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来看,李奇微能否与朱可夫平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奇微是个职业军人,打仗就是他的职业。

他对于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非常了解,也对美军、南韩军的优缺点也比较熟悉。

李奇微认为,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的胜利,主要赢在战略战术。

他们利用美军和南韩军的轻敌思想,诱敌北上,然后利用山路进行高速穿插,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然后利用兵力优势进行近战、夜战,一举将美韩军击溃。

李奇微认为,志愿军的主要优势在于战术的灵活以及机动的优势。

表面上,美韩军有大量摩托化车辆,还有空中运输,机动性应该更强。

但朝鲜北部的地形特殊,山间基本只有一条公路,很容易被破坏、阻击导致行军速度缓慢。

反而,山间小路虽然艰难,但却畅通无阻。

机动性的劣势,导致美韩军的连续溃败。

另外,就是志愿军往往能够集中兵力的绝对优势,对美韩军进行歼灭战。美韩军即便存在火力优势,但因志愿军战术灵活,仍然给美韩军造成严重打击。

最后,美韩军都是美式军队,对于后勤极度依赖,如果没有充足的弹药和补给很难坚持作战。相反,志愿军不断以高机动性穿插破坏,导致美韩军补给艰难甚至断绝。很多美韩军因此投降或者溃散。

李奇微的应对很简单,就是最大程度发挥美军的优势,攻击志愿军的缺点。

对于志愿军的机动性优势,李奇微鼓励官兵敢于离开公路行军,并且占领公路沿途的高地,遏制志愿军的穿插。

同时,李奇微上台的时候志愿军一度杀到37度线,补给线太长,机动性优势逐步被瓦解了。

另外,就是通过火力的优势,抵消志愿军的兵力优势。因志愿军多在夜晚进攻,采用近战。李奇微让美军夜晚不要行军,占据高地进行防御,还修建简易工事避免近战。

为了避免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夜晚美韩军各部靠在一起。

同时,空军不断袭击志愿军补给线,导致一线志愿军补给极度困难,失去很多战斗力。

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美军必须发挥火力优势,对抗志愿军兵力优势。

李奇微上台以后,砥平里战斗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双方兵力有四倍差距,但联军拥有大量重武器,火力上实际是占优的。最终结果是志愿军战败,伤亡惨重。

第四次战役中,李奇微扭转了美军的被动地位,收复了汉城,不过战果还是有限。

关键在于第五次战役。

第五次战役,是李奇微战略思想的最好表现。

面对志愿军的全面攻势,李奇微并不急于反攻,而是坚守阵地防御,有计划地步步后撤,同时空军大举出动以消耗志愿军补给。

等到志愿军补给消耗大半,精疲力尽又深入美军控制区时,李奇微突然发动全面反击。

反攻中,美军最大程度发挥火力优势,是所谓“范弗里特弹药量”,美军的弹药量是平常五倍密集炮击。

志愿军力不能及,部分军队还被切断包围,只能拼死后撤,第五次战役就这样失败了。

可以说,李奇微对于美军是极其重要的。

从战略来看,李奇微能否与朱可夫平行?

李奇微,(1895---1993)全名是:马修·邦克·李奇微。 最高职务做到了美国陆军最高职务美国陆军参谋长。在1951年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在1952年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朱可夫,(1896年-1974年)全名是: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47岁),是公认的二战第一名将。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先后担任苏联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晚年蹉跎。在1974年郁郁而终。

显然,李奇微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朱可夫,在1942年的时候,朱可夫已经开始指挥大兵团做战是方面军总司令了,朱可夫的军衔已经是大将了。而李奇微1942年8月刚刚晋升为准将。担任美国第82空降师师长,虽然他是美军仅有两个空降师之一。但无论如何来说,一个准将和一个大将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而从战略看来,朱可夫显然高于李奇微。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战役,攻克柏林。这这些二战辉煌战役充分证明了朱可夫的能力战略水平。就军衔而言,美国晋封的十位五星上将(元帅)没有李奇微,在1951才晋封上将,已经是56了,而朱可夫比李奇微还小1岁。

