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俩问题,首先小编说一说军曹的事,然后再聊一聊炮楼的问题。

军曹

咋说呢?日本军队的编制体系,他和一般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让人看着特别的费劲,别扭。

对比一下您就明白了,一般的国家军队编制都是,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等,都是按照这套体系走的,不管是谁看一目了然,都明白是那个级别的。

回头您看看日本军队的编制,看一眼就感觉这编制有点乱套的样子,脑仁疼,什么曹长,军曹,大佐,中佐等等,看着看着就有点迷糊。

别的不说,有时候翻看历史资料的时候,您看到这种日本人的体系称呼,您还得感觉一下他这编制,对应一般国家军队的那个职务,然后才能仔细地看,平白无故脑子里头就得多一道手续。

说道这里,有些小伙伴就要问:“这是为什么呢?日本人咋就弄了这么一套体系呢?”

其实也简单,这种另辟途径自己搞一套编制名称,其实就是为了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

说道这里,有些小伙伴要乐了。

其实您也别乐,真是这样的。历史上,日本军队为了对他们军队的保密,那是用尽了办法。

比如给同一支军队起不同的番号,那都是常有的事,常规操作。

说个事您就明白了。

一般的国家,给自己部队番号就一个,按照数字顺序编就成。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这是一支英雄部队,战功赫赫,那么就会颁发一个名字来命名部队,比如红旗部队,英雄部队等等。

可到了日军编制中,他不一样了。

哪怕是一般的部队,他也会给同一支部队,起一大堆的名字。

举例说明。

就拿日军罪恶滔天的第五师团为例,正规一点的话这支部队应该叫第五师团,不正规一点他以师团长的名字命名,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叫板垣师团的叫法,注意师团长如果换人了这名字就得跟着换。

您以为这就完事了吗?不!他还以地名给师团起名字,所以第五师团也叫广岛师团。

当然后来也有结合着叫广岛第五师团,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后期日本人招兵太多,同一个地方出去的有好几支部队,所以用地方命名会出毛病。

好了,接着说事,那么一支部队已经有了三个名字,能起到混淆视听吗?

我们感觉这已经够多了,但日本人认为这显然不够,所以这个第五师团还叫鲤师团。

乱不乱?何止是乱啊!就连日本人自己有时候都搞糊涂了。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日本军队和我们作战的时候,被打死的军官那也是经常性的,有时候一连几天前后脚能打死好几个。

比如前脚有一个中队的中队长叫井田,那么这个中队叫井田中队,结果井田被打死了。

后脚上来一个叫吉田的,这个中队立马就被叫成了吉田中队,这位吉田屁股没坐稳当呢?又被打死了。

再上来一位叫福田的,这中队又叫成了福田中队。

您看看,乱不乱?短时间内更换的名字多了,下边的士兵也蒙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这支部队该叫啥了。

他们自己有时候都会弄糊涂了,就更加不用说其他人了。

所以日本人给军队弄了这么一套,目的就是为了起到保密的作用。

这是日本人给他们的编制起名字的一个原因,接着说军曹的事情。

话说军曹不是军官。

军曹算起来是士官,在日本军队的编制中士官有三类,分别是伍长,军曹,曹长,这三个位置对应的军衔分别是下士,中士和上士。

对应的职务分别是,伍长是班里头的小组组长,军曹对应的是班长,曹长对应的是副排长。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曹长为嘛不是排长呢?

首先在日本人的军队体系中,曹长不是军官,仅仅是士官,排长这个职务在日本军队的编制中,已经是最低的军官职务了。

所以曹长是不能胜任排长的,不够格,军衔不匹配。

这么和您说吧,在日军中,普通士兵依靠军功的积累,顶天了也就到曹长这里,算是他们的天花板,这辈子都跨不出去。

想要得到军官的职务,就只有一条途径。

按照日本军队的规矩,这就必须是从日军的军校体系中出来的军校生,这才能担当军官,哪怕是最低级的军官也必须是军校生才成。

您比方说从日本陆军幼年学校的毕业生,到了日本部队就给一个上等兵,锻炼一下,成绩不错,三个月后,再给个伍长适应适应,看着还成,再来三个月给个曹长当当。

有了这层资历,半年就过去了,哎,这就可以上日本士官学校,打这个学校一毕业,这就是尉官,最低给个小队长当当,这个小队长对应的是排长的位置。

那么不想继续学下去,从士官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到了大佐这个位置就顶天了,天花板就到了,爬不上去了。

