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南北夹击或者东西对进似乎是蒋介石最喜欢使用的进攻方式,如在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豫东战役、锦州战役经常使用这一进攻方式,没想到的是屡战屡败,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鲁南会战计划之莱芜战役中,蒋介石在美国军事顾问的协助制定了一个南北夹击作战计划,其战略目标就是企图迫使华野在临沂地区与之进行大决战。因此,蒋介石集中了十五个整编师、五十九个整编旅共三十一万大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南北夹击战术。
鲁南会战蒋介石计划力争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解决战斗,而且势在必得。其中,南线的是欧震的重兵集团,往北向临沂推进;北线的是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由副司令李仙洲率领三个军,其作战计划是先取莱芜,再南下策应欧震兵团,最终对华野形成包围之势。
从蒋介石参与制定的鲁南会战计划上看,在战术上似乎没有什么毛病,以稳为主不给对手露出任何破绽,主要是因为在苏中战役和鲁南战役中吃华野了不多亏,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战术过于死板和保守了,不立足于实际;从战略上看,蒋介石认为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华野非决战不可,把战略建立在了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犯了战略上攻其必争之地的教条,此乃兵家大忌也。
鲁南会战计划打响后,面对南线国民党大军的兵临城下,粟裕指挥的华野始终坚持“不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原则,在适当时刻主动放弃了临沂,来个“声东击西”战术,以少量的兵力牵制住南线欧震的重兵集团,主力隐蔽北上,围灭兵力较为薄弱的李仙洲兵团,从而一举粉碎敌人的南北夹击计划。
当李仙洲兵团经过莱芜时,由于临沂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察觉到了粟裕的作战意图,立即电令李仙洲停止前进而且要往回缩。但在关键时刻,蒋介石事无巨细、一杆插到底的臭毛病又犯了,将“贻误战机”的王耀武痛斥了一顿,并立即命令李仙洲尽快占领莱芜后,再南下配合欧震兵团作战。结果,坐镇大后方的蒋介石的这一“微操”直接断送了李仙洲五万大军。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择人任势。”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要谋求的不仅仅是局部的和战术上的形势,更是要谋求全局性的和战略上的形势,并且能够达到唯才是用。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要有大局观的能力,在制定好战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将领来执行具体的战术措施,这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之一。
当然了,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一定要经过长时间一线作战的不断总结,并且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再反过来指导战争实践,最后上升到研究战略大方向问题,例如彭德怀、粟裕、徐向前等经过了战火的不断磨炼后,都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成为一个优秀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必经之路,否则,脱离了战场的实践就是纸上谈兵了。
而从鲁南会战之莱芜战役的结果和整个过程来看,蒋介石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和战术家,也难怪,曾在黄埔共事过的同事,在评价蒋介石军事才能时,这样说过:“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是拙劣外行的;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者会更好一点。”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战略家制定的是长期的目标和任务,战术家是战争中运用的战争方法,指挥等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天要塌了你去找人用棍子顶起来。于是组织人顶棍子的是战术家,而发现天要塌要顶的那个人就是战略家。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战略决定战役,战役决定战术。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1937年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接连失利后,国民党内如汪精卫之流开始鼓吹再打下去就是“亡国论”。而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武汉10万民众于4月8日举行了夜间提灯游行,蒋介石则一口气向徐州方向调来了N支生力军,举国上下又认为打败日寇就是分分钟的事,“速胜论”甚嚣尘上。
除了滇军卢汉的第60军40000多人外,西北军冯治安的第77军也抵达战区,李仙洲第92军、李延年第2军等中央军嫡系部队也风风火火赶来,甚至胡宗南大将董钊的第28师都开上来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懵圈,打电话给副总参谋长白崇禧,问老蒋增派这么多部队来要闹哪样?