从军事能力,战略布局,个人军事成就而言,李奇微都远远都不如朱可夫,二人根本不具备可比性,美国能和朱可夫相媲美的也就是巴顿,莱西。但就陆军指挥水平而言,美国也无人是朱可夫的对手。

如果不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意外翻车身亡,李奇微不太可能来到朝鲜战场;如果不是麦克阿瑟终于让杜鲁门忍无可忍,李奇微也没机会接手“联合国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的职务,总体而言,李奇微从美国陆军副参谋长的位子上来到朝鲜前线然后能够“声名鹊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美国陆军在二战后对李奇微的整体评价是:“治军严谨和战术机敏”,注意是战术层面而非战略视野,因为此时马修·李奇微的最高军职不过是第18空降军的军长。并且这支部队(辖第82和第101空降师)是盟军总部直属的战略预备队,只在关键时刻动用。他经历过最大规模的战役是阿登反击战,李奇微由此缺乏战场上的持续作战和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验,远未达到军事家的层面,不应过分的夸大其军事能力。

第八集团军在李奇微的任内丢掉了汉城,并且在横城反击战中被打的落水流花,只是在战役的尾声阶段,当美军第2师已经准备放弃所有阵地南逃时,是李奇微亲自下令不得放弃砥平里。一方面说明李奇微在战略上并没什么过人之处,一方面确实证明此人对战术要点判断和战场形势掌握的倒颇为准确,算是个有才干的美军将领。

即便是李奇微在二战时的统帅艾森豪威尔,也不具备与朱可夫在战略上相提并论的资格,阿登战役,希特勒拼凑出来的30万德军,打得兵力火力绝对优势的盟军哭爹喊娘,丘吉尔甚至去找斯大林求援,要求苏军发动攻势减轻美英军队的压力。而朱可夫的对面,还有百万量级的德军主力部队,美军在欧陆战场,善长的是摘桃子,如果单挑的话,早被赶下大海了。

朱可夫元帅,唯一一个4次苏联英雄称号的获得者,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勋章最多的人。据说获得勋章最多的人是勃列日涅夫。在朱可夫允许公开露面后,曾经拍摄过一张把他的勋章全部都佩戴上的照片,那件挂满勋章的衣服重的连他的两个女儿都拿不动。朱可夫是列宁格勒顶住了德军的进攻,为后来莫斯科战役创造了一个安全的侧翼。而李奇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则是在美国陆军最大的败绩以后,冷静的找到了志愿军的弱点并制定了磁性战术,是双方的战线最终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从对于战争结局的影响上来看,朱可夫对于苏德战争的影响是要远远大于李奇微的,李奇微在二战中可以说是对于战争的结局无足轻重。不过,在抗美援朝中,李奇微对于美军则是起到了救火队长的角色。但是,朝鲜战争和二战相比,从规模影响上来说那是相差太远了,李奇微的影响力也要比朱可夫差远了。

从战略来看,李奇微能否与朱可夫平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战略?还平行?你快拉倒吧,他李奇微给朱可夫提鞋都不配。说穿了,他就是有点小聪明,抖个机灵,善于抓住战机的一个将领而已,帅才?您可太过高看他了。

当年咱大华夏搁朝鲜战场上如果没有后勤的压力,就算是把天空全让给你,李奇微他能有啥作用?充其量就是当年接手菲律宾那烂摊子,给麦克阿瑟收拾后手的温莱特一个下场。

您如果不信占做个对比瞅瞅!