如果还有野心,还想继续爬的话,这就得进入到日本的陆军大学学习才成。

想要进这所大学学习,还得具备几个条件,缺一个都不成。

首先必须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接着还得在部队锻炼,跟着得到联队长的推荐信,这才有资格进去学习。

当然有资格并不意味着能进去上学,被刷下来很正常。

如果被刷下来了,等着第二年再得到联队长的推荐信,再去好了。

再说另外一条路。

如果是普通的高中毕业,进入到日本军队,一进去就会给个一等兵(比日本陆军幼年学校低),这就得锻炼半年,弄个上等兵,三个月后来个伍长,再三个月这才是军曹,回头就能进入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当然了,如果不想去,那么顶天就到了曹长的位置了,给尉官做一个助理,往上走?别想了,日本是一个制度和等级相当森严的国家,不会留着缝隙给他钻的。

说个事您就明白了。

当年衡阳保卫战打得相当惨烈,打了四十七天,我军伤亡一万多人,日军被打死了两万多人,伤了六万多人。

其中日军一个113联队作为主攻进攻衡阳外边一个几十米的小山包,打了五天,就被击毙了五个大队长,您要知道这支部队才三个大队。

您都不知道,这支113联队第一次进攻就被击毙了两个大队长,五个中队长。

打到最后,113联队的联队长黑濑都快抑郁了,因为最后他手下的这个联队已经不到五百人了,您要知道一开头的时候,这支部队可是有三千八百五十人的。

当然不是这支部队太弱,而是他们遇到的对手太强了。

113联队算是日军的一支精锐部队。

就这么一支部队,被我军打得就剩下五个军官了,这个黑濑在战场上都升级到了少将。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113联队下边的什么伍长,军曹,曹长就都开始接受原本尉官应该干的活。

战斗结束之后,兵员很快就补充上来了,而这些在战场上被提拔起来的军曹,伍长,曹长什么的,他们原来干什么,就继续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干什么,尉官以上的职务都得退出来,让委派过来的人替代。

所以说,日本军队的等级是相当森严的,他的军官体系都必须是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才成,而且学校毕业还得分等级。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出来的,做到大佐这就顶天了。

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出来的,这半只脚就已经是将官了,甚至大有可能进入到日军高级指挥圈里头任职了。

当然了,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人的战线拉得也长,最终那些个从士官学校毕业出来的,也就能突破大佐这个位置了,但也仅仅是少数,而且是极少数的。

别的不说,当年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人的司令官有几十个,但不是陆军大学出来的司令官就几个。

这就是当时日本军队的一个体系现象。

接着说日本人的军曹。

那么这么一通叙述下来,其实您也有了一个感觉了,曹长这个位置很低,但这个位置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预备军官的位置。

也就是说,他很重要,算是日本军队体系中的一个节点。

好了,有了这个印象,那么接着我们说炮楼的事情就方便多了。

一个军曹就能守一个炮楼。

话说,日军全面侵华之后,打到武汉这里,他就已经打不动了。

后来三次攻打长沙,都是强撑着打的,别的不说兵力就少得可怜。

第一次日本攻打长沙的时候,还有十万人,结果打败了,日本人怒了,详细谋划一番,就又来了一个二打长沙,这次准备了十二万,结果同样被打败了。

等到第三次攻打长沙的时候,日本人的兵力已经下降到了六万,被砍掉一半。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日本人的兵力开始捉襟见肘了,兵力短缺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还想着在太平洋上和美国人较量较量,争取搞到更多的石油和其他的战略物资,期待能把战争给维持下去。

那么这个时候,中国战场上,日本人只能维持一个将沦陷区维持起来的样子。

当然这个维持,在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中国战场的日本兵都远远大于太平洋上的日本兵。

主要的原因,日本人占领的区域,一直就有八路军在活动,日本人害怕抽走的兵力太多,被反攻了。

而中国的土地大得很啊,在华北这一块,日本人的兵力还是有点捉襟见肘的。

说个数据您就明白了。

整个日本华北方面军,他管辖的区域足足有八十万平方公里,绝对够大的。

回头看看他的军队有多少?他的军队只有九个师团,外加四个混成旅团,一共是二十四万五千多人。

您一看这部队人数,挺多的吗?这比攻打长沙的部队都多呀?有啥问题呢?

