与早期德国的战无不胜之中,等现实真正来临时,自己却自始至终不愿相信。
当然了希特勒虽然不友好,可他并不个傻子,其实在1943年时,他便看出了胜利天平在倾斜,可正是因为这样,他也不愿意放手,自欺欺人的认为还有希望。希特勒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但陷入劣势以后,他不得不服用大量的镇定药物,来保持自己的心态,这些药物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希特勒是个十分固执的人,哪怕是看清楚了现实,也不愿意束手就擒,等待军事法庭的审判,有人曾说希特勒是个疯子,综上所述他也确实很疯狂,用内心的希望来麻痹自己,永远不向对方投降,这也正是其可恨及可悲之处。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希特勒是个聪明人,把局势也看得很清楚,可是聪明人未必行聪明事,他没有在陷入劣势以后,向全世界宣布投降,而是想继续完成自己的吞并之路,他试图让别人,让自己相信德国会赢,可是没有成功,而疯子到最后也只会自取灭亡。
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方圆论坛在线
希特勒一个极度自信的人。但是他的自信并不是建立在无知上面。整个二战时期德国只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欧洲战场一直和德国对抗的苏联。另一个就是大规模能源物资供应欧洲盟国军队的美国。美国在二战后期才介入战争,并且美国在二战后期介入战争后,其主要精力也在太平洋战场。所以说德国一直以来的主要对手就是苏联。为什么直到1945年希特勒还有信心可以取得胜利呢?原因很简单。德国消耗很大,苏联同样消耗巨大。那个时候就是拼看谁能挺到最后。除此之外,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也把希特勒坑的不轻。 戈林,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一度被认为是希特勒事业的接班人。但戈林也是把希特勒坑的最惨的一个人。在德国面临的三次关键性的战役中,戈林都掉链子了。而且由于戈林的原因导致了两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也正是由于三次战役的失利,导致德国走向败亡。
第一次敦刻尔克战役。我们都知道德国军队在敦刻尔克战役差一点就消灭了英法联军的全部主力军队。之所以德国军队没有一鼓作气消灭英法联军,那是因为一方面希特勒怀疑英法联军败的太快了。恐怕有埋伏。而另一方面就是戈林的缘故。戈林对希特勒保证凭借空军就可以摧毁英法联军。所以希特勒就放松了地面部队。戈林甚至还建议让德国装甲部队离英法联军远一点避免误伤。结果就是在戈林和陆军扯皮的过程中,英法联军坐船逃跑了。而德国陆军由于没有命令只能眼睁睁看着联军逃跑。敦克尔克之战不单是德国空军威望的一次重挫,也被认为是戈林在战争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第二次海狮计划空袭英国。在柏林被英国空军袭击后,希特勒非常愤怒想要报复英国。所以海狮计划被提上日程。希特勒要求是轰炸英国首都伦敦。但戈林建议希特勒先攻击英国军事设施。因为轰炸伦敦本身对于英国的意义不大。本身希特勒就不懂空战。戈林明知道轰炸英国空军基地才是正确的。但他却没有坚持。在攻击英国军事基地一阵后就开始轰炸伦敦。这就导致英国空军得以喘息。戈林信誓旦旦的对希特勒保证空袭的成效性。但最后却被英国空军实现了逆转。以弱胜强击败了德国空军。德军对伦敦的攻击就此使不列颠战役的结果扭转,德国空军的损失开始攀升,战况变得更为不利,适宜进行两栖登陆的季节也逐渐过去,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下令将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作战”无限期推延,准备向东方的苏联进攻,对英国则持续施以战略轰炸到1941年5月。不列颠战役的失败对戈林的威望是一次打击,不仅是空军的实力消耗了许多,德国空军在此战中暴露了许多严重的军备生产问题,飞机产量时好时坏、长远的研究与发展计划被草率取消,后来在苏德战争中更成德国空军的致命弱点。 第三次斯大林格勒战役由于戈林的关系导致德国精锐第六集团军覆灭。由于德国对苏联发动的攻势太猛,所以德国精锐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发动的“天王星作战”而受到包围。希特勒一直都对第六集团的情况表示担忧。一方面希特勒想命令第六集团军撤离保留实力。另一方面又想让第六集团军当一颗钉子死死的拖住苏联军队主力。但当时第六集团军缺衣少食武器弹药严重缺乏。此时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对第6集团军进行每天300吨的空运补给。希特勒相信了戈林的保证后就决定让第六集团军固守。但战争开始后,德国空军根本办不到补给整支集团军的任务,最好的状态下一天也才成功投送约120吨的物资。这就导致德国军队陷入武器弹药物资严重缺乏对情况之中。也由此导致了苏德之间关键性的会战失败。 希特勒原本信心满满的可以一战彻底击败苏联。但没想到被戈林给坑的死死的。因为戈林的原因导致关键性战役失败。也使得希特勒美好愿景彻底破灭。戈林这个乌鸦嘴的数次保证彻彻底底把希特勒,把德国带入了战败的阴影之中。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希特勒对于局势的认知,是间歇性客观理性,持续性自我麻痹。
不过早在1943年的时候,希特勒就已经认清了胜利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了,这一点在他和隆美尔的对话中被后者记录了下来。正如同隆美尔所评价的那样。情况越是不利,希特勒觉得一切的批评都是冲他一个人来的,所以就更不不肯放手。而硬要自欺欺人地认为胜利还是有希望的。
对于其本身而言,希特勒在局势陷入劣势后服用了大量的镇静药物,包括很多含士的宁的强心剂,他的精神和肉体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古德里安后来在战俘营遇到了一位医生,对方宣称希特勒得了帕金森氏病,而1945年初第一位确切诊断出希特勒病情的德克里尼教授却是没过多久自杀了,希特勒的诊断结论也一直没有公布于世。