李奇微

首先是小李子,原名马修.邦克.李奇微。您千万别被李奇微三个字给骗了,以为这是个啥韩国人或者亚洲人,这老小子是地道的美国人,军衔美国陆军上将,能提上台面供人掰扯的就是一朝鲜战争,没啥可聊的。

1953年十月份撸到了美国陆军军衔最高的位置——美国陆军参谋长,但不到两年就被提前退役了,接替他的是他原来八十二空降师时候的同僚。就这退役的年限,按他自己个说,都有点突然,比他自己个想象的都要早。

咋说呢?但凡他的能力要是上的去,提前退役?这根本就不会有不是。

朱可夫

好吧,俺的承认老英雄的原名很长,俺感觉大家伙不会在乎这个,所以咱还叫他朱可夫就好了,毕竟这三字咱大华夏认识度高不是。

朱可夫可是牛掰的不能再牛掰的人物,一辈子再起再落的,可人家毫不在乎。二战结束以后,这就当上了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一回国,这就当上了苏联陆军总司令。

人家搁这位置上没有人不服的,当然大胡子斯大林是个例外,老话这叫功高盖主了。这一家伙污蔑他的事,乌央乌央的劈头盖脸的怼了过来。

这要是一般人这就得完蛋了。但英雄虽然老了,但人家还是英雄,那叫老英雄。一大帮子元帅就站了出来,为朱可夫站台驳斥一切污蔑的言论。

大胡子斯大林一瞅这架势没有逮捕朱可夫,但最终被撤销了职务,但就算是这样人家依然是乌拉尔军区司令员。

这到了斯大林去世的时候,大胡子斯大林还是把朱可夫招到了眼跟前,说说只有他俩才能明白的话。

这要是没有能力,斯大林会正眼瞧他一眼吗?那不是开玩乐呢吗?

跟着朱可夫就东山再起,成为了苏联国防部部长。当时有人指责朱可夫在大清洗时候,在一些下达的逮捕令签字。

朱可夫一摸宽脑壳:“奶奶个熊的,你去翻去吧!如果有一份是俺签的,俺这辈子打这起大脑壳朝下走路!”

这要是没有能力,在那个年月里,敢这么干?你快拉倒吧!

那赫鲁晓夫刚刚度过自己个政治危机,回头就对德高望重的朱可夫放不下心。一股脑就把朱可夫撸的啥也不剩下。朱可夫萧条了半拉月,自己个整根钓鱼竿钓鱼舒缓心情去了。

当年赫鲁晓夫快要完蛋的时候,这一家伙又想起了朱可夫,想要和朱可夫见个面,恢复恢复朱可夫的职务

但历史没给这没见识的赫鲁晓夫机会。这要是朱可夫没能力,赫鲁晓夫能着急上火的想到朱可夫?这不开玩乐呢吗?

就算是这样,那后来上台的勃列日涅夫,这货还是没有放松对赫鲁晓夫的监视,就连人家夫妻俩的卧室里都搁着窃听器,你说这就没谁了!

就这事直到朱可夫去世的那一刻才停下来。

说了这么多,估计有人要说了:“人家说的是战略?战略?懂不!你这说的是二战以后的事,跟战略不搭边的!”

能力和战略

你快拉倒吧,如果没有二战时候他突出的战略能力,他能有二战结束以后的事?从这些个事,就能感觉出朱可夫在二战时候能力如何!

朱可夫那是唯一一个整到四次苏联英雄称号的人物,靠自己个的能力整到的奖牌牌,勋章章那叫个海了去了。

当年媒体想要整一张朱可夫胸口挂着勋章的大照片,要求把他所有的勋章都挂上,俺了个去呀!这都有没挂上去的,到了最后朱可夫的女儿都没法抬的起来那衣服,太重咧!