有啥问题?把这二十四万五千多人,撒到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看看还有多少人?

每一平方公里连半个人都摊不到。

这也就算了,兵力不足,机动力量来凑也成。

但华北日军他们的汽车也就八千多辆,这还保不齐哪天就被八路军给炸掉一些,骡马也不多五万两千多头。

就这机动力量,怎么也摊不开的。

所以在1941年的时候,西尾寿造作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就开始吐苦水,总之一条就是兵力不够,赶紧派兵过来,不然就没法维持了。

西尾寿造给出一个数据,他们一个师团就要控制二百多个据点。

小据点就不说了,其中大据点,不可能放几个或者十几个日本兵,毕竟要联动起来,万一那个地方被攻击了,还能纠集起活动兵力进行防御的。

这也就算了,区域中还有县城,县城也得驻扎军队,少了还不成。

这么一算下来,一个据点开进去一个小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摊开来,这么一算,一个炮楼驻扎进去一个分队,也就是对应班的编制,十来个人。

那么曹长显然就是这个位置合适的人选,毕竟曹长对应的就是班长。

当然了,也有不太重要的小炮楼,会派一个伍长过去,甚至是几个日军过去。

这些部队布置过去之后,再召集一些个伪军进行维持,这么一个炮楼的守卫就齐了。

其实到了后来,这些个炮楼被八路军拔的多了,有些个炮楼压根就没有日本人,都是伪军在守着。

所以当时驻扎在炮楼里头的日军,有伍长,曹长,军曹,甚至于上等兵来主持局面。

至于尉官这一级别的,分队长,队长之类的都驻守在大据点中了。

那么题主说的,军曹指挥一个炮楼,其实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虽然这就是一个士官,对应中士,但在日本哪哪都缺人的局面,也就只能凑活凑活着用就完事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1941年初,侵华日军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在南京召开“年会”,总结和检讨各战区的军事形势,所辖各方面军、军的司令官和参谋长都来参加,会上华北方面军(亦称北支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大吐苦水,声称本部兵力太少,根本无法应付华北日益壮大的八路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更无力对中条山防区国民党第一战区的两个集团军采取攻势,说来说去一句话,要求增兵。西尾即将奉调回国,便随口承诺从华中调拨两个师团加强华北。

(多田骏)

当时的华北被视为日军作战的后方,日寇华北方面军的辖区包括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亿左右的人口,而方面军兵力在1941年约为9个师团、4个混成旅团共245000人, 拥有马匹52000头,重炮740门和汽车8000辆。表面看起来总数要超过在华日军的任何一个兵团(不含关东军),而实际上兵力密度是最稀薄的,每平方公里只能摊到0.37人,驻扎的武汉地区第11军的兵力密度是它的9倍。

因此,多田骏陈述的倒也符合事实,华北日军的一个师团至少要分布在200个左右的据点,作为战略后方,华北方面军序列几乎没有甲种师团,几乎都是第36、第37、第65师团这样的警备师团,作战部队是三个联队9个步兵大队36个中队,用来守备200个据点的话,平均一个据点一个小队都做不到,何况据点还有大小之分,日军必须在大的据点保有一定的机动兵力,通常情况下,县城才驻有一个中队的日军,交通沿线的一个炮楼驻扎一个班(分队)是常有的事情。

(日本军曹)

之前曾经有过专答,二战日本军队的“军曹”不是军官而是“士官”,属于“职业士兵”范畴,其军中地位和作战能力要高于征招来的“普通士兵”,士官军衔则分为三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和伍长(下士)。日军的小队长基本都是少尉衔的军官,而小队副可以由曹长和军曹担任,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分队”的分队长一般是由军曹担任,这也是军曹的标配职务。如果是只有一个炮楼的小型据点,根本没有军官的存在,担任分队长职务的军曹可不就是老大嘛。

但是,这个炮楼可未必只有该分队的13个鬼子兵和一挺歪把子、七八支三八大盖,别忘记华北的伪军也是数量庞大的,不仅有被称为“皇协军”的10多万华北治安军,华北日军还在各地组建地方性质的警备队和警察队,总数甚至超过了华北伪政府的正规治安军。多田骏滚蛋冈村宁次到任后,日军大肆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加之部分国民党军队投敌,使华北各类伪军的总数达到峰值,抗日形势急剧恶化。

