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12年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何到死军衔还是下士?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希特勒早已经没有了所谓的“下士军衔”,一般情况下,只有德国陆军元帅或者美国五星上将这样的顶级军衔获授者,才有终身保留军衔永不退役的资格,否则军衔会随着军人退出现役而不复存在。普鲁士军官团在私下里称谓纳粹元首为“波希米亚下士”,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和蔑视。
而希特勒之所以退出德国军队的现役身份,恰恰是因为在偶然之间加入了早期的纳粹党,当时的名字还叫作“德国工人党”,一个很小的慕尼黑当地政治团体,时间是1919年9月。实事求是的说,希特勒是一个好兵,他作战勇敢、不怕脏苦甚至不好女色,这都是他一战时期战友们的评价。
希特勒于1914年10月经过三个月新兵训练后到达前线,服役于巴伐利亚李斯特步兵团,期间两次负伤两次获得铁十字勋章。其中第一次是1916年腿部负伤,在后方医院治疗康复后,返回战场时被提升为下士,尤其是那枚一级铁十字勋章,是士兵和士官极难获得到的,因此希特勒一直引以为豪,佩带到死。
(一战时期的希特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希特勒下士被德国陆军继续雇用,工作岗位是在慕尼黑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新闻局,在国防军被裁撤到10万人的规模下能够留用,说明希特勒的能力还是被认可的。如果他投考军校也许会成为一名正式的军官,在军队中有更好的发展,然而造化弄人,他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由于他激烈的反犹主张被军官团所赏识,被选派到一个步兵团担任政治教官,期间极大锻炼了演讲能力与口才。1919年9月的一天,他奉军区政治部的命令,便装去参加慕尼黑“德国工人党”的集会,以了解这个团体的政治倾向。算上希特勒在内这次集会仅有26个人,他也没有当作一回事,然而回到军营不久,他就接到了邀请他入党的明信片。
希特勒经过再三考虑后接受了这个邀请,而个小团体正是纳粹党的前身,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希特勒最终被选举为党首。为了使这个政党能够发展壮大,希特勒开始倾注全部身心,军队方面的工作已实质性放弃。到1921年夏天某日, 希特勒亲自率领冲锋队去袭击另外一个政党的集会,因出现严重伤人事件被判刑三个月(实际关了一个月),他便彻底失去了军籍,从此再也没有参军。
被谑称为“波希米亚”下士其实是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发明,这位老将军早期很是瞧不起玩嘴的希特勒,最后却不得不请他出面组阁,见证了纳粹党这一时期的爆炸式发展。而因为之前“啤酒馆政变”是被陆军所镇压,所以希特勒严重仇恨和鄙视德国国防军,这个思想贯穿了后半生,也意味着他不可能成为陆军一员。
(希特勒谒见兴登堡)
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集总统和总理于一身,自创职务为“元首”,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武装部队总司令,他根本没有必要给自己再弄个军人身份和挂上军衔(所以元首应该当了11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早期是把国防军当作政治敌人的,一直在不断整肃和最终控制它,到国防军集体宣布效忠时,他甚至以一个一战下士的资历、却能统率普鲁士军官团为乐,要军衔何用?