苏德战场那是世界公认的最重要战场,不承认之一。朱可夫愣是在列宁格勒顶住了小个子希特勒的猛烈进攻。小个子希特勒恨他恨的不是一点两点,就因为朱可夫把希特勒想要十个星期干掉老毛子的愿望给扑空了。

老毛子能有一个安全的大后方,这朱可夫那叫功不可没。回头您瞅瞅李奇微,美国佬参战的将军能升上五星上将的有十个,您要说李奇微牛,咋没有他一个。到了1951年的时候,才整了上将。如果不是那沃克没事找事驾车玩极品飞车,一家伙把自己个给整翻了车丢了命,他李奇微那有那机会窜到朝鲜战场上穷嘚瑟。

这要不是扯嗓门喊大调的麦克阿瑟,他但凡消停一点,哪能被怒火攻心的杜鲁门把帽子给摘了,这才让李奇微有机会跑台前说事。

而就在他的带领下,就被咱大华夏干翻在地,丢了那汉城,后边就在横城反击战中被抽的稀里哗啦。他如果真有能力,会这样吗?

这人只是谨小慎微而已,您要是论他那战略差太多了。还是那句老话,如果咱没有后勤之忧,就美国佬那战车上绑上十个李奇微,咱也能把他推到太平洋里去游泳。

您回头瞅瞅朱可夫,那都是百万级别的大战,和他较量的可不是一个德国佬,那是一帮子人,愣是没有干过这宽脑壳的朱可夫。

咱就的给人家竖个大拇指,牛!朱可夫那是当之无愧的二战第一名将,他就是为二战而生的。

好了,最后一句,这俩人真的没得比,差太远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从战略来看,李奇微能否与朱可夫平行?

如果不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意外翻车身亡,李奇微不太可能来到朝鲜战场;如果不是麦克阿瑟终于让杜鲁门忍无可忍,李奇微也没机会接手“联合国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的职务,总体而言,李奇微从美国陆军副参谋长的位子上来到朝鲜前线然后能够“声名鹊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李奇微)

李奇微最显著的装扮是我们熟悉的胸前挂上两颗手雷,当美军中有人批评他是作秀和“哗众取宠”时,这厮的反驳是:“TMD,这是战争”。应该说,这位出场救火的三星中将比较务实,确实强于每天“夸大其词和自吹自擂”的麦克阿瑟,敢于深入战场了解第一手的情况,他和座机驾驶员林奇由于在降落时过于靠近前线,曾经发生过飞机被击毁差点被俘的情况。

美国陆军在二战后对李奇微的整体评价是:“治军严谨和战术机敏”,注意是战术层面而非战略视野,因为此时马修·李奇微的最高军职不过是第18空降军的军长。并且这支部队(辖第82和第101空降师)是盟军总部直属的战略预备队,只在关键时刻动用。他经历过最大规模的战役是阿登反击战,李奇微由此缺乏战场上的持续作战和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验,远未达到军事家的层面,不应过分的夸大其军事能力。



(朱可夫)

李奇微是个优秀的陆军将领但仅局限于战术方面

在朝鲜战场上,李奇微潜心研究和总结出来志愿军“礼拜攻势”的弱点,即我军携带的粮弹只能维持八天左右的作战,并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战术:当志愿军发动攻势时首先命令美韩军利用机械化优势有节奏的撤退,一俟志愿军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粮弹耗尽后,再指挥部队用磁铁战术粘上去追击,一度让志愿军比较头痛,但总归是“战术层面”。

第八集团军在李奇微的任内丢掉了汉城,并且在横城反击战中被打的落水流花,只是在战役的尾声阶段,当美军第2师已经准备放弃所有阵地南逃时,是李奇微亲自下令不得放弃砥平里。一方面说明李奇微在战略上并没什么过人之处,一方面确实证明此人对战术要点判断和战场形势掌握的倒颇为准确,算是个有才干的美军将领。



(最高军职四星上将)

李奇微的实战经历只是一场规模远逊二战的局部战争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投入了第八集团军(两个军)和第10军两个战役兵团,高峰时兵力也只有37多万人(其余大部分为南朝鲜军队),与朱可夫指挥的上百万大军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朱可夫面对的敌人,是法西斯德国大部分精锐的野战陆军,拥有大量的火炮、坦克和飞机掩护,是在广袤战场上进行的两个工业国家之间的生死对决。