冈村宁次采取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利用交通线连接成网状的封锁线,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压缩和封锁的主要手段。仅冀中地区沿交通线修建的据点或炮楼就多达500余个,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个,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冈村宁次采用了日伪军混驻的办法,小型据点或炮楼的标配是:一个分队的日军和一个排(小队)的伪军。

据点里伪军的排长或者小队长虽然是军官,但他们却是奴才,真正说了算的是日本鬼子,因此日军的分队长才是据点的头目,由此造成了日寇曹长和军曹指挥伪军少尉甚至中尉的奇葩情况,手下指挥的人数可以达到好几十。

这些日伪军不时下乡抢粮抓丁,华北民众遭受了巨大苦难。而缺乏攻坚火炮的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每攻克一座炮楼和一个据点,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

需要指出的是,如题所问的情况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华北地区,在华东和华中等主要交战区省份侵华日军是不敢这么干的,国民党正规军不乏平射炮等武器,孤零零一个炮楼和几十个鬼子伪军简直就是送人头了。况且,伪军有个共性,他们不大愿意跟国军作战,因此大部分伪军都成为维持治安和驻守炮楼的“棺材兵”。

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军曹是日军特有的军衔等级,对应的话差不多就是其他国家的中士。一般情况下,军曹是担任分队长,也就是班长,极少数情况下也有军曹担任小队的副队长,也就是副排长的职务。日军分队的编制包括军曹、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共计13人。

而炮楼也是抗战里日军为了加强占领区的控制的产物。在抗战里,由于占领区大,而兵力有限,加之中国民众顽强抵抗,敌后游击战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况下,日军针对游击队大多火力薄弱的特点,在交通要点、铁路沿线、重要的村镇修建了炮楼。

炮楼大多只是用砖头、三合土构成,防御能力一般,只能挡下步机枪的子弹,主要是欺负游击队没有重火力。炮楼个头也不大,一般小的炮楼只有几个鬼子,稍微大点的就是一个分队,然后加强1、20名伪军,炮楼里配有充足的弹药、粮食,以便固守。这样的小型据点,自然一个军曹足以指挥了。这样的炮楼守军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弹药充足,火力强大,加上铁丝网、壕沟、机动的巡逻队等等,是日军当时用来加强占领区控制力和封锁根据地的重要手段,对敌后武装的威胁很大。因此敌后作战有很多就是拔除鬼子的炮楼。

虽然炮楼防御能力一般,但是由于游击队缺乏重火力,一般强攻也是很难拿下的。而且炮楼所处位置通常交通方便,附近的鬼子增援也方便,所以打炮楼不能打成持久战,必须一击而下,否则等鬼子援军一来就要麻烦。

所以游击队攻打炮楼一般是智取,比如化妆混入炮楼,或者是策反炮楼里的伪军里应外合。另外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了迫击炮,使之能平射,对付炮楼效果也不错。

日军军衔

攻克炮楼

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曹就是中国的中士。

这是日本军队的称呼,曹长(上士)、军曹(中士)和伍长(下士)。

军曹在日军的军衔当然不高,只是士官,不是军队。

军曹见到任何一个军官,哪怕是见习少尉,也必须敬礼。

但如同国军和世界上所有军队一样,中士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军中,中士班长是一个军队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军队作战强不强,班长的作用非常大。他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的战斗力和生死存亡,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当得。

所以,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军阀们都高价挖对方的班长过去,因为他们比士兵重要的多。

一些军阀部队如桂军、湘军战斗力很强,其中重要原因是士官都是职业军人,身经百战,可以领导部下高效作战。

大家看看美国电影《兄弟连》,如果E连没有那么多优秀军士,基本就是一盘散沙,不能作战的。

日军也是一样。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小队,小队长(排长)一般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少尉。

而一个小队分为3个班,班长都是军曹担任。

而普通的班编制有13个人,即分队长一人,轻机枪正副射手四人,步枪兵八人。加强分队可以增设一个掷弹筒组两人,换句话说,一个军曹可以指挥12到14人的作战分队。

一般来说,小队长对军曹下达命令,具体带领战斗的是军曹,而不是小队长。

所以,对于日军步兵班来说,军曹就是最大,权威不可挑战。

军曹可以没有理由的打骂士兵,士兵绝对不允许还手。

同时,军曹的指挥可以决定全班的生死,也需要承担很大责任。

所以,原则上日军步兵排中,士兵真正畏惧的是军曹,而不是小队长。因为小队长同他们并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必须和军曹打交道,服从他的命令,受他的指挥。

回到主题,为什么军曹能指挥一个炮楼?

