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打苏联能赢吗?

就假设隆美尔没有参与叛乱,希特勒命他指挥攻打苏联,结局会怎样?

一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太多了,它不止关系到军事因素,还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但是仅从军事角度而言,由隆美尔代替希特勒指挥东线战事,确实会给东线战场的局势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至少是好的一面的变化。

希特勒和隆美尔究竟有何不同呢?隆美尔是一位真正的懂军事的将领,从其在法国战役和非洲战役中的表现来看,隆美尔是一位优秀的装甲兵将领,尤其擅长机动作战。而希特勒并没有接受过体统的军事教育,也没有任何指挥经验,他在一战中连低级军官都没有做过。这意味着希特勒缺乏基本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军事能力,尽管他拥有一些“军事直觉上的天赋”,但是无法弥补他基本军事指挥能力的缺乏。这也是为何希特勒总是从战争经济的角度来思考战略问题,而不是军事角度,说白了他不懂。

所以如果隆美尔负责指挥东线战事的话,最大的改变就是一切战略问题都以军事上的获胜为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希特勒的战争经济角度和政治角度。例如在1941年的基辅和莫斯科问题上,隆美尔会毫无犹豫的选择莫斯科,力求在冬季到来之前同苏军在莫斯科决战,占领这个交通枢纽。在将苏军战线分割为南北两段时,再回过头来对付波罗的海三国的苏军或者南翼的苏军,择其弱者而进攻。

由隆美尔指挥东线的另外一个重大改变就是作战方式的改变,隆美尔是装甲兵将领,深谙机动作战的优势所在,他无疑会大大加强对装甲部队的正确使用,不会采用希特勒的“硬性防御”的策略。机动作战是德军最为擅长的,所以隆美尔接管东线指挥权虽不能说一定取得最后胜利,但是显然苏联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至于说隆美尔本身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其战略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说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的人都是没有深入了解隆美尔的人,他的军事才能令人叹服!

如果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打苏联能赢吗?

希特勒是战争狂人不假,但是他绝不是智商和情商低下的疯子,纳粹德军在东线战场跟苏联红军厮杀的都是功勋卓著经验丰富的老将,后起之秀隆美尔去了算老几?将一手快速提拔起来的“网红元帅”派往苏德战场打仗这事,希特勒连想都没有想过,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隆美尔根本不可能胜任。

隆美尔是1943年3月被希特勒召回德国的,美其名曰“养病”,其实是此时德军在北非战场大势已去,弄不好爱将就被抓俘虏了。可是苏德战场大战犹酣,如果隆美尔真有在东线扭转乾坤的能力,希特勒为什么让他坐了大半年冷板凳呢?

即便是把板登坐热乎以后,给他的职务也是西线的“B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职,需要对付的是美英盟军,而不是苏联红军,显然,希特勒不看好他能在东线有什么作为。

(克鲁格元帅)

隆美尔在国防军中的资历和辈份太低。

虽然隆美尔1942年6月就晋升为陆军元帅,但众所周知,这里面有一定希特勒拔苗助长的成分,政治因素占据很大比例。我们不妨下回忆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德军的作战序列和隆美尔少将的隶属关系。

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隶属于A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的第四集团军(克鲁格)之第15装甲军(霍特),法国战役大获全胜后希特勒论功行赏,龙德施泰特和克鲁格晋升陆军元帅,霍特晋大将(一级上将)军衔,而隆美尔刚刚获晋中将。到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霍特还是大将,如果隆美尔元帅舞舞扎扎去了苏德战场指挥全盘战事,这帮曾经的上级不得集体辞职啊?