而朝鲜战争只是一个局部战争,我们的志愿军几乎还是一支轻武器部队,火力和机动性与二战德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入朝之初我们就拥有苏军的装备和后勤能力,什么“张奇微、王奇微”来了也白扯,他的战术核心是建立在美军巨大的装备与火力优势之上,换一个差不多的美军将领,也不会打得太糟糕。

(李奇微与麦克阿瑟)

李奇微作为朱可夫的晚辈无法“平行”比较军事能力

二战最激烈的1942年8月,李奇微才升任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后改为空降师)师长,准将军衔,直到退役前也未能成为五星上将;而朱可夫在同年同月被斯大林任命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全面指挥斯大林格勒反攻战役,次年便晋升苏联元帅,成为苏联红军理论上的职业军官第一人。

虽然李奇微在50年代曾经坐到了盟军最高司令和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位置(1955年便已退役,甚至没能成为参联会主席),但那已经是冷战时期,没有真正的战场来比较他们的战略能力。而朱可夫在二战中已经用战绩确立了事实上的军事地位,显然,作为李奇微的前辈军人,两人不具备可比性。

(李奇微在前线)

李奇微1950年12月接管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权,1951年4月就接替麦克阿瑟前往东京任职,继任者是“范佛里特弹药量”的发明人。也就是说,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实际指挥时间不到半年,到1951年7月以后,战场进入打打停停的谈判状态,完全是战术层面的较量,哪来的战略考量?

即便是李奇微在二战时的统帅艾森豪威尔,也不具备与朱可夫在战略上相提并论的资格,阿登战役,希特勒拼凑出来的30万德军,打得兵力火力绝对优势的盟军哭爹喊娘,丘吉尔甚至去找斯大林求援,要求苏军发动攻势减轻美英军队的压力。而朱可夫的对面,还有百万量级的德军主力部队,美军在欧陆战场,善长的是摘桃子,如果单挑的话,早被赶下大海了。

(第八集团军司令时期)

从战略来看,李奇微能否与朱可夫平行?

从战略来看,李奇微能否与朱可夫平行?这是两场不同样式的作战,没有可比性,他俩在战场指挥的站立点也不同,李奇微不是朱可夫的对手。

一方面,苏德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环境和作战对手都不同。

就苏德战争来说,虽然德军拥有装甲坦克和几百万单兵素质较高的军队,但苏军的实力也非常强大,如果不是1940年没有如期完成20个机械化军的组建任务,战争打响时,德军的闪击战还不一定能打得那么顺利。也就是说,苏联打赢这场战争,并不是完全依靠信心和决心打赢的,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争潜力。

而抗美援朝战争就不一样,无论是战场形势还是作战对手,双方实力差得太远。对志愿军来说就是炒面加步枪,两条腿与美军的车轮子作战,连麦克阿瑟都奇怪,为什么志愿军敢与美军作对。对美军来说,是火鸡加飞机坦克大炮,无论是人员装备还是机械化程度,志愿军都不是对手。

虽然苏军和志愿军打的都是正义战争,但苏军是在家门口打仗,德军打到家里来了,面临国破家亡之际,苏军唯有背水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朱可夫指挥的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战争;而志愿军出国作战,人生地不熟,还要承受气候和战场环境的重大影响,李奇微仅仅是在第五次战役中,瞅准了志愿军补给困难的漏洞,稍稍露了那么一次脸,有什么可吹的呢?最终还不是被志愿军打得停战求和?