这主要是炮楼都不大,普通炮楼也就是驻扎日军1个班,最高指挥就是军曹了。

有的炮楼较大,但多是日军1个班驻扎,还有伪军1个排或者1个连。那么,原则上军曹就可以指挥1个排或者1个连的部队。

但炮楼很少有驻军超过连级别的,所以一般炮楼的最高指挥就是军曹。

大家不要小瞧军曹,他可以决定炮楼附近几个村子中国居民的生死。

军曹只要愿意,完全可以带着部队去村子烧杀奸淫,残害老百姓,肆无忌惮的。

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日军中的军曹,说白了也并不是什么大官,就相当于当年国民党军队的班长吧,但是在日军中,他们不被称为一个班,而是被称为一个分队,他们的分队长应该就是军曹了。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里要用“应该”,其实,担任分队长的不仅仅只有军曹,还有伍长,而伍长要比军曹低一个等级。

在军曹之下,基本上都是十二个人,四个机枪手和八个步枪手,分别伍长、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一个班仅仅十几人,就分出了五个等级,足以见得日军在军队编方面的严谨。

虽说机枪手有四个人,但是也不是全部佩戴机枪,只有一挺轻机枪罢了,四个组成了一个机枪小队,除了小组长之外,射击手只有一个,其他两个负责装弹,另外八个人就简单了,全部都是步枪射击手,一人一把三八大盖。

简单解释一下,相信大家就明白了,军曹其实并不是多大的官,管的人数也不多。

那么,按照军官等级制度来划分的话,又是什么情况呢?既然官不大,等级肯定也不高,军曹其实就是中下士军衔,但是,按照日军的说法,并不是这样。

在二战中,日军的军衔仅仅三个,分别是兵、士兵、士官,特别是士官,囊括的范围非常大,下至少尉,上到大将,都被笼统的成为士官。士兵和兵等级包括的等级就少了,其中军曹属于士兵范畴。

既然军曹的等级不高,为什么当年军曹还可以指挥一座炮楼呢?

我们来看看军曹的权力和炮楼的情况就知道了。通俗的讲,日军中的军曹,不仅仅可以说他们是班长,更可以说他们的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当然了,在日军的军曹中也不缺少技术士官。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虽然久经沙场,但却无法升迁,卡在了军曹这个位置上。

不仅仅是陆军,日本的海军、空军中,也有类似的职务,被称为飞曹长,可能大多数军队中的那些白搭苍苍的老军人总给人一种资深元老的感觉,殊不知在他们这些人中,有很多军衔都超不过少尉。所以说,日军中的这些军曹,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但是,常年呆在军队中,这让他们各种经验都非常丰富,欺负新兵、征服新兵的手段他们多的是,所以那些年轻的士兵都服从他们,甚至很多地位超过他们的人也对他们非常尊重,毕竟他们的资历在那里摆着了。

那么,一个炮楼是什么情况吗?

当年的炮楼看上去给人一种军事要塞的感觉,其实,里面也不过就十几个人罢了,相当于一个班,有的时候比一个班的人数多几个,最多的炮楼人数超不过二十个人。

而一个军曹刚好可以指挥这样的小队,再加上他们的战斗经验非常丰富,是指挥炮楼作战的不二人选。当年因为八路军没有重武器,这让炮楼炮楼变得更加坚固,很难攻克。

所以说,军曹无论是军衔还是权力都是日军军官中的最底层,但是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经验。

当然了,如果这些人早期出身于军事大学的话,他们肯定会在军队中步步高升,也不会出现他们这些人的资历甚至都远超他们上司的情况了。

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军衔制度很有特色,今天我来给你好好聊一聊。

一般来说,日军的军衔包含着将,佐,尉,曹,士、兵五个等级。将这个等级分为上将中将和少将,佐这个等级分为大佐,中佐,少佐,尉又有大尉、中尉、少尉,曹则有伍长、军曹和曹长,兵则是二等兵、一等兵和上等兵以及兵长。

从军衔体系来看,军曹是典型的基层指挥员,对应的军职是分队长,那么,日军的分队长又是什么呢?