德皇威廉二世在整个一战期间,总共才授予五名将领陆军元帅军衔,连鲁登道夫都没有得到。而在法国战役胜利后的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在国会现场一口气颁发了12位陆军元帅节杖和一个特大号“帝国元帅”手杖,他在用滥授元帅以及贬低军衔价值的手腕,一方面加强对国防军的控制,一方面达到自己蔑视陆军的目的。
(这是冲锋队制服而非军装)
让戈林的地位超过其它陆军元帅,是希特勒故意而为之,因为那是他法定的接班人。这种方式也有助于防止将领中潜在的反抗情绪,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卓有成效的,整个二战期间发生了多次军官团集体反对希特勒的事件,甚至还有暗杀和政变的企图,最终都被挫败了。
纳粹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之后,坊间奉承希特勒的作为是:“皇帝的事业,由首相(指俾斯麦)完成 ,由士兵维护”,对此他深以为傲。在许多重大的正式场合中,希特勒都喜欢身着冲锋队的制服和大盖帽,在众多身着军服的将帅簇拥下“鹤立鸡群”,他极度享受一个曾经的老兵来统帅成百上千名将军的快感,至于个人军衔,他已经无所谓了。
当了12年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何到死军衔还是下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希特勒确实就是下士,也没有必要给自己提高军衔。
一战期间,希特勒就是一个下士传令兵。
他曾经2次负重伤,2次获得铁十字勋章。
其中第二枚为一级铁十字勋章,很少发给普通士兵。
这是因为,希特勒曾经一次冒险俘虏了4名全副武装的法军士兵,这在当时是极少见的。
希特勒自己也是九死一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
仅仅第一次参战,希特勒所在班的士兵经过4次冲锋,仅有他和另外一人幸存下来。
在第五次冲锋,另外一个人也被打伤,希特勒的袖子被一发子弹击穿,他命大没死。
希特勒在战壕中作战了4年,多次死里逃生。
最后一次,战壕被敌人的毒气弹击中,希特勒被毒气熏得昏死过去,被战友拼死送到医院。
希特勒保住了性命,但双眼失明,治疗了1个月才逐渐恢复。
此时,德国已经宣布投降了,希特勒被迫退伍。
到退伍的时候,他的军衔是下士。
在一战德军中,普通士兵几乎不可能成为军官。根据容克贵族的传统,中高级军官基本都是旧普鲁士贵族军人。低级军官也都要上过军官学校,所以不太可能是普通士兵升官而来。
德国贵族军官都是职业的,很多是终身制。
而士兵则是义务兵,战争结束就会退伍,也没有必要去当军官。
希特勒这个下士军衔,也不能算很寒颤。
到了二战期间,希特勒虽然指挥千军万马,但他并不是德国国防军或者党卫队的成员,严格来说他并不是军人。
他的军衔不能提高,仍然还是下士。
以希特勒为例,他既然有了实权,当然不会在乎区区军衔。
当了12年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何到死军衔还是下士?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德国二战期间的元首,拥有至高权力,但犯下滔天罪恶,使得世人对其无法饶恕。很多人不知道希特勒的官职,其实一直停留在下士阶段,就算是联盟军攻陷柏林的最后一死,希特勒临死时都是下士军衔,没从提升过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德国元首的位置比较特殊,有一群名望贵族的高级将领官员对其互相牵制,这些德军贵族出身的将领均是服从于德国宪法,而不是专门服从元首。尽管希特勒总担任12年德国元首,且在他激进的领导下,仅花数年时间就侵占了欧洲十多国家,还把法国打败,将英国打得无法还手,甚至还杀到远东地区的苏联国家。但是这些赫赫功绩,却依然无法让希特勒提升军衔,使得他一直处在下士的军衔位置。而这个下士军衔在德国军队体制中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军职,仅比普通士兵高出一点,因此世人又调戏希特勒是全球最低军衔的国家元首。
许多人无法理解,德国军职共分六等二十级,最高军衔是元帅,依次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大将军衔、上将军衔、中将再到少将军衔等,当中高级的军衔很多,稍有功绩跟能力的士官都能申请一个高军衔。希特勒身为元首足够有能力让自己的军衔高人一等,可是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跟几个原因有关,首先是舆论问题,希特勒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在军队体制中的一般都是从部队的高级将领获得提升机会, 并且一般只升一级两级就已经羡煞旁人,招人嫉妒了。那么希特勒本身是士兵出身,刚做到下士位置,就突然一飞冲天成为了德国元首,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令人相信的奇迹,因此不少德军心生不服。这时候希特勒如果再把自己升到大将或以上军衔的话,等于是又从下士一下子升了十多级,这几乎令很多德军士官无法接受,并且会引来别人的说三道四,因此希特勒为了不让自己的权威将受到动摇,所以就一直没提升自己的军衔。
另外,希特勒生性怪癖与常人不同,他可能有一种虐待倾向,就是偏偏喜欢戴着下士军衔来号令所有高级军衔的军官,这无疑是一种“无敌”的存在。在一战期间,希特勒参加过凡尔登战争、索姆河战争等,并多次在作战中受伤,因此被德国颁发了几枚荣誉奖章。虽然他当时是一个下士,但是见惯了因军衔高低而显得极其虚荣的军人,特别是希特勒之前受到过高军衔士官的欺凌,因此对此军衔制度产生了厌恶感,从而对高军衔不屑一顾。
有的人认为,升级军衔是多此一举的,希特勒本身坐到了德国元首的位置,几乎可以呼风唤雨,又何止在乎一个军衔虚名。二战期间,他领着一群高级将领,元帅、将军、大将等一齐为共同的目标,到处东征西讨,几乎横扫欧洲,创下丰厚功绩。这些功劳不单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还有麾下的一群部将,因此要给他们颁发更高的军衔,这才会令对方具有荣誉感,自己身为一个下士军衔又可以更加能融入部下的圈子,如果他把自己的军衔一下升到最高,无疑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反而弄巧成拙。
希特勒让自己停留在下士军衔位置,或许是想纪念他当小兵时的功劳。当初他身为一个普通士兵杀入战争,数次险些死在混战中,而这个下士军衔就是他用性命换来的,因此变得弥足珍贵。
当了12年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何到死军衔还是下士?