连自己真实身体状况都不能接受的人,对自己唯一的事业不肯承认其失败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此之外,希特勒临死前还一直期望英美和苏联之间矛盾激化,同盟国阵营破裂。
所以在4月12日午夜,戈培尔打了个报喜电话给希特勒,对罗斯福的去世感到欣喜,然而反法西斯阵营绝不会因此止步,美国也不会像七年战争时的沙俄那样对之前的盟友反戈一击。
至于那些什么总体战的动员和飞弹这种新式武器的研发,诚然如隆美尔所言就是在欺骗前线的士兵。
希特勒是一个有着超乎寻常记忆力的人,能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以及技术和国民经济方面的数据倒背如流。
早在1945年的1月30日,军备和战争生产部长施佩尔就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忧心忡忡的报道——鲁尔工业区受到轰炸,西里西亚落入苏联手中。而事实上德国1945年的煤炭产量也只有44年的四分之一,钢产量只有六分之一。飞机产量只有44年时的19%
由于燃料极度缺乏,驻扎在克雷菲尔德的一个拥有37架飞机的战斗力大队每三天才能起飞一次,作战半径也只有100km。施佩尔最后这样总结道——在失去西里西亚后,德国的军事工业再也无法满足前线对弹药,军械和坦克的需求了……从现在开始,面对敌人庞大的资源优势,单靠士兵的英勇作战是不行了。
我觉得希特勒会同意对资源巨大劣势的判断,但他不认可最后一句,他自欺欺人地麻痹自己——坚持到底,永不投降或许可以带来奇迹。
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这是德国原子弹即将研发成功的缘故!只要德国能够成功将原子弹研发出来,再搭配当时的德国已经成功入列的v2系列导弹,可以在没有任何制空权的情况下将原子弹扔到英国去,这样就可以把盟军在英国积累三年的物资一下子全部炸毁,那么已经在西线登陆的没有英联军将因为缺乏作战物资不得不陷入德军的包围,然后再一次丢盔弃甲。这时候德国就可以俘虏美英高达两百五十万的士兵,并以此跟美英谈判达成停战协议。
其次,苏联的国力也已经达到了极限,此时的苏军正大批集结在波兰境内,数量高达四百三十万之多,如果德国在核平英国以后将原子弹扔到波兰去,那么四百多万苏军以及那些装备将全部葬身火海。这时候德国就可以把西线的一百四十万德军撤回来,然后再在德国本土与苏联决战,在原子弹的威慑下,以及波兰核平后的放射性尘埃下,苏联军队必然很难越过波兰与德国在本土决战。
所以,希特勒的狂是有狂的道理,假如德军能够再坚持三个月真心很不好说胜负!德国在武器工业领域确实是很牛的一逼。苏联能够在二战后在毫无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研制成功原子弹就是得源于德国的技术。
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1945年4月30日不可一世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开枪自尽,妻子爱娃·布劳恩服用氰化物,死在他身旁。关于希特勒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暂且认为他就是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了,不做深究。就这样,希特勒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据说,即使是德军已经战斗到最后阶段,几乎已经输了,战争快结束前的几个月内元首希特勒依旧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为何呢?小编简单说几句。
(世界是我的)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是一个自我主义极度高的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热分子,所以他可以永远都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保持极大的信心。到了战争最后阶段的时候,他几乎就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了,整日幻想着自己的帝国。也可能是德军在前线节节败退,才导致他变成这个样子吧。反正不管怎么说最后阶段,他的大脑早已没有了客观实际的分析。后来据他身边的人回忆,希特勒几乎拒绝看任何负面的报告,我看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完后还可以继续去指挥那些根本不存在或者已经损失严重的部队,希特勒这个自我疗法确实很不错。
(二战中的德军士兵)
简直就是一个怪人,敢发动战争,却不敢面对失败的现实,大概是太热爱,太狂热了吧。据说,到德军最后的工业区上西里西亚工业区被苏军所攻占后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宣告战争结束了。没了工业区,德军的军工生产基本上算是停止了,不要说生产坦克大炮了,就是最基本的弹药都难以供应,这不是完了还是什么。这时候,希特勒反倒不是那么着急,一切如旧。急的德军工部长团团转,每次给希特勒发电报的开头都是“战争已经结束”云云写些话,可压根希特勒就根本没看就直接锁到保险柜了。后来这个叫佩尔的军工部长亲自跑到柏林来见希特勒都没有见到,心累啊,元首怎么就看不到战争的形势呢。
(苏联红军攻入柏林)
希特勒自欺欺人还表现在他喜欢“扩充”自己的军队,每次一个部队打残了,不是补充,而是再重新开一个编制。这样看起来就有许多军队,其实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一个师可能只是一个团的实力。或许是希特勒自己觉得这样看起来比较好看吧,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另外,二战末期德军许多秘密研制的武器都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希特勒仍然乐观或许也是寄希望于这些超级武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