(霍特一级上将)

隆美尔一直被东线国防军将领所鄙视

东线战场被德军内部称为“地狱”,战争极度残酷,龙德施泰特、克鲁格、古德里安这样的名将,都因为撤退和抗命被解职过,包括利斯特、克莱斯特等元帅莫不如此,他们在东线苦苦支撑,每天被希特勒骂的狗血淋头,而隆美尔却在北非两年多连蹦四级,这些将军心里岂能平衡。

估计他们早就私下抱怨过,你隆美尔来东线试试?you can you up!隆美尔后来在西线的两任上级龙德施泰特和克鲁格,都是在东线被免的,在法国看见隆美尔气就不打一处来:“你指挥过比一个师大一点的部队吗”?军中是讲资历的,在他们面前,隆美尔也得憋着。

隆美尔根本不具备丝毫与苏军作战的经验

隆美尔没有参加波兰战役,那会他还是负责希特勒安保的“大本营”警卫指挥官,虽然在法国战役中作为一名师长表现出色,但随即就被派往北非战场,跟英联邦军队和美军都有交手,但根本没有跟苏军的作战经验。在笔者看来,仅就陆军战斗力而言,二战时期的英军比毛子军队至少差了两个段位。

所以希特勒的任命是有道理的,既然隆美尔熟悉英美军队和作战方式,就应该去“大西洋壁垒”准备对付肯定要来的两栖登陆,至于东线还是算了,搞不好就得把这位“直升机干部”打回原形,在1943年,希特勒还是非常信任和宠爱隆美尔的,轻易不会让他冒这个风险。

隆美尔的特长不适合1943年的东线战场

到1943年以后,纳粹德军在东线已实际丧失战略主动权,双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战线,基本没有了战争初期的大纵深大合围机会。一直争取东线指挥权的曼施坦因元帅,就非常排斥希特勒的“静态防御”战法,而力主进行机动防御,最终矛盾加剧被希特勒给撸了(法国战役期间曼施坦因是军长,级别仍然高于隆美尔)。

我们知道,隆美尔“沙漠之狐”的称号,来自于他善长快速的机动作战,无论是长距离奔袭还是撤退,都以运动战为主。既然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理论都不能被希特勒所接受,隆美尔的作战特点更是无从发挥,而让他去打阵地战的话,阿拉曼输给菜鸡蒙哥马利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去了干嘛?他去了能干嘛?

(曼施坦因在东线战场)

如果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打苏联能赢吗?

44年让隆美尔,去统领所有德军,他可以打赢美、苏、英吗?

1944年的德意志帝国可谓是摇摇欲坠,在东边的苏德前线接连惨败,不得不不停的收缩防线,被动防御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的苏联士兵。

在西边也没有好的安稳日子过,英国、美国的主导下,地中海、非洲、英吉利海峡密布英美联军,他们磨刀霍霍向德国。同时英美在天空中日夜不停的轰炸,早已让德国的军事工业陷入了瘫痪状态,除了少数能动,大多数已废铁一堆。

面对着这场必输的战争,德国军方开始出现了“异声”,7月20日在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的主持之下,以及众多德军高层军官默许之下,杀死希特勒,然后建立新德国秩序的“刺杀行动”开始执行了。

施陶芬贝格将炸弹放入公文包中,然后以职务之便带入了有希特勒参与的会议。从执行上看,计划并没有出任何的差错,炸弹是准确的带入了会议室,且放在了希特勒的一旁。

但是让所有没有想到的是,桌子救了希特勒,会议现场4人当即毙命,结果作为重要袭击目标的希特勒,因为桌子倒在了他面前,为其阻挡了绝大多数炸弹的冲击波,只是受了小伤。

由于在纳粹分子的宣传下,当时希特勒在德国国内有着媲美“神”的声望,很快他就将战役平息了,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那些知道这个刺杀计划,却没有汇报以及本身就是计划参与者的军政要员,纷纷被逮捕。

隆美尔将军就因为刺杀行动参与者,曾向其咨询意见,并许诺事成之后,将其作为新的德国政府重要要员,被希特勒直接赐死,而此时他正在积极的准备着“大西洋壁垒”。

加之战后丘吉尔给予其“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的评价,以及1941年隆美尔曾经在意大利军队被英国人打的抱头乱窜的情况下。