日军的军事编制中,从上到下分别是方面军、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分别对应我们抗日部队的的战区、集团军、军或师、旅、团、营、连、排和班。日军的分队,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班。属于最基层的军官了。

日军的步兵分队,一个单位是13个兵,配备一个分队长、一个机枪组(4个人包含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另外8人都是步枪。分队之上则是小队,包含三个步兵分队加一个掷弹筒分队,总兵力54人。加强配置时,每个分队15人,加强一个掷弹筒,整个小队62人。

你觉得日军一个小队很小吗?其实一点都不小!62人的一个小队,足以撵着数千国军到处跑!四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四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足以击溃国军上万人的主力师!

以武汉会战为例,日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第2、第11军共约140个大队25万兵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同时期的国军,则是由第5、第9两个战区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最终,日军获得胜利,占领武汉及其周边,140个日军大队,打败了国军110个师。

日军一个大队的兵力,也足以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的根据地里面横行无忌。日军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约500人误打误撞进入了八路军的黄崖洞兵工厂,彭总司令下令,务必全歼这支日军!可是,2万多八路军发动攻坚作战,最终功败垂成,日军撤离。

日本的冈崎支队,其实就是一个大队的兵力,它包含着37师团一个中队、独立第九旅团一个中队、独立步兵第十二大队一个中队、独混9旅团一个山炮中队,另外还有辎重、医护等人员。所以,在很多资料中,也有直接把冈崎支队叫做冈崎大队的。

华北战场上,日军的大扫荡,通常一次集中一两个大队就行。比如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日军在岗村宁次亲自指挥下,以日伪军总共5万兵力对冀中军区进行铁壁合围。一度控制冀中地区的44个县800万人,拥有部队6.3万的冀中军区,在两个月之内被日军全线击垮,多个军分区司令被杀,5万多的革命群众被杀。冀中军区减员1.6万人,从八路军的“兵站”变成了游击区和沦陷区。

当然,日军五一大扫荡的成功,还要感谢岗村宁次的好朋友,山西王阎锡山。1939年12月,对山西新军反动突袭,山西牺盟会决死纵队十万多人陷入绝境。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奉命带领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回援晋绥军区120师,才保住了山西新军这一支抗日力量。

像阎锡山抗战中的动摇分子,依然是我们争取的对象,自然不能随便翻脸。对于华北大地上的上百万伪军,八路军只有威胁争取,必要时直接处决。

岗村宁次表示,日军高级将领都不愿意在华北派遣军任职,因为整个华北每天都有5个以上的日军被杀。有的日军一出门就遇上游击队被打黑枪、有的则是三五成群集体行动,遭遇八路军上百人伏击。一天损失5个人,三天就是一个分队,一个多月就损失一个中队,一年保守估计损失一个大队。这写没有战事的情况下迅速减员,让日军不堪其扰。

也正是如此,日军的军曹、伍长、这个级别的基层军官,成为了华北派遣军的香饽饽。因为一旦出动兵力,至少要一个分队13人,甚至要一个小队62人一起行动。否则,根本无法防范八路军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伏击和骚扰。

日军在行动过程中,越来越会使用“谋略”。比如,一个分队13人出动,通常一辆车就行,可他们却要开着三五辆汽车,中间还做了一些假人,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吓唬八路军。要伏击日军一个分队,排一二百人就足够,可是伏击一个小队,至少需要上千人,那就是大型伏击战了。

不得不说,八路军在华北的抗战行动是十分成功的。最简单的一个数据是,抗战后期与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70%,而抗战初期,日军在华北等地建立无人区,常常是三五个浪人就能随意占领县城,烧杀抢掠村镇。敌后斗争的艰苦,国军不愿去,我军就进去了。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军曹,虽然只是一个分队长,13个大头兵的小头头,可是如果加上一百个伪军作为掩护,足以建立一个可怕的据点。日军通过这样的据点、交通线、碉堡,不断压缩八路军的生存空间,给八路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另外要说的一句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从苏联和美国得到的援助微乎其微,从国民政府那里得到的也不多。几乎所有的军械都靠缴获,少量靠黄崖洞那样的简陋兵工厂进行制造和检修。以至于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人均枪支0.7,人均弹药3发,相当一部分人用的是大刀长矛。试想一下,如果蒋介石早早投靠日军,来自于美国和苏联的援助都给了八路,抗日战争的形式一定会好很多。

历史没有假设,幸好,我们走出了最正确的那条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