从这个层面讲,李奇微和朱可夫不能同日而语,也没有可比性。

另一方面,李奇微和朱可夫战场指挥的站立点不同,其发挥作用也不一样。

朱可夫是谁?从苏德战争打响到苏军占领柏林,他一直就是苏军的战神,是苏联的民族英雄。他不仅在苏联有非常高的地位,在国际上也被称为二战的前三将领。反观李奇微是谁,好多人并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人,仅仅是侵朝美军第8军第三任司令官而已。

就指挥艺术来讲,朱可夫自始至终指挥苏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可以说苏德战争有一半以上的重大战役都是他参与指挥的。没有朱可夫出现在列宁格勒战场,就没有德军围困900天而打不下来的罕见战例;没有朱可夫在莫斯科坚强防御的决心和意志,就没有苏军打破闪击战不可战胜的神话;没有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诱敌深入的战略,也就没有保卢斯第6集团军被围歼的重大战果。

可以说,朱可夫无论在指挥艺术还是个人魅力上,在二战历史上都是抹不掉的,至今他指挥的战斗都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李奇微就不同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仅仅是找到了志愿军的一个漏洞和不足,而且这是战场环境给志愿军设下的难题。

李奇微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参加过二战,而且还参加过美军登陆诺曼底的行动,1944年朱可夫指挥苏军展开东线大反攻时,他才是美军第18空降军的军长,论职务与朱可夫差的不是一点点,论才华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1950年12月,美军第8军司令沃克车祸身亡,李奇微临危受命接替这个职务,1951年4月他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他瞅准志愿军补给困难,只能保障一周的漏洞,创造了“磁性战术”也就是有名的“礼拜攻势”,虽然略有成效,但在上甘岭战役使志愿军打出威名,最终美军照样退守三八线以南。

从上面分析看出,虽然李奇微后来也当上了美国陆军总参谋长,发动了让美军陷入泥潭的越南战争,但他与朱可夫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朱可夫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哪场战役都是整个方面军甚至几个方面军的战斗,他是从苏军统帅部的高度来指挥作战的,用的是举国之力和全部资源;而李奇微仅仅是指挥一个朝鲜战场的两个战役,其兵力和作战环境完全不一样。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军事影响力,李奇微都要逊色很多。

从战略来看,李奇微能否与朱可夫平行?

首先谢谢邀请。

李奇微,(1895---1993)全名是:马修·邦克·李奇微。 最高职务做到了美国陆军最高职务美国陆军参谋长。在1951年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在1952年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朱可夫,(1896年-1974年)全名是: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47岁),是公认的二战第一名将。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先后担任苏联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晚年蹉跎。在1974年郁郁而终。

很显然,李奇微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朱可夫,在1942年的时候,朱可夫已经开始指挥大兵团做战是方面军总司令了,朱可夫的军衔已经是大将了。而李奇微1942年8月刚刚晋升为准将。担任美国第82空降师师长,虽然他是美军仅有两个空降师之一。但无论如何来说,一个准将和一个大将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而从战略看来,朱可夫显然高于李奇微。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战役,攻克柏林。这这些二战辉煌战役充分证明了朱可夫的能力战略水平。就军衔而言,美国晋封的十位五星上将(元帅)没有李奇微,在1951才晋封上将,已经是56了,而朱可夫比李奇微还小1岁。

而二战期间李奇微并不太出彩,他更多是参谋和辅助工作,协助盟军在在西西里岛的空降作战。随即策划了“霸王行动”中的空降作战。在45年也不过是中将。而43年朱可夫就已经是元帅了,李奇微的职务是18空降军军长,朱可夫是却已经是苏联陆军总司令。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的,朱可夫与李奇微在二战中没有任何交集,而二战后朱可夫陷入低谷,而此时却是李奇微大放异彩的时候。尤其是在朝鲜战争中接替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以后,扼制住了美国的颓势,稳住了美军败退 态势,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的第四和第五次战役中,以所谓“磁性战术”取得了胜利,也就是 以 快速装甲部队的穿插、空降部队机降和地面主力部队的“齐头并进”的组合战法。也就是以攻击对方后勤和后方军队为主,就此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从军事能力,战略布局,个人军事成就而言,李奇微都远远都不如朱可夫,二人根本不具备可比性,美国能和朱可夫相媲美的也就是巴顿,莱西。但就陆军指挥水平而言,美国也无人是朱可夫的对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