以弱打强的将英国人“反杀”,迫使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埃及,放弃对意大利军队的全歼计划,在非洲给德国和意大利稳定出了一个优势战局。

所以很多军迷每每谈到1944年,总是喜欢做出若隆美尔在那一年,全权指挥德国所有军队,说不定可以打出一个“反杀”,或者是“逼和”的局面,而非是历史记载的全面被占领。

对此小袁的观点是,工业产出造就的现代战争靠“枪支弹药”交战的方式,决定了战争不再像古代那样,仅凭1个人就可以扭转乾坤了,真正打的是综合国力。

工业生产能力强,可以造出源源不断的武器,农业能力强,可以让士兵吃好,身体壮。假如2个交战双方,武装能力差的太远,弱的一方根本没有能力施展所谓的“战术”。

美国在二战中最常用的就是,用数不尽的炮弹轰死你。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士兵在研究用什么战术守岛的时候,很多时候美军根本不陪日本人玩,飞机、舰艇齐鸣,炸到日本并尸横遍野为止。

在欧洲战场同理,美国、英国、苏联,利用飞机已经将德国的军工业打的几乎瘫痪,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可用武器弹药就会越来越少。

加之隆美尔最擅长的是装甲士兵作战,而德国在1944年已经很难造出坦克,以及提供充足的石油,隆米尔已经是没牙的“老虎”。

所以隆美尔只要不能将德国的工业恢复,让他去统领所有德军,也根本打不赢美、苏、英。

如果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打苏联能赢吗?

国内媒体经常见到这样一句话:决定战争成败的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人,人才是战争的根本。

这句话放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无疑是正确的,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加上一两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就是打胜仗的标配了。

诸葛亮等人能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靠的就是这种观念。

但对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变化,以及战争观念的变革,老传统变的越来越不适用。

就拿上世界50年代的朝鲜战争来说,志愿军以数倍的兵力硬抗美军先进装备,虽然在战略上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却是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换来的,如果是全面战争,肯定是后继乏力,无法维持。

《亮剑》中的李云龙、丁伟、孔捷曾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以前以为美国士兵都是少爷兵,不能吃苦,不能打仗,交手以后才知道美军士兵素质很高,空军海军陆军的协同作战出神入化。

三位老兵的感悟可以看做是先进军事理念对传统军事理念的巨大冲击,打战不再是一人一队,也不是一时一事,一个点子可以逆转乾坤,而是涵盖陆海空天军事经济情报人员素质等综合实力的竞争,缺一不可。

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并称为“德国三大名将”,在北非战场大放异彩,就连他的对手也对他的指挥才能赞誉有加。

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讲中讲道:“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据此有好事者推断,如果隆美尔指挥东线作战,是否可以虎口拔牙,逆转乾坤。

这一推断显然陷入了传统的军事理念思维方式,片面夸大了指挥员的作用,忽视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其他因素。

作为二战名将,隆米尔还有一个称呼: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用以形容他只会考虑战场上的变化, 对于间接影响战争的因素,或者战略方向缺乏判断力,不适宜作为统帅。

这种说法并非毫无依据,隆美尔的大部分功绩都来自北非,而他在北非指挥的兵力有限,战役规模也不能与东线相比,不同环境不同的对手,拿来做比较,并不适宜。

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将-曼施坦因倒是可以做个参照物。

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指挥官,曼施坦因的综合实力还在隆美尔之上,但他面对上下一心兵多将广的苏联同样没办法,纵然在哈尔科夫战役和刻赤战役获胜,却依旧被苏联源源不断的兵力打的他喘不过气来。

不仅如此,苏联糟糕的天气,恶劣的交通以及督战队威吓下生死置之度外的苏军极大震撼了满是骑士精神的德国将官,他们口头上鄙视崇尚蛮力、缺乏技巧的俄国人,但在战场上却无能为力。