二战的德国元首叫希特勒总给人一副高高在上霸气凛然的样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虽是德国最高领导人,但是军队的军衔却是一个下士。那么希特勒在位十二年,以他的权力足可以给自己升一个元帅军衔,为什么他不这样做,却宁愿当一个下士直到死亡呢?
按中国角度来看,名利注重名不正则言不顺。天下之大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特别是对领导来说,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而以往的很多国家首领都会给自己提高军衔。比如伊拉克的总统萨达姆才刚上任就给自己封了个元帅,叙利亚总统巴萨尔也注重军中地位,执政数年,也找机会将军衔提到了元帅级别,二战时的苏联领袖斯大林则规定自己的军衔乃军队至高元帅。而已这种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最高军衔着迷,可是德国的希特勒看似狂热,但却始终不敢打最高军衔的主意,其主要是有另外一帮权贵在盯着。
1933年,已经四十四岁的希特勒终于当上德国元首,在他的激进推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而德国军队以强悍的坦克优势席卷欧洲十几个大小国家,不仅法国被征服,英国也差点沦陷。这些功劳都跟希特勒有关,因此他德国的威望跟地位一度无人取代。
但是军队的士兵却很明白自己的元首仅是一个下士军衔,就算平日里见到比他高军衔的长官,都必须行军礼。当时德国军衔制度分六等二十级,最高军衔是元帅,依次是大将军、上将军、中将、少将等,这种高级军衔非常多,可是希特勒从来不打这方面主意,仍旧以下士的身份指挥比他高军衔的将士作战。这样看来,确实有一种嘲讽味道在里面,但希特勒并不是想嘲讽自己的将士才故意不提升自己的军衔,而是有其他原因限制了其提升军衔的欲望,现在才发现他的做法真高明。
首先希特勒突然从一个下士当上德国总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上位后导致很多军官不服气,但只敢怨不敢言,毕竟工人党是支持希特勒的,反对希特勒对军队不利。而希特勒明白自己的来路,且在军中背景不够强大,虽能指挥大部分军官,可也明白他们不爽,故此在借自己的下士军衔来让高军衔的军官好受一点,特别是希特勒作为元首还给他们行军礼,这使得不少高阶军官感到满足。如果希特勒对高级军衔着迷,反其道而行,不顾别人感受,提升为元帅,那么反而落得别人说三道四,对自己的统治极为不利。
另外提高军衔对希特勒来说可能是多此一举,他本身一跃成为德国元首,很多大将、上将、中将都要听从他的指挥,而且在自己的领导之下打赢许多胜仗,征服过不少国家,这些战绩足以让他成为德国的最高威望人物。
故此,希特勒这时候再给自己提军衔,无疑是有点画蛇添足,多生是非的做法。正如他得意时说的一句话:“帝王的事业,让首相负责完成,让士兵负责维护”意思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士兵也可能是在指自己下士的身份,德国辉煌事业需要他来维护一样。
还有一个是希特勒根本就不稀罕自己高军衔,当年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是一个下士,在索姆河、凡尔登战役里,希特勒因战受伤,被授予过数次军功章,但因为军官腐败原因,自己军衔一直没有提升,为此希特勒就可能埋下抱怨根源,疼恨这些军衔制度,所以自己就故意不提军衔来嘲讽那些腐败跟虚伪。
当了12年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何到死军衔还是下士?