白崇禧也兴奋的回答道:“委员长想要你扩大台儿庄的战果”,李宗仁说太迟了。其实这是李宗仁回忆录中单方面的说法,事实上真想扩大战果的正是李德邻,蒋介石虽然对日军增兵有所警惕,但仍然被周围狂热的气氛所影响,对增兵请求基本是“半推半就”。
(李宗仁)
就这样徐州附近云集了国军50万人马,几乎是军事委员会掌握的一半野战主力,而日军为了报台儿庄一箭之仇和聚歼国军主力,其华中和华北方面军向徐州战场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20万,南北夹击的态势基本形成,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已经非常被动。
就在同一时期的1938年5月,从来没有亲自考察过日军作战的伟人毛润之,却能在延安的窑洞里奋笔疾书九昼夜,写出了著名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洋洋洒洒5万余字,深刻剖析了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之优劣,提出来抗日战争必经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武汉会战期间的白崇禧)
《论持久战》的基本论点便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其后的战争历史与著作里的论述惊人的相似,这就是“战略家”的水平和高度。《论持久战》也隐讳地批评了国民党高层在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包括正在进行的徐州会战第二阶段。
所幸在最后时刻,李宗仁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指挥几十万大军跳出了日军的合围圈,各部损失不大。徐州于5月19日陷落,留在徐州车站不及运走的3000名重伤员被日军第16师团全部屠杀,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部也与包抄的日军擦肩而过,李司令长官也是一脑袋白毛汗。
《论持久战》出版后引起了白崇禧、陈诚等人的高度重视,白崇禧把这部战略著作的中心思想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军事委员会将其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而其后的武汉会战,军事委员会战略指导能力便成熟了许多。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谓战略家,是指能够合理分配和使用本方资源和力量,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于整个战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使本方取得战争胜利。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不为一次战役的胜败所动而改变战略决心,一定是军队的统帅级人物。
(徐州会战之抗日部队)
相反,那些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能够具备灵活机动、千机百变指挥艺术的将领,才是所谓的“战术家”,他们要亲临作战前线,制定作战计划,一般是军队的中高级指挥官。
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其实都可以称为“军事家”,区别在于两者并不具备绝对的互通性,有些知名的战术家比如隆美尔、古德里安、蒙哥马利等在战略上是比较短视的;而有些战略家却在战术上存在短板,不合适在一线带兵作战,比如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经历的蒋百里。
当然,也有两者兼备的天才军事家,只是比较罕见,谁能说“四渡赤水”不是战术佳作?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战术要服从于战略,战略必须通过战术才能实现。没有战略的战术是无谓的瞎打乱打,打赢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战术执行力的战略只是空想,同样毫无意义。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之后,分为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两部分,内线兵团继续在山东根据地坚持,外线兵团则跳出国军的包围圈,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向西一路打到了洛阳,向北一度渡过黄河。有一段段时间华野没有打多少大仗,损失还比较大,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得不偿失。
这就是战略和战术的问题。孟良崮战役之前,华野在山东的解放区面积已经被压缩到方圆100公里左右,人口大幅减少,物资供应严重短缺,连解放区的首府临沂也一度被迫放弃。孟良崮战役虽然消灭了整编七十四师,暂时打破了国军的包围线,但在战略被敌人包围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也是在这一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太行山地区也处于被敌军重重围困的局面,同样是内线作战,根据地日渐缩小,解放区的人口越来越少。就全国来看,中原地区已经基本上被国军完全控制,解放军只能在黄河以北地区活动,山东的根据地也被敌人重重围困,难以打破被包围的态势。
这就是说,经过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虽然解放军消灭了国军100个旅以上的机动部队,但解放区的面积也在大幅缩小,解放区的人口也在减少,而且基本上处于被敌人分割包围的状态,各战略区之间相互无法有效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几个战区分别作战,相互之间不能有效支援和策应,就很有可能重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局面。
这个时期,如果解放军无法有效的进入中原地区作战,牵制华中敌人的兵力,华中地区的敌人机动部队就可以大举增援山东战区,会让山东解放区的压力更大。第二还可以向西增援陕北胡宗南,增加对陕北解放区的军事压力。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如果要打破敌人的战略布局,扭转解放军的不利局面,就必须打到外线去,也就是中央说的,把战争引向国统区。
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彻底扭转解放区被分割包围的不利局面,中央作出了两个重要决定,一个是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华中国军牵制在华中地区,这样就可以有效减轻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另一个决定则是华东野战军分为内线和外线两个兵团,分别作战。
最为重要的是,按照当时中央的设想,东北战场的胜败关系到全国战场的胜负,所以必须优先保证东北地区能够完全胜利。关内各解放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关内国军,以免国军像东北地区抽调更多部队,为四野彻底解放东北争取时间。
所以,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华东野战军分为内线和外线两个兵团,虽然一度大幅减员,但却有效的打破了敌人当时在国内的战略布局,减轻了各个解放区的压力,并迫使华中战场的国军机动兵力疲于奔命,无法有效集结在一个战场上,这就为之后第二年的进一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做了充分的准备。
华野外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也第一次进行了有效的战略协同,在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华野外线兵团提供了有效的支援。而中野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也把华中地区的国军牵制在了华中,未能继续增援华东战场,为华野之后的豫东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准备可条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