一力降十会,纵然换了隆美尔,也是一样的结局。

当然,隆米尔做为一个纯军事家,可能不会像希特勒那般过度考虑政治经济因素。例如在东线作战开始后,不执着于歼灭乌克兰的苏联西南方面军,而是早日集中兵力围攻莫斯科,也许战役的结局会有变化。

但这种假设是建立在苏联按部就班的基础上,要知道,即便是基辅战役,也是因为斯大林刚愎自用,不听从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溃败,如果德国选择了变化,苏联同样会有应变。

再远一点,拿破仑的军事实力比之隆美尔如何?不是同样也败在莫斯科城下。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如果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打苏联能赢吗?

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利用闪电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地球最强陆军的法国军队基本上没派上用场,因为马奇诺防线的失守,导致法国失去了抵抗德国的信心,此后,在整个二战除了戴高乐将军进行过零星的反抗之外,法国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很多时候还是在英国的拉拢下一起参与一些战争,而这也只是因为英国为了遏制美国的影响力。

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渐渐有点支撑不住,意大利擅自开辟的北非战场而且打的很惨,希特勒只能派隆美尔驰援意大利,间接导致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延后,使得,德军经历了,一场极酷的严寒,许多德军士兵还没有打仗,就已经先被冻死了,而许得武器装备,因为糟糕的天气,使得汽车根本发动不起来,所以物资根本运不进来,这就导致许多德军或冻死在了进攻苏联的路上。

而此时的隆美尔已经被困在了北非战场上,当时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经过了阿拉穆·哈尔发战役后非常疲惫,但此时他在兵力和装备上仍然有优势,问题在于此时的英联邦军队从印度,英国等地召集了不少军队调入北非,同时还获得了美国一些汽车等物资,隆美尔的优势完全没有了。

隆美尔向德国国内求援,但是此时的德军正被苏联军队牢牢地吸引在东线战场,德国有限的资源也先提供给了苏联战场上的德军,根本无暇顾及北非的隆美尔,隆美尔只获得了少量的资源,隆美尔只能寄希望于苏德战场上,德国可以快点胜利,这样他的非洲军团就会和位于苏联南部的德军联合起来,打败位于北非和中东的英联邦军队。

但是苏德战场上德军胜利的消息迟迟没有到来,隆美尔不得不想办法应对即将进攻自己的英联邦军队,由于缺乏情报,隆美尔不知道他们会从哪个方向进攻,所以只能布置了50万颗地雷,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交错分布在前线,但这会,损耗大量的油料,这正是龙苗所缺失的,而且优势兵力被分散,不利于他们抵御英联邦的进攻。

如果隆美尔全权可以指挥轴心国的作战,也未必会扭转战局,德军早期的胜利,无非就是靠着闪电战和装甲部队来获得的,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物资问题成了决定德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战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形式,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以数量上的优势压制的德军的装甲部队,证明了在坦克战争中,数量要远比质量重要的多,当然,天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德国的虎式坦克在苏联严寒的天气中根本发动不起来,特别是凌晨和深夜,而此时往往是苏军进攻的最佳时刻,

许多物资也因为车子抛锚而送不到前线,就算是隆美尔也没办法,而苏联广泛的战略纵深也是无法改变的,苏联可以向后方撤退,无非就是损失的多少和撤退位置的不同。

闪电战适合的是国土面积小,战略纵深浅,短时间内就可以推进全国的国家,像苏联这种面积广阔的国家根本不适合闪电战争,这是一种长期的拉锯战,德国耗不起,一场寒冬就足以让德军垮掉,就算是隆美尔,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联合也没办法在德国准备不充足的时候挑战全世界。

(本文由琅琊利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打苏联能赢吗?

沙漠之狐隆美尔挽救不了希特勒失败的命运!虽然隆美尔在北非取得了一定战绩!但英哥马利与麦克阿瑟联手!隆美尔最后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战争打的是物资是消耗!由于德军战线拉的太长,后勤补给德军是消耗不起的!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反法西斯同盟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