他这个下士还是代理的,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士官。
希特勒并不是军人,他的军人时代在一战结束就已经结束了一战时期,他加入德军,打了几年仗,获得两个铁十字勋章,战争期间,从新兵晋升为代理下士,Lance corporal,这是希特勒这辈子最高的军衔了。在战斗中,曾经受过了两次重伤,其中有一次还是被毒气弄伤眼睛。就在他在医院养伤期间,德国宣布投降。
而德国投降后,德国大面积裁军,仅仅十万人的国防军。希特勒也是被裁掉了,也就是说,希特勒在战后就是个复原军人,他已经不是德军了,也就没什么晋升了。希特勒这个时候,就是一名普通老百姓,在军队一些部门工作一下,打个杂而已。
而希特勒加入纳粹,再到逐步掌控纳粹,他手下有个纳粹党冲锋队,但是,这个冲锋队并不是正规军,顶多算个准军事组织,这里面的军衔,没人承认,只有纳粹自己承认。希特勒在各种场合,穿的都是冲锋队的褐色制服。
而希特勒与戈林不同,戈林一直是军人,纳粹上台之后,戈林当了普鲁士总理,后来又进入新成立的德国空军司令部,他之前一战时就是德国空军。德国空军,是他一手参与组建的,他能没军衔么?他后来是德国空军总司令,帝国元帅。
而希特勒,是帝国元首,全国都归他管,他虽然是德国军队最高指挥官,但是德国陆海空军,并不是直接希特勒领导,希特勒也没在德国军中有过任职,没军衔,合理合法。
当了12年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何到死军衔还是下士?
其实希特勒在当元首之前就已经不是军人了,大家喜欢纠结他下士军衔的原因在于希特勒自当上元首后几乎都以穿着笔挺军装的形象在公开场合亮相,而且旁边还簇拥着一群各兵种的将帅,咋一看还以为元首像蒋介石那样是个拥有上将军衔的军人总统,或者像斯大林那样的非军人却佩戴大元帅军衔的领导人。然而事实上元首身上所穿的服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军装,而是像军装的制服,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这个细节,元首的制服虽然看起来像军装,但是服装上除了纳粹标志以外并没有任何军队标志好军衔,最多是在出席特定场合时会在左胸佩戴一枚铁十字勋章,而这枚勋章时元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获得的,它一直很诊视这枚用鲜血换来的荣誉,同时也为自己曾经在德国军队服役时所获得的下士军衔感到荣幸,因此元首从来没有想过当上元首以后给自己晋升军衔甚至接受一些名不副实的其他勋章。抛开他那极端的民族主义不论,其实元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人,因此我们纠结他为何到死还是下士军衔的问题时反应的是不同层次的人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下图为策划“慕尼黑阴谋”期间接待英国首相张伯伦一行的希特勒,大家注意,希特勒身着的服装虽然像军装却不是军装,只有簇拥在后面的将帅以及接受检阅的官兵所穿的服装才是真正的军装。
元首的成长经历元首不但军衔低,学历也很低。他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在他之前家里有一个哥哥和妹妹,哥哥名叫阿洛伊斯·希特勒,妹妹叫保拉·希特勒,哥哥和妹妹一辈子都没有沾过元首兄弟的光,妹妹保拉·希特勒在1960年去世时甚至没有神父为其祈祷。元首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且非常听话,是一个标准的“三好生”,中学阶段还曾经立志做一名画家,但是他爸爸却希望它将来能像自己一样安安稳稳地做一名公务员(多像咱们中国的父母),然而元首并不认同父亲,他希望自己能出去闯荡世界增长见识,然后当一名像毕加索那样的画家。父子之间从此产生隔阂,元首也于1904年15岁的时候从林茨中学辍学,他连初中毕业证都没有。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5岁的元首应帝国的号召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任传令兵,与其他新兵一样军衔为列兵;1917年在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巴斯青达战役后表现优异的元首军衔被晋升为上等兵,且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1918年10月14日,在威尔维克村附近,元首遭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伤愈后军衔晋升为下士,至此他从一名义务兵转为士官。1919年9月,元首接到陆军政治部的一项命令,要他和战友去调查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小政治团体的情况,从此元首开始接触政治,他没有如实向上级回报调查结果,因为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德国工人党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反犹主义特别适合当下的德国,如果能将工人党的党纲发扬光大,必将造就一个强大的德国。1920年3月31日,元首以一期士官下士军衔光荣退伍,离开部队以后的他并没有去自谋职业或者自主就业,而是去找到工人党的党魁申请入党,德国工人党便是以后纳粹党的前身,并且德国真的因此而强大起来了。下图为入侵法国前检阅军队的希特勒,他坐穿的服装酷似军装去没有军衔,左胸挂着一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希特勒十分诊视这份荣誉,只要是出席与军事有关的场合都要佩戴这枚勋章。
德国在元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1922年1月22日,工人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议将工人党改称纳粹党,元首高票当选纳粹党第一任党代表。1923年11月8日晚,在元首的带领下纳粹党发起了发著名的啤酒馆暴动,由于缺乏起义经验,暴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政府下令禁止纳粹党,封闭纳粹党报,元首也被捕入狱,被判1年零3个月的有期徒刑。元首出狱后继续出版党报《人民观察家报》。1929年10月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各个国家经济陷入大萧条,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经济状况更是糟糕至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首在党报中宣称德国人民之所以遭受苦难就是因为政府的无能和《凡尔赛条约》的压迫,呼吁德国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与不公平的世道抗争,并承诺纳粹党将努力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饿疯了的德国人民极力支持纳粹党,1930年纳粹党成为德国执政党,元首也得以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至此元首成为真正的元首。德国在纳粹党的领导下仅用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战后经济重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力开始显现强盛迹象,元首趁势着重发展军事工业和扩军,将原来《凡尔赛条约》规定的10万国防军迅速扩军到50万人,1937年9月在元首的牵头下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至此德国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迅速崛起重新跻身世界强国,德国老百姓更是坚信他们亲手送上执政宝座的元首就是德国的救星和世界的伟人。下图为元首陪同东条英机、墨索里尼在组成轴心国期间检阅德国军队,东条英机时军人因此穿着配有军衔的军装,墨索里尼虽然早年参过军,但是他也退役了,然而身为退役老兵的他居然穿着大元帅军装,正是脸皮够厚。
元首虽然当过兵,但是并非一名武夫1933-1939年,元首在经济上强化了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为了稳定局势,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了银行监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了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纳粹德国经过两个4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1930年元首上任前德国有600万的失业人员,而两年后失业人数降至了400万,到了1936年就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基本兑现了“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的承诺。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有传言说政府甚至直接与各大企业秘密结算);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甚至成就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大众汽车等;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过渡不是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的,它的工资与价格完全稳定。以9月30日为每年统计截止期限,德国1933年的失业率为20%;1934年为20.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仅为0.95%。德国失业人数1933年为550万,1935年为200万,1937年不到100万,1939年只有几万了,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下图为1939年的克虏伯兵工厂的舰炮装配车间,因为工人劳动力的缺乏,舰炮供应一度成为大型战舰建造速度的制约条件。
综合来讲,元首不仅能指挥打仗,同时更是一位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艺术家。元首的身份应该定义为:从一名退役军人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他在1920年便以一期士官下士军衔光荣退伍,参政前早就不是军人了,因此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再去纠结元首的军衔,我们应该更多的体会他获得成就后不贪图虚名给自己按个“上将”或者“大元帅”名头的高贵品格。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世界大战的老兵来说,元首深知军衔是军人的荣誉,因此德国的最高军衔——帝国元帅自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空军将领戈林,而那26个元帅名额则全部授予那些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军人们,自己则一直以“一期士官下士军衔”老兵的身份为荣,就像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前的一次演讲:如果英法两国不同意苏台德区并入德国,那么我将成为进入捷克的第一名德国士兵!由此可见元首受到德国人民的拥戴并非偶然和投机所致。至于元首喜欢穿着像军装那样的制服出现在公开场合的原因与德国迅速扩军有关,德国能从1930的10万总兵力扩充到1941年苏德战争前的800万大军,正是因为元首出处穿着笔挺制服所营造的参军热情,广大德国青年都以身为一名帝国军人为荣,如若不然又怎么能在短短10余年间扩军80倍呢?又不是像常凯申那样抓壮丁充数,而且抓壮丁组成的军队是绝对不可能拥有横扫欧洲那种战斗力的。下图为装甲兵闪击战之父——陆军元帅古德里安,他素来与希特勒政见不合,而且是最看不起希特勒这个下士的德军将帅,但是希特勒十分敬重他的才华,依旧授予他元帅军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